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一段全国人民不能忘记的历史,让我们在六十年后的今天依然刻骨铭心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全国 2009 年 4 月高等 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 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 年,中国爆发的一场伟大的农民战争是 ( ) 年 4 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黄兴带领下举行 了 ( ) 3.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
Advertisements

2013 年 8 月 15 日,南京各界人士代表和日本友人在侵华日军南京 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和平集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 利 68 周年,悼念南京大屠杀 30 万遇难者。
第四单元 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请根据课本第四单元目录,找出单元线索。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派探索救国道路一览表
座位排列(严格按方阵、学号就座) 空 位 旅 游 管 理 行 管 1 班 行管 2班 旅管 3班 旅管 2班 旅管 1班 讲 台 进门.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开端 技术 制度 思想.
必修(Ⅰ)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伟大的抗日战争.
第十六课 抗日战争.
伟大的抗日战争 江苏徐州棠张中学 陈刚.
三 伟大的抗日战争 ( ).
鸦片战争是中国屈辱史的开端!从此落后的中国不断遭到列强的入侵,中国屡战屡败,其中近代中国遭到最大规模的一次侵略战争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英勇的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铸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谱写了一曲反抗侵略赢得胜利的壮丽诗篇!中国的山河大地见证了日军的残酷与暴行! 历史无言,精神不朽! 回首这段历史,是为了记住先辈们的热血,更是为了珍惜今天的和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多媒体教学课件.
第五节 法西斯国家的扩张 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三 伟大的抗日战争 (1931—1945).
专题一 中国近代的被侵略 史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三课 伟大的抗日战争 指导意见: 简述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共全面抗战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知道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了解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理解抗战的胜利及其意义。 体会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专题二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 发展的曲折历程
第六章 抗日战争.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主讲人:朱潇潇.
——对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的点滴思考和做法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一、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历史特征 (1)从个别国家到列强争相侵略。 (2)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 (3)从局部宰割到扶植代理人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逐渐加深。 2.主要表现: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I think therefore I am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教案 欧阳德全编写
八国联军侵华.
第二单元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 第4讲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甲午中日战争 世界: 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 日本: 扩张政策 (根本原因) 1.背景. 一、甲午中日战争 世界: 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 日本: 扩张政策 (根本原因) 1.背景.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第7讲 近代后期中国社会的新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988 — 2000年主政台湾 “台独”的代名词,一个“没有日本国籍的日本人”。 数典忘祖 李登辉 金川公司第一高级中学何秋云制作.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欢迎指导!圣诞快乐! 执教者:蒋海兵.
第十二章 南京临时政府 1912年1月9日 教育部成立蔡元培首任教育总长。 教育部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历象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抗日——中共的崛起和毛在党内领袖地位的确立( )
第六讲  抗日战争.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思想政治课 多媒体教学软件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一 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二.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制作人:生雅利.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制作人:生雅利.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政 治 文 明 历 程 专题三 近代中国政治文明 主讲人:李素云.
——对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的点滴思考和做法
第13课 伟大的开端.
本章目录 教学目的 重点和难点问题 教学内容 课堂小结 延伸 阅读 复习 思考 教学 案例. 本章目录 教学目的 重点和难点问题 教学内容 课堂小结 延伸 阅读 复习 思考 教学 案例.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第11课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上的邪教、帮会经人民政府的打击,退出了历史 舞台。
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标志着二战结束的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主甲板上举行(如右上图)。经过八年的全民族抗战,中国军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历史性胜利。中国军民是如何坚持抗战的?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是什么?
第七讲 全民族抗战: 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六章 汇率理论与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姜宁川.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祝愿我们的国家和党永远强大, 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让我们一起为党呐喊,为党祝福!.
1840年后中国社会主义的变化 11840年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原因:.鸦片战争的爆发和《南京条约》的签订,时间是1840年,标志性事件鸦片战争 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 原因: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时间1949年,标志性是新中国的成立.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抗日战争一段全国人民不能忘记的历史,让我们在六十年后的今天依然刻骨铭心

