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 ——宗教建筑
第四章 宗教建筑 第一节 寺庙祠观 第二节 塔幢 第三节 石窟 第四节 其他宗教建筑欣赏
第一节 寺庙祠观 一、佛教建筑 最大的唐代木建筑-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冀北宝刹正定名阁-河北正定北宋隆兴寺 第一节 寺庙祠观 一、佛教建筑 最大的唐代木建筑-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冀北宝刹正定名阁-河北正定北宋隆兴寺 木构楼阁精品-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观音阁(辽代) 最大的喇嘛教寺院-拉萨布达拉宫(清初) 蒙藏汉民族形式的混容-河北承德外八庙(清) 藏传佛教博物馆-雍和宫 二、道教祠观 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太原晋祠圣母殿(宋) 保存完整的元代建筑-山西芮城永乐宫 三、伊斯兰礼拜寺 泉州清净寺(麒麟寺)保存较多外来建筑形象
一、佛教建筑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五世纪之交的古代印度,大约到公元一世纪,当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明帝时,经西域和南海传入中国。佛教建筑主要是佛寺和佛塔,是仅次于宫殿的另一重要建筑类型。 主要沿着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文化,天生具有一种注重现实人生的精神,中国的宗教建筑也就发散着一种现实的、人本的气息。
特点: 1、佛教之于中国,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于其他各国相比,始终也没有上升到统率全社会的思想主流地位; 2、从佛教传入之初,中国人就开始按照中国方式来改造它,使它在发展中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中国佛教建筑也主要是中国人自己的创造;
3、中国与西方基督教教堂在艺术性格上很不相同,后者强调“表现”信仰者对天国向往的激情和狂热,出人意表的体形、动荡不安的气氛,是它的性格基调;前者则强调“再现”彼岸世界的宁静与平和,温婉馥郁的庭院,平易近人的结构造型,更多显现出安祥与亲和的气氛;
4、因此,中国佛寺与住宅和宫殿有很多共通之处,同样都采取以院落形式为主的群体组合方式。这是一种人间的宗教,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
佛寺是佛教僧侣供奉佛像、舍利,进行宗教活动和居住的处所。佛寺在中国历史上曾有浮屠祠、招提、兰若、伽蓝、精舍、道场、禅林、神庙、塔庙、寺、庙等名, 其大多源于梵文音译、意译,或为假借、隐喻,或为某种类型的专称、别名,到明清时期通称寺、庙。
不同时代、不同宗派的佛寺在建筑上存在着差异,但大体都是以佛殿或佛塔为主体,以讲堂、经藏、僧舍、斋堂、库厨等为辅助建筑,局上沿袭中国传统的庭院形式。佛寺的宗教活动具有群众性,因而戏场、集市等相伴出现。建在山林的佛寺则多与风景名胜相结合。中国佛寺虽是宗教建筑,却和世俗生活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建筑性质。
中国佛寺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东汉至东晋 (约公元1世纪~公元4世纪)此时佛教刚传入中国,其建筑曾借用中国传统的“祠”的名称,最初以塔为中心,四周用堂、阁围成方形庭院。此期佛寺数量不多,西晋首都洛阳周围也只有40多所。
南北朝至五代 (约公元4世纪中叶~公元10世纪中叶)这是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佛寺的数量和规模都大大超越前代,佛寺中心立塔柱,四壁环绕有浮雕的廊院,北面正中雕殿形壁龛。北魏末年都城洛阳有寺1367所,外地有寺30000余所,全境共达40000余所,唐代更多。
宋代至清末(约公元10世纪中叶~公元20世纪初)宋代佛教的社会作用大不如前朝。宋都的大相国寺庙会已是一个衣食器用、图书文玩、医卜星相、飞禽走兽等无所不包的大市场。“庙会”成为集市的一种重要形式,延续至近代。宋代禅宗兴盛,南宋著名大寺“五山十刹”,都是禅宗的寺院。佛寺布局也有变化,主体建筑有山门,门内左右有钟鼓楼,原三门处改为天王殿,内为大雄宝殿、东西配殿,后为藏经阁。北宋以来,大寺中多供罗汉,开封大相国寺曾塑五百罗汉。
最大的唐代木建筑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五台山在唐代已是我国的佛教中心之一,建有许多佛寺。佛光寺位于台南豆村东北约五公里的佛光山腰,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单檐四阿顶,虽然经过多次修葺,大体仍保持唐代原来面貌。 佛光寺东大殿外景
