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历史演进规律的把握 ——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 22 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 记薄 1 、经济体制改革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Advertisements

财务管理 / 第六章 / 第三节 sv.hep.com.cn sve.hep.com.cn 第三节 利润分配 一、利润分配的原则 必须严格遵照国家财经法规进行企业利润分配。 必须正确处理分配与积累的关系,增强企业后劲。 必须坚持维护所有者权益的完整。 必须适当考虑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利益。
山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任教师培训专题
第六章 社会系统结构的解析 ——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 社会经济结构与要素 社会政治结构与要素 社会文化结构与要素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第四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 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主讲人:李宏.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Windows98与Office2000(第二版) 林卓然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B项哲学寓意是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认识到事物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全书基本框架图】 哲学(第一、二课) 哲学的一般知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课) 世界的本质 辩证的唯物论(第四、五课) 辩证唯物主义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西安文理学院法政系.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十九章 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安全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国家经济安全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
第七章 历史规律与社会 形态的更替 主讲人:阎华荣.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第二章 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
2.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欢 迎 学 们 学 同 习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原 理 主讲教师: 武天林.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党的群众路线研究.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两课”系列CAI软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九章 生产力在社会发展 中的作用.
必修四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寻觅社会的真谛 决定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反映 、 反作用(阻碍、促进) 决定 (生产关系 适应生产力 发展规律)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反作用
青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科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及其历史进程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七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七章.
第六章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类社会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那么社会发展的动力在哪里?这是本章所要揭示的内容。社会发展的原因在于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自觉投身于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活动中。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南通大学法政与管理学院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二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三篇 组织工作.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1.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五章 人类历史之谜的探究 ——人类社会的基础和本质特征 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辩证法 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中安专升本教育 政治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 辩证唯 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观、真理观) 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创新)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历史观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㈠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看法和  ——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看法和 最根本的观点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缔  (1)社会发展的规律  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AC-田田老师.
第一章 绪论 本章内容:国际商法的概念和范围 国际商法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商法的渊源 国际商法的主体.
第十章 方差分析.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第一节 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重建.
物理化学 复旦大学化学系 范康年教授 等 2019/5/9.
永 永 远 的 丰 碑 PPT模板下载: 行业PPT模板:
基于列存储的RDF数据管理 朱敏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祝愿我们的国家和党永远强大, 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让我们一起为党呐喊,为党祝福!.
2019/9/19 互联网产业、立法与网规 张钦坤 腾讯法务部.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七章 历史演进规律的把握 ——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第七章 历史演进规律的把握 ——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第一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运动及其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二、正确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 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于社会生产 方式 (1)生产力:是人们在劳动生产实践过程中,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与一定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相适应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3)生产方式 : 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最终决定生产方式的存在、发展和变革,生产关系则直接规定生产方式的性质。生产方式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就构成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 产 方 式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 状况(性质、水平、发展要求) 决定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发展变化及其变革 推动 适合 反作用 生产关系 阻碍 不适合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适应——不适应——适应 生产关系 滞后 变革 生产关系 生产力 发展 生产力 不适应 适应 (形式) 阻碍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适应——不适应——适应 (形式) 阻碍 生产关系 滞后 变革 生产关系 适应 不适应 适应 生产力 (内容) 发展 生产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4. 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最大特点,是二者既基本适应,但又不完全适应。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基本相适应的,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也有不相适应的一面,这就会同生产力的发展发生矛盾。

二、正确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 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 律的意义 首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 规律,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探索 历史发展根源的一把钥匙。 其次,这个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 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只有运用这一规律我们才能够深刻地认识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 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二、正确认识和掌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 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统一于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 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 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思想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社会形态。社会形态及其演化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阶段。

社会形态与社会经济形态是内涵相同的概念。但技术社会形态却不相同。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出来的社会形态。它是以生产关系为基本标志的社会形态的物质技术基础。社会形态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志,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形态的概念是最根本。决不能用技术社会形态的概念来否定或取代社会形态的概念,否定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形态划分的科学性,否定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形态的区别。

经济基础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状况(性质、水平、发展要求) 决定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发展变化及其变革 反作用 推动 适合 阻碍 不适合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 上层建筑 滞后 变革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发展 经济基础 不适应 (形式) 阻碍 上层建筑 滞后 变革 上层建筑 适应 不适应 适应 经济基础 (内容) 发展 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一样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特点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形成方面的特点: 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先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而产生的,是借助于上层建筑的力量而建立起来的。但这并不违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本身的特点: 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基本上是相适合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也存在不相适合的方面。但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性质是非对抗的,是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调整和改革加以解决的。

