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Advertisements

山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任教师培训专题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Windows98与Office2000(第二版) 林卓然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第三讲 认识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2.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专题一之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一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区级课题汇报 (初期) 汇报人:建平中学周宁医 2008年9月27日.
常用逻辑用语复习课 李娟.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成果的精髓 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形成、发展及其基本内涵,进而认识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正是把握和运用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
会计学专业基础课堂之 基础会计(初级会计) 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2-7、函数的微分 教学要求 教学要点.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二章 讲授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一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成都市树德中学政治教研组 梁 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编著 陈先达 杨耕.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编著 陈先达 杨耕.
  2010江苏高考考点: 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第八章 认识与实践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要求: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掌握认识的本质,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理解认识的辨证过程;深刻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及党的思想路线。 重点与难点: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际的指导作用。认识的本质。
第六课复习 《求索真理的历程》.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中安专升本教育 政治理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上海金融学院政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斯多德为友, 更重要的,以真理为友 ---哈佛大学校训.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制作、讲授:郑来春(政法学院思政一部) 电话: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说课标 说教材 说建议 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高一年级 张岩.
实践的含义 实践及其特点 人 实践的特点 的 认 识 从 何 而 来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第二单元 综合探究 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                                                                                                                         
宇宙无限,没有中心 地球是世界的中心 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基督徒 和 心理学.
项目管理 Project Management
Harvard ManageMentor®
1085至1125年间的官员地域分布与社会关系 1.
第4章 非线性规划 4.5 约束最优化方法 2019/4/6 山东大学 软件学院.
相似三角形 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刘静会 电话:
第四章 四边形性质探索 第五节 梯形(第二课时)
§5.3万有引力定律 一.历史的回顾 1.地心说和本轮理论(C.Ptolemy,约前150)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有效性 感城中心学校 陈利平.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分数乘法(一).
物理化学 复旦大学化学系 范康年教授 等 2019/5/9.
TEM8人文知识 ——英语国家概况部分讲解 上外贤达学院 昌兰华.
我们能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位似.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 上册 轴对称 高效课堂编写组 高向玲.
主讲:俞熹 By Dr. WhyX whYX MSN: 2007年3月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教学要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的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能动的反映

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人,他是体力和智力、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社会存在物。

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活动领域的对象,也就是进入主体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范围的客观事物 。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1.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这是实践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本质关系 ) 2.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这是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本质关系 ) 3.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利益关系 4.审美关系:主体在改造和认识客体中得到的美感。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徐悲鸿画马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

农牧业生产 天文学 丈量土地 数学 建筑、手工业 力学 战争 孙子兵法 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 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 生态科学 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 邓小平理论 实践需要 认识产生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首先,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其次,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哥白尼 第谷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其次,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 断向前发展。 算盘 结绳记事 ipa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再次,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狼桃”?还是蔬菜?这是个问题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仿生学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荀子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去读它,我们就可以认识它。 费尔巴哈

休谟的“不可知论” 英国哲学家大卫 · 休谟认为,感觉是我们唯一知道的东西,他同时认为没有理由断定感觉是对外界物质对象的反映。他说:人心中从来没有什么别的东西,只有感觉,而且人心也不能经验到这些感觉与物象之间的联系。因此,外界物是否存在?外界物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我们都是不知道的。 休 谟

康德的“不可知论”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要形成认识必须具备二个条件:自在之物刺激我们的感官引起感觉;用先验的认识形式来整理这些材料。时空和十二范畴就是这样的认识形式。他认为用时空和十二范畴整理后的现象界就远离了自在之物本身。因此,我们的认识只能停留于现象界,自在之物本身是不可能被我们认识的。 康 德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反映论:是指确认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论原则,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红花!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它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唯心主义先验论 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产生的,即从天上掉下来的。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

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正反省”的结果,即认为是自己头脑里所固有的,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孟轲认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而知者,其良知也。” 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我也,我固有之也”。

第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实践论,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生产实践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主体 实践 客体 认识 科学实验

第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主体 主体 实践 客体 客体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三、 认识的基本运动规律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3、认识过程 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三、 认识的基本运动规律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硬! 红! 甜!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感性认识的形式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表象 知觉

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 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

三、 认识的基本运动规律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和高级形式,是人们凭借抽象思维把握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的认识。 理性认识: 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和高级形式,是人们凭借抽象思维把握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的认识。

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商品 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 水果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卡斯帕洛夫与“深蓝”对弈

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通过感官得到 通过思维抽象得到 直接性、生动性 间接性、单纯性 表面的、外部的 内部的、本质的 感觉、知觉、表象 概念、判断、推理 低级阶段 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就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就是事物的本质。 感性认识是不可靠、不正确的,理性认识是可靠的、正确的。 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三、 认识的基本运动规律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作为认识发展的两个阶段,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都有区别,但两者又是联系的统一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F=GM1M2/R2 于源来 感性认识 有待于发展到 理性认识