最大的唐代木建筑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大殿建在低矮的砖台基上,平面柱网由内外二圈柱组成,这种形式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金厢斗底槽”。内外柱高相等,但柱径略有差别。柱身都是圆形直柱,仅上端略有卷杀。檐柱有侧脚及升起。阑额上无普拍枋。 佛光寺平立面图
最大的唐代木建筑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大殿屋面坡度较平缓,举高约1/4.77。正脊及檐口都有升起曲线,屋面筒瓦虽是后代所铺,但鸱尾式样及叠瓦脊仍遵旧制。 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粗壮的柱身、宏大的斗拱再加上深远的出檐,都给人以雄健有力的感觉。
最大的唐代木建筑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殿内的砖砌佛座和塑造佛像,都是唐代遗物。 佛光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大的唐代木建筑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佛光寺大殿建造示意图 佛光寺大殿斗拱
冀北宝刹正定名阁-河北正定北宋隆兴寺 此庙始建于隋,原名龙藏寺,到宋初改建时才用现名,其总平面至今仍保存了宋代风格,呈有南北中轴的狭长方形。山门对面有照壁,门前有石桥及牌坊。门内左右的钟鼓楼和正面的大觉六师殿已毁。再后是东西配殿和摩尼殿,殿后有戒坛(四周的回廊和后端的韦陀殿已不存)、慈氏阁、转轮藏殿,再进为东西碑亭和佛香阁,最后是弥陀殿。方丈及僧舍在佛香阁东,并附厨房、马厩等。由于利用了建筑体量大小和院落空间的变化,轴线虽长而不觉呆板。
冀北宝刹正定名阁-河北正定北宋隆兴寺 摩尼殿建于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面阔七间约35米,进深也是七间约28米,重檐九脊殿顶,四面正中都出抱厦。外檐檐柱间砌以封闭的砖墙,内部柱网由二圈内柱组成,面阔和进深方向的次间都较稍间为狭,和一般的处理不同。 摩尼殿内五彩悬塑观音
冀北宝刹正定名阁-河北正定北宋隆兴寺 转轮藏殿内设一可转动的藏经橱,因以为名。是建于北宋时的二层楼阁式建筑,平面方形,每面三间,入口处加雨搭。上用九脊殿顶。底层因设八角形的转轮藏,所以将内柱向两侧移动,使与檐柱组成六角形平面。这种改变柱子位置的方式,是宋、金建筑常采用的手法。 隆兴寺转轮藏殿 转轮藏阁内的转轮藏
冀北宝刹正定名阁-河北正定北宋隆兴寺 佛香阁又称大悲阁,是寺中最高大的建筑,共三层高33米,有栏干平座,屋顶歇山式,此殿大部为近代重修。阁内有高24米的千手千眼铜观音,是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创建此阁时所铸,也是我国古代铜制工艺品中最大的一件遗物。
冀北宝刹正定名阁-河北正定北宋隆兴寺 摩尼殿位于河北正定隆兴寺大觉六师殿遗址的北面。始建于宋皇祜四年(1052年),独特的建筑为海内孤例。 摩尼殿面阔七间,进深七间,总面积为1400平方米。大殿布局奇特,平面呈十字形,重檐歇山顶,四面正中均出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立体结构重叠雄伟,富于变化,在我国现在古代早期建筑中实属罕见。 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配置复杂;柱子用材粗大,有明显的卷刹、侧脚和生起。明、清两代虽进行过修葺,但主要结构仍与宋《营造法式》相近。尤其是1977年至1980年落架复原性重修后,古老的殿阁越发显得朴拙雄劲。
木构楼阁精品 ——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观音阁 独乐寺在河北蓟县县城内,相传始建于唐,后经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现存辽代建筑尚有山门及观音阁二处。
木构楼阁精品 ——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观音阁 山门面阔三间(16.63米),进深两间四椽(8.76米),单檐四阿顶,举高约1/4。建在石砌台基上。平面有中柱一列。 此门屋檐伸出深远,斗拱雄大,台基较矮,形成庄严稳固的气氛,在比例和造型上是成功的。
木构楼阁精品 ——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观音阁 观音阁位于山门以北,亦建于统和二年,面阔五间(20.23米),进深四间八椽(10.52米)。外观二层,有腰檐平座,内部三层(中间有一夹层)。屋顶用九脊殿式样。 台基为石建,低矮且前附月台。平面上减去当心间缝中柱,形成了六边形的井口,以容纳高16米的辽塑十一面观音像。 独乐寺观音像
