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 部 局 解
基本内容 ◆ 胸壁和乳房 ◆ 膈 ◆ 胸腔、胸膜、胸膜腔 ◆ 肺 ◆ 纵隔
胸部 thorax 位于颈部和腹部之间。 上界为颈静脉切迹、锁骨上缘、肩峰至第7颈椎棘突的连线; 下界为剑突、两侧肋弓、第11、12肋前端至第12胸椎棘突的连线; 两侧上部以三角肌前、后缘上份和腋前、后襞下缘的连线与上肢分界。
胸部以胸廓为支架。 胸廓与附于其上的软 组织共同构成胸壁。 胸壁与膈围成胸腔。 因膈向上隆凸,故胸 壁下界比胸腔下界低; 腹腔上部脏器紧贴膈 下方,被胸壁下部覆 盖。 胸下部损伤时,除累 及胸腔外,还可能会 累及腹腔脏器(胸腹 贯通伤)
骨性标志 胸骨上切迹 胸骨角: 相当第2肋,肋 骨计数标志 胸骨体及剑突 肋弓
一、胸 壁 thoracic wall 皮肤 浅、深筋膜 胸上肢肌、腹肌 上部 胸廓、肋间组织 及胸内筋膜等
乳房breast 由乳腺、脂肪组织 和皮肤组成 ◆外形、位置和范围 青春期女性乳房呈半球形,其基底位于第2~6肋高度,在浅筋膜浅、深二层之间
乳头 输乳管 乳晕 乳腺小叶 乳腺小叶有一输乳管,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 乳房手术时,应作放射状切口,以减少对输乳管和乳腺的损伤。
乳腺癌侵及此韧带时,皮肤表面出现“凹皮征”; 乳房悬韧带或 Cooper 韧带 乳腺癌侵及此韧带时,皮肤表面出现“凹皮征”; 因淋巴回流受阻而水 肿,使皮肤呈现“桔皮 样征”
乳房后隙 层与胸肌筋膜间有一间 隙。 病变部分即固定于胸前 壁而不易移动。 形成乳房后脓肿,切开 引流时,须在乳房下缘 作弧形切口。 乳房基底面的浅筋膜深 层与胸肌筋膜间有一间 隙。 乳腺癌如侵及此间隙, 病变部分即固定于胸前 壁而不易移动。 此间隙若感染化脓,则 形成乳房后脓肿,切开 引流时,须在乳房下缘 作弧形切口。
乳房血供: 乳房外侧份有较为粗大的胸外侧动脉分支以及第3~5肋间后动脉的穿支
乳房的淋巴 女性乳房的淋巴管十分丰富,互相吻合成网,可分浅、深二组。 浅组位于皮内和 皮下; 深组位于乳腺小 叶周围和输乳管 壁内,两组有广 泛吻合。
乳房各部的淋巴流向: ①乳房外侧和上部的淋巴:→ 胸大肌下缘的胸肌淋巴结→ 腋中央淋巴结→腋尖淋巴结 ②乳房内侧部的淋巴:胸骨旁 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或 在右侧直接注入右淋巴导管, 左侧直接注入胸导管。
乳房各部的淋巴流向: ③乳房下内侧部的淋巴:与 腹前壁上部及膈下的淋巴管 相吻合,与肝上面的淋巴管 相联系。 ④乳房深部的淋巴:穿胸大、 小肌直接注入尖淋巴结。 ⑤乳房浅淋巴网:两侧乳房可 借浅淋巴网相互交通。
多乳头畸形 多乳房
胸壁肌层
肋间隙: 肋间外肌 提肋助吸气 肋间内肌 降肋助呼气 肋骨切除术时,应沿肋缘顺肋间内、外肌纤维方向剥离骨膜,即沿肋下缘从前向后,沿肋上缘从后向前剥离
肋间隙: 肋间外肌 提肋助吸气 肋间内肌 降肋助呼气 肋骨切除术时,应沿肋缘顺肋间内、外肌纤维方向剥离骨膜,即沿肋下缘从前向后,沿肋上缘从后向前剥离
