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章 清代的長期統治 第二節 社會文化的變遷.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章 清代的長期統治 第二節 社會文化的變遷."—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清代的長期統治 第二節 社會文化的變遷

2 第二節 社會文化的變遷 學習重點 清代臺灣的械鬥與民變 漢「番」的土地關係 平埔族的遷徙與漢化 漢人社會的庶民生活及民間信仰
學校制度的發展與社會階層的流動

3 不穩定的社會 (一)分類械鬥原因 1.經濟因素:生存競爭-爭奪田地、水源 2.社會因素:A.游民充斥 B.生活習性不同-籍貫及語 言差異

4 鹿港隘門 早年鹿港曾歷經多次漳、泉械鬥,商賈士紳為了維 護地方安全,區隔地界而設置隘門,做為防禦工事。

5 (二)分類械鬥的形式 1.不同祖籍之爭:閩.粵之爭、漳.泉械鬥 2.不同姓氏之爭:竹塹蘇.黃械鬥-發生於 同治年間為林占梅所平
2.不同姓氏之爭:竹塹蘇.黃械鬥-發生於 同治年間為林占梅所平 3.職業團體之爭:挑夫、樂工械鬥-發生於 噶瑪蘭廳 4.商業利益之爭:頂下郊拼-咸豐年間,為 了爭奪淡水河艋舺沿岸商 業地盤

6 閩 粵移民路線

7 林占梅 霞海城隍廟 「頂下郊拼」後,械鬥失敗的同安 人帶著霞海城隍金身移入大稻埕, 並在當地發展貿易,使大稻埕成為 新竹人,憑雄厚家財
商業重鎮。 新竹人,憑雄厚家財 捐官,後曾助清平定 戴潮春事件。

8 民變迭起 1.頻繁:俗諺「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 2.原因:A.苛稅的徵收、經濟的剝削 B.腐敗官吏的不當措施
C.游民及社會秘密組織的鋌而走險 3.規模較大的民變: A.朱一貴事件-康熙60年(1721) B.林爽文事件-乾隆51年(1786) C.戴潮春事件-同治元年(1862)

9 (一)朱一貴事件 -1721 1.起因:臺灣知府之子需索無度,引起民怨 2.起事:朱一貴(高雄人)假借明王室後裔
A.以養鴨為業 B.自稱「中興王」 C.七天內陷全臺-只臺灣、諸羅、鳳山三縣 3.平定:清廷派軍二萬人來臺

10 朱一貴塑像 高雄 內門鄉 鴨母寮 興安宮供奉朱一貴 ,廟前設置有朱一 貴趕鴨塑像,民間 習稱朱一貴為「鴨 母王」。

11 (二)林爽文事件-1786 1.起因:官府派人查辦會黨,牽連林爽文 2.起事:A.進攻彰化城,建元「順天」 B.南部莊大田在鳳山響應
3.平定:派陜甘總督福康安來臺-前後歷時 個月 4.意義:A.清代規模最大的民變 B.泉籍人士以義民身分助清圍剿 C.諸羅縣民奮勇抵抗,乾隆改名 為嘉義縣

12 乾隆皇帝為紀念福康安剿平林爽文之役,下令製作一系列銅版畫,以彰其功。此圖描繪的是諸羅圍城之役(當時的諸羅城應為土圍加竹圍,並非磚石構造)。
福康安攻破諸羅城

13 贔屭碑 福康安平定林爽文的御賜記功碑 位於臺南市赤崁樓前

14 (三)戴潮春事件 -1862 1.起因:清廷下令剿辦八卦會 2.起事:A.八卦會眾推 戴潮春 (當時彰化縣人) 為首
B.攻打泉州人的鹿港 →形成漳、泉對立 3.平定:泉州人協助官方,戴 潮春不敵被殺,歷時 三年餘 戴潮春事件殉職 人員合祀神位

