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19世纪初英法的经济学说 第一节、马尔萨斯的经济学说 第二节、萨伊的经济学说 第三节、西斯蒙第的经济学说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食育 菜單 1. 義大利麵 本日冠軍 2. 咖哩飯 NO.1 卡布奇諾咖啡 3. 乾煎香腸 NO.2 香草烤雞腿 4. 台式鹽酥雞 NO.3 蝦捲 6. 卡布奇諾咖啡 7. 香草烤雞腿 8. 蝦捲.
Advertisements

幼儿意外事故的预防和急救 第五章. 第一节 安全教育和意外事故 第一节 安全教育和意外事故 预防 预防 第二节 常用的护理技术 第二节 常用的护理技术 第三节 常用的急救技术 第三节 常用的急救技术.
富饶的宜昌. 小组合作学习一  说说家乡的物产有哪些。  1 、先独立思考。  2 、小组讨论, 2 号做记录。  3 、展示交流。
医学蠕虫 土源性蠕虫:发育过程中不需要中 间宿主 生物源性蠕虫:发育过程中需要中 间宿主 第三十六章 线 虫.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四、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一、微分的定义.
颅骨及其连接 解剖学教研室 陈通. 一、颅的骨性构成:共 23 块。 1. 脑颅骨: 8 块。 成对 -- 顶骨、颞骨 不成对 -- 额骨、筛骨、蝶骨、枕骨.
人的头部结构 —— 头骨 一、头骨的形体结构 二、头骨的解剖结构. 头部的形体特征及其面部的协调 起伏,即是通过脑颅部与面颅部, 以及额、颧、上颌、下颌构成的四 个体块相互穿插关系构成的。 一、头骨的形体结构 头部的骨架形状 —— 立方体 1 、脑颅和面颅两部分。 脑颅呈卵圆形脑颅呈卵圆形,占头部的.
人的头部结构 —— 头骨 一、头骨的形体结构 二、头骨的解剖结构. 头部的形体特征及其面部的协调 起伏,即是通过脑颅部与面颅部, 以及额、颧、上颌、下颌构成的四 个体块相互穿插关系构成的。 一、头骨的形体结构 头部的骨架形状 —— 立方体 1 、脑颅和面颅两部分。 脑颅呈卵圆形脑颅呈卵圆形,占头部的.
食管癌病人的护理 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院 曹伟新 曹伟新. 学习目标 识记 识记 能正确叙述食管癌的病因和诱因 能正确叙述食管癌的病因和诱因 能简要概述常用于食管癌辅助检查 能简要概述常用于食管癌辅助检查 理解 理解 能正确描述食管癌病人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能正确描述食管癌病人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能简要概述食管癌的治疗原则.
第四章 原腔动物 又称假体腔动物:原体腔;完全消化系 统;体表具角质膜;原肾排泄系统;雌 雄异体。.
腹部仰卧前后位 (正位) 腹部仰卧前后位(正位) 摄影目的:观察尿路或腹腔脏器结石、 钙化及腹部包块、异物存留.
第 2 节人体和动物体的组成 江阴市长寿中学 徐利国. 细胞是怎样构成人体和动物体的? 器 官 由上皮组织、结 缔组织、肌肉组 织和神经组织按 照一定的次序构 成,并且以其中 一种组织为主, 能完成一定功能 的结构。
巴洛克风格 与 荷兰市民绘画. 巴洛克 一词源于葡萄牙语,意为 “ 畸形的 珍珠 ” 。它是崇尚古典美术的学者, 对不遵守古典美术规则的艺术风 格的一种贬称。巴洛克艺术发源 地是 17 世纪初的意大利,后传播 到比利时,西班牙等国。它表现 在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
第二章: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本章重点: 大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 大学生心理发展基本特征 大学生心理矛盾及其对策.
生殖器、肛门与直肠检查 生殖器、肛门和直肠检查是全面体检的 一部分,有时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但 某些病人不易接受此项检查,因此对有指征 的病人应耐心说明检查的目的、方法和重要 性,务必做到全面检查。被检查者若为女性, 男性医生必须有女医护人员或家属陪同检查。
《伤寒论》学习提要. ※ 要求背诵的原文 ( 共 120 条 )
中医外科学多媒体课件 --中医外科学总论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外科学科 1 中医外科学 范围、命名及术语.
歷 代 佛 像 之 美 — 隋唐佛像 ( 下 )— 鹿野苑藝文學會 吳文成會長編輯 唐代藝術家充分掌握圓 熟的寫實性技法,以豐 腴為美為特質,佛像面 容圓滿端祥,身軀雄健 飽滿,神情莊嚴而慈祥。 唐朝著名的藝術家如閻 立本、尉遲乙僧、吳道 子、周舫、楊惠之和宋 法智等,都參與佛教藝 術,是我國佛教造像的.
会 面 礼 仪 介绍礼仪 名片交换礼仪 握手礼仪 鞠躬礼 抱拳礼.
第四节 山地土地类型的研究方法 山地土地分类与平原土地分类有共性,但有更多的差异性,即山地土地分类有许多特殊性,因此单列出来论述.
王同学的苦恼﹗ MC 4.1 诚可贵﹗.
照相机成像原理 透镜成像原理 镜头 (调节物距) 带胶卷的照相机 光圈 胶卷 (控制光线) (感光、成像)
台灣傳統戲劇 布袋戲.
景观规划的分类设计——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
芳香植物.
实验十二 耐力素质的测评 1 实验目的 掌握一般耐力、速度耐力、动力性力量耐力、静力性力量耐力各指标的测评意义;熟练掌握一般耐力、速度耐力、动力性力量耐力、静力性力量耐力各指标的测评方法。  2 实验器材 秒表、量尺.
运动损伤的原因与预防 深圳市罗湖中学 宋迎新.
妇科病史及检查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朱 琳.
工作项目三:城市轨道交通危险源、应急救援 任务六 伤害急救常识
中藥如何提升免疫力 補氣藥=黃耆、人參、白朮等。 補血藥=當歸、川芎、龍眼肉等。 補陰藥=地黃、麥門冬、何首烏。
牛剖腹产手术相关问题的探讨和术后不孕的预防
科學科技動手學 方潤華小學上午校
基本礼仪 一、礼仪基本原则 二、形象礼仪 三、交谈礼仪 四、礼貌用语 五、行为礼仪 六、礼仪细节.
飲食與中國遠古文化.
商品及人物拍摄技法.
肛裂 王雪.
孔 子 內湖國小導讀活動 四年級 唐代所作的孔子画像.
肌学 保山医专解剖教研室.
胚胎学各论 (一)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地理高考备考习题选取的原则与技巧 乐山外国语学校 万里历
先天性斜颈病人的护理 主讲人:张洁静.
交通安全 腳踏車.
养牛与牛病防治 张加力.
行管专科“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的说明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变化的量 方兴镇中心小学校 胡健.
磁浮列車創作大賽.
病例四讨论 06中西医临床 第十组 组长 唐媛 组员 杨东山 秦思 李瑛 包继明 邹小虎.
海米 海米看起來真像韭菜.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众数的认识 城关区民勤街小学 牟国卿.
众 众 数 槐店乡完全小学.
本方案内外结合、治标治本。可彻底解决效果慢、易反弹问题
中藥如何提升免疫力 補氣藥=黃耆、人參、白朮等。 補血藥=當歸、川芎、龍眼肉等。 補陰藥=地黃、麥門冬、何首烏。
浅谈心理知识 在思品课堂中的应用 朱台中学 周新静.
护士服务礼仪规范.
巫山职教中心欢迎您.
临沭县中医院惠民措施 单病种限价 2010年5月10日.
動物小檔案 ☆目錄☆ ★1:名字、大頭照 ☆2:類型 ★3:外型特徵 ☆4:運動方式 ★5:喜歡吃的東西 ☆6:維持體溫的方法
腧穴的强身保健法 福建省人民医院 针灸康复科 林源主任医师.
大学生生理健康 主讲:曲晨菲.
第十六章 性犯罪 第一节 强奸 一、定义:男子违反妇女的意愿,采用暴力、胁迫、利诱、欺骗、药物或其它手段,使其不敢或不能抵抗,强行与之发生婚姻以外的性交行为称为强奸。对发育不全,不满14周岁的幼女、意识丧失、精神病发作阶段的患者或弱智病人等女性,不论本人是否同意而实施奸淫、性交者,均以强奸论罪。
岡山區103年第12次 登革熱聯繫會報會議 岡山區公所 103年12月30日 1.
中華民國空軍34中隊進行夜間偵察任務情形與畫伏夜出的蝙蝠相同,因此以「蝙蝠中隊」命名,而所屬偵察機均漆成黑色,而又稱作「黑蝙蝠」。隊徽是一隻展翅的黑蝙蝠,在北斗七星上飛翔於深藍的夜空中,翅膀穿透外圍的紅圈,象徵潛入赤色鐵幕。
第6章 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 1、成本价格和利润 2、产业资本与平均利润 3、商业资本与商业利润.
唐五代兩宋詞 方舟p.69.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006/04.
zhimaleixingjipinzhong
問題一 下面形體的體積一共是多少立方公分? 900 (2) 540 (4) 684 (3) 576.
颱風與防災 颱風知多少.
百艳图.
铅笔有多长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六章 19世纪初英法的经济学说 第一节、马尔萨斯的经济学说 第二节、萨伊的经济学说 第三节、西斯蒙第的经济学说 第六章 19世纪初英法的经济学说 第一节、马尔萨斯的经济学说 第二节、萨伊的经济学说 第三节、西斯蒙第的经济学说 第四节、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规律(自学)

