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果树病害.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大家族的生存秘密 付俊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03 级 学号: 大家族的生存秘密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物种从数量和种类 来说都占了地球上物种数量和种类的绝大 多数。但教材上并没有给出具体的介绍。 这篇论文将从昆虫的生存特性和生理特 点来介绍地球上昆虫繁盛的原因。
Advertisements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de,IDD) : 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在发生、发 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 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为 : 先天性 /
 泸定县是进藏出川的咽喉要道,素有甘孜州东大门之称。 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季干燥温暖,年平均气温 16.5 ℃,年平均无霜期 279 天,年均降雨量 664.4mm 。境 内平坝、台地、山谷、高山平原、冰川俱全,为世界所罕 见。泸定以 “ 红色名城 ” 著称,有 1705 年康熙皇帝亲赐御笔.
郁金香是大家喜爱欣赏的花卉之一。百合科, 郁金香属,多年草本植物。原产地伊朗和土 耳其高山地带。 11 月栽种,翌年春季开花分 球繁殖。
袁崇焕中学 刘厚仰. 花是由什么发育而成的?对于 植物来说开花有什么作用呢? 花是怎样发育成果实、结 出种子的呢?
6.5 真菌界 真菌为多细胞结构的真核生物; 具有细胞壁,但无根、茎、叶的分化, 无光合色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营寄生或腐生的异养方式生活; 分为真菌门和地衣门。
1. 花的主要结构 2. 传粉和受精 3.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雌蕊 柱头:可分泌黏液,刺激花粉萌发。 花柱:花粉萌发形成的花粉管由柱头进入子房的通道。 子房:内含胚珠,胚珠内有卵细胞。 花的结构 1. 花的主要结构.
猪病防治 子宫内膜炎的症状. 学习目标 1. 掌握急性子宫内膜炎的症状。 2. 掌握慢性子宫内膜炎的症状。
《园林植物常见病害鉴别与防治技术》 第七章 园林植物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第二节 枝干病害及防治 任课教师 何 笙.
第二节 茶枝干病害 概述 目前已发现茶树枝干病害有30多种,普遍发生的主要有:茶枝梢黑点病、茶胴枯病、茶灰色膏药病、茶枝黑痣病、茶红锈藻病、茶黑腐病、茶线腐病、茶枝癌病和茶树苔藓和地衣等。对于枝干部病害,主要以人工防除,结合搞好茶园卫生进行控制。
第一节 叶、花、果病害 第二节 枝干病害 第三节 根部病害
油橄榄主要病虫害鉴别与防控 刘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博士 四川省油橄榄发展促进会 副秘书长.
植物病理学 Plant Pathology 主讲教师:史洪中 副教授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传染病 预防的基本措施.
第十三章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 发生发展 植物病害的发生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寄主与病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病害的发展乃是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病原物大量侵染和繁殖,并造成植物减产或品质的下降的过程。
植物病理学 主讲教师:郭其龙 陇东学院农林科技学院.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第五节 担子菌亚门真菌 (Basidiomycotina)
普通植物病理学 (General Plant Pathology)
园林绿化大讲堂 第二讲.
番茄病害 (tomato diseases)
课首 第二章 有理数 苏科版 • 七年级 《 数 学 ( 上 )》 2.1 比零小的数 龙都初级中学 彭生翔
第二章 病害鉴别技术 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概念 一、植物病害的含义
苹果花果期管理.
蔬 菜 病 害.
电子标本封面 热带作物病害症状电子标本 【返回】.
茄子及辣椒病害.
第五章 园林植物病害及其管理 第一节 叶、花、果病害.
发霉了.
实 验 四 丝状真菌形态的观察.
病原真菌的基本形态和生活史.
医学真菌总论.
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幻灯 (烟草病害 ) 河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 李洪连.
肺结核.
第二章 园林植物病害的生物病原物 本章的基本要求: 了解:各种植物病原物的基本特点; 掌握:各类病原所致病害的症状特点,诊断方法,防治措施;
霜霉病 幼苗和成株均可发病。 主要危害叶片,茎、卷须及花梗也能受害。
葡萄种植技术.
一、保花保果技术 二、疏花疏果 三、果实套袋
园林植物病害基础知识 第二章 第一节 园林植物病害的概念 一、植物病害的定义
雲林縣國際會議中心(含布袋戲傳習中心相關設施)
第七章 观赏植物病虫害 第一节 真菌类病害 ▲白粉病类
苹果施肥技术 深圳市先勤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高温干旱对葡萄生产的影响及对策措施.
学校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厦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陈雪琳
农作物病害防治技术课程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 2017/3/21 甘肃天水农业学校 1.
大田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蔡银杰 2015年12月.
植物化学保护 7-6 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
糖尿病流行病学.
通货紧缩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工程系 李文鹏
植物病理学 主讲教师:郭其龙 陇东学院农林科技学院.
猕猴桃病虫害综合防治 更多病虫害防治请参考中国农药第一网病虫害防治栏目
第一章 植物病害的概念和症状 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症状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第二章 植物病害的病原物 第一节 植物病原真菌
小麦叶枯病 Wheat Leaf Blight and Spot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甘薯病害识别及防治.
第六章 果树病虫害 第一节 苹果 梨病虫害 ●苹果树腐烂病 是我国苹果树的重要病害,各苹果产区都有发生。
南果梨常见病虫害 综合防治技术 千山区农业广播学校 姜巍 高级农艺师.
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 cm.wtu.edu.cn
第十章 方差分析.
§7.4 波的产生 1.机械波(Mechanical wave):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过程叫机械波。1 2 举例:水波;声波.
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 双股DNA病毒 三种病毒颗粒 小球型和管型颗粒,直径22nm, 由HBsAg组成
囊虫病 Cysticercosis.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和防治策略.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莲都区天宁小学 陈建秋.
The research of antagonistic organisms aganist phytopathogene
有关“ATP结构” 的会考复习.
彩色形状图表(四) 作者:应芳萍 时间: 制作.
防蚊灭蚊.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七章 果树病害

