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lin & Bion 客體關係發展觀 賴柔勳 陳絹諺 蔡宜軒 林冠瑋 李佳郁 高慧軒 http://www.pptbackgroundstemplates.com/animated-backgrounds-2.html
背景介紹 兒童精神分析之母 梅蘭妮‧克萊恩
生平介紹 生命前期—歷經多次失落 克萊恩出生 父亡 父母結婚 大姊出生 二姊出生 二姊亡 兄亡 大哥出生 結婚 長女出生 長子出生 么子出生 1882 1875 1876 1877 1878 1886 1990 父亡 1902 1903 1904 1907 1914 克萊恩出生 父母結婚 大姊出生 二姊出生 二姊亡 兄亡 大哥出生 結婚 長女出生 長子出生 么子出生 母亡
生平介紹 生命後期--踏入精神分析的領域 接受費倫奇的分析 接受亞伯拉罕的分析 亞伯拉罕亡 與長女決裂 長子亡 布達佩斯 精神分析協會 1914 1921 1919 1924 1925 1926 1933 接受費倫奇的分析 布達佩斯 精神分析協會 移居柏林 接受亞伯拉罕的分析 亞伯拉罕亡 移居倫敦 與長女決裂 1934 長子亡 1939 前夫亡 佛洛伊德亡 大姊亡 1940 1944 紳士協議 1960 辭世
Klein 對本能的主張 Klein強調生命第一年的重要性。 嬰兒的心理世界具有生物驅力與本能。 以本我( ego)為中心,而非(id),是驅力 為心理幻想的表達,非由外在的父母造成。
對她而言,嬰兒生命的開始並不是空白的, 而是帶有減輕焦慮的遺傳傾向。 而嬰兒的這些焦慮則來自於經驗到生之本 能與死亡本能兩股力量的衝突結果。 死之本能描述為某種生命初期試圖強力抹 煞出生的事實,並回溯到胎兒前期的狀態。
Phantasy 幻思
Phantasy 幻思 嬰兒的內在世界是一個幻想的世界,這一種心 理活動的形式是從出生即有的。 幻想是驅力與感受的主動回應,是本能與衝動 的想像性再現。 例如:飢餓的嬰兒幻覺到乳房。 無法區分現實與它自己的幻想 ,所以幻想彷 同真實發生。 被迫害焦慮: 嬰兒會對其自身內在的匱乏感受認為是外界所 給予的挫折,而感受到被消滅的焦慮,這是是 嬰兒主觀的幻想。
為了免於這些焦慮,將激發嬰兒的種種幻想 與防衛。 1.幻思的基本假設: 嬰兒的主觀真實心理感受。 幻思是在因應強烈的焦慮與本能驅力。 幻思是潛意識本我本能的精神象徵或潛意識的奇想 (unconscious fantasies) , 不同於意識層面的幻想。 幻思不一定與父母實際的行為相同。 如:嬰兒在幻思中感到乳房的攻擊,不代表現實中母親 的乳房對其有所攻擊。 為了免於這些焦慮,將激發嬰兒的種種幻想 與防衛。
幼兒的攻擊幻想 拍打奶瓶 用大哭來摧毀世界 灰姑娘的故事 隱藏起來的、潛抑的攻擊行為 情緒困擾
2. 幻思的好&壞假設: Klein認為初生嬰兒具有潛意識的「好」和「壞」 的形象。 當嬰兒需求已滿足 內心裡正擁有母親的「好」乳房的形象。 當嬰兒需求未滿足 像是飢餓的嬰兒會哭、踢腿 → 他們正幻思著在抗議、在破壞「壞」乳房。 這樣的分裂導致愛與恨的斷絕。
隨著嬰兒的成熟發展,和乳房連結的潛意識幻 想繼續影響著嬰兒的精神生活,新的潛意識幻 想也會出現。 3.潛意識下的幻想: 隨著嬰兒的成熟發展,和乳房連結的潛意識幻 想繼續影響著嬰兒的精神生活,新的潛意識幻 想也會出現。 (後來的潛意識幻想則受到現實和遺傳傾向 的塑造) 例子:戀母情結。 因為這些幻想是潛意識的,所以它們也可能是矛 盾的。這種幻想有一部分是來自小男孩和母親相 處的經驗 部份來自於想破壞「壞」乳房而合併 「好」乳房的普遍傾向。
客體 與客體關係