中国近现代史两个时期 1919五四运动 1840 1949 约80年 约30年 旧民主主义 革 命 新民主主义 革 命

中国近现代史的三条主线 (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 屈辱史 抗争史 探索史

屈辱史 条约 战争 两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南京条约》 《中法新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两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南京条约》 《中法新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

抗争史 不屈不挠的抗争 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义和团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 抵抗派(师夷 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师夷 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义和团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 抵抗派(师夷 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师夷 长技以自强) 维新派(戊戌变法) 革命派(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党的成立 不屈不挠的抗争

探索史 地主阶级 新生阶级 抵抗派:师夷长技 洋务派:师夷长技 资产阶级革命派:共和国道路 资产阶级维新派: 无产阶级:社会 主义革命道路 改良道路 资产阶级革命派:共和国道路 无产阶级:社会 主义革命道路 坚持不懈的探索

抗日战争 回顾 战略防御阶段:1937.7——1938.10

在衡阳战死的国军 国军枪毙日本战犯的一瞬 1938年10月在马家围战斗中的新四军 中国守军在长城作战 奔赴抗日前线的英姿飒爽的抗日女战士 1938年10月下旬,驻守赣北德安的中国守军以猛烈火力阻止日军强渡博阳河 八路军利用青纱帐掩护伏击日军 “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彻夜血战中的我军阵地 即将开赴前线的士兵 滬戰場國軍的防空機槍正在射擊日機 开赴抗日前线的中国军队坦克部队 1937年12月7日,日军向南京发动猛烈进攻,并于12月13日攻破城池。随即展开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图为中国百姓死后被脱去下裳) 1937年12月7日,日军向南京发动猛烈进攻,并于12月13日攻破城池。随即展开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图为日军刺杀中国百姓) 1937年12月7日,日军向南京发动猛烈进攻,并于12月13日攻破城池。随即展开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图为日军以杀人取乐) 1937年12月7日,日军向南京发动猛烈进攻,并于12月13日攻破城池。随即展开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图为日军刺杀中国百姓) 1937年12月7日,日军向南京发动猛烈进攻,并于12月13日攻破城池。随即展开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图为日军枪杀僧侣) 在衡阳战死的国军 “占领南京前谁先杀死百人”比赛的日军第十六师团九联队野田毅少尉(右)和向井敏明少尉(左) 战时中国军队使用过军旗 南京城牆上的國軍 蒙族抗日骑兵部队 中国军队攻入台儿庄,与日军展开巷战

第二节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战略相持阶段:1938 年 10 月-1944 年 6 月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二章 第二节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节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战略相持阶段:1938 年 10 月-1944 年 6 月

政治 扶植建立汪伪政权,以华治华 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经济 野蛮掠夺,以战养战 文化 推行奴化教育 军事 残暴恐怖统治

相持阶段的到来、日本侵华方针的变化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一、政治方面: 以华治华——扶植汪精卫集团建 立伪政权 1.背景: (1)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时间: 标志: 1938年10月 日军占领广州、武汉 ①日本:战线太长、兵力不足和抗日根据地的威胁 原因: ②中国:正面战场连续败退,人民抗日力量还需积累、发展。 (2)日本侵华战略方针的改变 原因: 改变方针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共产党:集中主要兵力进攻抗日根据地 国民政府: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战略方针改变 “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 近卫三原则: 对中共…… 相持阶段的到来、日本侵华方针的变化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对亲日派…… 对亲英美派……

叛国投敌时间: 建立伪国民政府时间: 2、亲日派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建立伪政权 1938年12月 1940年3月 汪伪政权性质: 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略方针改变的产物,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对沦陷进行殖民统治的工具。 汪伪政权性质:

二、经济方面 ——野蛮掠夺 侵略目的、以战养战 1、原因: 2、日本是怎样对沦陷区的经济进行野蛮掠夺的? 农业方面: 强占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 表 现 工矿交通运输业: 实行“统制经济”,变中国为原料基地 金融方面: 抢占银行;滥发伪币;苛捐杂税 劳动力方面: 大量掠夺劳动力 ①强占、抢占 ②肆意掠夺 3、各种掠夺方式、手段的两个共同点: 4.性质:把沦陷区变成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三、文化方面 ——推行奴化教育 四、军事方面 ——日伪的残暴统治 1、日本推行奴化教育的目的: 消磨、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识,实现 其同化政策,让沦陷区人民甘心作亡国奴。 推行同化政策(体制、内容) 学校教育方面: 社会教育方面: 2、主要措施: 进行奴化、反共宣传 四、军事方面 ——日伪的残暴统治 “治安强化运动” (4 种) 华北—— 华中—— 1、统治方式 “清乡运动” 2、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 工人罢工、农民暴动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扶植建立汪伪政权 以华治华 农 业 强占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 工 业 以战养战 实行“统制经济”,变中国为原料基地 经济 以战养战 金 融 抢占银行,掠夺金银,滥发伪币 劳动力 大量掠夺 学 校 推行同化政策(体制、内容) 文化 奴化政策 进行奴化、反共宣传 社 会 军事 “治安强化运动” 、“清乡运动” 残暴恐怖

C C 练习 1、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是在: A 北平、天津沦陷后 B 南京、上海沦陷后 C 广州、武汉沦陷后 D 徐州、太原沦陷后 2、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政府实施的战略方针是: C A 速战速决,迫其投降 B 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 C 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D 集中主要兵力打击抗日根据地

D C 3.在沦陷区,日寇大肆进行经济掠夺的直接目的是: A 为发展本国资本主义经济服务 B 支持汪伪政权发展经济 C 转嫁经济危机 D 为侵华战争需要服务 4.日本在沦陷区加大初等教育年限,其目的是: C A.便于学习日语 B.便于灌输封建思想 C.从小实施奴化教育 D.从小灌输中日亲善思想

B B 5、.在抗日战争防御阶段,日本未达到速战速决的战略目的,主要是因为 ( ) A.日本统治集团在侵华方针上的分歧 5、.在抗日战争防御阶段,日本未达到速战速决的战略目的,主要是因为 ( ) A.日本统治集团在侵华方针上的分歧 B.中国政府和军队的顽强抵抗 C.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牵制了日军主力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对中国的大力支援 B B 6、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本的侵华方针不包括 ( ) A.集中主要兵力进攻抗日根据地 B.抽调主要兵力转向太平洋战场 C.对国民政府以政治诱降为首要策略 D.强化对沦陷区的统治与掠夺

B C 7、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农村的掠夺手段主要有①强占耕地 ②低价收购农产品 ③推广“中日合办”农场 ④掠夺农村劳动力 7、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农村的掠夺手段主要有①强占耕地 ②低价收购农产品 ③推广“中日合办”农场 ④掠夺农村劳动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B 8、“日满华三国应以建设东亚新秩序为共同目标而联合起来,共谋实现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为此,中国方面首先必须清除以往的偏狭观念,放弃抗日的愚蠢举动和对满洲国的成见。”上述主张所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日本扶植“满洲国”成立 C.汪精卫公开投降日本 D.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 C

二、日本帝国主义是怎样对沦陷区进行经济掠夺的? 答:农业方面:强占大量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 工矿交通运输方面:利用殖民机构直接控制或以“中日合办”的方式,强占工矿企业,将沦陷区变为日本 工业原料的基地; 金融方面:控制金融,抢夺金银和现钞,建立银行,滥发纸币,随意增加苛捐杂税,榨取中国人民的血汗; 大量掠夺劳动力。

