Biochemistry of the Liver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Adrenoceptor blocking drugs. 人体 β 1 - 肾上腺受体 受体 - 腺苷酸环化酶偶联和受体 - 磷 脂酶偶联示意图.
Advertisements

第四节 RNA 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RNA 的种类和功能 核糖体 RNA ( rRNA ):核蛋白体组成成分 转移 RNA ( tRNA ):转运氨基酸 信使 RNA ( mRNA ):蛋白质合成模板 不均一核 RNA ( hnRNA ):成熟 mRNA 的前体 小核 RNA ( snRNA ):
植物生理 植物细胞生理基础 同工酶. 学习目标 Click to add title in here Click to add title n here  掌握同工酶的概念。  了解同工酶的意义。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一、胰液分泌 (一)成分及作用 由胰腺腺泡细胞和小导管细胞分泌的碱性液体。pH=8.0,1.5L/日 水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消化系统常见症状 黄 疸 112~161.
肝脏的基本功能 肝脏的代谢功能(蛋白合成,血糖调节,脂类代谢,激素及维生素代谢) 肝脏的生物转化功能(解毒作用)
第十二章 黄 疸.
第十三章 一些组织器官的生物化学 一 、肝的生物化学 二、 结缔组织的生物化学.
第十七章 肝胆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in Liver)
第十七章 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代谢转化.
第 十 七 章 肝的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in Liver 授课教师:王逢会.
第十章 脂类代谢 (Metabolism of lipids).
第十七章 肝 脏 的 生 物 化 学 Biochemistry in Liver.
实验二十七 磷、胆红素测定.
The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department of CMU
第十九章 肝胆生化.
Chemical diagnosis of liver and bile diseases
第17章 肝的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in Liver.
第十六章 肝的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in Liver.
肝脏功能检测常用的实验室检测 检验系生化检验室 董雷鸣.
(第五章).
第六章 肝脏功能检验.
消化系统常见症状 黄 疸 112~161.
第十六章 肝的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in Liver.
第13章 黄疸 黄疸的概念 黄疸的原因、类型和发生机理 黄疸的类型 黄疸的一般治疗原则.
第17章 肝的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in Liver.
第五章 脂 类 代 谢 Lipid Metabolism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脂质代谢 Metabolism of Lipid
第十章 脂类代谢 10.1 概述 10.2 三脂酰甘油代谢 10.3 类 脂 10.4 血浆脂蛋白代谢 10.5 脂类代谢的紊乱.
第七节 维生素与辅因子.
第十章 脂类代谢 返回目录.
第三节 脂类代谢 脂类是脂肪和类脂的总称。 物理性质:难溶于水而易溶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中。
第17章 肝的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in Liver.
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十四章 肝 脏 的 生 物 化 学 Biochemistry in Liver.
第 十 一 章 肝的生物化学.
糖尿病流行病学.
第十九章 肝胆生化 肝脏的组织结构与化学组成特点 有两条输入通路 有两条输出通路 丰富的血窦 丰富的线粒体 丰富的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
Metabolic Interrelationships
生物化学习题.
第九章 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Interrelationships & Regulations of Metabolism.
第十一章 脂类代谢.
第 5 章 脂 类 代 谢.
第十二章 黄 疸.
促进凝血因子形成药.
第五节 血浆脂蛋白代谢 一、血脂 (一)血脂的概念 血浆中的脂类统称血脂。 (二)血脂的组成 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及其
The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department of CMU
The Others Oxidative Enzyme Systems without ATP Producing
国家级精品课 药物化学 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教研室.
第十三章 肝的生物化学 主讲:罗永富 电话: 或 QQ: /
第 十 七 章 肝的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in Liver.
第三节 Gas Transport in the blood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第12章 核酸与核苷酸代谢 主讲教师:卢涛.
主页: 骆严 Yan LUO 主页: 手机: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 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
第17章 肝的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in Liver 主讲教师:尹燕华.
Synthetic Chemical Experiment
ATP SLYTYZJAM.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第二节 细胞的信号转导 第三节 细胞的电活动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
药物的跨膜转运.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遗传物质--核酸 核酸分子组成 核酸分子结构.
四、胞液中NADH的氧化 1. -磷酸甘油穿梭作用: 存在脑和骨骼中.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有关“ATP结构” 的会考复习.
光合作用的过程 主讲:尹冬静.
胸腔积液 pleural effusion 正常人胸腔内有3-15ml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作用,胸膜腔中的积液是保持一个动态(产生和吸收的过程)平衡的状态。若由于全身或局部病变破坏了此种动态平衡,致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慢,临床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液)
温州中学选修课程《有机化学知识拓展》 酯化反应 温州中学 曾小巍.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Biochemistry of the Liver 第二十二章 肝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of the Liver