第二节 果实病害

苹果轮纹病

苹果炭疽病

苹果青霉病

苹果霉心病

苹果煤霉病

苹果褐腐病

梨黑星病

梨轮纹病

葡萄白腐病

葡萄黑痘病

葡萄黑腐病

柑橘青霉病

柑橘绿霉病

桃褐腐病

桃褐斑病

枣黑腐病(缩果) 枣炭疽病

一、苹果果实腐烂病 Apple fruit-rot (Anthracnose/Ring Rot /Core Rot) (一 )发生与危害 苹果烂果病种类很多,河南省主要是轮纹病、炭疽病、霉心病、青霉病、褐腐病等,常年造成较大损失。个别年份烂果率高达50%以上。

(二)症状 Symptom 炭疽病 主要危害果实,发病初期,果面出现针头大小的淡褐色小斑点,圆形,边缘清晰。以后病斑逐渐扩大,颜色变成褐色或深褐色,表面略凹陷。由病部纵向剖开,病果肉变褐腐烂,具苦味。病果肉剖面呈圆锥状,可烂至果心,与好果肉界限明显。 后期病斑上出现稍隆起的小粒点,常呈同心轮纹状排列。潮湿时溢出绯红色黏液。

2. 轮纹病 果实:初期以皮孔为中心形成水渍状近圆形褐色斑点,周缘有红褐色晕圈,稍深入果肉,随后很快向四周扩展,典型病斑表面具有明显的深浅相间的同心轮纹,病部果肉腐烂。初期病斑表面不凹陷。严重时全果腐烂,常溢出褐色黏液,有酸臭气味。后期少数病斑的中部产生黑色小粒点,散生。失水后干缩,变成黑色僵果。 枝干:以皮孔为中心形成近圆形斑点,边缘翘起,形成粗皮病。

3.霉心病 主要危害果实,引起果心腐烂,有的提早脱落。 病果外观常表现正常多数病果外观不表现明显症状,重量变轻。剖开病果,可见心室坏死变褐,逐渐向外扩展腐烂。果心充满粉红色霉状物,也有的为灰绿色、黑褐色或白色霉状物,或同时出现颜色各异的霉状物。 严重时突破心室壁扩展到心室外,引起果肉腐烂。

(三)病原物( Pathogen) 1. 病原学名和分类地位: 炭疽病菌: 有性态为围小丛壳Glomerella cingulata ,属子囊菌亚门小丛壳属。 无性态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属半知菌刺盘孢属 轮纹病菌: 有性态为梨生囊壳孢Physalospora piricola ,属子囊菌亚门囊壳孢属。 无性态为轮纹大茎点菌Macrophoma Kawatsukai属半知菌大茎点属。 霉心病菌: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和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 等多种真菌。

