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探索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它同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或本质特征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什么样的理论和实践的背景要求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成果和认识的曲折发展。 2、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背景及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3、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各自的论断及科学内涵和实践意义。
本章的逻辑结构和主要内容: 第一节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历史过程,主要说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前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发展过程及成果,它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提供了基础。 第二节讲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主要说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背景、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和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三节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主要分析“发展才是硬道理”等重要理论命题。着重分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这些问题的新论述。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 探索的理论成果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基本完成、将要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相联系的,也是同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的。
提出此命题的背景: (1)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 (2)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是理论成果(1956年前后) 集中体现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2)1956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的八大,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的判断,确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中心任务。
(3)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和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复杂的矛盾, 在深刻揭示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并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并且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后来也没能坚持下去,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1、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发生“左”的偏差 (1)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发生“左”的偏差的原因
B、人们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些已经比较清楚,更多的还有待于继续探索 A、1957年下半年以后,国际国内出现了一些复杂情况 B、人们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些已经比较清楚,更多的还有待于继续探索 C、我们党过去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的环境中,对于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关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
(2)党在指导思想上“左”的偏差的表现 ●在党内生活中,容易把不同意见视为“路线斗争”、“阶级斗争”,导致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发生了“左”的偏差,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偏离了正确方向,出现了曲折,以至后来又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2、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的的理论成果 第一,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 第二,发展商品生产,重视价值规律。 第三,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第四,毛泽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有它自身的规律,必须不断从实践出发,积累经验,逐步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 第五,还提出了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3、“文化革命”期间毛泽东提出的一些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 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仍然提出了一些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他提出了党际关系不应影响国家关系;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构想;提出了我国永远不称霸的重要思想等等。
★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前提和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基础。
A、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 B、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过程中犯过包括“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遭受了重大挫折。 4、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认识 A、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 B、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过程中犯过包括“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遭受了重大挫折。 C、“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二十多年的曲折发展深刻地教育了全党,为我们逐步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基础。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我国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 (2)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 (3)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推进改革开放的需要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邓小平之所以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之中,不是简单地出于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的逻辑推演,而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认真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地把握中国的具体情况和当前的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这里强调三个问题: 一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二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三是适应当前的时代特征的要求。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从生产关系方面来表达社会主义本质的。 注意: A、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由此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从根本上区别开来。 B、用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 C、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第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发展。
从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既定性、客观性来看,现阶段我国社会已经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要求,现行的各项基本的方针政策,是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相符合的,它证明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从社会主义本质体现的过程性、渐进性来看,本质的体现不可能一步到位,现在仅是初步的,很不充分的,要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实现。 从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来看,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凡是有利于体现本质的各种政策和措施都是社会主义所允许和需要的。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1、在理论上,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社会主义本质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中抽象出来,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更深层次的本质。 (2)将共同富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2、在实践上,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针对性:一方面是过去只着重于关注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而忽视了更为基本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另一方面是防止改革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少部分人富而大部分人穷的两极分化和其它消极现象。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所以,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为 我们寻找一种能够从更深层次把握住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开放中探索出一条发展更快、人民享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最大、能够充分体现出对资本主义优越性的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发展的概念: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向先进的发达状态的过渡与转化。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的概念: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向先进的发达状态的过渡与转化。 发展是全面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与自然等)
发展是指一种较高速度的发展,是一种比以往的 社会形态更能促进社会经济和上层建筑全面进步的发展。 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发展是指一种较高速度的发展,是一种比以往的 社会形态更能促进社会经济和上层建筑全面进步的发展。 发展太慢不能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发展才是硬道理”中的发展,其主要内容是经济发展。
邓小平1992年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高度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邓小平强调的发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硬就硬在发展是深刻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的结果,硬就硬在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硬就硬在发展消灭贫穷,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逐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根本点。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1)马克思主义者历来重视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思: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列宁: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其最主要和根本的需要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群众性大规模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已过去,我们的任务是搞文化革命、技术革命,向自然界开战。
(2)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3)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为社会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条件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1)中国改革开放前二十多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得不尽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能切实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2)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3)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1)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2)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3)解决全球发展问题,也需要中国的发展。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党历来重视发展在党的全部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它是由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 (2)它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3)它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任务的需要
在新的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既有过去积累起来的老问题,也有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但不论解决什么问题,最终都要靠发展。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1)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 (2)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
2、如何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总的目标是改造落后生产力,提升传统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最终整体达到发达生产力的水平 (2)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更广阔的途径
(3)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 (4)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
2、科教兴国战略 基本含义: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3、人才强国战略 基本含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才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4、建设创新型国家 (1)提出创新型国家的根据 (2)建设创新型国家
思考题: 1、如何正确认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探索? 2、为什么说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4、大学生怎样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
本章阅读书目 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 日),《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邓小平:《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1980年4月—5月),《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88年49月5日、14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7年九月12日),《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