The Liver Roles in Metabolism 第一节 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The Liver Roles in Metabolism

一、肝细胞的结构特点赋予其多重代谢功能 (一)不同部位肝细胞具有物质代谢的异质性 *不同部位的肝细胞获得的氧和营养物质具有差异。 *以终末微血管为中轴,将肝小叶中的肝细胞分为三条带: I 区:肝小叶门周区 III :肝小叶中央周区 II区:介于I区与III区之间

终末微血管 中央静脉 肝门管区 Ⅲ Ⅱ Ⅰ Ⅰ Ⅱ Ⅲ 肝门管区 中央静脉 肝细胞分带示意图 箭头表示血流方向 目 录

(二)肝细胞是机体物质代谢最活跃的场所之一 *肝细胞富含细胞器,其中以内质网、线粒体、溶酶体和过氧化酶体含量最为丰富。 *肝细胞含有3个不同功能膜域(membrane domain),即血窦域、胆小管域和与这两个膜域相连接的侧域。

二、肝是维持血糖正常水平的重要器官 作用:维持血糖浓度恒定,保障全身各组织,尤其是大脑和红细胞的能量供应。 回顾:肝内进行那些糖代谢途径? 糖异生 肝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糖酵解途径 磷酸戊糖途径

不同营养状态下肝内如何进行糖代谢? 饱食状态 肝糖原合成↑ 过多糖则转化为脂肪,以VLDL形式输出 空腹状态 肝糖原分解↑ 饥饿状态 以糖异生为主 ※脂肪动员↑→酮体合成↑ →节省葡萄糖

三、肝在脂类代谢中占据中心地位 作用:在脂类的消化、吸收、合成、分解与运输均具有重要作用。 回顾:肝内进行的脂类代谢主要有哪些? 脂肪酸的氧化、脂肪酸的合成及酯化、酮体的生成、胆固醇的合成与转变、脂蛋白与载脂蛋白的合成 (VLDL、HDL、apo CⅡ)、脂蛋白的降解 (LDL)。

肝在脂类代谢各过程中的作用 肝细胞合成并分泌胆汁酸,帮助脂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肝细胞是体内代谢脂酸的主要器官,也是脂酸β-氧化的重要场所。 肝在调节机体胆固醇平衡上起着中心作用。 肝处于脂蛋白的中心地位。 肝磷脂(尤其是卵磷脂)的合成非常活跃。

四、肝的蛋白质代谢与肝外组织密切相关 在氨基酸代谢中的作用: 在血浆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 合成与分泌血浆蛋白质(γ球蛋白除外) 清除血浆蛋白质(清蛋白除外) 在氨基酸代谢中的作用: 氨基酸的脱氨基、脱羧基、脱硫、转甲基等(支链氨基酸除外)。 清除血氨及胺类,合成尿素。

五、肝参与多种维生素和辅酶代谢 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维生素的储存 维生素的运输 维生素的转化 肝是Vit A、E、K和B12的主要储存场所。 视黄醇结合蛋白的合成,Vit D结合蛋白的合成 维生素的转化 Vit D3 → 25-(OH)-Vit D3 水溶性维生素→辅酶的组成成分

Biotransformation in the Liver 第二节 肝的生物转化作用 Biotransformation in the Liver

一、肝的生物转化作用是机体的重要保护机制 *生物转化的定义 一些非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转变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biotransformation) 。 *生物转化的对象 内源性:如激素、胺类等 外源性:如药物、毒物等 非营养物质

※ 肝的生物转化作用≠解毒作用(detoxification) *生物转化的主要场所 肝是生物转化最重要器官,但在肺、肾、胃肠道和皮肤也有一定生物转化功能 。 *生物转化的意义 对体内的非营养物质(xenobiotics)进行转化,使其灭活 (inactivate),或解毒(detoxicate);更为重要的是可使这些物质的溶解度增加,易于排出体外。 ※ 肝的生物转化作用≠解毒作用(detoxification)