木构楼阁精品 ——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观音阁 柱子仅端部有卷杀,并有侧脚。上下层柱的交接用了叉柱造,由于上层和夹层的檐柱较底层檐柱收进约半个柱径,在外观上形成稳定感。位于底层斗拱以上和平座楼板以下的夹层,在柱间施以斜撑,加强了结构的刚度,这种做法和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同出一辙,它经受了近千年来多次地震的考验,证明结构是合理的。
最大的喇嘛教寺院-拉萨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拉萨市红山之上。布达拉为梵文“普陀罗”的音译,意为脱离苦海之舟,寓意圣地普陀山。
最大的喇嘛教寺院-拉萨布达拉宫 在拉萨市西约2.5公里的布达拉(普陀)山上,是达赖喇嘛行政和居住的宫殿,也是一组最大的藏式喇嘛教寺院建筑群,可容僧众两万余人。相传始建于公元八世纪松赞干布王时期,后毁于兵燹。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起,由五世达赖重建,主要工程历时约五十年,以后陆续又有增建,前后达三百年之久。
最大的喇嘛教寺院-拉萨布达拉宫
最大的喇嘛教寺院-拉萨布达拉宫 此宫依山而建,经过漫长的石磴道行至山腰,才到达宫的入口。此处带箭窗的碉楼大部由白石砌成,仅在檐边及石栏墙用白玛草涂红装饰,外观简洁明快。上部中央的红宫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也是达赖喇嘛接受参拜及其行政机构所在,有经堂、佛殿、政厅、图书馆、仓库、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堂灵塔以及平台、庭院等,最大的经堂可容纳五百喇嘛诵经。红宫以东是达赖喇嘛的住所,位置较红宫稍低,装饰十分华丽。红宫附近又设有佛像及佛具制造所、印经院、马厩、守卫室、监狱和喇嘛住宅等。
最大的喇嘛教寺院-拉萨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高二百余米,外观十三层,实际只有九层。由于它起建于山腰,大面积的石壁又屹立如削壁,使建筑仿佛与山岗合为一体,气势十分雄伟。在总平面上没有使用中轴线和对称布局,但却采取了在体量上和位置上强调红宫和色彩上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等手法,因此仍然达到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效果。 布达拉宫入口门廊 红宫之上又建金殿三座和金塔五尊,阳光下金光灿烂,更加突出了这组建筑的重要性。
最大的喇嘛教寺院-拉萨布达拉宫 在建筑形式上,既使用了汉族建筑的若干形式(金殿屋顶、达赖喇嘛住所的装修……),又保留了藏族建筑的许多传统手法(门、窗、脊饰……),这反映了兄弟民族建筑形式的密切结合,也表现了藏族建筑艺术的高度精华。 此外,宫内尚有许多壁画,对研究当地的历史和艺术都很有价值。 布达拉宫金顶
最大的喇嘛教寺院-拉萨布达拉宫
蒙藏汉民族形式的混容-河北承德外八庙 承德位于北京通往内蒙的要道上,又是清代帝王避暑的地方,自十八世纪初,就在这里修建离宫,称为“避暑山庄”。
蒙藏汉民族形式的混容-河北承德外八庙 在离宫东面和北面的丘陵地带,先后建造了十一座喇嘛庙,因有八座隶属清廷理藩院管理,而其处塞外,故俗称“外八庙”。它们是溥仁寺(公元1713年建)、普宁寺(公元1755年建)、溥佑寺(1760年)、安远庙(1764年)、普乐寺(1766年)、普陀宗乘庙(1771年)、殊象寺(1774年)、须弥福寺庙(1780年)。
蒙藏汉民族形式的混容-河北承德外八庙 普陀宗乘庙 普乐寺
蒙藏汉民族形式的混容-河北承德外八庙 普佑寺 安远庙
蒙藏汉民族形式的混容-河北承德外八庙 溥仁寺 殊像寺
蒙藏汉民族形式的混容-河北承德外八庙 普宁寺 普宁寺 大乘庙 须弥福寺
蒙藏汉民族形式的混容-河北承德外八庙 这些庙宇风格各异,气势恢宏,散布在避暑山庄东面和北面的山峦坡地,众星捧月般拱卫在避暑山庄周围,其占地面积四十多万平方米,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古寺庙建筑群体之一。自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营溥仁寺、溥善寺,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须弥福寿之庙落成,前后历时六十多年。现完整保存下来的有七座。
蒙藏汉民族形式的混容-河北承德外八庙 除了溥仁寺和殊像寺外,都在不同程度上吸取或模仿蒙、藏民族的建筑形式。现以普陀宗乘庙为例。 普陀宗乘之庙俗称小布达拉宫,位于避暑山庄北方狮子沟北山岗上,占地面积为220,000平方米,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庙。 普陀宗乘庙
蒙藏汉民族形式的混容-河北承德外八庙 该庙仿西藏布达拉宫兴建,整个建筑分布在山坡之上,大致为三部。前部有山门,门前有石狮一对,其后为碑亭,碑亭有石碑三通。碑亭后为五塔门,门前有石象一对。 该庙内计有大小建筑60处,布局灵活,又不失庄严肃穆,表现了较高的建筑艺术水平。 普陀宗乘庙碑厅 五塔门与石象