肋间最内肌 位于肋间内肌深 面,肌纤维方向与肋 间内肌相同,二肌间 有肋间血管神经通 过。 该肌薄弱不完整, 仅存在于肋间隙的中 1/3部,而前、后部 无此肌,故肋间血管 神经直接与其 内面 的胸内筋膜相贴。 当胸膜感染时,可刺激神经引起肋间神经痛。
肋间血管 和神经 1.肋间动脉 分肋间后动脉和肋间前支。第1和第2对肋间后动脉来自锁骨下动脉的肋颈干,第3-11肋间后动脉和肋下动脉由胸主动脉发出。肋间前支来源于胸廓内动脉和肌膈动脉。
肋间后动脉初行于肋胸膜与肋间内肌之间,横行向外,约在肋角处分出一较小的下支沿下位肋上缘前行;而本干即为上支在上位肋下缘前行于肋间内肌与肋间最内肌之间。
2. 肋间后静脉与肋间动脉伴行,向后右侧汇入奇静脉,左侧汇入半奇静脉或副半奇静脉
3. 肋间神经 即胸神经的前支,下5对肋间神经及肋下神经则斜向下内,进入腹前外侧壁,分布于腹壁的肌、皮肤和腹膜壁层。 排列次序: ◆肋角内侧:位于肋 间隙的中间,其上 下排列次序不定 ◆肋角前方,自上而下:静脉、动脉、神经,并分别发出下支行 于下位肋的上缘。
◆肋间隙后部进行胸膜腔穿刺,进针部位应在下位 肋的上缘。 ◆肋间隙前部穿刺,为避免损伤其下支,进针部位 应在肋间隙的中间
椎动脉 肋颈干 第一肋 腋动脉 胸廓内动脉 锁骨下动脉 甲状颈干 甲状腺下动脉 颈总动脉 颈外动脉 颈内动脉 奇静脉 肋间后静脉 肋间后动脉 肋间神经 肋间外肌 肋间内肌 胸廓内动脉 胸主动脉 肋间外膜 肋骨 交感干神经节 肋间内膜
胸廓内动脉 (1)穿支:分布于胸前壁内侧 份。女性的第2~4穿支还分 布至乳房; (2)肋间前支:在上6肋间隙行向 外侧,与肋间后动脉吻合;(3)心包膈动脉:它与膈神经伴 行,分布于心包及膈。 (4)肌膈动脉为胸廓内动脉终支 之一,分支营养胸、腹前壁 及膈。 (5)腹壁上动脉为胸廓内动脉的 直接延续,下行进入腹直肌 鞘,营养腹直肌等,并与腹 壁下动脉吻合。
胸内筋膜 胸内筋膜是一层致密的结缔组织膜,衬于肋和肋间肌内面。 胸内筋膜是一层致密的结缔组织膜,衬于肋和肋间肌内面。 胸内筋膜向下覆于膈的上面,称膈胸膜筋膜,向上覆于胸膜顶上面,称胸膜上膜, 即Sibson膜。
二、 膈diaphragm 位置 位于胸腹之间。分部 膈的中央部为腱膜,称中心腱, 周围部为肌纤维。 位置 位于胸腹之间。分部 膈的中央部为腱膜,称中心腱, 周围部为肌纤维。 1. 胸骨部 起自胸骨剑突的后面,为一对小肌束。 2.肋部 宽大,起自下6对肋及肋软骨的内面。在肋部与胸骨部之间,有一个三角形区,仅有胸内筋膜及腹内筋膜覆盖而无肌纤维,称胸肋三角,有腹壁上血管通过。 3. 腰部
腰肋三角起自外侧弓状韧带的肌纤维与起自末肋的肌纤维之间,有一无肌纤维的三角区,仅由胸内筋膜和腹内筋膜封闭 胸肋三角与腰肋三角皆为膈的薄弱区,在病理情况下,腹腔内脏可经此突入胸腔,形成膈疝。
主动脉裂孔 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 食管裂孔 有食管和迷走神经前、后干通过。此外,在腰部中间份纤维处有内 脏大、小神经、腰交感干和腰升静脉等穿过。 腔静脉孔 位于中心腱。有下腔静脉及右膈神经的腹腔支(膈腹支)经过。
膈的血管 膈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膈上、膈下动脉、心包膈动脉与肌膈动脉。 其伴行静脉分别汇入上、下腔静脉。 膈的淋巴 主要回流至膈上、膈下淋巴结
膈的神经 颈丛的膈神经 (C 3~5)支配。