痛苦的华北煤矿工人

本课小结

一、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 1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 1 )原因 ( 2 )标志: ( 3 )影响 ①日军战线太长,兵力、财力、物力不足 ( 1 )原因 ②敌后抗日根据地严重威胁日军后方 ③正面战场连续败退,人民抗日力量需要发展,不具备反攻的条件 ( 2 )标志: 1938 年秋,日军占领广州、武汉。 防御阶段 相持阶段 1937 年 7 月-1938 年 10 月 1938 年 10 月-1944 年 6 月 ①宣告了日本侵略者妄图通过“速战速决”灭亡中国计划的破产。 ( 3 )影响 ②日军改变侵华战略方针。

2 、日本改变侵华战略方针(以华制华) ( 1 )内容 ( 2 )具体表现: ( 3 )影响 ①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 ( 1 )内容 ②对国民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1938 年 11 月近卫声明以及提出的对华关系的三条原则,即“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 ( 2 )具体表现: ①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亲日派公开叛国投敌,成为日本在沦陷区进行殖民统治的工具。 ②蒋介石集团发生动摇,把政策的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正面战场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 3 )影响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日伪蒋的联合进攻,出现严重困难的局面,敌后战场也逐渐成为抗日的主战场

3 、汪伪政权的建立 ( 1 )叛国投敌: 1938 年 12 月 ( 2 )建立伪政权: 1940 年 3 月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 ( 3 )实质: 日本帝国主义推行侵华政策的产物和工具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日本首相平沼表示:“蒋介石将军与其领导之政府,假使能重新考虑其反日态度,与日本共同合作,谋东亚新秩序之建立,则日本准备与之作中止敌对行为之谈判”。 请回答: ( 1 )日本首相平沼的上述表示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 ( 2 )平沼上述表示的内涵是什么? ( 3 )在平沼上述表示内涵的作用下,国民政府内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企图“速决速战”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 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侵华方针,对国民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 以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集团在南京成立了效忠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伪国民政府,公开投敌叛国。

二、野蛮的经济掠夺 1 、目的: 以战养战 日本是个小国,国内资源不足,发动侵华战争,是为了摆脱国内危机,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此外,这也是日本侵华战略方针的组成部分。为了弥补其在人力、财力等各方面的困难,日本在经济上实行了“以战养战”的掠夺政策,妄图把中国变成其进行侵略战争的物资供应地。。 ①农业:强占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 ②工矿交通运输:将矿业、钢铁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定为“统制”事业,由日本公司专营。 2 、内容 A.抢占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 ③金融 B .开设银行,发行伪币,强制沦陷区人民兑换使用 C .不断增加苛捐杂税 3 、后果: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大量的工矿资源、资金被掠夺榨取,给沦陷区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三、推行奴化教育 1 .日本推行奴化教育的目的: 2 .主要内容: 日本侵略者企图以此消磨、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志,实现其同化政策。 2 .主要内容: ( 1 )加大初等教育阶段在整个学习年限中的比重,从小就向青少年灌输奴化思想; ( 2 )日伪出版的教科书以“中日亲善”等谬论为基本思想,企图把学生培养成“顺民”; ( 3 )日语被定为必修课; ( 4 )学校不得悬挂中国地图,不得使用“中华”字样。

四、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 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 1 .日伪的残暴统治 在华中发动“清乡运动” 2 .沦陷区人民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表现、作用 面对日本侵略者用刺刀维护的殖民统治,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和征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采取“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斗争方针,通过工人罢工、农民暴动等形式,反对日伪的殖民统治,打击和动摇了日伪的统治基础。事实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的民族,他们困不死、打不散、压不垮,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本课小结 1938 年广州、武汉、陷落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了侵华方针,对国民政府以军事进攻为辅,政治诱降为主,把主要兵力用来对付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日本在政治上推行“以华治华”政策,扶持成立汪伪国民政府;经济上推行“以战养战”政策,加紧对沦陷区的掠夺;文化教育方面推行奴化教育;军事上加紧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企图以此来达到征服和控制中国人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