二、肝的生物转化反应可分为两相 概 述 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反应 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 * 有些物质经过第一相反应即可顺利排出体外。 * 物质即使经过第一相反应后,极性改变仍不大,必须与某些极性更强的物质结合, 即第二相反应,才最终排出。

(一)第I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 1.细胞色素P450加单氧酶是氧化异源物的最重要的酶 存在部位:微粒体内(滑面内质网) 组成:Cyt P450,NADPH+H+,NADPH-细胞色素 P450还原酶 催化的基本反应:    RH+O2+NADPH+H+  ROH+NADP++H2O

基本特点: 能直接激活氧分子,其中一个氧原子加入底物分子中,另一氧原子被还原为水,故又称为混合功能氧化酶。

产物:羟化物或环氧化物 举例: 苯胺 对氨基苯酚

多环芳烃的生 物转化过程

迄今已鉴定出30余种人类编码CYP的基因。 按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40%以上分类,可将人肝细胞P450分为5个家族:CYP1、CYP2、CYP3、CYP7和CYP27。 在同一家族中,按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55%60%,又可进一步分为A、B、C等亚族。 对异生素进行生物转化的主要CYP是CYP1、CYP2和CYP3。其中又以微粒体CYP3A4、CYP2C9、CYP1A2和CYP2E1的含量最多。

——黄曲霉素B1经CYP作用生成的黄曲霉素2,3-环氧化物可与DNA分子中鸟嘌呤结合,引起DNA突变。 黄曲霉素是致肝癌的重要危险因子 ——黄曲霉素B1经CYP作用生成的黄曲霉素2,3-环氧化物可与DNA分子中鸟嘌呤结合,引起DNA突变。 2,3-环氧黄曲霉素 黄曲霉素B1 环曲霉素与DNA的 结合产物 DNA-鸟嘌呤

2.黄素-加单氧酶是氧化含氮、硫、磷和硒化合物的重要的酶 黄素-加单氧酶(flavin containing monooxygenase,FMO)是依赖NADPH和FAD的黄酶,可氧化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含氮、硫、磷、硒等亲核杂原子的药物和其他异源物。 人肝微粒体含有三种FMO同工酶,分别是FMO3、FMO4和FMO5。其中,FMO3的活性占肝微粒体FMO总活性的70%90%。FMO1仅见于新生儿。

黄素-加单氧酶催化机制

甲巯咪唑 甲基咪唑 三氟吡啦嗪 N-羟基三氟吡啦嗪 目 录

3. 单胺氧化酶氧化脂肪族和芳香族胺类 单胺氧化酶( monoamine oxidase, MAO) 存在部位:线粒体内 催化的反应: RCH2NH2+O2+H2O2 RCHO+NH3+H2O 胺类物质 相应的醛

3,4,5-三甲氧基苯乙醛 3,4,5-三甲氧基苯乙酸 麦斯卡林 目 录

4. 醇脱氢酶和醛脱氢酶将乙醇氧化生成乙酸 存在部位:胞液中 催化的反应: 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 ADH)催化醇类氧化成醛。 CH3CH2OH + NAD+  CH3CHO + NADH + H+ 醛脱氢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 ALDH)催化醛类生成酸。 CH3CHO + NAD+ + H2O  CH3COOH + NADH +H+

ADH是乙醇代谢的限速酶。ALDH2活性低下,是该人群饮酒后乙醛在体内堆积,引起血管扩张、面部潮红、心动过速等反应的重要原因。 长期饮用乙醇可使肝内质网增殖。大量的乙醇可稳定内质网内CYP2E1的活性和增加其mRNA的含量,即启动微粒体乙醇氧化系统(microsomal ethanol oxidizing system, MEOS)。CYP2E1不但在氧化乙醇时消耗ADPH和氧,而且还催化脂质过氧化,产生羟乙基自由基。后者可进一步促进脂质过氧化和肝损伤。