苹果炭疽病菌 苹果轮纹病菌 苹果霉心病菌

(四)病害循环 Diseases Cycle 1.炭疽病 越冬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盘在苹果树上的病果、僵果、果台、干枯的枝条、病虫危害的破伤枝条等处越冬,也能够在梨、葡萄、刺槐等寄主上越冬。 传播:次年春天越冬病菌形成分生孢子,借雨水、昆虫传播,进行初次侵染。 侵入:分生孢子落到果面上萌发产生芽管、附着胞和侵入丝,经伤口、皮孔或直接穿过表皮侵入果实。具有潜伏侵染的特点。 再侵染:果实发病以后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生长季节不断出现的新病果是病菌反复再次侵染和病害蔓延的重要来源。

2.轮纹病 越冬: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病部越冬,其中,病枝上越冬的病菌是该病的主要侵染源。此外,杨柳、刺槐、桃等树上的枝枯病菌也是造成苹果果实轮纹状腐烂的重要侵染来源。 传播:病菌越冬后产生的分生孢子主要借风雨传播。 侵入:分子孢子在适宜温度和高湿度下很快萌发,经皮孔和伤口侵入。在苹果开花前仅侵染枝干,花后侵染枝干和果实。具有潜伏侵染的特点。 再侵染:枝干当年生的病斑上不能产生分生孢子,病果也不能成为再次侵染的来源。侵染果实和枝干的分生孢子均由越冬部位的病菌陆续产生,系越冬菌源,因此苹果生长季节发生的多次侵染均属于初次侵染,苹果果实轮纹病没有再侵染。

3. 霉心病 病菌在树体上以及土壤等处的僵果或其他坏死组织上存活,或在病菌的孢子还可以潜藏在芽的鳞片间越冬。 次年春季病菌的孢子经风雨传播,而从花芽越冬的病菌无需传播便可侵染。 病菌是在苹果花期发生侵染的。病菌自花瓣张开后经花柱侵入。 无再侵染。

(四) 流行因素(Epidemiology) 苹果烂果病发生轻重与气候条件、病原数量、果园管理等因素有关。其中气候条件是决定因素。 1.炭疽病: 气候条件:高温高湿多雨是炭疽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条件。 栽培条件:土质黏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果园,果树种植过密、树冠郁闭、通风不良的果园以及树势弱的果园,炭疽病发生均重。 品种抗病性:品种抗病性存在明显的差异。一般是果皮松、果点大而深、果实迅速膨大期正遇高温多雨的中晚熟品种发病较重,早熟品种发病较轻。

苹果轮纹病的发生主要决定于气候条件、栽培管理和品种的抗病性。 气候条件:侵染期内,多雨高湿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幼果期(5~7月间)降雨次数多,持续时间长,有利于病菌繁殖、传播和萌发侵入,病害发生严重; 栽培管理:树势衰弱,枝干上病菌多发病重。盛果期苹果树重于幼树。由于侵染果实的病菌主要来自枝干,所以枝干发病重的果园果实发病也重。管理不当,如偏施氮肥,过度环剥,留果过多等,均导致树势衰弱,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品种抗病性:苹果品种间的抗病性存在差异。富士、红星、金冠、白龙、北斗、新乔纳金、千秋、元帅、青香蕉、津轻等发病较重;国光、祝光、首红、新红星、红魁发病较轻。抗病性的差异主要与皮孔的大小及组织结构有关。

霉心病的发生与苹果品种的关系最为密切。 凡是果实的萼口开、萼筒长、萼筒与心室相通的品种感病重,萼心闭、萼筒短、萼筒与心室不相通的品种则抗病。 萼心间组织存在孔口或裂缝、呈开放状,且组织疏松的元帅系品种易感病;而萼心间组织无孔口或裂缝、呈封闭状,且组织紧密的国光品种不感病;普通富士、着色富士和金冠品种介于两者之间。 此外,降雨早、多,空气潮湿,果园地势低洼、郁闭,通风不良等均利于发病。

(五)防治方法 (Control) 防治策略:以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为中心;以减少果园病原为基础;及时、科学合理地进行化学防治等项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1.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 :丰产树以及衰弱树,应当加强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料,提高抗病力。对于处在旺盛结果期的苹果树,应当注意控制适宜的负载量,保持稳定的树体营养水平。 2.田间卫生,减少菌源:刮除树体病斑,清扫落叶和落果,结合修剪剪除枯死枝条,并且集中烧毁。萌芽前喷两次铲除性较强的杀菌剂,如:波美5度石硫合剂或40%神美砷100倍或80%五氯酚钠200倍。

