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血液 (blood) 董 俊 长沙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出血性疾病概述 ( haemorrhage diseases). 【定义】 出血性疾病是止血功能障碍所致 的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为 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常表现为全 身多部位出血。 出血性疾病是止血功能障碍所致 的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为 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常表现为全 身多部位出血。
Advertisements

止血与凝血功能检查 Tests for the disorders of hemostasis /coagulation 诊断教研室 诊断教研室.
健康成年人安靜狀態下,心率平均為每分鐘 75 次。正常 範圍為每分鐘 次。成人安靜時心率超過 100 次 / 分 鐘,為心動過速;低於 60 次 / 分鐘者,為心動過緩。心 率可因年齡、性別及其他因素而變化,比如體溫每升高 1 ℃,心率可加快 次 / 分鐘,女性心率比男性心率.
 第九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依靠输血维持生命的孩子 重型 β— 地中海贫血 血液 第一节 感知血液.
贫血病人的护理 第六章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复习回顾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 第六章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几种水产动物血涂片的 制作及形态比较观察. 一、实验目的 了解血涂片的制作方法, 同时认识鲫鱼和美国牛蛙的血细胞。
运动生理学 第四章 血液和循环系统 运动生理学 人体在安静状态下,大部分 的血液在心血管中迅速流动, 这部分血量称为循环血量。 还有一部分血量潴留在肝、 肺、腹腔静脉以及皮下静脉丛 等处,流动缓慢,血浆较少, 红细胞较多,这部分血量称为 贮存血量。由于这些器官起到 贮存血液的作用,故称为贮血 库。
血液与血细胞发生 血液与血细胞发生 Blood and Hemopoiesis 李锦新 No 广州医学院组胚教研室.
第一节 超敏反应 第八章 临 床 免 疫 学. 一、教学目的 熟悉:超敏反应、变应原的概念; II 型、 III 型、 IV 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应用: I 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特点、发生机制及 常见疾病;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二、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教学互动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血液. 血液( blood ) 血液 血浆(细胞间质)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凝血酶 血浆蛋白、脂滴、酶 无机盐、激素等.
第五章 血 液 血 液 生 理 第一节 体液与内环境 一体液 体液 细胞内液 —2/3 细胞外液 —1/3 占体重的 60%--70% 二、内环境 —— 细胞外液 稳态: 维持稳态的生理意义:
第三章 血 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第 七 章 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运输. 一、植物的运输系统 二、动物的运输系统 三、人的血液循环系统.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病理生理学系 Department of Pathophysiology 高远生.
新生儿黄疸. 概 念 新生儿黄疸( neonatal jaundice )又 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由于新生儿时期 体内胆红素(大多为未结合胆红素)的累积 而引起皮肤巩膜等黄染的现象。可分为生理 性黄疸及病理性黄疸两大类;病理性黄疸可 导致核黄疸(胆红素脑病)而引起死亡或严 重后遗症。 新生儿黄疸(
第十二章 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紊乱.
第三章 血 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 细 胞 生 理 第三节 生 理 性 止 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第八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氧气、营养物质 二氧化碳等废物 血液循环系统 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 器官 心脏 血管 组织 血液 结缔组织 血液循环途径
血小板和冷沉淀的临床应用.
中小学教育网课程推荐网络课程 小学:剑桥少儿英语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 初中:初一、初二、初三强化提高班 人大附中同步课程
肺气肿护理查房 呼吸一病区 姜珍珍 2015 年 11月 22 日.
中英文日报导航站 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   中英文日报导航站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思考 1、图1和图2中各是什么细胞?请说出细胞的名称? 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生存环境有何异同?
细胞生活的环境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第14章 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 第一节 组织屏障及其作用 第二节 固有免疫细胞 第三节 固有体液免疫分子及其主要作用 第四节 固有免疫应答
第一节 抗原 基础医学院 医学概论教研室 主讲: 于智泉.
临床医学五年制 实验诊断学 续 薇 教 授 博士生导师.
第三章 血 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 细 胞 生 理 第三节 生 理 性 止 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人體的奧妙 姓名:林佩儀 班級:六年4班 指導老師:趙美華老師.
台中縣立大里高中 理化科實習教師 曹佑民 老師
国内外输血指南及临床应用 湘雅医院输血科 李碧娟
Diffused or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第四章 血 液.
第三章 血 液 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在心 脏和血管内不断地循环流动。 功能?内环境?
第二章 血 液 (Blood Physiology)
第十章 酶工程技术 第一节 酶的发酵生产 第二节 酶的分离纯化 第三节 酶分子的改造.
第二十九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Drugs Acting on Blood and Hematopoietic System
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ESR) P37 临床检验基础教研室 程杨艳.
有人说我笨, 其实我不笨, 脱去竹笠戴草帽, 化工生产逞英豪。.
blood group & blood transfusion
新生儿黄疸.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 教师:燕鹏.
苏科版八上 第一节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2) 血 液 姜堰市张甸初中 单春网.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
第四章 人体内的物质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
动物细胞工程 儋州市一中 金兆娜.
第二章 血栓与止血的一般检查 第一节 概述 出血(bleeding) 止血(hemostasis)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 D I C
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出血性疾病 张东华 学时数:0.5学时.
06学年度工作意见 2006年8月30日.
封面.
流动的组织 血液.
第五章 血液生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第三节 血细胞生理 第四节 血液凝固 第五节 免疫系统 第六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1.还原糖 2.脂 肪 3.蛋白质 10叶绿素 4.质流动 5.分 裂 6.酶温度 7.酶- PH 8.酶效率 9.酶水解 11.分 离 12.复 原 13.取DNA.
软骨和骨.
必修三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导论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 全球变暖 · 臭氧的破坏与保护 · 酸雨危害与防治
Blood and Hematopoiesis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第十章 第一节 血液和血型(两课时).
出 血 性 疾 病 概 述 中山二院血液内科 李益清.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莆田十三中 张碧霞 生物 必修2 人教版 下学期.
血液生理 体液的组成 血液的组成和特性 血细胞及其功能 止血和血液凝固.
第五章 血液生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第三节 血细胞生理 第四节 血液凝固 第五节 免疫系统 第六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7.2 浅基础类型 无筋扩展基础(刚性基础) 砖基础、灰土基础、素混凝土基础、毛石基础,等 钢筋混凝土基础(柔性基础)
輸 血 醫 學 衛生署台中醫院 血庫負責醫師 石文彬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三章 血液 (blood) 董 俊 长沙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内 容 一、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二、血细胞的生理 三、生理性止血 四、血型和输血原则

