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 产 济 学 经 江西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裘 莹 TEL:13807006008 Email:lisbon_018@126.com
产业经济学 第4章 产业结构理论 Web Design Social Media
本 章 重 点 产业结构的主要内容 产业结构理论体系 现代产业序列 产业结构演变
第一节 产业结构内容 一、产业结构的基本含义 1.最初的定义 第一节 产业结构内容 一、产业结构的基本含义 1.最初的定义 产业结构既可用来解释产业间和产业内部的关系,也可以用来解释 产业内企业间的关系结构以及地区间产业分布。 2.产业结构的基本含义 (1)狭义: ①产业发展形态理论 ②产业联系理论 什么是结构? 关系的集合
①产业发展形态理论 产业结构是研究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产业中经济资源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相互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运动关系 产业发展形态理论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的 相互联系形态和发展趋势,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 、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配置状况及其相 互制约的方式,反映着一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发达程度、内在活 力与增长潜力。 衡量指标:(1)价值指标;(2)就业指标
②产业联系理论 产业结构是研究产业间技术经济的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的“投入”和“产出”的数量比例关系 产业联系理论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产业间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 这种关系说明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联系是:一个产业的产出就是另一个产业的投入,一个产业的投入就是另一些产业的产出,投入产出关系就是产业间在投入与产出上的相互依存关系。 (2)广义 产业结构通过产业间质的组合和量的规定,构成了产业间经济资源的分布结构。 既是产业间数量比例关系,又是产业间质的联系的有机耦合; 既是静态比例的关系,又是动态关联的发展。
二、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进共同作用结果 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 经济增长 ①国民收入持续、稳定地增长; 与 ②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越来越重要; ③产业结构的持续演进和升级; ④社会的储蓄比例持续增加; ⑤国际贸易日益扩大,国际贸易结构日益优化; ⑥市场需求结构日益完善; ⑦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济制度日益完善; ⑧社会价值观日益向不断重视生活质量方向变化 ? 经济增长 与 经济发展 的关系 经济增长 是量的增加 经济发展 是质的提高 经济发展:总量的上升和结构的优化
1.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 数量上的增长,即一国或一地区的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 两者关系:产业结构演进会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总量的增长 也会加速产业结构的演进。 产业结构的演进和经济增长的相互促进作用日益明显 不同的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整体效益,必然导致经济以不同的 速度增长; 不同的经济增长又对产业结构产生不同需求,促使产业结构进 行合理化调整。
2.产业结构效益与经济增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社会生产部门日益增多 ,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的联系无论从深度上和从广度上,还是从 频繁程度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加剧得多。 现代的经济增长过程,主要取决于产业结构的聚合效益,即产业 间和产业内各部门间通过合理关联和组合,使组合后的整体功能 大于单个产业或单个部门的功能之和。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通过结构效益实现的,结构效益高 的产业结构能促使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它是在不增加投入的 情况下实现经济增长,因而属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范畴。 结构效益:产业结构合理化所带来的好处
3.产业资源配置效果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资源的投入,还取 决于这些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产业结构状态及其变化方式决定 资源配置效果。 产业结构实质上可以看做是资源转换器,即资源通过产业间的有 效运转,把社会各种资源的总和不断转化为各种产品和服务,以 满足社会总需求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使这一资源转换器运转效率和质量不断得到提 高的基础,产业结构合理与否,决定了在资源供给类别、方式和 数量比例既定的情况下,能否实现有效产出的最大化,从而带来 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
4.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与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是指产业结构适应技术进步、社会资源供给状 况和市场需求状况的变化的能力 技术进步对提高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作用是通过产业联系、产业 波及、产业扩张等一系列的产业关联效应实现的,优化了的产业 结构可以强化由技术创新所产生的产业波及和放大效应,提高产 业结构的整体转换能力,从而带动经济快速持续地增长;而产业 结构转换能力的增强可以加速经济资源的转化效率,从而提高经 济增长速度。
