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 乳 广州中医药大学妇 科 教 研 室 赵颖
目的要求 掌握缺乳的定义、辨证论治 熟悉缺乳主要机理
定义 产妇在哺乳期内,乳汁甚少或全无,称为产后缺乳。“乳汁不行”,“乳汁不足”
特点 多发于产后二、三天至半月内 产后即乳房不胀,乳汁稀少,不足哺乳,或全无乳汁。 新产后哺乳正常,因突然高热或七情所伤,乳汁骤减。
沿 革 隋《诸病源候论》“产后乳无汁候”,机理为“津液暴竭,经血不足” 沿 革 隋《诸病源候论》“产后乳无汁候”,机理为“津液暴竭,经血不足” 唐《备急千金要方》“治妇人乳无汁二十一首下乳方”。并提出饮食疗法:猪蹄、鲫鱼。 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产妇有两种乳脉不行,有气血盛而壅闭不行者,有血气少弱涩不行者”。
宋《妇人大全良方》首先明确指出了乳汁由气血津所化,并资于冲任。 金《儒门事亲》“本生无乳者不治”。 明《景岳全书》“痰滞壅盛,乳汁不来”。 清《傅青主女科》着眼于“气血”,虚则补之,实则疏之,反对专事通乳。
病因病机 乳汁生化不足:气血虚弱 乳络不畅:肝郁气滞 痰浊阻滞
气血虚弱-乳汁化源不足 肝郁气滞-气机不畅,乳脉不畅 痰浊阻滞-乳脉乳络不畅 或气虚无力行乳 缺 乳
诊 断 病史:素体气血虚弱,产时失血过多,或素性抑郁,产后情志不遂,素体肥胖 临床表现:乳汁甚少或全无 诊 断 病史:素体气血虚弱,产时失血过多,或素性抑郁,产后情志不遂,素体肥胖 临床表现:乳汁甚少或全无 检查:乳房柔软或胀硬,乳汁清稀或浓稠,乳腺发育正常或欠佳。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依据乳汁和乳房的情况辨 虚-乳房松软不胀不痛,挤压乳汁点滴而出, 实-乳房胀满而痛,挤压乳汁疼痛难出,质稠。 虚实 质稀。 实-乳房胀满而痛,挤压乳汁疼痛难出,质稠。
治疗法则: 虚则补之,实则疏之 具体治法:调理气血,通络下乳
1、气血虚弱 主证:产后乳汁少,甚或全无,乳汁清 治法:补气养血,佐以通乳。 方药:通乳丹 稀,乳房柔软,无胀满感+气血虚弱证 人参 生黄芪 当归 麦冬 木通 桔梗 猪蹄
附:猪蹄汤 《胎产新法》 八珍汤加黄芪、漏芦、陈皮、木通(或通草) 桔梗 猪蹄(2个,去爪壳) 若脾胃虚弱、纳呆者,或痰滞者不宜用之。
2、肝气郁滞 主证:产后乳汁分泌少,或全无,乳 治法:疏肝解郁,通络下乳。 方药:下乳涌泉散。(《清太医院配方》) 房胀硬、疼痛,乳汁稠+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解郁,通络下乳。 方药:下乳涌泉散。(《清太医院配方》)
下乳涌泉散 青皮、柴胡--舒肝解郁 四物、天花粉---养血滋液 穿山甲、王不留行、漏芦--活络下乳 桔梗、通草---宣络通乳 甘草---调和诸药
加 减 乳积化热,加蒲公英、夏枯草、赤芍 乳房胀痛甚,加橘络、丝瓜络、香附 红肿热痛,高热寒战,或结块波动感—按乳痈治疗。
3、痰浊阻滞 主证:乳汁甚少或无乳可下,乳房硕大或下垂不胀满,乳汁不稠+痰浊内盛证:肥胖,胸闷痰多,纳少便溏或食多乳少,舌淡胖,苔腻,脉沉细。 治法:健脾化痰,佐以通乳 方药: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 漏芦散:漏芦、瓜蒌、蛇蜕
其他疗法 食疗 针灸:膻中、乳根 1、猪蹄2只,通草24克,同炖,去通草食猪蹄,饮汤。 2、花生米120克,黄豆120克,炖猪蹄 3、鲤鱼100-150克,葱50克,煎汤饮服 4、碎核桃肉,加猪油、红糖冲服 针灸:膻中、乳根
预防与调摄 孕前调治:尽早诊治乳腺发育不良,肥胖者 加强锻炼。 孕期保健:纠正贫血,调畅情志,清洁乳房、 牵拉乳头,穿着宽松。 产后调摄:调畅情志;注意恶露的情况足够 睡眠,正确哺乳,合理营养,饮食 不可过于滋腻 早期治疗(半月内疗效较好)
附:回乳 适应症: 因病不能授乳 断乳 中期引产及死胎分娩
回 乳 中药 1、炒麦芽120克,代茶饮 2、炒麦芽200克,蝉衣5克代茶饮 3、炒麦芽200克,神曲10克代茶饮 4、外敷回乳:芒硝120克布包外敷双乳。
西药 1、溴隐停2.5mg,BID,7~14天,餐中服(适用于已有大量乳汁分泌者) 2、已烯雌酚5mg,tid ×3日; 以后用5mg,qd×3日; 再用2mg,qd ×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