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祛 湿 剂.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六节 利水渗湿药 定义:凡以通利小便,排泄水湿为主要 作用,常用以治疗水湿病证的药物,称 为利水渗湿药。 适应证:主治水湿病证,水湿同为阴邪, 因其停留的部位不同,常见的病症有: 小便不利、水肿、淋证、黄疸、泄泻、 痰饮、带下、湿痹、湿温、暑湿、湿疹、 湿疮等。
Advertisements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 具有消除痰饮作用, 以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 统称为祛痰剂.
大柴胡汤 《伤寒论》 大柴胡汤 组 成 柴胡半斤( 24g ) 黄芩三两( 9g ) 大黄二两( 6g ) 枳实四枚( 4g ) 半夏半升( 12g ) 芍药三两( 9g ) 生姜五两( 15g ) 大枣十二枚.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 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于 治疗水湿内停病证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一. 含义 :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第三节 利湿退黄药 1 .特点:味甘淡或苦,性寒,主入肝胆。 2 .功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3 .主治:湿热黄疸(阳黄): 目黄、身黄、小便黄。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五苓散 药理作用 具有利尿、降血脂、 降血压、保肝利胆、抗菌、 抗炎、对肠胃平滑肌呈双 向调节等作用。
中医儿科学 第七章 肾系疾病 第二节 肾病综合征. [概述] ⒈定义: 肾病综合征(简称肾病)是一组由多种 病因引起的临床症候群,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 高脂血症及不同程度水肿为主要特征。 ⒉发病: 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生于 2 ~ 8 岁小 儿,其中以 2 ~ 5 岁为发病高峰,男多于女,部分患儿.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普通高等教育 “ 十五 ” 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方 剂 学方 剂 学方 剂 学方 剂 学.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为主组成 凡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润燥作用, 治疗燥证的方剂, 统称为治燥剂.
大家是不是 想我啦,哎! 我又来了。. 第九章 安神剂 1 、定义:凡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 安神作用,以治神志不安疾患的方 剂,统称为安神剂。 2 、使用注意事项: ①神志不安虽有虚实之分,但常互 为因果,故宜注 意标本兼顾,即 重镇与滋养配合; ②重镇多为金石,滋养多属滋腻。 故不宜多服、久服。
第十四章 治燥剂第十四章 治燥剂. 功用主治 轻宣燥邪 燥证 外燥证 滋阴润燥内燥证 含义 燥证燥证 外燥 内燥 温燥(热 + 燥 + 风) 凉燥(寒 + 燥 + 风) — 感受秋 令燥邪 — 脏腑精 亏液耗 上燥 中燥 下燥 — 肾、大肠 —胃—胃 —肺—肺.
治风剂  概念 : 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  痉的药物为主组成, 有  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  的作用, 治疗风病的方剂, 统 称治风剂。  立法依据 : 外风宣散, 内风平熄。  适应范围 : 风证。
第二节 芳香化湿药. 定义:凡气味芳香,具有化湿醒脾作 用的药物,称化湿药。 湿邪为患湿邪为患 湿邪化热 湿热证 清热燥湿药 苦寒 清热燥湿 暑湿湿温 湿阻中焦 芳香化湿药 辛温香燥 芳香化湿 水湿浸淫 水湿病证 利水渗湿药 甘淡平 渗利水湿 水湿积聚 水肿实证 峻下逐水药 多有毒 峻下逐水 风湿浸犯.
内科病证的辨证论治 咳嗽 喘证 内伤发热 心悸. 咳 嗽 一、定义: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发出咳 声或咳吐痰液的肺系病证。 咳:有声无痰。 嗽:有痰无声。 病位:肺。
第二十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 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痰证 的药物,称为化痰药。  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喘息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 止咳平喘药。 一. 含义: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的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呼吸功能异常 水液代谢障碍 生理 病理.