第二节 产业结构理论 一、产业结构理论的产生 第二节 产业结构理论 一、产业结构理论的产生 古典经济学的自由主义价格理论在完全竞争市场经济条件的理论 假设下,探索资源的有效配置方式首先是从市场个量分析开始的 。 亚当斯密认为, “看不见的手” 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局限,从而使市场机制 在调节经济生活过程中经常出现失灵现象(资源趋利性流动重组 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公共物品的存在、外部效应的存在、市 场信息的不完全与不准确性、商品的不同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完全的市场机制理论遭到了严重打击 凯恩斯国家干预主张(市场经济条件下,因存在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等心理因素影响,“有效需求不足”和“非自愿失业”,总需求与总供给失衡,出现经济萧条和失业) 国家干预过度,又出现新自由主义(主观判断,认知有限性,信息滞后,总量调控不能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结构协调和均衡,生产结构不能和消费结构、技术结构有效衔接,触发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滞胀” ) 用计划代替市场配置资源是不可取的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花在最后一块钱的消费比例下降,富人消费比例小于穷人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投资增加后预期从投资中获得的收益率下降 流动偏好:人们更愿意保持货币而非资产,出于交易动机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非自愿失业:因为需求不足引发的失业 新自由主义:制度框架内的自由,主张解除对资本投资、商品和服务贸易等自由流动的限制,提倡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宣扬个人主义,宣扬收益第一,忽视公平,鼓励垄断资本发展
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他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各国的国民收入水 平差异及其形成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其关键在于产业结构不同 配第定理: 演变理论 调整理论 演变模式 二、西方的产业结构理论 1.结构演变理论 (1)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他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各国的国民收入水 平差异及其形成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其关键在于产业结构不同 配第定理: 工业的收入要比农业高,而商业的收入又比工业的高,说明工业 比农业、服务业比工业具有更高的附加价值 第一次揭示了产业结构演变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但由于时代 的局限性,配第未能看到产业结构的变动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 内在联系。 收入弹性差异: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基尼系数表明农业的收入弹性下降,小于第二产业 投资报酬(技术进步)差异:农业处于边际报酬递减阶段,而工业则还有很大潜力能降低长期平均成本
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1)理论前提: ①以若干国家产业结构在时间推移中发生的变化为依据,即随着 时间的推移,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②以劳动力在各个产业中的分布为衡量结构变动指标 ③以三次产业分类法为基本框架。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 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于1940年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按照三次产业分类法,以若干国家在时间的推移中发生的变化为依据,分析了劳动力在一、二、三次产业间移动的规律性。 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 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比重不断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顺次不断增加 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的流动原因在于不同产业之间收入相对差异 201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5.5%,第二产业占比42.9%,第三产业占比51.6%,产业结构调整迟滞,没有服务业去消耗第二产业创造出来的产品,工业出现巨大产能过剩
(2)库兹涅茨的人均收入影响论 库兹涅茨在配第、克拉克研究成果基础上,认真挖掘了各国的历 史资料,利用经济统计学原理,对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关系 进行了全面地考察,考察了国民收入变动和就业人口变动的规律 在按人口平均的产值较低组距内(70—300美元),农业部门的 份额显著下降,而工业和服务业部门的份额则相应地大幅度上升 ,但其内部的结构比例则变化不大; 在按人口平均产值较高组距内(300—1000美元),农业部门的 份额与非农业部门的份额之间变动不大,但非农部门内部的结构 变化则比较大
“比较劳动生产率” 对各产业相对国民收入变化趋势的分析结论: (1)大多数国家第一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均低于1,而第二、第 三产业相对国民收入则大于1。 (2)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上升是普遍现象 (3)第三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从时间序列分析上来看,表现为 下降趋势,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则是上升的 技术进步
第三产业相对于吸纳劳动力来说,国民收入的比重增加不如劳动力比重增加快
2)发达国家现代经济增长阶段后产业结构变化: ①随着经济发展,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比重 处于不断下降的过程中,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比重也是如此,即 农业在经济增长中作用下降。 ②第二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随经济的发展略有上升,而劳动力 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说明工业对经济增长 的贡献越来越大。 ③第三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随经济的发展略有 上升但却不是始终如一的上升,而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却 是呈上升趋势。