3.化学防治 用药时期:从果树落花后10天开始喷药保护,每隔10-20天喷一次药,注意雨后喷药,直到采收前15天。对于套袋的苹果,在苹果解袋后也要喷一遍药,喷药的时候,注意喷药质量,做到药膜均匀。 使用药剂:有机杀菌剂可以选择70%大生、70%甲基托布津,50%轮纹宁可湿性粉剂,80%山德生、12.5%特谱唑、80%普诺、60%拓福、40%博舒、40%福星等 ,注意无机和有机杀菌剂交替使用。 药液浸果:苹果采摘后,选用内吸性、低残留的杀菌剂进行浸果防腐,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4.大力推广套袋技术 谢花后10天开始套袋,可以套日本小林纸袋,也可以套塑料袋。可有效减少烂果率,而且耐贮保鲜,提高品质及价值,可以生产出无公害苹果。

二、葡萄黑痘病 (一)发生与危害 葡萄黑痘病又名疮痂病、鸟眼病,是葡萄重要病害之一 。此病分布广,发生普遍,我国所有的葡萄产区几乎均有发生。在多雨潮湿地区发病最重。黑痘病常造成葡萄新梢和叶片枯死,果实品质变劣,产量下降,损失很大 。

(二)症状 可危害葡萄的所有绿色幼嫩部分,其中以果粒、叶片、新梢为主,果穗受害损失最大 。 绿色幼嫩果粒受害,初期果面出现深褐色的圆形小斑,以后扩大,形成直径可达3~8mm、边缘紫褐色、中央灰白色且稍凹陷的病斑,形似“鸟眼”状。后期病斑常常硬化、龟裂,果实小,味酸,失去食用价值。病斑仅限于表皮,不深入果肉。

叶片受害,初期为针头大小、红褐色至黑褐色的小斑点,周围有黄色晕圈。以后扩大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灰白色稍凹陷,边缘暗褐色或紫褐色,直径1~4mm。后期干燥时病斑中央易破裂穿孔,但周围仍保持紫褐色晕圈。病斑常沿叶脉发展并形成星芒状空洞,这是此病的一个显著特征。 穗轴、果梗、叶脉、叶柄、枝蔓、新梢、卷须受害后的共同特点是:病斑初期呈褐色、圆形或近圆形的小斑,后期为中央灰黑色、边缘深褐色或紫色、中部明显凹陷并开裂的近椭圆形病斑,扩大后多呈长条形、梭形或不规则形。

(三)病原 有性态: 葡萄痂囊腔菌[Elsinoe ampelina (de Bary) Shear],子囊菌门痂囊腔菌属。 无性态:     葡萄痂圆孢(Sphaceloma ampelimun de Bary),属于半知菌痂圆孢属 病菌产生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

(四)病害循环 病菌主要在病残体上越冬,也可在植株病组织中越冬,翌年春季,越冬的病菌在葡萄开始生长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幼嫩的叶片和新梢上,引起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病害的远距离传播主要靠带病苗木与插条的调运。

(五)发病条件 此病的发生与降雨、大气湿度及植株幼嫩情况密切相关。多雨闷热有利于分生孢子的形成、传播及萌发侵入。葡萄生长初期,组织幼嫩,最易感病;北方果区一般5月开始发病,6~7月份为发病盛期,9~10月病害停止发展。 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欧亚种感病,欧美杂交种和美洲种抗病。如巨峰、红富士、先锋、仙索、巴柯、白香蕉、卡门耐特、黑虎香、赛必尔2003、赛必尔2007、8805、井川1075、纽约玫瑰香、露沙、红瑞宝、谢米奥、黑奥林、黑皮诺、贵人香、水晶、金后、龙宝等抗病。

(六)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由于品种间抗病性有显著差异,所以在历年发病严重的地区应选用既抗病又具有优良园艺性状的品种。 2.清除菌源:在生长期中,及时摘除不断出现的病叶、病果及病梢。秋季清扫落叶、病穗,冬季修剪时,仔细剪除病梢、僵果,刮除主蔓上的枯皮,清扫地面枯枝落叶、果粒、果皮等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