第二节 辨肺病证候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严石林. 第二节 辨肺病证候 概 说 概 说 1 、生理功能:肺之经脉起于中焦,下 络大肠,与大肠相表里。主气司呼吸,主 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 1 、生理功能:肺之经脉起于中焦,下 络大肠,与大肠相表里。主气司呼吸,主 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 2 、病因:
第一章解表药对. 祛风散寒药对 祛风散寒药对 麻黄 - 桂枝 药对出处《伤寒论》 麻黄 桂枝 麻黄 桂枝组成.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 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 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 统称为理气剂.
解 表 剂.
内科辅导. 肾系.
解表剂 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解除表证的方剂,称为解表剂。
湿 阻.
第二十章 祛湿剂.
第九章 祛湿药 掌握化湿药藿香、苍术的功效、主治和特点。 凡能祛除湿邪,治疗水湿证的药物叫祛湿药。
和 解 剂.
淋证水肿. 淋证水肿 (一)淋证的概念 淋证是因肾、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而引起的以小便贫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黄小波.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头痛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一医院 内科教研室.
第三章 热 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水 肿 三峡大学医学院 中医内科 陈良金.
第 十 一 章 理气剂.
王 付 制作.
定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为解表剂。
第一章 解表剂.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祛 湿 剂 定义: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祛湿剂。属"八法"中的"消法"。 1.
主题活动三春天的聚会 ——神奇的中草药 大班(下) 文昌湖区萌水镇希望幼儿园 黎萌.
王 付 制作.
黄 疸 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梁 丽 娟.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第一节 祛风湿药及方剂.
46、 痹 证.
第十五章 祛湿剂.
1.特点:多为辛苦寒(辛能发散、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入肝脾肾经。 2.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清热消肿。 3.主治:风湿热痹。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1. 平胃散主治证的病机是 : A.湿滞脾胃 B.湿热中阻 C.外寒内湿 D. 脾虚失运 E.湿热下注
方剂与中成药 十七、消食剂 医学与健康学院 陈 力.
第四节 祛风湿药 定义:凡是以祛风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风湿痹证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经行感冒.
非典型肺炎处方 报告人:殷艳芳.
第十五章 理 气 药.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 降气的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 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立法依据:
第二章 寒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祛 湿 剂.
利水渗湿药.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
外科趣记 . 刘英娇整理.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六经病小结与脉诊.
消 食 剂.
第五章 实 证 概 述.
水肿 (edema) 云南中医学院中内教研室 王清 目的要求 掌握水肿的诊查要点及辨证论治。 熟悉水肿的概念、范围及病因病机。 了解水肿的预防调护。
第五章 化湿药.
2018年流感中医辨证论治方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刘清泉.
第十一章理气剂 【要求】 1 、熟悉理气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十五章 祛 湿 剂

