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課 老子選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老 子.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 三 課 史記的文學特色與成就 史記的地位、價值 寫作方法.
Advertisements

第十課 王冕的少年時代. 第十課 王冕的少年時代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清 吳敬梓 記敘王冕失學 、孝親與自學 成功的過程 以第三人稱順敘人 物經歷,藉對話、 行為展現人物特質 ★題目含義:本文故事集中在王冕的少年時 代 ── 王冕孝敬母親、努力向學;善於把 握環境、興趣學習。 主角 + 時期.
第三課 絕句選 ( 一 ) 登鸛雀樓 ( 二 ) 黃鶴樓送孟浩然 之廣陵 ( 三 ) 楓橋夜泊. 第三課 絕句選 作者詩體主旨 文章作法 唐 王之渙 五言 絕句 勉人積極向上 在描繪景 物中寄託 情意 唐 李白 七言 絕句 抒發依依不捨的 離情 唐 張繼 七言 絕句 抒寫濃濃的鄉愁 ( 一 ) 登鸛.
第六課 五柳先生傳. 第六課 五柳先生傳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東晉 陶淵明 任真自得的 人物性情 模仿史書傳記的 形式,描述人物 性情 ★文意說明:本文為陶淵明辭官後,模仿史 書傳記形式寫成,是陶淵明稟性志趣的 自我剖析,也是他的自傳。 ( 人物 ── 主角 )( 體裁 )
第四課 夏 夜. 第四課 夏 夜 作者詩體主旨文章作法 民國 楊喚 新詩 ( 童詩 ) 寫夏夜的寧 靜、溫馨 以擬人手法 描寫夏夜的 景致 季節+時間 寫夏夜的美麗 與豐富。
春秋戰國學術思想與經濟社會 呂 嘉 凌 社會教材報告 2 報 告 大 綱報 告 大 綱 「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 儒家 — 影響中國至今 道家 — 對中國人「心靈境界」的提昇 墨家 法家 共同點、小遊戲、回家作業.
第五課 不要怕失敗. 第五課 不要怕失敗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民國 林良 說明失敗雖然痛苦, 卻能累積經驗、增長 智慧,邁向成功 藉生活中的 小事件說明 道理 ★補充: *失敗: 女兒:成績考壞 作者:第一天教書慘痛的經驗 *生活中的小事件:考試欠佳.
第十課 論語選 ( 一 ) 學而時習之 ( 二 ) 譬如為山 ( 三 ) 三人行. 第十課 論語選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孔子弟 子及再 傳弟子 ( 一 ) 從學習中得到喜悅與 快樂,並養成君子的風度 ( 二 ) 為學要持之以恆 ( 三 ) 人人皆可為我師 以語錄的 形式說明 學習和修 養的重要 ★補注:
第 1 课 “ 百家争鸣 ” 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 “ 百家争鸣 ” 局面的出现 具体原因: ( 1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阶层的崛起; ( 2 )经济上: 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 ; ( 3 )思想文化:从 “ 学在官府 ” 到 “ 学在民间 ” ; 1. 背景: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走进经典名句 — 五年级中华经典晨诵. 1.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 子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师矣。 ” 复习.
第四課 負 荷. 第四課 負 荷 作者詩體主旨文章作法 民國 吳晟 新詩表達父親對 孩子的愛 以父親向孩子說 話的語氣,寫出 為人父者的心情 ★題目含義: ⒈本義:承擔的意思。 ⒉詩意:孩子是父親的負擔,但父親因愛而 不以為苦。
第十一課 兒時記趣. 第十一課 兒時記趣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清 沈復 回憶孩童時代 由觀察、想像 所得到的物外 之趣 先總寫「物外之 趣」,再就不同 事物,分段記敘 ,以回應首段 ★文意:主旨在記敘作者兒時所獲得的物 外之趣。
第十二課 紙船印象. 第十二課 紙船印象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民國 洪醒夫 回憶童年 、懷念母 愛 從一般人的記憶,談到 自己童年的「紙船印象 」,最後以期望作結 ★補注: *印象:記憶中留下的痕跡。 ★文意: *紙船:象徵偉大的母愛,代表母親對子女 的疼愛之情。
第 十 二 課. 【 GE─ 雅典奧 運的由來】 【羅家倫】
比較與對照法 (配合四下 課業4 媽媽的變化 外貌描寫、對比).
中國學術思想 中國學術思想的發展 先秦諸子 –––– 四大顯學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新文化運動.
智力測驗計分與解釋 輔導老師 黃曉樺.
第五冊 第十課 老子選─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老 子.
春秋時代的文化 研究者:許朝鈞 指導老師:賴鈺芳.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庙 曲阜孔林 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上:提出“仁”的学说。 教育上:创办私学、注意     “因材施教”、主     张“温故而知新”。
