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of TCM 三峡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胡卫 huwei-99@21cn.com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与特点 目的要求: 熟悉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了解中医妇科学研究范围和学术特点;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与特点 目的要求: 熟悉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了解中医妇科学研究范围和学术特点; 树立学习中医妇科学的专业思想,掌握学习方法。
定 义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与方法,认识和研究妇女的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治规律,以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
范 围 女性生殖器官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特点, 妇科病的诊断辨证、治法、预防; 常见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妇科杂病的诊断、辨证论治与预防; 西医妇产科基础理论,现代检查和诊断方法、产科生理; 计划生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中枢皮层 ? 下丘脑 生殖内分泌轴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垂体 FSH 促性腺激素 LH 孕激素 雌激素
月经周期中基础体温、激素水平与子宫内膜的周期变化 1 14 28 基础 体温 垂体 激素 卵巢 内膜 卵泡 黄体 雌激素 孕激素 FSH LH 月经 卵泡期 排卵期 黄体期月经 天数 月经周期中基础体温、激素水平与子宫内膜的周期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妇科的疾病谱有所变化,其研究范围也逐步扩大。一些在中医古籍上未见记载的妇科病,如盆腔炎性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症、异位妊娠等,也属于中医妇科学的研究内容。
中医妇科学的学术特点 1+1=? 生殖健康为中心 中医妇科学具有特色和优势: 理论特色:重视肾、肝、脾、天癸、气血、冲任、胞宫。 理论特色:重视肾、肝、脾、天癸、气血、冲任、胞宫。 病种特有:经、带、胎、产、乳,尤其在调经、助孕、安胎方面有优势和特色。 治疗:内调和外治结合 关注母亲健康。张景岳称“基址”,“求子者必先求母”,保障母子健康。“母子医学” 强调节欲以防病。 1+1=?
怎样学好中医妇科学? 学风正——良好的医德医风,科学的态度 基础厚——中医基础理论和西医相关基础 知识宽——本学科基本知识宽,多学科渗透 多实践——专科基本技能,临证见习、实习 提高临床动手能力,尤要重点掌握 专科特色与优势 参考书——张玉珍《中医妇科学习题集》
强调自主学习 听临床班《妇产科学》 多看妇科名家病案 争取多到临床实践 上课要求:多预习,积极讨论。 考研同学多关注网上信息,习题以张版为主。
第二节 中医妇科学的发展史 目的要求: 了解中医四大典籍为中医妇科学之源。 了解10个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发展概况,代表性著作的名称、作者。 第二节 中医妇科学的发展史 目的要求: 了解中医四大典籍为中医妇科学之源。 了解10个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发展概况,代表性著作的名称、作者。 目的:继承——发扬——创新 参考: 《中国医学通史》
10 个历史时期 夏、商、周时期——萌芽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妇科学奠基时期 秦、汉时期—已具中医妇科学雏形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脉学与胚胎学发展 隋唐五代时期——趋向专科化 两宋时期—独立分科,产科迅速发展 辽夏金元时期——各家学说蜂起 明代——肾主生殖理论深化 清代、民国时期 现代
一、夏、商、周时期——萌芽阶段 甲骨文中有“疾育”(妇产科病) “坼剖而产”(剖腹产)——《史记》 “妇孕不育”,“妇三岁不孕” —— 《周易》 “种子”和避孕的药物——《诗经》、《山海经》 原始的优生观点——《列女传》的“胎教” 《曲礼》“男女同姓,其生不藩”
二、春秋战国时期——奠基时期 出现了妇科医生“带下医”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胎产书》最早记载胚胎发育 《黄帝内经》:基础理论(生殖器官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法、治则);临床病证(经闭、崩、带下、子瘖、死胎、胎病、产后大出血、产后发热、癥瘕、不孕);记载首张妇科药方(四乌贼骨一芦茹丸 ——通涩兼用、补肾活血、通补奇经,也是妇科病食疗第一方。)