一、定义(祛湿药、祛湿、水湿病证) 二、立法:《内经》:“湿淫于内,以苦 燥之,以淡渗之。” 三、作用—祛湿。 1、燥湿。 2、利湿。 3、化湿。 4、胜湿。 四、适应证—水湿病证—风湿、寒湿、 暑湿、湿热、黄疸、痿证、淋证、 脚气、水肿、带下、痰饮、霍乱。

五、分类: 1、燥湿和胃—苦燥祛湿—中焦—湿滞中焦证 代表方: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2、清热祛湿—湿热两清—中下焦—湿热病证。 代表方:茵陈蒿汤、八正散、三仁汤——二妙散. 3、利水渗湿—利尿祛湿——下焦——水湿壅盛证。 代表方:五苓散、防己黄芪汤——猪苓汤。 4、温化水湿—温阳祛湿——中下焦——阳虚水湿病证。 代表方:苓桂术甘、真武汤、实脾散-----萆薢分清饮 5、祛风胜湿——辛散除湿——中下——风湿病证。 代表方:独活寄生汤

六、使用注意: 1、治湿要重视理气。 2、阴虚津亏,孕妇慎用。

平胃散《局方》 一、组方: 1、重用苍术(四两)15克。 2、包括用法中生姜、大枣。

二、作用特点: 功专中焦 燥湿运脾力强—苍术配厚朴 佐以行气和中—厚朴配陈皮 苍术:辛烈燥湿强脾 燥湿力强 厚朴:苦温燥湿除满 行气和中 陈皮:辛温理气化湿 甘草:调药和中

1、病机:湿阻中焦,围困脾阳,运化 失常(特点:湿重) 三、主治—湿滞中焦证 1、病机:湿阻中焦,围困脾阳,运化 失常(特点:湿重) ◇ 2、主症:脘腹胀满、身重酸痛、怠惰 嗜睡,苔厚白腻,脉象濡缓 (食少呕恶) 四、说明—确定君臣佐使的依据。

四、临床应用: 1、原则:燥湿运脾的基础方,湿重。 2、现代: 3、加减: ① 气滞胀痛—香砂平胃散。 ② 兼外感—不换金正气散。 ①   气滞胀痛—香砂平胃散。 ②   兼外感—不换金正气散。 ③   挟热苔薄黄—芩连平胃散。

藿香正气散《局方》 一、作用特点: 1、祛湿不及平胃—无苍术—藿香、茯苓、白术、大枣 。 2、长于行气止痛止泻 3、解表散风寒—白芷、苏叶(藿香、生姜、 桔梗) 陈皮、半夏—和胃降逆 厚朴、大腹皮—宽肠止泻 桔梗—调肺气助祛湿

二、主治—外寒里湿证 1、特性:①湿轻 ②气滞明显 ③有表 2、病机:风寒束表、湿阻中焦、气机阻 滞、肠胃失调。 1、特性:①湿轻 ②气滞明显 ③有表 2、病机:风寒束表、湿阻中焦、气机阻 滞、肠胃失调。 3、主症:恶寒发热头痛,吐、泻、肠 鸣腹痛、苔白腻、脉浮滑。

三、临床应用: 1、原则:有表无表皆可,以湿轻为宜。 2、四时寒湿感冒良方—尤夏月阴暑感冒之要方。 3、剂型:丸、片、茶散、水、口服液、胶囊。 4、现代:急性肠胃炎,胃肠型感冒。

四、治泄方比较 痛泻要方------扶土抑木------肝旺脾虚痛泻 理中丸---------温中祛寒------中焦虚寒之泻 参苓白术------补脾渗湿------气虚挟湿之泻 四神丸---------温补收涩------肾寒五更泻 真人养脏------涩肠温补------久泻伤脾标重 藿香正气------化湿调气------外寒里湿之泻 保和丸---------消食和中------食积内停之泻

茵陈蒿汤《伤寒论》 一、组方—重用茵陈(现量:30-60克)

二、主治:湿热黄疸(阳黄) 目黄(巩膜发黄) 黄如橘色鲜明,腹微满, 三黄 身黄(皮肤发黄) 口中渴,小便不利,苔 尿黄(小便色赤) 黄腻,脉沉实或滑数 病机:湿邪与瘀热蕴结于里,热不得外越,湿不 得下泄,湿热交蒸而致。 治法: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三、方解: 1、立法原则—清利湿热 《金匮》:“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诸病 黄家,但利其小便。” 2、配伍: 君—茵陈、苦寒:清利湿热退黄 使湿热从 小便而解 臣—栀子、苦寒:清肝胆利三焦 佐—大黄、苦寒:通便降泄瘀热——使湿热从大便而解 3、现代药理—利胆:恢复肝功能,降低 SGPT和黄疸指数。

