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Advertisements

校第六届“新天瑞”杯创业计划大奖赛 赛前培训
薄一波.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第四讲: 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上篇).
“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理论.
第十九章 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安全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国家经济安全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毛泽东思想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理论.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滁州中学政治组:赵美芹 2007年11月27日.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和现阶段的任务 党章总纲明确指出: “党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什么是共产主义?】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小平,您好.
复习提问: 1.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2.现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专题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七课 关注经济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西亭中学高一政治备课组.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素质教育部 思政教研室.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专题六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国情国策和社会责任教育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分析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第 六 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概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邓小平理论.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模块三 专题六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政治经济与社会》 第二单元 投身经济建设 第五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 六 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中国革命与建设理论教研室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主讲 张晓风教授 毛泽东思想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科部.
读名言 品理想 理想是一指路明灯。 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 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 ----(俄)托尔斯泰.
专 题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七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七章.
第二框 党的基本路线 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 --- 尽在中国教育出版网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毛泽东思想 12建筑学第二小组18~3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主讲人:孔利娜 孙小燕 蔡 玲.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倒计时.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毛泽东思想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教学多媒体课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郭文俊 办公室:A5三楼北连廊公教部 E-mail:guowenjun1209@163.com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除了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搞清楚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什么阶段。

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4学时 1、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与意义; 2、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与纲领; 3、认识和把握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党的基本路线是本章的重点。 教学难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 2、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3、如何正确认识党的最高纲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关系是本章的难点。 课时安排: 4学时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三 一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三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过程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马、恩、列、斯、毛等都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仍然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由实践来推动使之不断发展、完善。邓小平为以马克思主义者的巨大理论勇气,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在深刻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中国离发达国家有多远。2005年2月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仍然属于经济欠发达国家,到205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综合经济水平相当于2002年美国的水平,进入世界前40名;然后再用50年,进入世界前10名。“报告”提醒人们要充分认识,中国从经济欠发达国家迈向发达国家仍任重道远。

1、依据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规律的分析。 马 克 思 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 “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 - 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 - 共产主义 恩 格 斯 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不存在适应一切条件的一劳永逸的方案,对马克思主义应该灵活应用。

列 宁 2、列宁以俄国国情为基础的分析 1920年,把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 列 宁 1917年,把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称为社会主义,把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称为共产主义。 1920年,把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 意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将是长期的。

3、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的认识 简单套用马克思理论,忽视了社会主义长期发展的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造成了重大失误,并极大影响了其它社会主义国家。 斯大林:社会主义-短暂阶段,向共产主义过渡。 赫鲁晓夫:“共产主义建成论” 勃列日涅夫:“发达社会主义理论” 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社会主义起点论”。 戈尔巴乔夫:“发展中的社会主义论”。

4、毛泽东――两步走的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1956年1月,社会主义已经进入,尚未建成。 1957年2月,区分“建立”“建成”两个概念。 1959年2月,搞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国家工业化等等,这还只是第一阶段,以后还有第二、第三个提高阶段,才能完成社会主义建设。 20世纪60年代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社会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论

根据党中央的文件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81年提出到1987年十三大,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包括1981年6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和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 第二阶段,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第三阶段是十三大报告。

建国三十周年 5、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阶段进行了再认识 叶剑英在国庆30周年讲话中指出: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 邓小平指出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落后。 建国三十周年 叶剑英在国庆30周年讲话中指出: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 “还不成熟、不完善”,“我国现在还是 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

十一届六中全会 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 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指出“我们的 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

十二大 十二届六中全会 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揭示初级阶段的根本特征,物质文明不发达。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并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方面的特征.

十三大 十四大 十五大 全面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历史地位、基本特征和基本任务,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92.10,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理论基础。 十五大 1997年,第一次系统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十六大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十七大再次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1)从社会性质看: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具备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从发展程度看: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还不完善、不成熟,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3)从历史地位看: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 特殊的阶段 社会性质 社会发展历史地位 社会发展程度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P138-139) 第一个特征和第九个特征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第二—第八点是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过程。

第八,树立共同理想,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第八,树立共同理想,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第九,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第三,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第四,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第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第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第七,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第一, 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第二,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不发达状态 不发达。水平低、不平衡、 多层次; 不完善。所有制、分配制度。 不成熟。民主政治不成熟,法制不健全。 生 产 力 不发达。水平低、不平衡、 多层次; 不完善。所有制、分配制度。 不成熟。民主政治不成熟,法制不健全。 不成熟。封建思想、小生产习惯势力、资产阶级思想存在。 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