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女子胞和与之相联系的子门、胞脉、胞络; 论述了妇女生殖活动由初发、旺盛以至衰竭的全过程;这成为指导中医妇科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 《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成为指导中医妇科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秦、汉时期——已具雏形 最早的妇产科病案(秦) 《难经》创命门学说及冲任督带理论 《神农本草经》所收365种药物中指明治疗妇产科病有88种,并在紫石英条首见“子宫”之名。 仲景《金匮要略》奠定妇科治疗学基础,有经、带、胎、产、杂病分类与辨证论治,首载外治法。 华佗:实施针刺与药物堕胎 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女医”:义姁、淳于衍 (汉)
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有妇人病三篇,内容包括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和妇科杂病的辨证论治,奠定妇科治疗学基础。其治法不仅有内治,还有外治,如以狼牙汤沥阴中,以蛇床子裹成锭剂纳阴中等,开创了妇科外治法的先河。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脉学与胚胎学 晋《脉经》首见“月经”之名和特殊月经(居经、避年、激经),记载妊娠脉、临产脉 妊娠各期保健要点 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方》 晚婚优育 南齐《褚氏遗书》 :“合男子必当其年……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阴阳气完实而交合,则交而孕,孕则育,育而为子,坚壮强寿。”
五、五代隋唐时期——趋向专科化 隋 ·《诸病源候论》为病理学巨著,其中37- 44卷共8卷是论述妇产科病证的,包括经、带、 胎、产、杂病共283种证候。 唐 ·《经效产宝》 是现存产科最完备者。 唐 ·《备急千金要方》列“妇人方”为卷首,为“崇本之义”。 唐代建立了新的医事制度,重视医学教育。专科的雏形已具备。
六、两宋时期—独立分科,产科迅速发展 标志着中医妇科学已经形成 世界上最早的独立分科:设置产科和产科教授;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第一部内容全面的妇产科专著,总结了南宋以前40多种医籍,附以家传验方和自己经验而成。 产科专著众多,记载对异常胎位的助产方法。 标志着中医妇科学已经形成
七、辽夏金元时期——各家学说蜂起 金元四大家对妇产科的观点: 刘完素——泻火通经,尤提出根据妇女不同生理阶 段分别重视肾、肝、脾的学术观点影响后世。 张子和——总结“贵流不贵滞”的理论,善用“汗、吐、 下”逐痰以通经,器械牵引助产方法。 李 杲——升阳泻火,除湿止带;滋阴固气止崩。 朱震亨——首次描述子宫形态、真假阴阳人; 提出痰湿致经、带、不孕机理; 提出黄芩、白术为安胎圣药; 创举胎法、皮工疗法、补气血以补瘘法等。
八、明代——肾主生殖理论深化 对命门学说的发挥: 李时珍对月经和奇经的认识 妇科学术发展,专著较多: 薛己《女科撮要》、《校注妇人良方》 万全《广嗣纪要》 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 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理论最全面,妇科病完备。现代有罗元恺点注《妇人规》专著。 对命门学说的发挥: 赵献可《医贯》、描述命门“水火”见教材第7页第3行 张介宾《类经》 李时珍对月经和奇经的认识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妇女的月经生理论述颇详:“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经者,常也,有常轨也。”
九、清代 妇产科专著: 傅山《傅青主女科》影响最大 萧赓六《女科经纶》 亟斋居士《达生篇》-产科普及读物 沈尧封《沈氏女科辑要》 教科书:吴谦《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明末清初傅山著《傅青主女科》。其学术思想注重肾、肝、脾,认为妇人以精血为主,辨证以脏腑、气血、冲任督带立论,强调七情内伤及房劳伤肾导致妇产科疾病。创制众多方剂,如完带汤、清经散、两地汤、定经汤、生化汤等,配伍简练而实用,流传至今。
现 状—学术研究 整理出版了《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规》、《傅青主女科》等校注本,还出版了收录22种中医妇科古籍的《中医妇科名著集成》。 继承、整理全国各地著名中医妇科专家的学术经验,出版了数本专辑。 刘敏如主编的《中医妇产科学》是一部既具传统性、又具时代性的大型专著,对推动中医妇产科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目前中医妇科名家 《王谓川妇科治疗经验》、《刘奉五妇科经验》、《朱小南妇科经验选》、《罗元恺医著选》、《罗元恺论医集》、《哈荔田妇科医话医案》、《百灵妇科》、《何子淮女科经验集》、刘云鹏《女科治验》、夏桂成《中医妇科理论与实践》《黄绳武妇科经验集》
现 状—科研与临床 对“肾主生殖”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肾-天癸-冲任-子宫”生殖轴的概念,并从临床与实验方面研究其机理。 对产后多虚多瘀的理论进行基础和临床研究并取得进展。 对非手术治疗宫外孕的研究获得成果。
对崩漏、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女性生殖道炎症、先兆流产和反复自然流产、妊娠高血压病、不孕症、子宫肌瘤等病症的中医药诊疗方法与治疗机理进行研究,提高临床疗效,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中医妇科发展简史(重点) 《胎产书》:最早的产科专著 四乌贼骨一蔖茹丸:妇科历史第一首方 《金匮要略》:形成中医妇科学雏形 两宋时期:妇产科独立分科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