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总义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圆道法师 辅导.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1 、谁能说说什么是因数? 在整数范围内( 0 除外),如果甲数 能被乙数整除,我们就说甲数是乙数的 倍数,乙数是甲数的因数。 如: 12÷4=3 4 就是 12 的因数 2 、回顾一下,我们认识的自然数可以分 成几类? 3 、其实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 你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的学.
Advertisements

因数与倍数 2 、 5 的倍数的特征
质数和合数 2 的因数( ) 6 的因数( ) 10 的因数 ( ) 12 的因数 ( ) 14 的因数 ( ) 11 的因数 ( ) 4 的因数( ) 9 的因数( ) 8 的因数( ) 7 的因数( ) 1 、 2 、 3 、 4 、 6 、 12 1 、 11 1 、 2 、 5 、 10.

3 的倍数的特征 的倍数有 : 。 5 的倍数有 : 。 既是 2 的倍数又是 5 的倍数有 : 。 12 , 18 , 20 , 48 , 60 , 72 , , 25 , 60 ,
因数与倍数 2 、 5 的倍数的特征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扶余市蔡家沟镇中心小学 雷可心.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小学 邓华.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下面哪些数是 2 的倍数?哪些数是 5 的倍数? 2,5的倍数的特征:只看个位上数就能进行判断。 2的倍数:个位上是0,2,4,6,8的数。
2 、 5 的倍数特征 集合 2 的倍数(要求) 在百数表上依次将 2 的倍数找出 并用红色的彩笔涂上颜色。
范小林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你认识它们? 请把手中的人民币学具分一分,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活动要求: ①小组内互相说说,都有些什么面值的人民币 ②然后讨论一下,你们可以怎样给这些人民币分类 ③你们怎样分类,就怎样摆出来.
29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盆 位 分 芽 煮 并 宣 盛 选 规 丝 表 要 没 孩 挑 选挑 选.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天平游戏(二).
什么是心里话? 心里话就是敞开心扉,毫不保留地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向对方诉说。.
两位数乘两位数 (进位)乘法 四 乘法(第二课时).
圆的一般方程 (x-a)2 +(y-b)2=r2 x2+y2+Dx+Ey+F=0 Ax2+Bxy+Cy2+Dx+Ey+ F=0.
教材版本:新教材人教版九年级(上) 作品名称:同类二次根式 主讲老师:张翀 所在单位:珠海市平沙第一中学.
情人节快乐 返 回 目 录 上一页 下一页.
丰富的图形世界(2).
同学们好! 希望这节课能带给你: 更 多 的 欢 乐! 更 多 的 收 获!
10.2 立方根.
整理者: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第一小学 秦爱军
分数的初步认识 林州市采桑镇中心小学 郭林晓.
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 习作四 南京市五老村小学   王咏慧.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儿童乐园 王秀梅.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2-7、函数的微分 教学要求 教学要点.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余角、补角.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
在PHP和MYSQL中实现完美的中文显示
云南大学 2015年 学生社会服务计划 往期活动剪影.

哈利路亚 敬拜歌曲: 1)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 2)同路人 3)这一生最美的祝福
Landmarks & direction 你好,请问州立图书馆怎么走?.
Activity 1 看图片,讨论下面的问题: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比例 比例的意义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     
认识图形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使用矩阵表示 最小生成树算法.
宁波市高校慕课联盟课程 与 进行交互 Linux 系统管理.
姓名XXX.
宁波市高校慕课联盟课程 与 进行交互 Linux 系统管理.
相似三角形 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刘静会 电话:
Three stability circuits analysis with TINA-TI
西藏 Tibet.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Web安全基础教程
淘气的猴子.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分数乘法(一).
§6.7 子空间的直和 一、直和的定义 二、直和的判定 三、多个子空间的直和.
拼音复习——声母.
本节内容 结构体 视频提供:昆山爱达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官网地址: 联系QQ: QQ交流群 : 联系电话: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认识几分之几 gjq.
小王想去外面玩。 他不知道今天的天 气怎么样。他应该穿什么衣服呢?
第4课时 绝对值.
1. 我_____ 我的舅舅不常_____ ,但是我跟他最亲。
2.2直接证明(一) 分析法 综合法.
第二节 函数的极限 一、函数极限的定义 二、函数极限的性质 三、小结 思考题.
Module 9 Unit 2 Happy Birthday
总复习.
画梦女孩,她的灵魂不属于这个世界 Akiane
乘法的初步认识.
3.4 角的比较.
第十七讲 密码执行(1).
位似.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 上册 轴对称 高效课堂编写组 高向玲.
diàn pǔ sù jué shì 宫殿 朴素 掘开 流逝 nǎo chǐ biàn 恼怒 羞耻 争辩.
第三章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快乐学习, 天天进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中观总义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圆道法师 辅导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顶礼 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 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 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为利益如虚空般无边无际的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发起菩提心之后,我们来共同学习《中观总义》。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利益如虚空般无边无际的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发起菩提心之后,我们来共同学习《中观总义》。 (二)应成派和自续派共同的五大因:1.总说五大因;2.别说五大因 1.别说五大因:(1)金刚屑因;(2)破有无生因;(3)破四句生因;(4)离一多因;(5)大缘起因。 1-48

(4)离一多因 观察无分微尘与无分刹那 一、观察无分微尘:一、破斥;二、安立;三、辩驳 。 二、观察无分刹那 名言中需要承认时间最细的边际。如果“凡是刹那,决定有分”周遍成立,则必须承认一个无分刹那可以分成无穷无尽的刹那,由此,对一个无分刹那和一个大劫,将无法安立时间长短的差别。 “名言中需要承认时间最细的边际”,这是我们的立宗,自宗的承许。应成自宗对无分刹那到底有没有一个承认?时间到底有没有一个边际?我们说,“名言中需要承认时间最细的边际”,在名言当中我们承认有一个无分刹那。 如果按照他宗所说的观点,就好像我们前面破无分微尘的时候一样,他们说,只要是微尘绝对有分,可以一直地分下去。在这里破无分刹那的时候也是如此,他们认为无分刹那这个极短的时间可以一直分下去,可以一直再分、分、分、分,一直可以小下去。 这样我们就给他发一个过失,如果像你这样可以无穷尽地分下去,没有一个最小的、没办法分的无分刹那的话,就应该成为对一个无分刹那和一个大劫没办法安立时间长短。具体后面我们会讲到,在安立时间的时候,比如说一年有十二个月,由每分钟叠加组成一个月,由十二个月组成一年,乃至于说一个世纪等等。 2-48

因为有一个时间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我们才能够安立时间的长短,如果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没有,就没有安立时间长短的根据,时间就会错乱。 时间的长短唯一是按所含刹那的多少来安立的,刹那的数量多,则安立为长时间;刹那的数量少,则安立为短时间,此外也没有其它安立的方法。 在名言当中我们安立时间的长短,说我现在十岁了,三十岁了,六十岁了,岁数的大小,就是因为有时间单位。有最小的时间单位的叠加,才会有组成一年、两年、十年、五十年等等,它才会有一个量。基础没有,所谓的长时间、短时间的安立根据就没有。 这里,无分刹那和一大劫同样具有无量无边的刹那,无法安立多和少, 就像我们前面观察无分刹那一样,如果按照敌宗的观点,一分钟的时间可以无穷尽地分下去,变成无量个很小很小的时间单位。这是对一分钟来分。 同样我们对一大劫来分,一大劫的时间很长,了解过佛教的都知道,大劫的时间我们用分别心没法算得过来。那么长的时间当中,我们也把它分,分、分、分,分到最后,也分成无量份,结果会怎么样? 无量乘以大劫所分成的数量,和无量乘以一分钟分成的无量份时间的数量,是同等的时间。结果会变成,一分钟和一大劫没有差别,会有这样一个过失,所以就没办法安立时间的长和短。按照他的观点就会推出这样的过失。 3-48

由此,任何长短时间,小到刹那、须臾等,都无法到达究竟,最终会导致破坏观待时间所安立的一切。 所有的时间,乃至于“刹那”、“须臾”,须臾是很短的时间,有时候须臾就是指刹那的意思。《俱舍论》卷十二载:“牟呼栗多代表一昼夜的三十分之一,相当于今日之四十八分钟。”一日夜当中有三十个须臾。一个须臾差不多四十八分钟,有这样的说法。 如果像他们这样安立,最终就会导致破坏依靠时间、观待时间而安立的一切法。比如说一年了,孩子五岁了,小伙子二十岁了,或者说汽车用了十年,快过期了。因为他们这样承认的缘故,所有这些时间的安立的规则全部会被破坏掉。 以上抉择了色法和心法远离一体、多体。 前面从无分微尘的角度来讲,是观察色法。也就是先从粗大的色法来分析,分析到最后,观察到无分微尘,这是对色法进行观察。 这一段是对时间在心法上面的安立来观察,或者说我们从心法上面来观察时间的长短。通过时间的长短对心法来作分析,分到最后,如果一直分下去,到无分刹那的时候还分下去,时间就会变成虚无,就无从安立。 所以,从胜义的角度来讲它可以一直分下去,但是从名言的角度来讲,无分刹那这个“分”,是指它再没有它的支分,没办法再分下去。如果再分下去就变成虚无,所以叫无分刹那或者是无分微尘。 4-48