九流十家 養生主作者的時代與思潮 在正式上課之前請確定 您的手機是 調整成震動 或關機狀態 在上課中請勿接聽手機
目  錄 第 1 節 百家爭鳴 第 2 節 儒、道、墨、法四家的學說.
《春曉》.
老子選 (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二)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 (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認識倍數(一) 設計者:建功國小 盧建宏.
第四章 數列與級數 4-1 等差數列與級數 4-2 等比數列與級數 4-3 無窮等比級數 下一頁 總目錄.
陳維魁 博士 儒林圖書公司 第九章 資料抽象化 陳維魁 博士 儒林圖書公司.
課題一 學術思想的發展 認識中國學術思想的發展概況: 1)先秦學術百家爭鳴(主要認識 儒、墨、道、法四派的學說概要) 2)漢武帝的尊儒
晚 遊 六 橋 待 月 記 補充資料 製作人:.
人生經驗分享 - 做一個有用的人進而當一個社會領導- 魏綸武 ILITEK EE 80, TsingHua Oct., 2012.
9-1 聲音介面 2018/11/20 第9章 聲音控制實習.
第十四單元 弧長與旋轉體的表面積.
時代巨輪下對聖經的挑戰 平安福音堂聯堂培靈會 2014年3月13日.
1/2/ :38 PM 耶利米書 33:1-3 約翰福音 14:12-14 © 2007 Microsof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Microsoft, Windows, Windows Vista and other product names.
Bird’s eyeview of CUHK 贊 助 January 18, 2019
第一章 直角坐標系 1-1 數系的發展.
情緒的感染力 做一個快樂的人是最好的貢獻. 文/朵朵 你知道嗎?你對這個世界最好的貢獻,就是做一個快樂 的人。 因為你快樂了,所以才能帶給別人快樂,看出去的世界 也才會處處美好。 情緒是有感染力的,當你的心情透亮如晴天,靠近你的 人所感覺到的就是愉悅的氣場;而那種快樂的能量,就 是你在無形之中送出的禮物。
BCY行動研究2011之後 上課日誌 隔週上課前兩天以 時間: 年 月 日  紀錄者: 檔案名: 上課日期+學生名字
學習單元:N6 數的性質 學習單位:N6-3 用短除法求H.C.F. 和 L.C.M. 學習重點 : 1. 複習因數分解法求
六9考題(物質循環) 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會經由哪兩種作用而循環不已? (10%)
主耶和華 你已經鑒察了我 我坐下 我起來 你都已曉得 我行路 我躺臥 你都細察 你也深知 我一切所行
用愛與智慧 ~成為孩子的伯樂 倪美英老師.
三 水 同 鄉 會 劉 本 章 學 校 數 學 科 年 級 : 忠 、孝 班 單 元 : 統 計 圖 製 作 及 閱 讀 單 位 :
中國文化論文寫作 閱讀, 思考與寫作.
祢愛 是何等 地奇妙 超越 一切 人間愛 造我 拯救我 指引我路 與我同在永不離開
老子選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小國寡民〉 圖片來源 《老子壁像》 圖片來源 《老子壁像》
中三生物科 生物的七個特徵.
女人 愚笨與聰明 文化傳播網
順服的人生 羅 馬 書 6:15-23 陳名瀛長老 Andy Chen.
MiRanda Java Interface v1.0的使用方法
第一講 哲學系 林火旺教授 倫理學 第一講 哲學系 林火旺教授
做門徒的挑戰 – 新舊的衝突 歷史、文化、社會、家庭 衝突是因改變而來的現象 問題的所在:新的是什麼?
美感教育概念分享 報告人| 張晏慈.
第一章 貨幣的時間價值.
19 我怎能不為主活 ╭╮. . ╭╮ 345|1-1176|5--67|16655112|3-3
10328: Coin Toss ★★★☆☆ 題組:Problem Set Archive with Online Judge
經文:哥林多前書 9 章 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 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 我若甘心做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
音樂欣賞 Music Appreciation
中國語文科教學簡報 中一中文科 理清篇章層次簡述及舉例.
天恩的呼喚 一、 羅 1:18-23 朱世平牧師.
組員:盧皓昕 老健儀 石妙瑩 黃正怡 黃靜儀 黃碧如
第一章 直角坐標系 1-3 函數及其圖形.
老子選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小國寡民〉 圖片來源 《老子壁像》 圖片來源 《老子壁像》
第一週 音樂的元素.
2.1 一元一次不等式 定 義 設a、b為兩個實數。.
文 體 介 紹 記 敍 文.
議題: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Feminism
營運模式.
彼此同心 (羅馬書12:15-17).
主日信息 『基督裡的自由』 (約 8:31-36) 薛忠勇 弟兄 5 19  2013.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十課 老子選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老 子