客體 Klein同意Freud所說的人有天生的驅力和本能, 包括死之本能。 特定的驅力則會有特定的客體。 如 :baby 餓了就會找乳房。 Klein相信從嬰兒的早期開始,兒童是同時在幻 想上以及現實上與外在客體產生連結的。 母親──嬰兒第一個愛與恨的客體 嬰兒餓了在母親懷裡吸奶,以滿足自己的需求。 當需求無法滿足,憎恨和攻擊情緒升起並想摧毁這客 體。
客體關係 嬰兒利用投射與內射來面對滿足與挫敗的 循環、控制她們的需要以及建立客體關係。 第一個客體關係是自我分裂的部份或感受 投射到外在客體,然後再吸入,成為內在 客體。
內攝建立了內在世界,此內在世界部分地 反映出外在世界。 投射出內在感覺,豐富了嬰兒所知覺的外 在世界
客體關係的內在世界 內在客體= 自體(self)+外在客體(external object) (修正自體的投射) 最初是與母親的乳房,之後則是母親的臉 和手。
在嬰兒的主動幻想中,他們將這些外在的 客體,像是母親的臉、手和身體的其他部 位,內射(introject)或帶入了他們的精神結 構。從部分客體逐步發展到全部客體。 被內射的客體 ≠ 外在客體的實際特徵。 外在的母親 ≠內在的母親(幻想的愉悅母親形象 (e.g.安全感、穩固感、善良感)
修復 感恩 愛 愛 憂鬱心理位置 憂鬱性焦慮 罪疚 嫉羨 毀滅 佔有 恨 妄想-分裂位置 被迫害焦慮
Freud 原始的心理能量在身體各個部位之間轉移 口腔期 & 肛門期 線性的階段觀點 Klein 在兩個心理位置來回轉移,不斷的從一處又到另外一處, 兩個心理位置: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 妄想-分裂心智位置 Depressive Position 憂鬱心智位置 根據「關係」來界定兒童發展的, 「心理位置」代表小孩對「內在客體」與「外在客體」的經驗與關係。
由生死本能來驅動,因此愛恨之間的衝突是嬰孩必須面對的狀態,初生的焦慮:愛與恨之間的矛盾所帶來的強烈焦慮。 貪婪使他們產生了藉由口腔咬、撕裂的施虐方式來幻思他們能攻擊並破壞乳房,而且也深深的覺得乳房會以相同的方式來攻擊他。 被迫害的焦慮persecutory anxiety 絕對的匱乏與絕對的滿足擺盪, 恐懼之下不可能發展出愛和信任。
「分裂」Splitting 用全有全無的觀點去看待好/壞經驗, 當乳房不在時,我所經驗到的就是一個挫折、迫害的客體—壞乳房; 當生理需求緩解了,我所經驗到的就是一個完美、理想的客體—好乳房。
理想化 Idealization 否認 Deny 最基本的心理機制:投射、內射、分裂, 個體在生命最初期, 脆弱的自我功能對抗焦慮的防衛機制。 誇大乳房美好的一面,在內在的幻思中形成一個永不枯竭而且慷慨地好乳房意象, 藉此應付對迫害性乳房的恐懼。 理想化 Idealization 否認 Deny 全然地否定壞乳房的存在, 在幻思中攻擊、毀滅迫害性的乳房。 為了維護嬰兒全知全能的感受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投射性認同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嬰孩會將自我中無法承受、憎恨的部分, 在幻思中丟入到他人身上, 而他人也回應投射者的幻想。 一個人去誘使他人, 以一種被限定的方式去行為或回應的人際行為模式。
為什麼嬰兒要攻擊母親? 一種對母親的攻擊, 口腔施虐:為了吸乾、剝奪母親的好乳房而撕咬母親的乳頭 肛門施虐:利用尿液和糞便排放出危險的物質給母親, 企圖傷害、控制、佔有母親, 讓嬰兒感受到母親身上有他自己惡的那一部分, 他就能繼續跟母親在一起。 為什麼嬰兒要攻擊母親?
