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案例分析
第一章、博物馆学概论基本理论 一、博物馆学学科定位及教学目标 二、什么是博物馆学 三、博物馆学学科特点分析
一、博物馆学学科定位及教学目标 学科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学科指的是学科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是与知识相联系的一个学术概念。狭义的学科指的是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是对高校师资力量、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学科建设中的“学科”指的是后者。
学年:4年 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 主干学科:历史学、艺术学 主要课程:博物馆学概论、博物馆陈列设计、博物馆藏品管理、博物馆经营管理、物质文化史、文化人类学、文物学概论、文物管理与法规、中国历史地理、古代工艺美术、民俗学、艺术史、考古学通论、文物与考古技术、文物保护基础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文物学、博物馆学的系统知识,能在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机构、各类博物馆和陈列展览单位、考古部门、文物与艺术品经营单位、海关、新闻出版、教育等单位从事文物与博物馆管理、研究工作的博物馆学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文物学、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历史、艺术、文化和科技等综合知识的基本训练,具有文物、鉴赏、研究和文博事业管理的基本能力。 就业方向 1.掌握文物学和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我国主要文物种类和重要文物实例; 3.具有对人类文化遗存评价、分析、鉴赏的基本能力; 4.了解我国文物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文物与博物馆管理的国际规章; 5.了解博物馆对人类文化遗存,自然遗存管理的作用,熟知博物馆的基本职能和全面的操作管理要求;了解文物修缮、保管的传统方法和现代科技知识;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考古学科由原来的二级学科升级为历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 060100 一级学科--历史学: 060101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060102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060103 历史地理学 060104 历史文献学 060105 专门史 060106 中国古代史 060107 中国近现代史 060108 世界史 06历史学 0601考古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1.08)90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0602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2011.08)91史学理论及史学史92历史地理学93历史文献学(含:敦煌学、古文字学)94专门史95中国古代史96中国近现代史 0603世界史(一级学科博士点,2011.08)97世界史
第一节 什么是博物馆学 一、 博物馆学的定义及发展历史。 1. 世界各国对博物馆学定义的表述。 2. 中国对博物馆学定义的表述。 3. 世界各国对博物馆学的研究。 4. 中国近代博物馆学的倡导者。 5. 中国近现代博物馆学的研究及其发展。 二、 博物馆学的研究内容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1. 博物馆学的研究内容。 2. 博物馆学属于社会科学。 3. 博物馆学与历史学、考古学、教育学、心理学、目录学、管理学 的关系。
二、博物馆定义 博物馆定义是对博物馆性质、特点、职能、目的和任务的科学表述。博物馆定义是人们对博物馆普遍特点的认识,它一方面反映了博物馆这一客观现实的存在状态,另一方面又反映了人们对博物馆的主观认识和状况。为此,博物馆定义会随着博物馆的发展、博物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以及人们对博物馆特性及发展规律的认识而发生变化。
我国现在普遍采用的博物馆定义是1961年《博物馆工作概论》中的表述: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定义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体现了计划经济对博物馆社会任务和运行方向的规定,也反映了当时我国博物馆工作者对博物馆业务特点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中国博物馆界曾经对此定义有过热烈讨论,但基本认识都肯定了上述定义,1985年出版的《中国博物馆学概论》和1993年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也都持有这种观点。
对于博物馆的定义,国际博协自1946年成立伊始就做出了定义,此后曾经于1956年,1961年,1974年,1989年,1995年和2001年六次进行了修改,以1989 年的在国际上较为流行和稳定,即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国际博协通讯》2003年第3期发出通知,广泛征集修订“博物馆定义”的建议,并要求集中于表现博物馆自身理念。《国际博协通讯》2004年第2期的主题是“博物馆定义”,就博物馆定义讨论中人们激烈争论的几个关键问题,国际博协副主席伯妮斯.墨菲(Bernice L . Murphy),国际博协博物馆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席保罗.唐纳休(Paul F. Donahue),美国穆森-威廉斯-波沃科特艺术研究院院长(前国际博协展出交换委员会主席)米尔顿.布洛赫 (Milton J. Bloch)等专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引导博物馆定义的讨论走向深入。
中国博物馆学界也越来越认识到50年前的博物馆定义已不能准确表述当代博物馆的状态和工作任务,许多学者纷纷出谋划策,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严建强、梁晓燕的《博物馆的定义及其理解》(《中国博物馆》2001年第1期)、宋向光的《博物馆定义要促进当代博物馆的发展——博物馆定义刍议之一》、《博物馆定义的内容与表述——博物馆定义刍议之二》、《博物馆定义视点浅析——博物馆定义刍议之三》(连载于《中国文物报》2003年)等系列文章,并呼吁由中国博物馆学会牵头,组织由各方人士参与的博物馆定义修订专门工作委员会,集思广益,拟定出具有指导当代博物馆事业发展作用的博物馆定义。虽然这些研究成果目前还没有达到修订现有博物馆定义的目的,但通过这些研究,加深了中国博物馆工作者对博物馆的深层次理解,也推动了新的博物馆定义尽早出台的进程。