第一节、马尔萨斯的经济学说 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 “马克思对他大肆嬉笑怒骂。凯恩斯对他赞扬备至。”“有人说他是人类的恩人。又有人说他是恶魔。有人说他是深刻的思想家。又有人说他是笨伯。……一个人的著作激动了人们的心灵,以致引起如此带有感情色彩的评价,这个人实际上就不是庸碌之辈。” ---熊彼特:《经济分析史》

马克思: “马尔萨斯的特点,是思想极端卑鄙,——只有牧师才可能这样卑鄙,他把人间的贫困看作对罪恶的惩罚,而且在他看来,非有一个‘悲惨的尘世’不行,但是同时,他考虑到他所领取的牧师俸禄,借助于关于命运的教义,认为使统治阶级在这个悲惨的尘世上愉快起来,对他是极为有利的。这种思想的卑鄙还表现在马尔萨斯的科学工作上。第一,表现在他无耻的熟练的剽窃艺术上;第二,表现在从科学的前提做出的那些看人眼色的而不是毫无顾忌的结论上”。

凯恩斯: “在18世纪至今的人类科学史上,马尔萨斯属于伟人的行列,他的《人口论》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如果引导19世纪经济学发展进程的是马尔萨斯而不是李嘉图,今天世界上将是何等的聪慧和富庶”。

因毕业于剑桥大学神学院, 凯恩斯称他为“第一位剑桥经济学家”,人口经济学的鼻祖。 一 马尔萨斯(1766~1834)生平与著作:     《人口原理》1798、1803年    《政治经济学原理》1820年    《政治经济学定义》1827年 因毕业于剑桥大学神学院, 凯恩斯称他为“第一位剑桥经济学家”,人口经济学的鼻祖。

一是关于贫困的增加以及怎么去解决的论战。 二、历史背景:英国的两大论战 一是关于贫困的增加以及怎么去解决的论战。 到1798年,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的一些负面效应开始显现,出现了“人口过剩”的现象,失业和贫困越来越成为令人瞩目的问题,需要得到补救。英国因而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的济贫法,但却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二是关于“谷物法”的论战

三、方法论:描述法 受培根、霍布斯-经验主义的影响 马尔萨斯:社会经济现象及其原因的复杂性。不能拘泥于一般原理,应该重视经验。 马尔萨斯致李嘉图:“我总是承认经验的权威的”,“凡是与一般经验不符合的理论就不能认为正确”,只有“运用厂泛的包罗万象的经验来充分考验自己的理论”,“才能确立这些理论的真实性和有用性”。 ---转引自朱彤书、蒋伏心、章先春:《第一位剑桥经济学家-T·R·马尔萨斯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0,P5

经验主义-配第-政治算术 马尔萨斯-描述法 “哲学的首要任务是说明事物的现状。如果我们的理论还没有做到达一点,就不应该作为任何实际结论的根据”。 反对李嘉图的抽象法: 李嘉图“轻率地企图把理论简单化和一般化”,这“导致了浅薄的和不成熟的理论”。

四、基本理论 (一)人口理论 《人口原理》产生的背景 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欧洲社会变革的年代。产业革命使英国经济取得了很大发展,人口也迅速增加,但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发展,又使广大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恶化,失业和贫困成为英国严重的社会问题。英国民众反对失业和贫困的斗争日趋高涨。在英国出现了W.葛德文(1756~1836)等人主张社会改革的著作。他们的社会改革思想十分吸引人心。 1798年,马尔萨斯匿名发表发表了《人口原理》来批判葛德文的《政治正义论》,阐述自己反对社会改革的理由。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从两个公理或规律出发: 1、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 2、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根据这两个公理,他得出一个论断,即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增长,人口增长总是快于生活资料的增长。 不过他认为:“现实人口得与生活资料相平衡”。原因是:“人口增加必须受生活资料的限制,生活资料的增加,人口必须增加;占优势的人口增加力,为贫穷及罪恶所抑压,致使现实人口得与生活资料相平衡。”(《原理》第一版中的解释)

人口 人口、资源 资源 C 生存水平 时间(年) 资源的供给在收益递减规律的约束下增长,而人口以几何级数更迅速地增长。C点代表生存水平,在这一水平上,人类仅能维持生存;如果超过这一点,饥饿、死亡会使人口重新回到生存水平。这是人口的自然控制。

人口规律-马尔萨斯陷阱 人口必然为生活资料所限制;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显著的有力的抑制的阻止。 马尔萨斯陷阱: “在人口的增长已经达到食物的最大限度时,一切预防的抑制和积极的抑制自然而然会以加强的力量发生其作用。……直到人口降低到食物水平以下。这时比较丰足的状态又回来了,于是再度导致人口的增加。不过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它的进一步的发展又会由同样的原因而受到抑制。”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P13

抑制人口的方法 政策含义:反对英国的济贫法和拥护私有制 积极的抑制,即增加死亡率,如饥荒、战争、疾病、贫困、瘟疫等。 预防的抑制,即降低出生率: 道德的抑制,如晚婚、独身、保持贞操等。 不道德的抑制,如避孕、堕胎等。 政策含义:反对英国的济贫法和拥护私有制 他认为私有财产制度的存在使得人们能够通过自我克制来阻止人口增长,是限制人口增长的最有效的办法。 从中可以看出《人口原理》的辩护性质。

我们应该促进大自然在制造死亡率方面的作用,而不应该愚蠢徒劳地致力于阻碍其作用。……我们不应该建议穷人保持清洁卫生,而是应该鼓励相反的习惯。在我们的城镇里,我们应该使街道变得更窄,让房子里住进更多的人,从而招致瘟疫的发生。在农村,我们应该将村子建在死水塘附近,并且鼓励定居在沼泽地及其他不卫生的地方。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谴责对破坏性疾病进行的任何治疗措施,以及谴责那些认为他们通过采取措施消灭各种疾病而为人类做出了贡献的人们,他们虽然是善意的却犯下了极大的错误。 ---转引自斯坦利·L·布鲁:《经济思想史》,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P68-69

