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de,IDD) : 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在发生、发 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 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为 : 先天性 /
Advertisements

血液与造血系统疾病 南方医院血液科 李小芳 出血性疾病 概述 过敏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友病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白血病 概述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
1 出血性疾病 Disorders of Hemostasis 2 3 第一节 概述 l 出血性疾病是指由于人体的止血、 凝血功能发生障碍而导致临床上 皮肤、粘膜、内脏的自发性出血 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的一组疾 病。
第二十五章 血液与造血系统药物. Ⅹ Ⅹ a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 纤溶酶原激活物 ( + ) 凝 血凝 血凝 血凝 血 纤 溶,抗凝 纤溶酶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纤溶酶原 激活物 血栓形成 ( Ca 2+ ) 血栓溶解.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病因 上胃肠道疾病 门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上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全身性疾病.
抗磷脂综合征 (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 APS ). 一.概论 定义:由于磷脂抗体存在引起临床出现 的一组征候群 主要症状: 血管栓塞 自发性流产 血小 板减少 ……
出血性疾病 浙二医院血液内科. 概 述 定义: 由于止血机制 ( 包括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 纤溶功能和抗凝等 ) 异常引起的自发性出血或创伤后 出血不止,称为出血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可分为: 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
第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出血性疾病概论. 目 录 定义 正常止血、凝血机制 分类 诊断 治疗 定 义 由于止血机制(包括血 管、血小板、凝血因子 ) 异常引起的自发性出血 或创伤后出血不止,称 为出血性疾病。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病理生理学系 Department of Pathophysiology 高远生.
Amenorrhea 闭 经 马庆良 教授 马庆良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 仁济医院 妇产科 仁济医院 妇产科.
儿童孤独症的诊治1. 1、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一 组以交流语言障碍 和 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发育 障碍性疾病。包括: 儿童孤独症 阿斯伯格综合征 未分类的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雷特综合征 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
第十二章 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紊乱.
骨 髓 干 细 胞 ↓ 白系祖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定向白系祖细胞 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 ↓(生成、释放) 可识别白系前体细胞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第二十四章 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理.
出凝血监测 牡丹江医学院麻醉重症医学系.
产科DIC的输血治疗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林东军.
第九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s) 内容纲要:
流动的组织 血液 岳阳市第十中学 王瑕.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白血病的概述与分型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王宇.
Diffused or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再生障碍性贫血(AA) 西医内科学教研室.
D–二聚体 临床意义及应用.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多发性骨髓瘤 MM(multiple myeloma)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检验科 王宇.
第三章 出血与血栓的检测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实验诊断学教研室.
肺结核.
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节 肝硬化.
第三章 血 液 Blood.
具有抗血栓作用的酶抑制剂 血栓形成的三个因素: 1)血管壁改变 2)血液成分改变 3)血流改变.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
止血与凝血障碍检查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 血液科 徐建民.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s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临床医学五年制 实验诊断学 艾 清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
实验诊断 血栓与止血检验.
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出血性疾病.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 D I C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imbalance
药 理 学 Pharmacology 药理教研室.
血栓与止血检测 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学教研室.
第四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Disturbance of local blood circulation)
炎症.
二、骨髓和血细胞发生(概述) 出生前造血器官 卵黄囊 肝 脾 骨髓 出生后造血器官 骨髓 ——红、粒、单、血小板 淋巴器官 ——淋巴细胞
D–二聚体 临床意义及应用.
第三章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查.
形态与功能 中国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 白 霞.
血栓形成及其治疗 进展 周浦医院心内科 张湘.
第八章 第三节 女性生殖系统 六、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一)子宫平滑肌瘤的MRI表现
第四节 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及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糖尿病流行病学.
第三章 血液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任何器官缺血都可造成组织的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同时,许多疾病会导致血液成分或性质改变,又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 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不断循环流动,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成为沟通各部分组织液以及和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具有运输、缓冲、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参与生理性止血和防御功能.
肾小球病概述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肾内科 曹东维.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王明山 凝血特殊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王明山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促进凝血因子形成药.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疟疾基础知识 中国援加纳医疗队.
第四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1. 良性肿瘤 (1) 局部压迫和阻塞:消化道、肺、脑 (2) 继发改变:溃疡、出血、感染 (3) 分泌激素: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胸腔积液 pleural effusion 正常人胸腔内有3-15ml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作用,胸膜腔中的积液是保持一个动态(产生和吸收的过程)平衡的状态。若由于全身或局部病变破坏了此种动态平衡,致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慢,临床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液)
Circulatory System 循环系统 周俊 Department of Histology & Embryology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定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是指在某些致 病因子作用下,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因子 和血小板被激活,使凝血酶增多,微循环中形 成广范的微血栓,继而因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 量消耗,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 机体出现以止、凝血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病理生 理过程。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休克、器官功 能障碍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等,是一种危 重的综合症

病因 感染性疾病:革兰氏阴性或阳性菌感染、病毒 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心肌炎等 肿瘤性疾病:转移性癌、肉瘤、恶性淋巴瘤等 血液性疾病:急慢性白血病、溶血性疾病、异 常蛋白血症等 妇产科疾病:感染流产、死胎滞留、妊娠毒血 症、羊水栓塞、胎盘早剥等 创伤及手术:严重软组织损伤、挤压伤综合征、 大面积烧伤、大手术等

发病机制 1、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外源性凝血过程 2、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抗凝调控失 调。⑴损伤的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 启动外源性凝血⑵内皮细胞抗凝作用降 低 3、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 4、促凝物质入血