膈的神经 右膈神经穿中心腱,左膈神经穿肌部。
膈的神经 ◆来自颈丛的膈神经(C 3~5)支配。混合性 ◆右膈神经穿中心腱,左膈神经穿肌部。 ◆膈神经在膈上方分支至膈的各部,除运动纤维 外,还含感觉纤维分布于膈中央部上方和下方的 胸膜及腹膜, ◆右膈神经还分布至肝和胆囊。 ◆膈的外周部的上面和下面的胸膜和腹膜则接受下6 对胸神经的支配。 ◆损伤后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 ◆胆道、胃底病变刺激产生呃逆(hiccup); ◆副膈神经44.8%,左侧多见
膈的功能 主要呼吸肌,收缩时助吸气;膈肌松弛时,助呼气。 膈与腹肌同时收缩,可使腹压增高,协助排便、呕吐及分娩等活动。
三、胸腔及其内容 胸腔thoracic cavity是由胸壁和膈围成的空腔,内衬以胸内筋膜。 胸膜pleura 是一簿层浆膜分为 脏胸膜visceral pleura紧贴于肺的表面并伸入肺叶间裂内。 壁胸膜parietal pleura 衬于胸壁内面、膈上面和纵隔侧面。
壁胸膜 分部 1.肋胸膜 贴于胸壁内面。 2.膈胸膜 覆盖于膈上面。 3.纵隔胸膜 肺根下方延伸形成双层的 肺韧带 4.胸膜顶 壁胸膜 分部 1.肋胸膜 贴于胸壁内面。 2.膈胸膜 覆盖于膈上面。 3.纵隔胸膜 肺根下方延伸形成双层的 肺韧带 4.胸膜顶 随肺尖突向颈根部,因无 胸廓保护,在颈部胸膜顶 的表面有一层特别增厚由 胸内筋膜延续而来的筋膜 覆盖。
胸膜的配布 脏、壁层两层之间的间隙称胸膜腔。 壁胸膜的分部 胸膜顶 肋胸膜 膈胸膜 纵膈胸膜 胸膜顶 心包腔 膈胸膜 肋胸膜 脏胸膜 纵隔胸膜 胸膜腔 肋膈隐窝 纵隔胸膜
胸膜腔 脏、壁胸膜在肺根处互相移行,共同围成左、右各一的密封腔隙。 ◆腔内含少量浆液 ◆无脏器 ◆腔内为负压。 ◆胸膜隐窝 1.肋膈隐窝 直立时胸 膜腔的最低处 2.肋纵隔隐窝 左侧与 左肺心切迹相对处更 为明显
胸腺三角 (三)胸膜的体表投影 1.胸膜前界 起自胸膜顶,向内下方斜行至胸骨角平面,两侧彼此接近,平第4肋软骨处又彼此分开,达第6肋软骨中点处移行为胸膜返折线下界。 心包三角
(三)胸膜的体表投影 由于两侧胸膜前界在第2~4肋软骨平面之间相互靠拢,而向上、向下彼此分开,因而在胸骨后面形成两个无胸膜的三角形区域。 上方的为倒置三角形,称胸腺三角(疏松结缔组织及胸腺); 下方的内有心包,故称心包三角 (亦称心包裸区)。 心包穿刺:左剑肋角较安全 胸腺三角 心包三角
◆胸膜下界 锁骨中线:第8肋 腋中线:第10肋 肩胛中点线:第11肋 第12胸椎棘突。 右侧胸膜下界往往略低于左侧。 ◆胸膜顶及肺尖投影
胸膜的血管、淋巴 1.血管 脏胸膜血供来源于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的 分支,壁胸膜则来自于肋间后动脉、胸廓内动 脉和心包膈动脉的分支。 2.淋巴 脏胸膜的淋巴注入支气管肺淋巴结,胸膜 各部的淋巴血流到附近的淋巴结分别注入肋间 淋巴结、膈淋巴结、纵隔前后淋巴结、胸前旁 淋巴结和脏淋巴结。
胸膜的神经 壁胸膜由脊神经支配。肋间神经分布于肋胸膜和膈胸膜的周围部分,膈神经分布于胸膜顶、纵隔胸膜和膈胸膜中央部。对机械刺激敏感,痛阈低,定位准确,胸膜炎时可引起胸腹或颈肩痛(牵涉性痛 ) 。 脏胸膜由肺丛的内脏感觉神经支配。