结 论(写作人口论的动机) ①失业和贫困并非社会制度造成,而是人口自然法则作用的结果。任何社会改革和农业条例,都不可能消除人口法则的压力。废除财产私有制,实行婚姻自由,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势必刺激人口增加,但生活资料增长总是有限度的,即使建立起平等的社会制度也必然很快陷于瓦解。 ②反对当时英国实行的济贫法,反对社会改革。他认为济贫法使无力维持家庭的人,也要结婚生子,结果是使得贫民制造贫民。 ③财产私有制使人们不致因纵欲而生殖过多的子女。它是发展人类的能力和智慧,培养和提高人类德性的最良好制度。 ④工人的工资水平和工人的生活随工人人口的增减而进退。

附录 倘使一个人不能抚养他的子女,他们必定会因饥饿而死亡。假如他没有抚养子女的把握而去结婚,他就犯了罪,给他自己、给他的爱人和他的子女们带来种种的不幸。 ——T.R. 马尔萨斯 《人口原理》

马尔萨斯人口论值得肯定和借鉴之处 1.看到了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主张协调发展。 2.主张计划生育。 3.主张通过发展教育来提高人口素质。 4.认识到过剩人口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5.促进了人口学的研究和发展。

从今天看来,尽管马尔萨斯的人口思想仍存在一定的历 史局限性,(比如马尔萨斯把资本主义罪恶归结于人口过多, 特别是贫苦人民生育过多,因此他的人口理论一发表就受到 人们的批判。他没有考虑到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因此,他错 误地预言了人口增长有比生活资料增长得更快的趋势),但 是,由此而衍生出的人口控制思想的确对人类社会的健康发 展和繁衍功不可没。如今,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无疑是每 一位学习人口理论的人必读的专业文献之一。 马尔萨斯专门研究了人口问题,成为经济学领域中人口 理论的创始人。

思考 人类理性生育行为的制度基础是什么? ——私有制。为什么这么说? ——强制性控制和市场性控制? 应该如何看待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有人称马尔萨斯是失败的咒诅先知。当今社会大规模的人口增长并未造成马尔萨斯灾难。这是为什么? 1、人类生育观的变化:人类自发的避孕意愿——福利制度发展使人们养儿防老的观念淡化,女性解放让很多女性选择晚婚晚育。 2、技术革命对粮食增产的作用:特别是由于社会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使粮食增长超过了人口的增长。 3、贸易全球化对于抑制粮价的作用:具有自然和经济优势的国家低成本产粮,然后运到种粮成本高的地方,从而缓解供求矛盾。

附:马寅初《新人口论》 主张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使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明显遏制。现在中国人口处于低生育、低增长阶段。有统计称,我国育龄女性的总和生育率已经低于1 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使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明显遏制。现在中国人口处于低生育、低增长阶段。有统计称,我国育龄女性的总和生育率已经低于1.3,生育水平进入超低生育率阶段。 思考:“现在中国人口处于低生育、低增长阶段”是政府计生政策的结果还是市场经济自发调节的结果?

我国人口领域的两大困境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最直接的原因是男孩偏好。目前中国人口的性别比已经超过118,而正常值域为103—107。 老龄化问题:老龄化将给我们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包括老年人的养老和生活照料问题、劳动力短缺问题、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问题、社会发展的活力问题。 此外,“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

富人名人超生挑衅中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二)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论 亚当斯密之后,古典经济学分析范式中出现了新方向。 主要表现在否定供给决定需求的萨伊定律,而提出了需求决定供给的新主张。 资本主义财富增长问题的研究,重点放在需求方面。

提出了危机理论——看到了资本主义为生产而生产所导致的生产的盲目性;看到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从而发生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对凯恩斯经济理论(1936)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增长的研究,重点放在需求方面,突出了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的矛盾,看到了有效需求是保持一国经济增长和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就涉及到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保持总需求的水平问题。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思想,在淹没了一百多年以后,被凯恩斯挖掘出来,成为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来源。

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是以他的购买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和让渡利润论为基础的。 价值理论——利润理论——危机理论

1.价值理论 (1)、价值理论的来源 以斯密价值理论为出发点,发展了斯密的价值是由商品所能支配的劳动量决定的观点。

斯密的价值理论(二重性质) 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真实尺度 生产中耗费劳动(李嘉图) 劳动 交换中支配劳动(马尔萨斯) 三种收入决定 价值(萨伊)

(2)、价值理论基本观点 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商品所能支配的劳动量来衡量的。

★商品所能支配的劳动量包括: 投入劳动所形成的价值(耗费劳动,包括积累劳动和直接劳动,它等于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工资) 利润(在交换中通过不等量劳动相交换而产生) 也就是说,商品所购买的劳动量包含着利润,而耗费劳动量则不能包括利润。

2.利润理论 在商品价值取决于购买劳动的基础上阐述利润理论。 (1)、利润是购买劳动大于耗费劳动的差额。 耗费劳动包括累积劳动和直接劳动。 购买劳动包括耗费在商品中的劳动和利润。

(2)利润来源:需求产生利润 ★利润是由商品交换中由供求关系产生的“让渡收入”,不是生产过程中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劳动的价值本身是不变的,需求产生利润,需求强度决定利润(率)大小。

利润不是由资本家的需求产生。因为他们作为卖主赚到的利润,作为买主时又会失掉。 ★ 利润来源于非生产性的消费者(只买不卖者)的需求 利润不是由资本家的需求产生。因为他们作为卖主赚到的利润,作为买主时又会失掉。

工人的需求也不能产生利润。因为工人用工资所购买的只是其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工人无力购买更多的产品,他们只能实现产品价值中相当于工资的部分,而不能实现利润。

利润只能由一批只购买、不出卖,只消费、不生产的游手好闲的人来支付、来实现,这些非生产者包括贵族地主、官吏、司法、卫生、牧师、军队、年金领取者及教育人员。 资本家的利润从这个阶级的需求中产生。

3、有效需求不足危机论 (1)、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一般商品生产过剩的可能性,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 马尔萨斯看到了商品生产与商品消费之间应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只有二者相适应,商品的全部实现才有可能。

马尔萨斯认为供给自动创造需求是毫无根据的,因为商品不都是和商品交换的,很多商品还和生产性劳动或私人服务交换。在这些交换之间未必是平衡的。

(2)、消除危机发生的办法:为全部产品提供有效需求。 提供有效需求的办法:维持一个非生产的消费阶级的存在,才能为全部产品提供有效需求,避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马尔萨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有效需求由以下几种人提供: 劳动者的消费:只限于工资,如果工资下降或劳动者失业,有效需求将减少。

资产阶级的有效需求:由他们的生活需求和将收入用于资本积累的比例来决定,资本家一生的重大目的是节约和积累资本,他们不会把全部收入都消费掉,因为这不符合大多数资本家的习惯。 因此仅仅靠工人和资本家,不能维持足够的有效需求。

只有一批非生产性的消费者才能提供巨大的有效需求。商品实现中,非生产性消费者必须占有一定的地位,他们只消费、不生产。他们之中包括地主、国家官吏、军队、司法、卫生、牧师及教育人员等。

这些靠地租以及靠赋税维持的人给社会提供了巨大的有效消费,并对产品提出新需求使社会需求增长,产品价值才能实现。他们中间的一些人还启用了大批的仆役,增加了社会的有效需求。

评价: 马尔萨斯感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与消费存在矛盾,并提出了资本主义有发生生产过剩危机的可能性,有其可取之处。 但是他并不理解资本主义产生生产过剩危机的真正原因,并为非生产性消费者作辩护。

影响 他是凯恩斯有效需求思想的革命性先驱。 马尔萨斯在他一封致李嘉图的信中说: “需求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人们所赋予它的价 值,供给越适合于需求,其价值就越高,一天 的劳动就越能换来或曰带来更多的可支配的购 买力……我非常肯定地认为,在实际阻碍生产 和人口增长的因素中,需求刺激的不足更甚于 生产能力的不足。

第二节、 萨伊(1767~1832)的经济学说 一 生平、著作与时代背景 出生于法国巴黎富商家庭,。 斯密思想在欧洲大陆最早的系统阐释者,是自由主义经济学在欧洲大陆的最早的传播者。 主要著作有: 《政治经济学概论》(1803) 《政治经济学问答》(1817) 《政治经济学教程》(1828-1829)

