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第一节 能量代谢 ( energy metabolism ) 合成自身 分解自身 合成自身 分解自身 同化作用 (物质代谢) 异化作用 同化作用 (物质代谢) 异化作用.
Advertisements

热 能 ( 能量 ) 瑞金医院临床营养科 交通大学医学院营养系 曹伟新. 学习目标 了解 熟悉 掌握 不同人群的能量需要量和供给量 产热营养素在膳食总能量中的合理分配比例 能量不平衡的危害 肥胖防治原则 能量单位及换算 三大产热营养素及产热系数的概念 基础代谢及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的概念 能量的来源 人体能量消耗的几个方面.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新陈代谢是指生物体不断用新物 新陈代谢:是指生物体不断用新物 质代替旧物质的过程 质代替旧物质的过程 合成代谢:消化吸收 --- 储存能量 分解代谢:利用储存的能量 or 分解体内 自身物质转变为能量 自身物质转变为能量 体温,各种活动.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一、能量代谢( energy metabolism) 概念(图表) 直接测量法(略) 间接测量法(原理、食物的热价、 氧热价、呼吸商及计算原则以及简略 法)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 秭归一中 马 丽. 春 夏 秋 冬 看一看 外界气温在变化, 而我们自身的体 温是什么样的状态 ? 带婴儿看病时,为什么要等他们停止哭闹 几分之后再给他们量体温? 带婴儿看病时,为什么要等他们停止哭闹 几分之后再给他们量体温? 什么是体温,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什么?人 体又怎样使自己的体温保持相对稳定的呢?
第十一章 能量代谢与 体温调节 1. 能量代谢 2. 体温及调节. 食物 ( 糖、脂肪、蛋白质 ) 生物氧化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一、能量代谢的概念 能量代谢: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时随着的能 量释放,转移和利用。 H 2 O + CO 2 + 含 N 废物 + 能量 机械能 + 热能  化学能、 热能.
第六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 能 量 代 谢 第一节 能 量 代 谢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第5节 体温的控制.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energy metabolism and body temperature)
第十四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生命体征: Vital signs 是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总称。
体 温 的 控 制体 温 的 控 制. 人体正常的体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外界气温上升或下降人体的温度会不会也有很大的变化? 和人一样俱有恒定体温的动物有哪些? 总结:恒温动物有鸟类、哺乳类(包括人类) 37 0 C 左右 动画演示.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Adrenoceptor blocking drugs. 人体 β 1 - 肾上腺受体 受体 - 腺苷酸环化酶偶联和受体 - 磷 脂酶偶联示意图.
第七章 体 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生物体内伴随物质代谢所发生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 利用的过程,称为能量代谢 一、能量的来源 体内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过程。 糖: 供能的主要物质,有 O 2 氧化,完全分解,释能多; - 无氧酵解时,释能少。 脂肪: 既贮能又供能,氧化释放的能量为葡萄糖的二倍。 蛋白质: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第二篇 外周神经系统药.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外周神经系统主要由传出神经与传入神经系 统组成。 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局麻药.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與體重的關係 6B 袁康傑. 肥胖的簡介 其他相關資訊... 相關網頁簡介 : 肥胖是由身體內脂肪的積聚,引致身體形態產生變 化,體重亦會不斷增加。根據肥胖的各種不同成因, 綜合來說可分爲單純性肥胖和繼發性肥胖二大類。
能 量. 能量 Energy 一、概述 Introduction 二、人体的能量消耗 Energy expenditure in human body 三、人体一日能量需要的确定 Demand of energy 四、能量供给 Supply of energy.
图 1-8 人体体温的昼夜变动(图) 人的体温是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由于身体内部的温度不容易测 量,所以临床上常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代表体温。正常人 的口腔温度为 36.7 ~ 37 ℃ (平均为 37.2 ℃) ,腋窝温度为 36.0 ~ 37.4 ℃ (平均为 36.8 ℃ ),直肠温度为.
常用护理技术 一、测量体温二、冷敷降体温 主讲:陶玉兰. 体温是指机体内部的温度,又叫深 部体温。是一个相对恒定的温度范 围。而与之对应的则是人体表层温 度。 什么是体温 ?
第 七 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energy metabolism) 生物体内伴随物质代谢过程而产生的 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的过程,称 为能量代谢。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机体唯一能利用的能量是蕴藏在食物 中的化学能。能量主要来自糖和脂肪,而 蛋白质主要用于细胞自我更新、合成酶和.
能量代谢和体温 energy metabolism and body temperature. 第一节 能 量 代 谢.