四、临床应用: 1、原则:湿热黄疸第一方:热重于湿 或湿热俱盛。 2、现代:急传黄肝之基础方。 3、使用注意。

三仁汤《温病条辨》 一、组方: 1、三仁为君,故名。 2、杏、苡、夏、滑量偏重。 3、组成归纳。

二、甘澜水。 三、主治—湿温初起或暑温挟湿。 二、甘澜水。 三、主治—湿温初起或暑温挟湿。 1、病机—湿热郁遏,瀰漫三焦。 2、特性:①卫气同病。②湿重于热。 ③主在中焦。 3、主症:恶寒头痛、身重酸痛、午后 身热、胸闷不饥、舌白不渴, 脉濡。

四、方解: 1、作用特点:三焦同治,宣上、畅中、 渗下、重在中下。 2、配伍。 3、三禁—汗、下、润。 杏仁:甘温,降气调肺以宣上 蔻仁:辛苦温、化湿行气以畅中 三焦同治 苡仁:甘淡、利尿渗湿以渗下 半夏 辛苦温、燥湿理气以助畅中 厚朴 滑石 渗利湿热以助渗下 通草 竹叶

五、临床应用: 1、原则:凡湿热病、湿多热少皆可、 尤以初起卫气同病最宜。 2、现代:肠伤寒,布氏杆菌病、肾 盂肾炎。 3、使用注意:热重湿轻不宜。

八正散《和剂局方》 一、组成:9药,包括用法中的灯芯草 二、功用:清热泻火,利尿通淋

三、主治:湿热淋证。 热淋(膀胱炎、尿路炎、肾盂肾炎、急性前 列腺炎) 石淋(泌尿系结石) 血淋(结石伤血络) 症见:尿频涩痛,淋漓不畅,甚或癃闭不通, 小腹胀满,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 病机:湿热蕴积下焦

四、作用特点:利尿通淋,力强效速,且降火泻热。 萹蓄.瞿麦木通.车前滑石.栀子 清利湿热,利水通淋相须为用,力强效速 大黄 灯芯草 } 合(栀子)泄热降火,导热下行。 甘草——调和(防苦寒伤胃)

五、应用: 1、本方为治热淋的代表方,以小便淋漓不畅,尿 频涩痛,甚至癃闭不通为辨证要点。 2、加减:血淋加小蓟、白茅根;石淋加金钱草、 海金沙;小腹急胀疼痛加芍药、甘草。 3、注意:气、阴两虚,劳淋不可使用;不宜久        服,后期当配养阴之品。

甘露消毒丹 《续名医类案》 一、作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二、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之证。 湿热交蒸 身热倦怠,肢体酸楚 湿热交蒸 身热倦怠,肢体酸楚 湿蒙清阳,阻滞气机 胸闷腹胀 苔厚腻 湿热阻滞中焦,升降失调 上呕下泻, 脉滑数 热毒上壅 咽颐肿痛,口渴 湿热下注膀胱 小便短赤,淋浊 热为湿遏,不得发越 身目发黄

辨证要点:身热困倦,口渴尿赤,咽痛身黄,舌苔 黄腻,或厚腻。 二、方解: 重用滑石 清利湿热 茵陈 清热利湿退黄 清热祛湿 黄芩 清热燥湿 石菖蒲、白蔻仁、藿香 芳香化浊,行气醒脾 连翘、贝母、射干、薄荷 清热解毒,利咽散结 木通 利尿通淋,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

 配伍作用:本方利水渗湿、清热解毒、芳香化浊, 三法具备,主次分明,疗效甚佳。 三、应用: 1、对于夏令暑湿季节最为适宜。 2、现代医学用于肠伤寒、黄疸型肝炎、胆囊炎、 急性胃肠炎、钩端螺旋体病。