5. 硝基还原酶类和偶氮还原酶类是第I相反应的主要还原酶 还原产物:相应胺类 硝基还原酶(nitroreductase) : 硝基苯 亚硝基苯 氨基苯 羟氨苯

偶氮还原酶(azoreductase) : 甲基红 邻氨基苯甲酸 N-二甲基氨基苯胺

6.酯酶、酰胺酶和环氧化物水解酶是生物转化的主要水解酶 存在部位:肝细胞内质网和胞液中 催化的反应 酯酶(esterases)可以水解羧酸酯、硫酯、磷酸酯等,产生水溶性较强的酸和醇。 酰胺酶(amidase)可水解各种酰胺类。 环氧化物水解酶(epoxide hydrolase)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微粒体中,胞液虽也有环氧化物水解酶,但不重要。该酶水解环氧化物产生邻二醇 。

C H 3 O CH 2 N OH 苯丁酸氮芥异丁酯 苯丁酸氮芥 异烟肼 异烟酸 肼 苯并芘 苯并芘-7,8-二醇 DHEP-BP

(二) 第Ⅱ相反应是结合反应 结合对象:凡含有羟基、羧基或氨基的药物、毒物或激素均可发生结合反应。 结合剂:葡糖醛酸、硫酸、谷胱甘肽、甘氨酸、乙酰基、甲基等物质或基团。

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 (UDPGA)是葡糖醛酸基的直接供体。 1. 葡糖醛酸结合反应是最普遍存在的结合反应 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 (UDPGA)是葡糖醛酸基的直接供体。 2NAD+ 2NADH+ 2H+ UDPG脱氢酶

催化酶: 举例: + UDPGA + UDP 葡糖醛酸基转移酶 (UDP-glucuronyl transferases, UGT) 苯酚 苯β葡糖醛酸苷

人肝 UGT 基因型 及编码酶的特异性 基因类型 特征性底物 UGT1A1 胆红素,丁丙诺啡,雌三醇 UGT1A4 叔胺, 5 - a 孕烷 3 20 二醇,雄固酮 UGT1A6 5 ’ 羟色胺 UGT1A9 甲状腺素 UGT2B7 吗啡,去甲羟基安定,雌三醇,猪脱氧胆酸 UGT2B15 雄激素,酚酞 人肝 UGT 基因型 及编码酶的特异性 基因类型 特征性底物

硫酸供体: 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 PAPS) 2. 硫酸结合也是常见的结合反应 硫酸供体: 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 PAPS) 催化酶:硫酸转移酶 (sulfate transferase ) X-OH + PAPS  X-OSO3H + PAP 雌酮 举例 +PAPS +PAP 雌酮硫酸酯

3. 谷胱甘肽结合反应是细胞自我保护的重要反应 催化这类反应的酶称为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 黄曲霉素B1-8,9-谷胱甘肽 谷胱甘肽结合产物环氧化物

4. 某些氨基酸可以与异源物的羧基结合 苯甲酸 苯甲酰CoA 甘氨酸 苯甲酰甘氨酸

5. 甲基化反应是代谢内源化合物的重要反应 甲基的供体:S - 腺苷甲硫氨酸(SAM) 尼克酰胺 N-甲基尼克酰胺

儿茶酚 O-甲基儿茶酚

6. 乙酰基化反应是某些含胺异源物的重要代谢途径 异烟肼 乙酰辅酶A 乙酰异烟肼 辅酶A 磺胺 N-乙酰磺胺

三、生物转化作用受许多因素的调节和影响 (一)许多生物转化的酶类是诱导酶 许多异源物可以诱导一些生物转化酶的生物合成来加速其自身的代谢,或影响其他异源物的生物转化。

2个基本类型的诱导作用: 巴比妥酸型诱导作用 : 多环芳香烃型诱导作用: 巴比妥酸、苯巴比妥、苯妥英等不仅升高各种CYP和UGT的活性,还可引起肝肿大和增加滑面内质网的数量。 多环芳香烃型诱导作用: 多环芳香烃主要诱导芳香烃羟化酶(aryl hydrocarbons hydroxylase,AHH)活性。

(二)遗传因素可显著影响生物转化酶的活性 遗传变异可引起个体之间生物转化酶类分子结构的差异或酶合成量的差异。 变异产生的低活性酶可因影响药物代谢而造成药物在体内积留;高活性酶可缩短药物的作用时间或药物代谢的毒性产物的增多。

(三)年龄、营养、疾病等均可对生物转化作用产生影响 1.人肝生物转化酶有一个发育的过程 2.许多药物可以影响肝葡糖醛酸化的能力 3.老年人肝的生物转化能力仍属正常 4.某些生物转化反应有性别差异 5.食品对肝生物转化活性也有影响 6.疾病可对肝生物转化作用产生影响