以上从色法和心法,观察它的一体不存在,就可以了知,一体不存在,由一体组成的多体,同样也不存在。 诸法当中,还剩下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 除了色法和心法之外,还有观待于色法和心法所安立的不相应行法,以及观待有事所安立的无事法,或者说观待有为法所安立的无为法,有这两种。 其中,不相应行法,只是观待色法和心法的阶段而安立的,既然色心二法远离一、多,观待其阶段安立的不相应行法,更不会有一体、多体; “不相应行法”,是说这类法是和色法、心法都不相应的法,叫做不相应行法。比如方向、树木、名字。方向是怎么安立?它是观待某某一个色法,比如说山,我们在它这边,观待山这个色法的那边叫做东方,四方叫东南西北,观待这个山而安立山的东边,山的南边。或者说江南、江北,都是观待江的色法来安立南北。这是方位。 名字也是不相应行法,名字只是在某某一个色法上面给它冠以名称,但是名称事实上是一种不相应行法,仅仅是一个概念、一个名称。数目、数量,也是观待色法的多少来安立数目的名称。这些都是观待色法或者心法来安立。 前面已经通过观察,色法和心法都无从安立,我们观察一体不存在,多体不存在,由此可以了知,色法和心法都是无自性的。在这个前提下,观待这些色法和心法而安立的不相应行法,同样也是不存在它的一体和多体,也是无自性的。这是不相应行法。 5-48

无为法只是排除有为法的反体而已,此外也没有一个自性。 有生、住、灭这些相叫有为法。最初一个事物有产生的过程,产生之后,有安住的过程。在安住的过程当中,刚开始很新,后面逐渐变成陈旧,有一个变异的过程。到最后这个法它完全灭掉,有这四种相叫有为法。 排除有为法的反体之后而安立的,比如说无生、无住、无灭,就是远离了因缘造作的这些法叫无为法,我们有的时候也叫它无事法。 无为法本身并没有一种自性,它只是观待有为法,在排除有为法的反体而安立的。比如说虚空,可能平常我们有这么一个概念,说虚空怎么会没有呢?我们眼前一看,那蓝蓝的天空,这个就是虚空。所以应该是一个有为法,应该是有法。 但是我们经论当中所说的虚空是指什么意思呢?虚与空这两个概念,就是无的别称。虚就是没有,空也就是没有。这个叫虚空。虚无形质,空无障碍,叫虚空。事实上它也就是有法的一个反体,这个东西有叫杯子,这个没有叫虚或者叫空。所以虚空是一种无为法,不是造作的,它是一种无事法。 所以,无为法只是排除有为法的反体而已,此外也没有一个它自已的自性。 6-48

由此,有为法和无为法都不成立实有一体,自然多体也不成立。如果诸法有自性,决定只有一体和多体这两种存在方式,以诸法远离一体、多体的缘故,人和诸法无有自体,自性本空。 这一段比较简单,也就不再作解释。 《如意宝藏论自释》中云:“此显现(有法)有事无事何者也不成立,远离一体多体故,犹如水月。” 通过前面观察色法、心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最后我们得出一个结论,通过三相的方式来安立:一切法都是无自性的。 《如意宝藏论自释》当中说,“此显现法”是有法,在因明里面叫前陈宗,是总的一个前提。就是指这个显现法。 显现法显现的“有事无事”,就是有事法或者无事法,像瓶子柱子之类的有事法,像虚空或者没有瓶子、没有石女儿之类的无事法,这些有事无事法“何者也不成立”,这个是所立。就是我们提出的观点,所立,所要成立的观点。 “远离一体多体故”,这个是能立的根据。为什么有事法,或者说有为法无为法都不成立呢?都是无自性呢?因为它远离了多体,远离了一体。前面我们已经通过观察分析,它远离了一体,所以多体也不成立。后面是比喻。 前陈宗,后陈法,能立的因,能立因的比喻,宗因喻这三相,或者说所立、能立、比喻这几个侧面来安立,犹如水月一般,它是没有自性的。 7-48

不论分析与否,诸法本来远离一体、多体,在圣者的各别自证智前,一体、多体如石女儿一样,在二谛中都不存在,但在不观察时,可以假立一体、多体的名言, 我们在观察的时候,这种显现法,不论是在圣者面前还是在实相当中,它是不是有一个自性?不存在。 或者是在名言或者是在胜义,不论是在哪个侧面来观察,它都是远离一体和多体这样实有的自性,好像石女儿一样,在二谛当中,本来就不存在一个实有自性的法。 仅仅是在名言当中不观察的时候,可以假立有一个一体,有一个多体这样的名言,假立有这么一个名称,有这个言说,安立这么一种法。 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对多体法,按照同类的根据安立为一体。比如说一个军队很多人,我们叫它一个连,或者叫一个师,或者叫一个团,这个叫一,这是按照它同类的根据假立的一。对一体的法,因为它的差别有很多分,所以假立一个多。比如说我们一个身体有头有手有脚,有很多假立的差别分,所以说有很多的部分。 8-48

譬如对头、手等支分的积聚假立为一体。因此,“一”是观待“多”而假立的,“多”也是由“一”而形成。 认识胜义中“一”、“多”平等为大空性,才好理解圣者不可思议的境界。圣者无障无碍的境界,如果以观现世量来衡量,往往会觉得矛盾。比如“一尘中有尘数刹”, 我们现在是通过胜义理论来观察抉择。 我们在名言当中,一般说这里人很少,这里人很多;喝水的杯子很小,水缸很大;房子很小,足球场很大。所以在名言当中有一、多,大、小,时间有长、有短等种种分类。 但是以胜义理论来抉择,或者说在胜义实相境界当中,所谓的“一”,所谓的“多”,本来就是平等的。“一”和“多”只是分别心的概念,在实相当中,本来就没有这些概念。所以在实相当中本来平等地存在,没有一个像我们凡夫所执著的这种“一”和“多”。 圣者的境界面前是无障无碍的,一多大小都是平等的,没有障碍。为什么说没有障碍呢?比如我们现在在世俗当中所执著的,碗比杯子要大,所以我把这个杯子可以放在碗里面。但是杯子很小,在名言当中我们把它执著为实有的,有实执,所以这个大碗没办法放到这个杯子里面去。是有障碍的,是不平等的状态。 9-48

圣者境界里没有障碍,所以在他的境界里,就可以把很大的碗放到很小的杯子里面,很小的丈室可以容纳很多的人。这就是圣者的境界,无障无碍的境界。 在我们观现世量的凡夫心前来观察的时候,往往觉得那是矛盾的,那怎么可能?比如我们看《维摩诘经》,维摩诘居士的丈室,能够安立这么多圣者菩萨的大法座,容纳那么多人。但是他的房间只有一丈见方,只有这么一点点大。所以“一尘中有尘数刹”这是佛菩萨净见量的境界。他证悟了胜义的实相,在他的后得位当中所显现出来的力用。 后面也会讲到,米勒日巴尊者钻到牛角里面去,用我们的话来说是钻,因为牛角比较小,所以我们觉得他是钻进去的。但事实上在圣者的境界当中,牛角的小跟米勒日巴尊者本身的大这本来就没有一个差别,所以不需要像我们想像的,他是怎么钻进去的,不是这么一个状态。这些在我们看来往往是矛盾的。 以常识来看,微尘极小,佛刹极大;一极少,佛刹极微尘数极多;小不容大,一不含多,但是在佛的境界当中,凡夫认为对的,往往错误;认为有矛盾的,实际不矛盾;执为正量的,实际是非量。 这就是因为我们凡夫有实执,在观世量的境界当中,执著一和多,大和小都是不平等的。执著大是实有的大,执著小是实有的小,所以在我们的面前,在我们的境界当中,观现世量的境界当中,大的东西不能放在小的东西里面。所以才会这样。 10-48

