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作用于血液和凝血系统的药物.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de,IDD) : 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在发生、发 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 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为 : 先天性 /
Advertisements

血液与造血系统疾病 南方医院血液科 李小芳 出血性疾病 概述 过敏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友病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白血病 概述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
1 出血性疾病 Disorders of Hemostasis 2 3 第一节 概述 l 出血性疾病是指由于人体的止血、 凝血功能发生障碍而导致临床上 皮肤、粘膜、内脏的自发性出血 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的一组疾 病。
第二十五章 血液与造血系统药物. Ⅹ Ⅹ a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 纤溶酶原激活物 ( + ) 凝 血凝 血凝 血凝 血 纤 溶,抗凝 纤溶酶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纤溶酶原 激活物 血栓形成 ( Ca 2+ ) 血栓溶解.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病因 上胃肠道疾病 门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上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全身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 浙二医院血液内科. 概 述 定义: 由于止血机制 ( 包括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 纤溶功能和抗凝等 ) 异常引起的自发性出血或创伤后 出血不止,称为出血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可分为: 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
第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出血性疾病概论. 目 录 定义 正常止血、凝血机制 分类 诊断 治疗 定 义 由于止血机制(包括血 管、血小板、凝血因子 ) 异常引起的自发性出血 或创伤后出血不止,称 为出血性疾病。
生理学教研室 王晓燕 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章 血液 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 血细胞生理  血液凝固  血型于输血.
第三章 血液 第三章 血液 长江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长江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血液 BLOOD 血液 细胞内、外液 体液 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占体重的 60% 细胞直接生活的 液体环境,具体环境 内环境 为细胞内各种生化 反应进行的场所 组 织 液 4/5 血 浆 1/5.
骨 髓 干 细 胞 ↓ 白系祖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定向白系祖细胞 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 ↓(生成、释放) 可识别白系前体细胞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血液成份应用及输血安全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输血科 王雪明.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输血为一替代性治疗,可以补充血容量、改善循环、增加携氧能力、提高血浆蛋白,增进凝血功能。
临 床 输 血 概 要 安徽省立医院输血科 王保龙.
第十一章 血 液 的 生 物 化 学 Hemal Biochemistry.
第二十四章 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理.
第 十 六 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 Hemal Biochemistry.
第四章 输 血 (Blood transfusion)
第九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s) 内容纲要:
流动的组织 血液 岳阳市第十中学 王瑕.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白血病的概述与分型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王宇.
学习目的 熟悉血液成分的应用 了解内外科的输血指征 通过这章学习,我们要了解国内、外成分输血现状,熟悉血液成分的应用,了解内外科的输血指征。
第三章 血液(Blood) 体液 体内的液体。(占体重60%)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血量 人体内血液的总量。占体重7  8%
第十一章:血液 (blood-system).
第三章 出血与血栓的检测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实验诊断学教研室.
肺结核.
第三章 血 液 Blood.
具有抗血栓作用的酶抑制剂 血栓形成的三个因素: 1)血管壁改变 2)血液成分改变 3)血流改变.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
实验诊断 血栓与止血检验.
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出血性疾病.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imbalance
药 理 学 Pharmacology 药理教研室.
大量输血指南(建议)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输血科.
血栓与止血检测 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学教研室.
五、作用于神经系统的受体拮抗剂 兴奋性氨基酸(EAA)受体拮抗剂 抑制性氨基酸受体受体拮抗剂 神经肽Y受体拮抗剂
Overview [haiˈdrɔlisis ] 1. 轮流地, 交替地 [ɔ:l,tə:nitli] 电.
第三章 血 液.
炎症.
抗血栓药.
第二节、血友病 甲型血友病 乙型血友病 丙型血友病.
血 友 病 (hemophilia)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肿瘤中心血液科 高素君.
凝血機轉 a指的是酵素的active type(活化態) 12 (表面因子) 7 (促凝血酶原激酶原) (3,因子 III) 11
第三章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查.
第四章 输 血 侯 坤.
形态与功能 中国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 白 霞.
血栓形成及其治疗 进展 周浦医院心内科 张湘.
糖尿病流行病学.
Drugs acting on the blood and the Hematopoietic System
第十六章 输 血 牡丹江医学院 麻醉重症医学系.
第三章 血液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任何器官缺血都可造成组织的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同时,许多疾病会导致血液成分或性质改变,又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 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不断循环流动,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成为沟通各部分组织液以及和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具有运输、缓冲、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参与生理性止血和防御功能.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FSD-C10 一个极有希望的药物 汇报人:李艳花 生物化学教研室.
促进凝血因子形成药.
疟疾基础知识 中国援加纳医疗队.
第三节 Gas Transport in the blood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 双股DNA病毒 三种病毒颗粒 小球型和管型颗粒,直径22nm, 由HBsAg组成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双重特性: 抗体活性 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 長者支援服務隊 香港房屋協會 家維邨義工隊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光合作用的过程 主讲:尹冬静.
胸腔积液 pleural effusion 正常人胸腔内有3-15ml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作用,胸膜腔中的积液是保持一个动态(产生和吸收的过程)平衡的状态。若由于全身或局部病变破坏了此种动态平衡,致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慢,临床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液)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主要作用于血液和凝血系统的药物