(3)霍夫曼定理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对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演进问题进行了 开创性的研究 霍夫曼比例: 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和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之比 霍夫曼定理 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 霍夫曼 工业化 四阶段
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资本品工 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是不发达的 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的增长快于消费品工业的增长,但消费品 工业的生产规模仍然要比资本品工业的生产规模大得多; 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的生产继续增长,规模迅速扩大,与消费 品工业的生产处于平衡状态; 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的生产占主导地位,其规模大于消费品生 产规模,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②轻工业和重工业与消费品工业和资本品工业并非存在完全的对应关系; ③会使人产生“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工业化的必然要求”的错误思想; 霍夫曼比例的缺陷: ①不能全面反映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②轻工业和重工业与消费品工业和资本品工业并非存在完全的对应关系; ③会使人产生“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工业化的必然要求”的错误思想; ④未说明产业结构的服务化趋势(第三产业)。 日本经济学家盐野谷右一的修订 ①纠正了“资本品工业”的概念,认为重工业应包括钢铁、机械、化学三大部门; ②认为重工业的发展有一个饱和点,达到一定程度后其发展速度就要减缓,产业结构高级化将会出现新特征,即服务业、信息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资本资料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如化学工业、一般机械工业等,原则是该类工业产品75%以上属于资本资料。 化学工业包括包括基本化学工业和塑料、合成纤维、石油、橡胶、药剂、染料工业等。
我国统计口径中重工业与轻工业的计算方法,与国际上通用的重 化工业与轻工业的计算方法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按国际口径,轻重工业的比例是在制造业范围内计算的, 而按我国的口径,重工业中还包括采掘业。 第二,按国际口径,轻工业指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主要 包括食品工业和纺织工业,重化工业主要包括金属、机械、化学 三个行业;而按我国的口径,轻工业还包括日用机械、日用金属 制品、日用化学品等以非农产品为原材料的消费品工业。 由于我国统计口径中重工业与轻工业的计算方法与国际上通用的 计算方法有较大的差异
按国际口径计算的我国制造业 中重工业的比重,一直稳定地 高于按我国口径计算的重工业 的比重约12-14个百分点 第三阶段 按国际口径计算的我国制造业 中重工业的比重,一直稳定地 高于按我国口径计算的重工业 的比重约12-14个百分点 这说明,我国统计口径所显示 的重工业在工业产出中所占的 比重,与国际口径相比,明显 低估了重工业对工业增长的实 际贡献 第三 四阶段
(4)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将开放型的产业结构理论规范化,提出了“ 发展型式”理论。 钱纳里:随人均收入水平变化,制造业各部门相对比重变化的一 组标准值,这可用来对照分析本国在某种经济条件下制造业内部 结构,即工业结构是否偏离正常值。 发展: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工业所占份额逐渐上升,农业份额下降 ,而按不变价计算服务业则呈缓慢上升;在劳动就业结构中,农 业所占份额下降,工业所占份额变动缓慢,而第三产业将吸收从 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大量劳动力(下表)
1998年我国 人均GNP 是多少? 600-1000 我国结构现状与“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 构”比较,可以看 出:GNP中第二 产业所占比重偏高 ,服务业的比重偏 低。 GNP 劳动力 收入 水平 一 二 三 1998 18 49.2 32.8 49.9 23.7 26.4 2007
应当注意的是,标准产业结构与实际产业结构之间的偏差只能作 为判断产业结构状况的参考,而不能作为惟一的衡量标准。 由于国情不同,如国内自然资源禀赋条件不同,当时所处的国内 外政治经济形式不同,政府所制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也各有所异 ,工业化进程不同,等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本国的产业结构 及其变动趋势和标准产业结构产生偏差,这些偏差虽然会说明一 些问题,但还不能判断产业结构不合理。因此,标准产业结构只 是判断一国产业结构合理性的众多标准中的一个,而单一标准是 不能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
2.结构调整理论 (1)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于1954年在他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 他认为整个经济是由弱小的现代工业部门和强大的传统农业部门组成,发展 中国家可以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加速经济的发展。 二元结构转变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是: ①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接近零; ②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其工资水平取决于农业的人均产出水平; ③城市工业中利润储蓄倾向高于农业收入中的储蓄倾向。