圣者已经证悟了这一切都是平等的,所以大小多少在他的概念里完全没有我们这样的实执,在他的境界当中,能够把须弥纳在芥子当中;可以在一个微尘当中,把佛刹容纳进去;可以在一念当中,囊括一大劫的时间长短。这是我们凡夫观现世量境界和圣者净见量境界的一种差别。 下面大概介绍一下小能容大,或者说一能含多的原理。 凡夫执著诸法实有自性,自然一不是多,小不是大,长不是短,彼此矛盾, 这些法都是二元对立的,比如东西是对立的;大小是对立的;长短是对立的。而且在我们的凡夫概念当中,都是把这些执著为实有的,是一种实执的状态。 诸佛安住无分别智中,万法平等一味,现前事事无碍的法界,一多无碍、延促平等、大小圆融。 而在诸佛圣者菩萨的境界当中,因为已经证悟了万法空性和万法大平等的境界,在空性的境界当中,彻底远离了一多大小方圆美丑这些概念。 所以证悟这样的境界的时候,在后得位或者说在圣者的净见量面前,他就能够实现一多无碍、大小圆融、延促平等,这些境界就可以现前。他们就不会像我们凡夫一样有实执。如果有实执,大就不能放到小里面,一多就没办法无碍。这是凡夫和已经证悟了平等境界的圣者的差别。 11-48

以大成就者不可思议的显现也可以证明这一点,比如,阿底峡尊者把身体融入擦擦的模子中,米拉日巴曾经融入牛角,牛角没有变大,尊者的身体也没有缩小。 通过成就者的示现给我们说明大小无碍。擦擦的模子,来过藏地的道友都知道,在藏地,会看到路边有泥巴佛像。是用一个模子,比如用铜雕成佛像的模子,把泥巴按到模子里面,倒出来就一个小的佛像,这个叫擦擦的模子。模子有的是做佛像的,有的是做佛塔的,有很多类型。 擦擦模子很小,里面的容量、深度差不多就我们手掌一半大,有的还要小,有的稍微大一点点。但是阿底峡尊者那么大的身体就融入到这个擦擦的模子当中。 米勒日巴尊者为了调伏他的弟子,在下大冰雹的时候,他自已就钻到牛角里头去了。牛角没有放大,他也没有缩小。 这就是因为圣者已经证悟了一种平等的境界,大和小是平等的,没有质碍的虚空和墙壁等有质碍的法是平等的,所以圣者们可以穿墙越壁。对他们来说,在他们的境界当中,所谓的质碍和不质碍,大和小,多和少,完全都是戏论,完全都是平等的,所以他们可以这么自在,无障无碍的境界就会现前。 12-48

这些都是证悟空性的表现。须知实相中本来没有一、多、大、小的自性,在一法不成的大空性中可以无碍地显现一切。 证悟空性圣者的境界当中,多少、大小这些我们凡夫分别心前的实执、戏论,在证悟空性的时候,都彻底地断尽,彻底地脱离。在他们的概念当中,所谓的大小、多少只是一个说法,事实上都是平等的。所以在他的证悟的境界当中,可以无碍地示现一切。 《中观庄严论释》中云:“万法若有一成实,诸所知成永不见。万法无一成实故,无边所知了分明。” 《中观庄严论释》当中说,如果有一个法是成实的,有一个自性的存在,就变成一切所知永远都显现不了。因为这个法是成实的缘故,它就没办法变化,也就不能够从无到有,从有到无,这些全部都见不到。 “万法无一成实故”,万法无一成实的缘故,就可以显现万法,乃至于说大小无碍,延促平等,完全不会像我们凡夫心前的实有一多的状态存在,因此这样种种境界都可以显现,所以说“无边所知了分明”。 这以上就介绍我们安住的环境等种种境界都是平等的,只要我们破除了实执,证悟了空性,这一切显现法都是空性的,都是平等的。当这种证悟境界现前的时候,也就可以像这些大成就者一样,任运地示现不可思议的境界。 13-48

因此,一年以十二个月分,一个月以三十天分,一天以二十四小时分,一小时以六十分钟分,这样分析下去,最终会到达不可再分的最短刹那,称之为无分刹那,这是时间的边际,构成时间的基础。 构成时间的组成部分——无分刹那,它要有一个边际。 对于无分刹那,不分析,仅仅安住时间的最短边际;再分析,就成为虚空,得不到任何有事。 后面这一段是对时间或者说是对无分刹那作一个补充,作一个旁述。 “有事”就是指刹那的本体,如果我们对刹那一直分下去,就会分到最后的无分刹那。所谓无分刹那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就是说它再也没有支分。这样的一个无分刹那再分下去的时候,它就会变成虚空,变成没有,变成虚无。所以在胜义谛当中,根本没有无分刹那和无分微尘的本体,仅仅是在名言当中,有无分刹那或者无分微尘的假名安立。 因此,凡是承认时间方面的安立,到无分刹那为止,就不能继续再分,一经分析,就像盗贼步入米拉日巴的山洞一样,除了失望之外,不会有丝毫获得。 从时间方面我们来分析的时候,有一个最小的组成部分:无分刹那。到了无分刹那的时候,不能再分析下去,一旦分析下去,就什么都得不到,变成虚无。 “就像盗贼步入米拉日巴的山洞一样”,米拉日巴尊者在闭关修行的时候,吃的用的这些受用啥都没有,就在那苦行。 14-48

在白天他的山洞当中吃的东西、用的东西都找不到。结果有一个盗贼,他以为修行人应该有供养资具。所以夜里过来到山洞里偷偷摸摸地去找、去摸。米拉日巴尊者在打座就发现了在那笑,告诉他说我白天都找不到有什么吃的用的,你这大夜晚的还在那摸,你能摸到什么呢? 就像这个样子,如果说这个无分微尘分析下去,到了最后,就像这个盗贼一样,什么东西都得不到,空荡荡的,除了失望不会有丝毫获得。 如果想进一步探求,这无分刹那一分析,就到了自性本来空寂之中,这时便触到了诸法本源的究竟处。 “诸法本源的究竟处”,我们了知,我们只是从见解上知道,而不是实修上证得诸法本源的究竟处。我们通过这样的分析、探求,最后可以了知这些法都是无自性的,都是空性的。 所以,经中“万法如芭蕉”,是针对“逐步推究最终成为空性”而宣说的。 这里有一点要注意的,可能很多道友会理解成,我们对无分微尘来作分析也好,对无分刹那来作分析也好,比如说分析微尘,它由一个当中分六个,这样分分分,到最后什么都不会剩下,到了最后我们会成虚空。这个虚空不是我们中观所说的空性,这个概念要了知。 “逐步推究最终成为空性”,不是说我们对无分刹那推推推,分分分到最后,什么都没有了,得出这个空性,不是指这个。什么都没有不是空性,什么都没有是在名言当中的安立方式。 15-48

因为有个最小的基础组成部分,在分下去的时候它变成没有,是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实有的自体。不是虚无、什么都没有是空性。而是通过分析来了知,它没有实有的自性,这个叫空性。这两个概念有所不同。 这样在胜义理论的观察下,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都不成立,然而需知,中观宗在名言中也承认有这两者, 以胜义理论来作观察,不论是无分微尘也好,无分刹那也好,都是不成立的,没有一法可得,都是找不到的。即使我们中观宗应成派,在名言当中也承许有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的假名安立,名言中我们认可有这样的存在。在应成派来说,是随他方承许,只是说法有所不同,但在名言当中还是以随他称的方式有所承认。 也就是说在名言当中,了知这是名言,假立有无分刹那,无分微尘,这不会对我们证悟究竟的实相有障碍。所以这个时候,也随顺而承许名言当中有一个无分刹那,有一个无分微尘,这不会对我们真正进入究竟的实相义有障碍,所以随顺他方的时候也会承许。 不能认为:中观宗观察了声闻宗所承许的无分刹那和微尘是否成立,所以名言中也根本没有无分微尘和刹那。依此类推,对自证分也要这样来认识。 我们不能够认为,因为中观宗破无分微尘,破无分刹那,所以在名言中也没有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 16-48

“依此类推,对自证分也要这样来认识”,自证分是唯识宗的理论体系当中所不共的一个观点。有的中观论师就说,自证分在名言当中也是没有的。但是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很明显,在胜义谛当中,以胜义理论来抉择的时候,自证分没有,都是所破的对境。在名言当中安立自证分,是没有妨碍的,是可以建立的。在胜义理论观察下,包括月称论师的《入中论》,寂天菩萨的《智慧品》都会破自证分。所以在胜义的角度会破自证分,但在名言当中安立的时候不会破。 有人又会想到,月称菩萨有没有建立一个自证分呢?对。因为在名言当中,我们应成派自宗所主要抉择的就是胜义实相,主要抉择的就是大空性的正见。所以,在名言当中暂时假名安立的时候,只要随顺于缘起,只要没有对进入甚深究竟大空性造成障碍,就可以安立,你没必要去破他。所以,虽然月称论师说,在名言当中依靠缘起生来建立,或者说依靠无患根识的方式来建立名言,安立名言当中的业果,以及基道果。但是,他并没有破名言当中的自证分,只是安立方式有所不同。 就是说不论是随经部的中观也好,随唯识的中观也好,乃至于月称论师自己,依靠无患根识所建立世俗的显现,安立名言。在名言当中,只要不违背因果,只要能够建立名言,这就可以。反正究竟来说,应成派这些到最后都是要破的,都是要远离的。暂时在名言来说,没有什么不可以承认的。所以,自宗月称论师在名言当中,他没有破自证,也没有建立自证,他并没有说自证分在名言当中也是错的,名言当中并没有破。所以这一点要了知,在名言当中会承许,是可以安立的。 17-48