五苓散《伤寒论》 一、组方: 1、重用泽泻(5:3:2) 2、两=24铢。

二、主治—水湿痰饮证 1、蓄水证—表邪未解,内传膀胱—太阳膀胱蓄水 证—恶寒发热、头痛、小便不利,口渴欲饮, 水入即吐,苔白腻,脉浮滑。 2、水湿内停—脾不运湿,水湿泛滥—水肿、小 便不利、泄泻或霍乱,苔白腻,脉滑。 3、痰饮—湿停成痰,溢泛三焦—头眩、短气、心悸, 咳吐涎沫。脐下动悸,小便不利,苔白腻,脉滑。 归纳: ①病机:水湿内停,膀胱不利。 ②主症:小便不利,苔白腻,脉滑而见蓄 水证,或水肿,或霍乱,或痰饮证。

三、方解: 1、作用:①利水 ②健脾运湿 ③化气 ④解表 2、为何泽泻是君? ①功专利水。 ②用量最重。 ③现代。

四、临床应用: 1、原则:水湿痰饮病要方,小便不利必备症。 2、现代:急性肾炎,急性肠胃炎、尿潴留、 脑积水、肺气肿、肺心病。 3、附方: ①   茵陈五苓散。 ②   胃苓汤。

五、比较: 五苓散 为甘淡利水 泽泻二苓配术桂,具有利水 之剂,治小 化气(兼表兼温)作用,主 便不利之证 治膀胱气化不利,脾失健运 水湿内停之证,以小便不 利,肿胀为主。 猪苓汤 二苓泽泻配滑阿,具有清热 利水(兼滋兼清)作用,主 治水热互结,湿热伤阴之 证以小便不利,血淋为主。

防已黄芪汤 《金匮要略》 一、主治: 1、风水 面目肢体水肿,小便不利 汗出恶风 2、风湿 肢体重着疼痛 舌淡苔白 脉浮 1、风水 面目肢体水肿,小便不利 汗出恶风 2、风湿 肢体重着疼痛 舌淡苔白 脉浮 病机:卫表不固,风邪外侵,水湿内停

二、治法: 表虚不固 益气祛风 脾不运湿 健脾利水 三、方解: 木 祛风 防已 祛风利水,除湿止痛 汉 利水 黄芪 益气固表,利水消肿 白术 健脾燥湿 生姜、大枣 调和脾胃,调和营卫 甘草 调和诸药

l   配伍特点:标本兼顾,祛邪扶正 固表不留邪, 祛邪不伤正。 l     讨论:黄芪在方中作用是什么? 四、应用: 1、辨证要点:水肿,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舌淡 苔白,脉浮。 2、加减:恶风无汗加麻黄;关节重痛加苍术、威 灵仙;胸腹胀满加陈皮、厚朴。 3、现代医学: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风湿 性关节炎,隐慝性肾炎。

蛋白尿治疗:1、收敛固涩:乌梅、五味子、五倍子 2、健脾止清:四君子汤、白茅根、扁豆、薏苡仁、黄芪 肺 宣肺通调水道 越婢汤、麻黄连 翘赤小豆汤 肾炎水肿 脾 健脾制水 五苓散、防已黄芪汤 肾 补肾主水 肾气丸、真武汤 蛋白尿治疗:1、收敛固涩:乌梅、五味子、五倍子 2、健脾止清:四君子汤、白茅根、扁豆、薏苡仁、黄芪

四、治风水方小结 麻黄加术汤 越婢汤 防己黄芪汤 ---辛温发汗宣肺利水---风寒型风水。 ---辛凉散风宣肺利水---风热型风水。 麻黄加术汤 越婢汤 防己黄芪汤 ---辛温发汗宣肺利水---风寒型风水。 ---辛凉散风宣肺利水---风热型风水。 ---益气固表利水消肿---表虚型风水。

第四节 温化水湿剂 苓桂术甘汤 《伤寒论》 一、主治:痰饮

清阳不升 眩 脾阳不足 脉弦滑 不能制水 胸胁 胸胁胀满 苔白滑 聚湿停饮 上凌心肺 心悸、短气而咳 二、治法: 上犯清宫 头 清阳不升 眩 脾阳不足 脉弦滑 不能制水 胸胁 胸胁胀满 苔白滑 聚湿停饮 上凌心肺 心悸、短气而咳 二、治法: 1、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温 温阳化饮 2、 脾能制水,脾虚不能制水 健 健脾利水 3、 “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 利

