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論壇 中共信息戰發展 對我國軍事戰略之影響
大綱 前言 中共信息戰與軍事戰略涵義 中共軍事戰略思維的轉換與蛻變 中共信息戰的新發展 中共信息戰發展對我軍事戰略 影響分析 結語 1 2 3 中共軍事戰略思維的轉換與蛻變 4 中共信息戰的新發展 5 中共信息戰發展對我軍事戰略 影響分析 6 結語 中共信息戰與軍事戰略涵義 大綱
前言-1 研究動機 研究目的 暸解中共信息戰發展概念、歷程、作戰形態與優、劣勢 國軍未來軍事戰略調整方向 針對中共的信息戰發展現況,暸解國軍戰略規劃及亟待努力方向。 研究目的 暸解中共信息戰發展概念、歷程、作戰形態與優、劣勢 國軍未來軍事戰略調整方向
前言-2 研究問題 研究方法與限制 *以文獻探討法、定質取向內容分析法、 歷史研究法為主,未來學歸納法為輔 *以文獻探討法、定質取向內容分析法、 歷史研究法為主,未來學歸納法為輔 *未呈現於文獻的資料,不納入本研究範 疇 研究方法與限制 中共信息戰與軍事戰略涵義為何? 中共軍事戰略思維的轉變與蛻變歷程為何? 中共信息戰的新發展趨勢為何? 國軍因應中共信息戰發展軍事戰略調整?
中共信息戰與軍事戰略涵義
國軍信息戰定義 95年中華民國國防白皮書 現代戰爭在大量使用信息技術和信息武器的基礎上,構成信息網路化的戰場,透過通信、雷達、導彈、電腦、衛星、激光等信息技術及裝備,爭奪對信息的控制權及使用權。其核心為爭奪戰場信息控制權,以影響和決定戰場的勝負。信息戰具有戰場透明化、整體協調化、行動同時化、打擊精確化、空間寬廣化的特徵;其作戰範圍包括指揮控制戰、電子戰、情報戰、心理戰、經濟戰及電腦病毒戰。
中共信息戰定義 信息戰是敵對雙方在信息領域為爭奪對方獲取權、控制權和使用權,主要通過信息技術及裝備所展開的鬥爭
信息戰分類-1 名稱 特性 信息 作戰 信息作戰偏向國家戰略-「不分平時、戰時,任何用來影響敵方信息與信息系統,並防護我方之信息與信息系統的行動。」 信息戰 信息戰則是偏向軍事層面-「在危機或衝突期間,針對特殊的敵人,為達成特定目的,所採行的信息作戰。」
信息戰分類-2 名稱 特性 攻擊型信息戰 指包括一切影響、阻隔和打擊敵方信息系統的手段和方式,而使得敵方無法接收信息或使用其信息系統。 防衛型信息戰 著重於防護自己網路的系統免於遭到敵人破壞,乃基於一種嚇阻的觀念。
信息戰分類-3 名稱 特性 網路戰 指國與國或社會與社會之間一種廣大層面信息相關的作戰,其意圖就是要影響、損害或改變某一目標國的人民對其本身和周圍世界之認知或想法。 網際戰 指依信息相關的原則從事和準備軍事作戰,以攻擊對方軍事網路並保護我方軍隊的連線網路。
信息戰分類-4 名稱 特性 戰略信息 作戰 戰術信息戰 敵對雙方期望透過網路摧毀或癱瘓敵方的信息基礎設施,使敵人預期到重大損失而達到屈人之兵之效。 戰術信息戰 運用新發展之信息科技於真實戰場上,以增強軍隊作戰及打擊能力。主要目標為阻止、干擾、影響、或摧毀敵人在戰場上之信息來源,同時必須增加自身情報的安全性、快速性及準確性,以取得戰場上信息優勢。
信息戰的軍事戰略涵義-1 1.戰爭的界限與層次-由清晰轉向模糊 2.作戰目標-由全面摧毀轉向結構癱瘓 3.作戰力量-由人力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 4.作戰行動-由兵種協同轉向聯合作戰 5.作戰方式-由單一型轉向複合型
戰爭的界限與層次 清晰模糊 主要是破壞敵國的政、經、軍、心乃至整個社會的信息基礎設施及其運作。 運用心理戰和戰略欺偽等手段,動搖軍心、民心和政府信念,達到遏止敵國發動或喪失戰爭之能力。 未來的戰爭將擴展到政治、經濟、社會領域,最終導致「戰爭」和「非戰爭」的界限模糊不清。
信息戰的軍事戰略涵義-1 1.戰爭的界限與層次-由清晰轉向模糊 2.作戰目標-由全面摧毀轉向結構癱瘓 3.作戰力量-由人力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 4.作戰行動-由兵種協同轉向聯合作戰 5.作戰方式-由單一型轉向複合型
作戰目標 全面摧毀 結構癱瘓 攻擊連接國家政治、經濟、軍事設施和整個社會的電腦網路系統,以新穎的信息技術,多通道、多形式對敵軍、民用電腦網路和通信系統,進行快速、隱蔽的摧毀性破壞,達到遏止敵對國家發動戰爭或使其喪失戰爭能力。 信息與火力的相互結合,發展「癱瘓戰略」,強調非摧毀作戰平台,亦不是損傷有生力量,而是破壞電腦網路神經與信息系統,癱瘓敵人與武器系統,達到遠距控制目的。
