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涉與繞射(I) 有哪些現象是和『干涉』『繞射』有關? 為什麼有的叫干涉?有的叫繞射?如何區分? 同調性 coherent
干涉與繞射(II) 什麼時候叫干涉?什麼時候叫繞射?如何區分? 哪些是和『干涉』『繞射』有關的現象 雙狹縫 □干涉 □繞射 彩虹 薄膜 □干涉 □繞射 麥克森(□干涉 □繞射)儀 單狹縫 □干涉 □繞射 多狹縫 □干涉 □繞射 光柵 □干涉 □繞射 哪些是和『干涉』『繞射』有關的現象 彩虹 稜鏡分光 肥皂泡是彩色的 地上的油漬 光碟片的彩色 鑽石光彩耀人 ………
Interference (干涉) diffraction (繞射) 同調性coherent(§35-5)
雙狹縫干涉(interference) Huygens principle Fig35-8 1801年,Young干涉實驗 遠場光學vs.近場光學
雙狹縫干涉(interference)
干涉(interference) & 繞射(diffraction) Fig.36-5 Fig.36-10 亮紋或暗紋? 亮紋或暗紋?
單狹縫繞射 亮紋或暗紋? Fig.36-5
§ 36-5 Intensity in Single-Slit Diffraction phasor
干涉+繞射
Interference and diffraction combined Ch36,Problem 31:縫寬a = 0.25mm,縫距d = 1mm。 干涉極大:d sinθ= miλ ,mi = 0,1,2,3,4,5,6,7,8,9,10,11,12,… 繞射極小: a sinθ= mdλ,md = 1,2,3,4,5,6,7,8,……… 當 d/a = mi / md = k (整數) 時,干涉的峰消失 本題中, d/a = 4,因此干涉極 mi = 4,8,12,消失 所以中央區域中有 7 個亮點。 若 d/a = 2,所以中央區域中有 ? 個亮點?(Problem 30) 若中央亮帶有11個亮點,那第一亮帶有幾個亮點?(Problem 29) 如果d/a不是整數,怎麼辦?(例題36-5)
例題 36-5 干涉+繞射 Check point 5 Question 9 縫寬a = 4.050 μm,縫距d =19.44μm。 例題 36-5 干涉+繞射 縫寬a = 4.050 μm,縫距d =19.44μm。 干涉極大: d sinθ= miλ ,mi = 0,1,2,3,4,5,6,…. 繞射極小: a sinθ= mdλ,md = 1,2,3,4,….. d/a = 4.8 (非整數) Check point 5 Question 9
多狹縫繞射&光柵繞射 Fig.36-20 (36-25) (亮或暗?) 亮紋或暗紋? Fig36-19
干涉 雙狹縫干涉§35-4 薄膜干涉§35-7 麥克森干涉儀§35-8 麥克森干涉實驗的意義 公尺的定義 光速的測量
薄膜干涉 § 35-7 光疏→光密,反射後相位反轉 λn 亮或暗?(35-36) 亮或暗?(35-37) 波程差≒2L 例題35-5:可見光(400~690nm)照在水薄膜(厚度L=320nm),反射後最強波長是多少? m=0, λ=1700nm m=1, λ=567nm m=2, λ=340nm 想一想: 肥皂泡(地上的油漬)為什麼是彩色的?
薄膜干涉 § 35-7 例題35-6 :透鏡鍍膜 想要消除550nm的光,鍍膜的厚度為何? Home Work: 波程差≒2L 2L = mλn = m(λ/n2), m=0,1,2, 2L =( m+1/2)λn = (m+1/2)(λ/n2), m=0,1,2, (亮) (暗) λn是介質中的波長 Home Work: Problem 35, 113
麥克森干涉儀§35-8 麥克森干涉實驗的意義 干涉儀(interferometer):藉干涉條紋來精確的量測長度或長度變化的儀器 M:beam splitter Homework Problem 79:移動鏡子,看條紋移動的數目,可測量波長 Problem 80:量薄膜的厚度 Problem 81:量空氣的折射率 麥克森干涉實驗的意義
麥克森干涉實驗的意義 1881年,麥克森 (Michelson,1852~1931) 設計這個實驗 動機? 麥克森獲得1907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原因) 1887年,麥克森-莫立實驗:測量以太對光傳播的影響 一個失敗的實驗? 解釋: 1892年,菲佐Fizeau:收縮現象 1904年,羅倫茲Lorentz:長度收縮/羅倫茲轉換式 1905年,愛因斯坦:特殊相對論 公尺的定義:§1-5;p978(Ch35) 光速的測量
1792年,訂北極到赤道長度的千萬分之一為 1米 (a) 最初提出以地球周長的一分為單位長,並且依十進制除和乘此單位,對各種部分和倍數規定適當的拉丁術語。 (b) C.伍倫爵士提出:取半秒打一下的擺的擺長為單位長。 (c) 法國天文學家皮卡爾德(Jean Picard)於 1671年,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於1673年提出:以緯度45o的海平面上的秒擺的擺長為單位長;這只比現在的米短 6毫米。 (d) 大約在1790年同時,傑佛遜 (Thomas Jefferson)提出美國的統一度量制,建議以緯度38的秒擺長度為單位長 (38o是美國當時的平均緯度)。 萬物的尺度:一個理想、兩個科學家、七年的測量和一個公制單位的誕生 1792年法國科學院提出供選擇的兩種長度單位:第一方案是以秒擺的長度為準,第二方案是地面子午線的長度。由測量的準確性考慮,因為前者g值會隨緯度和高度而變,而後者已有方法可測量得很準確,委員會最終贊同第二方案,取從北極到赤道的子午線長度的千萬分之一為一公尺(或稱一米)。 怎麼量啊?
