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覽 解 說 技 巧 海生館-展示組 解說志工 曾 運 明
解說是一種啟發性的教育活動,是一種溝通人與其環境之間概念的過程或活動,用以啟發人對環境之知識與瞭解,以及其於環境中所扮演之角色。 解說的意義 解說是一種啟發性的教育活動,是一種溝通人與其環境之間概念的過程或活動,用以啟發人對環境之知識與瞭解,以及其於環境中所扮演之角色。
環境解說 是一種溝通環境知識之意識交流、手段與設施之綜合體,目的在引起環境問題之思量、討論及產生環境改革行動。
解說的功能 一.對遊客的影響 (一)充實體驗 (二)對環境利用,有明智選擇 (三)尊敬自然 (四)增廣見聞
二.對環境的影響 (一)減少環境破壞 (二)轉移環境承載力 (三)喚醒民眾對自然的關心 (四)積極採取行動保護環境
三.對經營者或當地的影響 (一)改善公共形象 (二)喚起民眾以自然或文化遺產引以為 榮的自尊與感受 (三)提升當地知名度及增加經濟效益
解說目標與對象 一、解說目標 (一)就遊客層面而言 1.幫助脫離緊張與壓迫的工作環境 2.產生敏銳的體驗,獲得豐富與愉悅的體會與領悟;眼觀 6面、耳聽 8方 (二)就資源層面而言 1.減少遊客不當行為所造成環境的破壞或對資源的衝擊 2.產生重視資源的想法,使資源獲得保育與注意 (三)就環境經營層面而言 1.使大眾對遊憩資源管理機構更加瞭解有利公共形象的提升 2.使當地居民進一步瞭解所居住的環境激發關懷所生存的空間 EX:社頂公園
二、解說對象:遊客 ◎年齡 ◎性別 ◎職業 ◎文化背景
解說準則 一.面對不同的遊客提供不同的解說題材與方式 二.遊客期盼的是輕鬆的、歡樂的氣氛 三.解說資料要有內容能滿足遊客的需求 四.解說資料應該容易讓遊客接受與瞭解 五.解說的效益需要不斷的評估
解說人員的特質 一.熱忱與愛心 二.自信心 三.豐富的解說知識 四.豐富的人文素養 五.善解人意 六.愉悅的外表和風采
解說原則與技巧 (一)第一手的經驗 (二)引領遊客親身體驗 (三)將歷史帶入實際的生活 (四)將解說與遊客體驗相結合 (五)關心遊客的需求 (六)將片段資訊組合成解說內容 (七)解說需要廣泛性知識 (八)視對象的不同改變解說方法 (九)以遊客的方向為方向
解說設施介紹 一.解說出版品 (一)錄影帶、光碟片 (二)錄音帶及CD (三)摺頁 (四)手冊 (五)解說叢書 (六)幻燈片、照片 (七)明信片、信封、信紙 (八)紀念戳章
二.解說標誌牌 三.視聽器材 (一)幻燈機 (二)投影機 (三)電影放映機 (四)電視 (五)電腦 (六)放音器材 (七)聲音劇場 四.視聽多媒體
解說媒體之分類—人員解說 由遊憩點管理單位培訓解說員來擔任解說,解說員依其性質可分成專業解說員、常年或季節性之義工或特約解說員(專家解說員、外語解說員、一般解說員、解說服務員) 解說員之服務方式大致是經由口頭解說、表演、步行或開車導遊、駐點定時與不定時巡邏解說
非人員解說—解說牌 解說牌之優點:費用低廉容易施工、維護方便、遊客方便選擇使用、全天候服務、容易安排內容 解說牌之缺點:單向被動使用及溝通、單調內容難以加入聲光效果、易造成景觀污染、不易引起遊客興趣 解說牌設計準則:應注重材質、外觀、色彩、型式、文字(圖)內容配合、設置地點及方式之適用性
非人員解說—印刷品 一般文字解說印刷品有單張、摺頁、畫冊、圖書等,屬於諮詢性出版物 向遊客介紹遊憩點之位置與交通狀況,人文或自然環境,季節性動、植物,或其他專題展示說明、歷史沿革等 為達到解說之效果,印刷品之印製應注意色彩、文字、文圖配置、裝訂是否便利攜帶展讀等
非人員解說—自導式步道 專為教育而設之步道,能提供遊客自行導遊,在行走途中擷取其中的知性內涵,體驗與田野自然溝通的樂趣 應以解說教育為目的,注意主題之選擇 步道系統獨立,路線不可與主要交通動線作混合使用,並以循環式設計(起點、終點相同)為宜 地點宜靠近遊客集散處或附近,且為解說資源所在地 步道遊程距離以1公里以內,遊程時間30-60分鐘為宜 可藉助指示方向牌、解說牌、解說摺頁或視聽設備配合等輔助性解說媒體,增加解說效果
非人員解說—遊客中心 專為遊客解說或做其他服務的設施,基於經濟考量,小規模休閒農場可於服務櫃檯或農場辦公室附近佈置遊客中心 視聽設施:展示幻燈片、電視、多媒體放映系統,解說方式由早期之平面靜態,演進為聲光演出 室內展示設施:在室內環境利用文字、表格、圖片、模型、標本或動態等媒體,藉室內視覺、空間、美學設計之原則,將主題意識傳達給遊客
戶外解說 意涵: ★一種學習的方法 ★著重於經驗的傳承 ★強調戶外進行:眼觀6面、耳聽8方 ★必須用到所有的感官知覺: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五覺 ★領域包括知識、技巧及態度 ★著重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生態、人與地求環境關係建立
戶外解說 環境教育與解說定義: 是以達到改善環境為目標的教育過程,它是一個澄清觀念與形式價值的教育過程;是為了便於發展人們在瞭解與體認人與其文化及生物、物理環境間相互關係時所必須的技能與態度。
內涵: 一認知領域:以環境科學為範籌;生態學、空氣污染、自然平衡、森林和木材保育、人力資源保育、噪音污染、土地資源保育、城市問題、合理運用礦產、水資源保育和野生動物保育。 二情意領域:發展環境態度的價值觀念;以美的欣賞、喜好自然的興趣、面對環境的態度、培養環境價值觀、形成環境倫理、產生改善環境的信念。 三技能領域:基本技能與統整技能;前者為觀察、測量、分類、溝通、推理、預測;後者為解釋資料、控制變因、操作或定義、建立模型、形成假說。
解說規劃 意義: 一、協助參觀者瞭解及融入解說地區的事物及歷史。 二、完成經營的目標,將遊客和外物引離敏感地區,使資源不利的衝擊降到最低。 三、讓遊客瞭解管理單位的特性並共同維護自然環境。
解說規劃程序: 一、發掘並確認問題之所在及需要 二、訂定解說的方向與目標 三、蒐集分析遊客資料 四、蒐集與分析解說資源 五、選擇適當之解說方案、媒體與地點 六、各項行動方案之綜合 七、解說計畫評估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Q&A
參考資料: 1. 21世紀的解說趨勢-解說自然與人文的15項指標原則;吳忠宏 譯 2. 環境解說實務指南;林佑齡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