文化部2005年12月22日发布的《博物馆管理办法》对博物馆的定义:本办法所称博物馆,是指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过文物行政部门审核、相关行政部门批准许可取得法人资格,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
国务院法律办公室2008年2月29日发布的《博物馆条例(征求意见稿)》对博物馆的定义是:本条例所称博物馆,是指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收藏、保护、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包括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技馆、陈列馆等。
三、博物馆学定义 日本《大百科事典》认为:“博物馆学是明确博物馆本质,科学地研究博物馆的真正目的及实现方法,使得博物馆正确发展的学问。” 美国爱达荷大学博物馆学研究室主任艾利斯·G·博尔考教授认为:“博物馆学是有关博物馆制度、历史、演进,现在的地位和将来发展,以及博物馆对社会独特责任的研究。”
博物馆学定义 荷兰博物馆学者彼得·门施博士提出:“博物馆学是包括关于管理和使用文化和自然遗产在内的理论和实践的完整复合。” 1972年国际博物馆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简写ICOM)认为:“博物馆学是一种对博物馆的历史和背景、博物馆在社会中的作用,博物馆的研究、保护、教育和组织,博物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对不同博物馆进行分类的研究。”
博物馆学定义 前苏联《苏联大百科全书》认为:“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产生,研究它的社会职能,以及博物馆事业的理论和工作方法问题的科学。” 1993年中国出版的《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对此的阐述是:“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的性质、特征、社会功能、实现方法、组织管理和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
四、博物馆学学科特点分析 博物馆学自身的学科特点有四种倾向:一是博物馆学的理论水平与博物馆实践积累密切相关;二是博物馆工作中一般直接需要的是操作性强的应用博物馆学;三是博物馆学科理论对博物馆无限广泛的实践活动的指导性是有局限的;四是博物馆学的三门分支学科之间具有着相互递进的层次性。
特点1、博物馆学的理论水平与博物馆实践积累密切相关 博物馆在中国存在的历史只有一百余年,20世纪30年代的第一个发展高潮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而中断,全国博物馆数量从高峰时1936年的77座跌至1949年的21座;五六十年代的第二个高潮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而低落,博物馆数量最多时的1959年,达到480座,其中虽有大跃进发展过快的影响,但至1969年时仅余171座;80年代之后发展迅速,至本世纪已达2000余座,规模和质量都有大幅提高,但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博物馆自身体制的改革、博物馆观众的稀少、中小型博物馆的发展困境、市场经济的冲击等等都在困扰和制约着博物馆的发展进程,博物馆事业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特点2、博物馆工作中一般直接需要的是操作性强的应用博物馆学 中国的博物馆学与一般社会科学不同,它虽然被划分在历史学科之下,但它与历史学、考古学却很不一样,其理论要求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与图书馆学、档案学相比较有一些共同之处。长期以来,博物馆界一直偏重于与博物馆业务工作有关的应用理论研究,如博物馆藏品学、陈列学、教育学、管理学等,这些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且博物馆的日常运转也离不开这些理论的运用和指导;反之,对关于博物馆的特征、性质、功能等以及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内容与结构等基础理论的研究则相对淡薄。
特点3、博物馆学科理论对博物馆无限广泛的实践活动的指导性是有局限的 博物馆的“博”注定了博物馆涉及内容的包罗万象,博物馆学的理论所能运用的范围既不是单纯的“物”,也不是单纯的“馆”,而是一种如何能将“物”和“馆”做到最佳组合的学问。对单纯的“馆”进行研究属于建筑学领域;对单纯的“物”及其相关背景进行研究都是与其相应的博物馆工作所必需的,但并不属于博物馆学的研究内容,历史类、科技类、民族类博物馆等等都有各自不同的“物”,对这些不同种类的“物”单纯进行研究,内容分属于历史考古、科学技术、民族民俗等多门专业领域,也都不属于博物馆学领域。只有将“物”和“馆”二者结合研究,如何更好地使“馆”收藏“物”和使“物”展示于“馆”,才是博物馆学的研究领域。正因如此,与博物馆无限广泛的实践活动相比,博物馆学科理论的指导性显然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特点4、博物馆学的三门分支学科之间具有着相互递进的层次性 实践是应用博物馆学产生的基础,应用博物馆学又是普通博物馆学发展的基础,而专门博物馆学更是应用博物馆学得更深更细程度的运用。这几个层次是递进的,丰富的实践,发达的应用博物馆学,深厚的普通博物馆学,细化的专门博物馆学,都是相辅相成的。深厚的普通博物馆学可促进应用博物馆学的深入,细化的专门博物馆学科扩大应用博物馆学的领域。在博物馆日常工作中,这种层次性也有很深的影响,不同程度的工作需要不同层次的博物馆学,不能因为高层次的理论在一般工作中难以运用就否认它的重要性。
博物馆学的上述诸学科特点本都属于正常的客观现象,但在现实工作中会引发一些争议,例如表现为:应用性理论的大量存在曾引起博物馆学是不是一门学科的争论,其他学科在博物馆中的重要性是否淡化了博物馆学的科研地位等等。其实,这些看法是有失偏颇的,衡量一门学科的学术水平,不能只从它的学科术语、概念命题的多少等出发,而应由它的理论成果是否能最大地促进研究对象的发展来判断。而博物馆界自身轻视博物馆学理论重要性更会导致不良后果,往往表现为重视应用博物馆学,忽视其它理论,对博物馆工作的指导达不到应有高度,最终导致不能正确分析看待博物馆客观状况及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