15 漢人與原住民的互動 (一)清廷對原住民的劃分 1.熟番:A.指向政府缴餉者與服役者 B.平埔族居多 2.化番:A.歸化生番,指已納餉不服役者

16 (二)清廷對原住民的態度 1.採「封山隔絕」政策 A.劃定土牛紅線(土牛溝) B.嚴禁漢人越界入山開墾 2.平埔族的「熟番」地

17 土牛地界碑今貌 位於臺中縣 石岡鄉土牛國民小學校園,記錄著漢人移墾的事蹟。清治時期以挑溝推土為番界,所推之土狀似臥牛,故稱土牛,旁之深溝,則稱土牛溝。

18 臺灣番界圖 圖中土牛紅線的紅線清楚可見,而藍線則為新的番界,橘線為道路。透過此圖可以發現漢人越界開墾,造成番界改變的情形。此圖乾隆25年繪製

19 (三)漢人的侵墾與反抗 A.雍正9年(1731) B.中部一帶參與的「番社」幾乎被滅村→造 成「番童少雁行,番婦半寡居」的情景
1.漢番對土地所有權觀念不同 A.漢 人- 強調土地私有制 B.原住民- 認為土地是公共財 2.漢人侵墾方式:婚姻、借貸、買墾、交換、 武力豪奪、欺騙 3.抗清事件:大甲西社事件規模最大 A.雍正9年(1731) B.中部一帶參與的「番社」幾乎被滅村→造 成「番童少雁行,番婦半寡居」的情景

20 平埔族的遷徙及漢化 (一)平埔族的遷徙 中部平埔族 西部→中央山脈→蘭陽平原 西部→埔里盆地 (迫使布農族、泰雅族移往山區) 噶瑪蘭族
1. 1804 嘉慶9年 中部平埔族 西部→中央山脈→蘭陽平原 2. 1823 道光3年 西部→埔里盆地 (迫使布農族、泰雅族移往山區) 3. 1842 道光22年 噶瑪蘭族 蘭陽平原→花蓮、臺東 4. 1892 光緒18年 西拉雅族 西南部→臺東、花蓮

21 臺灣 平埔族的遷徙

22 (二)平埔族的漢化 1.傳統經濟生活:粗放式農作、狩獵 2.與漢人接觸後: A.學習漢人的精耕、築水圳、牛耕 B.語言-僅噶瑪蘭族尚保存傳統語言 C.信仰:a.傳統信仰不復存在 b.僅西拉雅族尚保有「阿立祖」 的祖靈信仰

23 西拉雅族的「拜壺」習俗

24 社會生活與民間信仰 (一)庶民生活-多承襲自閩、粵地區 1.飲食:以米、番薯為主食-檳榔是常見食物 2.衣著:A.富者.士紳:a.男-長衫
b.女-高領對襟衫 B.中下層:a.男-寬鬆對襟短衫 b.女-寬鬆大襟衫 3.住屋:A.富者-多以瓦為頂 B.農家-以竹木為柱,土埆為牆,覆茅草 4.交通:A.陸地-以牛車為主 B.河海-以舢板、竹筏為主

25 清治晚期臺灣 婦女的裝扮 竹 筏 竹筏為早期臺灣內河航運的主要交通工具

26 (二)精緻文化 1.文學與庭園建築 A.初期:多為流寓之士與游宦之作品- 以郁永河《裨海紀遊》為著 B.後期:士紳階層承續中國精緻文化 a.新竹 鄭用錫-築「北郭園」,成立 「竹城吟社」 b.竹塹 林占梅-建「潛園」,成立 「潛園吟社」 c.臺北 板橋 林家花園

27 板橋 林家花園觀稼樓 觀稼樓為當時可遠眺附近田園之處,書卷形圍牆象徵開卷有益,為園中特色建築之一。

28 2. 書畫 A. 初期: a. 以流寓之士作品為主 b. 謝琯樵-水墨蘭竹 B. 後期:臺籍畫家受流寓之士 書畫風格影響 a
2.書畫 A.初期: a.以流寓之士作品為主 b.謝琯樵-水墨蘭竹 B.後期:臺籍畫家受流寓之士 書畫風格影響 a.喜愛梅、蘭、竹 b.以林朝英為代表-善書法 林朝英書法,俗稱「竹葉體」

