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浙江省高考 历史备考安排和复习建议 嘉兴市秀州中学 高 良 平 2011.09
2012高考历史备考复习初步设想 一、2012高考历史备考复习依据 怎么考? 二、2012高考历史备考复习初步设想 怎么复习!
一、2012高考历史备考复习依据 (一)、2012浙江高考方案、校情、学情 ——本体定位 (二)、新课程理念、新史观 ——导航明灯 (三)、《教学指导意见》、《考试说明》 (四)、三年浙江及各省高考试题 ——本体定位 ——导航明灯 ——备考基石 ——样本坐标
(一)本体定位:浙江高考方案、校情、学情 ▲全科会考基础上分类测试、分层选拔 第一层次(重点本科) 语 数 外+文综/理综+自选模块 综合素质评价 第二层次(一般本科) 语 数 外+文综/理综+综合素质评价 第三层次(专科及高职院校) 语 数 外+技术(信息、通用技术)
本体定位 本校:三类高等院校(重点本科、一般本科、专科及高职院校)上线比率如何?三类高等院校录取比例如何?(25%重点率) 学生: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知识结构、审题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如何? 教师:学生有待于强化的是什么?每次单科、文综考试反映出来的问题有哪些?方案和措施是什么? ……
(二)、导航明灯:新课程理念、新史观 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 ——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全面性
过程和方法: 新课标要求“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判断、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例1、2011年浙江第14题:有学者根据材料一“苜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个体:形成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2)国家观: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以及由此升华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人生理想; (3)国际观:国际视野、开放意识。 (4)核心传统价值观:责任、民本、和谐等。
例2、2009年浙江38题第2、3问和39题第3问: 38.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8分)“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8分) (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重要关联。陈独秀继承发展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将目标具体锁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实际。) 39(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13分)(“能源问题”、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 )
史学范式:文明史范式、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 史学范式:文明史范式、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 文明史观: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现代化史观: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例1、2009年浙江高考39题: (1)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9分) (2)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13分)
例2、 2010年浙江39题:(1)指出美国宪法三权分立制的理论思想主张出自哪本著作,并请概括该理论思想的主要内容。(7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美国“三权”在实践中是如何被限制的。(9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度设计。(10分) 例3、2011年浙江38题第3问: 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9分)
浙江文综(历史)高考 部分非选择题材料引用之著作 2009年浙江39题: 材料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德尼兹·加亚尔《欧洲史》 2010年浙江39题: 材料一:摘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材料三: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改编 2011年浙江39题: 材料二:(美)杰里 •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
(三)备考基石:《考试说明》《指导意见》 文科综合依据教育部《考试大纲》和浙江省《考试说明》公布的内容范围命题,不超出《教学指导意见》(中规定的相应科目的必修模块和指定选修模块(IA)的范围。 自选模块考试依据教育部《考试大纲》和浙江省《考试说明》公布的内容范围命题,不超出相关课程《教学指导意见》中规定的自主选修模块( IB )的范围。
文科综合依据教育部《考试大纲》和浙江省《考试说明》公布的内容范围命题,不超出《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教学指导意见)中规定的相应科目的必修模块和指定选修模块(IA)的范围。 自选模块考试依据教育部《考试大纲》和浙江省《考试说明》公布的内容范围命题,不超出相关课程《教学指导意见》中规定的自主选修模块( IB )的范围。