二元结构转变理论实施的前提条件 即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能全部被工业吸纳 实施前提难以实现: 但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往往存在城市工业 的容纳量有限,或由于城市工业结构具有一定的素质,使其所吸 纳的劳动力要具有相应的劳动技能,这也使农村劳动力不能适应 城市工业的需要; 此外,城市中也存在劳动力供给可以满足、或超量供给的问题, 这都会阻止农村劳动力有效地向城市工业转移。
(2)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了“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 阶段理论”。 罗斯托根据技术标准把经济成长阶段划分为6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存在 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部门,经济阶段的演进就是以主导产业交替为特征 的 罗斯托以技术标准划分经济成长阶段,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经济 阶段划分的理论是相背离的 但他提出的主导部门通过投入产出关系而带动经济增长的看法,以及 主导部门的序列是不能任意改变的观点是值得借鉴的。
阶段划分 基 本 特 征 传统阶段 不存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低下 准备阶段 占人口75%以上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交通、商业和服务业,投资率提高明显超过人口增长水平 起飞阶段 相当于工业革命时期,投资率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率由5%增加到10%以上,有一种或几种经济主导部门带动国民经济增长 成熟阶段 投资率达到10%~20%,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一系列现代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大部分资源 消费阶段 工业高度发达,主导部门已经转移到耐用消费品和服务业部门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提高生活质量产业成为主导部门,包括教育、保健、医疗、社会福利、文娱、旅游等部门
3.结构演变模式 (1)(日本)赤松要的“雁行形态理论” 揭示了后进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实 现产业结构高度化途径的理论 第一只雁是进口浪潮 第二只雁是进口所引发的国内生 产浪潮。 第三只雁是国内生产所引致的出 口浪潮。 进口由增加到减少,倒U字型;国内生产是进口替代,由少到多,出口在国内生产达到一定规模后产生,但是数量一直小于国内生产 举 例 手机 电视机
雁行形态理论在应用时要考虑一国或地区的特殊经济条件灵活应用, 而且,其产业发展形态要与产业发展的一般趋势相吻合,即: 产业发展顺序是从以消费资料的生产为主、到以生产资料的生产为主 转化; 消费资料的生产要以粗加工产品为主,到以精加工产品为主转化; 生产资料的生产要以生产生活用品为主,到以生产生产用品为主转化 从以农业生产为主,到以轻工业进而以重工业生产为主转化。
(2)美国跨国企业问题专家弗农产品循环发展模式 工业先行国产业结构演变模式要与国际市场的发展变化紧密结合 ,并通过参与国际分工来实现本国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实现产业 结构国际一体化 产品循环顺序是“新产品开发→国内市场形成→出口→资本和技 术出口→进口→更新产品开发” 产品经过这一顺序不断循环,带动了工业结构由劳动、资源密集 型向资金、进而向技术密集型演进,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四个阶段加快本国工业化进程
第一阶段:研究开发新产品,逐渐占领国内市场 第二阶段:国内市场饱和后,要开拓国际市场,增加该产品的出 口; 第三阶段:产品占领了国外市场后,输出资本和该产品生产技术 ,促成资本和技术与当地的廉价劳动力和其他资源相结合,就地 组织生产和销售 第四阶段:国外生产能力形成后,又会使这种产品以更低的价格 返销国内市场,迫使开发了新产品的先行国削减或放弃该产品的 生产,从而促进新产品的开发。 产业结构的政策要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来制定
产品循环发展模式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密切相关 先行国I和先行国II生产同一种商品 产品处于成长阶段,先行国I向先行国II出口 产品成熟期阶段,生产技术普及,先行国I逐渐失去了生产和销售 这种产品的优势地位 先行国II仿制和研究,使先行国I的成本优势也逐渐消失,产品市 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只能靠较低劳动力成本和地区资源优势 加以维持 将投资转向具有这种优势的国家,出现由以往的国内投资转向国 外投资,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和其他资源,就地生产和销售,由于 具有成本优势,先行国I要进口该产品了。
“反回头效应”。 由于先行国在海外的投资使先行国的已有产业受到国外竞争压力 的威胁现象 经济欠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可以回避风险大、花费多的技术开发过 程,充分利用先行国的资金和技术,并与本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 其他优势资源相结合,以成本优势返销到工业先行国的市场,这 可以大大缩短经济欠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第三节 产业序列 产业序列是指一国产业结构中,基础产业——主导产业——高新 技术产业所形成的序列。 第三节 产业序列 产业序列是指一国产业结构中,基础产业——主导产业——高新 技术产业所形成的序列。 基础产业为主导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和主导产业的成熟及其向更高形态转换,又 为基础产业注入新技术和装备,使基础产业的产业高度不断得到 提升,使之成为现代产业序列的基础。 这个产业序列具有清晰的结构层次,对于判断产业结构升级更直 接,更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基础产业:农业、能源、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 产业规划的十大支柱产业:有色金属产业、汽车产业、钢铁产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纺织业、船舶制造业、石油化工业、房地产业、轻工业
指在国民经济产业链中处于上游地位、为其他产业部门的生产、运营提供必需的投入或服务的、生产基本生产资料的产业部门 2.分类: 一、基础产业 1.定义: 指在国民经济产业链中处于上游地位、为其他产业部门的生产、运营提供必需的投入或服务的、生产基本生产资料的产业部门 2.分类: 狭义:是生产实物性的基础部门(农业、能源、交通、原材料、邮电通讯、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等) 广义:除了生产实物性的基础部门外,还包括生产无形产品的基础部门(如金融、科教卫生等) 3.基础设施: 是为满足发展生产和保证生活供应而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设施、机构等。 基础产业制约和决定其他产业发展,产品用于后续产业部门加工、再加工,一国的基础产业越发达,其国民经济的发展后劲越足。举例:苏州工业园,基础设施相当完善和先进,包括道路、供电、供水、供气、排水、污水处理、通讯等“九通一平”