嫉羨 嬰兒渴求無窮盡和永存的乳房, 沒有辦法忍受母親有一些東西是他們想要但卻始終缺乏的,因而衝動的嫉羨促使他們想破壞母親內在的好東西, 貪婪地去剝奪、鯨吞和摧毀這些好東西 嫉羨 「 可是多疑的人是不會因此而滿足的, 他們往往不是因為有了什麼而嫉妒, 只是為了嫉妒而嫉妒, 那是一種憑空而來,自生自長的怪物。 」
負向治療反應 N T R 因為個案過度的嫉羨, 使得個案一旦覺得治療有用時, 會立刻將治療貶抑成毫無幫助的過程, 使得個案無法充分消化與吸收治療師的詮釋, 或將治療師成功的內化成一個好客體, 所以治療工作難以起色, 也可以說是個案抵抗羨嫉感覺所產生的防衛。
「一次好的體驗並不代表永遠是好的;喪失好的體驗也不是世界末日」 憂鬱心理位置 第五、第六個月開始, 在嬰兒好經驗多於壞經驗時, 會開始邁向整合的歷程。 開始能在同一個母親/乳房上看見兩者, 視外在客體為一個整體。 「一次好的體驗並不代表永遠是好的;喪失好的體驗也不是世界末日」
意識到所愛的乳房/母親, 和攻擊、毀滅的是同一客體時, 會產生強烈的罪惡感。 同時,他會渴望修復這損傷。
和想要攻擊客體的罪惡感構成了憂鬱的心智位置。 在伊底帕斯情境中, 嫉妒反而變成是一種修通嫉羨的方式。 擔憂、害怕失去所愛的客體的焦慮感, 和想要攻擊客體的罪惡感構成了憂鬱的心智位置。 罪惡感與失落感提供了一種機會, 讓個人在未來以不同的方式與人建立關係, 能夠更好的掌握愛的本質。
都會再回來時,憂鬱的感覺便會逐漸消失… 如何修通憂鬱的心理位置? 兒童的發展過程涉及到一個愉悅的內在母親形象, 覺察到母親會在每次離去之後, 都會再回來時,憂鬱的感覺便會逐漸消失… 兒童的發展過程涉及到一個愉悅的內在母親形象, 一個良好的客體是能在攻擊之下存活, 是愛與關心的對象,並且提供愛與被關心的感覺。 (1)主體對客體有認同關係 (2)客体進入一個逐漸被發現的過程, 而不是被整個主體世界所替代 (3)主體摧毀客體 (4)客體在摧毀下倖存 (5)主體可以使用客體
感恩 「我的假設是:愛的能力推動了整合傾向, 也促成了愛恨客體之間成功的分裂, 因為整合是以一個奠基深厚的好客體為主, 才能形成自我的核心」 「愛能夠緩和了恨, 而作為破壞衝動必然結果的貪婪與嫉羨也失去了力量」 「只有當愛的能力充分發展, 嬰孩才能體驗到完整的享受, 而正是享受,奠定了感恩的基礎。」
Wilfred Bion 英國 Post-Kleinian 主要代表人 http://www.melanie-klein-trust.org.uk/writers
生平年表 Wilfred Ruprecht Bion (1897年9月8日-1979年11月8日) 1897 生於印度 1905 八歲前往英國受教育 1919 牛津皇后學院攻讀歷史 1924 倫敦攻讀醫學 1940 在軍醫院擔任精神科醫生 1940-1950 專注於團體過程的研究 1950~ 轉向精神分析的實務工作 1962 擔任英國精神分析學會會長 重要事蹟 曾接受過Klein分析 曾加入Tavistock Clinic小組 團體動力學研究的先驅 著有團體中的經驗 BION 生平→年表 介紹容器概念 A B 概念說明 嬰兒與母親 治療師如何給個案好的回應(阿爾法功能) 精神病病理觀 攻擊的連結 Klein 與 bion比較
Container vs. Contained 在Klein的投射認同概念基礎上,提出 container(容納者) 和contained(被容納者)兩個名詞並創立containment 的理論。 Klein認為投射認同是個體在幻想中進行;而Bion則認為投射認同是兩個人之間的事情,亦即:反覆發生在container 和 contained之間的一種關係。
Bion 認為治療師應該像是嬰兒的母親般接納包容案主的投射 修正這些投射 給予他們意義和真實感 案主會再內射這些修正過的投射 臨床意義: Bion 認為治療師應該像是嬰兒的母親般接納包容案主的投射 修正這些投射 給予他們意義和真實感 案主會再內射這些修正過的投射 強化案主的內心世界 矯正性經驗?