此处还需要通过观察来了知这一点:在一些教典中说:一弹指、一位青年脉搏的一次跳动,以及用针穿过上下层叠的六十片薄蘑菇瓣,这三者经历的时间相等;而且把后者穿过一瓣的时间,安立为一刹那的量。 无分刹那的量到底是多少?这里所说的“了知这一点”,就是指无分刹那,安立它的量的多少,就是这一点内容。 有一些教典,或者说有一些经论当中,说一弹指,一位青壮年脉博跳动一次,或者是很薄的蘑菇内衣一样的,把它叠成六十层,用针一下子扎过去。有的地方把薄蘑菇内叶说成是莲花瓣,莲花瓣也很嫩、很薄,把这六十层叠在一起,用针扎过去的时间,首先说这三个时间是相等的。穿过六十瓣每一瓣的时间,立为一刹那。所以也有的说一弹指六十刹那。不同的教典,不同的翻译,有时候说六十五刹那,有的说六十三刹那,各有不同。这个我们不必细究。 其实,这只是针对某些所化宣说的, 事实上这个量是不确定的,佛陀当时针对某一些众生这么讲就够了,依靠这么讲的方式去修证,把这个破掉,他就可以证得小乘的罗汉果圣果。 有些人提问的说,既然佛陀是全知,为什么不发明一个飞机,不发明一个大轮船?因为那些也是世俗缘起生的一部分,但是那跟解脱无关。佛陀所要宣说的这些理,只要能够让我们解脱,所谓的飞机,一位成就的圣者,比坐飞机自在多了,根本就不需要这些。所以他只是针对某些所化宣说,这样就已经够了。 18-48

因为:对一片蘑菇瓣,还可以从纵向分成许多微尘,针穿过一瓣时经过多少微尘,就可以把一刹那再分解成那么多份。 现在有很多高倍的放大镜,或者显微镜,我们拿这一瓣的薄的蘑菇片,在放大镜下就变成很厚。如果再细的话,薄蘑菇片切片的切面,用显微镜观察的时候,会有很多的细胞。用针扎的时候,经过每一个细胞,因为前后扎的时间不同,所以又可以把每一瓣里头,经过每一个部分的时间段,分出来多少份。 通过这样的例子就可以显示,上面所说的六十刹那,仅仅只是对有一些所化众生来安立的,而不是一个确定的量。 全知麦彭仁波切和上师如意宝的著作中也有类似的观点。 全知麦彭仁波切和法王如意宝在抉择刹那的量的时候,也讲过这样相似的观点。怎么说的呢? 比如日影一刹那间,经过了一万个微尘,经过一个微尘的时间,应等于一刹那的万分之一; 太阳光的照射速度很快,在很短的一刹那时间当中,光射过去,在我们环境当中,到处充满了微尘。在这么短的时间当中,光到底照射过多少个微尘,每一个微尘它前后照射到的时间段是不同的。所以又可以分成,每照一个微尘的时间是一个刹那的万分之一。 19-48

射出的飞箭一刹那越过一亿个微尘,经过一个微尘的时间,应等于一刹那的亿分之一。这样速度越快,时间分得越细。 当然,这里说射出的飞箭比光速还要快,可能不大现实。但是我们只要把它当成一种说法,从道理上了知就可以。 假设说有一个速度即使比光速还要快,它在这么一刹那当中射过的微尘量,肯定会比前面更多。按照这样来分的时候,时间应该会分得更细。具体分到多细呢?经论当中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标准,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有一个总的时间组成部分的这样一个无分刹那,这个概念是有的,无分刹那这个基决定是有的,这个概念可以定下来。但是这个基到底有多细,经论当中没有明确的结论。 以上就抉择了离一多因,接下来看第五个,大缘起因。 (5)大缘起因 是对诸法的因、体、果都作抉择的理论。 世间种种法的显现,每一个法的存在都有它生起的因,显现的果,显现法的本体,都会这样不同的侧面。 每一个果法的产生,都是由很多的因缘集聚才现起,而果法的因缘或者它的因,比如水、土、阳光,就像一个水,它也是由很多的因缘集聚的。土也是如此。所以对于一个法的生起,从它的因上去观察,从它的果上去观察,都是由因缘聚合而显现的。 20-48

因缘如此,从它的本体来观察的时候,也是这样的缘起。我们在观察的时候,都要了知,这些显现法,因缘聚合就会生起。所以,大缘起因是对一个法的因、体、果全面来作抉择的胜义理论。 出处:《龙王请问经》、《无热恼请问经》、《中论》、《六十正理论》、《入中论》等。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 《龙王请问经》云:“何法仗因,彼者仗缘;何法仗缘,彼者不生;何者不生,彼者空性;何者空性,彼者无相;何者无相,彼者无愿;何者无愿,彼者寂灭。” 《龙王请问经》说万法全都是依仗因缘而显现,依仗因缘而生起的,依仗因缘的法实际上就是一种无生的法,是不生的法,事实上就是空性、无相、无愿、寂灭的本体。缘起法就是空性的本体,无相的本体,无愿的本体,寂灭的本体。所以,通过缘起性就可以推理出万法不生、万法大空性的本体。 “何法仗因,彼者仗缘”,任何一个法,如果它是依靠因而产生的,就说明它要依赖因缘才能生起,所以是依缘而产生。 “何法仗缘,彼者不生”,任何一个法,如果它是仗缘而生的,决定就没有自性,也就是自性不生,所以“彼者不生”。 “何者不生,彼者空性”,如果法没有一个自性的生,就可以知道这个法是空性的,是无自性的。 21-48

“何者空性,彼者无相”,一个法如果我们了知它是无自性的,这个法因为是空性的缘故,它就无相。我们现在看苹果、电脑,它们会有种种的相状。比如说苹果,我们一看皮是红色的,就很新鲜。它有种种心里所显现的相,这所谓的相都是我们分别心的一个显现,一个概念的执著而已。这个法如果是空性的,远离我们的执著之后,就没有我们分别心前的种种的相状,这些相状也就泯灭了。只要它是空性的,决对没有这些相状,所以它就无相。 “何者无相,彼者无愿”,如果对这样的显现法,你没有执著它是漂亮的,是坚固的,是很香的。这些自己分别的相状没有了之后,我们对这些显现法,还会不会有一个希愿?我想得到这个,我想希求这个,这种希愿心也就无从生起,所以说“何者无相,彼者无愿”。 “何者无愿,彼者寂灭”,对这么一种法,你对它没有希愿,没有执著,没有希求,就可以安住在寂灭的自性当中。 《无热恼请问经》云:“若从缘生即无生,于彼非有生自性,若法仗缘说彼空,若了知空不放逸。” “无热恼”是指无热恼龙王,有的时候翻译成《龙王请问经》。这部经说,万法都是依仗因缘的,观待因缘而安立的,观待因缘而显现,或者说观待因缘而生起的。这样的法,实际上就是一种无生的法。它没有一个自性而产生,是这么一个状态。有自性的法都是不观待因缘的法,只要是有自性,它就不需要因缘。 22-48

反过来说,只要是依因缘的法,决定是无自性的。名言中所有的诸法,都是依靠因缘而生,所以,这些诸法本来就是空性的。如果了知这些显现法都是空性的,也就安住在不放逸的境界当中。反过来说,如果不通达显现法是空性,是无自性的,这一类补特伽罗就安住在放逸散乱当中。 我们来看一下放逸是什么概念。《瑜伽师地论》中给放逸下定义说:“于诸善品,不乐勤修,于诸恶法,心无防护,故名放逸”。 《瑜伽师地论》说对种种善品,比如五戒十善,或者我们说修习出离心,修习菩提心,修习空正见,这些都是属于善法。对于这些增上功德的善品,“不乐勤修”,心里没有好乐,也没有精勤地修这些善法。 我们可以看到,在同参道友当中,有些道友在时时刻刻,一有空坐下来,嘴巴就开始念叨,手里开始掐念珠,或者掏出一本课诵开始念功课。有的道友一有空就会坐下来,静下来观修,不一定非盘腿坐,直接坐在椅子上就思维法义。 所以,我们处在身边这些道友当中,很多的道友会让你生起很大的信心,他真的很精进,对这些善法,对这些善品勇猛精进,很好乐,都在这个上面用心。这是于诸善品,他好乐,精勤去修。放逸的状态,不好乐这些善品,也不精进去做。 反过来,“于诸恶法心无防护”。对世间的散乱,对名闻利养,对增上自己的贪心、嗔心、自我的状态,对这些恶法,十不善业,十种黑业,“心无防护”。心里从来就没有说这个是不好的,我不能做,心里从来没有一个底线。或者护持自己,这个我不能做,不让心落于这样的恶法当中。 23-48