第 九 章 营养、代谢和体温调节. 第一节 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其生理功能 一、糖类及其生理功能 二、脂肪及其生理功能 三、蛋白质及其生理功能 (一)蛋白质的营养意义 (二)氮平衡 (三)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四)蛋白质的生物热价和互补作用.
二、特定人群的膳食指南  特定人群主要包括七方面人群:  婴儿  幼儿与学龄前儿童  学龄儿童  青少年  孕妇  乳母  老年 人.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山东大学医学院生理研究所.
高三生命科学二轮专题复习——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莘格高级中学 严熙.
讨论 在游乐园乘坐 过山车,头朝下疾驰时,不少 人感到心怦怦直跳,并狂呼乱 叫。如果此时检测血液,发现 能使心跳和呼吸加快的肾上腺
第3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着的能量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第七章 能 量 代 谢.
第九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
第九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 能 量 代 谢 第二节 体 温.
第九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第一节 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指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energy metabolism and body temperature 第一节 能量代谢 定义:生物体内在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 着的能量的释放、贮存、转移和利.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 能 量 代 谢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人体能量的生成 1.
人体能量的生成.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主讲人:罗官莉 生 理 学教 研 室.
发热与退烧药 第五制作小组.
人体动脉血压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 人体呼吸运动的描记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及营养和免疫.
发热 Fever.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一、体温 (一)表层(体表)体温和深部(体核)体温
炎症.
糖尿病流行病学.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甲状腺激素.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内科护理学实验 1 血糖的监测与护理 实验学时:4学时 实验类型:综合性.
神经调节 神经元 结构和功能单位:______ 反射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____
能量代谢 一、基础代谢 (一)基础代谢的概念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Newborn and Neonatal Disease
ATP SLYTYZJAM.
第一节能量代谢 定义:生物体内物质代谢中所伴随着 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等, 称为能量代谢。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过程自发变化的判据 能否用下列判据来判断? DU≤0 或 DH≤0 DS≥0.
营养配餐 ----理论基础知识.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Pharmacology of Efferent nervous system
相关与回归 非确定关系 在宏观上存在关系,但并未精确到可以用函数关系来表达。青少年身高与年龄,体重与体表面积 非确定关系:
一 测定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的实验 实验装置 金属蒸汽 显示屏 狭缝 接抽气泵.
利用DSC进行比热容的测定 比 热 容 测 量 案 例 2010.02 TA No.036 热分析・粘弹性测量定 ・何为比热容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理想气体等容过程、定容摩尔热容 --理想气体等压过程 、定压摩尔热容.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机体的内环境及其稳态 中国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 赵书芬.
第四节 妊娠期母体变化 生殖系统的变化 乳房的变化 循环系统的变化 血液的改变 泌尿系统的变化 呼吸系统的变化 消化系统的变化 皮肤的变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目 录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四、基础代谢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目 录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四、基础代谢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一、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动 二、机体的产热和散热 三、体温调节 四、异常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新陈代谢 合成代谢 耗能 新陈代谢 (物质代谢) 分解代谢 放能 能量代谢 第一节 能量代谢 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新陈代谢 合成代谢 耗能 新陈代谢 (物质代谢) 分解代谢 放能 能量代谢的概念: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发生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 能量代谢