第十課 老子選 題  解 字詞辨正 修辭小舖 作者介紹 內容注釋 國學常識 品評鑑賞 仿作練習 問題討論

題 解   本課選自老子第二章,取其首句以為標題。旨在說明天地間萬事萬物看似相互對立,其實是相互依存的。聖人了解這個道理,所以採取「無為」來面對事物的變化,以「不言」來施行教化。

題 解 原文本不分段,本課分為兩段。首段提出相對而共存的概念。宇宙間相對的現象往往共同存在,世人卻不知正反兩面常會循環反復,隨時改易,而有所堅持、執著,使得天下更為紛亂。次段寫聖人面對這種現象,所採取的態度,就是順應自然,不勉強造作,也不恃能居功。正因聖人不造作居功,他的功績反而能夠長久保存。   全文條理清楚,寓含極深的智慧,足以發人深省。

作 者   有關老子的身世、事蹟,後人所知極為有限。根據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時楚國苦縣(在今河南省鹿邑縣東)人。生卒年不詳,大約與孔子同時而稍長。曾經做過周的守藏室之史,掌管典籍的收藏整理工作。孔子曾經向他請教有關禮的問題。今有老子一書傳世。

作 者 老子又稱道德經,今通行本分為上、下篇,共八十一章,五千餘言。老子認為宇宙的本源是「道」,天地萬物皆由「道」所創生;「德」則是「道」在萬物身上的表現。由於「道」體的運動是循環反復的,因此,老子主張順應自然,清靜無為。老子一書,文字簡潔精鍊,或駢或散,自然成韻;讀之但覺琅琅上口,流暢優美。常藉具體的物象,說明抽象的哲理,引人深思。注解老子的書很多,以漢河上公注為最古,魏王弼注最通行。

第一段課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天下皆知美之 為美斯惡已 當天下人都認定什麼是美的時候,那就有醜的觀念了。斯,則、就。惡,音ㄜˋ,醜。已,猶「矣」。 有無相生 「有」和「無」相對而產生。 相 成 相對而形成。 形 顯現。 相 傾 相對而依存。傾,傾斜,引申為「依靠」之意。 音聲相和 樂器的聲音和人的聲音相對而和諧。

第二段課文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聖 人 聖 人 指道家最高境界的理想人物。道家所指的「聖人」,與道同體,純任自然,虛靜不爭,無為無欲。 處無為之 事 採取「無為」的做事態度。無為,順從自然之道,不任意妄為。 行不言之 教 實行「不言」的教化方式。言,指政教號令。 萬物作焉 而不辭 任憑萬物自然產生而不加以控制、干預。辭,通「司」,主宰、控制。

第二段注釋 生而不有 任憑萬物生養而不據為己有。 為而不恃 任憑萬物作育而不自恃自己的才能。 功成而弗居 任憑萬物成就而不自己居功。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正因為自己不居功,所以功績才不會失去。唯,因。不去,不失去、不離開,即永遠存在。