“亚当.斯密博士的著作,只不过是一大堆杂乱地放在一起的、附有启发性例证的最正确政治经济学原理和附有有益的意见的统计学天才研究。它不是政治经济学或统计学的完整论著,而是一大堆不整齐的奇妙的创造性理论和已知与已被证明的真理。”(P.19) 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

萨伊对经济学的贡献 1、重新界定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 2、提出了生产三要素:土地、资本和劳动; (后来,詹姆斯.穆勒增加“交换”。自此,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成为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是如此)。 2、提出了生产三要素:土地、资本和劳动; 3、指出财产所有权、产品的出卖或需求、货币流通和政府政策是影响生产的四个关键变量;(经济增长理论)

4、提出了“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这一古典经济学法则; 5、萨伊的价值论是生产要素论、供求论、生产费用论和“效用决定价值”的结合,与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不同; 6、提出“三位一体”的分配公式(马克思语),即:土地——地租,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利息)。

李嘉图和马克思对萨伊的评价 李嘉图指出:“萨伊先生是大陆著作家中首先正确认识并运用斯密原理的人。他对欧洲各国介绍这一启迪人心,裨益民生的体系的各项原理,功绩大于所有其他大陆著作家的全部功绩,不尽如此,他还使这门科学更合乎逻辑,更富于启发性,并以独创的、精确的而又深刻的若干议论丰富了他的内容”。 ——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4页 马克思:“萨伊就把亚当·斯密著作中这里或那里渗透的庸俗观念分离出来,并作为特殊的结晶和亚当·斯密并存。” ——《马恩全集》第26卷

二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三分法” 他认为政治经济学是阐明财富怎样生产、分配、消费的科学。反对将经济学研究与政治联系在一起。 2.研究任务: 二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三分法”  1.研究对象: 他认为政治经济学是阐明财富怎样生产、分配、消费的科学。反对将经济学研究与政治联系在一起。  2.研究任务: 揭示财富的由来和方法,证明穷人和富人的利益完全一致  3.研究方法: 在定义政治经济学对象的基础上,把政治经济学划分为生产、分配、消费三个部分, 并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地说明各部分之间的因果联系。这就是有名的三分法。他在条理化、严格科学规律的名义下,强调人与物之间关系的研究,并被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所接受。

《概论》的基本结构 第一篇讨论进行生产所需的生产要素 第二篇确定价值是根据什么规律在各个成员中间分配,成为个人收入。 第三篇讨论财富生产的相对物,即消费掉生产的成果。 萨伊是政治经济学领域内最早的一位分类学家,他使斯密的理论具有一种经典的形式,把整个经济科学领域改造成一个严整的、容易观察的体系。后来的经济学家也大多采用了萨伊的分类法,只不过有的加上“交换”,使“三分法”演变为“四分法”。

萨伊学说的特点 (一)萨伊第一个把斯密经济学说中的收入价值论分离出来并加以发挥和系统化,最先创立了以“生产三要素”论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二)把政治经济学变为了研究人与物的关系、标榜经济学为超阶级的、纯理论的学科,为西方主流经济学奠定了基础。 (三)最先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分为了生产、分配、消费三部分。萨伊提出来的“生产三要素”论、供求平衡的“销售论”、“三位一体”的分配论来掩盖资本主义利益分配的对立和资本主义矛盾,把资本主义说成是可以无限繁荣发展的美好社会。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性质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探索财富现象因果联系的科学 ,属于实验科学的一部分。 “政治经济学根据那些总是经过仔细观察的事实,告诉我们财富的本质。它根据关于财富本质的知识,推断创造财富的方法,阐明分配财富的制度与跟着财富消灭而出现的现象。……政治经济学必须引导人们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使得有理解能力的人都能理会这个链条是怎样联系起来”。 ---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5,P18-19

在萨伊的手中,政治经济学变成了纯粹理论科学。经济学家的任务,正如知识广博的学者那样,不在于提意见,而只在于观察、分析和说明事物。1820年他写信给马尔萨斯说:“经济学家必须满足于做一个不偏不倚的旁观者。” “我们应该为公众做的是,告诉他们,怎样和为什么某一件事是另一件事的后果,不论这后果被欢迎还是被反对,经济学家论证它的原因就够了,他不必提出意见。” ---法]夏尔·季德、夏尔·利斯特:《经济学说史》P122

三、基本经济理论 萨伊的《政治经济学概论》,选了一个这样的副标题:“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他反对把研究人与人关系的政治学与研究财富的政治经济学混同起来。在他看来,政治经济学与物理学一样,是一门技术科学,专门研究财富的增长,在剔除了人与人的关系之后,萨伊把政治经济学分为三个相互独立的部分:财富的生产;财富的分配;财富的消费。

(一)生产三要素论和效用价值论 1.什么是生产? 萨伊的生产论是他的价值论的基础,他认为社会财富是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谓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使用价值)。效用是物品满足人类需要的内在力量。 2.效用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萨伊认为效用是通过生产要素的协同活动和协力作用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和资本。认为,一切产品或效用都归因于劳动、资本和自然力这三者的作用和协力,都是三者协力提供生产性服务的结果。

3.萨伊的效用价值论 萨伊在他的生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效用价值论。他认为: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而效用又不过是服务,因此,生产不外是提供服务。在生产中,劳动、资本、土地是三个要素,它们都提供了服务,共同创造了产品,创造了效用。 萨伊的价值论有三个基本观点:效用决定价值、生产费用决定价值、供求决定价值。

(1)效用决定价值的理论 效用价值论起源很早。早在17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巴尔本在其《贸易论》一书(1690)中已经提出价值不是由劳动决定而是由效用决定。 18世纪的意大利经济学家斐迪南多·加利阿尼,法国经济学家孔狄亚克都认为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所以效用价值论不是萨伊的首创,但他把这一理论阐述得更为系统和完整。在古典学派的阐释者中,萨伊是第一个用效用价值论代替劳动价值论的人。半个世纪以后,他的效用价值说为奥地利学派所继承,发展成了在当今很有影响的边际效用理论【主观】。他的生产三要素论成了奥地利学派归算论的渊源。生产费用论为不少学派所沿用。他的资本进行“生产性服务”的理论,发展成了后来的资本生产力说。

(2)生产费用决定价值的理论(费用价值论) (A)生产费用是价值的最低限度。 (B)由工资、利息、地租构成产品的生产费用。 (3)供求决定价值的理论(价格论) (A)供求变动决定价格变动。他认为价格高低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B)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强度是形成价格的基础。认为供给与需求都有一种相对强度,供求的相对强度的平衡,便是形成价格的基础。这就是说,供求相对强度也决定价值。

萨伊的价值理论由效用论、生产费用论和供求论构成 三种价值论归纳: 效用是价值的基础和来源 效用决定价值 劳动、资本和土地共同创造效用 生产费用决定价值 价格决定价值 供求关系决定价值 萨伊的价值理论由效用论、生产费用论和供求论构成

(二)分配理论 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土地——地租。 萨伊断言工资就是工人劳动的全部报酬,工人并未受到剥削。反对李嘉图工资与利润对立的见解。 他把利润分为:资本的利润和使用资本的劳动(企业家才能)的利润。前者是对于资本的效用或使用资本所付的租金,也即是利息;后者是对企业家管理劳动所付的报酬,即企业家的收入或工资。萨伊较早的区分了资本家和企业家,相应地他把利息看作是资本发挥职能(即 资本的服务)的结果,因此,资本在他的理论上直接产生的不是利润,而是利息。

  他把地租看作是对土地的生产性服务的报酬,同时,也反对李嘉图关于利润与地租对立的观点,认为地租是地主发挥智慧的结果。 萨伊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说成人与物的关系:劳动产生工资,资本产生利息,土地产生地租。社会各阶级彼此独立,从而否认了资本主义利益分配对立的关系。把生产的三要素及相应的收入看成是永恒存在的。这个分配公式对后来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具有重大影响。