藏传佛教博物馆——雍和宫 雍和宫是北京市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喇嘛教黄教寺院,它位于北京内城的东北角上。南起戏楼胡同,北至内城城垣,总长近400米,占地约66000多平方米。殿宇宏伟,气势巍峨。
藏传佛教博物馆——雍和宫 雍和宫明代是太监的宫房,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建成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升为行宫,改名雍和宫。乾隆九年(1744年)改为喇嘛教黄教的上院,成了清政府管理喇嘛教事务的中心。
藏传佛教博物馆——雍和宫 雍和宫由王府改建为寺庙,所以在建筑格局上仍然保留王府的形制。其前半部疏朗开阔,后半部密集而有起伏,疏密相间,殿阁错落,飞檐宇脊纵横;除正路天王殿、雍和宫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之外,还有宫东书院,有平安居、如意室、太和斋以及海棠院、花园等。西路原为观音殿和关帝庙。其中法轮殿建筑雄伟,平面呈十字形,黄琉璃瓦顶上设5个小阁,阁上各有小型喇嘛塔1座。 雍和宫琉璃牌枋
藏传佛教博物馆——雍和宫 万福阁为宫内最大建筑,黄瓦歇山顶3层楼阁。阁左右并列永康阁和延绥阁,以悬空阁道相通,将三阁连为一体,成为一组宏丽轩昂的建筑群。阁中弥勒佛站像,地面上的垂直高度有18米,埋在地下的又有8米,由完整的白檀香树雕成,是世界最大木雕佛。 雍和宫是北京著名的喇嘛教寺院,规模宏大,佛像众多,有藏教博物馆之称。
二、道教建筑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的起源可追溯到老子。春秋战国时代提倡百家争鸣,当时各种学说、学派都纷纷著书立说,对于长生不老、成仙得道一说风行一时。齐宣王、燕昭王、秦始皇等等,都使人入海求仙,求取灵丹妙药,借以长生。
汉代张道陵开始行符禁咒之法,北魏寇谦之奉老聃为教祖、奉张道陵为太宗,确立道教这个名称,唐代皇帝提倡道教,因而道教盛行,宋代在都城东京建设昭应玉清宫,房屋有数千间,规模十分宏大。
元代供奉吕祖,封吕洞宾为“纯阳演政警化普佑帝君”,在山西永济县永乐镇建设永乐宫,后又扩建北京白云观。明代嘉靖年间,道教仍然盛行,大建湖北武当山道教建筑群,还在崂山建设道观建筑群。清代在明代道教建筑的基础上又扩大建设。
总观道教建筑布局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园林式建筑,与自然环境中的山石、河水、树木互相结合,大部分道观都采取这个方式,凡是名山大规模的道教建筑群,其亭台楼阁、殿宇回廊,高低错落、大小不等,桥廊碑石布局自然,依山石径,登道蜿蜒,河谷深邃,溪水湾流,鲜花野菜,古树栉比,一入其境,犹如神仙境界。 另一种是礼制布局,以中轴线贯穿,主要殿阁都建在中轴线之上,井然有序,严格按对称式布局。
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太原晋祠圣母殿 山西太原晋祠,位于太原西南悬瓮山下,原来侍奉春秋时晋侯的始祖叔虞,故称晋祠。现有建筑除圣母殿、飞梁是北宋,献殿是金代以外,都建于明清。 山西晋祠圣母殿 及殿前的鱼沼飞梁
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太原晋祠圣母殿 圣母殿始建于北宋天圣间(公元1023年—1031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正面朝东,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实际是殿身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加副阶周匝)。重檐九脊殿顶。平面中减去殿身的前檐柱,使前廊深达二间;内柱除前金柱外全部不用。 前檐副阶柱身施蟠龙,柱有显著侧脚和升起。 山西晋祠圣母殿立面图
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太原晋祠圣母殿 殿内有塑像43尊,其中宋塑41尊,尤以33尊侍女像为佳妙,姿态秀丽生动,是我国古代艺术的杰作。 飞梁是位于圣母殿前方形水池——鱼沼上的十字形桥梁。结构是先在水中立石柱,柱上置斗拱、梁木,再覆以砖。根据斗拱、石柱和覆盆莲瓣石础的形制,应是宋代遗物。 山西晋祠圣母殿前檐柱有木雕龙缠绕
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太原晋祠圣母殿 圣母殿宽阔的前廊 圣母殿重檐飞升
保存完整的元代建筑-山西芮城永乐宫 山西芮城永乐宫,原在山西永济县永乐镇,是在唐代吕公祠原址上重建的大纯阳万寿宫的主要部分,建于元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现因修筑黄河水库工程,已将这组建筑迁到芮城。 主要建筑沿纵向中轴线排列,有山门、龙虎殿(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和丘祖殿(已毁)。是一组保存得较完整的元代建筑。 永乐宫总平面
