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西方兵學思想
西方戰略發展 *15~18世紀:復興時期 *18~19世紀:全盛時期 * 20 世紀後:黃金時期
戰爭型態演變? *由傳統陸戰、海戰,發展 至空戰、太空戰 *範圍由 二度至三度、四度 空間 *範圍由 二度至三度、四度 空間 *意識型態對壘、經濟、地理的擴張 促成總體戰的形成
20世紀戰略發展分水嶺 二次世界大戰
地緣戰略思想 陸權論 海權論 空權論 英國戰略學家 富勒 李德哈特 總體戰爭確立 二十世紀 前期
核子戰略的演變 有限戰爭重現 危機處理的重現 國際衝突型態的改變 革命戰爭與低強度衝 突戰爭 第三波戰爭下的兵學 思考 二十世紀後期 核子戰略的演變 有限戰爭重現 危機處理的重現 國際衝突型態的改變 革命戰爭與低強度衝 突戰爭 第三波戰爭下的兵學 思考
地緣戰略:結合地理考量戰略 孫子始計篇: 『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九地篇及地形篇討論地理環境對戰爭之影響 地緣戰略思想的演變 地緣戰略:結合地理考量戰略 孫子始計篇: 『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九地篇及地形篇討論地理環境對戰爭之影響
約米尼: 『戰略是地圖上進行戰爭之藝術,是研究整個戰爭區的藝術。』 地緣戰略思想的演變 約米尼: 『戰略是地圖上進行戰爭之藝術,是研究整個戰爭區的藝術。』
一.陸權論 麥金德:英國地理學家 提出【心臟地區】概念 豪司霍夫: 德國人,納入達爾文物競天擇 適者生存的理論 結合地略發展 影響納粹德國 麥金德:英國地理學家 提出【心臟地區】概念 豪司霍夫: 德國人,納入達爾文物競天擇 適者生存的理論 結合地略發展 影響納粹德國 史派克曼:美國著名國關理論家提出【邊緣地帶說】
麥金德陸權論 誰統制歐洲 主宰心臟地區 就能主宰世界島 進而主宰全世界
「世界島」 歐洲 亞洲 非洲
心臟地區包括波羅的海、黑海、小亞細亞、亞美尼加、波斯、西藏、蒙古
內新月地區 內新月地區 歐亞大陸邊緣: 包括西伯利亞東部、中國、東南亞、印度、中東、南歐、西歐、挪威,是世界島與海洋正面接觸且海權力量可深入的地區
外新月地區 歐亞大陸以外的大型陸地:包括美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澳洲以及大型的島嶼國家如英國、日本、印尼,對歐亞大陸形成包圍之勢
麥金德分析: 最有可能控制心臟地區者為 俄國 及 德國 西方國家應防止 俄國擴張或俄、德結盟
德國豪司霍夫主張 *泛區:世界分為四大區域 1.泛美:南北美洲由美國主導 2.歐非:以德國為中心 3.泛俄:以俄國為中心 1.泛美:南北美洲由美國主導 2.歐非:以德國為中心 3.泛俄:以俄國為中心 4.泛亞:包括亞洲大陸東部及 澳大利亞一帶,以日 本為中心
德國豪司霍夫主張 *海權與陸權:認為德國不但與俄國享有控制歐亞大陸心臟地區有利條件,是一個重要陸權國家,而且比俄國更接近海洋,具有發展海權國家的能力(本思想對納粹德國發展有其 關聯性)
誰主宰邊緣地區,誰就控制歐亞大陸;誰支配歐亞大陸,誰就能掌握 世界的命運。 美國史派克曼:【邊緣地帶說】 邊緣地帶處於大陸與近海之間在 全球戰略占有舉足輕重地位 誰主宰邊緣地區,誰就控制歐亞大陸;誰支配歐亞大陸,誰就能掌握 世界的命運。 目標:圍堵麥式心臟地區向外擴張
邊緣地帶學說影響 美國在二次大戰以來,是以圍堵心臟地區的向外擴張為主要目標 ,並增強具有戰略重要性的歐亞邊緣地帶(如圍堵政策、北約的設置、越戰及韓戰的參與)
二.海權論 馬漢:美國人 西點軍校,1859畢業於海軍官校 ,1890出版【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890】 馬漢:美國人 西點軍校,1859畢業於海軍官校 ,1890出版【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890】 柯白:英國人 劍橋法律學位 1911出版【海洋戰略原則】 ★大陸戰略的延伸 ★制海的意義: 交通的控制