三、方解: 茯苓 利水渗湿 渗利 桂枝 温阳化饮 温化 祛湿化饮 白术 健脾燥湿 培土 甘草 益气和中 l     配伍特点:温而不热,利而不峻

四、应用: 1、本方为治痰饮专方,以胸胁胀满,心悸,眩 晕,咳吐痰稀,苔白,脉滑为辨证要点。 2、加减:咳嗽痰多者加陈皮、半夏;脾虚倦怠 无力者加党参;肢肿,尿少者加猪苓、泽泻。 3、现代医学:老慢支,支气管哮喘,心源性或 肾炎之水肿。  

五、桂枝在诸方中的作用比较。 麻黄汤---------配麻黄------发汗解表 桂枝汤---------配白芍------调和营卫 小建中---------配饴糖------散中寒辛甘化阳 当归四逆------配当归------温经散寒养血 炙甘草汤------配姜酒------温通心阳 肾气丸---------配附子------温肾助阳 桃核承气------配桃仁------活血祛瘀 五苓散---------配泽泻------温化膀胱解表 苓桂术甘------配茯苓------温中化饮

真武汤 实脾散 一、共性 1、组成:苓、术、附、姜 2、作用:温阳健脾利水(脾肾双温) 3、主治:脾肾阳虚水肿—腰以下肿甚, 真武汤 实脾散 一、共性 1、组成:苓、术、附、姜 2、作用:温阳健脾利水(脾肾双温) 3、主治:脾肾阳虚水肿—腰以下肿甚, 小便不利,大便溏、肢冷、舌 白、脉沉(按之凹陷不起)。

二、区别:(一)作用 1、真武汤: ①作用较单纯—专于温阳利水。 ②作用平和—药少力缓。 温阳—仅附子、无干姜、肉桂配伍。 利水—仅芍药、茯苓、无猪、泽。 ③偏治肾—君以附子、善入少阴,配白芍。 附子:温肾暖脾,助阳祛寒。 苓术:健脾和中,燥利水湿。 生姜:助附温阳,温散水湿。 白芍:利水、缓急、敛阴舒筋。

2、实脾散: ①温阳健脾力强—附、姜、苓、术、姜、枣、草。 ②偏治脾—众多治脾药,故称实脾散。 ③行气燥化水湿—厚、瓜、香、槟、果(苓术姜) 附、姜:温阳健脾 苓、术:健脾燥利水湿 瓜、厚、香、槟、果:温化寒湿,行气和中。 草、姜. 枣:调和药性。

(二)主治: 1、真—肾不化气,水气泛滥—A、偏肾 B 、水湿较轻。水肿,尿少,下利少,腹痛,肢重,苔白滑,脉沉。 溏,胸腹胀满,苔厚腻,脉沉迟。

三、说明: 1、真武汤也是肾虚痰饮的主方。 2、名词释:A、身瞤动 B 、振振欲擗地。 3、实脾散注重理气,真武汤为什么不必?

一、组成:注意寄生、地黄、桂心、 杜仲、牛膝、人参。 独活寄生汤《千金要方》 一、组成:注意寄生、地黄、桂心、 杜仲、牛膝、人参。

二、作用特点: 祛邪—祛风湿、止痹痛。 ①独活、秦艽、防风—除风湿。 ②细辛、肉桂—散寒。 扶正: ①益肝肾—桑寄、杜仲、牛膝。 ②补气血—八珍汤去白术。 全方重在祛邪,兼以扶正,因为补肝肾药均能祛风湿、止痹痛、当归、川芎又行血以助祛邪。