心里从来都没有遮止,从来都没有一个概念。要喝酒就喝酒;聚在一起聊天,就大家一起聊天,天南地北,一聊到说日本地震,心里乐的不得了,说这小日本死得好。种种恶法就开始现前,心里没有一个防护,自己落到恶法当中还不知道,还觉得有道理,这就是“于诸恶法心无防护”。如果是世间人他们怎么想我们不管,但是作为一个修行人,就要看自己内心的一个状态,是不是相应于业果,是不是相应于出离心,是不是相应于菩提心。这都是心无防护才会产生的一个结果。所以这都叫放逸。 正面要欢喜、要精勤,反面要防护。如果这两面没做到就叫做放逸,做到了就叫做不放逸。 我们内心当中对空性法如果不了知,,即使你做五戒十善,但是如果你是以实执的方式来做,以实有的方式来做。而某某补特伽罗,他心中已经有空正见,有这样的正见,同样做这样事情,后者成为不放逸,前者成为放逸,反而成为一种恶法。 所以,从究竟来说,不通达空性,不安住空性,执著为实有,是一种放逸散乱的状态。当然我们现在初学,暂时来说我们也达不到这种境界。虽然有实执,以实执的方式也先做,这里的放逸有一个究竟的跟暂时的不同次第,有这样的差别。 这里可以说是非常深细的,是从究竟的来讲的。如果通达空性,安住在空性当中,就不是散乱度日,不是放逸的状态。 24-48

《中论》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前二句:一切从因缘所生的法,都是空性的法、无自性的法。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只要是观待因缘而产生的法,就是无自性的;如果这个法是有自性的,就不需要观待因缘。为什么呢?有自性的概念我们首先要了知。有自性,它就是自在的,是独立自主的,不需要观待他缘的,这样的一个状态叫有自性。 现在明明这个法的生起需要观待很多因缘,因为观待因缘它决定不自在。因为因缘没有,这个法就没办法现起,所以它不自在。因为观待很多的因缘,所以它不是独立。所以所谓的独立自在,这些法相是自性的定义,但因为是众缘生法,所以像自在、独立这样的概念全部都远离,所以决定不是有自性的,因此“我说即是空”。 第三句:这样的法虽然有现相,也只是假立的名字, 没有一个真实自性存在,没有一个自主的法,它仅仅是一个假名而已。 是虚假的现象,并非真正的现象。 所谓的现象也就是一种假名,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实有存在,所以说是虚假现象,不是真实的。 第四句:这一见解既没有堕入常见、也没有堕入断见,这是远离常、断、有、无等边的中道妙义。) 如果一个法有自性,是实有,有自主或者说是自在的法,如果是这样一个有自性的法,实有的法,它决定会落入到或者粗的或者是细的常边或者断边当中,或者说落入常见或断见当中。 25-48

如果法是有自性的,我们说因生果,因为它有自性,后面灭掉了,没有安住,就断掉了,叫落入断边。如果是一个有自性的法,首先是安住的,后来没有了、断掉了,这个叫断;如果前面是安住的,后来不灭而安住,这个叫常。只要是有自性的法,它会有这样常断两边,常和断,是在有自性的前提下建立的。 现在我们已经了知,所谓的缘起法都是无自性的,所以它远离了常断有无这些实有的边,全部都远离,所以说“亦是中道义”,自然就安住在中道当中。 又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没有一个法不是因缘所生的,所以可以决定地说,一切法都是空性的。我们这样抉择了之后,因为所知的法都抉择为空性,因为所知是空,可以通达我们有境的状态,能知的境界也是无自性的。 所以我们先抉择所境,了知是空,然后再反观能知的心,事实上也是空无自性的,这样自己的妄心也就寂灭下来。这是在观的时候,为什么先抉择外境,外境抉择空的时候,所境抉择为空,也会抉择出内心也是这么一种空无自性的本体,就可以安住在空性的殊胜境界当中。 26-48

《六十正理论》云:“缘生即无生,胜见真实说。” 大缘起因出处《六十正理论》当中说:“缘生即无生,胜见真实说。”缘起生就是无生,很明确地告诉你。谁告诉你的?“胜见”。胜是指圣者佛陀,因为圣者佛陀是一切的菩萨当中,一切四圣当中最超胜的,是一切圣者当中最为尊胜的,所以叫胜。这是佛陀在证悟的时候,真实现见的。真实现见之后来宣说的法,说缘起生就是无生的。 该论释“若见缘起诸法自性,皆不可得,以依缘生者皆如影像,无性生故。 只要是缘起的诸法,它的自性决定不可得。因为依缘生的,缘起的显现法都如同影像一般,没有一个自性生的缘故。 若谓:既依缘生岂非是生,云何说彼无生,若云无生则不应说‘是依缘生’,故此非理互相违故。 我们现在没有通达中观真义,对大缘起因,对缘起的道理不通达的时候,这就是别人替我们问的,就是我们心里的状态。 既然你说依缘生,依靠因缘所生的,不就是生吗?为什么还说它无生呢?如果缘起生是无生,就不应该说它是依缘生,你自己讲的相互矛盾,是相违的。这是有实宗,或者是我们内心当中还没有通达缘起理的实执众生,提出的一个疑惑。 27-48

噫唏呜呼!无心无耳,亦相攻难,此实令我极为难处。 这一句话是以带着讽刺意味的方式来作回答。首先是感叹,“噫唏呜呼”。“无心无耳”是什么状态?就是对我所说的缘起法的甚深道理,你即没有专心去听,又没有用心去思维、去观察,这就是无心无耳的状态。 然后就开始发问难,根本不知道我所说的缘起生是无生的内在的含义,甚深的道理没有去观察,没有去思维,就说缘起生有一个生,为什么还说无生?就开始问难。 “此实令我极为难处”,为什么说极为难处呢?倒不是说这个问题回答不了说极为难处,那是什么呢?像其他的论典当中也说过,有些大德或者有些智者,他宣说的是正理,是对的,说的是正确的道理。讲业果也好,讲空性也好,讲菩提心也好,这个道理完全是正确的。但是听众不具弟子相,一个是没有智慧,一个是内心秉性不质直。所以别人讲的道理虽然是对的,因为他自己向来有主见,向来有他自己的观念,虽然别人是对的,他接受不了,不接受。有这样一种状态,有这样一种人。 所以我们说在学法的过程当中,首先要有智慧,要有质直这种秉性。就是内心很公正,你说的只要是在理的,是合理的,我就能够接受。通过智慧观察能够理解,能够通达。 这里也是如此,“无心无耳,亦相攻难”。为什么让我为难呢?你根本就没去观察、没去思维就发起问难。事实上是我这种道理你没有接受,也没有去观察,然后就问难。等于就是说,给这些人讲道理、讲正理的时候,没办法沟通,他老是拿他自己的主见驳斥你。 28-48

他也不去思维也不去观察,不具足智慧,别人说的又听不进去。对这一类人,这些大德就说,没办法跟他们沟通,也没办法跟他们辩论。所以说“此实令我极为难处”,没办法跟你讲,有点这个味道。 下面是真实对上面的问难作回答: 若时我说依缘生法,即如影像自性无生,尔时岂有可攻难处。” 如果说一个显现法,它是依靠缘起生,就如同影像,没有一个自性的生。这里所说的无生,不是说我们名言当中没有,在名言当中,有如同幻化一样的显现,所以这里说“即如影像自性无生”。 在名言当中有这样的显现,这种显现用胜义理论去观察的时候,它是无自性的。所以,这里我们可以了知,在名言当中无生就是缘起生,缘起生即是无生。 如果通达这个道理,就不会再对缘起生即无生的甚深内涵发起攻难,或者说再有这样的问难。缘起生即是无生的道理,根本没有像对方所说的,有相互违背的过失。所谓的有缘起的显现,在名言当中,我们承许这样的安立。 这样显现的同时,它是无自性的,这是从空性的侧面,或者说从实相的侧面来宣说的。因为名言当中它是依缘而起的,所以它不会有自性。在名言当中都不会有一个自性,在胜义当中肯定更不会有。依靠缘起生,就了知它是一种无自性的,是一种空性的。 所以,这样回答了他们这个问题,也遣除了我们相续当中的疑惑。 29-48