第一节 血液制品简介 一 血液概述 1. 血液的组成

2. 血液病分类 血液病 量的改变:各类贫血、 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疾病 质的改变: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量的改变:白细胞减少或 粒细胞缺乏症 白细胞疾病 质的改变:白血病、淋巴瘤、 骨髓瘤 出血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 血小板异常: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血小板增多症 凝血功能异常:量变:血小板无力症 质变:血友病、凝血酶原缺乏和各种先天性或获得性的其他凝血因子缺乏 出血性疾病 血管壁异常:过敏性紫癜和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3. 血液制品 来源 种类 作用 《中国生物制品规程》对血液制品的定义为: 由健康人的血浆或特异免疫人血浆分离,提纯或由重组DNA技术制成的 血浆蛋白组分或血细胞组分制品,如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人凝血因子(天然或重组的) 、红细胞浓缩物等 用于诊断、治疗或被动免疫预防 来源 种类 作用

3. 血液制品 分类 白蛋白类制品 :20~25g/dl的白蛋白制品 正常人免疫球蛋白 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类制品 纤维蛋白粘合剂: 第Ⅷ因子制品: 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制品:含有第Ⅱ、Ⅶ、Ⅸ、Ⅹ四种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类制品 成分血液

4. 输血疾病的传播 4.1 污染来源: 4.1.1 细菌污染: 3/4与血小板输注有关:革兰氏阳性细菌, 如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等 1/4与输注红细胞制品 革兰氏阴性菌

4.1.2 病毒污染 (1)HIV污染:1982年第一例输血引起艾滋病的报道。 (2)HBV污染: (3)HCV污染: (4)HDV污染: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只有在HBV存在的条件 下才表现为感染性。

(5)HGV污染:常与HBV或GCV呈伴随感染状态。 (6)TTV污染:输血传播病毒,感染后常导致T淋巴细胞白血病。它呈区域性流行,主要临行分布于日本南部、美洲西海岸,我国人群感染率低。 (7)HTLV – 1污染:人类嗜T细胞Ⅰ型病毒,导致T淋巴细胞白血病

(8)EBV污染: (9)CMV污染: (10)HPV污染:人乳头瘤病毒,尖锐湿疣。 (11)CJDV污染:雅氏病毒, 朊病毒,引起人型海绵状脑病 4.1.3 其他病原体污染:梅毒螺旋体,疟原虫,血吸虫等、真菌污染的较少。