一 、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一)能量的来源 1)三磷酸腺苷的生 成与作用 2)三大营养物质的能量转化(糖、蛋白质和脂肪) 1)三磷酸腺苷的生 成与作用 2)三大营养物质的能量转化(糖、蛋白质和脂肪) 来源 方式:有氧氧化与无 氧酵解。

1. 糖 ●脑组织所需能量完全来源于糖的有氧氧化。 ●当机体缺氧和血糖水平过低时,均可导致脑功能障碍,甚至出现低血糖性休克。

2. 脂肪 ●为机体主要的贮能物质。 ●是机体短期饥饿时的主要供能物质 ●供能方式:有氧氧化 ●特点:释放能量多,为同等重量糖 的2倍。

3. 蛋白质 ●一般用作构成细胞成分,及合成酶和激素等生物活性物质,不做为供能物质。 ●但在长期饥饿,能源缺乏时才不得已用于供能 。

(二)能量的利用 热能 生物合成 分泌 神经传导 AP ATP自由能 CO2+H2O 肌肉收缩 外功 三大营养物质 (化学能) 约50% 5% 未利用 有 氧 化 CP 能量 ATP自由能 45% ADP CO2+H2O 肌肉收缩 外功

(三)机体的能量平衡 能量平衡是指机体从食物摄入的能量和由于 代谢活动所消耗的能量之间的平衡。 若人体能量“收支平衡”,体重保持不变;若人体能量“收支失衡”,体重增加或减少。

肥胖(obesity) 肥胖症已成为世界性健康问题之一;能量平衡异常是导致肥胖的原因之一。 体重指数(BMI)是临床上确定肥胖症的常用指标; BMI=体重(kg)/【身高(m)】2 我国成年人BMI正常范围为18.5~22.9;≥24为超重;≥28为Ⅱ度肥胖。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和方法 (一)测定原理 ●机体的能量代谢也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机体释放的能量=热能+外功 ●机体安静时,外功=0,此时机体能量 代谢=机体在单位时间内散发的总热量

(二)能量代谢测定方法 1. 直接测热法 直接测出人体在一定时间内发散的热量 2. 间接测热法-化学反应的定比定律 2. 间接测热法-化学反应的定比定律 C6H12O6+6O2=6CO2+6H2O+Q 只要测得机体单位时间的耗O2量和CO2产生量,便可计算出产热量,从而算出能量代谢率。

耗O2量和CO2产生量的测定方法 (1)开放式:是指在呼吸空气的条件下进行测定的方法,如图。该法适用于劳动、运动等情况下的能量代谢测定。

(2)闭合式:是用代谢率测定器进行测定,如图:

(三)间接测热法的具体步骤 食物的卡价(caloric value) 1.测定参数 由于间接测热法是根据机体单位时间的耗O2量和CO2产生量来推算各种食物的消耗量和产热量,因此必须首先了解以下几个概念: 食物的卡价(caloric value) 食物的氧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oxygen) 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

(1)食物的卡价(caloric value) : 概念:1克某种食物氧化(或在体 外燃烧)时释放的热量 。单位: kJ或kcal 物理卡价:在体外燃烧时释放的热量 生物卡价: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 蛋白质:物理卡价大于生物卡价。

(2)食物的氧热价 (thermal equivalent of oxygen) 概念:某种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每消耗一升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氧热价

(3)呼吸商 (respiratory quotient, RQ) 概念: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 所产生的CO2与所消耗的O2的容积比。 RQ= CO2产生量(ml) 氧耗量(ml) 经测定:糖的呼吸商为1;脂肪的呼吸商为0.71;蛋白质的呼吸商为0.80;

2.能量代谢率的计算 ●非蛋白呼吸商(NPRQ) 概念: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糖和脂肪氧化时的呼吸商;计算见下面所述:

非蛋白呼吸商的计算步骤 ①测定一定时间内的尿氮量; ②根据尿氮量来计算蛋白质分解量; ③根据表7-1的数据算出蛋白质的耗O2量和CO2产生量; ④用总的耗O2量和CO2产生量减去蛋白质分解时的耗O2量和CO2产生量,即可得糖和脂肪氧化时的耗O2量和CO2产生量;从而算出NPRQ。

表7-1 三种营养物质氧化时的几种数据 营养物质 糖 蛋白质 脂肪 物理热价 (kJ/g) 17.15 23.43 39.75 表7-1 三种营养物质氧化时的几种数据 营养物质 糖 蛋白质 脂肪 物理热价 (kJ/g) 17.15 23.43 39.75 生物热价 (kJ/g) 17.15 17.99 39.75 营养学热价(kJ/g) 16.7 16.7 37.7 耗氧量 (L/g) 0.83 0.95 2.03 CO2产生量 (L/g) 0.83 0.76 1.43 氧热价(kJ/L) 21.00 18.80 0.80 呼吸商(RQ) 1.00 0.80 0.71

非蛋白呼吸商的测定意义 研究表明,NPRQ与氧热价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表7-2),知道NPRQ,就可从表7-2中查找氧热价,用氧热价乘以O2耗量即可得到非蛋白质代谢的产热量,再加上蛋白质分解的产热量,最终可得出机体总产热量。

表7-2 非蛋白呼吸商和氧的热价 氧化的% 非蛋白呼吸商 氧热价(kJ/L) 糖(%) 脂肪(%) 100.00 98.9 95.2 表7-2 非蛋白呼吸商和氧的热价 氧化的% 非蛋白呼吸商 氧热价(kJ/L) 糖(%) 脂肪(%) 100.00 98.9 95.2 91.6 88.0 84.4 80.8 77.2 73.7 70.1 66.6 63.1 59.7 56.2 52.8 0.707 0.71 0.72 0.73 0.74 0.75 0.76 0.77 0.78 0.79 0.80 0.81 0.82 0.83 0.84 0.00 1.10 4.76 8.40 12.0 15.6 19.2 22.8 26.3 29.9 33.4 36.9 40.3 43.8 4702 19.61 19.62 19.67 19.72 19.78 19.83 19.88 19.93 19.98 20.03 20.09 20.14 20.19 20.24 20.29

氧化的% 非蛋白呼吸商 氧热价(kJ/L) 糖(%) 脂肪(%) 0.85 0.86 0.87 0.88 0.89 0.90 0.91 0.92 0.93 0.94 0.95 0.96 0.97 0.98 0.99 1.00 50.7 5401 57.5 60.8 64.2 67.5 70.8 74.1 77.4 80.7 84.0 87.2 90.4 93.6 96.8 100.0 49.3 45.9 42.5 39.2 35.8 32.5 29.2 25.9 22.6 19.3 16.0 12.8 9.58 6.37 3.18 0.0 20.34 20.40 20.45 20.50 20.55 20.60 20.65 20.70 20.76 20.82 20.86 20.91 20.96 21.01 21.07 21.12 表2续

举例: 受试者在标准状态下24小时耗氧量:400L;CO2产生量:340L;尿氮量:12克;计算24小时的能量代谢。 步骤: ①求出蛋白质代谢的耗氧量、CO2产生量和产热量 蛋白质氧化量=12×6.25=75g 耗氧量=0.95×75=71.25L CO2产生量=0.76 ×75=57L 产热量=18×75=1350kJ

②非蛋白代谢 耗氧量=400L-71.25L=328.75L ③计算非蛋白代谢的产热量 ④计算24h产热量 CO2产生量=340L -57L=283L NPRQ=283L÷328.75L=0.86 ③计算非蛋白代谢的产热量 查表7-2 NPRQ =0.86时,氧热价为20 .41 kJ/L 非蛋白代谢的产热量= 328.75L × 20 .41kJ/L =6710kJ ④计算24h产热量 24h产热量=1350kJ+6710kJ=8060kJ