《入中论》云:“诸法非是无因生,非由自在等因生,非自他生非共生,故知唯是依缘生。 所以这些显现诸法都远离了四生,唯有成立依缘起生。 “诸法非是无因生”,前面也解释过四种生,无因生,非自在等因生,“自在等”包括上帝、时间、微尘等等这些因生。非自、非他、非共,这里的自生、共生、无因生,像上帝、时间,可以概括到他生里面,所以总的来说还是这四种生。这四种实有的生都是成立不了,所有的诸法都不是实有的生生出来的,唯一是依靠缘起生而显现的。 由说诸法依缘生,非诸分别能观察, 佛经和论典当中说到,所有的诸法都是依靠缘起而产生的,依靠缘起而显现的缘起生的道理,“非诸分别能观察”,不是凡夫的分别心,凡夫的境界能够观察的,能够了知的。 前面我们也说到,“缘生即无生,胜见真实说。”这是真实的圣者证悟了之后,给我们所开显的。 是故以此缘起理,能破一切恶见网。” 所有的修行者,只要对缘起生的道理能够通达,就可以抉择出一切显现法都是无自性的。就可以破除原先我们对一切显现法,认为是实有的,是常的、断的,种种有无是非,种种的边见都可以彻底地遮破,所以说“能破一切恶见网。” 30-48

上面讲了出处,下面是讲释词。 释词:何为缘起?《入中论》云:“所有缘起法,以和合为相。”缘起的自相为因缘和合。 种种的法,每一个法都有它的自相。缘起是以什么为相呢?缘起就是以和合为相。因缘和合就能够生出起种种显现法,所以是以因缘和合为相。 因缘和合才能够成立,能够生出果法,显现果法,所以缘起的法相就是因缘和合。缘起是依靠因缘而起,因缘和合果法就会显现,就会生起。如果因缘不具足,因缘没有和合,果法就没办法现前。所以就可以了知,缘起法,或者说这所有的显现法,它是依靠因缘而起的,所以这些显现法都是以因缘和合为相。这是缘起法的一个特点。 譬如种子为因,水、土等为缘,因缘和合时,就产生果实。果实是缘起法,不是非因缘和合的孤立法。 以种子生果这个比喻来说明。种子是因,比如种西瓜、黄豆,种子是能够生起果的一个近取因,水、土、阳光、养分等等,是它的俱有缘。因缘聚合,通过时节的变更,就会有它的果实出现。 这就是缘起的一种显现,缘起的一种现象。所以果实是一种缘起法,是因缘和合而生起的,不是非因缘和合的孤立法。要产生一种果法,必须要依靠因缘,它不是没有因缘单独蹦出来的,是一个有自性的、独立的、自在的,不观待因缘的,果法不是这样的一种法。 31-48

我们观察缘起法的相,当因缘和合果也就生起。如果我们用胜义理论来观察,来了知的时候,所有的因上面,比如说要种一个西瓜。瓜种是近取因,通过肥料、水土阳光等等俱有缘,在它的因缘上面,每一个别别去观察。西瓜种里面有西瓜吗?没有。水里面有没有呢?土里面有没有呢?阳光、养分当中有没有西瓜呢?在每一个因,每一个缘里面去观察,所谓的西瓜一个都是找不到的。但是在名言当中,这样因缘一聚合,因缘和合了,西瓜就能够成熟,这个果就能够显现。 果是缘起生的法,是一种无自性的法。在因缘别别上面去找,找不到一个自性。当这些因缘和合的时候找,也找不到一个自性。但是在名言当中,因缘和合的时候,它就有一个无自性的果法生起。所以这一切果法是因缘和合生起的,它不是远离了因,远离了这些缘,非因缘和合而生起的一个孤立法,不是这样的一种孤立法。 一切轮回当中的显现法,轮回所摄的这些法,或者出世间所摄的这些法都是缘起法。因缘聚合了,果就现前,因缘不具足,果就没办法成办。 像世间的财富受用,种种收成,这些都是因缘聚合才能够现前的。过去要有这个福德的因,现在还要付出,比如去勤作才能够现前,这是一种因缘和合,就现前豪车、豪宅这些果,这是一种因缘。 32-48

出世间的比如出离心、菩提心,或者要成办智慧资粮、福德资粮,这也是缘起法。因缘聚合了自然成办,因缘不具足,这些法它不会突然蹦出来的,不会天下掉下来砸到我头上,突然出来一个出离心,不会的。所以这些法不是一个孤立法。 我们现在在学中观,很枯燥、很难懂,还要花很长时间,再加上有些对实修比较感兴趣的道友在旁边说:哎呀,你们在学一些理论呢,这个现在也用不上,浪费时间,这不是往心上走,这都是在学知识,你已经走错路了。再加上旁边有人这么鼓动推敲,心里就想,我怎么办呢?中观又很难懂,又在学知识,心里又生不起一种出离的觉受,或者说空性的觉受,就很郁闷,就在这上面徘徊。 事实上,我们想要成就,它是一种缘起法。我们内心当中想现前一种出离心,想生起空性见,也要因缘聚合才行的。首先我们要了知正见的重要,如果正见没有,去盲修瞎练的话很危险。 我们现在学的是应成派的空正见,见解很高。但是我们在修空性见的时候,却又从下下开始修习。比如说从自续派,从下下的单空见开始修起。那么能不能说因为我们要从自续派开始修,所以就不需要学中观应成派了,反正我们是从自续派开始修的。 从这上面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我们先要掌握那么高的见解,这个见解我们一下子还做不到。就是因为我们通过学甚深的中观,以殊胜大空性的见解来摄持我们的所作所为,乃至于你在通达、了知应成派的见解之后,再去修。即使修的是自续派的单空见,这样所修的单空见,跟他原来只有自续派的见解而修应成派的见解,这样的眼界,所修的结果完全不同。 33-48

因为被应成派高的见解所摄持,再去走下下路的时候,这本身就是一种殊胜的功德,我们现在学中观的时候也是如此。过去就有很多这样的比喻,说同样的一块地上面,你可以在这块地上种一些豆类,也可以在这块地上种一些瓜藤。同一块地你可以种几样植物,在收成的时候,可以同样来收,但是所种的地方是一个。 现在也是如此,我们学中观,内心当中生起了这样的甚深见,以这样的甚深见摄持,有了这样的见解之后,以这样的见解摄持,可以同样去修五加行,可以同样去修下下入道的暇满、无常、业果。 我们在修业果这些前行的时候,以自己已经有的空性见来摄持再去做,功德更大,更容易相应。因为心里没有实执。所以,有这样殊胜的见解摄持之后,我们在走整个菩提道路的时候,障碍会减少。眼光很远很广大,不会局隘在很狭小的范围里。 如果仅仅狭隘地针对目前的来做,后面的都不学,那后面会遇到很多的障碍,到时候会磕磕碰碰的。就好像我现在要去北京,从来没了解过路怎么走,只是说走一步算一步,反正我现在走的只是当下的这一步,前途从来不管,到时候掉河里都不知道。会有这样的一种情况。 还有,我们心相续当中要生起出离心,生起空正见。这里我们正在学的缘起生,讲缘起法,生起出离心这种果,也是依靠缘起,因缘集聚才生起的。 34-48

大家有没有观察过我们自己的内心,生起出离心它的因,它的缘是什么?这些因和缘,我自己日常生活当中去做了没有?有没有观察我们的身、口、意,有没有相应于这样的条件?如果说没有相应,这个果我们去希求有什么意义?因为根本就没有去做。 就好像说现在考大学,都有它的分数线,它的标准都已经定在这里。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如何跳过那个分数线,而是目前我们自己每一个学科,怎么样分数要上去,只要达到标准,自然就已经上去了。 我们现在时时都要观照内心,都是要找自己,首先要了知,要生起出离心的因缘是什么?想获得空正见的内在证悟,它的因缘是什么?因缘知道了之后,自己去成办它,去具足它。 仅仅具足一部分也不够。就好像说水在火上烧,你仅仅烧一会,水不会开,因缘具足的时候,质有了,量还需要够。还需要不停地烧,因缘具足了,如果不圆满,果也没办法现前。 我们现在很多的情况,都是希求自己内心当中获得出离心,希望能够生起菩提心,希望能够生起空正见,但是因具足了没有?即使是最简单的,我们不说很多的理论,像印光大师说的,要想从经论当中获得一分成就,要从恭敬当中求,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 大家有没有观察过,我们在看佛经的时候,在跟道友们讨论、辩论的时候,在听经闻法的时候,内心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把中观当成一种知识来学,就是来掌握一种知识呢?还是把它当作能够让我们成就解脱的一种猛药来掌握? 35-48