品評鑑賞   在老子第一章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宇宙的本源,是超越時空、形而上的存在,是無法用言語去說明的;「名」是道的真相,道既無法用言語說明,道的真相自然也無法用言語說明。道體原本虛無,沒有名稱;道創造萬物之後,萬物有了名稱,紛爭也由此產生。

品評鑑賞 為什麼有名稱之後,會產生紛爭呢?那是因為相對的概念是共同存在的:「美」與「惡」、「善」與「不善」、「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音」與「聲」、「前」與「後」如此;剛柔、雌雄、虛實、強弱、貴賤、生死、利害、禍福、吉凶、成敗……也無不如此。有了這些相對的概念,天下人於是各出其智、各逞其能,競相追求正面,捨棄反面;追逐自認為好的事物,而逃避自認為壞的事物,於是紛爭迭起,詐偽滋生,天下從此便擾攘不安了。

品評鑑賞 面對這樣的客觀現象,聖人的態度又如何呢?老子反對世人妄分是非,強辨善惡;他看穿了相對現象的循環反復,因此反對執著名相。他心目中的聖人與道同體,順應自然,不造作干涉,不逞智妄為,所以「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任憑萬物自然興作,各自開展其豐富的生命內涵,而不妄加干預。因此,「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使萬物得以生生不息,所以聖人的功績能夠永遠存在。「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的結論,顛覆了世人的一般觀念,深富理趣。

品評鑑賞 老子一書的價值,最主要的,固然在其思想;而其文學成就,也很有可觀之處。以本章來說,先寫天下的客觀現象,再寫聖人的對應態度,層次非常清楚。大量使用排比句,使主題非常鮮明。全章以駢儷的句式居多,有整齊之美;而在整齊中又寓含變化,呈現出錯綜之美。通篇以簡淨的文字,表達深奧的哲理,又自然成韻,讀來琅琅上口,頗富節奏之美,可謂辭情、聲情兼具。

問題討論 一、在本課中,老子何以言「聖人處無為之事,行 不言之教」?你認為還有更好的立身處世的態 度嗎? 一、在本課中,老子何以言「聖人處無為之事,行  不言之教」?你認為還有更好的立身處世的態  度嗎? 答: 1.老子認為相對的概念是共同存在的,而且這些事物是變動不居的。如果世人都執著地追求自以為好的事物,而想盡辦法去逃避自以為不好的事物,這個世界就會因相爭而引起混亂。因此老子心目中與道同體、順應自然的聖人,任憑萬物自然興作,各自開展其豐富的生命內涵,而不妄加干預,所以他說「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2.立身處世如果企圖心過於旺盛,好勝心過於強烈,甚至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便會破壞團體的和諧;如果毫無企圖心,凡事得過且過,也不會有所成就。凡事不宜偏執過當,為所應為,而不勉強妄作,或許可以使天地之間多保存一些正氣,多增加一些和氣。   (可鼓勵同學自由發揮)

問題討論 二、老子說:「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你認同 他的看法嗎?請舉一二則功成不居的史例。 二、老子說:「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你認同  他的看法嗎?請舉一二則功成不居的史例。 答:老子心目中的聖人順從自然之道,任憑萬物開展  其豐富之生命內涵,而不妄加干預。因此,萬物  各自有所成就,聖人也不認為自己有功績可居。  正因聖人不以為有功,故能任萬物自然發展,而  生生不息,故其功績能夠永遠存在。(接下頁)

問題討論 在歷史上,功成不居的事不乏其例。論語泰伯篇:「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舜助堯治理天下,禹平治洪水之患,卻能視帝位之尊榮如不相關,則其功成不居可知。春秋時,介之推隨重耳流亡國外,立下許多功勞;重耳即位之後,介之推隱居綿山,不受其祿,亦是一例。范蠡幫助越王句踐復國之後,乘扁舟浮於江湖,是功成不居也。張良為漢興三傑之一,高祖以其功高,要他自擇齊三萬戶,他卻只願封留,又是一例。東漢馮異,幫助光武帝立下許多戰功,諸將常並坐論功,他卻獨屏立樹下,不與相爭,軍中號為「大樹將軍」,此亦功成不居之例。