保存完整的元代建筑-山西芮城永乐宫 三清殿是宫中主殿,面阔七间,34米,进深四间,21米,单檐四阿顶平面中减柱甚多,仅余中央三间的中柱和后金柱。檐柱有升起及侧脚,檐口及正脊都呈曲线。 殿前有月台二重,踏步两侧仍保持象眼做法。殿身除前檐中央五间及后檐明间开门外,都用实墙封闭。 永乐宫纯阳殿 永乐宫主殿三清殿
三、伊斯兰教建筑 中国伊斯兰教的宗教建筑,包括礼拜寺(清真寺)、教经堂、教长墓等几个类型。伊斯兰教大约在唐代传入中国,先后为回、维吾尔、撒拉等民族所信仰。
1940年毛泽东主席为延安清真寺题写的匾額
中国伊斯兰教建筑有2个体系: ①以广大内地的回族为主的礼拜寺和教长墓(拱北)为代表; ②以维吾尔族为主的礼拜寺和陵墓(玛札)为代表。因宗教需要,一般礼拜寺由礼拜殿(祈祷堂)、唤醒楼(拜克楼)、浴室、教长室、经学校、大门等建筑组成。
唤醒楼即中亚礼拜寺中的密那楼(Minaret),原是塔形,称密那塔,或按波斯语称帮克塔,为呼唤教民作礼拜的建筑,因为体形高耸,也成了伊斯兰教特有的标志。礼拜殿一定要坐西朝东,这是为使教民做礼拜时面向西方的麦加。寺内装饰不用动物题材,而用几何形、植物花纹及阿拉伯文字的图案。
泉州清净寺——保存较多外来建筑形象 福建泉州清净寺建于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元至正间(公元1341~1370年)重建。 寺门在南,门宽4.5米,高20米,由青绿色石砌成。门楣作葱式尖拱三重,高度自外向内递减。门上建堞垛及平台,原有塔已毁。 礼拜殿在门内西侧,正面向东,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东墙辟门,西墙设龛,南墙开方窗六孔,墙壁全由花岗石砌。原来屋顶全毁。 这寺的平面布局和门、墙式样都保存了较多的外来影响。 泉州清净寺
第二节 塔幢 一、楼阁式塔 二、密檐式塔 三、单层塔 四、喇嘛塔 五、金刚宝座塔
塔,梵文称作Stupa,在古代的印度就是坟冢的意思。在印度和西域各国,最初的「塔」是作为佛家的「坟墓」用的,後来又专门用来收藏舍利和经卷之用。其建筑结构也非常单纯。随著佛教传入中国,印度那种原始的「塔」,和中国的建筑艺术相结合,加之又为中国历代的封建统治阶层所利用,塔的形制和功能,就远远的超出了印度「窣堵波」的范围了;并且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艺术风貌。
佛塔建筑主要可分三部分,即塔刹,是表相的部分;二是塔身,用来供设佛像;三是地宫,用来收藏舍利。 塔的层数一般为单数, 如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层,如杭州灵隐寺的木塔是七层,云南大理的南诏塔为十七层。而偶数层的古塔在全国只有一、二处。我国古塔的层数大都是奇数,其实是与我国古代的阴阳学说有关。《周易》上说:“阳卦奇,阴卦偶。”在古代数学中把“一”、“三、”“五”、“七”、“九”等单数称为奇数,作为阳的象征,把“二”、“四”、“六”、“八”、“十”等双数称为偶数,作为阴的象征。塔是阳的象征,所以就取奇数了。
一、楼阁式塔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现存唯一的木塔 苏州虎丘云岩寺塔——最早仿木双层塔壁砖塔 南京报恩寺塔——多彩琉璃砌筑的绚丽奇迹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现存唯一的木塔(辽)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伽塔在应县城内,又称应州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是国内现存唯一木塔。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现存唯一的木塔(辽) 塔位于寺南北向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在方形及八角形的二层砖台基上,塔身平面也是八角形,底径30米,高九层(外观五层,暗层四层),67.31米。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现存唯一的木塔(辽) 底层的内外二圈柱都包砌在厚达一米的土坯墙内,檐柱外设有回廊,即《营造法式》所谓的“副阶周匝”。而内外柱的排列,又如佛光寺大殿的“金厢斗底槽”。位于各楼层间的平座暗层,在结构上因为增加了柱梁间的斜向支撑,也使塔的刚性有很大改善,经过多次地震,仍安然无恙。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现存唯一的木塔(辽) 应县木塔剖面及局部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现存唯一的木塔(辽) 上下层柱使用叉柱造,上层檐柱又较下层柱收进半柱径,在外观上形成逐层向内递收的轮廓。各层都设平座及走廊。全塔共有斗拱六十余种。