3.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不偏施氮肥,增强树势。同时加强枝梢管理,结合夏季修剪,及时绑蔓,去除副梢、卷须和过密的叶片,避免架面过于郁闭,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及时清除地面杂草和杂物,保持地面清洁。土质黏重的葡萄园,需多施农家肥进行土壤改良,增强土壤的通透性;地势低洼的雨后要及时排水;酸性大的要适量施用石灰。适当疏花疏果,控制果实负载量。

4.药剂防治 在葡萄发芽前:全面喷布一次铲除剂,消灭枝蔓上潜伏的病菌。常用的铲除剂有:0.3%五氯酚钠加1~3°Be石硫合剂;10%硫酸亚铁加1%粗硫酸混合液;80%二硝基邻甲酚钠盐等。 葡萄展叶后:一般可在开花前、落花70%~80%果实如玉米粒大小时各喷一次药。有效药剂有:70%甲基硫菌灵、70%霉奇洁、80%普诺、50%多菌灵、1:0.5:160~240波尔多液、70%代森锰锌、40%锰锌克菌多、77%可杀得等。80%大生M-45、杜邦易保等也有较好防效。新近发展的“红地球”葡萄对铜较敏感,不易使用波尔多液等铜制剂。

5.苗木消毒 新建的葡萄园或苗圃,对苗木、插条要严格检验,烧毁重病苗;对可疑苗木进行消毒处理,即在萌芽前,用上述铲除剂或3%~5%硫酸铜、15%硫酸铵,整株喷药或浸泡3分钟,进行消毒。

(一)发生与危害 桃褐腐病又称果腐病、菌核病,是我国南北方桃树上的重要病害。温暖潮湿地区虫害严重的果园常流行成灾。可危害桃、杏、李、樱桃等。 三、桃褐腐病 (一)发生与危害 桃褐腐病又称果腐病、菌核病,是我国南北方桃树上的重要病害。温暖潮湿地区虫害严重的果园常流行成灾。可危害桃、杏、李、樱桃等。

(二)症状 花、叶、枝梢和果实均可受害,以果实最重。花受害变褐萎蔫,多雨潮湿时呈软腐状,表生灰霉。嫩叶可从叶缘变褐,后全叶枯萎。嫩枝上可生长圆形溃疡病斑,褐色,凹陷,常流胶,潮湿时生霉层。 幼果至成果均可受害,以成熟果最重。病果初期产生褐色圆形病斑,扩展快,变褐软腐,病部表面形成同心轮纹状排列的灰褐色霉层,病果可干缩成褐色僵果。

(三)病原 该病由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monilina和无性世代的丛梗孢属monilia真菌侵染所致。病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并产生分生孢子。 1.僵果及子囊盘  2.分生孢子梗   分生孢子链及分生孢子

(四)发病规律 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在僵果或枝梢的溃疡斑内越冬、悬挂枝头和落于地面的僵果也可越冬,第二年春季越冬的病残体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传播,经由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条件适宜多次再侵染。 影响发病的因素。 开花期低温多雨易引起花腐、叶腐或枝腐,果实成熟期温暖、潮湿、多雨、多雾易引起果腐。贮藏期间病健接触也能传病。 果实皮薄多汁发病重。 虫害的发生程度和病害的危害轻重密切相关,虫害多发病重。 管理粗放,栽植过密、修剪不当、通风透光差病害发生严重。 桃、杏、李混载也有利于发病。

(五)防治方法 1、加强管理,及时防治害虫。应重点做好疏花疏果、通风透光、排水、平衡施肥、防治害虫等工作。发病严重地区,可实施套袋措施 。 2、清园:秋末冬初结合修剪,彻底清园(病枝、枯死枝、僵果、落果等)。 3、药剂防治:发芽前1周喷波美5度石硫合剂,或1:1:100波尔多液;花前、花后各喷1次药剂,常选用以下几种: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5%抗霉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40%博舒、50%多菌灵、50%代森锌等药剂,以后视病可半月喷一次,采收前3周停止喷药。

四、梨黑星病 (一) 发生与危害 梨黑星病又叫疮痂病,俗称黑霉病、雾病、荞麦皮,是我国梨树上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该病危害果实,果面产生病斑,使之失去商品价值;危害叶片,导致早期落叶,严重消弱树势。

(二)症状 梨黑星病能够侵染梨树所有的绿色幼嫩组织,如叶片及叶柄、芽、花序、新梢及一年生枝条等部位,其中以叶片和果实受害最为常见。 在河南省中北部,幼叶幼果发病最早为5月上旬,5月下旬~6月上旬普遍发病。 该病症状的主要特点是:受害部位产生墨绿色至黑色,病部初期变黄,后期枯死,病部组织不腐烂。