(1)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看,基础产业是处在“上游”的生产部 门( 原因)。 4.基础产业基本特征: (1)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看,基础产业是处在“上游”的生产部 门( 原因)。 (2)基础产业部门由于其本身的生产技术特点,生产能力形成周 期很长,投资大,需要由政府出面组织投资开展建设。 (3)基础设施由于本身生产技术装备的特点,使其存量资产具有 相当强的固化性,使其产业转移难以实现,资本产出效率较低, 但具有明显的外部效益(高),还具有公共产品的许多特征。 上游产业是指在产业链的开端,具有基础性、原料性、联系性强的特点。 罗丹提出“社会先行资本”的概念,在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举例南昌、长春、北京和深圳的基础设施规划。
首先,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物质来源和物质基础,它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制约着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其次,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其他部门赖以生存的基础性条件,比如通讯网络与互联网 再次,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其他部门生产再生产时所必需的投入品, 比如农业与能源 最后,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所提供产品或服务,其价格形成了其他产业部门的生产运营成本,比如交通运输业与快递物流业 2.瓶颈制约分析 瓶颈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中由于供给能力不足,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严重制约的产业群。 历史经验证明,瓶颈产业常常与基础产业重合。 产生制约作用,基础产业投资周期长,回收投资慢,自发的市场资金更容易导向其他利润率更高的工业部门,因此需要政府扶持政策和政府投资引导。
指在经济发展的某一阶段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着较强的带动 作用和广泛的直接、间接影响的产业部门。 二、主导产业 1.定义 指在经济发展的某一阶段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着较强的带动 作用和广泛的直接、间接影响的产业部门。 主导产业一般是由几个产业部门组成主导产业群,它们能迅速有效 吸收先进技术和科技创新成果、满足大幅度增长的市场需求,从 而能持续获得较高的生产增长率,因此,它的存在和发展与国民 经济的整体发展关系密切,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和核心。 主导部门是支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柱部门更加侧重于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度的大小的测度,在GDP中所占的地位。主导产业侧重于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
(1)主导产业是在社会劳动分工基础上形成的地区专业化生产部门。 2. 特征: (1)主导产业是在社会劳动分工基础上形成的地区专业化生产部门。 (2)主导产业综合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具有较高生产增长率、较大生 产规模和较好经济效益。 (3)一般来讲,主导产业是代表先进技术水平的产业,能为经济发展 创造良好的技术条件。 (4)主导产业是处于生产联系链条的关键环节,与其他部门有较强的 直接、间接的经济联系,其发展具有连续性,能带动一大批产业形成 和发展 地区专业化是建立在地区要素禀赋基础上的,通过区域内分工协作完成。基础是企业专业化。招商引资的重要性。
(1)后向关联效应,即主导产业在其高速增长阶段会对生产要素产生 新的投入要求,从而带动为其提供投入品的产业部门发展。 3.经济增长效应 (1)后向关联效应,即主导产业在其高速增长阶段会对生产要素产生 新的投入要求,从而带动为其提供投入品的产业部门发展。 (2)前向关联效应,即主导部门的发展诱发出新的经济活力或产生出 新的经济部门,为扩大经济活动范围提供条件,甚至为下一个主导产 业的建立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平台。 (3)旁侧关联效应,即主导部门兴起会引起它周围直接相关和间接相 关产业部门的运营,以及主导产业部门的发展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 影响 后向联系:扩大对原材料投入品的需求,前向联系:带动一系列引申的出来的需求,比如新东方和新东方的盒饭。
主导产业及其群体不断更替、转换的演进过程就是产业结构高度化 过程,是一个产业结构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 4.主导产业的转换 主导产业及其群体不断更替、转换的演进过程就是产业结构高度化 过程,是一个产业结构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 主导产业更替顺序依次为:纺织工业→食品工业→重化工业→汽车 工业→家用电器工业→计算机→生物工程→航天工业等高技术产业 演替内在逻辑:非耐用消费品产业→原材料产业→耐用消费品产业 需求结构变化逻辑:维持基本生存型→需求中间型需求→满足享受 型、发展型需求。 生产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化逻辑:资源依赖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 集型。 非耐用消费品:快消品,需要不断重复购买的产品,包括食品饮料、食品、服装鞋帽、日用品类等。耐用消费品:寿命较长,多次使用,比如汽车、家具家电 中间需求:指生产者和商家为了转售、为了进一步加工或制造而进行的购买需求。 享受型需求:比如小资情节、小时代所表现的奢侈型需求;
目前中国已经发展到第五阶段了,所以有BAT的出现。
高新技术介于“新技术”和“尖端技术”之间的概念 “新技术”的概念具有时间性(相对性),主要是针对传统技术和原有技 术而言的; 三、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介于“新技术”和“尖端技术”之间的概念 “新技术”的概念具有时间性(相对性),主要是针对传统技术和原有技 术而言的; “尖端技术”是空间概念,是指在现有技术中,处于技术领先地位并对现 有技术有所突破的技术; 高新技术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发展的概念,是指那些处于突破性地位 、影响和波及范围广、能单独形成新产品的技术,具有知识与技术的高密 集性、高跨越度、强带动性的前沿技术,是对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有着 重要影响的先进技术 高新技术:突破性、影响力广、强带动性