肺 位置 形态 肺内支气管 和肺段
肺门 肺根由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以及神经、淋巴结、淋巴管等组成。 ( 肺门 肺根由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以及神经、淋巴结、淋巴管等组成。 由前向后: V、A、支 自上而下: 左: A、支、V 右: 支、A、V 肺尖 上叶 肋面 斜裂 心切迹 下叶 水平裂 中叶 肺底 ( 肺尖 肺门 肺动脉 前缘 主支气管 水平裂 斜裂 肺静脉 心切迹 肺底 后缘 下缘 右 左
第二肺门 各肺叶的叶支气管和肺血管的分支或属支等结构出入肺叶处
毗 邻 右肺根:前方:上腔静脉,心包、右心 房、右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 后方:奇静脉和右迷走神经 左肺根前方:左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 毗 邻 颈总动脉 迷走神经 喉返神经 左肺动脉 膈神经 心包膈动脉 左肺静脉 心包 食管 纵隔后淋巴结 膈 肋间神经 锁骨下动脉 胸导管 交感干 支气管支 食管支 半奇静脉 臂丛 右迷走神经 交通支 右主支气管 肋间后动脉 奇静脉 内脏大神经 颈内静脉 锁骨下静脉 上腔静脉 右肺动脉 支气管肺(门) 淋巴结 右肺静脉 肋间后动脉 左主支气管 交感干神经节 主动脉胸部 内脏大神经 右肺根:前方:上腔静脉,心包、右心 房、右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 后方:奇静脉和右迷走神经 上方:奇静脉弓跨过 下方:肺韧带。 左肺根前方:左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 后方:胸主动脉和左迷走神经 上方:主动脉弓跨过 下方:肺韧带。
肺 段 ◆支气管肺段由肺段 支气管的分支与所属 的肺组织构成。 ◆呈锥形 ,尖朝向肺门 ◆段间有 V通行 ,为肺 段切除的标志 主支气管 肺叶支气管 肺段支气管 肺 段 ◆支气管肺段由肺段 支气管的分支与所属 的肺组织构成。 ◆呈锥形 ,尖朝向肺门 ◆段间有 V通行 ,为肺 段切除的标志 ◆左肺8~10个; 右肺10个
尖段 后段 前段
肺的血管 功能血管:组成肺循环的肺动、静脉,起气体交换作用 营养血管:属于体循环的支气管动、静脉、供给肺的营养物质
肺的淋巴管 ◆肺淋巴管很丰富 ◆分浅、深二组 ◆注入肺门淋巴 结。
肺的神经 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分支在肺 根前、后组成肺丛,肺丛的分支随 支气管及肺血管入肺。 内脏运动纤维支配气管、血管的 平滑肌和腺体。 迷走神经(副交感)兴奋,使支气 管平滑肌收缩,血管扩张和腺体分 泌;
肺的神经 交感神经兴奋则相反,即使支气管扩张,血管收缩,抑制腺体分泌。 故当支气管痉挛(哮喘发作时,可用拟交感神经药物(如肾上腺素类)解除痉挛。 肺的传入神经纤维分布于肺泡、支气管粘膜和脏胸膜,随迷走神经传向脑干,构成呼吸反射弧的传入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