(三) 销售理论——萨伊定律※※ 萨伊在分析产品的销售时,自认为获得了一个重要的“发现”,他说:“在以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两道交换过程中,货币只一瞬间起作用。当交易结束后,我们将发觉交易总是以一物交换另一物。”根据萨伊的观点,既然生产物总是由生产物购买,那么,每一个商品的出卖者同时也是其他商品的购买者,也因此,一种产物一经产出,从那时起就给价值与它相等的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由于商品的出售是供给,商品的购买是需求,所以,供给会给自己创造需求。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某一种产品可能滞销。就全社会来说,总供给一定等于总需求,普遍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不可能发生的。

根据这种原理,萨伊推出四个结论: 1、在一切社会,生产者越多,产品越多样化,产品便销得越快、越多和越广泛;而生产者得到的利润也越大,因为价格总是跟着需求增长。 2、每一个人都和全体的繁荣有利害关系,一个企业办得成功,可帮助别的企业也达到成功。 3、购买与输入外国货物决不至于损害国内或本国的产业和生产。 4、仅仅鼓励消费并无益于商业,因为困难不在于刺激消费的欲望,而在于供给消费的手段。激励生产是贤明的政策,鼓励消费是拙劣的政策。   萨伊的销售论受到许多经济学家的注意推崇,被称为萨伊定律。也受到许多批评。马克思指出,萨伊定律的错误在于混同了资本流通与简单商品流通,又把简单商品流通归结为物物交换。萨伊的“发现”只是把复杂的资本主义流通归结为物物交换。

评价: 1.意义: 萨伊定律旨在论证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因而国家应放弃对经济的干预,应鼓励自由地发展生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这和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时期的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萨伊定律不仅是自由主义经济学最重要的信念,而且成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兴起的供给学派的几乎唯一的理论基础。 萨伊定律就其所包含的生产和消费的一般关系来看,有其合理因素。

2.错误“萨伊定律” 首先,他把物物交换等同于商品交换,否认由于货币参加流通使买和卖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可以分离,从而产生危机的可能性; 其次,他把以使用价值为目的(简单商品交换)的一般商品生产和交换,等同于以追逐利润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交换,否认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下,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生产部门的均衡,是通过周期性的危机来实现的。

(四).萨伊的寻租思想(略) 寻租理论思想的最早渊源,往往被认为是1967年美国戈登·图洛克所写的论文《关于税、垄断和偷窃的福利成本》。 寻租的概念则是由克鲁格1974年在探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形成原因的论文《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首次提出来。该论文使克鲁格成为寻租理论的鼻祖。

萨伊的寻租思想: “如果某个人,或者某个阶级,能够求助当局的帮助来避免竞争作用,它就获得了一种特权,带来的是以整个社会的利益为代价的损害。这样它必然能够获得利润,并不全是由于它提供的生产性服务,而是由于包含了一部分为了私利而对消费者征收的实际税收;通常它会与当局共享这部分税收,因此当局会不公正地给予它支持。” 当印花布(从国外进口的)刚开始流行时,所有的商业会议室都充满了备战的气氛;会议和讨论都在各地召开,请愿书和代表团从各地蜂拥而至,大量的金钱花在了相互对立上。

“那么社会的哪个阶层迫切要求用高进口关税来限制进口?是特定商品的生产者申请保护,避免来自外国的竞争,而不是该商品的消费者 “那么社会的哪个阶层迫切要求用高进口关税来限制进口?是特定商品的生产者申请保护,避免来自外国的竞争,而不是该商品的消费者......以这种方式得到的无论哪种利润大都来自于邻居和公民的口袋。如果加在消费者身上过多的要价能够被准确计算出来的话,我们将会发现消费者的损失会超过垄断者的所得”。 “寻租”:是非生产性的、有损于社会福利的活动,它们非但不能增进社会福利,反而白白消耗社会经济资源。

寻租的成本 萨伊认为政府授予的垄断或者政府保护的垄断,其成本由两部分组成:传统的效率损失加上寻租活动的社会机会成本。 寻租的条件 萨伊认为寻租产生的条件是存在限制市场进入或限制市场竞争的制度或政策。它往往与政府干预的特权有关。

第三节 西斯蒙第的经济理论 一、生平和著作 西斯蒙第(1773-1842年),法国经济浪漫主义的创始人。 主要经济著作:《论商业财富;或政治经济学原理》(1803年)、《政治经济学新原理》(1819年)、《社会科学研究》(第1卷《自由人民之宪制的研究》(1836年)、第2、3卷《政治经济学研究》(1837—1838年))等。

1.18-19世纪法国的社会经济状况 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国家 城市工商业中小生产占较大比重并发挥巨大作用 产业革命迅速发展,机器生产对小生产者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2.思想的转变 1803年的《论商业财富;或政治经济学原理》,解释斯密学说,使之通俗化。斯密的信徒。鼓吹自由主义。 搁置经济学研究15年,从事历史研究。16卷《意大利共和史》和29卷《法国民族史》。 1818年《爱丁堡百科全书》约写“政治经济学”词条,重新开始研究经济学。1819年《政治经济学新原理》。全面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全面否定英国古典经济学,并将资本主义弊端归罪于古典经济学。

这种“学说不管运用在什么地方,当然可以增加物质财富,不过,那些学说也会使每个人应得的享受量减少;如果说那些学说的目的在于使富者更富,那末它也同样使穷者更加贫困,更加处于依附地位,更加被剥削得一干二净。” ---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P6

---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P16 3.思想转变的原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小生产者的破产和无产阶级的贫困。生产和财富的急剧增长和生产者的贫困与失业。 “我对于最近几年欧洲遭受的商业危机感到触目惊心;我在意人利、瑞士和法国亲眼见到产业工人所受的极度痛苦,至少说在英国、德国和比利时,社会情况完全相似。我认为这些国家,这些民族都走错了路,他们虽然努力设法补救,但是灾难愈益严重。” ---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P16

二、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经济理论体系 西斯蒙第是在批判李嘉图(同时也批判萨伊、马尔萨斯及空想社会主义者)、修正斯密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

1.对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批判 指责资本主义生产以增加财富为目的,为了生产而生产。只见物、不见人,把手段当成了目的。 “财富正是属于人而且为人所享受的。” “只有增加了国民享受,国民财富才算增加”。 这种以人为中心,把伦理因素加入经济讨论中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后来成为法国“社会经济学”的起源。

2.对自由竞争的批判 在消费需求并没有增加的前提下,竞争只会导致大资本家实现资本的进一步集中,而对消费没有真正的好处。 尤其是为了竞争获胜,资本家普遍采用节约劳动成本的生产方式,结果加大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大量雇用低工资的女工和童工,造成对劳动大众的物质和健康的损害。

3.对资本主义分配方式的批判 资本利润是对工人阶级的掠夺。“企业家所得到的报酬,通常来自对工人的掠夺。利润的获得并不由于企业的产值大于成本,而由于企业家没有给工人以足够的劳动报酬,没有支付企业所应付的全部成本”。(第68页) 掠夺的结果是社会的两极分化,出现了无产阶级。“中产阶级完全消失了。社会上除了大资本家和其雇佣者外,没有其他阶级存在的余地。我们看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阶级——完全没有财产的阶级——的迅速成长。”(《政治经济学论丛,第2卷,第124页)

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方法 1.古典经济学研究对象批判 斯密: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财富的生产; 李嘉图:财富的分配 西斯蒙第: ⑴财富:经济活动的目的还是手段? 在人与财富的关系上,财富只是人们实现物质福利的手段。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们愿望和需求。如果财富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就不能算做财富。