叶片:叶部病斑主要出现在叶片背面,尤以沿叶脉处较多。初期沿叶脉长出星状放射的墨绿色至黑色霉状物。叶片正面难见异常表现;稍后,霉状物扩展连片,与背面黑霉对应的叶片正面开始出现不规则形黄斑;再后,病斑逐渐变褐枯死。叶上病斑多时,可导致叶片枯黄,甚至早期落叶。叶柄和叶脉上的病斑呈长条形或梭形,中部凹陷,表面易产生霉层,严重时叶脉断裂,叶柄变黑,叶片枯死。叶柄受害常常是早期落叶的重要原因。

果实:从刚落花的幼果至采收期甚至储运期的成果均可发生。 小幼果发病,多数在果柄或果面形成黑色或墨绿色的近圆形霉斑,这类病果几乎全部早落。 稍大幼果受害,果面产生淡黄色斑点,圆形或不规则形,潮湿条件下病斑上产生黑霉;干燥时不产生黑霉,呈绿色斑,俗称“青疔”。幼果受害后,病部组织停止生长,导致果实畸形、开裂,甚至脱落。 成果期受害,形成圆形凹陷斑,病斑表面木栓化、开裂,呈“荞麦皮”状,这类病果不畸形。 近成熟期果实受害,形成淡黄绿色病斑,稍凹陷,有时病斑上产生稀疏的霉层。

(三)病原 有性态为梨黑星菌,属子囊菌亚门黑星菌属;在自然界常见其无性态,为梨黑星孢 图9-1 梨黑星病菌 1.子囊孢子 2.子囊壳 2.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四)病害循环 越冬和初侵染来源: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芽鳞片间或鳞片内越冬,第二年病芽萌发长出病梢,病梢上产生分生孢子,成为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 传播:病菌主要依靠风雨传播,传播距离一般为10~30m。然而,病菌也有可能通过气流传播,传播距离超过100m。

(五)发病条件 1、气候条件:在各种气候因素中,降雨对该病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多雨年份病重,干旱年份病轻。发芽后一个月左右的时期,多雨潮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2、品种抗病性:目前主要的栽培品种大都是感病品种。鸭梨、京白梨最感病;雪花梨、酥梨较抗病;蜜梨抗病性最强,其中的一些品系几乎近于免疫。但是,对多数梨区来说,品种抗病性不会成为流行程度的限制性因素。 3、阶段抗病性:幼叶高度感病,展叶一个月以上的叶片极难受病菌侵染。幼果及成果均感病,但果实越近成熟,抗病性越差,忽视近成熟期的药剂防治,往往带来严重的后果。

(六)病害控制 防治此病主要注意两个关键环节:一是清除病菌,减少初侵染及再侵染的病菌数量,降低病菌的侵染几率;二是药剂防治,抓住关键时机,及时喷洒有效药剂,防止病菌侵染和病害蔓延,重点是降低果实的发病率及带菌率,保证果品质量。 1.搞好果园卫生:果园卫生措施包括以下几项内容。①清除落叶。具体方法是:梨树落叶后至发芽前,采取先树上,后树下的方法,彻底清扫落叶,集中烧毁和深埋;对难以清扫的残余落叶,通过翻耕果园土壤的方法,尽量将其埋入土下,促进其腐烂分解。②芽萌动时喷药。40%福星、12.5%特谱唑(速保利、烯唑醇)、12.5%腈菌唑等内吸性杀菌剂对梨黑星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试验证明,在开花前、开花期或落花后喷药1~2次,可将病梢总量减少60%左右。

(五)病害控制 ③彻底摘除病梢。具体方法是从5月初开始到5月底结束,5~10d一次,巡视果园,仔细寻找,发现病梢,彻底摘除。④及时摘除病叶及病果。6月以后导致黑星病扩大和流行的病菌只能来源于病叶及病果。因此,结合其他农事活动,及时摘除病叶及病果并集中处理,可大大降低病害的流行程度。⑤搞好幼树防治。彻底防治幼树上的黑星病,对附近结果大树来说,也是一项重要的果园卫生措施。