苏州虎丘云岩寺塔 ——最早仿木双层塔壁砖塔(五代) 虎丘塔建于五代吴越钱弘十三年(公元959年)。寺的原来平面已不可考。 塔的平面八角形,这是五代、宋、辽、金最流行的形式。塔体可分为外壁、回廓、塔心壁、塔心室数部,底层原有副阶周匝已毁。
苏州虎丘云岩寺塔 ——最早仿木双层塔壁砖塔(五代) 塔高七层(最上层是明末重建),大部用砖,仅外檐斗拱中的个别构件用木骨加固。塔身逐层向内收进,塔刹与砖平座已不存,残高约四十七米。 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平剖面
苏州虎丘云岩寺塔 ——最早仿木双层塔壁砖塔(五代) 塔心壁亦八角形,四面开门正对外壁塔门。在我国仿木的楼阁式砖石塔中,用双层塔壁的以此塔为最早。各层内部走道已用砖拱券。 塔内枋上用“七朱八白”,走道天花用菱角牙子、如意头,拱眼壁用套钱纹、写生花等,内容颇为丰富。
南京报恩寺塔 ——多彩琉璃砌筑的绚丽奇迹(明) 南京报恩寺琉璃塔在南京中华门外,始建于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历时十九年才建成。 该塔平面八角形,塔室方形,高九层,约80余米。底层有回廊(即宋代的副阶周匝)。
南京报恩寺塔 ——多彩琉璃砌筑的绚丽奇迹(明) 塔下有八角形台座三重。每层八面均开圆拱门。塔身全部用琉璃砖砌成,外壁白色,塔檐、斗拱、平座、栏干则用五色琉璃。由于各层递收、所以使用的砖瓦尺寸不一,当时为了考虑修理方便,每一构件制作时都一式三份。一份用于建塔,另二份编号储存,以备修理时用。 此塔在当时曾被誉为世界建筑七大奇迹之一,惜毁于太平天国之役。
二、密檐塔 河南登封嵩山嵩岳寺十二边塔(北魏) 陕西西安荐福寺小雁塔(唐)
河南登封嵩山嵩岳寺十二边塔(北魏)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在登封嵩山南麓,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密檐式砖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 塔平面为十二边形,是我国塔中的孤例。高十五层,40米。底层转角用八角形倚柱,门楣及佛龛上已用圆拱券,但装饰仍有外来风格。密檐出挑都用叠 ,未用斗拱。塔心室为八角形直井式,以木楼板分为十层。
河南登封嵩山嵩岳寺十二边塔(北魏) 塔身外轮廓有柔和收分,呈一略凸曲线,塔刹也用砖构成,在简单台座上置覆钵,束腰及仰莲,再叠相轮七重与宝珠一枚。 密檐间距离逐层往上缩短,与外轮廓的收分配合良好,使庞大塔身显得稳重而秀丽。檐下的小窗,既打破了塔身的单调、又产生了对比作用,也是较好的处理手法。
陕西西安荐福寺小雁塔(唐) 小雁塔坐落在陕西省西安市南约1公里的荐福寺内。 小雁塔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是唐代古都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的标志,因为规模小于大雁塔,并且修建时间偏晚一些,故而称作小雁塔。
陕西西安荐福寺小雁塔(唐) 小雁塔是密檐式方形砖构建筑,初建时为十五层,高约46米,塔基边长11米,塔身每层叠涩出檐,南北面各辟一门;塔身从下往上逐层内收,形成秀丽舒畅的外轮廓线;塔的门框用青石砌成,门楣上用线刻法雕刻出供养天人图和蔓草花纹的图案,雕刻极其精美,反映了初唐时期的艺术风格。 塔的内部为空筒式结构,设有木构式的楼层,有木梯盘旋而上可达塔顶。明清两代时因遭遇多次地震,塔身中裂,塔顶残毁,现在仅存十三层。由于小雁塔的造型秀丽美观,各地的砖石结构密檐塔大都仿效建造,在云南、四川等地区的唐、宋时期的密檐塔虽各具地方特色,但仍可以看出与小雁塔的继承关系
三、单层塔 山东济南神通寺朴素简洁的四门塔(隋)
山东济南神通寺朴素简洁的四门塔(隋) 神通寺四门塔在济南历城县柳埠镇,是一个全部用青石块砌成的单层塔,根据内部题记,最迟建于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 塔平面呈正方形,每面宽7.38米,中央各开一圆拱门。塔室中央有石块砌成的方形塔心柱,柱四面皆有一个圆雕的佛像。塔檐挑出叠涩五层,然后上收成四角攒尖顶,顶部有方形须弥座,四角置山花蕉叶,中央安置一座雕刻精巧的塔刹。全高约13米,整个风格朴素简洁,全塔除塔刹略带装饰性外,都是朴素的石块所构成。
四、喇嘛塔 北京妙应寺白塔(元)
北京妙应寺白塔(元) 北京西城妙应寺塔在阜城门内大街路北,又称白塔,该寺建于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初名大圣寿万安寺,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曾遭火焚,于明宣德八年(1433年)再建,改称妙应寺。因寺内有通体涂以白垩的塔,俗称白塔寺。是尼泊尔著名工匠阿尼哥的作品。全高约53米。
北京妙应寺白塔(元) 塔建在凸字形台基上。台上再设亚字形须弥座二层(角部向内递收二折),座上置覆莲与水平线脚数条,承以肥短的塔身(又称宝瓶或塔肚子)、塔脖子、十三天(即相轮)与金属的宝盖。塔体为白色,与上部金色宝盖相辉映,外观甚为壮伟。 现寺内的建筑大都为清代所建,仅白塔在火焚中幸免,为元代遗物,至今已700余年。