《国家课程标准》不“准确”, 《教学指导意见》不超出, 《考试说明》是导向;
(四)样本坐标:浙江和其他省市新高考试题 命题基本指导思想: 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体现显示高考命题的基本指导思想:“以知识为载体,以能力立意”。
2011年浙江高考文综历史考试说明之 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答题要求。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1.辨别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 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2011年浙江高考文综历史考试说明之 考核目标与要求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与人物 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和概括历史人物的活动。 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或评价历史人物。 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 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自己看法。
命题思路特点:问题意识、能力立意 (1)创设新情境,考查历史学科或跨学科的主干知识和主体内容,强调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历史感与现实性、人文性,注重反思。 (2)切入考生的生活感知,关注考生对中国和人类面临问题的关注、认识与理解。 (3)强调考生对对地理、历史、政治三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既在各学科之间建立起联系,根据事物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一有机整体;又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命题兼顾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偏重于后者
一、2012高考历史备考复习依据 (一)、2012浙江高考方案、校情、学情 ——本体定位 (二)、新课程理念、新史观 ——导航明灯 (三)、《教学指导意见》、《考试说明》 ——备考基石 (四)、三年浙江及各省高考试题 ——样本坐标
二、2012高考复习流程和初步设想 (二)二轮:以新史观整合模块,融会贯通 2012.03 -2012.04 (三)热点、时政 (一)一轮:通史式专题复习和训练 2011.09-2012.03 (二)二轮:以新史观整合模块,融会贯通 2012.03 -2012.04 (三)热点、时政 2012.04 -2012.05 (四)主干知识要点回归教材 2012.05 -2012.06
2011年浙江省文科综合(历史部分)高考阅卷老师反馈之一第38题第(1)问考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考生“书写”的问题比较严重:潦草 2.概念不清和关键词的错误: “群县制”、“专治主义” 、“封分制”、“血源关系”等。 3.考生审题不细心或不按题目要求答题:如38题第(1)问要求考生答出周秦主要政治制度及其主要区别,考生没有直接答出“分封制”、“宗法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帝制、郡县制)”等概念,反而对上述概念进行不必要的解释;有些考生在解释的过程中穿插了“血缘关系”、“分权制”、“官僚政治”等概念,在回答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时却漏写上述分点,造成了不必要的失分。 4.关于考生历史材料阐释的问题。如材料一中“‘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两句,都包含了第38题第(1)问中周秦政治制度主要差别的分点。
2011年浙江省文科综合(历史部分)高考阅卷老师反馈之二第38题第(2)问考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概念不清:分封和郡县的概念写反了,0分;“其专在上”很多考生答成中央集权,0分,因为中央集权的本质是君主专制。 ②时空概念差:很多考生都局限性地写西周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县制的弊端,这种情况属于材料阅读不准确,时空概念差,至少要扣一半分数(4分得2分) ③古文阅读能力及材料解读能力差:一抄就有的分(如“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拿不到,可惜。一句一信息的能力欠缺,材料没有充分解读,很少有考生写出揭露官僚腐败(1),反映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及材料的解读不够。 ④语言表达能力差:部分学生“其专在上”答成“指诸侯”,“其专在下”答成“指皇帝”,4分只得1分。
2011年浙江省文科综合(历史部分)高考阅卷老师反馈之三第39题第(1)问考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问题不明, 审题不清:忽略大事年表事件,不是分开踩点逐一分析,而是笼统合着分析苏联对二战的影响;分析苏联对二战的影响”没理解清楚,主要错误有对1988--1991年的历史事件也进行分析。 (2) 表述不够精确,造成错误意思。 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客观上“加速”二战的爆发。“加速”可以用“加快”“推动”“促进二战爆发”等替代,但不能用“引起二战”“使二战爆发”“二战导火线”等 (3)基础知识不扎实:例:雅尔塔会议对加快战争进程以及战后问题的处理做了重要安排。答对其中一点得两分。但部分同学表述成“雅尔塔会议促成了雅尔塔体系”、或者形成了“两极格局”“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等不给分。 (4)完全照抄材料,不加提炼。苏联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苏联参加了反法西斯组织”。(这是重复表述历史事件,而不是在分析对战争的影响);