3.临床简化方法:因为一般情况下,蛋白质氧化分解极少,故可忽略不计蛋白质产热量;用混合呼吸商代替NPRQ,查出相应氧热价,即可用下式计算: 产热量 =氧热价×耗氧量

4.更为简略的方法: 仅测出机体一定时间内的耗O2量,把混合食物的RQ 定为 0.82,此时氧热价为20.20,即可用下式计算:   产热量 = 20.18×耗氧量 单位:kJ/m2.h

(四)能量代谢率的衡量标准 如何比较不同个体的能量代谢率差异?研究表明:基础代谢率、肺活量、肾小球滤过率、心输出量、主动脉和气管的横截面积都与体表面积呈比例关系,而与机体体重相关性不明显。

体表面积计算 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cm)+0.0128 × 体重(kg)-0.1529 ,简化法计算,如图: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1. 肌肉活动 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为显著,见表7-3 运动或劳动的强度 消耗的能量

表7-3 劳动或运动时的能量代谢值 肌肉活动形式 平均产热量[kJ/(m2.min)] 静卧休息 2.73 出席会议 3.40 擦窗 表7-3 劳动或运动时的能量代谢值 肌肉活动形式 平均产热量[kJ/(m2.min)] 静卧休息 出席会议 擦窗 洗衣物 扫地 打排球 踢足球 2.73 3.40 8.30 9.89 11.36 17.04 24.96

2. 精神活动 精神紧张、情绪激动 能量代谢 机理: ①激动时 骨骼肌的紧张性 能量代谢 ②交感神经兴奋 儿茶酚胺释放 能量代 谢率

3.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概念:进食后一段时间内(从进食后1h开始持续到7~8h),即使机体处于安静状态,机体产热量也要比进食前有所增加,食物这种使机体产生额外的热量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蛋白质:25-30% 糖和脂肪:4-5% 4. 环境温度 20-30℃:体温稳定;>30℃ 或 <20℃:体温升高

四、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 (一)基础代谢概念 基础代谢: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率(BMR):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基础状态:是指人体处于清醒而又极安静的状态下,能量代谢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特殊动力效应及精神因素等的影响。其能量消耗只用于维持心跳、呼吸等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基本生理活动。

2.测定方法:通常采用简化法来测定和计 算BMR,即:产热量=耗氧量20.2KJ (二)基础代谢率的测定条件 1.测定条件: (1)禁食12~14h (2)清晨空腹 (3)平卧使肌肉放松,排除精神及心理影响 (4)室温保持在20~25度之间 2.测定方法:通常采用简化法来测定和计 算BMR,即:产热量=耗氧量20.2KJ

3. BMR的计算和其正常值 耗氧量20.2KJ 体表面积 基础代谢率 = 100% 我国正常人BMR的平均值见表7-4;

表7-4 我国人BMR的正常平均值(kJ/m2·h) 年龄(岁) 11~15 16~17 18~19 20~30 31~40 41~50 51以上 154.1 149.1 男性 195.5 193.4 166.2 157.8 158.7 154.1 女性 172.5 181.7 146.5 150.0 142.4 138.6

(三)BMR的正常水平及其异常变化 基础代谢率与年龄、性别及身材大小有关:一般男子BMR比女子高,幼年比成年高,年龄越大,BMR值越低。同一个体BMR值较稳定。 BMR值正常与否判定:将所测值与表7-4对应正常平均值比较,相差在10%~15%之内,均属正常。

  BMR测定的临床意义 : 有助于诊断某些疾病 ★甲低:BMR比正常低 40%~20% ★甲亢:BMR比正常高 25%~80% ★BMR:发热、糖尿病、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有呼吸困难的心脏病等。 ★BMR :阿狄森病、肾病综合征、病理性饥饿、垂体性肥胖等。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一、体温及其正常变动 (一)体表温度和体核温度 1.体温的概念: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1)体表温度(shell temperature):值低,不稳定,各部差异大 (2)体核温度(core temperature ):数值高,稳定,各部差异小