⑵英国古典经济学:目的和手段的颠倒 斯密:将财富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目的。颠倒了目的与手段。强调财富的生产问题,而忽视了分配和消费问题;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的政策结果便是两极分化。财富增加带给人民的是忧虑和苦难。 李嘉图虽然强调分配,并将分配作为研究对象,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积累,对人的需求仍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物质福利 政治经济学是 “研究一定的国家绝大多数人能够最大限度地享受该国政府所能提供的物质福利的方法的科学。” ---P414 西斯蒙第反对古典经济学主张财富增长的主题,最先提出了消费先于生产的经济理论,这一理论否定供给决定需求的萨伊定律,认为需求决定供给。

3.政治经济学的功能:政府行使职能的工具 “政治经济”就意味着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参与。经济运行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是政府管理的过程。 政府的职能在于增进社会福利,而政治经济学是政府完成其职能的指导工具。

“从政府的事业来看,人们的物质福利是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政府应该通过政治经济学来为所有的人管理全民财产的利益;它应当设法维持秩序,使富人和穷人都享受到丰衣足食的安宁的生活,这种秩序不许国家里有任何人受苦,不许有任何人为自己的将来感到忧虑,不许有任何人不能以自己的劳动获得本人和自己的家庭所需的衣、食、住;要使人的生活变成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 ---P32

4、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对古典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继承与批判 4、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对古典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继承与批判 政治经济学的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建立在归纳法基础上的抽象法。即以各民族历史为基础,通过对大量事实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把握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抽象出基本的经济范畴(如财富和消费),应用逻辑推理,建立经济体系。

5、政治经济学的伦理性质 经济学的目的不是告诉人们经济是如何运行的,而是告诉人们合理的经济应当如何运行。 政治经济学应从“人”出发,树立伦理观念的地位。要强调人、人的需要,要注意人们的情感、需要和热情。 “政治经济学不是单纯计算的科学,而是道德的科学。” --P191

四、西斯蒙第经济学说的特点 1.法国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代表广大小生产者的利益和要求。 2.他的经济学说带有经济浪漫主义的色彩。经济浪漫主义的特点是幻想性、向后看,企图实现已经过时落后而不能实现的东西。 3.从小资产阶级立场出发,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一定的批判,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否认资本主义是自然的,合理的和永恒的制度。

五、西斯蒙第经济学说 与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不同 五、西斯蒙第经济学说 与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不同 1.英国古典经济学研究财富的增长;西斯蒙第研究的是人的福利及其增长。 2.英国古典经济学主张经济自由,把经济过程当作自然自发的过程来研究;西斯蒙第主张政府管理经济,把经济过程当作由政府调节、督导的过程来研究。 3.英国古典经济学研究分配是以生产为基础,是为了增加财富,发展生产力;西斯蒙第研究分配是以消费为基础,是为了增长人们的享受和消费。

六、主要经济思想 (一)、消费先于生产的基本原理 人们进行生产只是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因而是消费引起生产,消费先于生产并决定生产。

人的消费需要驱使生产,所以消费先于生产。 1、消费决定生产(自然经济) 人的消费需要驱使生产,所以消费先于生产。 生产只是为了消费,生产应该适应需要、满足需要,消费是目的,生产是手段,所以消费又决定生产。

三个论断: 第一,在“正常的”(小生产)社会中,生产不能是无限的,因为没有无限生产的动力。 第二,在不正常社会(为市场而生产)中会有无限度的生产。 第三,资本主义社会是为市场而生产的不正常社会。为市场而进行的生产是一种无限度生产,会导致生产脱离消费,使劳动者的需要变得极其有限。

2、需求决定供给(小商品社会) 消费先于生产——需求决定供给 ★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消费和生产的关系在社会中表现为需求与供给的关系。 因为社会的消费不是每个人用自己的生产来满足自己的消费,而必须同别人进行交换,在交换中就是需求与供给的关系。

★消费先于生产的原理对个人(自然经济)来说是正确的,对社会(交换经济)来说也是正确的。 既然在个人时是消费先于生产并决定生产,这个原理应用于社会,就变成需求先于供给并决定供给了。

需求先于供给:因为今年的产品是用去年的产品购买的,去年的产品代表需求,今年的产品代表供给,所以需求先于供给。 需求决定供给:因为只有需求才为供给提供可能,供给必须适合于需求才能实现,生产上供给多少取决于消费中需要多少,所以需求决定供给。

 ★从需求决定供给的原理得出的结论是:生产不能是无限度的,它受社会需求的限制,如果生产无限扩大,供给就会超过需求,生产就会超过消费,就会发生生产过剩的危机。

3、收入决定生产,生产创造收入(资本主义 商品生产) ★收入与生产的关系:资本主义社会中供给需要资本来生产,而需求则要由各阶级的收入来满足。所谓今年的产品用去年的产品来购买,实际上是用去年的产品所实现的收入来购买。用产品来购买产品,就是用收入来购买产品。 这样,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就转化为运用资本的生产同收入的关系了。

★资本主义社会中应该是收入决定生产。所谓生产取决于消费,供给取决于需求,最终还是取决于收入,因为人们的需求和消费是由他们的收入决定的。因此运用资本进行生产时,生产规模应与人们的收入大小相适应。今年的生产应与去年的收入相适应。今年收入决定下年度的年生产总量

★各种收入都来源于生产,都是从生产中创造出来的,所以生产又创造收入。

(二)、消费不足导致经济危机 西斯蒙第在消费先于生产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并由此证明了资本主义历史的暂时性。 他认为,资本主义大生产及其分配制度造成的生产无限扩大和消费不足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也是经济危机的总根源 “我们的制度和法律,一方面剥夺劳动阶级的一切财产和保障,一方面也把他们推到盲目生产中去。这种生产与需求、与购买力都极不适应”。

101 1.为什么资本主义生产会无限扩大? 一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大生产受错误经济思想指导,把积累财富作为生产目的。 而积累财富的目的是无限的,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要求。 二是因为资本主义分配造成利润不断增长,从而资本不断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再生产不是与需要相适合,而是与可利用的资本相适合,使生产有不断扩大的可能。 三是因为资本主义下生产者之间自由竞争。竞相提高生产率,竞相使用机器。都想压倒对方,就要不断扩大生产。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第一,因为资本主义生产使许多小生产者破产,缩减了他们的收入,从而缩减了他们的消费。 102 2.为什么资本主义会发生消费不足? 第一,因为资本主义生产使许多小生产者破产,缩减了他们的收入,从而缩减了他们的消费。 第二,资本主义分配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增加利润而压低工资,导致工人阶级收入和消费的减少。 第三,同财富的增长相比,就连富人阶级的消费也在降低,富人用于个人消费的财富同用于扩大生产的财富相比,不断减少(边际消费递减思想)。

103 由于以上原因,资本主义生产盲目扩大,而收入和消费在不断降低,这就必然破坏生产和收入、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比例,使生产大大超过收入和消费,造成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结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永续不断的、永久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局部危机。 104 结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永续不断的、永久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局部危机。 怎样克服资本主义的这种经济危机? 他提出回到小生产方式,发展资本主义小生产。

一是发展小生产。他认为小生产有无比的优越性,不会发生经济危机。 3.克服经济危机的方法 一是发展小生产。他认为小生产有无比的优越性,不会发生经济危机。 小生产是为消费而生产,生产不是无限的。 小生产者的产品是就近销售,了解市场需求状况和消费者的收入状况,不会发生生产无限扩大和消费不足的矛盾。 所以资本主义应该取消大生产,保存小生产,至少要削弱大生产,发展小生产。

不过,西斯蒙第声明: 第一,他不是要复古,不是要回到中世纪去,只是要求资本主义大生产能遵循小生产的经济规律。 106 不过,西斯蒙第声明: 第一,他不是要复古,不是要回到中世纪去,只是要求资本主义大生产能遵循小生产的经济规律。 第二,他也不反对发展生产,只是主张生产要和消费的增长同步扩大,逐步地、有节制地发展生产。 第三,他也不反对技术改良和采用机器,只是想使技术改良、机器使用适合于人们消费的增长,能增加人们的幸福,不要排挤工人,而能减轻工人劳动。他不反对机器,只反对机器的资本主义式的使用。