血液的组成 血液 血浆(plasma) 血细胞 红细胞(RBC) 白细胞(WBC) 血小板(platelet)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正常值:成年男性:40%-50% 成年女性:37%-48% 贫血,血细胞比容 严重脱水,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正常值:成年男性:40%-50% 成年女性:37%-48% 贫血,血细胞比容 严重脱水,血细胞比容

血浆成分: 水(>90% ) 晶体物质: 电解质 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气体 蛋白质:血浆蛋白(盐析法) 白蛋白(A)、球蛋白(G)和纤维蛋白原

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 1、形成胶体渗透压 2、运输功能 3、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4、免疫功能 5、营养功能 6、缓冲作用

血量(blood volume) 定义:人体内血液的总量。占体重的7-8%, 即70-80ml/kg。 分类: 循环血量(80%):心血管中流动的血量 贮存血量(20%):肝、肺、皮下静脉丛等

血液的理化特性 比重:全血:1.050-1.060(红细胞数量) 粘度:液体分子的内摩擦。 全血:4-5(血细胞比容) 血浆:1.025-1.030(血浆蛋白) 红细胞:1.090-1.092(血红蛋白) 粘度:液体分子的内摩擦。 全血:4-5(血细胞比容) 血浆:1.6-2.4(血浆蛋白) 血浆pH值:7.35-7.45,NaHCO3/H2CO3=20 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为770kPa

血浆渗透压 渗透现象:水通过半透膜的现象。 渗透压:半透膜两侧溶液中溶质颗粒吸水的力 量。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的多少,与 只允许水分子自由通过 渗透现象:水通过半透膜的现象。 渗透压:半透膜两侧溶液中溶质颗粒吸水的力 量。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的多少,与 颗粒的大小,种类无关。 渗透规律 :渗透压低 渗透压高 水

等渗溶液(iso-osmotic solution): 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5%葡萄糖,0.9%NaCl,1.9%尿素 低渗溶液: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高渗溶液: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等张溶液(isotonic solution) :使悬浮于其 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

血浆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 形成:晶体物质(Na+, Cl-) 作用: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 维持细胞的正常体积 血浆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形成:血浆蛋白(白蛋白) 作用: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平衡 维持正常的血浆容量