Metabolism of and Bile Acids 第三节 胆汁酸的代谢 Metabolism of and Bile Acids

一、胆汁可分为肝胆汁和胆囊胆汁 胆道系统 肝胆汁 (hepatic bile) 肝细胞分泌 胆囊胆汁 (gallbladder bile) 肝胆汁经胆囊浓缩 胆汁的成分: 胆汁酸盐(bile salts)、无机盐、粘蛋白、磷脂、胆色素、胆固醇、多种酶类

两种胆汁的百分组成和部分性质 肝胆汁 胆囊胆汁 比重 1.0091.013 1.0261.032 pH 7.18.5 5.57.7 水 9697 8086 固体成分 34 1420 无机盐 0.20.9 0.51.1 粘蛋白 0.10.9 14 胆汁酸盐 0.52 1.510 胆色素 0.050.17 0.21.5 总脂类 0.10.5 1.84.7 胆固醇 磷脂 0.050.08 0.20.5

二、胆汁酸的主要功能是促进脂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和排泄胆固醇 胆汁酸(bile acids)的概念 胆汁酸是存在于胆汁中一大类胆烷酸的总称,以钠盐或钾盐的形式存在,即胆汁酸盐,简称胆盐 (bile salts)。

促进脂类的消化与吸收(最重要功能) 疏水侧 甘氨胆酸的立体构型 亲水侧

排泄胆固醇,抑制胆汁中胆固醇的析出 胆汁中胆汁酸、卵磷脂与胆固醇的正常比值  10︰1。 胆汁酸还有许多其他生理作用

三、胆汁酸按其来源可分为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 (一)初级胆汁酸在肝内生成 胆固醇是合成胆汁酸的原料。 胆汁酸的生物合成包括胆固醇核的羟化、侧链的缩短核胆汁酸的结合反应。

1.初级胆汁酸有两条合成途径 中性途径(neutral pathway) 酸性途径(acidic pathway) 产物:胆酸、鹅脱氧胆酸 产物:鹅脱氧胆酸 胆固醇7α-羟化酶是调节胆汁酸合成的关键酶

(二)次级胆汁酸是肠菌作用的产物 胆酸 脱氧胆酸 鹅脱氧胆酸 石胆酸 鹅脱氧胆酸 熊脱氧酸 脱7-羟基 脱7-羟基 脱7-羟基转变为7-羟基 熊脱氧酸

(三)肝细胞将几乎所有的胆汁酸均转变成结合型胆汁酸 按来源分 初级胆汁酸(primary bile acid) 次级胆汁酸(secondary bile acid)

初级胆汁酸: 是肝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直接合成的胆汁酸,包括胆酸、鹅脱氧胆酸及相应结合型胆汁酸。 次级胆汁酸 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初级胆汁酸 7α-羟基脱氧后生成的胆汁酸,包括脱氧胆酸及石胆酸。

例:胆酸 游离胆汁酸 COOH 例:鹅脱氧胆酸

结合胆汁酸 CONHCH2CH2SO3H 例:牛磺胆酸 例:甘氨胆酸 CONHCH2COOH

胆酸 初级胆汁酸 7α-羟基脱氧 脱氧胆酸 次级胆汁酸

鹅脱氧胆酸 初级胆汁酸 7α-羟基脱氧 石胆酸 次级胆汁酸

四、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利于机体对胆汁酸的再利用 (一)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增加机体胆盐的储备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of bile acid) 胆汁酸随胆汁排入肠腔后,通过重吸收经门静脉又回到肝,在肝内转变为结合型胆汁酸,经胆道再次排入肠腔的过程。 胆汁酸池(bile acid pool) 机体内胆汁酸储备的总量,成人胆汁酸池约35g。

(二)肝细胞对胆汁酸盐的分泌是主动转运过程 肝细胞的胆小管域存在众多的转运蛋白,可对抗100倍浓度梯度,将胆盐和其他有机化合物转运到胆小管。这些转运蛋白多属于ATP结合盒(ATP-binding cassette, ABC)转运蛋白超家族。

1.胆盐输出泵专一转运胆汁酸盐 胆盐输出泵(bile salt export pump,BSEP,ABCB11)是依赖ATP的胆盐转运蛋白。 2.多耐药相关蛋白2转运多价有机阴离子 肝细胞膜胆小管域还存在转运其他有机化合物的转运蛋白。