4.2 采取措施 4.2.1严格消毒措施,改进采血和血液保存技术 4.2.2加强病原微生物的检测 病毒:核酸扩增检测(NAT) 细菌:细菌培养法、内毒素实验法

4.2.3细菌和病毒的灭活处理 有机溶剂和表面活性剂、亚甲基蓝光化学处理 4.2.4 重组DNA制品和转基因动物制品

二 全血和成分血液 全血 作用:提高血液携氧能力和补充血容量 适用:血容量不足且有进行性出血的急性大量失血 病人

缺点: (1)大量输血可使循环超负荷。 (2)由于全血中细胞碎片多,全血的血浆内乳酸、 钠、钾、氨等成分含量高,故全血输入越多,病人的代谢负担越重;     (3)输全血比任何血液成分更容易产生同种免疫,不良反应多。

2. 红细胞制品 可改善因出血或造血系统疾病所致的贫血,维持组织供氧。 适用:1: 基本上不主张输全血的。 2:内科治疗的慢性贫血血的改善目标具体规定为 Hb= 7g/ dL。

2.1红细胞悬液  全血经离心或自然沉降后,移出大部分血浆后的制品。红细胞比积占70%- 90%左右,一般以比积为70%的浓缩红细胞最为理想。

优点: 虽除去了血浆,但仍与全血具有同样的携氧能力,但其容量只有全血的一半,可减少人体超负荷的危险。 减少了血浆中的钠、钾、氯和乳酸、枸橼酸钠的含量,减少了由血浆引起的发热、过敏反应等的出现。 分出的血浆可供临床应用或进一步制备成血浆制品,节约了血液资源。

2.2洗涤红细胞  指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用生理盐水反复离心洗涤红细胞3-6次,尽可能多移出血液内的白细胞和残余血浆,最后用生理盐水稀释红细胞,使其成为70%左右的洗涤红细胞。

优点:移去了99%的血浆蛋白和85%以上的白细胞和血小板,输血反应就减少到了最低程度。 洗涤红细胞因缺乏抗A、抗B两种凝集素,因此洗涤后的O型红细胞可以输给任何A、B、O、AB型的患者。

3. 血浆制品 用于多种凝血因子缺乏造成的出血倾向的纠正。 3.1  新鲜冰冻血浆  采血后6h内自全血分离并冰冻的血浆,必须在-30℃下2h内冰冻。含全部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在-30℃下可保存1年。

3.2 普通冰冻血浆  应用时,快速融化,35-37℃为宜,45℃亦可。 完全融化后应立即输注,不可在10℃以上放置超过2h,不可再冰冻。 已经融化的血浆若不输注,必须在4℃保存、24h内输注。

3.3 冷沉淀  属于凝血因子制剂系列,是新鲜冰冻血浆在1-5℃条件下不溶解的白色沉淀物。 主要含有Ⅷ因子、Ⅶ因子、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维蛋白原等。

适应症:Ⅷ因子、Ⅻ因子、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和血友病,创伤、烧伤和严重感染者。 应用时,冰冻保存,其在-30℃以上可保存0.5-1年。 在临床上输注,新制备的冷沉淀直接输注即可,冰冻的融化后输注即可。

4. 血小板制品 血小板输注多用于纠正血小板数量减少和功能异常所造成的严重出血或具有出血倾向的疾病。

三 血液代用品 1. 血浆代用品 能运输和释放氧到组织中并具有扩容作用的非细胞溶液。 适用:大量失血、失血浆及大面积烧伤等所致的血容量降低、休克等紧急情况

1. 血浆代用品 作用: 扩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使血液稀释,减少输血 理想的血浆代用品: 稳定的理化性质; 能够快速补充血容量,增加组织灌注并在血管内有足够的停留时间;

同时对凝血功能和肾功能无明显的影响; 无过敏反应和组织毒性; 能改善供氧和器官功能并在体内容易代谢和排出。

1.1 人白蛋白溶液 从健康人血中分离出的等渗或高渗的血清白蛋白灭菌制剂。 作用: 相对分子量高,可以维持血容量。 与某些离子和化合物有较高的亲和力,能与这些 物质可逆结合,发挥运转的作用。

1.2 右旋糖苷 相对分子量较大,不容易渗出血管,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吸收血管外的水分以补充血容量,从而维持血压。 扩充血容量的强度和维持时间依相对分子量的大小而逐渐减小,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却隧其相对分子量的大小而逐渐增大。

