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腸病毒 新竹縣立石光國民中學 健康中心
腸病毒簡介 腸病毒屬於小 RNA病毒;人類腸病毒群有67種血清型─包括 : 3種小兒痲痺病毒(Poliovirus)、23種A型科沙奇病毒(Coxackie A virus),6 種B型科沙奇病(Coxsackie B virus)、31種伊科病毒(echovirus)、4種新型腸病毒(Enterovirus 68-71型)。
腸病毒的歷史與流行病學 惡名昭彰的腸病毒歷史源遠流長。 西元前1580~1350年埃及石碑上即有小兒痲痺病患的圖像紀錄。 腸病毒在溫帶地區好發於溫暖的夏末初秋時節,普遍以零散或小流行方式造訪。臺灣歷年曾發生腸病毒流行,如民國71年的腸病毒71型;民國83年的科沙奇病毒B1型等。
腸病毒的特性 腸病毒的特性是在人類腸道內暫時性寄生,可自患者的咽喉到小腸下段或糞便中分離出病毒,大多數的腸病毒會隨糞便排出;於酸性環境下 (PH 3.0 ~5.0)可維持一至三小時;在氯化鎂的存在下,對於熱所引起的破壞作用更具抗性。
腸病毒的散播途徑 主要為口沫及接觸傳染,一般腸病毒在呼吸道口沫中可存留約一至三週,而經腸胃道的糞便排泄可達到二至三個月以上。 擁擠不堪的環境、飲水污染社區、家庭內的流行傳染是造成快速傳播的主因。
腸病毒的臨床症狀 潛伏期約為三至五天,大多數感染者並無臨床症狀或症狀極為輕微,而大部分病患過了幾天之後會自然痊癒。
典型症狀為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可能合併發燒。病程為七至十天。極少數個案有可能發生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心包膜炎、肺炎、痲痺等併發症,尤其新生兒及小嬰兒感染者,偶而會發生電擊性病毒性休克症候群,侵犯多種器官,死亡率很高。
腸病毒的感染診斷 氣候季節、症狀等)。 2.一般在實驗室以細胞培養配合中和 試驗來鑑定病毒血清型。 3.分子生物學方法:聚合脢連鎖反應 1.臨床的懷疑(包括:病患年齡、 氣候季節、症狀等)。 2.一般在實驗室以細胞培養配合中和 試驗來鑑定病毒血清型。 3.分子生物學方法:聚合脢連鎖反應 似乎是最能符合快速、經濟之診斷 要求之工具。
治療 因腸病毒型別多,引致感染之臨床表徵複雜,而且傳染性較高,目前除小兒痲痺之外,全世界均無特定疫苗可供預防之用,臨床上亦無特殊抗病毒藥物可供治療。
1.支持療法─包括退燒、補充水分 、臥床休息。 2.免疫球蛋白注射─針對幼兒中樞 神經疾病嚴重感染患者。 3.類固醇治療─針對克沙奇病毒性 、臥床休息。 2.免疫球蛋白注射─針對幼兒中樞 神經疾病嚴重感染患者。 3.類固醇治療─針對克沙奇病毒性 心肌炎感染患者。
預防方法 夏季是腸病毒活躍的時令,唯有提高警覺,才能明哲保身。提供下列數項簡易預防方法: 1.儘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不要與 疑似病患接觸。 2.加強個人衛生,請常洗手。
3.家中如有病患,症狀輕微者,請在家隔離,以免傳染他人,並多休息, 適當補充水分。 如出現持續或反覆高燒、嘔吐、昏睡不安、意識不清、活力不佳、咳嗽、呼吸急速等非典型症狀,或有任何疑義,請儘速就醫,確定病情並隔離。 4.加強居家環境衛生及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