相互依赖: 一方面: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上升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 感性认识虽然是对事物的表面现象的认识,但它是认识的必经阶段,理性认识之所以可靠就是因为它来源 于感性认识,否则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反映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只有通过事物的现象(感性认识),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班·达依尔:陛下,我只要…… 舍罕国王:当然可以……?! 舍罕王赏麦

18,446,744,073,709,551,615颗麦粒“四万亿蒲式耳”,是全世界在两千年内生产小麦的总和。

感性认识有待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有局限性的;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了认识是为了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获得理性认识去能动地指导实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中渗透着理性因素:第一,人的感觉是理解了的感觉。第二,人的感觉必须通过理性形式来表达。 理性中渗透着感性因素:第一,理性思维的深刻理解,要借助丰富的感性材料。第二,对理论的解释要借助感性形象,才能使之明晰化。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唯理论和经验论都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把二者对立起来。 防止的错误倾向: 唯理论和经验论都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把二者对立起来。

唯理论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依赖于感性认识。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就犯了唯理论的错误。 经验论则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认为认识可以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就犯了经验论的错误。

经验论夸大感性认识而轻视理性认识。 笛卡尔 唯理论夸大理性认识而轻视感性认识。 洛克

教条主义

经验主义

相互依赖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相互渗透 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 小结: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 割裂两者关系 相互依赖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相互渗透 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  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 割裂两者关系 唯理论 教条主义 经验论 经验主义

三、 认识的基本运动规律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3、认识过程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1)、必须勇于实践,深入调查研究,获取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的条件 (注意: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1)、必须勇于实践,深入调查研究,获取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2)、必须运用理性思维及其正确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1)、掌握大量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

第谷

1600年,第谷请年轻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做自己的助手。与第谷不同,开普勒对科学观测不太感兴趣,但他却具有第谷无法比拟的长处。他十分善于作理论分析、抽象和概括。开普勒在做了第谷的助手之后,充分利用了第谷已有的资料,进行细致的研究。他先对火星的资料进行计算,然后推而广之,于1609年得出了行星运动的轨道定律(第一定律)和面积定律(第二定律)。在此基础上,开普勒还试图寻找出行星运动周期和轨道大小之间的数量关系。他以日地平均距离为距离单位,以地球绕太阳运动周期为时间单位,将六大行星的一些数据列成了一张比较表。通过对这张表进行加、减、乘、除、开方、平方等各种计算和分析,开普勒终于发现了行星运动的周期定律(第三定律)。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2)、遵循科学的辨证思维方法。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必要性表现:由认识目的、认识功能和实践的本质所决定的。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目的。 重要性表现: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里斯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三、 认识的基本运动规律 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条件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条件

2、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条件 第一,坚持一般原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性认识要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三、 认识的基本运动规律 1、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性 2、再认识过程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性 2、再认识过程

1、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性 客观方面: 主观方面:

   从主体看,人的认识受着科学技术条件、知识水平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制约。 从客体看,认识对象是作为系统和过程而存在,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

  发明家爱迪生,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经历了8000多次的失败,才找到了合适的电灯灯丝。

(二)、认识的无限性  整个世界是无限发展着的,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没有尽头,这一点决定了人的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世界的任务永远不会完结,人对世界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入全面。人只能无穷地接近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但不能完成对整个世界的认识。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 正确反映 主体 客体 歪曲反映 谬误

2、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 第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第二是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人物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真理的客观性 日心说 地心说 实践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是真理。

注意: 有用及真理是典型的“主观真理论”是实用主义的现实表现。它完全否认了真理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伽利略的胜利

真理的绝对性: 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从认识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的认识能力上看: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就人类的认识能力来说,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之物。

a2+b2=c2 真理的绝对性 c a b 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B A 毕达哥拉斯

真理的绝对性 从认识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的认识能力上看: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就人类的认识能力来说,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之物。

真理的绝对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 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的近似性、有条件性。

a2+b2=c2 a2+b2≠c2 真理的相对性 a c b b a c 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片断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对全部事物的正确反映。 B a c C A b A b C B a c a2+b2=c2 a2+b2≠c2

真理的相对性 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一)、真理的含义和客观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 2、真理的相对性 3、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任何一个真理的两个不同的属性,绝对性主要是指真理的客观性,相对性主要是指真理的条件性。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1)对立: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任何一个真理的两个不同的属性,绝对性主要是指真理的客观性,相对性主要是指真理的条件性。 (2)统一: 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

真理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对立: 从内容和认识能力上看 从广度和深度上看 近似性、 确定性、 无条件性 有条件性 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绝对性 相对性

首先,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相互渗透。 其次,相对真理是向绝对真理转化的。 联系:  一方面,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另一方面,绝对真理之中包含着相对真理。  其次,相对真理是向绝对真理转化的。   一方面人们不断发现相对中的绝对和绝对中的相对,使真理的绝对性不断拓展和深化。另一方面,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或转化化绝对真理。