2. 体温的测量及其正常值 直肠温度 正常值:36.9 - 37.9℃;测量时应将肛表插入直肠6cm以上。 口腔温度 正常值: 36.7 - 37.7℃;婴幼儿和行为不能自控的人不能采用。 腋窝温度 正常值: 36.0 - 37.4℃;测量时应使腋窝紧闭,测量时间不少于10分钟。

(二) 体温的生理变动 1. 昼夜变化:清晨 2:00-6:00 最低 午后 1:00-6:00 最高 2. 性别:女子比男子高0.3 度 女子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动(如图)

3. 年龄:新生儿(早产儿)易受随环境温度影响,老年人体温偏低 4. 肌肉活动:测温时应避免其影响 5. 其它:如前述影响能量代谢的诸因素

二、 机体的产热和散热 (一)机体的产热过程 1. 主要产热器官: 有:内脏器官、骨骼肌、脑 安静时:内脏器官 ,特别是肝脏    二、 机体的产热和散热 (一)机体的产热过程 1. 主要产热器官: 有:内脏器官、骨骼肌、脑 安静时:内脏器官 ,特别是肝脏 运动或劳动时:骨骼肌 占90%

(1)战栗产热(shivering thermogenesis): 2. 机体的产热形式 (1)战栗产热(shivering thermogenesis): 在骨骼肌紧张性增强的基础上发生的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 特点: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不做外功,而产热量很高。 一般在战栗前先出现寒冷性肌紧张(thermal muscle tone)或称战栗前肌紧张(pre-shivering tone)

(2)非战栗产热 (代谢产热) 概念: 是指寒冷刺激加强了机体褐色脂肪组织的产热过程,其产热量占非战栗产热的70%。 体内褐色脂肪组织在不同年龄含量不同,婴幼儿含量大于成年人; 新生儿不能发生战栗,非战栗产热对新生儿在寒冷环境中维持体温有重要意义。

(二)机体的散热过程 人体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 1. 几种主要的散热方式 (1) 辐射散热(thermal radiation) 是机体以热射线(红外线)形式将热能传给外界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条件:体表温度高于环境温度 ●影响因素:体表温度与环境温度差 有效辐射面积

是指机体将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较冷的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影响因素: 温度差 接触面积 导热性能 (3) 对流散热 (2)传导散热 是指机体将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较冷的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影响因素: 温度差 接触面积 导热性能 (3) 对流散热 指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散发体热的形式,是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 ●影响因素:风速

(4)蒸发散热 ●通过水分从体表蒸发散热的一种方式。 ●蒸发1g水散热2.43kJ ●当环境温度超过体表温度时,其是机体唯一的散热方式。 ●影响因素:湿度大,不易散热 风速大,散热快 ●蒸发散热分不感蒸发和出汗

●不感蒸发(insensible perspiration): 概念:指水分直接透出皮肤和粘膜表面,在未聚成明显的水滴以前便蒸发掉的一种散热方式。在蒸发表面上弥漫性进行。 皮肤: 0.6-0.8L/d 呼吸: 0.2-0.4L/d 1L/d

表7-5 在环境温度为21℃时人体散热 方式及其所占比例 散热方式 百分数(%) 辐射 传导 对流 70 皮肤水分蒸发 27 呼吸 2 尿、粪 1

常用降温措施及其理论依据 降温措施: 理论依据: 冰袋、冰帽 增强传导散热 电扇、通风 增强对流散热 降低室温.减衣 增强辐射散热 降温措施: 理论依据: 冰袋、冰帽 增强传导散热 电扇、通风 增强对流散热 降低室温.减衣 增强辐射散热 酒清擦浴 增加蒸发散热 用阿司匹林 下调调定点 用抗菌药物 消除致热原