♀ container(容器) ♂contained(被容納) 象徵符號最可以避免有先入為主的假設。 Bion認為人格是由 ♀♂ 兩方元素構成,人格的養成是一種動態的過程。我們心中同時擁有♀♂, 健康的狀態是容納他人;也可以被他人容納。 負向的狀態♀無彈性、 ♂猛烈擴張。彼此走向毀滅。 ♀♂的原型〈archetype〉是來自「母親乳房──嬰兒」。 Ex :內心痛苦的嬰兒(患者的心智)尋求母親的乳房、或希望被母親的乳房發現(分析者的心智) 給予新的符號(重新定議) 代替社會語言 避免先入為主 男、女 陰陽 中庸? 阿尼馬 阿尼瑪斯 命名(容器)、概念(被容納者) ♀♂之間存在著聯繫, ♀變的較沒彈性會擠壓到♂; ♂猛烈的擴張以至♀被拉到破裂的臨界點。
以思想來說,我們常會為事件命名,「命名」是使事物集中不致分散的方法。 Bion認為「思想」也是由 ♀♂ 所構成。 ♀(思想者)對於♂(思想)的尋求 ♂實現了對於容器♀的尋找「思想也在尋找它的思想者」 ♀♂配對結果的出現,也是概念化的形成,每一個思想的新發展便會傳達出一種新的生活觀念。 ♀♂的匹配涉及了心理是怎樣在各發展階段成長。 ♀做為引導行動探索的基礎,專注地尋找與之匹配的認知狀態。 以思想來說,我們常會為事件命名,「命名」是使事物集中不致分散的方法。 思想透過思想者的發現與想像 創造出一個新的概念。 思想者為一容器容納思想 並將思想 命名
成長的發生仰賴前一個概念再次尋求它的思想者,即container遇到了那些它想contained的東西。 若是♂沒有適合的♀,意即情感的經驗不能被容納,則個人的痛苦、罪惡感、悔恨等等負向情感經驗都會出現。 ♀♂負向的互動除了使思想具有破壞性之外,同時會讓思想變得越來越無意義最終形成一種無法控制的貪婪和破壞性。 成長,遇到一個容器 給予新的刺激 在原有的基模上做出調適或修正
Container V.S. Contained Bion (1959) 提出: ♀♂兩者間存有三種可能連結的形式: 互利的 (commensal):兩者彼此受益 (嬰兒從交流的經驗中得到好處達成心理的成長, 母親也得到好處並達到成長 共生的(symbiotic):一方受益,另一方未受影響。兩個客體在一起 展現他們的相似性 但保留各自的特性 寄生的 (parasitic):兩者所產生的聯繫對彼此都有破壞作用。他們之間是一種鬆散、沒有凝聚力的關係。 個案因自己方便而跟分析師改時間 發生爭吵 情緒(被容納者)破壞語言(容器) 兩天後 彼此理解 則可能成為共生性 提升表達能力
Containment的功能觀 意義: 外在客體(如母親或治療師)將另一個人(如嬰兒或案主)所投射的無法忍受的心理狀態轉變為可以忍受和有意義的內容。 是一種積極主動的過程,它涉及具有情感關係的兩個人。
Alpha、Beta
home Alpha Function Alpha Beta http://www.pd4pic.com/cry/ https://www.pinterest.com/pin/413346072022400924/
Beta 對目前尚未賦予意義、未給予命名的感覺印象的一種描述方式。 在心中被當作外來的異體,只適於被排出。 不能被思考、以語言詞彙表達、產生意義 具潛在的治療功能:思想產生的基質, Bion視為「尋找思考者」的意思。
代表著「預期的心理災變」而被拒絕進入的情緒經驗的感覺印象 新生兒原始情緒體驗的感覺印象 等待Alpha功能的處理,使其成為能被體驗、思考、容忍、夢、壓抑⋯⋯等客體。 代表著「預期的心理災變」而被拒絕進入的情緒經驗的感覺印象 被否認和再次投射後,成為奇異客體 (Bizarre Objects)
Beta在臨床上的功能 精神病患者引發分析師的情緒: 分析師被期望能夠接受這些beta,作為這些原始思想的思考者,發揮作用。 不是需要精神分析解釋,而是需要製造被分析師涵容的感受(情緒的涉入involvment) 分析師被期望能夠接受這些beta,作為這些原始思想的思考者,發揮作用。