血细胞的生成 部位 胚胎第4个月 胚胎第2个月 卵黄囊 肝、脾 骨髓↑肝、脾↓ 骨髓 骨髓、肝、脾 部分骨髓 出生时 婴幼儿 18岁

造血过程

红细胞生理 (1)量和形态 (2)生理特征 (3)生理功能 (4)生成和调节 (5)破坏

量 正常值:成年男性:4.0-5.5×1012/L 成年女性:3.5-5.0×1012/L 血红蛋白(Hemoglobin,Hb) : 贫血(anemia):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 低于正常。

形态

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可塑变形性(plastic deformation ): 定义: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 形的能力。 影响因素:红细胞的几何形状 红细胞内粘度 红细胞膜的弹性

红细胞挤过脾窦的内皮细胞裂隙(大鼠) (Greger R.1996,p1655)

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 定义:红细胞相对稳定的悬浮在血浆中。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ESR):红细胞下沉的速度。 成年男性:0-15mm/h;成年女性:0-20mm/h 影响因素:血浆成分 血沉加快:纤维蛋白原、球蛋白、胆固醇增加 血沉减慢:白蛋白、卵磷脂增加

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 定义: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1/抵抗力 0.42%:红细胞开始溶血 0.35%:红细胞完全溶血

红细胞的功能 ①运输O2和CO2 ②缓冲功能 ③免疫功能

红细胞的生成 造血干细胞 红系祖细胞 原红细胞 早幼红细胞 中幼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 骨髓 血液 DNA合成 Hb合成

血红蛋白的合成 Fe2+:食物(5%);衰老的红细胞(95%) 蛋白质 缺铁性贫血 DNA的合成 叶酸 维生素B12:内因子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红细胞的破坏 寿命:120天 原因:红细胞脆性增加,变形能力降低 分类: 血管内破坏: 与血管壁撞击发生破裂 血管外破坏: 在脾、骨髓被巨噬细胞吞噬

白细胞生理 1、分类和数量 2、生理特性和功能

白细胞的分类和数量 正常值: 成人 4.0-10.0×109/L 中性粒细胞(N) 嗜酸性粒细胞(E) 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B) (G) 单核细胞(M) 淋巴细胞(L) 无粒细胞

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吞噬 游走 功能:参与防御功能 生理特性:变形、游 走、趋化、吞噬、 分泌 白细胞渗出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50%-70% 吞噬:细菌或细菌毒素、衰老红细胞等 单核细胞(monocyte):3%-8% 巨噬细胞(macrophage):吞噬;分泌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抗原呈递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0.5%-5%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0-1% 肝素:抗凝血作用;加速脂肪的分解 组胺、白三烯:参与过敏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吸引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0.5%-5% ①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在Ⅰ型超敏反应中的作用 ②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淋巴细胞(lymphocyte):20%-40% 功能:参与免疫应答 分类: 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自然杀伤细胞(NK):参与天然免疫

血小板生理 生成: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 数量:100-300×109/L 寿命:7-14天 调节:血小板生成素(TPO) 生理特性:黏附、释放、聚集、收缩和吸附

①黏附(adhesion): 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黏着。 血管 内皮 损伤 血小板 胶原纤维 GPⅠb vWF

血小板 血小板 ②释放(release): 致密体:ADP、ATP、5-HT等 α-颗粒:vWF、纤维蛋白原、PF4等 血栓烷A2(TXA2) ③聚集(aggregation):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着。 Ca2+ 致聚剂 致聚剂 血小板 血小板 GPⅡb/Ⅲa GPⅡb/Ⅲa 纤维蛋白原

血小板聚集 膜磷脂 花生四烯酸 PGG2,PGH2 TXA2 cAMP↓Ca2+↑ PGI2 cAMP↑Ca2+↓ 血小板聚集 + - 环加氧酶 PGG2,PGH2 TXA2合成酶 (血小板) TXA2 cAMP↓Ca2+↑ PGI2 cAMP↑Ca2+↓ 血小板聚集 + - PGI2合成酶 (内皮) 阿司匹林 血小板聚集

④收缩:收缩蛋白 血小板活化→Ca2+浓度↑→收缩 ⑤吸附:有利于血液凝固和生理性止血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①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②参与生理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hemostasis) 定义: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 出血在几分钟内自行停止的现象。 衡量指标: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 Duck法 :1-3min (已趋向被淘汰) IVY 法 :2-7min (正趋向被淘汰) TBT法/模片法:2.3-9.5min(最理想)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1)血管收缩 (2)血小板止血栓形成 (3)血液凝固

(1)血管收缩 作用:减少出血 机制 1)损伤性刺激 2)局部血管肌源性收缩 3)血小板释放缩血管物质:5-HT、TXA2

(2)血小板止血栓形成 机制: 1)血小板黏附:定位作用 2)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止血栓 作用:堵塞伤口,初步止血。