发汗(sweating) ●发汗:又称可感蒸发(sensible perspiration),是一反射活动,主要由受交感胆碱能纤维支配的小汗腺的活动引起。 ●ACh有促进汗腺分泌的作用,而阿托品及其它抗胆碱药可阻断其分泌;

温热性发汗(thermal sweating):在体温调节中起主要作用。 精神性发汗(mental sweating):精神紧张时发生,与体温调节无关。

●发汗的影响因素:受劳动强度、环境温度、湿度、风速等影响。 劳动、气温  出汗速度 散热 湿度 蒸发困难出汗 风速 蒸发容易、出汗

中暑 中暑: 指因高温环境或受到烈日的暴晒而引起的疾病(见后述)。 高温、高湿、小风速(或无风)环境辐射、传导、对流的散热停止,蒸发散热困难 体热淤积中暑

汗液 ●成分:刚分泌出的汗液类似血浆(但不含血浆蛋白) 水分:99% 固体成份:大部分为NaCl 含少量KCl、尿素、乳酸

2. 皮肤血流量的调节 辐射、传导和对流散热受温度差影响 ●炎热环境: 交感N紧张性皮肤小A舒张 动-静脉吻合支开放皮肤血流量  皮肤温度 温度差 散热  此时皮肤的作用如同一个“散热片”。

皮肤血流量的调节 寒冷环境:交感N紧张性  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散热 此时在皮下脂肪层的协同作用下,皮肤的作用如同一个“隔热板”。

(automatic thermoregulation) 类型 自主性体温调节 (behavioral thermoregulation ) 三、 体温调节 行为性体温调节 (automatic thermoregulation) 类型 自主性体温调节 (behavioral thermoregulation )

自主性体温调节: 机体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通过增减皮肤血流量、出汗、战栗及改变代谢率等生理反应,来维持机体产热和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 行为性体温调节: 机体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的姿势和行为,特别是人为了保温或降温所采取的措施,称为行为性体温调节。 后者以前者为基础,是对前者的补充

(一) 温度感受器 1.外周温度感受器 ●存在部位:皮肤.粘膜和内脏。类型: 冷觉感受器: <30℃ 感受器兴奋 产生冷觉 (一) 温度感受器 1.外周温度感受器 ●存在部位:皮肤.粘膜和内脏。类型: 冷觉感受器: <30℃ 感受器兴奋 产生冷觉 温觉感受器: >35℃ 感受器兴奋 产生温觉 ●本质:为游离的神经末梢

2. 中枢温度感受器 ★概念: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神 经元.分布在脊髓、脑干网状结构、下丘脑 ★类型及其作用: ●热敏感神经元:温度升高时放电,产生散热反应 ●冷敏感神经元:温度降低时放电,产生产热反应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温度敏感神经元 b.还能对下丘脑以外部位温度变化的信息起反应 c.提示下丘脑的PO/AH是机体体温调节整合的中心部位

(二) 体温调节中枢 ●基本中枢: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 (二)   体温调节中枢 ●基本中枢: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 ●实验依据:分段切除:只要保持下丘脑及其以下神经结构完整,体温即可保持恒定 ●破坏PO/AH区,体温调节减弱或消失 ●现认为下丘脑的PO/AH区是体温调节中枢整合机构的中心部位。

(三)体温调节机制 1.调定点(set point)学说 下丘脑温度 A 35 37 39 神经元放电数值 A:冷敏 B:热敏 ℃ 1.调定点(set point)学说 ●内容:体温调节类似于恒温器,在PO/AH中设置一个调定点(如370C),PO/AH就是按照这个温度值来调节体温的. ●机制:调定点是由PO/AH区中温度敏感神经元的工作特性(兴奋阈值)及两种温度敏感神经元 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地活动所决定的。 B B A As known to all, in the normal condition, the body temperature is maintained at about 37.0℃. This critical temperature level is called the “set-point” of the temperature control mechanism. All the temperature control mechanisms continually attempt to bring the body temperature back to this “set-point” level whenever it deviates in either direction. set-point in the hypothalamus is determined mainly by the degree of activity of the temperature receptors in the preoptic area of the hypothalamus, 下丘脑温度