Alpha Alpha是Alpha Function的產物。 由視覺表象、聽覺、嗅覺等感覺印象組成。 以記憶的方式儲存。 本身不是思想或夢,是可以成為它們的東西。 由視覺表象、聽覺、嗅覺等感覺印象組成。 以記憶的方式儲存。 進一步轉化和抽象化,用於產生夢思(dream thought)、意識思想、清醒時的潛意識思考、夢、接觸障礙、記憶、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Alpha在臨床上的功能 一旦Beta Alpha轉化完成 嬰兒 患者 母親 分析師 嬰兒或患者 獲得了認識情緒體驗及 夢或思想的能力 http://www.pd4pic.com/cry/ https://www.pinterest.com/pin/413346072022400924/
Alpha與Beta的不同 Alpha Beta 具運載和傳送意義。 能夠彼此結合或聯結。 無運載和傳送意義 無法相互聯結或與其他任何事物相聯繫。 Beta Alpha Beta Alpha Alpha Beta Alpha Alpha
Alpha Function 母嬰之間關係親密的產物。 抽象概念,用來描述「用來描述將感覺信息轉化為alpha」的能力。 在通常情況下,嬰兒不能夠自己加工感覺信息,因而他需要將原始感覺信息傳送給母親,並依靠母親的alpha功能將其轉變成自己以後可以使用的alpha。 嬰兒會將母親的alpha功能作為部分客體,加以內射 增加嬰兒的忍受力和容納經驗的能力。
Alpha Function 為心理提供材料以產生夢思 夢思能夠辨別睡眠與清醒、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不同,賦予其中一種認同感與自我感。 若Alpha Function出現問題: 個體意識到的感覺印象與體驗到的情緒保持不變,Beta仍然存在。
嬰兒之於母親 患者之於治療師 Alpha Function http://www.pd4pic.com/cry/ https://www.pinterest.com/pin/413346072022400924/
疑問 治療師如何運作自身的Alpha Function,並成為好的容器,使得個案獲得Alpha元素? 治療師的限制與界限 v.s. 個案主觀認定的好壞
應用—精神病理觀
精神病理觀 先天與後天 嬰兒氣質:嬰兒或患者的過度憤怒、嫉妒等有害的先天傾向; 照顧者反應:環境不允許嬰兒或患者使用分裂和投射認同機制 結構 人格精神病的部分總是與非精神病的部分共存
精神病理觀——先天傾向 1.本能衝突未得解決:生之本能和死之本能。 2.毀滅性衝動居主導地位:勝過生之衝動,破壞性很 大,甚至愛的情感都被淹沒,並且轉向施虐。 3.半死不活、絕望的心理狀態:意識到非常多的憎恨, 在(1)心理所有方面、(2)對內部和外在的現實。這些 憎恨運用微小的分裂和過度的投射認同來摧毀嬰兒。 4.對即將到來的毀滅有持續性恐懼。 5.完全不能忍受挫折。 具有上述傾向的嬰兒會經驗到令人恐懼的壞客體,人格的焦慮提升到可怕的水準。因此面對挫折時,常會做出逃避反應。 相較有較好先天傾向的嬰兒,他們可以面對挫折、認識挫折,進而修正這些感受 例如媽媽不在,孩子就一直哭直到媽媽出現;但有這些不利先天傾向的孩子,不知怎麼面對這個挫折,就會逃避
精神病理觀——先天傾向(續) 精神病態人格的心理不能思考與知覺 →過度且是異常地使用投射認同 →不再用於與客體正常交流,而是用於排空和根除自體和客體的意識,大量的敵意是摧毀此一直覺知識基礎的武器 在此傾向中,自體與客體都是痛苦、可怕的,要摧毀! Back to picture
精神病理觀——後天環境 母親Alpha功能的破壞 母親沒有發揮Alpha功能 →母親拒絕嬰兒的投射 →嬰兒不得不接受自己所投射出的、未修正的恐懼自體和經驗 →出現精神病性的「莫名的恐懼」 →沒有適當的容器,進而影響嬰兒的分裂和適當投射能力
精神病理觀——後天環境(續) 母親alpha功能的失敗是環境和嬰兒內在特質之間交互作用的結果: 母親拒絕嬰兒使用最基本的交流形式:投射認同 母親拒絕嬰兒的投射物進入她的內部(多數情況) 不願意成為源自嬰兒情感內射的焦慮的犧牲品(極少數情況)
精神病理觀——後天環境(續) 嬰兒朝向毀滅憎恨和嫉妒的傾向: 憎恨和嫉妒的結果: 形成:嬰兒發現母親雖體驗到他的情感,但仍然保持一種舒服的心理狀態所激起的。且精神病嬰兒會為其所控制。 憎恨和嫉妒的結果: 產生了嚴格的原始超我 歪曲母親接納投射的能力: 當母親移除嬰兒的焦慮時,嬰兒感到她剝奪了自己的東西,卻沒有還給他。他們將母親的接受能力視為對自己心理的貪婪的吞噬,把母親平靜的心態當作敵對的。 如果母親能夠接受嬰兒並保持一種平衡,嬰兒與自己之間的連結攻擊就會減弱,但也不會消失。