二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要求国家根据宏观经济的各种比例关系加强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建立以小企业为主体的经济模式,通过立法使工人有分享雇主享有的保障的权力。 西斯蒙第是古典经济学中第一个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倡导者,同时也成了第一个和经济自由主义传统决裂的经济学家。

4. 经济危机理论存在的缺陷: 第一,他提出的克服危机的途径。——回到小生产——是倒退,是不现实的。 第二.小生产者的破产并不缩小资本主义国内市场,而且会扩大国内市场,因为小生产者的破产,标志着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他说小生产者破产缩小国内市场是不正确的。 第三,在论证产品实现时把国外市场拉进来是不必要的,而丢掉了生产资料市场则是错误的。因为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生产消费,而不是越来越依赖个人消费。 第四,认为经济危机是永续的,不符合实际。

5.西斯蒙第的历史影响 他超过他的前辈和同时代人的重大贡献在于,他敏锐地看到了为生产而生产所导致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看到了劳动人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的减少所导致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西斯蒙第强调消费先于生产和国家干预经济对现代经济学中的凯恩斯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凯恩斯经济理论的重要思想渊源。

七、社会改革设想 (1) 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揭露资本主义的矛盾和缺陷,抨击资本主义制度是合理、自然的观点。他把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恶果(危机、贫困、财富集中、收入不公平、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及旧道德、旧家庭、旧民族性的解体等)看成是人们受错误思想支配,执政者错误的政策和学说造成的。

(2)社会改革主张 西斯蒙第设想,存在着两个主要阶级(雇主和工人),这两个阶级彼此相依为生,所以,在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连带关系。    政府应保护居民不受竞争的影响。    西斯蒙第设想,存在着两个主要阶级(雇主和工人),这两个阶级彼此相依为生,所以,在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连带关系。    农业中,特别优先支持宗法式农业;    对城市工业:恢复行会组织。    他提出的理想社会是消除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社会,他把宗法式的农业和城市手工业与资本主义生产相对立。他认为,在这种条件下,没有资本主义社会的波动、危机及工人阶级的贫困与痛苦,生产是为满足需要,社会生产可以按正常比例进行。他对社会进行改革的设想是把宗法式的农业和行会原则应用于资本主义社会,反映的是小资产阶级的思想。

八、马尔萨斯与西斯蒙第消费需求理论之比较(自学) 由于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不同,研究问题的角度和视野不同,马尔萨斯沿用了英国学者的思路,他的消费需求理论与西斯蒙第迥然有异。

首先是理论前提不同。马尔萨斯是从他的有效需求原理推导出资本主义生产存在过剩的可能性的结论的。马尔萨斯认为,在社会通常状态下,资本家可以具有把收入消费到必要程度的能力,但没有这些意愿,而工人即使有这种意愿,又没有这样的能力。除非由第三者提供有效的消费,使利润能大到刺激资本家愿意增加雇工的程度,全国的总需求才会真正增加。可见,马尔萨斯没有采用西斯蒙第从个人收入不足,说明社会购买力不足以吸收年产品的观点,而是强调拥有主要购买手段的人们,可能因购买愿望不强而使全部年产品的价值难以实现。

其欢,马尔萨斯与西斯蒙第在积累与消费的均衡点应偏向哪一极上,观点不尽相同。西斯蒙第阐述了积累与消费之间应保持适度比例的思想。但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已导致积累与消费的严重脱节,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因此主张抑制高积累,宁可在生产发展较低水平上实现积累与消费的平衡。马尔萨斯则肯定斯密关于财富的增长决定于生产超过消费的差额的观点,指出没有一定程度的节约,就不可能实现财富的大量持续的增长。同时他也看到:“节约的原则过分强调了,就会破坏生产的动机……如果消费超过生产,全国资本就必定减缩,而全国财富一定会由于缺乏生产能力而逐渐被破坏;如果生产大大超过消费,积累和生产的动机一定会由于拥有主要购买手段的人缺乏有效需求而停止,两个极端是明显的。因此,一定有一个中间点,在这一点上,能同时兼顾到生产能力和消费愿望,而最有力的促进财富的增长。”这段话中的两个排比句,一是用“超过”,一是用“大大超过”,反映出马尔萨斯心目中的均衡点是偏向生产和积累一头。

再次,对无危机论批判的深度不同。马尔萨斯对萨伊定律的批评比西斯蒙第更具体,更接近间题之要害。马尔萨斯认为萨伊等人犯了三个错误:一是把商品交换看作是数字或算术符号的简单相加,而不是与有效需求相联系,二是不考虑生产动机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三是以为积累必然能保证需求。马尔萨斯认为,积累或储蓄如超过某一适当之点,即使投资出去,也河能导致死结。马尔萨斯还指出:萨伊“在论述中撇开货币不说,是很不妥当的。”他认为,货币除了流通媒介的职能,还有节储的职能。后一职能很容易影响年产品价值的实现。他举例说,当农场主用货币来准备子女教养费和产业购置费时,工厂主向农场主提供 的年产品就难以实现,反过来,农场主对工厂主提供的年产品也不能实现。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危机的必要条件是存在于W一G一W这一商品流通的变形公式之中。马尔萨斯已接触到了危机的必要条件,这是难能可贵的。

此外,马尔萨斯和西斯蒙第根据各自理论得出的政策主张有很大差异。 西斯蒙第把积累与消费的失衡,归结为人们受错误思想支配和执政者遵循错误政策的结果,归结为财富分配的不合理与机器大工业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西斯蒙第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使穷人得到某种不受竞争影响的保障,促成社会普遍的福利。他甚至希望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形式,通过国家立法,把大工场分为众多的独立手工作坊,把所有权由大资本转到小资本手中,使全社会都变成小私有者,以满足小生产的平等心理。 马尔萨斯认为,机器大工业能有效促进社会繁荣,不同意否定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的观点,仅仅主张调整资本主义的分配形式。他说:我们几乎在世界各地都看到,有巨大的生产能力没有投入使用。我解释这种现象说,由于实际产品分配不当,就没有足够的动机去继续生产”。马尔萨斯建议采取分割土地财产、扩充国内外商业、兴办公共工程、保持高额租税等方法,刺激有效需求,增强资本家的生产动机。他的这些观点,大多数被现代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所吸收。克莱茵指出:如果马尔萨斯能对投资与储蓄方程决定有效需求这一命题作更彻底的分析,将没有凯恩斯革命,只有马尔萨斯革命。

马尔萨斯与西斯蒙第之所以产生理论上的差异,除了前面说的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同,还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在对待财富增长的根本态度上有分歧。西斯蒙第认为: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政治经济学是一种慈善的理论,而任何理论倘若不能增进人类的幸福,那就不属于这门科学的范畴。所以,西斯蒙第从社会福利的角度研究财富增长,他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经济增长前景抱悲观态度,倾向于否定现存的生产方式。马尔萨斯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抱怀疑态度,但并不悲观。他接受了斯密等人的观点,把政治经济学视为研究财富增长的科学,倾向于肯定并力图完善现存的生产方式。

第二,考察问题的立场不同。西斯蒙第同情广大破产农民,他的理论反映了小生产的愿望和要求。 马尔萨斯的理论具有为大土地所有者利益辩护的性质,他把非生产消费者的消费视作资本家实现利润的必要条件。

由上可知,从整个理论体系上看,马尔萨斯与西斯蒙第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是存在明显差异的。他们按照不同的逻辑思路,凭借不同的社会环境,根据不同的阶级立场,对消费与积累的关系作出彼此相异的考察,因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马尔萨斯曾明确表述了自己与西斯蒙第的理论差异。他说:“关于消费和需求方面,西斯蒙第先生的某些原理,我是同意的。但是我认为他对于一切消费和需求的增加所依赖的国民收入的形成的那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他所表示的对机器的优虑,我也绝对不能同意,他主张政府有必要经常进行干涉,使私人和阶级不致受竞争的影响,这一点我更加不能同意。”