我国高新技术领域: ①微电子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 ②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 ③光电子科学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 ④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能技术; ⑤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 ⑥能源科学和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 ⑦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 ⑧地球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 ⑨基本物质科学和辐射技术; ⑩医药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 微电子:集成电路的微型化,芯片,是信息技术的载体,硬件的核心。 光电子:光纤通信和激光技术等 新材料技术:如水立方的膜结构,结实、隔热、自洁,可用20多年以上
第四节 产业结构演变 影响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产业结构优化
一 演变动因 经济因素 影响因素 非经济因素 内在因素 推动作用 外在因素 拉动作用
(一)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迅速,国民收入上升就 快,需求结构变化也就迅速,产业结构所面临的供给环境变化也 会加快 (二)技术变动 技术变动主要指技术结构变化和技术进步,这是影响产业结构变 化的重要动因之一。 技术结构变化会对产业部门中的各个阶段产生影响,从而提供新 的、有效触发产业扩张的机制,对产业结构的变动产生深刻的影 响 需求结构:生存型,中间型,享受型,发展型需求的递进。 技术结构:与生产要素相关的技术,劳动密集型技术、资源密集型技术、资金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技术
(三)供给因素 1.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 (1)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包括资源分布、数量和质量 (2)自然资源状况不同,产业结构也不同 (3)自然资源禀赋条件不能人为改变,但对一国产业结构变动 的影响,会随着技术进步逐渐削弱。 2.人力资源供给 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流向,直接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变动方 式和方向。
3.资金供应状况——总量方面 (1)资金供应充裕程度主要受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发展状 况、储蓄率、社会资金积累状况等影响 (2)在正常情况下,资金投入规模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发展进 程成正方向变动。 (3)投资结构决定着固定资产存量结构 4.商品供应情况 (1)商品供应因素有原材料、中间投入品、零部件、进口品等 商品的质量和数量。从更广范围来看,还应包括电力及其他能源 、水资源、公共设施及公共服务、技术供应状况等。 资金供给主要体现在:新增投资带来的固定资本存量增加上, 投资结构包括投资主体结构、投资产业结构、投资用途结构(用于研发或简单扩大再生产等,决定投资方向是产业结构升级还是简单的产业规模扩大)
(四)需求因素 结构决定了资源向不同产业部门的分配量与再分配量,因而对产 业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产生影响: 1.消费需求 市场需求决定一项经济活动的存在价值,决定着某一产业存在的 必要性。 2.投资需求 投资是产业生成和扩张的重要条件之一。 投资
(五)国际供给和需求 1.国际贸易 (1)产业结构在总体上决定了贸易结构 (2)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的演进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2.国际投资 (1)国际投资包括本国资金流出和国外资金的流入 (2)国际投资引发产业转移 对外投资会导致本国产业的转移 国外资金的进入会使国外的产业向本国转移 (3)国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作用较大 贸易的推动作用:自选择机制和干中学机制。FDI代表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方向。对外投资带动本国产业转移,一带一路是产业转移大战略,转移到非洲和中亚。
二 演变规律 (一)演变的一般规律 产业结构是同经济发展相对应而不断变动的,这种变动体现在随着 经济的发展 二 演变规律 (一)演变的一般规律 产业结构是同经济发展相对应而不断变动的,这种变动体现在随着 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在产业高度方面不断地由低级向较高级演进 产业结构在横向联系方面不断由简单化向复杂化演进 两者的演进不断地推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1.从工业化发展历程来看——工业化三个阶段 (1)工业化前期,产业结构呈轻型结构,农业和轻纺工业占主导地位,劳 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占绝对优势,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占主要地位, 第三产业微乎其微; (2)工业化中期,第二产业有较大发展,产值比重占据主要地位,大机器 工业体系日趋完善,产业结构呈现明显重化型,电力、钢铁、机械制造业等 资金密集型产业起主导作用,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得到很大完善,第一产业 地位下降,第三产业地位逐渐上升; (3)工业化后期,以汽车、家用电器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和以微电子技术 、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 迅速发展,产业结构高度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第一产业比重降到最低,第三 产业产值比重占有支配性地位,产业知识化成为主要特征。 轻型结构:工业轻农业重,服务业更轻。