精神病理觀——先天+後天的結果 當創造性的連結不能在兩個參與者間形成 →兩個客體不能結合成為一個新的心理客體 →動力性的或創造性的思想就不可能形成 →嬰兒心理留有大量的beta元素,而沒有alpha元素
精神病理觀——人格結構 人格精神病的部分總是與非精神病的部分共存 一個被診斷為精神病的患者仍然存在著隱藏的、非精神病部分的人格 從精神病到非精神病是連續體
精神病理觀——人格結構(續) 激發的原因:挫折 不能夠忍受本能驅力的挫折是患者拒絕現實,產生精神病的主要因素 →能不能忍受挫折,是區分精神病與非精神病的一個基本因素 產生的行為:逃避挫折
精神病理觀——成因與過程 嬰兒初生時就具有對滿足他需要的客體(乳房)的預期。 如果預期遇到了挫折,依患者或嬰兒忍受挫折的能力: 如果能夠忍受挫折,那他終將會發展出思想。 如果對挫折的忍耐力很小或沒有時,獲得滿足的能力就 會受到阻礙 。 當滿足的能力受阻礙 →任何一種美好事物都不會完全滿足 ↔不斷增加的不滿意也增強了挫折 →不斷大量使用投射 →再次內射壞的、未經修正的beta元素 →患者感到他們不僅是壞的,而且甚至比壞的更壞。
精神病理觀——成因與過程 期望、 敵意和挫折的增加 →內射進來的是一種可怕的材料 →形成壞的、否定性的迫害客體,並安置 在嬰兒的心理。 期望、 敵意和挫折的增加 →內射進來的是一種可怕的材料 →形成壞的、否定性的迫害客體,並安置 在嬰兒的心理。 逃避挫折的行為:在不能忍受挫折的情況 下,患者採取步驟使自己擺脫客體——與 挫折不可分離的客體。 →這些行動能拋掉他希望逃避的東西,即 未被思考能力所緩合的緊張和挫折--beta
精神病理觀——成因與治療 反覆使用逃避手段導致惡性循環 ,即有系統地消除alpha加工,排除了從經驗中學習的所有可能性。(亦即:排除所有好客體的進入) 成因和過程反映在病人狀態: 精神病人格會大量求助於病態形式(過度、漫無止境)的投射認同 →因為正常的投射認同從來沒有被允許,因此病態形式的投射認同,是病患僅知的交流、獲得連結方式 對「原始乳房或陰莖」的攻擊和分裂,是對連結的攻擊的原型,而投射認同機制是心理試圖擺脫這種攻擊所造成的碎片的方式
精神病理觀——治療 病患的狀態與攻擊: 通常是一些在童年時期就體驗到死亡恐懼的患者。然而這種恐懼沒有被他們的母親很好地接受和容納。日後這些情感變成了憎恨。 「患者與分析師」、「嬰兒與乳房」之間的連結是投射認同的機制 對這連結的破壞性攻擊源於乳房和分析師對嬰兒/病患而言都是外部的事物
精神病理觀——治療(續) 病患的狀態與攻擊(續): 在分析中,如果患者感到某種客體(主要是分析師)拒絕他使用能夠表達自己意思的唯一交流方法、或是這些莫名恐懼沒有被很好地理解: 會對分析師充滿敵意,,且認為分析師是一些既不能接納他們的抱怨,也不能使症狀減輕的人 會不顧一切強加病態投射認同在分析師身上,而且攻擊這個連結,惡化投射性認同和發展過程
精神病理觀——治療 分析師的角色 要在用來逃避挫折的過程和那些用來修正挫折的過程之間做出選擇是關鍵的決定。 容器的角色:分析師要加工病患無法接納而投射出來的心理內容,再讓病患內射。 當患者極力擺脫不能承受的死亡恐懼時,他就會分裂這種恐懼、並投射到分析師身上。 如果分析師能容納他的投射,那麼就有足夠的時間由分析師的心理對之進行修正,然後就可以安全地內射。
參考文獻 Klein 的學生們: http://www.melanie-klein-trust.org.uk/writers 參考資料: 1.呂英軍(2010) 拜昂的容納功能理論及其對精神病理的理解。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3期, pp.99-103。 2.Neville Symington, Joan Symington (2014)等待思想者的思想 後現代精神分析大師比昂。蘇曉波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