2)中国社会主义国情的重新认识 国 情 构成要素 阶 级状 况 国 际环 境 历 史特 点 文 化教 育 人 口因 素 政 治制 度 国 情 构成要素 自 然资 源 经 济制 度 地 理状 况 民族构成及传统 生产力 发展水平

2000年底:祖国大陆126,83万,香港678万,澳门44万,台湾2228万。全国总人口达到12.9533亿。 国情的突出特点 人 2000年底:祖国大陆126,83万,香港678万,澳门44万,台湾2228万。全国总人口达到12.9533亿。 2005.1全国总人口达13亿。 口 多 底 子 薄 人均资源占有量确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生 产 力 水 科技文化不够发达 平 低

近年GDP 增长状况(单位美元)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总量RMB亿元 $ 人均GDP 外汇储备 2000: 89404 10772 832 1656亿 2001: 95640 11520 860 2000亿 2002: 104790 12670 930 2830亿 2003: 116694 14110 1097 4033亿 2004: 136515 16490 1050 6099亿

英格尔斯现代化十项指标 现代化标准 中国状况 人均GNP:3000美元以上 1000 非农业产值占GDP比重 85%以上 82% 现代化标准 中国状况 人均GNP:3000美元以上 1000 非农业产值占GDP比重 85%以上 82% 农业产值在12-15%以下 18.8 % 第三产业服务业产值GNP比重45%以上 33 %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50%以上 33% 非农业就业人口比重:70%以下 47.8% 大学生占20-24岁人口比重 12.5% 4% 成人识字率 80%以上 83% 人口净增长率为1%0以下 1.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50%以上 36.09% 每名医生负担人口800人以下 1060人 平均预期寿命70岁以上 71岁 每天每3人以下有一张报纸 23人

联合国粮农组织恩格尔系数标准 60以上贫困; 撒哈拉大沙漠60%。 50-59为温饱; 部分发展中国家; 60以上贫困; 撒哈拉大沙漠60%。 50-59为温饱; 部分发展中国家; 40-49为小康, 部分发展中国家; 30-39相对富裕,东欧国家; 20-29富裕状态;欧洲、日本、加拿大; 20以下极其富裕。美国,达到16%;

杨白劳的恩格尔系数 “漫天风雪一片白,躲债七天回家来…… 卖豆腐挣下了几个钱,集上称回了二斤面, 怕叫东家看见了,揣在怀里四五天。” “人家的闺女有花戴,你爹我钱少不能买, 扯上了二尺红头绳,我给我女儿扎起来。” 二斤面:(二斤面+二尺红头绳) 1857年德国统计学家恩思特·恩格尔定律: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消费支出总额×100

3. 科学认识和把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 1)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 2)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是我们党制定现行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 3)是我们在实践中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的有力思想武器。有利于我们解决现实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澄清各种疑惑。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历史条件 物质基础

49年 56年 2050年左 右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至少100年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 新民主主义 充分发展的 资本主义 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1949年我国工业水平,低于1800年的英国、1890年的法国,接近 1910年的俄国;人均相当于英国18世纪后期的水平,城市职工 809 万人,占全国劳动力的4.5% ;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只占10%。 1949年我国主要工业品人均占有量 原煤为59公斤,落后于法国119年、德国109年、英国250年左右、美国160年以上; 生铁为0.46公斤,落后于美国190年、法国和德国160年、英国210年; 钢产量0.29公斤,落后于美国89年、德国94年、法国106年、英国120年以上; 水泥产量1.22公斤,落后于这些国家70年至120年左右。

1999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位次 及人均产量的国际比较 表一 1999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位次 及人均产量的国际比较 表一 工业产品 总产量居 世界位次 人均产量(公斤/人) 中国 世界 平均 发达 国家 发展 中国家 糖 3 7 22 33 19 棉布(平方米)① 2 20 13 —— 粗钢① 1 89 133 煤① 11 832 原油① 5 131 565 电(千瓦小时)① 923 2423 水泥① 416 260 化肥② 24 25 62 15

表二 农产品 总产量居 世界位次 人均产量(公斤/人) 中国 世界平均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小麦 1 90 98 237 59 棉花 3 大豆 4 11 26 17 水果 50 75 95 70 蔬菜 204 108 125 103 肉类 38 80 蛋 9 14 8 奶 10 6 262 48 水产品① 33 21 19 资料来源:《中国信息报》2001.3.13

20世纪90年代后期,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增长速度是经济增长速度的2到3倍。 在许多发达国家中,信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1998年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7%,考虑到产品和服务价值下降因素,实际贡献率超过25%。 ——资料来源:吕新奎在第16届世界计算机大会上的演讲

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主要还是用手工工具搞饭吃—— 2、由社会主义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生产力落后的主要表现:   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主要还是用手工工具搞饭吃——