发病机制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具有清 除循环血液中的凝血酶、纤维蛋白及内毒素的作用,可抑制 血栓形成;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损伤时,会导致机体凝 血功能紊乱而易发生DIC 2、肝功能障碍:正常肝细胞能合成多种血浆凝血因子及抗凝 物质,也能清除激活的凝血因子和纤溶物质,在凝血和抗凝 血的平衡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当肝功能严重障碍时,患 者体内的凝血和纤溶过程紊乱,极易发生DIC。 3、血液高凝状态:血液中凝血物质和血小板数目增多,血液 呈高凝状态,可见于妊娠妇女。缺氧及酸中毒:通过损伤血 管内皮,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也可以损伤血小板及红细胞, 促进凝血物质释放 4、微循环障碍:正常血液流速较快,能将血浆中出现的少量 活化的凝血因子及微小的纤维蛋白凝块稀释并运走;若微循 环血流缓慢,血小板和红细胞易聚集,加速微血栓形成

DIC分期 高凝期:凝血系统被激活,血中凝血酶量 增多,导致微血栓形成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消耗性低凝期: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因消耗 而减少,继发纤维蛋白原减少,纤溶过程 逐渐加强出血 继发性纤溶亢进期:纤溶系统异常活跃,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形成且具有很强的抗凝 作用,出血十分明显

DIC分型   急性DIC:在几小时或1-2天内发生,病情凶险, 进展迅速;症状明显,以休克和出血为主;常 见病因:败血症休克、异型输血、移植后急性 排斥反应等 亚急性DIC:在数日到几周内逐渐发生;常见 病因:恶性肿瘤转移、宫内死胎等 慢性DIC:病程可达数月至数年,症状轻微, 轻度出血,少见休克,以器官功能障碍为主; 常见病因:恶性肿瘤、胶原病、溶血性贫血等

临床表现 (一)出血(Hemorrhage) 出血是DIC最初及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患者可有多部位出血 倾向,如皮肤瘀斑、紫癜、咯血、消化道出血等。轻者仅表现为 局部(如注射针头处)渗血,重者可发生多部位出血。出血的机 制如下: 1.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 在DI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大量血 小板和凝血因子被消耗,凝血因子及血小板明显减少,导致凝血 障碍而引发出血。 2.继发性纤溶亢进 活化的凝血因子Ⅻa可激活纤溶系统,使纤 溶酶原变成纤溶酶。纤溶酶既能溶解已形成的微血栓纤维蛋白凝 块,引起血管损伤部位再出血,还能水解多种凝血因子和凝血酶 原而造成低凝状态,加重出血。 3.FDP的形成 FDP是纤维蛋白原在纤溶酶作用下生成的多肽碎 片,可抑制凝血酶和抑制血小板聚集,加重出血。

临床表现 (二)休克(Shock) 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使回心血量明显减少,加上广 泛出血造成的血容量减少等因素,使心输出量减少, 加重微循环障碍而引起休克。DIC形成过程中产生多 种血管活性物质(激肽、补体C3a和C5a),造成微血管 平滑肌舒张,通透性增高,回心血量减少

临床表现 (三)器官功能障碍(Organic dysfunction) DIC时,广泛的微血栓形成导致器官缺血而发生功 能障碍,严重者甚至发生衰竭。累及的器官有肾(临床 表现为少尿、蛋白尿、血尿等)、肺(表现为呼吸困难、 肺出血)、肝(黄疸、肝功能衰竭)、肾上腺皮质出血及 坏死造成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称为华-佛综合征 (Waterhouse-Friderichsen syndrome);垂体微血栓引起 的垂体出血、坏死,导致垂体功能衰竭,即席汉综合 征(Sheehan syndrome)

临床表现 (四)贫血(Anemia) 由于出血和红细胞破坏,DIC病人可伴有微血管病 性溶血性贫血(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这 种贫血除具备溶血性贫血的一般特征外,在外周血涂 片中还可见到一些形态特异的红细胞碎片,称为裂体 细胞(schistocyte)。这是因为循环中的红细胞流过由纤 维蛋白丝构成的网孔时,常会粘着或挂在在纤维蛋白 丝上,加上血流的不断冲击,引起红细胞破裂

DIC诊断标准-国内共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血液科主任,血栓与止血研究室主任-胡豫,2009年苏州血栓与止血会议, )

诊断流程 患者有无导致DIC的基础疾病 无 有 临床观察 有无不能用原发病解释的出血、栓塞及脏器功能衰竭等临床表现 无 有 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并进行动态监测 临床观察 根据诊断积分系统给予患者进行评分 小于5分 5至7分 大于7分 不能诊断为DIC,临床密切观察 临床疑诊DIC,需动态观察,重复实验室后重新评分 诊断DIC,进行针对性治疗

防治原则 (一) 防治原发病(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rimary diseases) 预防和去除引起DIC的病因是防 治DIC的根本措施。例如控制感染, 去除死胎或滞留胎盘等。某些轻度 DIC,只要及时去除病因,病情即可 迅速恢复

防治原则 (二) 改善微循环障碍(Improvment of microcirculatory diaturbance) 采用扩充血容量、解除血管 痉挛等措施及早疏通阻塞的微循环

防治原则 (三) 建立新的凝血与纤溶间的动态平衡 (Establish new balance between coagulation and fibrolysis) 在高凝期可应用抗凝药物如肝素、低分 子右旋糖酐、阿斯匹林等阻止凝血过程 的发动与进行,预防新血栓的形成。出 血倾向十分严重的病人,可输血或补充 血小板等凝血物质以及使用纤溶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