2.生长期药剂防治:使用有效药剂防治黑星病是目前控制黑星病的最有效、最经常应用的技术措施。用药时期、有效药剂及施药技术是提高防治效果的关键。 (1)用药时期及次数: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有二:①幼叶幼果期。一般年份和地区,从初见病梢开始喷药,麦收前用药三次,即5月初、5月中下旬及6月上中旬。②成果期。7月中下旬以后,采收前30~45d内,必需抓紧药剂防治,防止果实发病或带菌,此时一般需喷药3~4次,采收前7~10d,必须喷药一次。在黑星病严重流行的年份,由于果园内菌量较大,套袋梨也会受到病菌侵染,也需要喷药。

(2)有效药剂:对黑星病有效的药剂种类较多,如:40%福星、10%世高、12. 5%特谱唑、12 (2)有效药剂:对黑星病有效的药剂种类较多,如:40%福星、10%世高、12.5%特谱唑、12.5%腈菌唑、40%博舒等,这些药剂均为内吸性杀菌剂,防病效果优良,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关键时期应当选用。 80%超邦生、80%大生M-45、80%喷克、62.25%仙生、10%世高等药剂为保护性药剂,且几乎没有药害,不会损伤叶片及果面,应在发病前和在幼果期使用。 铜制剂也是一种防治黑星病常用的药剂,最常用的是1:2~3:200~240倍波尔多液,还有绿得宝、绿乳铜、高铜、科博等多种铜制剂,这类药剂对黑星病的防治效果比较好,但是使用不当容易发生药害,尤其是果皮幼嫩的幼果期不宜使用,阴雨连绵的季节慎用。

五、梨黑斑病 梨黑斑病在全国梨产区均有发生,发病后造成大量裂果和落果,对产量影响较大,梨的整个生长期及各部位均可发病。

(一)症状 侵害梨的叶片、新梢、花及果实。幼嫩叶片最易染病,开始产生针尖大小黑斑,后扩大到1厘米,病斑中心灰白色、边缘黑褐色,微有淡紫色轮纹,天气潮湿时可表生黑霉层。病斑多时可愈合成不规则形的大斑,造成叶片畸形,并引起早期落叶,成叶病斑可2厘米,且生黑色霉层。

新梢上病斑黑色椭圆形凹陷,以后逐步扩大,病健交界处产生裂缝,潮湿时病部生黑色霉层。 幼果上病斑呈黑色圆形小斑,略凹陷,上生黑霉,可龟裂,裂缝深达果心,在裂缝处生黑霉,病果往往早落,大果病斑和小果上相似,但病斑较大,且后期果实软化、腐烂、脱落,甚至果实变为漆黑色。

(二)病原 该病由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真菌侵染所致。病菌产生大量具有纵横分格的分生孢子。病菌腐生性强,且适应温湿度范围广。 (三)侵染循环 病菌以在病叶、病果、病枝上越冬。翌春越冬的分生孢子和病斑上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引起初侵染,新旧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靠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1、品种:品种间有明显抗病性差异,一般日本梨系统的品种易感病,西洋梨次之,中国梨较抗病。在河北省,雪花梨叶片严重发病,鸭梨很少发病。 2、树龄、叶龄:一般幼树生长势旺盛发病少,而大树和老树发病则重;一般嫩叶易感病,而老叶则较抗病; 3、气候:高温和高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一般气温在24~28℃,同时连续阴雨时,有利于黑斑病的发生和蔓延; 4、管理:缺少有机质、偏施氮肥、修剪整枝不合理、虫害多、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通风透光差、树势衰弱等不利因素均可加重该病的危害 。

(五)防治方法 防治梨树黑斑病应以加强栽培管理培养树势为主结合清除菌源和生长期喷药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病措施。 1、选栽抗病品种 中国梨较西洋梨抗病,应选择中国的优质梨品种进行栽培。如菊水、黄蜜、铁头等。 2、清洁田园 结合冬季修剪,清除病枝梢、并清扫田间有病落叶,集中焚烧减少菌源。 3、加强管理,提高抗病力 增施有机肥,氮磷钾肥配合使用,低洼果园注意排水,合理修剪调节果树负载量,并打开内膛光线。有条件地区,对优质梨可采用套袋方法既防治病害,又提高了果品质量。

4、药剂防治 发芽前喷波美石硫合剂或300倍五氯酚钠,可消灭越冬病菌。 发病前喷1:2:200倍式波尔多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0%多氧霉素1500倍液等。喷药时期应掌握在发芽后、开花前、落花三分之二及生长季节雨前,最好掌握在发病前。