(三)胆汁酸主要在回肠被主动重吸收 胆汁分泌入胆小管后,经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胆盐在小肠内发挥其促进脂类消化、吸收的功能。在小肠下段,初级胆汁酸在肠菌的作用下,生成次级胆汁酸。98%的胆汁酸在回肠被主动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回肠粘膜柱状上皮细胞的顶端Na+依赖的胆盐转运蛋白(apical sodium-dependent bile salt transporter, ASBT)介导此吸收过程。 少量未结合的胆盐也可在小肠远端被动吸收。

(四)肝细胞对胆汁酸的摄取也是主动转运过程 Na+-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NTCP) 可将80%以上的牛磺胆酸和40%的胆酸转运入肝细胞, NTCP的底物不限于胆盐,还包括性类固醇的硫酸酯、溴硫酞、甲状腺激素等。 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ATP) 其中以OATP-C和OATP-A为主,其次是OATP8,OATP-C还有从肝血窦摄取未结合胆红素的功能。

胆汁酸肠肝循环的过程

胆汁酸肠肝循环的生理意义 将有限的胆汁酸反复利用以满足人体对胆汁酸的生理需要。

五、很多胆结石的组成部分中含有胆固醇 (一)胆固醇主要随胆汁排泄 (二)胆汁胆固醇、磷脂酰胆碱和胆汁酸盐比例失衡导致胆固醇胆石生成

胆结石(gallstone) 胆固醇结石(cholesterol stone) 黑色素结石(black pigment stone) 棕色素结石(brown pigment stone)

Metabolism of Bile Pigments 第四节 胆色素的代谢 Metabolism of Bile Pigments

胆色素(bile pigment)是体内铁卟啉化合物的主要分解代谢产物,包括胆红素、胆绿素、胆素原和胆素等。

一、胆红素是血红素的降解产物 (一)胆红素主要来自红细胞的破坏 胆红素(bilirubin)来源 体内的铁卟啉化合物——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氢酶及过氧化物酶。 ※约80%来自衰老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分解。

(二)血红素加氧酶和胆绿素还原酶催化胆红素的生成 部位 肝、脾、骨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微粒体与胞液中 过程 血红蛋白 血红素+珠蛋白 胆红素 氨基酸 胆红素的性质 亲脂疏水,对大脑具有毒性作用

胆红素的生成过程

胆红素空间结构示意图

二、血红素加氧酶在体内有其特殊的生理作用 (一)人体内存在3种血红素加氧酶同工酶 3种血红素加氧酶同工酶: HO-1 HO-2 HO-3

(二)一氧化碳通过激活鸟苷酸环化酶而发挥作用 CO可与细胞内鸟苷酸环化酶分子中的血红素结合,激活cGMP的生成。 (三)胆红素具有抗氧化作用 胆红素是人体含量最丰富的内源性抗氧化剂,是血清中抗氧化活性的主要成分。

三、血液中的血红素主要与血清蛋白结合而运输 运输形式 胆红素-清蛋白复合体 意义 增加胆红素在血浆中的溶解度,限制胆红素自由通过生物膜产生毒性作用。 竞争结合剂 如磺胺药,水杨酸,胆汁酸等。

四、胆红素在肝细胞中生成结合型胆红素并分泌入胆小管 (一)游离胆红素可渗透肝细胞膜进入肝细胞 与清蛋白结合的胆红素在肝细胞膜血窦域分解出游离的胆红素,并被肝细胞摄取。 其动力是肝细胞内外胆红素的渗透压。 其速度取决于清蛋白-胆红素的释放速度和肝细胞对胆红素的处理能力。

(二)谷胱甘肽S-转移酶是胆红素在肝细胞浆的主要载体 胆红素在肝细胞浆中主要与胞浆Y蛋白和Z蛋白相结合,其中以Y蛋白为主。 Y蛋白,即配体蛋白(ligandin)配体蛋白将胆红素携带到肝内质网。

(三)胆红素在内质网生成水溶性的结合胆红素 部位:滑面内网质 反应:结合反应(主要为结合物为UDP葡糖醛酸,UDPGA) 酶:葡糖醛酸基转移酶 产物:主要为双葡糖醛酸胆红素,另有少量单葡糖醛酸胆红素、硫酸胆红素,统称为结合胆红素。