信息戰的軍事戰略涵義-1 1.戰爭的界限與層次-由清晰轉向模糊 2.作戰目標-由全面摧毀轉向結構癱瘓 3.作戰力量-由人力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 4.作戰行動-由兵種協同轉向聯合作戰 5.作戰方式-由單一型轉向複合型
作戰力量 人力密集 技術密集 隨著軍隊組織結構調整及武器效能提升,戰場中僅需適度規模的合成編組,便可執行過去需大軍遂行任務。 運用高科技武器系統比例大增,投入戰場的兵、火力相對銳減,使作戰模式從過去人力密集轉向技術密集。
信息戰的軍事戰略涵義-1 1.戰爭的界限與層次-由清晰轉向模糊 2.作戰目標-由全面摧毀轉向結構癱瘓 3.作戰力量-由人力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 4.作戰行動-由兵種協同轉向聯合作戰 5.作戰方式-由單一型轉向複合型
作戰行動 兵種協同 聯合作戰 就空間言,戰場範圍將由陸地、海洋、空中擴大到太空、電磁場域與資訊位元。 就時間言,戰爭變異性、突變性增,使戰爭持續性降低。 信息戰使作戰領域拓展,單一軍種完成任務難度擴大,致使聯合作戰發展增快。
信息戰的軍事戰略涵義-1 1.戰爭的界限與層次-由清晰轉向模糊 2.作戰目標-由全面摧毀轉向結構癱瘓 3.作戰力量-由人力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 4.作戰行動-由兵種協同轉向聯合作戰 5.作戰方式-由單一型轉向複合型
作戰行動 單一型 複合型 後冷戰時期以降,逐漸形成機動作戰取代固定作戰、遠距作戰取代接觸作戰的模式,呈現出非線式攻防戰略、導彈戰略與電子戰及C4I系統指揮控制的軍種聯合新作戰風貌。
信息戰的軍事戰略涵義-2 6.對抗方式-由單一系統單向對抗轉變為 多元系統整體對抗 7.作戰範圍-由「線式」向「非線式」提升 8.作戰目的-由追求相對單一勝利, 轉化為綜合制勝 9.作戰以掌握「制信息權」為首要任務
對抗方式 單一系統單向 多元系統整體 由傳統戰爭物質、能量的爭奪,轉向對信息的爭奪。 對抗方式 單一系統單向 多元系統整體 由傳統戰爭物質、能量的爭奪,轉向對信息的爭奪。 以信息的獲取與反獲取、利用與反利用、控制與反控制為中心的對抗,取代以物質、能量的對抗,成為信息戰的關鍵。 信息戰場上軍事系統電腦化、智能化和網路化程度越高,出現程序故障和被病毒侵襲的機率就越大,將使整個作戰行動造成意外的嚴重後果。
信息戰的軍事戰略涵義-2 6.對抗方式-由單一系統單向對抗轉變為 多元系統整體對抗 7.作戰範圍-由「線式」向「非線式」提升 8.作戰目的-由追求相對單一勝利, 轉化為綜合制勝 9.作戰以掌握「制信息權」為首要任務
作戰範圍 線式 非線式 傳統「線式」戰場,多以兵火力集中於決戰場域上,再「由線至面」逐步消耗後的「殘餘量」決定勝負,以消耗有形戰力或資源為主要方式。 「非線式」作戰目的在使用精銳力量實施精準打擊,提昇作戰效益。 現代高科技戰場,取代是遠距與自動化武器系統,實施視距外精確打擊與「點制面」的系統對局。
信息戰的軍事戰略涵義-2 6.對抗方式-由單一系統單向對抗轉變為 多元系統整體對抗 7.作戰範圍-由「線式」向「非線式」提升 8.作戰目的-由追求相對單一勝利, 轉化為綜合制勝 9.作戰以掌握「制信息權」為首要任務
作戰目的 單一勝利 綜合制勝 現代戰爭,軍事受政治、外交制約,戰略上不單是軍事勝利,而是透過作戰預定地域,除予敵有效打擊外,並配合政治、外交手段,達到戰略的全般勝利。 信息戰在戰略層次:摧毀敵人發動戰爭和進行戰爭的意志;戰役層次:打亂敵方決策程序;戰術層次:打垮敵人的有形力量。
信息戰的軍事戰略涵義-2 6.對抗方式-由單一系統單向對抗轉變為 多元系統整體對抗 7.作戰範圍-由「線式」向「非線式」提升 8.作戰目的-由追求相對單一勝利, 轉化為綜合制勝 9.作戰以掌握「制信息權」為首要任務
作戰以掌握制信息權為主
作戰以掌握制信息權為主 實例-- 美國陸軍步兵四師在1997年11月舉行的數位化戰場高級實驗中與現役常規師相比,僅用了50%時間、75%的作戰平台,在3倍多的戰鬥空間造成對抗軍2倍多的損傷。 戰場的重心打擊已非由制空權決定,而是由制信息權決定。奪取信息控制權,無疑就成控制戰爭全局的關鍵因素。