六、梨锈病 梨锈病又称赤星病,我国南北果区均有发生,但一般不造成严重危害,仅在果园附近种植桧柏类树木较多的风景区和城市郊区危害较重。危害程度因年份和品种而异,栽培感病品种的果园在病害流行年份产量损失可达60%以上。除危害梨树外,还能危害山楂、棠梨和贴梗海棠等。

(一)症状 主要危害梨树的幼嫩绿色部分,如幼叶、叶柄、幼果及新梢。 幼叶被害,叶片正面产生圆形小病斑,中央橙黄色,边缘淡黄色,周围具有黄色晕圈。随着病斑的扩大,病斑中央产生蜜黄色微凸的小粒点(病菌性孢子器),潮湿时小粒点上溢出淡黄色黏液(性孢子),黏液干燥后黄色小粒点变成黑色。之后病斑组织变肥厚,正面凹陷,背面隆起并长出 几根至十几根灰白色或 淡黄色的细管状物 (锈孢子器)。后期病叶 变黑干枯,病叶早落。

幼果被害,初期与叶片症状相似,后期病部长出锈孢子器,发病严重时果实畸形并早期脱落。叶柄、果柄受害,病部橙黄色,并膨大隆起呈纺锤形,病斑上也可长出性子器和锈子腔。新梢受害后的症状与叶柄、果柄相似,但后期病部凹陷并易折断。 梨锈病的诊断要点可以概括为: “病部橙黄、肥厚肿胀、初生红点 渐变黑、后长黄毛细又长”。

(二)病原 病原为梨胶锈菌,属担子菌亚门胶锈菌属。病菌具有专性寄生和转主寄生特点,在整个生活史中可产生4种类型的孢子,冬孢子及担孢子阶段发生在桧柏、龙柏及欧洲刺柏等柏类寄主上,性孢子及锈孢子阶段发生在梨树上。病菌没有夏孢子阶段。

(三)病害循环 病菌以多年生菌丝体在桧柏、欧洲刺柏及龙柏等转主寄主病组织中越冬,翌年春季形成的冬孢子角遇雨吸水膨胀,冬孢子成熟后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随风散落在梨树上(不能侵染柏树),遇适宜条件萌发侵入。梨树从展叶开始直至展叶后20d容易被感染,展叶25d以上叶片一般不再受感染。梨锈病菌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在发病部位依次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锈孢子不再危害梨树,而是经气流或风传送到转主寄主桧柏的嫩枝、叶上萌发侵入,并在桧柏上越夏和越冬。

(四)发病条件 转主寄主:梨锈病发生的轻重与梨园周围桧柏等柏科植物的数量和距离远近有关,尤其与1.5~3.5km范围内的桧柏等柏科植物的数量关系最大。一般是桧柏等转主寄主越多,病害发生越重;反之病害发生越轻。 气候条件:2~3月气温高,不利于发病;3月下旬与4月下旬的雨水多发病重。 种和品种抗病性:梨品种间抗病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感病品种有鸭梨、慈梨、严洲雪梨、二宫白、明月及今春秋等。中国梨或日本梨系统的品种比较感病,西洋梨或西洋杂交品种品系表现抗病或免疫。

(五)防治方法 防治策略是控制初侵染来源,防止担孢子侵染梨树,是防治梨锈病的根本途径。 1.清除转主寄主:新建梨园应远离桧柏、龙柏等柏科植物多的风景绿化区,梨园与转主寄主间的距离不能少于5 km。在不必要栽植桧柏、龙柏及欧洲刺柏的地区,彻底砍除果园周围5 km以内的桧柏等转主寄主。 2.控制桧柏等转主寄主上的病菌:在风景绿化区,不可能彻底砍除桧柏等转主寄主,因此,需要在春雨前修剪桧柏等,剪除冬孢子角,也可以在梨树萌芽前在桧柏等转主寄主上喷药1~2次。较好的药剂有2~3 oBe石硫合剂、0.3%五氯酚钠与石硫合剂的混合液和1:1~2:100~160的波尔多液等。

3.喷药保护:在不宜砍除转主寄主的梨区,可喷药保护梨树防止锈病发生。一般在梨树展叶期喷第一次药,10~15天再喷一次即可。常用药剂有:40%福星、12.5%腈菌唑、12.5%速保利、20%粉锈宁和1:2:200~240的波尔多液等。为了防止病菌侵染桧柏、欧洲刺柏、龙柏等转主寄主,避免病菌越冬,在6~7月份喷药1~2次保护转主寄主,常用药剂与梨树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