第一,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反对绝对主义真理论,又要反对相对主义真理论。绝对主义真理论只看到真理的绝对性一面,看不到真理的相对性。它在理论上会造成独断论和思想僵化,在政治上往往走向专制主义。相反,相对主义真理论只看到真理的相对性一面,看不到真理的绝对性一面,这样会导致主观主义和诡辩论。二者的共同缺点是割裂了相对和绝对的统一,都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第二,这一原理为我们提供了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这就是坚持和发展辩证统一的态度。一方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真理具有绝对性,因而必须坚持;另一方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真理又具有相对性,因而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其加以发展。

案例:科学的理论和真理性的认识,也要在实践中发展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前进的。全党必须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

案例分析: 该观点揭示了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科学发展观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谬误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 (三)、真理与谬误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谬误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

(三)、真理与谬误 真理和谬误的统一 首先,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 认识 互相依赖 真理 谬误 互为条件

(三)、真理与谬误 真理和谬误的统一 其次,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1、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1、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权威标准 “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夫子是大成至圣先师。

1、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众人标准 大多数人的意见就是真理

1、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实用标准 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为了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它们大有用处,所以才给它们以真理的美名的。 胡适

1、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实践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1、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准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

案例: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 “两个凡是” :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起草,《光明日报》社的杨西光、吴江、马沛文10次参与讨论修改,中央党校的孙长江执笔定稿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于1978年5月11日、12日先后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发表,立即轰动全国,引起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高度评价真理标准大讨论,认为这对于解放思想,打破“两个凡是”的精神束缚,重新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于改革开放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114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历史文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115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全党和国家命运和前途的的问题,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主观认识 客观效果 真理 谬误 相符 不符 真理 谬误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这就要求一种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第二,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这就决定了只有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1、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准 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一切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必须拿到实践面前、并通过实践的检验,只有实践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是历史的、具体的,任何时候的实践都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认识。 UFO 外星人 茫茫宇宙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㈠、价值及其特性 1、什么是价值 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关系。 一种事物或现象由于其具有的一定属性或性能,能够满足主体某种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对于主体具有积极的肯定的意义,就被主体认为是有用、有意义的,即有价值的。

2、价值的特点 (1)价值具有客观性 首先,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人的需要以及需要满足的程度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总是为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所制约,这是理解价值客观性的关键。 其次,满足人需要的对象是客观的,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价值必须有其产生的客观基础,这是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所固有的属性。 最后,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是客观的。

2、价值的特点 (2)价值具有主体性 首先,价值关系中不是人趋近物,而是物趋近人; 其次,主体的创造性鲜明地体现了价值的主体性。 主体的创造性表现为: 其一,主体发挥客体潜在的价值; 其二,发明、发现掌握客体的方式; 其三,改造客体,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

2、价值的特点 (3)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价值的历史发展表现于物和人两个方面。 从价值的客体满足人需要来说,价值的发展表现为物的有用性不断丰富和提高,价值对象的数量和种类不断扩大和增多,这是在实践基础上由片面到全面、由简单到复杂不断上升的过程。 从价值的主体即实际发现和利用客观事物有用性的人来说,价值的发展表现为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完善和自我价值不断实现的过程。

2、价值的特点 (4)价值具有多维性 价值的多维性要求人们在创造或实现价值时,必须对某一价值物的价值作全面的考察,以决定取舍。 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其结构和规定性又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或全面性。同一客体相对于同一主体的不同需要来说,可以构成多维的价值关系。 价值的多维性要求人们在创造或实现价值时,必须对某一价值物的价值作全面的考察,以决定取舍。

(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 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 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的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我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的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出发。 ——“实际”是客观的、全面的,又是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又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2、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把客观存在 的实际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 根本出发点——反对主观主义。 3、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 理论联系实际。

(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1、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去寻找新答案,创造新理论。 2、实事求是是融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为一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 ②坚持了辩证法。 ③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④体现了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1、真理是具体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过程。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 2、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有: (1)要坚持调查研究,反对“唯书”、“唯上”。 (2)要认真改造主观世界,提高主体自身素质。 (3)要有大无畏的革命胆略和勇气,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解放思想 , 实事求是 , 与时俱进 ,求真务实 , 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第一,体现时代性。 第二,把握规律性。 第三,富于创造性。

三、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1、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就是人类按照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改变世界事物的现存形式,创造自己的理想世界。 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和实践必须相结合。 (1)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实践以理论为指导 (2)理论的作用离不开实践的作用。 思想理论的力量只有当它们被作为实践力量的人所掌握,运用于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实践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来,发挥出来。 ——理论与实践结合是达到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 (1)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 (2)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人们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其实质是提高人的素质。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4、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活动状态。 必然王国——自由王国——自然主人——社会的主人。 认识必然,争取自由,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化,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