2.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 农业→轻纺工业→基础工业→重化工业→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 ,每一阶段的演进均有自身的产业特点 (1)以农业为主导的阶段 (2)以轻纺工业为主导的阶段 (3)以重化工业为主导阶段 (4)以低度加工型为主导的阶段 (5)以高度加工型为主导的阶段 (6)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阶段 (7)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阶段 农业到非耐用消费品,到原材料工业,到耐用消费品,到生产资料工业,到服务业,到信息产业
(二)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演变规律 1.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演变规律 (1)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移趋势 A. 生产资料现代化:机器、基础设施、运输现代化 B. 农业现代化:工艺流程、手段、方式现代化 C. 发展工厂化农业:发展自动化智能化的农业工厂 (2)农业内部结构协调发展:农牧结合、林业提供良好生态 (3)农业由分散化经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特征:现代机器体系的使用,良好的生态系统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农村承包责任制度) ①将个体农户与市场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有效地提高农村产业化 经营的市场化程度 ②将分散经营方式和社会化服务结合起来,以提高农业经营的社 会化程度,实行在分散的家庭经营格局下的规模经营; ③将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结合起 来,加速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④将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供应与销售联结起来,可以大大提高 农业的生产经营效率。 十三五规划中的农业发展方向: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同时使城镇化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配套,不断完善农业的支持政策。 耕地宝:众筹认购土地,同时进行土地流转,回报是无公害蔬菜和当地免费旅游和住宿,资方与经营方分开,实现农业专业化生产。
2.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演变规律 第二产业指广义工业,制造业、矿业和建筑业等 ①重工业化趋势; ②高加工度化趋势 ③高技术化趋势和高附加价值趋势 ④结构的变动由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知识密集型 发展 高加工度化趋势:由原材料工业为重心的结构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重心的结构变化的过程。
3.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变规律 (1)第三产业规模日趋扩大,产值比重日益增加,且具有强劲 的吸纳劳动力能力 (2)各种服务性劳动成为独立的部门,独立化、自动化、标准 化趋势日渐显著 (3)建立起一定规模的现代化信息、咨询、科技产业等新兴第 三产业 (4)发展高端服务业 高端服务业:高附加值,高知识密集型,比如服务外包,总部经济,高端展会,文化旅游等。
三 结构优化升级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含义和内容 1.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含义 (1)定义:指产业结构向协调化和高度化方向演进 三 结构优化升级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含义和内容 1.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含义 (1)定义:指产业结构向协调化和高度化方向演进 ①产业结构协调化 指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协调各产业部门之 间的比例关系,促进各种生产要素有效利用,为实现高质量的 经济增长打下基础。 ②产业结构高度化 指产业结构从较低水平状态向较高水平状态发展的动态过程 即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化、高知识化、高资本密集化、高加工度 化和高附加值化发展的动态过程。
(2)前提: 以新兴产业比重提高为前提,其重要标志就是各产业的技术层次 不断提高和新兴产业不断成长为主导产业 (3)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结构效益优化 二是转换能力优化 (4)产业结构高度化趋势具有新的特点: 一是产业结构非物质化趋势。 二是产业结构智能化趋势。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是绝对的,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转换能力: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与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包括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衰退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更新换代。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容 (1)现行产业结构的优化 现有的产业结构状况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实基础, ⊕现有三次产业间产值结构、资产结构、技术结构、中间要素结 构等方面的协调化和高度化; ⊕产业间地位的协调化和高度化; ⊕产业结构交替演进的协调化和高度化; ⊕产业间及产业各部门间的发展速度比例的协调化和高度化; ⊕产业整体素质的协调化和高度化; ⊕部门专业化协作程度、产业间及产业部门间关联效应、产业间 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协调化和高度化。 增长速度:高增长部门、减速增长部门与潜在增长部门。
(2)供给结构的优化 供给结构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技术组织和市场条件下,作为生产要 素的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等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间可以供 应的比例,以及由此所决定的产业关联关系结构。 资本结构和投资结构 利用外资结构 劳动力供给结构 自然资源禀赋及其供给结构