問題討論 三、相對的概念共同存在。除了本課所舉的例子 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你還觀察到哪些相對 的事物或道理?請舉例說明。 三、相對的概念共同存在。除了本課所舉的例子  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你還觀察到哪些相對  的事物或道理?請舉例說明。 答:同異、虛實、強弱、治亂、存亡、屈伸、動靜、窮通、  生死、剛柔、開闔、雌雄、彼此、上下、古今、公私、  新舊、枉直、輕重、榮辱、得失、毀譽、成敗、取與、  厚薄、始終、貴賤、陰陽、損益、巧拙、遠近、禍福、  正奇、大小、進退,都是相對而共存的概念。

字詞辨正 形 音 義 例詞、例句 為 ㄨㄟˊ 是 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2.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 (論語微子篇) 做 聖人處無「為」之事。 如、像 歌吹「為」風,粉汗「為」雨。 (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如果 王甚喜人之掩口也,「為」近王,必掩口。 (韓非子內儲說下) 被 不「為」酒困。(論語子罕篇) 治理 能以禮讓「為」國乎。(論語里仁篇) 與 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靈公篇) 助詞,乎 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篇)

字詞辨正 為 形 音 義 例詞、例句 ㄨㄟˋ 因 仕,非「為」貧也。 (孟子萬章篇下) 助 夫子「為」衛君乎。(論語述而篇) 向 安可「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謂、以為 管仲,曾皙之所不為也,而子「為」我願之乎。(孟子公孫丑篇上)

字詞辨正 相 形 音 義 例詞、例句 ㄒㄧㄤ 交互 有無「相」生。 代詞性助詞 「相」迎不道遠。 (李白〈長干行〉) ㄒㄧㄤˋ 形貌 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無如季「相」。(史記高祖本紀) 幫助 「相」夫教子。 贊禮的官 願為小「相」焉。(論語先進篇) 百官之長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 (馮諼客孟嘗君)

字詞辨正 焉 形 音 義 例詞、例句 ㄧㄢ 助詞,猶「矣」 萬物作「焉」而不辭。 之 或師「焉」,或不「焉」。 (韓愈〈師說〉) 於此 不復出「焉」。 (陶潛〈桃花源記〉) 何 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陶潛〈桃花源詩〉) 助詞,猶「乎」 雖褐寬博,吾不惴「焉」。 (孟子公孫丑篇上)

修辭小舖 (一)排 比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一)排 比    用結構相似的句法,接二連三地表出同範圍、同性質的意念。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修辭小舖 (二)映 襯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二)映 襯    在語文中,把兩種不同,特別是相反的觀念或事實,對列起來,兩相比較,從而使語氣增強,使意義明顯。映襯的修辭方式分為三類: (1)反襯:對於一種事物,用恰恰與這種事物的現象或本質相反的觀點,加以描寫。 (2)對襯:對兩種不同的人、事、物,用兩種不同或相反的觀點加以形容描寫。 (3)雙襯:將同一人、事、物的雙重性質、相對現象,放在一起,使之凸顯。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修辭小舖 (三)錯 綜    凡把形式整齊的辭格,故意抽換詞面,交錯語次,伸縮文句,變化句式,使其形式參差、詞彙別異。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功成而弗居」,在兩個四字句後,變化為五字句,是「伸縮文句」;「弗」與「不」同義,是「抽換字面」。兼排比)

子學概說:司馬談論六家要旨 名 稱 優 點 缺 點 陰陽家 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陰陽之術大祥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所畏 儒 家 名 稱 優 點 缺 點 陰陽家 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陰陽之術大祥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所畏 儒 家 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 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 墨 家 其彊本節用,不可廢也 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 法 家 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嚴而少恩 名 家 其正名實,不可不察也 使人儉而善失真 道 家 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 司馬談推崇黃老,故不論道家之短

子學概說:九流十家比較 十家 所出王官 代表人物 學說大要 長 處 短 處 儒家 司徒之官 孔子 孟子—性善 長 處 短 處 儒家 司徒之官 孔子 孟子—性善 中心思想是仁,主忠恕,行仁政,崇尚禮樂。 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 惑者失其精微,辟者又隨時抑揚,違離道本。 荀子—性惡 道家 史官 莊子 自由曠達 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 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兼去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 老子 清靜無為 陰陽家 羲和之官 鄒衍 主張五德終始說 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 拘者為之,則牽於禁忌,泥於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 26