中共對信息戰之相關概念 1993-信息戰為獲取己方作戰所需的敵方信息;控制己方信 息,不為敵方獲得或是傳遞假訊息欺瞞對方;干擾、阻滯敵 方的信息獲取和傳遞及摧毀敵方的信息獲取、傳遞處理器材 、設備、機構和系統。 1998-為第三波戰爭型態-「癱瘓式戰爭(點穴戰爭) 」, 區分「硬殺」與「軟殺」兩種。 1999-中共信息戰以電子干擾武器、 電腦病毒、定性能武器 或光束武器、 不定性能武器等軟殺手段,癱瘓敵方所有信息 系統 。(林中斌) 2005-站在國家戰略高度,正確處理資訊化與工業化間關係 ;從國情出發,充分發揮資訊技術在各領域的應用;以開發 與利用資訊資源為主;引進與演化先進技術並增強資訊自主 創新能力相結合;推進資訊化建設與保障國家資訊安全並重 及優先辦好信息技術的普及教育。
中共信息戰政略方針 中共2006-2020年國家資訊化發展戰略
中共信息戰戰略目標 中共2006-2020年國家資訊化發展戰略
中共軍事戰略思維的轉換與蛻變
中共軍事戰略調整 人民戰爭 1927~1978年 現代條件下人民戰爭 1979~1991年 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 1991~ 2004年
中共信息戰的發展面向 軍事理論的創新 構建信息化軍隊的組織體制
解放軍信息化條件下的軍事理論 軍事理論之創新-面向信息化戰爭的軍事理論創新
解放軍信息化條件下的軍事理論 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的國際「新安全觀」 新安全觀的核心思想付諸實踐的是「上海合作組織」 2001年江澤民在「七一」講話中再一次指出:「國際社會應樹立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努力營造持長期穩定、安全可靠的國際和平環境。」
解放軍信息化條件下的軍事理論 震懾制敵的「快速決定戰」理論 意義-綜合運用「知彼知己」、「指揮與控制」和「基於效 果作戰」,已達成預期軍事目的的聯合作戰。依照美軍觀念 ,就是採取一系列快速、猛烈、多維和分布式的行動,予敵 以致命打擊。 一個中心-所有聯合作戰行動始終都要圍繞達成戰略目標為 中心,亦即以達成預期的戰略和戰役效果的程度,作為判斷 作戰行動成功與否維主要標誌。 兩個要素— 快 速:盡可能的達成作戰目的,在絕對速度和相對速度上 都要快於敵人。 決定性:通過打擊敵人的凝聚力和摧毀其抵抗意志和能力, 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敵。
解放軍信息化條件下的軍事理論 震懾制敵的「快速決定戰」理論 三個組件-知己知彼 為快速決定戰的「首要組件」,包括「作戰淨評估」、「共 同相關作戰圈」和「聯合情報、監視與監察」。 三個組件-指揮與控制 為快速決定戰的「關鍵組件」,通過「適應性強的聯合指揮 與控制」、聯合互動計畫、跨機構作戰,以及多國作戰等, 可更快、更有效的實施指揮與控制。 三個組件-基於效果作戰 為快速決定戰的「主體組件」,內容包括三個部份和三個對 象,三個部份就是制敵機動、精確打擊和信息作戰;三個對 象就是要打擊敵之重心、關鍵脆弱點和因果鍵。
解放軍信息化條件下的軍事理論 震懾制敵的「快速決定戰」理論 四條途徑 -確保進入 指設定必要的戰場空間條件,以確保聯合部隊進入打擊敵關 鍵弱點範圍。 四條途徑 -快速部署 不僅是要快速部署部隊,而且是要快速投送足夠的聯合戰鬥 力量,確保聯合部隊司令官擁有全維的作戰能力,以支持其 行動決心。 四條途徑 -靈敏支援 指在廣闊的作戰地區內,向遠離支援位置的部隊提供支援保 障,即通過分布式的基地採用模式化的編組,打破部隊編制 的限制。 四條途徑 -全維防護 「共用相關作戰圖」「聯合互動計畫」,運用多層次主動和 被動防護措施,在陸、海、空、天、信息領域加強全面防護
解放軍信息化條件下的軍事理論 九種能力 震懾制敵的「快速決定戰」理論 破壞敵指揮與控制部隊能力 干擾敵觀察戰場空間能力 全維防護能力 全球機動與攻擊能力 達成預期效果的能力 優勢致命與非致命能力 戰場控制能力 統一行動能力 即時戰場感知能力
軍隊組織體制的信息化- 構建信息化軍隊的組織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