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變
參考書籍 謝興國《官逼民反》
清代台灣社會變亂多 俗諺︰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
民變發生的原因 *與羅漢腳多有關 *民變多抗議官僚特權不法或壓迫剝削,打出「官逼民反」旗幟有關。(吏治壞) *連雅堂《台灣通史》:「夫台灣之變,非民自變也,蓋有激之而變也。」
清代台灣吏治: 徐宗幹:各省吏治之壞,至閩而 極,閩中吏治之壞,至台 灣而極。
為「調劑」(貪污的別名)之區 調制度,無心於台灣,把台灣當 為搜刮飽囊之地 台灣吏治壞與清代治台政策消極有關 *官員任期短、不許攜眷,台灣成 *台灣官吏腐敗原因:官員三年一 調制度,無心於台灣,把台灣當 為搜刮飽囊之地
清代民間罵關俗話: *官不驚(怕)你散(窮),鬼不驚你瘦 *三年官,兩年滿 *交官散(窮),交鬼死,交好額(富人)做乞食(乞丐),交縣差吃了米
沈葆楨認為台民蠢動之因: *「始由官以吏役為爪牙,吏役以民為魚肉,繼則民以官為仇讐」 *一般對班兵(三年一換,福建水陸各營兵丁抽調戍台,兵丁兼差做生意、窩娼、聚賭、曲庇盜賊)感受:「止見兵來擾民,未見兵去殺賊」
三大民變 *朱一貴事件 *林爽文事件 *戴潮春事件
鴨母王傳奇──1721年朱ㄧ貴事件 *朱一貴:福建漳州府長泰縣人,26歲至台 曾在台廈道署衙門,充當工友,後離職 後在大武汀一帶(約在高雄縣林邊鄉)【羅 漢門(今內門鄉)】養鴨出名 慷慨,喜結交朋友 養鴨出現「雙黃」覺是一種異象 有天飼鴨溪邊,忽看自己在水中的身影, 「頭戴通天冠,身穿黃龍袍」、「真命天 子」說法逐漸傳開
縣,作威作福,貪墨苛擾,百姓 怨聲載道 在羅和內門(今高雄縣內門鄉) 黃殿中聚談,想要舉事 朝後代,順從附和的人必定大增 *當時台灣知府王珍,兼攝鳳山知 縣,作威作福,貪墨苛擾,百姓 怨聲載道 *康熙60年(1721年)3月朱一貴等人 在羅和內門(今高雄縣內門鄉) 黃殿中聚談,想要舉事 *朱一貴:我既姓朱,聲明我是明 朝後代,順從附和的人必定大增
*民眾加入,認為有可能改善困境的機會 *借由「豎旗」、「拜把結盟」吸收群眾 *旗號:「激變良民」、「大明重興」、「大 元帥朱」 *武器:削竹子為尖鎗 *第一次行動:康熙60年(1721年)4月,出岡山襲汛塘(軍政系統:鎮、營、汛塘),搶奪武器 *杜君英 會商合作 *杜君英:廣東潮州府海陽縣人 在聽說朱一貴行動之前,也已豎旗 結拜,搶掠台灣縣倉庫
*清初知朱一貴起事後,頗輕敵,但本身軍律、武備鬆弛 *康熙60年(1721年)4.27 朱一貴、杜君英合攻,清官兵大敗 5.1主戰場春牛埔,清官軍又大敗 5.3眾擁朱一貴為「義王」,建國號大明, 年號永和,短短10餘天,朱一貴佔領全 台灣開始大封官爵,王府設於現在台南 市忠義路大天后宮 5.6消息傳至廈門,由福建水師提督施世驃 (施琅兒子)、南澳鎮總兵藍廷珍渡台平 亂,曉諭台人,止殲魁首,百姓給自新 之路,削弱朱一貴聲勢
*另朱一貴內部發生內訌: 杜君英欲立其杜會三為王,羣眾反對,杜君英搶7位婦女,其中一人為「開國元勳」吳外親戚,杜不放人,反殺吳外,朱派人責問,反被扣留,朱派兵圍攻,杜君英敗走
*義民【粵(客)】助清,敗朱一貴陣營 (分化 ) *分三路攻府治,閏6月7日,朱一貴在溝尾 莊(台南縣佳里鎮附近)為鄉民所獲 *從抗官民變演變為閩客械鬥 *義民(包含階級對立、族群對立):多為 在台順利定居,擁家產者,為保住安定生 活,願協助統治當局與反叛者對抗
*朱一貴失敗原因: 1.目光短淺(攻下台灣府城,只 注意掠搶府庫,大封群臣,沒 有乘勝取澎湖) 2.內部爭權奪利(杜君英) 3.閩粵不睦
角頭大哥的格局──乾隆51年(1786年)林爽文事件 *林爽文: 福建漳州府平和縣,17歲來台 林家居大里杙(約今台中縣大里 鄉新里村) 曾當衙門縣役 乾隆49年(1785年)加入天地會入 會之人以兄弟相稱,指天為父, 拜地為母