是由于致热原(病毒、细菌)使调定点上移(称为重调定)所引起。 干扰 ●体温调节自动控制示意图 发热原因: 是由于致热原(病毒、细菌)使调定点上移(称为重调定)所引起。

2.机体在寒冷环境中的产热调节反应 ⑴战栗 寒冷 皮肤冷感受器兴奋 下丘脑PO/AH冷敏神经元兴奋 躯体运动神经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兴奋 战栗 产热增多 ⑵交感神经兴奋 ①寒冷刺激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E、NE增多 产热增多; ②寒冷刺激交感神经兴奋褐色脂肪组织代谢产热增多。 ⑶甲状腺激素的产热作用 寒冷刺激 中枢神经系统 下丘脑TRH神经元兴奋 腺垂体分泌TSH增多 甲状腺分泌T3、T4增多 产热增多 (4)皮肤散热减少(如下图所示:)

皮温下降→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 血液→深部温度↓→中枢冷敏神经元→ 下丘脑PO/AH 体温调节中枢 躯体N→骨骼肌紧张性↑→产生寒战 环境温度 降低 降低 下丘脑PO/AH 体温调节中枢 躯体N→骨骼肌紧张性↑→产生寒战 支配汗腺的交感N抑制→汗腺分泌↓ 甲状腺 分泌 T3、 T4→ 代谢↑ 肾上腺髓质分泌E、NE→代谢↑ 交感N兴奋→皮肤血管收缩→血流↓ 产热↑ 散热↓ 体温恒定

3.机体在炎热环境中的散热调节反应 ⑴皮肤血流量的调节 温热刺激 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 皮肤血管舒张、动-静脉吻合支大量开放 皮肤血流量增加 皮肤温度升高 机体散热增加 ⑵发汗 温热刺激 下丘脑发汗中枢兴奋 交感胆碱能纤维 引起温热性发汗机体散热增加 ⑶减少产热量 在炎热环境中,机体代谢产热过程明显受到抑制。 热适应:是指机体表现出汗量增加,而汗液中丢失的NaCl减少,机体对高温的耐受能力提高。

四、异常体温 1.发热与体温过高 ●发热是人和动物在患病时的一种常见表现。 发热的利和弊: ●有利方面:可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促进干扰 素的产生、使T淋巴细胞增殖及抗体的生成; ●不利的影响:体温>39℃时,出现HR加快、食欲不振、头痛头晕、反应迟钝等; ●体温过高( >42℃):机体可出现广泛的器官功能障碍。人的最高致死体温是44.5℃。

2.中暑 概念:是以水电解质丢失过多、汗腺功能衰竭和体温调节中枢障碍为特征的疾病。表现有: 热痉挛:在大量出汗后出现肌肉痉挛,无体温升高。 热衰竭:大量出汗导致机体水盐丢失过多、而补充不足所致,表现心动过速、低血压、呼吸增快、肌肉痉挛等,体温轻度升高。 热(日)射病:是致命性急症,患者表现高热( >40℃)、神志障碍和多器官衰竭等。

3.体温过低 概念:一般将低于36℃的体温称为体温过低或低体温。 产生原因:长时间置身在酷冷环境中而使机体丧失抗寒的反应能力,导致体温降低。此外,甲低、麻醉药中毒也可引起。 人工低温:是指在全麻下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将病人体温有控制地降至预期度数,以提高组织对阻断血流和缺氧的耐受能力。

复习思考题 1. 简述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2.简述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3.中暑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 4.为什么发热病人常伴有寒战反应? 5.根据散热原理,如何给高热病人降温? 6.人的体温是如何维持相对恒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