1776年7月4日,十一個北美洲的英國殖民地代表,在費城現時的獨立廳開會,投票通過了湯瑪斯‧傑佛遜所撰寫的《獨立宣言》,宣布脫離英國的統治,闡揚人類生而自由平等的權利,美國於焉誕生。
湯瑪斯·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1743年4月13日-1826年7月4日)生於美國維吉尼亞州,1762年畢業於威廉與瑪麗學院,1767年取得律師資格。他是美國獨立宣言(1776年)主要起草人,及美國開國元勳中最具影響力者之一。 身為政治學家,傑佛遜秉持古典自由主義與共和主義,制定了維吉尼亞宗教自由法,該法日後成為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創設條文之基礎,傑佛遜式民主因他而得名。他創立並領導民主共和黨,成為今日民主黨之前身,統治美國政治達四分之一世紀。傑佛遜曾為第二任維吉尼亞州州長(1779年─1781年)、第一任美國國務卿(1789年─1793年)、與第二任美國副總統(1797年─1801年), 1800年當選美國第三任總統,連任至1808年。傑佛遜為唯一擔任過美國副總統後又選上總統,且任滿兩個任期者。 除了政治事業外,傑佛遜同時也是農業學、園藝學、建築學、詞源學、考古學、數學、密碼學、測量學、與古生物學等學科的專家;又身兼作家、律師、與小提琴手;也是維吉尼亞大學之創辦者。許多人認為他是歷任美國總統中,智慧最高者。在1962年一個宴請49位諾貝爾獎得主的晚宴上,約翰·甘乃迪對滿堂社會菁英致詞說:『我覺得今晚的白宮聚集了最多的天份和人類知識-或許撇開當年傑佛遜獨自在這裡吃飯的時候不計。』
公尺的定義(§1-5& §35-8) 1792年,北極到赤道長度的千萬分之一為 1米 為什麼要這樣訂?北極到赤道的長度是怎麼量的? 1889年,巴黎度量衡局,鉑銥合金棒 1907年諾貝爾物理獎頒給麥克森,(一公尺相當於鎘波長的1553163.5倍) 1961年,國際度量衡局捨棄金屬棒,改採光的波長來定義公尺。以氪86原子波長(橘紅色光)的1650763.73 倍為一公尺。 為什麼要用『氪86』? 1983年,光在真空中進行299992458分之一秒所走的距離 萬物的尺度:一個理想、兩個科學家、七年的測量和一個公制單位的誕生
光速的測量 刻卜勒和笛卡兒認為光速是瞬間傳遞,是一個無限大的值。 伽利略認為是有限值。他設計了一個實驗來測光速,他在西元1635年和助理各帶著一盞燈,在距離一公里遠的二個山頭進行光速的測量。 1676年,丹麥物理學家羅美爾(Roemer,1644~1710)用天文觀測的方法,第一個證明了光傳播的速度是一個有限值。他是利用木星和它的一顆衛星的運行來計算光的速度,1676年他發表的結果是 2.1×108 m/s。之後有很多科學家陸陸續續利用天文的方法來測光速,得到的數值接近 3×108 m/s。 (Ch33 Problem111) 第一位在地面上做實驗,把光速測出來的是法國科學家菲佐(Fizeau),他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在1849年,利用一個720齒的齒輪和反射鏡,量出光速為3.18×108 m/s,你知道齒輪和鏡子相距多遠嗎?相距 8.633 公里。(1851年流水實驗,讓牛頓的粒子說敗訴) 1920年,美國的邁克森(Michelson,1852~1931)用旋轉的八面鏡取代齒輪,來測光速,經過幾百次的測量結果所得的數值為 2.99796×108 m/s。這也是一個工程浩大的實驗。在這個實驗中,八面鏡和光源是分別放在二個山頭(和伽利略的實驗很像),相距 35 公里。 Michelson測光速的距離: 1877~1879年,152m; 1879~1882年,610m; 1920年,35km; 1929年,1.6km
為什麼這些都稱為『繞射』(diffraction)? 反射式光柵 單狹縫 光柵(透射式) 布拉格晶體繞射
圓孔繞射 圓孔繞射的鑑別率(resolvability) §36-6 為什麼電子顯微鏡比光學顯微鏡厲害? 波長比可見光小10的5次方
§36-8繞射光柵(grating) 透射式與反射式 光碟片的彩色 光柵的色散度(dispersion)(36-30) 光柵的鑑別度(resolving power) (36-32)
X光的發現與證實/X光繞射 1895年,侖琴(Roentage.1845~1923,荷蘭)發現從放電管發出一種穿透力很強的射線。 第一張X光照片 一個月後,應用到醫療上。 為什麼叫 x-ray?(那α、β、γ射線又是什麼咚咚?) 侖琴得到第一屆諾貝爾物理獎 (1901年) 1912年,勞厄(Laue)揭開 X光神秘的面紗(1914 Nobel) 勞厄證實 x-ray是頻率極高的電磁波。他是怎麼證實的? 勞厄想到結晶的固體係原子的規則排列,可以當作X光的繞射光柵,測出波長約 1 Å 1914年,勞厄得到諾貝爾物理獎 1913年,莫塞(Moseley,1887~1915,英)證實x-ray是由原子中內層電子躍遷所產生的。 X光的產生(Fig.36-27 & § 40-10;電光效應?) 1913年布拉格父子 (Bragg) 提出布拉格定律 2 d sinθ= mλ (得到1915諾貝爾物理獎) DNA的結構和X光的關係