*林爽文起事導火線: 諸羅縣的「添弟會」案件
*楊文麟-養子:楊光勳(添弟會) 老二親生:楊媽世(雷公會) 爭家產失和 互向官方告發結會 *清緝拿會黨 會黨(添弟會)之人逃往大里杙藏匿(林 爽文有似「角頭大哥」為人爽快,肯以錢濟助他人,為添弟會餘黨逃入大里杙尋庇護之因)
*乾隆51年(1786年)10月,新任彰 化知縣俞竣,聽說大里杙會黨恃 眾抗官,主張嚴缉
*查拏會黨的兵役藉端勒索詐騙、焚民房、 百姓情緒激動 *林爽文堂侄林泮住屋為兵丁所焚,揚言官 兵將來莊剿洗,邀林爽文起事,林姓家族 大老反對,不希望捲入抗官謀逆勢飛之中 首推劉升為盟主,眾人不服仍推林爽文為 領袖,稱「順天大盟主」,會黨兄弟為其 兵源,但多烏合之眾
*林爽文在北路起事 *莊大田(漳州府平和縣人)在南路起事 *乾隆51年(1786)林、莊會攻府城,但屢攻不下,因清朝有廣東莊義民相助(變亂時,民從官殺賊者,如林湊) *官兵、會黨相持 *清派福康安赴台督辦軍務
*天候地形利於會黨: 會黨打遊擊戰,敗了就逃,官兵不敢追 雙方戰於彰化、雲嘉南平原(台灣中南部地區,春夏多雨,會黨阻官兵前進,把田間道路鏟削縮小,開溝決堤,放水灌田,造成濕地泥濘,官兵穿戴整齊、不便臨陣脫鞋追敵) *會黨人多,缺組織訓練,器械差,無戰術可言 官兵人少,組織訓練、器械、戰術較佳 *提外:抗官起事,雖以官逼民反為號召,但又指 不出吏治不良所在
*乾隆52年(1787)11、25,清軍攻克大里杙,林爽文逃向內山,莊大田被擒 *林爽文多烏合之眾,客家籍人士加入清兵陣營,成為合力圍剿林爽文的義民(戰死約200人,葬新竹縣新埔枋寮,清廷賜「褒忠」封號,廟稱為褒忠義門廟) *結果林爽文軍隊在彰化八卦山慘敗 *諸羅縣被林爽文軍包圍時,城中民眾誓死協助清兵固守,乾隆嘉許「嘉之效死不去之義」下詔改為「嘉義」 *乾隆把平定林爽文事件視文「十全武功之ㄧ」
豪強並踞的時代──戴潮春事件 *戴潮春:漳州府龍溪縣人 曾在北路協任稿書,為小公務員 *起因:北路協副將夏汝賢探知潮春家富有,肆意勒索 *同治元年(1862)三月,彰化附近會黨起事,台灣兵備道孔昭慈,帶兵鎮壓 3月17日,在大墩(台中北屯區),戴潮春手下與官兵相 遇,官兵大敗 3月18日進攻彰化縣城,戴自稱「大元帥」,彰化城陷, 進攻阿罩霧 *同治二年(1863)丁日健於竹塹登陸;林文察於安平登陸。12月18日戴潮春被擒。
分類械鬥(定義): *不同祖籍(地緣關係)、社會群體,矛盾衝突,引發的暴 力事件。 *籍貫(福建、廣東;漳州、泉州)、姓氏(一姓和另一姓)、莊(一莊與另一莊)、職業團體的械鬥。 *始於康熙,漸盛乾隆,道光蔓延全省 與官府無關 破壞人民之間的團結,造成社會秩序混亂,生 命財產損失。 通常假義勇之公名,迫害有仇隙的異姓者
械鬥原因: *爭地 *爭水 *各種小事故(賭博、爭注、偷 雞、摸狗) *游民煽動
例子:因賭博械鬥 乾隆47年(1782)漳泉械鬥 8月間,彰化刺桐腳演戲 黃添(漳籍人)與泉籍人賭錢,發 生爭執。 黃添之子(黃璇)糾集族人,誤殺 泉人廖老,泉人報官無效,要替廖 老報仇,雙方結仇。
例子:因偷豬械鬥 道光6年(1826)4月,彰化東螺堡 賊李通(閩人)偷黃文潤(廣東 人)的豬。
清代台灣分類械鬥發生的原因: *政治因素: 1.分化 2.行政控制鬆散 3.班兵問題 *社會因素:各籍貫(分類聚居)劃分類 別,互相猜忌 。 *經濟因素:爭地搶水
分類械鬥的流弊與影響: *政治:分類械鬥造成抗官事件屢屢發生, 兩者互為因果關係。 *經濟:各類居民畫地界,不准異類進入, 影響道路交通,阻礙經濟發展。 *社會:械鬥雙方搶莊、燒屋,人民流離失所,造 成社會問題,失敗的一方被迫遷他處,造 成人口大規模移動。 *文化:使文化發展遲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