子學概說:九流十家比較 十家 所出王官 代表人物 學說大要 長 處 短 處 法家 理官 重勢派—慎到 主張國君須有威勢。 長 處 短 處 法家 理官 重勢派—慎到 主張國君須有威勢。 信賞必罰,以輔禮制。易曰﹕「明罰飭法」是也。 刻者為之,則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於殘害至親,傷恩薄厚。 重術派—申不害 主張國君須有操縱臣下的技巧。 重法派—商鞅 主張憲令著於官府,刑罰必於民心。 集大成—韓非 主張勢、術、法皆帝王之具,不可偏廢。以威與刑來統治。

子學概說:九流十家比較 十家 所出王官 代表人物 學說大要 長 處 短 處 墨家 清廟之官 墨子 1.根本觀念兼愛。 長 處 短 處 墨家 清廟之官 墨子 1.根本觀念兼愛。 2.十一條綱領尚同、尚賢、兼愛、非攻、節用、節葬、天志、明鬼、非樂、非命、非儒。 3.對儒家思想的反動節用、節葬、明鬼、非樂。 1.貴儉、兼愛、尚賢、明鬼、非命、 尚同,皆其所長也。 2.為最積極熱心之救世派。 1.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愛之意,而不知別親疏。 2.主張「兼愛」,孟子斥之為「無父」。 名家 禮官 惠施、公孫龍 討論名理,辨別名實同異。 名家之學,近於今之理則學。 譥(音ㄐ一ㄠˋ﹐訐也)者為之,則苟鉤抓(音ㄆㄛ)析亂而已(謂屈曲破壞﹐析名亂實) 。 28

子學概說:九流十家比較 十家 所出王官 代表人物 學說大要 長 處 短 處 縱橫家 行人之官 蘇秦(合縱) 主張以遊說、權術說天下。 長 處 短 處 縱橫家 行人之官 蘇秦(合縱) 主張以遊說、權術說天下。 權事以制宜,受命不受辭。 1.邪人為之,則尚詐諼(諼,詐言也),而棄其信。 2.孟子曾斥張儀非大丈夫,乃妾婦之道。 張儀(連橫) 雜家 議官 呂不韋 雜取諸家學說而成。 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 盪者為之,則漫羨而無所歸心。 29

子學概說:九流十家比較 十家 所出王官 代表人物 學說大要 長 處 短 處 農家 農稷之官 許行 主張國君與民並耕而食。 長 處 短 處 農家 農稷之官 許行 主張國君與民並耕而食。 播百穀,勸耕桑,以足衣食。 鄙者為之,以為無所事聖王,欲使君民並耕,誖上下之序。 小說家 稗官 宋鉼 多道聽塗說、街談巷語。 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 致遠恐泥,君子弗為。 30

子學概說:老莊比較 人物 要 旨 老子 1.「無」為一切之本 2.道的本質是自然,為天所循之道 要 旨 老子 1.「無」為一切之本 2.道的本質是自然,為天所循之道 3.主張「守柔」,柔弱不爭,柔弱勝過剛強,不敢為天下先 4.政治強調清靜無為,主張「無為而治」,反諸自然 莊子 1.任我隨物而化,泯絕彼此,排遣是非,破除對待。 2.主張「順天養生」,達觀自然,明白一生一死,安時處順而已 3.人間事故,世世異宜,惟無心而不自用者,為能惟變所適,不為所累 4.治天下不主張用禮用法;主張歸真返璞,復於自然

仿作練習   相對的事物共同存在,但是我們總是執著於一偏,努力去追求自認為好的事物,而逃避自認為不好的事物。在「粥少僧多」的情況下,爭奪、混亂、滅亡的戲碼便不斷上演。   事實上,「成功」,容易使人得意忘形;「失敗」,卻能提供許多教訓。衣不如「新」,人卻不如「故」。要得到千秋「榮耀」,往往必須忍受一時「屈辱」。很多事情是循環往復的。   很多事情會「變」,如年齡、體貌;卻也有很多事情「不變」,如親情、理想。有很多人努力追求「絕對」的價值,卻又無法離開「相對」的環境。   請自擬題目,(如「新與舊」、「變與不變」)抒寫你的觀察與體會,文長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