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与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脉是纵行的主干,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络脉是横行的分支,循行于较浅的部位,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把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以及皮肉筋骨等组织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有十五络脉、浮络、孙络。
第二节 十二脉经 一、命名 二、走向和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阴经和阳经多在四肢部交接 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阴经与阴经在胸腹部交接
三、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它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名称和分布规律是根据各经所联系内脏的阴阳属性及其在肢体循行的不同位置而定,阳经属腑,循行于四肢的外侧;阴经属脏,循行于四肢的内侧;手经循行于上肢;足经循行于下肢。 四、表里配合 五、流注次序
第三节 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分布 (二)奇经八脉的功能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为“经气”,经络的生理功能实际上就是经气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行气血作用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为“经气”,经络的生理功能实际上就是经气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行气血作用 二、沟通联系作用 三、抗御外邪作用 四、感应传导作用 五、调节平衡作用
第五节 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阐释疾病病理变化 1.外邪由表入里的传播途径 第五节 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阐释疾病病理变化 1.外邪由表入里的传播途径 在疾病的情况下,经络是传注病邪,反映病变的途径。外邪侵犯人体,常以经络为途径,从皮毛腠理内传五脏六腑。 2.内脏病变反映于体表的途径 内脏的病变可以通过经络的传导,反映于外表的特定部位或与其相应的孔窍。如真心痛,不仅表现为心前区疼痛,且常放射到上肢内侧缘,这是因为手少阴心经行于上肢内侧后缘之故。又如胃火见牙龈肿痛等。
脏腑之间因经络的沟通联系而使病变相互影响。 互为表里的脏与腑:心火可下移于小肠等。 3.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 脏腑之间因经络的沟通联系而使病变相互影响。 互为表里的脏与腑:心火可下移于小肠等。 非表里关系的脏腑:例如肝病影响脾胃。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 ⑴循经辨证,判断病位 根据经络循行部位作为病候诊断的依据。如两胁疼痛,多为肝胆病;缺盆中痛,常是肺脏的病变。又如头痛一症,痛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后头部及项部者,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巅顶者,多与厥阴经有关。 ⑵按察腧穴,判断病位 机体患病时,常在体表的某些穴位或部位出现病理性反应,这对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现实意义。如肺脏有病时,可在肺俞穴出现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肠痈可在阑尾穴有压痛等。
三、指导疾病的治疗 1.循经取穴: 经络学说广泛地用于临床各科的治疗,特别是对针灸和药物治疗,更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针灸疗法与按摩疗法常用“循经取穴”的方法,治疗某一脏腑组织的病证。例如胃痛取胃经的足三里穴;肝病刺肝经的期门穴等。针刺麻醉、耳针疗法等都是在经络理论的指导下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2.分经用药:药物疗法也是以经络为基础,根据某些药物对某一脏腑经络具有特殊选择性作用,因而产生了“药物归经”的理论,对临床用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例如治疗头痛,属太阳经头痛用羌活,属阳明经头痛用白芷,属少阳经头痛用柴胡,属厥阴经头痛用蒿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