五、金刚宝座塔 北京大真觉寺塔(五塔寺)(明)
北京大真觉寺塔(五塔寺)(明) 五塔寺位于西直门外白石桥以东的长河北岸。此庙又称五塔寺,建于明初,寺内宝塔建于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是我国此类塔最早的例子。它是根据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印度僧人班迪达带来的“佛陀迦耶塔”(释迦得道处伽耶山寺所建的纪念塔)图样建造的,但在塔的造型和细部上全用中国式样。
北京大真觉寺塔(五塔寺)(明) 五塔是在由须弥座和五层佛龛组成的矩形平面高台上,再建五座密檐方塔。台座南面开一高大圆拱门,由此可循梯登台,台上中央的密檐塔较高,十三层;四角的较小,十一层。
第三节 石窟 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北魏) ——美丽雄伟的造型艺术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北魏) ——天然溶洞孕佛缘
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北魏) ——美丽雄伟的造型艺术 云岗石窟在大同西16公里的武周山,依山凿窟,长约一公里,有窟四十多个,大小佛像十万余尊,是我国最早的大石窟群之一。始建于北魏文成帝兴安二年(公元453年),有名的昙曜五窟(现编号16—20窟)就是当时的作品。其他诸窟,也大多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迁都洛阳以前。 云岗石窟二十窟
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北魏) ——美丽雄伟的造型艺术 由于石质较好,所以全用雕刻而不用塑像及壁画。此时我国石窟还在发展时期,吸收外来影响较多,如印度式的塔柱、希腊的卷涡柱头、中亚的兽形柱头以及卷草、缨络等,但在建筑上,无论是佛殿和佛塔,从建筑的整体到局部,都已表现了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 云冈石窟第12窟中的平棋藻井
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北魏) ——美丽雄伟的造型艺术 早期的(如昙曜五窟)平面呈椭圆形,顶部为穹窿状,前壁开门,门上有洞窗,后壁中央雕刻一座巨大的佛像,左右有侍立的肋侍菩萨,左右壁又雕刻许多小佛像。这些佛像几乎充满整个洞窟,布局相当局促,洞顶及洞壁没有建筑处理,窟外可能有木构的殿廊。数量上是最少的一种。 云冈石窟第39窟中的塔柱,柱的四壁雕有佛龛、佛像
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北魏) ——美丽雄伟的造型艺术 后来的多采用方形平面,规模大的则分前后二室,或在室中央设一巨大的塔心柱。柱上有的雕刻佛像,有的刻成塔的形式。窟顶已使用覆斗形,穹隆形或长方形、方形平綦天花,壁上刻包括台基、柱枋、斗拱等的木架构佛殿或佛陀本生故事等。在布局上,窟内主像不过分高大,与其他佛像配合,宾主分明,因而内部空间显得广阔。窟的外部雕有火焰形券面装饰的门,门以上有一个方形小窗。 内景
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北魏) ——美丽雄伟的造型艺术 至公元五世纪末开凿的云岗第9窟和第10窟,石窟的外部前室正面雕有两个大柱,如三开间房屋的形式。 以上这些演变情况,我们可清楚地看到“石窟”这一外来宗教建筑的中国化过程。 云冈石窟中的庑殿顶饰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北魏) ——天然溶洞孕佛缘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迁都洛阳后,就在都城南伊水两岸的龙门山修建石窟,经东、西魏、北齐、北周、隋、唐等朝的陆续经营,再加上五代、北宋的修凿,使这里成为我国著名的艺术宝库。现在保存下来的洞窟有1352处,小龛750个,塔39座,大小造像约十万尊。 龙门石窟外景 虽然其中60%都是唐代的,但由于前后延续近五百年,各个时代的特点在这里都有所反映,而且艺术上的造诣也较早期的更为成熟,这对于提供比较和鉴定标准方面,是很有价值的。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北魏) ——天然溶洞孕佛缘 龙门诸窟都未采用塔心柱和洞口的柱廊,洞的平面多为独间的方形,未见有前后室或椭圆形平面。窟内均置较大佛像。 宾阳中洞是龙门石窟中最宏伟与富丽的洞窟,也是耗时最长(自北魏景明元年到正光四年,公元500—523年,共24年)、耗工最多(共八十万二千三百六十六工)的洞窟。内有大佛十一尊,本尊释迦如来,通高8.4米。洞口两侧浮雕“帝后礼佛图”是我国雕刻中的杰作,解放前被盗,现存美国。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北魏) ——天然溶洞孕佛缘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洞,南北宽30米,东西长35米。自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开凿,到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完成。费时三年九个月。主像卢舍那佛,通高17.14米,两侧阿难、迦叶二弟子、二胁侍菩萨、二供养人及天王、力神等都雕刻得很生动。 龙门石窟奉先寺