2011年浙江省文科综合(历史部分)高考阅卷老师反馈之四第39题第(3)问考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审题不清导致的答题错误: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一问中出现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西方的和平演变” 等答案。 2、忽视材料的作用,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结论:此小题抄材料作答就有3个得分点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见的多元化” (1分)“民族骚乱和流血冲突”(1分)实行多党制(1分),如果学生能进一步根据材料得出结论就可轻松拿到6分,如“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见的多元化”导致思想的混乱(2分),“民族骚乱和流血冲突”导致社会动荡(2分),实行多党制,导致共产党领导力量的削弱(2分)。 3、不熟悉书本:答案直接来自书本,但得满分的仅二十多人。 4、思维混乱,不能规范答题,用词不当:很多学生没有按思想、社会和政党三方面答题;不能准确表述,如“反对势力”写成“反动势力”, “一党专制被打破”,“多党制取代两党制”,“多党合作共同执政”,“多党参政”等等。
学生审题和作答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1、审题不清:基本要求?赋分值? 2、答题技巧不熟练:材料信息?要点?面广点细? 3、文字表达:历史语言?书写端正?错别字? 4、新课程新高考:新在哪? 5、历史基础、主干知识不扎实 … … 缺乏:历史基础知识+解题能力+新课程理念
二、新高考复习流程和初步设想 (一)一轮:通史式专题复习:扎扎实实:准确、正确、全面;结构化、网络化;方法 模式:全方位扫描+专题总结+过关训练。 侧重:主干知识、重点和难点、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结论、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解题的思路和方法等。 学”(学生自主地学习)、“教”(老师科学合理地教授)、“考”(老师精心设置试题让学生练习, “滚雪球式”),使已掌握的知识能及时强化,模糊的知识日益清晰、遗漏的知识能补正。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提示】 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首先,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其次,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秦始皇创立(形成);“汉承秦制”,并有所创新,如中外朝制度(巩固);隋唐三省六部制度(完善);宋设“参知政事”,元朝的行省(加强);明朝的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强化)。第三,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第四,结合地理环境等知识,认识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必然性及其历史影响。
【知识储备】 ▲夏朝:BC2070——BC1600 商朝:BC1600——BC1046 西周:BC1046——BC771 东周:BC770——BC256 春秋:BC770——BC476 战国:BC475——BC221 …… 明朝:1368 ——1644 清朝:1644 ——1840 ——1912 ▲浙江省、钱塘江名由来?上八府与下三府?
【重点、难点】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传承制度 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 官吏权力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 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知识结构】古代监察体制的完善 (1)秦 :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2)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汉武帝设十三部刺史、司隶校尉 (3)唐:御史台 (4)宋:提点刑狱司 (5)元:御史台 (6)明清:都察院 【概括整理】汉武帝事例:①十三部刺史、司隶校尉②太学、郡国学校③频繁更相、中朝(内朝)④推恩令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⑥察举制
【疑难探究】 1、谥号?庙号?年号?纪年法? 2、天干地支: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3、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强化专题主干知识、重点和难点、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结论、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 ▲单元过关:《世纪金榜》 ▲课堂提问、每周不定期默写一次 ▲二周一练+月考(一月三练)+分析 强化专题主干知识、重点和难点、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结论、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 加强审题与表达训练和方法总结
材料题设问结构一般分类 定向词 定法词 定位词 根据材料回答 概括 分析 比较 说明 评析 指出 列举 …… 原因 条件 目的 内容 影响 实质 启示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综合上述材料回答