自己的心态没有改变,自己的行为不注意,拿着经书的时候,翘着二郎腿,躺在床上,各种行为都会有。或者说语言上面,就像我们刚才说放逸和不放逸的关系的时候,说到不放逸,正面我们对善的生起好乐,去精勤,恶的方面要防要护。我看到下面就突然蹦出来一个笑哈哈的脑袋图标,那个脑袋一蹦出来的时候,这位110道友,你知道有多少个道友会因为你这个图标蹦出来而散心吗? 所以我们要随时观察自己的身口意的行为,我们无意当中的一个行为,会导致别人听法的散乱,导致别人思维的散乱。这就是没有防护自己的身语意三门的行为,这就是一种放逸。 所以我们在听法的过程当中也好,日常生活当中跟道友辩论的时候也好,因为我们学中观的,报名的前提都是基础比较好,都是很有智慧、很聪明,学识又高,都是这一类的精英人士。有一些道友学的好,跟别人辩论的时候,如果没有观照自己的内心,你的发心如果不是为了帮助别人遣除疑惑,那么你打很多字,宣说很多的时候,就很容易落到:你看我学的这么好。当然,不会像我说出来这么明显,但自己的内心当中就是这个状态。你如果随心观照的话,很容易落到这个状态当中,这个时候就叫做放逸,我们在讨论的时候,没有防护自己的心,就叫做放逸。在这样的状态当中,还说要现前一个果,有可能吗? 36-48

我们在研讨也好,在辩论也好,在听法也好,在看书也好,在做功课也好,都要随时观照自己的身语意三门,有没有相应于我们要成办这个果的因?有没有因缘具足?要观照自己。如果自己这些条件都做到了,也到量了,这个果决定现前,因为它是缘起法。 大仁波切在讲实修引导的时候,好几次都讲过相同的语言,说这个法很简单,问题就是你去不去做,去不去修。这当然都是我们上师的语言。 我们现在也要知道,像名言的出离心,菩提心,这些都是造作的,只要我们去做,因缘聚合了就可以现前,都是一种缘起法。可能会有一些道友在学中观的过程当中,内心没有相应,心里就起烦恼,所以现在讲到缘起生的时候顺便就插几句。 我们在学空性,在观察缘起生的时候,内外一切诸法,都是这样缘起显现的,只要因缘具备了,果法决定就现前。 《广论》当中学皈依的时候说:“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办,由内力未全,愚夫而受苦。”我们现在皈依三宝了,我们看一下皈依三宝的功德那么大。但是我们皈依这么多年,为什么所说的这些功德利益在我相续当中没有现前?为什么我没有获得像经论当中说的皈依之后的功德? 37-48

《赞应赞》当中就说,“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办,由内力未全,愚夫而受苦”,“一切外支力”,佛陀已经做得很圆满了,但是为什么我们没有得到?“由内力未全”。因为我们自己应该做的因和缘,自己没有成办,所以我们一再在感受痛苦,没有得到佛陀经书当中,菩萨论典当中所现前的功德。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具足这个因缘,所以才会这个样子。当我们因缘具足了,果决定现前。因为在名言当中,它本来就是一种缘起的自性。 《显句论》云:“是故,一切法之生,观待因缘者,为缘起生义。”内有情都是由从无明到老死的十二缘起而产生的,比如今生的识、名色、六入、触、受,是以前世的无明、行产生的,后世的生和老死完全观待今生的爱、取、有三支。因此,有情流转,都是缘起,离开缘起,没有一法存在。 《显句论》当中的“一切法”,包括了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种种法。器世界比如说外在的山河大地、动植物这种种法,内的有情世界这些法,内外所有的法都是观待因缘的。因缘聚合了,它就能够生起,所以说缘起义缘起生摄尽了所有的一切法。 从有情的角度来讲,我们学过十二有支或者说十二缘起的道友都会知道,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支可以分成三类,或者是三世。 无明和行,是前世,就是过去世。中间的识、名色,识有时候分类,一半一半,有一半识是前面投胎的识,有一半识是这一世当中受生的第一刹那的识,有这样的分类。 38-48

今生当中有识、名色、触、受、爱、取、有,是我们即生当中的。三世当中这个是现在世。 后面的生、老死,是下一世的。所以十二有支当中,可以把它分成三世。 我们这一世的投生,我们现在人身是怎么来的呢?前面有无明和行。无明就是我们无始以来的无明习气种子作为因。 行就是业,有了烦恼再加上造业, 会有结果,然后就投生。投生后就有识,识从最初投入到母胎当中。名色,名是四名蕴,就是五蕴当中包括心识当中的四个,色指色蕴。因为在刚投胎的时候,有色法,有心法,但是没有六根,所以总的来说叫做名和色,这个时候叫名色位。 六入就是在母胎当中,六根已经生出来了,叫六入位。触,刚出胎的时候,接触外境的空气、卧具,父母来抱就会有触受的痛苦,有触的产生。一有触就会有苦受,因为刚出生的小孩子皮很嫩,父母亲的手一抓就像荆棘一样,所以就哇哇大哭。 这是即生当中有了受,有了受之后,后面会怎么样?爱取有。有了受就会产生后面的爱,爱是指烦恼,或者说它包括了一切贪嗔痴等等,是以总相方式来讲烦恼。 如果是乐受,很舒服的受,产生一种贪心,叫做不离爱。很痛苦的接触,比如说皮肤被铁钉扎到了的恶触,生起苦受,会生起一种乖离爱,就是排斥。 我们这个时候,在烦恼里用这个爱,很耐人回味的。为什么?我们一般说爱都是相互吸引的,很好的我们叫爱。这里把不喜欢的东西也叫爱,我们去深入观察、去思维的时候,这内涵很精彩。 39-48

排斥的时候叫乖离爱,很不喜欢,但是又把它放到爱里面。以前有大德就举一个比喻,比如说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不像现在有很多的光碟,要看一个剧目可以一直看下去。以前这些设备都没有,只有看电视,看几分钟跳出来一个广告打半天,我们正看一个很精彩的电视剧的时候,中间突然跳出来一个广告,对广告很排斥,然后拍桌子:又打广告了!心里对这个广告产生一种排斥一种乖离,这种烦恼叫做乖离爱。 我们反过来就看到它的一个作用,每次都排斥它反对它,越排斥事实上记得越坚固,当有一天走在街上看到这个商品的时候,哦,那就是电视上打广告的东西。所以虽然对这就是烦恼的一种侧面,我们的心就是这个样子的。你排斥它事实上就是在接近它它,对它排斥,事实上在你的心里牢牢记住它,一直在跟你接触。 智参法师讲了这么一个比喻,以前我们学自行车的时候,因为刚开始学自行车很担心,怕撞到人。但是因为刚学,所以看到前面来一个人的时候,心里就想着不要撞到他,不要撞到他。因为心就专注在前面这个人身上,我是想着不要撞上他,但越是执著,车就一直冲他撞过去。这就是乖离的一个状态,你想离开他,但是事实上你的心专注于他。你的心就一直缘着他,这就是爱反面的一个体现。 40-48

我们在名言就当中有这样的受,苦受、乐受或者无记的状态,都落在烦恼的爱的状态当中。只要有了爱,就开始取。因为有了这个很好,这个很不好,就有了我把它取过来,或者是排斥它,就会有后面的造作。 有了取之后,又会有后后的生起,爱取有,就会有后面的轮回显现。乃至于到了后世,有后世的生、老死。 所以,十二有支是我们轮回的一个怪圈,我们要怎么样去断轮回,就是从爱上面下手。受是肯定有的,所以在观四念处的时候,或者我们日常在观心的时候,当看到一个美好的境,很悦意的一个境,这个时候观照自己的内心,是不是缘着这个境或者说这种受,已经对它产生了贪爱,被它所转了?或者遇到一个不好的状态,内心是不是又起了一个排斥或者嗔心的状态,有没有被这个受所转了? 所以观心的时候,爱是十二有支当中的一个分水岭,是怎么样让我们出离这个状态而回归的重要一环。 我们内的有情世间都是通过十二有支而现前的。因为现在有了爱有了取,就会产生后后的轮回。所以众生再再轮回,就是观待我们现在因缘具不具足。有了爱有了取,就会再继续一直轮回下去。这就是“有情轮转,都是缘起”,离不开缘起。 41-48