X光晶體繞射§36-10 (a) DNA的雙螺旋結構 第一張X光片 (b) DNA的繞射圖形(1953, Watson & Crick) 1895,Roentage
§40-10 X光的特性 §36-10 X光的產生 『電光效應 』 連續光譜 特性光譜 1913年,莫塞(Moseley,1887~1915,英)證實x-ray是由原子中內層電子躍遷所產生的。
布拉格繞射實驗 例:Ch36 Problem59 例:Ch36 Problem60,61,63 例:Ch36 Problem58,57
波的特性的實驗 光波實驗:利用雷射光(可見光) 單狹縫、雙狹縫與光柵之干涉繞射現象。 計算波長 光的偏極化現象 微波實驗:利用微波 波長的測量 偏極化 麥克森干涉(§36-9) 布拉格晶體繞射(§36-10)
Ch36 Problem 58 An x-ray beam of a certain wavelength is incident on a NaCl crystal, at 30.0o to a certain family of reflecting planes of spacing 39.8 pm. If the reflection from those planes is of the first order, what is the wavelength of the x rays?
Ch36 Problem 57 Figure 36-44 is a graph of intensity versus angular positionθ for the diffraction of an x-ray beam by a crystal. The beam consists of two wavelengths, and the spacing between the reflecting planes is 0.94 nm. What are the (a) shorter and (b) longer wavelengths in the beam? 2‧0.94‧sin0.75o=0.025 2‧0.94‧sin1.15o=0.038 2‧0.94‧sin2.4o=0.0787 25pm 38pm 0.75 1.15 1.55
Ch36 Problem 63 (晶體旋轉) In Fig. 36-46, let a beam of x rays of wavelength 0.125nm be incident on an NaCl crystal at angleθ= 45.0o to the top face of the crystal and a family of reflecting planes. Let the reflecting planes have separation d=0.252 nm. The crystal is turned through angle ψ around an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plane of the page until these reflecting planes give diffraction maxima. What are the (a) smaller and (b) larger value of ψ if the crystal is turned clockwise and the (c) smaller and (d) larger value of ψ if it is turned counterclockwise?
Ch36 Problem 60 In Fig. 36-45, first-order reflection from the reflection planes shown occurs when an x-ray beam of wavelength 0.260 nm makes an angle 63.80 with the top face of the crystal. What is the unit cell size a 0? 63.80 m=1 θ d θ = 63.8o- 45o = 18.8o Answer: a 0=0.57nm
晶體面 Problem 61
光纖&雷射 光纖 (fiber) Ch33 Problem 59 雷射 laser名稱的來源 雷射的特性 同調性coherent 雷射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