馬漢與柯白理論差異 *馬漢:把海軍史正確的定位在 國防關係與經濟事務上 *柯白:最了解海洋科技的運用
大 英 帝 國
美國控有大西洋兩岸海港,太平洋各海島以至西岸的琉球,掌握兩洋,成為軍事強國。
美國前總統甘迺迪曾說:「控制海洋就意味著勝利」 航母=國力? 經濟能力、科技、軍事上的需要綜合國力的結 晶(政治、經濟、心理、軍事)
臺灣的地略形勢
1996年台海導彈危機,美國為何會出兵台海? 美國的國家利益
杜黑:義大利人 陸軍砲兵軍官因一次大戰義軍戰敗慘狀於1921年發表【制空論】 三.空權論 杜黑:義大利人 陸軍砲兵軍官因一次大戰義軍戰敗慘狀於1921年發表【制空論】 ★為確保國防:掌握【制空權】 ★空中攻擊目標:工業及人口重心 ★以毀滅地面設施及補給工廠 ★地面兵力以防禦為主阻止敵軍攻 擊我方交通線及工業軍事基地 ★必須發展多功能飛機
米契爾:美國人 美軍出身著有【空防】及【天路】兩書不同於杜黑之論點: 三.空權論 米契爾:美國人 美軍出身著有【空防】及【天路】兩書不同於杜黑之論點: 一空戰中有效防禦為擊毀敵機 二飛機應有擊毀水面船隻能力 三使用空權以擊毀敵方兵力為主 四各種不同功能飛機共同達成任務 五發展北其極航線
蘇聯移民的美國人 開創航空學派理論 代表著作【空權:生存之鑰】:預告「大圈航線」的重要性 三.空權論 塞維斯基(1894-1974): 蘇聯移民的美國人 開創航空學派理論 代表著作【空權:生存之鑰】:預告「大圈航線」的重要性
塞維斯基航空學理論 分別以美、蘇為圓心,以當時轟炸機5千英里活動半徑,畫出美國控制區與俄國控制區的範圍,兩控制區重疊處即所謂的「決定性地區」
塞維斯基航空學理論 決定性地區包括 北美、歐亞心臟區、歐亞近海區、北非和中東。由北美洲進攻俄國本土,是最經濟而不分散力量的攻擊路線,所以阿拉斯加及北極權地位十分重要
影響 ☆成為富勒與李德哈特架構防空聯合作戰理論基礎 ☆二次世界大戰德軍結合飛機與戰甲車閃擊作戰思想
英國戰略學家 ◎富勒— 戰爭指導 ◎李德哈特
富勒戰爭指導序言: 『戰爭指導就像醫道一樣,是一種藝術,因為醫師的責任是預防、治療或緩和人體的疾病,所以政治家與軍人的責任也就是預防、治療或緩和危害國際體的戰爭。』
李德哈特重要影響 *機械化戰爭理論創始者 *間接路線
李德哈特~間接路線 間接路線是最有希望和最經濟的戰略形式;最遠和最彎曲的路線,常常也就是一條真正的捷徑。而這條路線不僅是物質的,更包含心理的 P.90
間接路線原則 *調整目的,適應手段 *心中常保持目標,計畫必須 依環境而擬定 *選擇最低期待的路線
間接路線原則 *利用抵抗最小的路線 *採取一條可以具有多項目標 作戰路線 *計畫和部署必須具有彈性, 以適應環境
間接路線原則 *當對方有備時,慎勿傾全力 作孤注一擲的攻擊 *失敗後勿用同一路線(或同 一形式)再發動攻擊
起源18世紀末 20 世紀全面展開 1921杜黑「制空論」 : 戰爭已具一種國家總體 性 1935德國 魯登道夫 出 版 「總體戰爭」 總體戰爭的確立 起源18世紀末 20 世紀全面展開 1921杜黑「制空論」 : 戰爭已具一種國家總體 性 1935德國 魯登道夫 出 版 「總體戰爭」
塑造社會團結的民族傳統,宣揚愛國意識及戰敗對國家之意義 魯登道夫對總體戰爭之主張 最高統帥 總體戰爭 心 軍 經 政 宣傳 全民參戰 事前準備 塑造社會團結的民族傳統,宣揚愛國意識及戰敗對國家之意義
大戰略觀點 協調與指導所有一切的國 家資源以達到戰爭的政治 目的 應計算和發展國家經濟資 源與人力,精神力量與物 質力量一樣重要
大戰略觀點 軍事力量僅為大戰略工具之一,更應考慮使用政治、外交、商業、道義等壓力,以減弱對方意志 大戰略視線必須超越戰爭而看到戰後的和平
孫子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 所謂「伐交」,即是運用外交力量,藉以打擊敵人的方法。 ☆影片---驚爆1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