外界的无情法,也是依缘而生,譬如植物以七因、六缘而生长,七因是种、芽、叶、茎、精华、花、果,前前相续产生后后,是后后的近取因;六缘是地、水、火、风、空、时,地大任持,水大摄收,火大成熟,风大增上,空大无碍,时节迁变,都是俱有缘。 外的无情法中以植物为例来宣说。只要因缘具足,果法就会现前。 七因:最初有植物的种子,种子发芽长出嫩叶,再长出植物的茎,长出茎会产生植物的精华,有这个精华,长大之后就会开花结果等等。前前产生后后,前前是后后的近取因,这是从因上面来讲。 缘,是地、水、火、风等等外在的助缘,因缘聚合就会有果法的显现,比如苹果、梨子这样的果法就会现现前。 特定的因缘聚合,产生特定的果法。因缘转变,果也随之而转变。内外诸法都是以如是因、如是缘而显现如是果的。 内的有情和外的无情法都是因缘所成。以我们有情来说,我们内在的状态,比如说我们对某位众生产生了贪爱,这样的烦恼它会延续后后,产生爱,产生取。 如果目前我们对佛法,对善法产生好乐、希求,去执取,这样的因缘改变、加入的时候,后面的果也会转变。为什么在轮回当中有的众生富贵,有的众生贫穷?因为他加入的缘不同,缘改变了这些显现的果。 42-48

理解了缘起的涵义之后,再来看大缘起因的释词: 前面是讲缘起的释词,这里是讲大缘起因。 诸法由缘起生,能成立无自性,缘起是抉择诸法自性空的理论,称为缘起因。 我们已经知道缘起的概念,缘起的涵义。缘起的因,就是因为诸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的,就能够成立这些所显现的法无自性的。缘起是抉择诸法自性空的一种理论,通过缘起的方式而显现诸法,就可以了知这个法是自性空。 所以,通过它是缘起,就推理出这些法是无自性的,所以叫“缘起因”。 “大”是怎么理解的呢? 她同时对诸法的因、体、果抉择,摄尽了金刚屑因等的胜义理论,成为正理之王,故赞为大。 “大”是赞叹词。也就是说,前面讲的金刚屑因、有无生因、四句生因等等,这些因,有的偏重于因来观察,有的偏重于果作观察,有的偏重于本体来作观察,都是有所偏重。而缘起因不偏重于一边,它对所有的因体果都可以作抉择,所以它摄尽了一切胜义理论,成为一切正理之王,所以赞它为大。 大缘起因:《如意宝藏论》自释中说:“显现分(有法)无实有,是缘起故,犹如影像。” 《如意宝藏论》自释中以立三相的方式说,“显现分无实有”,这是所立;“是缘起故”是能立;“犹如影像”是比喻。以三相来成立只要是缘起显现的法、缘起生的法,决定无自性,如同影像一样。 43-48

下面这一段,以世间我们容易理解的比喻来显示影像,通过影像来理解缘起生这样一种内涵。 譬如水月是缘起故,无实有。 我们观察水中的月亮,通过这个比喻就可以明显的了知,水月当下正在显,显的当下又是无实有。所以空性和显现这两个侧面,在水月的影像法上面可以清晰地了知。 这也是祖师大德为什么在作抉择的时候,经常会举水月,幻化这些比喻。因为通过这些比喻就可以让我们很直观地了知,这些法是显而空的,是显而无自性的,水月也是因缘显现的,是一种缘起法,它有显和空两面。 再看水月的因和缘分别是什么,它是如何显现的呢? 天月和河水因缘聚合的时候,水面上显现月影,以缘起的缘故,正显现的水月,没有一微尘许的实质,上、下、左、右何处也找不到水月的自体,不得生处、住处、去处,非一非多,非常非断,无生无灭。 水月的显现是一种果,就好像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看到的外在的显现法。这种果,需要因缘和合才会显现。那么它的因缘是什么呢?首先要有天月,就是天上的月亮。其次要有河水、湖水,或者说一脸盆的水,要有水。而且还要静态水,不能是很湍急的动态的水,这个水看不到月亮,所以需要静止的河面、湖面等等。 这样因缘具备的时候,就能够显现水月。河水是静止的就能够显现水月,但是河水一旦动了,水月就隐没了。或者说天空中来了一片云,月被挡住了,水月也就隐没了。 44-48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因缘一具足,水月就显现,因缘有一点点欠缺,果法就隐没,水月就隐没。所以因缘和合生果的相就很明显,缘起的相就很容易观察到。 正因为水月是缘起的缘故,正显现的时候,水月没有实质,没有实有。在水面上没有水月,在水底下也没有这样的一个月亮,在水中间也找不到这样的一个月亮。 就像我们小时候读的《猴子捞月》一样,看到井里头有一个月亮,但是你真正去找的时候,一点都找不着。水的上下左右,水的面上,水的中间,水的底下,一点月亮都找不到。它有显现,但是却没有一个实质。只要因缘聚合了它就显现,所以它没有一个来处。 这些因缘散了,比如云一来,月亮被挡住了,水月就不现。它没有一个去处。因缘散了,它就尽了,它就不显现。所以它没有一个单独的去处。不是说水月跑到天上去了,也不是跑到水里头去了。只是因缘不具足了,它就没有了。 正在显现的当下,我们去观察,去找的时候,在水上找不到水月的自体,住处,也是如此的。正在显现的时候,也没有一个住处,找不到一个住处。 所以,水月不是实有的一体,也不是实有的多体。它不是常有的,因为这种显现法,,因缘集聚的时候就显现了,因缘散了的时候,水月也就隐没了。所以它没有常、断,不是常法也不是断法。它远离了实有的自性,所以它就是因缘显现的,无自性的一种缘起法。通过观察水月就可以清晰地了知什么是缘起生。 45-48

所有观待因缘而产生的法,都像月影一般,依仗众缘和合,无而忽尔显现;因缘灭尽,又像幻化的象马,无踪无影地消失; 所有观待因缘而产生的法,名言当中的有实法,或者说我们内心当中生起的出离心、菩提心这些心法,都和月影一样,因缘和合就能现前,因缘具足就能现前。 因缘具足的时候,“无而忽尔显现”,本来是没有的,因缘一具足,它突然就现起,无而忽尔现起。因缘一尽,就像幻化的象马无影无踪地消失,它不是跑掉了。 先前没有、后面没有,中间短暂的一段,以因缘力显现,正显现时,找不到极微尘许的实有自体。 正在显现的水月,也是如此的,我们去找的时候,找不到一个实有的自体,也是无自性的。 如果仔细观察而思惟,一切缘起法都无实有,和幻化没有一点差别,只是凡夫以无明耽著为实有而已。 水月、幻象,我们比较容易理解,在名言当中也知道水月是假的,所以不会把它执著为实有。事实上,名言当中山河大地的种种显现跟水月的显现没有差别,也是因缘和合就现前,因缘散尽,它就自动隐没。 但是,为什么我们把水月执著是假的,而把显现法山河大地执著是真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就是因为凡夫以无明而耽著为实有,就是我们的实执,我们把这些执著为实有。执著为实有的桌椅板凳,执著为实有的贪心、嗔心,然后就落到迷幻网当中,再再轮回,就是这么一个状态。 46-48

《入智者门》中说:“观察一切所知法的大缘起因,即是抉择诸法自性不生,是由因缘集聚之后假立而产生的,无因必定不产生。而这显现的万法也是当体空、毫无自性,因缘生法本来如影像,远离常断、来去、生灭、一异自性的诸边戏论之故。” 观察一切所知法的大缘起因,就是抉择诸法自性不生。所谓缘起生,就是因缘聚合有一个假立的显现,而显现的当下是无自性的。因为它是缘起的缘故,它是当体本空的,自体本空的。 因缘生法本来就如影像,远离常断、来去、生灭、一异自性等等的戏论。因为它远离了一切边,就自然安住在无自性当中,只是一种缘起的显现,单纯的一种显现。 而我们所认为的好、不好,美、丑都只是戏论。不是在实相上面还有一个美的、丑的,有一个好的、坏的这样的东西存在,只是在名言当中,有实执的状态当中假立的、执著的一个戏论的,不是真实的,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学中观,就是让我们远离内心中的这些戏论,远离这些执著。为什么我们观察这些显现法,说它是无自性的?就像前面所说的,当你了知它是空性的,了知它是无相的。我们对这种法自然就远离希求,内心自然就能够寂静,能够寂灭。 47-48

我们通过观察之后,回归内心,对外的攀缘、执著、戏论,就可以放下。所谓的常断、来去、一异,这些戏论都可以破尽。了知这仅仅是凡夫的一种增益戏论,一种执著而已。 当这种戏论的外衣彻底去掉了之后,剩下的就是自心的自我本性,我们禅宗经常说的本来面目,这些戏论远离了之后所剩下的就是这个。为什么我们在最初学自空中观要一概破,因为我们完全落在戏论当中,只有把戏论彻底地放下之后,剩下的东西才是自己的东西,这个才是实相。但是在我们戏论没破尽之前,这一分不提。所以为什么说学他空三转,讲如来藏讲功德分,先要通达自性本空的自空的法门,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是《智者入门论》当中所宣说的缘起生的道理。 今天先学到这儿。 本课圆满 4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