29 (三)民間信仰 1.乞求平安、保障 2.宗教活動的表現 A.神明信仰 B.祖先崇拜 A.渡海來臺風險高

30 神明信仰 1.媽 祖:求航海順利-「三月瘋媽祖」 2.王 爺:求消災去瘟疫 3.土 地 公:求拓墾平順
1.媽 祖:求航海順利-「三月瘋媽祖」 2.王 爺:求消災去瘟疫 3.土 地 公:求拓墾平順 4.原鄉神明:為凝聚同一地區移民的力量 A.保生大帝-泉州人 B.開漳聖王-漳州人 C.三山國王-客家人 5.孤魂野鬼:A.「有應公」信仰 B.中元普渡

31 學甲慈濟宮 主祀保生大帝

32 芝山巖惠濟宮 主祀開漳聖王

33 臺南市三山國王廟 乾隆時所建

34 祖先崇拜 1.有「唐山祖」 和「開臺祖」 之分 2.重視節慶與民間信仰 A.慶祝節慶 B.技藝、戲曲活動熱絡
緣關係者所組成的宗族組織 B.開臺祖:由相同血緣關係的同族興建宗 祠-供俸在臺灣的第一位祖先 2.重視節慶與民間信仰 A.慶祝節慶 B.技藝、戲曲活動熱絡

35 文教發展與社會階層 (一)文教發展-透過學校與科舉制度取士 1.學校-儒學、社學、義學、書院 A.儒學:官立學校,清初並不積極
B.社學:朱一貴事件後漸廢,為義學取代 C.義學:各地多設,與書院並立 D.書院:a.乾隆以前幾全為地方官吏倡建 b.學規較嚴密,為士人所重視 c.清代 臺灣之文教中心

36 道 東 書 院 位於彰化縣 和美鎮,建於清咸豐七年(1857),其規模甚大, 是臺灣民建書院少見。

37 2.科舉制度 A.過程:秀才 → 舉人 → 貢士→ 進士 縣試 鄉試 會試 殿試 B.臺灣有保障名額: a.早期-設有「臺」字號或「至」字號
縣試 鄉試 會試 殿試 B.臺灣有保障名額: a.早期-設有「臺」字號或「至」字號 b.乾隆以後的會試-臺灣在福建省之外 ,另開一名額

38 自乾隆開始,保和殿成為舉行殿試的固定場所。
紫禁城保和殿 自乾隆開始,保和殿成為舉行殿試的固定場所。

39 清代 臺灣士子應考流程

40 (二)社會階層 1.早期: A.上層-官吏、墾戶、郊商 B.下層-農民、工人、佃農、游民
2.晚期:上層-士紳、 買辦 A.背景:文教漸普及、開港的影響 B.名士紳:鄭用錫、霧峰 林家、板橋 林家 C.著名買辦:大稻埕 李春生 a.影響大稻埕的發展 b.引進西方新思想

41 (三)移墾社會的轉型(移墾社會→文治社會)
1.社會價值取向:A.注重科舉功名的取得 B.重視鄉紳造福鄉梓 2.「內地化」與「土著化」: A.內地化:向中國內地學習的歷程 a.使臺灣由不穩定的移墾社會走向穩定的 文治社會 b.使中華文化徹底在臺灣生根成長 B.土著化:對臺灣本地地緣和血緣的認同 a.透過村落、寺廟神祇及宗族制度 b.漸棄祖籍觀念,以現居地緣組織為主要 生活依據

42 郁永河土番竹枝詞 描述平埔族衣著、母系繼承、擇偶及獵首等習俗 一、生來曾不識衣衫,裸體年年耐歲寒;犢鼻也知難免 俗, 烏青三尺是圍闌。 二、男兒待字早離娘,有子成童任遠颺;不重生男重生 女,家園原不與兒郎。 三、女兒纔到破瓜時,阿母忙為構屋居;吹得鼻簫能合 調,任教自擇可人兒。 四、深山負險聚遊魂,一種名為傀儡番;博得頭顱當戶 別,髑髏多處是豪門。 ~~陳香編著,臺灣竹枝詞選集


Download ppt "第二章 清代的長期統治 第二節 社會文化的變遷."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