葡糖醛酸胆红素的生成 胆红素 + UDP -葡糖醛酸 胆红素葡糖醛酸一酯 UDP UDP-葡糖醛酸基转移酶 胆红素葡糖醛酸一酯 + UDP -葡糖醛酸 UDP-葡糖醛酸基转移酶 胆红素葡糖醛酸二酯 UDP

胆红素葡糖醛酸二酯的结构 目 录

胆红素 2UDP-葡糖醛酸 UDP-葡糖醛酸基转移酶 2UDP 二葡糖醛酸胆红素

两种胆红素理化性质的比较 理化性质 未结合胆红素 (间接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 水溶性 小 大 脂溶性 与清蛋白亲合力 对细胞膜的通透性及毒性 能否通过肾小球 不能 能 与重氮试剂反应* 间接阳性 直接阳性

肝细胞UGT缺乏可造成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导致黄疸(jaundice)。 克-奈(Crigler-Najjar)综合征(又称先天性高胆红素血症)病人可因肝细胞UGT活性的严重缺失,出现严重的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含量可高达340mol/L。 吉尔伯(Gilbert)综合征(又称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病人UGT活性是正常人的30%,其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浓度约为84mol/L。

(四)肝细胞向胆小管分泌结合胆红素是主动转运过程 肝分泌胆红素入胆小管是肝代谢胆红素的限速步骤。 多耐药相关蛋白2(MRP2)是肝细胞向胆小管分泌结合胆红素的转运蛋白。

五、胆红素在肠道内转化成胆红素和胆素 *过程 肠菌 结合胆红素 游离胆红素 葡糖醛酸 还原 氧化 胆素原 胆素 ﹡胆素原:中胆素原,粪胆素原,d -尿胆素原 ﹡胆 素:i -尿胆素,粪胆素, d -尿胆素

(一)胆素原是肠菌作用的产物 粪胆素与尿胆素的生成 目 录

(二)少量胆素原可被肠粘膜重吸收,进入胆素原的肠肝循环 胆素原肠肝循环 (bilinogen 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肠道中有少量的胆素原可被肠粘膜细胞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其中大部分再随胆汁排入肠道,形成胆素原的肠肝循环。

胆素原肠肝循环的过程

六、血清胆红素含量增高可出现黄疸 (一)正常人血清胆红素含量甚微 正常人血清胆红素含量为3.417mol/L(0.21mg/dl),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结合胆红素不超过总量的4%。 正常人肝对胆红素有强大的处理能力,每天可清除3000mg以上的胆红素,不会造成未结合胆红素的堆积。

(二)临床上常见的黄疸有3类 概念 高胆红素血症 黄疸 隐形黄疸 种类(按黄疸的发病原因分为三类) 1. 溶血性黄疸 (hemolytic jaundice) 2. 阻塞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 3.肝细胞性黄疸(hepatocellular jaundice)

1.溶血性黄疸(hemolytic jaundice) 是由于红细胞在单核- 吞噬细胞系统破坏过多,超过肝细胞的摄取转化和排泄能力,造成血清游离胆红素浓度过高所致。 2. 阻塞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 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汁排泄通道受阻,使胆小管和毛细血管内压力增大破裂,致使结合胆红素逆流入血, 造成血清胆红素升高所致。 3.肝细胞性黄疸(hepatocellular jaundice) 由于肝细胞破坏,其摄取转化和排泄胆红素能力降低所致。

各种黄疸时血、尿、粪中某些指标的改变 指 标 正 常 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 血清胆红素 总量 < 1 mg/dl > 结合胆红素 ~ 0.8mg/dl ­ 游离胆红素 尿三胆 尿胆红素 – + + 尿胆素原 少量 不一定 ¯ 尿胆素 粪便颜色 正常 深 变浅或正常 完全阻塞时陶土色

(三)高未结合型胆红素血症在新生儿很常见 新生儿出生时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水平在17~35mol/L , 出生后3天可上升至80~100mol/L ,一周后逐渐下降至15~20mol/L。约50%的新生儿在出生后5天内肉眼可见黄疸。 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可严重的损害新生儿的大脑,产生核黄疸(kernicterus),或称血红素脑病(bilirubin encephalopathy)。 新生儿黄疸属肝前性黄疸,其直接原因是肝细胞合成UDP-葡糖醛酸基转移酶(UGT)的能力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