产业结构 地区结构 我国经济的“二元结构” 就业结构 技术结构 低技术多高技术少

至少需要100年时间 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二十一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邓小平曾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所谓不够格,也就是不够马克思所讲的“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的资格。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案例:“挥霍主义”诱惑中国 案例:人均1000美元之后的烦恼 案例:从《诗经·邦家之基》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思考:   为什么说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主要矛盾

1、正确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矛盾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这一历史阶段社会众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和制约着其他矛盾,规定和支配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趋势。 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解决。

2、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矛盾的认识 1)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3)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出现“左”的错误,57年后仍然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结果导致中心任务移位,动摇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矛盾的认识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进而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概括。 2)1979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中,明确回答了什么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的问题。 3)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主要矛盾有其特定的历史内容 1)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言,“人民”包括各阶层人民群众,具有整体性,“需要”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 2)就落后的社会生产而言,包括生产力的落后,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国际和国内的因素,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仍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1、党的基本路线的内涵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 2、党的基本路线发展历程 新民主主义总路线、党在过渡时期的基本路线、八大政治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发展过程 1)新民主主义总路线: 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2、党在过渡时期的基本路线: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1956年,八大政治路线: 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5)1962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帝国主义、修正主义颠覆和侵略的威胁,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 6)1987年,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7)十七大党章把“和谐”写入基本路线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它的简明概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奋斗目标。分别代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和谐”加上去,增加了“社会”维度,意在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积极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 依靠力量―全国各族人民 中心任务―经济建设 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根本原则 核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 依靠力量―全国各族人民 中心任务―经济建设 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根本原则 物质保证―坚持改革开放 ―根本动力 根本方针―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奋斗目标―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主 要 内 容 经济建设 中心 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立足点 奋斗目标 社会发展的动力 立国之本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社会发展的动力 立国之本 立足点 奋斗目标

两者 是内在于党的基本路线的 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基本点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 的关系 四项基本原则是 改革开放是 立国之本 强国之路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1、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必须把坚持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 3、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

4、 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第一,坚持党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第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第三,坚持改革开放和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有的学者从政治参与的角度提出影响中国社会稳定的五大挑战,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关系,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国家与军队的关系,经济增长与经济稳定的关系。 有的学者提出,目前甚至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失业、腐败、贫富悬殊、农民负担过重是影响中国稳定的四大突出问题。 没有市场经济,中国不能经济繁荣;没有社会和谐,中国不能长治久安。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制定及其主要内容 (二)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制定及其主要内容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主要经验的科学总结。 1)1979年,叶剑英在庆祝建国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提出了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简要纲领。 2)1991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的讲话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基本方针作出了分析和论述,奠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雏形。 3)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规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4)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内容。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容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目标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的目标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的政治局面。

最后归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方面的基本目标,是对党的基本路线所确定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发展目标的具体化;其基本政策,是对党的基本路线所确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发展道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具体化。

(二)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 党的纲领是指导党的全部实践的原则和奋斗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而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集中概括。 党的纲领包括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两个部分,最高纲领就是党的最终奋斗目标,也称最高理想。最低纲领是党的最近目标或阶段性目标,又称基本纲领。 党的最低纲领的制定应以最高纲领为指导,并促进最高纲领的实现。

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 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是最低纲领发展的必然趋势;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 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目的和过程的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处理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关系方面,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 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坚持最高纲领不是也不能离开现实空谈远大理想;实践最低纲领不是也不能只顾眼前忘记远大理想,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案例8:图表上的“全面小康” 案例9:影响中国小康进程的十大焦点问题 案例10:别了,农业税 案例11:千年寻梦 案例12:突破前人立新规

思考   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如何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指文化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教育文化水平 指政治现代化,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三步走”发展战略 指经济现代化,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指文化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教育文化水平 指政治现代化,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两次现代化: 第一次是经典现代化,是以发展工业经济(工业化)为基本特征。 两次现代化: 第一次是经典现代化,是以发展工业经济(工业化)为基本特征。 第二次是新现代化,是以发展知识经济(新经济)为基本特征。 2000年中国处于第一次现代化的发展期,实现程度为76%(100%为完成);虽然第一次现代化进程还没有完成,但第二次现代化的许多因素已经被引入中国,如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等。而且,中国的第二次现代化的世界排名(1999年在108个国家中排名第56位),高于第一次现代化的世界排名(1999年在108个国家中第64位)。

(二)党的发展战略目标的提出 1、1954年9月 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国防的社会主义国家”。 2、1956年9月,“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在中共八大写入党章。

3、1963年1月29日, 周恩来在上海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简称“四个现代化”。并在64年12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