(3)血液凝固 机制: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 作用:二期止血

血管损伤 血管内皮下胶原暴露 血小板激活 (黏附、聚集、释放) 血小板止血栓形成(初步止血) 血凝块形成(二期止血) 凝血系统激活 纤维蛋白形成 5-HT TXA2 血管收缩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定义: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 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凝血因子(coagulation factor): ①14个,FⅠ-FⅩⅢ,肝脏合成 ②化学本质:Ca2+、磷脂、蛋白质(多数) ③以酶原形式存在。例如:FⅡ FⅡa ④存在部位:FⅢ(组织),其余(血浆) +

凝血过程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 凝血酶原(Ⅱ) 凝血酶(Ⅱa) 纤维蛋白原(Ⅰ) 纤维蛋白单体(Ⅰa) Ca2+ ⅩⅢa ⅩⅢ 纤维蛋白多聚体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 内源性的凝血途径 外源性的凝血途径 胶原、异物 组织损伤 Ⅻ Ⅻa Ⅲ Ⅺ Ⅺa Ca2+ Ⅶa Ⅲ Ⅷa Ⅸ Ⅸa K PK Ⅻ Ⅻa Ⅲ HK Ⅺ Ⅺa Ca2+ Ⅶa Ⅲ Ⅷa Ⅸ Ⅸa PL Ca2+ PL Ca2+ Ⅹ Ⅹa Ⅹ Ⅴa PL Ca2+

凝血过程 表面激活

凝血时间(clotting tme,CT) 采血开始到血液凝固需要的时间。(4-12min) 检测凝血因子是否缺乏或减少 血清(serum): 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回缩释出的淡黄色液体。 与血浆区别:缺乏纤维蛋白原,部分凝血因子 增加部分血小板释放的物质

血液凝固的调控 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 (1)屏障作用 (2)合成生理性的抗凝物质 2、纤维蛋白吸附,血流稀释和单核-巨噬细 胞吞噬

抗凝血酶: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抗凝血酶、肝素辅因子Ⅱ、C1抑制物等 抗凝机制: 与丝氨酸残基结合灭活凝血因子 需要肝素参与

蛋白质C系统:TM、PC、PS、蛋白质C抑制物 PC:激活:凝血酶与TM结合 作用机制:灭活FⅧa和FⅤa; 促进纤维蛋白的溶解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PGI2、NO: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组织型的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机制:灭活FⅩa和F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 PGI2、NO: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组织型的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溶解形成的纤维蛋白,保证血管的通畅

纤维蛋白溶解(fibrinolysis) 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u-PA、FⅫa、K)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PAI-1) 纤溶酶抑制剂 (α2抗纤溶酶) 纤溶酶原 纤溶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血型(blood group) 定义: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凝集原(agglutinogen) 凝集素(agglutinin) 在凝集反应中,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 糖和多肽 凝集素(agglutinin) 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性抗体。 γ-球蛋白

ABO血型系统 分型依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 分型: 血型 血型抗原(凝集原) 血型抗体(凝集素) A A 抗B 血型 血型抗原(凝集原) 血型抗体(凝集素) A A 抗B B B 抗A AB A和B 无 O 无 抗A和抗B

ABO血型抗原 A、B、H抗原 ABO血型抗体 天然抗体:IgM, 不易通过胎盘 免疫抗体:IgG, 容易通过胎盘

ABO血型的遗传 9号染色体(9q34.1-q34.2)上的A、B、O三个等位基因控制 ABO血型基因型和表现型 基因型 表现性 OO O 基因型 表现性 OO O AA、AO A BB、BO B AB AB

ABO血型的定型 正向定型 B型血清 A型血清 O型血清 血型 (抗A) (抗B) (抗A、B) - - - O + - + A

反向定型 B型RBC A型RBC O型RBC 血型 + + - O - + - A + - - B - - - AB

Rh血型系统 分型: Rh阳性:红细胞膜上有D抗原 Rh阴性:红细胞膜上无D抗原 特点: 不含抗Rh的天然抗体,能产生免疫抗体 抗体为IgG,可以通过胎盘

输血原则 同型输血 输血前做交叉配血试验 O型:万能供血者?;AB型:万能受血者? 红细胞 红细胞 主次侧均不凝集 配血相合,可输血 主侧凝集 配血不合,不可输血 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 基本相合,谨慎输血 供血者 受血者 主侧 次侧 血清 血清 O型:万能供血者?;AB型:万能受血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