评价: 马尔萨斯和西斯蒙第的消费需求理论中包含了某些真知灼见,既超越了他们的前人,也超越了与他们同时代的其他学者,在经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整个十九世纪,消费需求理论没有引起广泛重视。这一方面是由于生产过剩的危机尚未闹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大多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充满信心。另一方面是由于马尔萨斯和西斯蒙第为土地贵族或小生产利益辩护的态度很难为产业资产阶级接受。因而他们的理论长期遭到冷遇。直到20世纪初,经由凯恩斯等人的倡导,消费需求理论才得到了西方经济学界的普遍承认。

马尔萨斯和西斯蒙第有三个较为一致的观点对当代西方经济学影响很大: 第一,供给与需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问题,是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问题。 第二,生产和积累的规模或速度,受消费需求的制约。 第三,政府适当的干预行为,可以调整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改变生产过旺或生产衰退的状况。 这些观点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好计划与市场调节的关系,亦不乏借鉴意义。

第四节、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规律(自学) 122 第四节、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规律(自学)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剥削。只要能够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原理,就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研究。为此,马克思建立了一整套理论体系。 劳动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剥削理论) 资本积累与利润率下降 资本积累与经济危机 资本集聚与财富集中 阶级斗争 122

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 123

1、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继承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并将其发挥到极致。 124 1、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继承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并将其发挥到极致。 提出了商品二重性和劳动二重性理论,指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劳动也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重属性。 具体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 商品相互交换的尺度只能是价值,即商品交换价值决定于商品中凝结的抽象劳动时间,且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25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99,第一卷,第52页。)

其他生产要素对商品价值的影响 (1)固定资本,或不变资本 126 其他生产要素对商品价值的影响 (1)固定资本,或不变资本 机器设备等固定资本只是把等于自身价值的价值转移到商品的最终价值中。并据此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2)土地 “土地不是劳动的产品,从而没有任何价值”。(《资本论》,第三卷,第702页) 127 (2)土地 “土地不是劳动的产品,从而没有任何价值”。(《资本论》,第三卷,第702页) 地租是价值的分配,和价值的生产没有关系,依据的是土地所有权,来源于劳动力创造的剩余价值。

128 (3)科学技术或机器发明 科学技术的进步从总体上而言降低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但是由于同时降低了其中用于弥补可变资本的部分,导致相对剩余价值更多,从而剥削程度更甚。

2、剩余价值理论(剥削理论)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剥削劳动的实质。 (1)区分劳动力的价值与劳动创造的价值 129 2、剩余价值理论(剥削理论)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剥削劳动的实质。 (1)区分劳动力的价值与劳动创造的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是两个不同的量。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正是看中了这个价值差额。”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时依据劳动价值规律等价交换——支付劳动力的日价值,得到劳动一天的使用价值,这在形式上是公平的。

(2)剩余价值的生产 只要劳动时间超过维持劳动力商品的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通过购买和使用劳动力商品就可以获得剩余价值。 130 (2)剩余价值的生产 只要劳动时间超过维持劳动力商品的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通过购买和使用劳动力商品就可以获得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两个来源: 延长绝对劳动时间——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缩短劳动者为自己劳动的时间——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31 劳动力商品自身的价值和它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差额就构成了资本家剩余价值的源泉,而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活动都是以更大程度地占有这个剩余价值为目的和特征的。

然而,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事实却被掩盖在一系列的概念之下,尤其是竞争和一般利润率规律。 132 然而,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事实却被掩盖在一系列的概念之下,尤其是竞争和一般利润率规律。

133 (3)剩余价值率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在全部产品价值c+v+m中c是不变资本;v是可变资本;m是活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在生产过程结束后资本家在没有付出任何劳动的情况下,凭借投入的总资本c+v得到剩余价值m。

但此时却表现为资本家垫支资本获得资本报酬的比率——一般利润率。 134 剩余价值率m/v=剩余劳动/必要劳动的本质“是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的准确表现”(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44页。), 但此时却表现为资本家垫支资本获得资本报酬的比率——一般利润率。

(4)利润率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的剥削关系被一般利润率规律掩盖了。 135 (4)利润率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的剥削关系被一般利润率规律掩盖了。 马克思以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和两个等式揭示了剩余价值率转化为一般利润率的过程。批判了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资本利润来源于资本的生产力或者是来源于流通领域的观点。

136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利润。 “总资本C分为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生产一个剩余价值m。我们把这个剩余价值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m/v)叫做剩余价值率,并且用m’来表示。这样,(m/v=m’),……这个剩余价值如果不是同可变资本相对比,而是同总资本相对比,就叫做利润(p),而剩余价值m和总资本C的比率m/C ,就叫做利润率p’。这样我们就得到:p’=m/C=m/(c+v)”(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8页。)

不仅如此,利润率进一步转化为平均利润完全掩盖了剩余价值和创造它的活劳动之间的关系。 137 不仅如此,利润率进一步转化为平均利润完全掩盖了剩余价值和创造它的活劳动之间的关系。

138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中,产业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借贷资本家获得的利息以及地主阶级获得的地租,无论是表现为何种具体的收入形式,只要是非劳动收入,都是剥削性质的收入。

3、资本积累与利润率下降 资本积累表现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即预付资本c+v中c的比重增加。 动机当然是降低单位产品的总成本,增加利润。 139 3、资本积累与利润率下降 资本积累表现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即预付资本c+v中c的比重增加。 动机当然是降低单位产品的总成本,增加利润。 率先使用新机器的企业,将会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暂时的超额利润; 同时,机器的使用导致单位消费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直接减少了劳动力成本,使得总劳动日的利润增加。

140 但资本积累的一个必然后果是利润率下降。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利润率下降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替代劳动后,单位产品中的由活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减少了。 抵消利润率下降的因素只有一个,提高m’,即剥削的程度。包括: 在劳动力成本之下支付工资; 延长工作时间、增加工作强度等。

另一方面,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造成大量的劳动力失业,这种失业是结构性的,来源于生产技术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升级。 141 另一方面,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造成大量的劳动力失业,这种失业是结构性的,来源于生产技术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升级。 剥削程度的增加,失业的增加无一例外地导致工人更加贫困。

4、资本积累与经济危机 古典经济学家推崇备至的萨伊定律指出:供给为自己创造需求,普遍的生产过剩是不可能的。 142 4、资本积累与经济危机 古典经济学家推崇备至的萨伊定律指出:供给为自己创造需求,普遍的生产过剩是不可能的。 流通过程仅仅是C(商品)→M(货币)→C(商品) 马克思却论证道,由于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不再是消费,而是攫取剩余价值,流通过程变为M→C→M’,从而萨伊定律不再成立。

资本主义经济必然呈现萧条→复苏→高涨→萎缩的周期性格局。 143 尤其是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导致大量最终产品无法销售,结局是C→M’这“惊险的一跳”无法完成,供给大于需求的相对生产过剩在资本不断积累、无产阶级持续贫困的趋势下成为资本主义的必然。 资本主义经济必然呈现萧条→复苏→高涨→萎缩的周期性格局。

144 5、资本集聚与财富集中 不断地资本积累和周而复始的经济周期,使得资本大量地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而社会财富的分配也向这些大资本家倾斜,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贫富分化。 财富的集中和无产阶级的贫困化,最终演变成变革社会的阶级斗争。

6、阶级斗争——社会更替的途径 马克思和恩格斯主义认为消灭财产私有制建立财产公有制的途径是阶级斗争,从而和空想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 145 6、阶级斗争——社会更替的途径 马克思和恩格斯主义认为消灭财产私有制建立财产公有制的途径是阶级斗争,从而和空想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 由于在阶级社会中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是争夺利益的对抗关系,因此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中,剥削和阶级斗争构成推动历史发展的能动力量。

“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50 页。) 146 “由于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所以它的全部发展都是在经常的矛盾中进行的”。(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73页) “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50 页。)

结论: 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上最后一个阶级对抗的剥削制度,而且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147 结论: 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上最后一个阶级对抗的剥削制度,而且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31页)

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 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