定向词一般分类 定向词暗含答案来源 根据材料回答 材料 答案肯定在材料中,这种设问不受教材束缚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教材 答案肯定在教材中,材料只不过是个引题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教材 答案一定在教材和材料中,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和教材结合点 综合上述材料回答 设问间的递进关系 答案肯定在设问间递进关系中,根据前面的设问和答案得出认识和结论
▲概括原则:内容全面;语言精练;表述准确 概括技巧:长文分段;短文分句;一句分 份;把握句号、分号、省略号 ▲ 文字表达要求: “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多视角全面把握;史论结合;文字表达简要。 ▲立意(主题)
▲关于IB模块教学 《改革回眸》已完成; 《遗产荟萃》根据学生选修情况,一轮期间(此学期)以走班形式完成(或者不上)。 ★关于十一月嘉兴市基础测试 ★又好又快:质量第一,速度第二
(二)二轮:以新史观整合模块,融会贯通 2012.03 -2012.04 以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为线索,强化历史知识结构
1.以文明史观为线索,搭建历史知识结构 (1)纵向:① 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时期、铁器时代)② 工业文明:(手工工场石器、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 (2)横向: ① 政治文明:人类社会在政治生活领域里的文明。 从专制到民主。 ② 经济文明:人类社会在经济生活领域里的文明。从传统农业到工业文明。 ③ 精神文明:人类社会在思想领域领域里的演进。从迷信愚昧到科学化,
2.以现代化史观为线索搭建历史知识结构 ①政治现代化:(包括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等) ②经济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市场化等) ③思想现代化:(包括人类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等)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包括城市化、服饰现代化等)
3.以“全球化”为线索搭建历史知识结构 ① 中国古代文明对西方文明进步的影响及相互关系 ② 西方近代文明对中国社会的进步所产生的影响 ③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世界近代史部分,可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作为主体内容。 ▲世界现代史部分可以把“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演变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作为主体内容。 ▲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中外比较(近现代时期)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苏联、中国) ▲小专题: “文史常识” 、浙江地方史、选择 题和图表题分类现解读 ▲IB模块冲刺(改革回眸、遗产荟萃)
思想现代化—西学东渐的历程和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发展历程,并与世界资本主义的近现代化联系比较。 ▲世界背景下的“中国近现代化的历程” : 政治现代化—民主化历程 经济现代化—工业化的历程 思想现代化—西学东渐的历程和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发展历程,并与世界资本主义的近现代化联系比较。
中西现代化之比较: 内容 西方(1500—1918年) 中国(1840—1919年) 经济工业化 政治民主化 思想理性化、科学化 社会生活近代化
(三)热点、时政: 2012.04 -2012.05 以当今社会与世界上发生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为切入点,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以新问题、新情境深化拓展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与评价。可以尝试以某一个社会问题为主题展开综合阐述,有意识地训练思维的整体性与逻辑性。
例如: ▲祖国统一问题:港澳台、新疆、西藏问题 ▲辛亥革命问题、《临时约法》100周年 ▲传统与现代:和谐社会、民生问题 ▲经济危机与政府危机处理 ▲现代化问题 ▲中共执政党建设问题、十四大20周年、18大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1942年(70周年) ▲经济区域一体化、全球化(9·11十周年) ▲美国的霸权与战后多极化 ▲中国国际地位演变及外交 ……
(四)精练精析与反思,回归教材 (2012.05) ▲回归教材(查漏补缺 “翻饼烙饼” ) ▲ 精选主干知识、时政、热点模拟题重点分析。(一周二练) ▲题不二错(以往试题翻阅反思) ▲经典题型、典型解题方法回眸 ▲考前一周计划制定及考前辅导
考前一周调整: (1)总的原则是回归教材,通过知识网络,把查漏补缺、解决前面复习中出现的问题放在第一位。还可以看自己整理的提纲、图表、考卷等。 (2)全真模拟(与高考时间程序表一致)合理分配时间,把握答题节奏,稳扎稳打。 (3)心理:唯我独尊,充分自信;沉着冷静,适度紧张。
二、2012高考复习流程和初步设想 (一)专题复习:2011.09--2012.02 (二)模块整合,融会贯通(2012.03) (三)热点、时政(2012.04) (四)精练精析,回归教材(2012.05)
感悟之一: 《孔丛子·记问》: “仁道在迩,求之若远。” 张华(晋)《励志》: “仁道不遐,德輶如羽。”
清水白莲,水清莲自白; 白莲清水,莲白水更清。
感悟之二: 对待学生亲善、方法科学、过程高效、结果合理的复习方法就是好方法; 细节决定成败,思路决定出路 •••••••
谢谢! 欢迎批评指正! 2011.09于母校平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