4、1977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大重新提出在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并把它作为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 二十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号召,曾经起到过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但实际上是做不到的。

5、1982年的十二大,除了重申“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之外,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6、1987年4月,他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第一次使用“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这样的提法,明确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 7、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二)“三步走”战略步骤的内容 基本实现代化 比较富裕 小康 温饱 人均GNP4000$ 人均GNP翻两番 人均800——1000美元 1981年 1990年 2000年 21世纪中叶 人均GNP翻两番 人均800——1000美元 人均GNP4000$ 人均GNP500美元 (二)“三步走”战略步骤的内容

(三)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新部署 在前两步目标提前实现的时候,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第二步:到2020年(建党100年),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第三步;到2050年(建国10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从“两步走”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的确定,突出地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国情认识的深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品格。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小康”——《礼记·礼运》 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理想中,“大同”是天下为公的最高理想境界,“小康”是仅次于“大同”的一种社会模式,用以描述衣食丰足、安居乐业的社会状态。 社会发展:贫穷 温饱 小康 富裕

1、什么是小康社会? 1)“小康”的由来 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所描绘的理想的社会状态,表现了普通百姓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据考证,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其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人们有劳有逸,日子就能好过。后来儒家把比大同社会较低级的一种社会称之为小康。

小康思想在中国民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古至今,“小康”一词常常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语言中,因为对历朝历代广大贫苦农民来说,“大同”只是美好而无法实现的梦想,过上小康日子,才是他们现实可行的奋斗目标。遗憾的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小康社会在现实中却从未实现过。 按《礼记》的描述,所谓大同社会就是“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社会。  而所谓小康社会则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人们能维持中等生活水准的社会。

2)邓小平所设想的小康社会 “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 “那个时候,中国国内市场比较大了,相应的,与国外的经济交往,包括发展贸易,前景就更加宽广了。” “到那个时候我们经济力量强了,就可以拿出比较多的钱来更新装备。” “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 “到那个时候,中国对于世界和平和国际局势的稳定肯定会起比较显著的作用。”

2000年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人民生活总体水平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背景 2000年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人民生活总体水平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表现: 1)人均GNP和GDP超过了800美元 2)恩格尔系数:01年城镇为37.9%,农村为47.7%。 人民生活消费以农产品为主转向以工业品和服务为主 3)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基本社会保险、企业和个人的商业保险等

我国20世纪末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将目前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发展成为更高水平的、内容比较全面丰富、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社会。

总体小康走向全面小康 总体小康 全面小康 更高水平 更全面 发展较为均衡 低水平 不全面 不平衡

所谓低水平:指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还刚刚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也就是说刚刚“达标”。 据测算,虽然截至2001年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超过11590亿美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下同),但人均GDP只有912美元,尚不足1000美元;而全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更低,仅为436美元。

低收入国家:人均GNP < 800美元 中等和中低收入国家:人均GNP 800-3000美元 中上等收入国家:人均GNP 3000-10000美元 高收入国家:人均GNP > 10000美元

所谓不全面:是指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阶段,以教育、体育、文化、卫生为核心的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比如:中国城乡居民总的消费支出中用于吃喝的比重仍然偏高(据统计,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7.9%,刚刚越过小康标准的底线向富裕型迈进;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7.7%,基本上属于刚刚“入围”小康标准),而用于发展消费乃至享受消费的比重仍然偏低。

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工农之间和城乡之间,以及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和生活水平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在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诸多方面,以及小康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进展状况也是不平衡的。 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方面,国家统计局日前指出,考虑农民收入中的实物部分以及城市居民收入中的隐性部分,则城乡收入差距不是3∶1,而是5∶1乃至6∶1。 以地区差距为例,2001年排名第一的广东省的经济总量超过1万亿元,而排名最后一位的地区只有139亿元。 另据国家统计局的研究,2000年末,全国初步达到小康水平的人口是75%左右。截至目前为止全国还有3000万农村人口,城镇还有将近2000万人生活在国家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等等。

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更高水平:GDP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基本实现工业化,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开放的经济体制。 更全面: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小康。P129 整个社会走上生产、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发展比较均衡: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城镇人口超过50%(2000年为36%),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富足的生活。

3、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经济目标 政治目标 文化目标 生态目标 社会目标

经济目标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度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政治目标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文化目标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社会方面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生态目标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资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源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21世纪的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发展的机遇不是很多的。 我们要在21世纪,牢牢把握和切实利用好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各种挑战,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实践环节 1、查一下资料。上校园网或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与发达国家主要差距有多大? 2、要求班级学生分组,就本章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并选出几组上讲台演讲。 3、布置学生结合所学理论进行社会实践,并写出实践报告。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