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与道家思想
前言 什么是“道家” 道家与道教有本质区别。 以老子为创始人,崇尚自然无为。 有“老庄”、“黄老”与“玄学”三个流派. 老子 (创始人) 老庄学派 (内圣之道) 魏晋玄学 (内圣外王合一) 老子 (创始人) 黄老学派 (外王之道)
一、老子“自然无为”之道 老子其人其书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人。 出函谷关,著《老子》。 逝世于秦地。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通行本分上篇《道经》与下篇《德经》,共81章,5000余字。
1、自然之道 什么是“自然”? “自然”是指事物的自然本性与状态 “自然”是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人类的创造不可能比“自然”更好
改变生理自然,导致病态。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老子·第12章》
改变伦理自然,导致道德沦丧。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第18章》
什么是“无为”? “无为”是指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 “无为”是回归自然的唯一途径 因为事物的自然本性不可能改变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老子·第29章》
以无为顺应自然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以无为顺应人性自然是治国的根本规律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则民自富,我无欲则民自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 以无为顺应人性自然是治国的根本规律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则民自富,我无欲则民自朴。 《老子 · 第57章》
什么是“道”? “道”是万物的运行规律 “道”:无形,简称“无”。 万物:有形,简称“有”。 万物只有遵循无形的“道”才能完善。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第77章》
为何将“规律”称为“道” 规律是无形的,无法命名。 称其为“道” ,是取人类出行必遵循“道路” 之意。 夫“道”也者,取乎万物之所由也。 王弼《老子指略》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道”是万物生化之本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第42章》 “道”运动规律与常识相反 《老子·第40章》
2、修身之道 珍视生命 名利与生命哪个更重要?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 《老子·第44章》
无知无欲 摈弃错误的知识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第56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第81章》
悟道 回归赤子之心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老子·第20章》
3、处世之道 上善若水 水顺应万物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第8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老子·第78章》
王者气量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老子·第66章》
不争之争 善战者不怒 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 《老子·第68章》
欲擒故纵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老子·第36章》
以静制动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老子·第28章》
以曲求伸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老子·第24章》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2章》
自知与自胜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32章》
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第22章》
4、治国之道 实施“无为”管理 圣人无心——没有先入之见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老子·第49章》
圣人“不仁”——顺应社会规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第5章》
谨慎治大国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老子·第60章》
反对“有为”管理 “有为”政治的弊端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老子·第75章》 不搞“察察之政”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老子·第58章》
使民无知无欲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老子·第3章》
管理的最高境界 社会自治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第17章》
无为而无不为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则民自富, 我无欲则民自朴。 《老子 · 第57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老子 · 第37章》
庄 子
一、庄子其人 生平: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个性:庄子看起来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曾做过漆园小吏,但不久便辞去,不愿与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还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生不仕”。就是《庄子》一书中也多次提到他鄙薄高官厚禄的故事。
《庄子》
哀感于惠子亡后无辩友 寓言故事:匠人斫垩
P78: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参考译文: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个人让白垩泥弄脏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你为我也这么试试’。匠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虽然如此,我可以搭配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
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粉饰偏颇琐屑的言论来游说一县之长,这样做对于获得很显达的地位来说,也差得太远了) 寓言故事:任公子大钩
背景介绍 战国时候,诸侯王“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所以策士的游说之风大兴,有些人因此平步青云,飞黄腾达,比如苏秦、张仪之流,史书上说他们“一当万乘之主,而都(任职)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但是如果游说的对象只是个小县令,根本就没有飞黄腾达的空间。
P79: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鹜扬而奋鬐,白波如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已而后世辁才讽说之徒,皆惊而相告也。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 参考译文:任国公子做了个大鱼钩系上粗大的黑绳,用五十头牛牲做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把钓竿投向东海,每天都这样钓鱼,整整一年一条鱼也没钓到。不久大鱼食吞鱼饵,牵着巨大的钓钩,急速沉没海底,又迅急地扬起脊背腾身而起,掀起如山的白浪,海水剧烈震荡,吼声犹如鬼神,震惊千里之外。任公子钓得这样一条大鱼,将它剖开制成鱼干,从浙江以东,到苍梧以北,没有谁不饱饱地吃上这条鱼的。这以后那些浅薄之人和喜好品评议论之士,都大为吃惊奔走相告。他们举着钓竿丝绳,奔跑在山沟小渠旁,守候小鱼上钩,至于想得到大鱼那就很难很难了。修饰浅薄的言辞来游说一县之长,这对于获得显达的地位来说距离也就很远很远了,因此没听过任氏钩鱼的风俗,那就不可以参与管理世事了。
庄子的思想 一、自然变化的宇宙观。 (一)“道”的学说。 1.指宇宙的本原。《庄子》认为一切有生命的的东西都起源于“气”,“气”合而生物。
2.指万物发展变化所依循的规律。 庄子十分注重事物的运动与变化,认为各种事物总处在不停地变化中。既然“道”是永恒的、固有的,因而只能“循道而趋”,遵循它的必然规律。
3.指宇宙万物的同一性。 千变万化的世界便总是一大整体。归结起来就是“万物皆一”(《德充符》)和“道通为一”(《齐物论》)。
4.指哲学领域里的一种境界。 《庄子》中多次提到“体道”一事,“体道”其实是追求一种宇宙精神,追求物我交融的心态,从这一角度说,“道”又是一种精神境界。
(二)相对论。 首先,事物总是相对的。 其次,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向它相对立的方面转化。“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齐物论》)
再次,认知受特定条件的限制,受时空的制约。因而认知也只具有相对性,不可能有客观划一的标准。“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 ,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齐物论》)
二、善生保真的人生观。 1.逍遥解脱的人生
逍遥解脱的人生 寓言故事:逍遥游
至人、神人、圣人 无已、无功、无名 什么样的人是逍遥的? 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至人、神人、圣人一类具有最高境界的人呢? 能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而又“无所待” 的 人。 至人、神人、圣人 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至人、神人、圣人一类具有最高境界的人呢? 无已、无功、无名
2.顺应自然,安时处顺 (P97)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大宗师》) 参考译文: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个人在一块谈论说:“谁能够把无当作头,把生当作脊柱,把死当作臀,谁能够通晓生死存亡浑为一体的道理,我们就可以跟他交朋友。”四个人都会心地相视而笑,心心相契却不说话,于是共同结为成为朋友。
3.无用之用 (P94)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 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 弟子厌观之,走及匠 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 ,行不辍,何邪?”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 ,故能若是之寿。” (《人世间》)
三、放任无为的政治观。 1.无为而治。 (P79)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应帝王》) 参考译文: 南海的大帝名叫儵,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浑沌。儵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待他们很好,儵和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的深厚情谊,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和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也就死去了。
浑沌无为则生,有为则死 寓言故事:浑沌的生死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