1.3 明胶溶液 动物胶原的不完全酸或碱水解的产物。 可长期储存不易降解,低抗原性,在体内可被酶裂解,容易被代谢或排泄。 目前较理想的有琥珀酰明胶(血安定)和尿联明胶(血脉素,血代,菲克血隆)

1.4 羟乙基淀粉(HES) 分高、中、低分子量3种溶液。 现临床常用的有中分子量的贺斯和低分子量的万汶。

2. 载氧血液代用品 2.1血红蛋白氧载体(hemoglobin2based oxygencarriers ,HBOCs)

用于制备HBOCs的Hb有三种: 过期的人血红细胞内Hb ; (2) 牛血液Hb ; (3) 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人Hb。目前被大量应用的Hb源于廉价的牛血液。

优点: 能够大量生产,便于长期储存,并能通过超滤和低热灭活传染性物质。 作为良好的氧载体不需作交叉配型,便可方便输入人体,用于临床治疗。

缺点:天然Hb 在血浆中易降解成αβ二聚体,会被肾脏迅速清除,血管内存留时间短,半衰期仅为2~4 h。 无细胞基质Hb 没有红细胞内2 ,3-DPG的影响, 使Hb分子与O2有高亲合力,供给组织的O2量减少。

化学修饰Hb的目的主要为: 稳定Hb四聚体结构,增加Hb分子量,防止血管外逸和肾脏清除,延长其血管内存留时间; (2) 降低Hb 对O2 的亲合力,有利于组织细胞获得更多O2 。

2.2 炭氟化合物 是直链或环状碳氢化合物的氟取代物。 有良好携带O2 和CO2 而又不与这些气体发生实质性结合的能力。

作用原理: 第一代PFC 产品( Fluosol DA) 已通过FDA 批准,作为血液代用品用于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冠状动脉灌流。 第二代PFC 产品,如全氟辛溴(PFOB) 含有卵磷脂为表面活性剂,具有更高的携带O2 的能力和保存期限,被广泛用于静脉营养输入。

四 凝血剂 1. 凝血过程 血栓形成过程

2. 凝血途径及步骤

III IV II I

始动因子 参与反应步骤 产生凝血速度 发生条件 内源性凝血 胶原纤维等激活因子Ⅻ 较多 较慢 血管损伤或试管内凝血 外源性凝血 组织损伤产生因子Ⅲ 较少 较快 组织损伤

3.血友病 血友病是由于遗传性凝血因子VIII(FVIII)和IX(FIX)基因缺陷,造成血浆FVIII和FIX含量不足或功能缺陷,引起的一组终生出血的凝血障碍性疾病,包括血友病A(FVIII缺乏)和血友病B(FIX缺乏),属X性联隐性遗传性疾病。 例 皇室病(血友病)的遗传图解

五 抗凝剂 1.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SK: 链激酶   PIC: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 FD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2. 链激酶 (Streptokinase,SK) 从C族β-溶血性链球菌培养液中制得的一种非酶性单链糖蛋白。 作用机制: 用途:深静脉血栓形成 不良反应:出血 有抗原性,可产生抗体,导致用药无效或过敏反应,曾受链球菌感染者也可产生抗体。

2. 葡激酶(Staphylokinase ,Sak) 从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提取的一种能够溶解血栓的非酶蛋白

3. 尿激酶 (urokinase,UK) 在1946年从人尿中提取。从1981~1985年期间,用于治疗血栓栓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由肾产生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 4. 水蛭素 5.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

6 .其他 6.1 肝素(heparin) 与AT-III结合,催化灭活凝血因子 IIa、Xa、Ⅸa和 XIIa。

肝素抗凝反应为非线性,抗凝强度和持续时间与剂量增加不成比例。 口服不吸收,由深部皮下和静脉给药。 不良反应:出血 血小板减少 其他: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

6.2 维生素K抗代谢物 香豆素类,作用在于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II, VII, IX, X合成所必需的维生素K环化物还原酶。

不良反应:出血;致畸和胎儿出血;皮肤坏死;栓子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