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員名單:鄧子聰,彭禮軒 目錄: 肉食性魚類---------------- P.1- 5有毒魚類----------- P.6-14 頻臨絕種魚類----------- P.15 分工表----------------- P.16
中文名稱:扁紅眼鱸 俗名:金目盧 P.1
中文名稱:目黃 俗名:瓜仔、白瓜仔 P.2
中文名稱:黑鯛。 俗名:黑格。 P.3
中文名稱:花身雞魚。 俗名:花身仔。 P.4
中文名稱:銀紋笛鯛 俗名:紅槽。 生性兇猛、好吃,攻擊力強, P.5
學 名:Epinephelus tauvina (Forsskal) 英文名:Black seabass, Greasy grouper, Greasy reefcod 日文名: 俗 名:巨石斑魚 形態及特徵:本魚種屬於鮨科,魚體呈褐色,並散佈瞳孔大小之黑斑,幼魚時有 不明顯之闊橫帶。吻部較尖,上頷後端超過眼部後緣,眼徑較吻長 為短,或僅其一半長度。成魚體長可達 1.0 m 。 P.6
漁業(生態)及利用:本魚種分佈於日本南部、中國東海、0 南海而至印度洋一帶海域,本省西南部海域較常見。 性喜棲息在珊瑚礁區之洞穴或礁隙間,以小 魚和甲殼類為食,全年有產,春、夏兩季產量較多,為一大型之高 經濟食用性魚類。唯本魚種國外將其列為熱帶性海魚毒之魚種,肝 臟等內臟組織最好不要食用。可用延繩約或一支釣捕 P.7
學 名:Istiophorus platypterus (Shaw and Nodder) 英文名:Sailfish, Bayonefish 日文名: 俗 名:雨傘魚、破雨傘 P.8
P.9 形態及特徵:本魚種屬於正旗魚科 (Istiophoridae),第一背鰭較體高為高,有 些超過體高 2 倍。 腹鰭特長,幾乎達第一臀鰭的先端,尾鰭深分 叉,尾柄兩側各有兩條隆起稜脊,側線略呈波狀。體背部呈紫黑色 ,腹部呈淺棕色,具青色圓點所成之橫帶有 17-20 列。 成魚體長 可達 2.5 m 。 漁業(生態)及利用:本魚種分佈於熱帶和亞熱帶之太平洋海域,本省近海皆有產。屬外 洋性魚類,性喜將背鰭浮出水面,通常以數尾群游,棲息於黑潮流 域表層,有接近沿岸的習性, 4-8月產卵,幼魚有趨光性。全年有 產,盛產期為 4-7 月。可為延繩釣、圍網所漁獲。 本魚種若處理 不當,容易腐敗產生高量組織胺,造成過敏性食物中毒。其它旗魚 亦有此問題。 P.9
學 名:Euthynnus pelamis (Linnaeus) 英文名:Skipjack tuna, Oceanic bonito 俗 名:鯤、煙仔虎、小串 P.10
形態及特徵:本魚種屬於鯖科,兩頷齒呈絨毛狀,鋤骨和顎骨均無齒。 第一背鰭前方有若干硬棘延長,其最後一棘極短, 並緊接第二背鰭起點。 胸甲極為發達。體背呈鉛綠色,腹面呈銀白色,腹面並有四條以上 之褐色縱帶。成魚體長可達 1.0 cm ,一般為 50 cm 左右。 P.11
漁業(生態)及利用:本魚種分佈於全球熱帶和亞熱帶之海域中, 本省東北及東南部海域 亦有分佈,台東、花蓮、屏東產量多, 性喜在 20 ℃左右之海洋表 層中洄游,在太平洋海域洄游途徑中, 必經本省沿岸或近海,因此 每年 2-6 月及 9-11 月為盛產期。 屬於大洋性表層洄游魚類,追 食鯖、或飛魚等活餌為食,為生魚片、 柴魚和罐頭之上好材料, 通常以船釣或圍網所捕獲。唯若處理不當, 易腐敗遭致細菌污染而 產生高量之組織胺,易造成過敏性的食物中毒。 其它鰹類亦有此問 題。 P.12
學 名:Scomber japonicus (Houttuyn) 英文名:Mackeral 俗 名:花飛、青飛 。 P.13
形態及特徵:本魚種屬於鯖科,體色較深,體背呈灰藍色, 腹面潔白無黑色斑紋 ,體高短於頭長,鋤骨和顎骨均有齒。 成魚體長可達 40 cm。 漁業(生態)及利用:本魚種分佈於熱帶和亞熱帶之大西洋、 印度洋和太平洋。台灣則常 見於蘇澳、基隆及澎湖等外海。 性喜成群洄游於表層水域,可為拖 網、圍網和一支釣所漁獲。 本魚種為本省漁獲物之主要魚種,唯鮮 度維持不善,極易腐敗,易產生組織胺, 食用後易造成過敏性食物 中毒。其它鯖類亦有此問題 P.14
中華白海豚 Sousa chinensis 中華白海豚又名印度太平洋駝背豚, 屬脊椎動物門的海洋哺乳類動物, 其身體發展至極宜游泳,前肢更成闊鰭狀。牠們以香港為家。 P.15
分工表:鄧子聰:搜集資料,打字 彭禮軒:搜集資料,電腦製作 P.16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