三、主治—痹证 1、含义 2、证型—邪实正虚 3、病机—风寒湿邪痹阻,肝肾气血亏损。 4、主症—痹证日久,肢节冷痛,屈伸不利,麻木不仁,腰膝酸冷,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象细弱。

四、临床应用: 1、范围 2、现代 3、加减 4、使用注意

方证相对——直接用方 案例一 高某 女 患慢性肾盂肾炎,长期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发作时有高热头痛,腰酸腰痛,食欲不振,尿意窘迫,排尿少而有不快与疼痛感。尿液检查:尿中有脓球、上皮细胞、红细胞及白细胞等;尿培养有大肠杆菌。(岳美中医案集)

辨证:湿热侵及下焦之淋证。 治法:清利下焦湿热。 选方:猪苓汤 猪苓12克、茯苓12克、滑石12克、泽泻18克、阿胶9克(烊化兑服)

病案十 刘某,男,39岁,渔民 患者于20天前,在舟山群岛捕鱼时出现疲乏,食欲不振,尿黄。曾赴当地县医院就诊,经肝功能检查:黄疸指数12单位,谷丙转氨酶100单位。拟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即在某医院住院治疗。住院期间曾用保肝和支持疗法,并服中药20多剂,病情未见好转,继而出现腹水,昏迷。经各种急救处理并输血,仍未见效,病情危重,出院后急来我院求治。

检查:体温37℃,脉搏110次/分,呼吸24次/分,神志昏迷,巩膜深度黄染,舌苔黑而浊腻;心肺未见异常,腹部膨胀,有移动性浊音,肝触不到,肝下界在右季肋上1、5厘米;全身皮肤深度染,无蜘蛛痣及肝掌(来诊时在本地医院最后一次肝功能化验报告:黄疸指数80单位,凡登白双相反应阳性,麝浊25单位,麝絮+++,锌浊27单位,脑絮+++,总蛋白7、58克﹪,白蛋白3、5克﹪,球蛋白4、08克﹪,谷丙转氨酶372单位)西医诊断:亚急性肝坏死,肝昏迷。(《经方的临床应用》)

辨证:阳黄、急黄 治法:解毒、清热、化湿 用方:大剂茵陈蒿汤合栀子柏皮汤加减 用药:茵陈100克,大黄24克,栀子18克,黄柏18克,水煎服,每日二剂。 复诊:服上方后,当天连续排大便3次,色黑状如糊,量约一痰盂;小便亦行,色赤如皂角汁状;腹部稍软,神志略清醒,口干索饮。又服上药8天(服法同前),脉搏缓和,黄疸减退,腹水明显消退,能自行坐卧,每天下午排黑色大便2次。将原方药量减半,每天服1剂。

三诊:黄疸基本消退,小便清长,腹水减退,精神好转,食欲转佳,能食干饭,自已在室内慢步。至此病势已去八九,正在恢复阶段,若再过用苦寒,恐伤脾胃,即将上方药量再减半,并加银花、丹参、白芍、泽泻、茯苓、甘草。继后用丹栀逍遥散加茵陈,同时配合保肝西药以调理善后,全疗程38天,病告痊愈。 再次查肝功能恢复正常,半年后能出海捕鱼。随访6年,身体健康。

第十六章 祛痰剂

一、定义(祛痰药、祛痰、痰病) 二、立法: 《内经》:“客者除之。” 《医方论》:“治痰大法,湿则宜燥,火则 宜清,风则宜散,寒则宜温, 气则宜顺,食则宜消。”

三、作用—祛痰—燥化、清化、润化、温化。 四、适应证—痰病—因痰所致的病证—咳嗽、 瘰疬、痰核、眩晕。 三、作用—祛痰—燥化、清化、润化、温化。 四、适应证—痰病—因痰所致的病证—咳嗽、 瘰疬、痰核、眩晕。