第四节 其他宗教建筑欣赏 现存的辽南京天宁寺塔 浙江杭州六和塔
第四节 其他宗教建筑欣赏 云南景洪西双版纳的佛寺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
第四节 其他宗教建筑欣赏 武当山紫霄宫的紫霄殿 金铜的武当山金顶
第四节 其他宗教建筑欣赏 文革后复建的贡唐仓金塔 山西泽源悬空寺
第四节 其他宗教建筑欣赏 南禅寺大殿
第四节 其他宗教建筑欣赏 山西大同善化寺普贤阁 山西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
第四节 其他宗教建筑欣赏 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 陕西西安小雁塔
洛阳白马寺 江苏苏州报恩寺塔--南宋遗物
第四节 其他宗教建筑欣赏 辽代庆州白塔,在内蒙古赤峰巴林右旗辽庆州古城遗址内 河南开封祐国寺铁塔
第四节 其他宗教建筑欣赏 河南洛阳的北魏永宁寺九层木塔复原图 江苏南京栖霞寺舍利塔
第四节 其他宗教建筑欣赏 河南登封少林寺塔林,有唐以来的和尚墓塔二百余座 福建泉州开元寺鸟瞰
第四节 其他宗教建筑欣赏 甘肃敦煌莫高窟北魏壁画《九色鹿本生故事》中的佛教建筑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第4窟七佛阁立面图
第四节 其他宗教建筑欣赏 日本法隆寺五重塔(南北朝风格)
第四节 其他宗教建筑欣赏 乐山大佛 桂林日月塔
苏公塔
苏公塔又名额敏塔,是一座造型新颖别致的伊斯兰教古塔,它是新疆境内现存最大的古塔。苏公塔全是用一式的灰黄色砖砌成的圆形巨塔,塔高44米,基部直径10米。塔门入口处有两通阴刻石碑立于塔下,一为维吾尔文,一为汉文。旁边建一可容纳千人作礼拜的清真寺。塔体简朴,明快,有14种几何图案和整体向上均匀收缩的圆柱体形,十分悦目。更妙的是塔的内部结构,这里不用一根木料,而是在塔的中心用砖砌出72级螺旋式阶梯当作中心柱体,既代替木结构支撑加固了塔身,又可作梯攀登通达塔顶,这是木材奇缺的吐鲁番维吾尔族建筑大师们创造的具有伊斯兰建筑风格的艺术珍品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肃州清真寺
札什伦布寺白塔 侗族塔(贵州)
左江斜塔为砖塔,是世界八大斜塔之一。原名归龙塔。位于崇左城东2千米处。建于明代于启元年(1621)。分5层,塔底直径5米、高28米,塔身呈八面体,塔顶八面飞檐;每层各开一窗口。塔内有螺旋形阶梯通塔顶。整个塔身向外倾斜1米左右,俗称斜塔。据专家考证,是建塔工匠在建塔时考虑到江心风力和地基等因素而精心设计的。据说此塔原为一县令所建,起初只建了3层,另外两层由继任县令修建。左江斜塔已经经历了370多年的风雨侵袭,至今仍巍然不动。 崇左斜塔(广西)
在宕河的东岸,自南向北近一千米的距离座落着几十座佛塔,这些佛塔大多都是泥质,因为敦煌地区干旱少雨缺水,因此大多都基本保存完整,这些塔中以覆钵式的喇嘛塔居多,另外还有亭阁式的塔。这些古塔分布在绿树中,广场间,山坡上,本身的斑驳就代表了历史的沧桑。 莫高窟佛塔(甘肃)
海宝塔位于银川市北郊,北塔寺内,因其与银川市西的承天寺塔遥遥相对,又俗称北塔。始建于公元5世纪,塔通高54米,塔身呈“亚”字形,风格独特,为我国十六名塔之一。 海宝塔(宁夏)
银山塔林位于昌平县北部,原名“铁壁银山”,因悬崖陡峭如同高大的墙壁一样,色黑如铁,而大雪之后漫山皆白,山色如银,故而得名。 银山塔林(北京)
五塔寺(内蒙古)
繁塔建于古城开封东南古老的繁台之上,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是开封现存最早的建筑。在宋代,它曾是一座六角九层,80余米高的巨型佛塔,极为壮观。因岁月沧桑,至明代仅余三层。后人在大塔上,仿损毁的六层缩建为六级小塔,成为如今独特绮丽、别有风趣的造型。现塔高31.67米,青砖砌成,每砖雕有精美的佛像,共108种,7000余尊。塔内存有178块宋代佛经碑刻,是珍贵的佛经碑刻精品。
在五台山塔院寺内,寺内以舍利塔为主,塔基座正方形,藏式,总高约60米,全部用米浆拦和石灰砌筑而成,在青山绿丛之中,高耸的白塔格外醒目。塔刹,露盘,宝珠皆为铜铸,塔腰及露盘四周各悬风铎,风来叮当作响,极富古刹风趣。台怀诸寺,群山环峙,塔院寺位居在前,高大的白塔引人神往,人们把它看作五台山的标志。
郏县蛤蟆塔在河南省郏县境内,建于清康熙年间。塔身虽不高,却以“奇声夺人”而闻名于世。游人若以掌击塔,塔内会发出“咯咯咯……”的鸣声,如有万千只蛤蟆在鼓膜低唱,妙不可言,发人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