二、正确认识和掌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 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1.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的意义 首先,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的规律为我们进一步深入认识和研 究社会历史的本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这一规律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 方针、政策具有指导意义。

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只有运用这一规律,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及其实质。 首先,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上层建筑与经 济基础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其次,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 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第三节 社会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四、科技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 五、社会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每一种社会形态的发展,也推动着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更高的社会形态的转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 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和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另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 决定 决定 生产关系 生产力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反作用 反作用

按照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的顺序循环往复地运动着,社会生产方式不断变革发展,社会形态就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3.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矛盾运动: 按照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的顺序循环往复地运动着,社会生产方式不断变革发展,社会形态就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反作用 适合 作用 适合 不适合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4.两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生产力、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 阶级斗争:是指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 2. 阶级斗争的表现形式:阶级斗争表现为政治斗争、经济斗争、思想斗争三种形式。

3.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突出表现在阶级社会更替的质变过程中。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发展的量变过程中。

三、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1.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社会发展中质的飞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 2.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政治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 3.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新的生产力和腐朽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冲突。 4.社会革命的任务:是解决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矛盾,建立和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解放社会生产力。

5.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6.社会革命胜利的首要和基本的标志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到先进的革命阶级手里。 7.社会革命爆发和胜利的条件是:客观前提和主观条件。 8.社会革命的形式有:暴力革命的形式和和平方式。

9.社会革命的历史作用:首先,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其次,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四、科技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 1.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动力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运动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 “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 ——达尔文

技术:是人们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以及运用这些手段和方法的知识、技能的总和。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理论基础 技术 科学 手段 科学与技术是两种不同的形态。从目的看,科学以认识世界为目的,回答事物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技术以改造自然为目的,解决实践中“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从活动过程看,科学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技术则是把理性认识物化为科技产品的过程。从成果形式看,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 做什么怎么做 是什么为什么 可能 现实 从个别到一般 从一般到个别 物质形态 知识形态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科学技术的基本特征 第一,科学技术始终以客观事实和规律为依据,以实践检验为准绳。 第二,科学技术始终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灵魂。 第三,科学技术是一项特殊的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动力 人类发展史上,社会生产力的每一次飞跃与发展,人类社会一切文明与进步,都离不开科学的重大发现与技术的重大发明及其广泛应用。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活方式的变革。再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文明的提高。最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引起和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认识和控制自然和人类自身的能力。

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五、社会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社会改革及其作用 (1)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程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存在和发展,而对现存的制度、体制作一定的调整和革新。 同社会革命一样,社会改革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手段和形式。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两个环节。 (2)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两个环节。 关系 类别 联系 区别 社会革命 社会改革 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使现有制度更加巩固 推翻现有制度 总的量变中的部分质变 使社会发生根本质变 使用非对抗性的手法 使用对抗性手段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3)社会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一,它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二,它可以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或局部质变的准备。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围绕这一根本任务,服从并服务于实现这个目标而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正确把握和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

第四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一、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与人的活动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三、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四、坚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一、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与人的活动 社会规律: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有其客观必然性。 人的能动活动:人的自觉能动性,即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社会历史主体的人的自觉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 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 (2)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大多数人。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发展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 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我国工人阶级,是促进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先进生产力,既是社会先进文化发展的基础,同时又要求有先进的社会文化与之相适应。人民群众在创造先进生产力的同时,也创造和 发展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人民群众社会历史活动的制约性 首先,人们的活动要受到经济条件,即既有的生产 力水平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 其次,人们的活动经受政治条件的制约。 再次,人们的活动还要受精神文化条件的制约。

三、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1.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按照个人在历史发展中作用的大小,个人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 牛顿 孙中山

历史人物按其对历史发展作用的性质,又可以区分为杰出的历史人物和反动的历史人物。 杰出人物:对社会生活起显著促进作用的 代表人物。 反动人物: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的代 表人物。

2.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坚持历史主义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第一,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 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全面的考察。 第二,在阶级社会中,对历史人物要坚持阶 级分析方法。

时代造就英雄 时势召唤英雄

时代造就英雄 时势锻炼英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时代造就英雄 时势筛选英雄

四、坚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1.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1)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根本的组织路线和领导方法。 焦裕禄 孔繁森在阿里

(2)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是区别于一切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关系:党的群众观点是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群众路线是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体现。

2.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代表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我们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必须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 —— 江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