五、分类: 1、燥湿化痰—湿痰病证—二陈汤、温胆汤 2、清热化痰—热痰病证—清气化痰丸 3、润燥化痰—燥痰病证—贝母瓜萎散。 4、温化寒痰—寒痰病证—苓甘五味姜辛汤 5、化痰熄风—内风痰证—半夏白术天麻汤。

六、使用注意: 1、治痰要重视理气。 2、分清痰的种类准确选方。 3、分清痰的因果关系。

二陈汤《局方》 一、组成: 1、半夏、橘红量偏重(原方半夏生 用,现宜制) 2、包括用法中的生姜、乌梅(现代 一般不用) 3、橘红多用陈皮取代。

二、主治—湿痰咳嗽 1、病性:病本在脾,病标在肺,病患痰湿。 2、病机:脾不运湿,成痰犯肺,肺失宣降。 3、主症:咳嗽痰多,色白清稀,易咯,胸 痞,苔白滑,脉滑。 4、兼症:恶心呕吐,肢体倦怠,头眩心悸。

三、方解: 1、为何是湿痰咳嗽的主方—作用特点—燥湿化痰力 强,佐以理气和中。 2、配伍 半夏:辛苦温,燥湿化痰,和胃降逆—君 陈皮:辛苦温,行气和中,且助化痰—臣 茯苓:甘淡,健脾杜痰源,且除痰——佐 甘草:甘温,调药和中———————使 3、说明: ①   二陈的含义。 ②   乌梅、生姜的意义。 强,佐以理气和中。

四、临床应用: 1、范围:治痰的基础方,汪昂:“治痰通用二陈。” ①适当加减变化可用于各种痰证。 ②后世众多治痰方多由此变化。 2、变通: ①湿痰: A:犯肺: a、痰湿重—加苍术、厚朴。 b、咳喘甚—合三子养亲汤。

B:痰湿化热,胆胃不和—温胆汤 a、组成:二陈加竹茹、枳实 b、作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c、主症:心悸失眠,惊悸不宁,呕逆甚 癫痫,苔腻可挟黄,脉滑可偏 数(痰热所致的神志不安)。 d、原则:痰湿为主,热不宜重。 e、方名:温即温和.调和,非温燥,实 则清胆。

②热痰—清气化痰丸 A、组成:去甘草,加胆星、芩、萎仁、 枳、杏、姜汁。 B、作用: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C、主治:痰热咳嗽—咳嗽痰多黄稠,胸 痞,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D、半夏:竹沥半夏。 E、方名:清火气,化热痰,故名。

③风痰—半夏白术天麻汤 A、组成:加天麻、白术、大枣、生姜。 B、作用:燥湿化痰,平肝、熄风。 C、主治:风痰上扰证—湿痰挟风,上扰清空— 眩晕、头痛,呕恶胸闷 ,苔白腻,脉 弦滑。 D、应用:眩晕头痛之要方。多用于美尼尔氏 综合征。

E、半夏天麻的配伍意义: ④寒痰—加干姜、细辛,或合三子养亲汤。 ⑤食痰—加莱菔子、神曲、麦芽。 3、参考—对肺部湿性罗音经久不消的治疗。 半夏—化痰 天麻—熄风 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 化痰 熄风 风痰头痛 眩晕之要药 眼黑头眩,非天麻不能除 ④寒痰—加干姜、细辛,或合三子养亲汤。 ⑤食痰—加莱菔子、神曲、麦芽。 3、参考—对肺部湿性罗音经久不消的治疗。 4、使用注意: ①燥痰不宜。 ②孕妇慎用。

五、半夏在诸方中的作用比较 小青龙汤—温肺化饮以治肺饮。 小柴胡汤—和胃降逆以治呕吐。 半夏泻心—降胃散结以治痞证。 半夏厚朴—降逆化痰散结以治梅核气。 苏子降气—降肺化痰以治喘咳。 旋复代赭—降胃祛痰以治呕逆。 二 陈 汤 —燥湿化痰以治痰湿。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天麻化痰熄风以治头 痛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