(3)需求结构的优化 需求结构是在一定的收入水平条件下,社会各个消费群体对各产 业部门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比例关系,以及由此所决定的产业间 关联关系结构。 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比例结构 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比例结构 投资比例结构 消费结构 投资和消费比例结构
(4)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 国际贸易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进出口的产品、技术和服务 的比例结构,和由此所决定的产业间国际贸易结构的关联关系结 构优化 高附加值的深加工 精加工制成品和低附加值初级加工制成品的比例结构 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比例结构 原材料、能源的基本品和机器设备等投资品比例结构 高技术含量产品和低技术含量产品和服务比例结构
(5)技术结构的优化 技术结构的优化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间的生产技术结构、劳 动生产率结构、技术对生产的贡献结构、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结 构以及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结构等,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间技 术关联结构 产业间和产业部门间的生产技术结构 技术创新能力结构 劳动生产率结构 资源使用效率结构
(二)产业结构协调化和高度化 1.产业结构协调化 (1)产业间相对地位的协调性 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 (2)产业关联的协调性 一是产业互助性,即在投入产出联系的基础上提供相互帮助、相 互支持; 二是产业互促性,即一个产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有所促进 ,不能以削弱或限制其他产业发展为代价
(3)产业增长速度分布的协调性 产业部门增长速度分布的协调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高增长部门、减速增长部门和潜在增长部门之间的增长速度差距较为合 理; 二是这三类部门数量比例较为合理。 (4)产业结构变动阶段交替的协调性 产业结构的变动一般遵循“农业→轻纺工业→基础工业→重化工业→现代服 务业”的产业阶段交替。 (5)产业素质的协调性 衡量产业素质协调的技术经济指标有比较劳动生产率指标和技术进步指数指 标
2.产业结构高度化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从较低水平状态向较高水平状态发 展的动态过程,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①由123向321顺次演进; ②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顺 次演进 ③由低附加价值产业向高附加价值产业顺次演进。 ④由低加工度产业向高加工度产业顺次演进。 ⑤由制造初级产品产业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产业顺次演进 。
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战略目标是: ①力争在重点行业、企业、产品和工艺上,有重大技术突破,部 分达到或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②优先发展具备比较优势和对传统产业改造关系密切的高新技术 ③传统产业技术水平要有较大提高,基本淘汰高耗能、高污染、 落后的生产工艺 ④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研究开发的投 入要有明显增加 ⑤产业内各部门的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 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带动一大批中小型技 术创新企业的发展。
(三)正确处理产业结构协调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关系 1 两者关系 1.产业结构协调化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础, ①产业结构协调化是任何国家、在任何阶段所追求的产业结构调 整目标 ②产业结构高度化则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结构协调化 达到一定程度才成为结构调整的目标。 2.从产业结构发展过程来看,产业结构协调化和高度化是相互渗 透、相互作用的 ①要实现高度化,首先实现协调化 ②协调化本身就是高度化的过程
2 处理两者关系的意义 1.提高产业整体素质 只有在产业结构协调化的基础上的产业升级才能达到产业优化的 目标 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有重点地扶植和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 形成与发展,使技术进步的贡献相对于资金和劳动力而言占主导 地位。 沟通技术成果的供给和需求,技术开发和推广要全面突破,使新 技术、新产品得以迅速扩散。 产学研体系的搭建:比如中关村模式,高校的力量十分强大。而德国工业模式是企业需求至上,广东也是这样的模式。
2.形成合理的产业序列 ①基础产业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②主导产业的发展和新兴产业的成熟,又为基础产业注入新的技 术和装备,使基础产业不断得到提高; ②新兴产业以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强 的产品,促进产业序列内部产生良性循环 主导产业拉动需求,带动基础产业的原材料需求和派生高新产业需求。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和基础产业提供新兴技术。
3.提高产业间的关联效应 产业关联是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和产出为联系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 加强产业关联,是产业结构协调化和高度化客观要求 ①各产业间协调发展,本质上要求相互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在数量比例 上相对均衡; ②产业结构高度化,客观上要求相互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在技术含量上 要相对均衡; ③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要求相互提供产品和劳务的质 量不断提高和成本不断降低。 产品和劳务关联、技术关联、价格关联、就业关联、投资关联等方式 ,发展关联产业及产业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