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 中山大学传染病教研室 陈幼明
概 述 乙脑病毒为病原体 蚊为传播媒介 夏秋季流行 脑实质损害的症状 部分病人有后遗症
病原学 虫媒病毒B组、披盖病毒科、黄病毒属 RNA病毒、球形 乳鼠脑组织中传代(感染和产生抗体) 抵抗力:不强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性 流行特征
传染源 人和动物都可是传染源 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 动物中猪(幼猪)是主要传染源,其它家禽也可是传染源
传播途径 蚊虫叮咬 蚊种、带虫越冬、储存宿主 三带喙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发病率最高年龄 疫苗接种后发病年龄发生变化
流行特征 热带与亚热带 我国东北部、新疆、西藏、青海等无此病 80%-90%病例在7、8、9月 高度散发性 年龄分布变化
发病机理 蚊叮咬侵入人体 两次病毒血症 病毒是否进入血脑屏障并致病?
病理解剖 病变累及脑、脊髓,以大脑皮质、间脑、中脑最严重 以充血、出血、水肿等改变为主 严重者可呈坏死软化灶
临床表现 潜伏期4-21日 一般为10-14日 典型临床经过分三期 : 初期 极期 恢复期
典型临床表现(1) 初期 急起发热,体温上升,伴感染中毒症状,脑实质受损症状不突出。 病程1-3日。
典型临床表现(2) 极期 病程4-10日。症状加重,脑实质受损症状突出。 高热:热度、热程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典型临床表现(3) 意识障碍:昏迷程度、持续时间与病情的关系。 病程早期可出现神志改变。
典型临床表现(4) 惊厥或抽搐:高热、脑实质炎症、脑水肿。 重症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并伴有意识障碍,可直接致命。
典型临床表现(5) 呼吸衰竭: * 中枢性和外周性 * 呼吸节律不规则、幅度不均匀及全身症状 * 与病变部位有关
典型临床表现(6) 高热、抽搐、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症状,三者相互影响,尤以呼吸衰竭常为致死主要原因。
典型临床表现(7) 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在病程的10天内出现 病变部位与症状: 颞叶—听觉障碍 枕叶—视觉障碍 间脑—感觉障碍 病变部位与症状: 颞叶—听觉障碍 枕叶—视觉障碍 间脑—感觉障碍 丘脑下部—植物N功能紊乱 中脑双侧—去大脑强直
典型临床表现(8) (三)恢复期:症状、体征逐日好转。后遗症 (四)临床类型:根据体温、神志、有无抽搐、呼衰、后遗症及病程分成轻型、普通型、重型、爆发型(极重型)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二)脑脊液:压力、外观、细胞数及分类、糖、氯化物。 (三)血清学检查: (1)特异性IgM抗体测定 (2)其他抗体的测定 (四)病毒分离
并发症 发生率约10% 支气管肺炎最常见
诊断与鉴别诊断(1) 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 2.主要症状和体征 3.实验室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2) 鉴别诊断 1.中毒性菌痢 2.结核性脑膜炎 3.化脓性脑膜炎 4.其他病毒性脑炎
预后 病死率在10%以下 预后与临床类型有关 死亡病例多发生在极期 部分病人有后遗症
治疗 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 积极对症治疗和护理 过“三关”
治疗 (一)一般治疗: 隔离、调节室温 护理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热量及营养
治疗 (二)对症治疗: 1.高热:物理降温为主,药物降温为辅,同时降低室温,使肛温在380C左右。
治疗 2.惊厥或抽搐:去除病因及镇静止痉 (1)脑水肿(2)呼吸道痰阻(3)高热 (4)脑实质病变 2.惊厥或抽搐:去除病因及镇静止痉 (1)脑水肿(2)呼吸道痰阻(3)高热 (4)脑实质病变 常用镇静剂有:安定、水合氯醛、阿米妥钠、亚冬眠疗法等
治疗 3.呼吸衰竭:去除病因、呼吸兴奋剂 (1)呼吸道痰阻 (2)脑水肿 (3)中枢性呼衰
治疗 (三)恢复期及后遗症处理 功能锻炼 针灸、理疗、高压氧等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二)•防蚊和灭蚊 (三)•预防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