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de,IDD) : 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在发生、发 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 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为 : 先天性 /
Advertisements

第四章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  感染 (infection) :是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 内持续存在或增殖。  发病 (disease) :表示病原微生物感染之后, 对宿主造成明显的损害。  病原菌 (pathogenic bacteria) :指那些导致 机体发病的细菌。是一群高度特化了的微 生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已适应而且必须.
第一节 组织屏障及其作用 第二节 固有免疫细胞 第三节 固有体液免疫分子及其主要作用 第四节 固有免疫应答 第 14 章 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 固有免疫 (innate immunity) 亦称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 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在个体出生时即具备,可对侵入的病原体迅速产生.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理 彭慧琴 浙江大学医学院 现代医学导论 2013 级食品安全与营养专业求是科学班.
弯曲菌属空肠弯曲菌 幽门螺杆菌螺杆菌属 第 11 章 螺杆菌和弯曲菌. ——
革兰氏阳性菌 : 葡萄球、链球菌、肺炎球菌肠球菌 革兰氏阴性菌 : 脑膜炎球菌和淋球菌和部分厌氧球 菌等。 第九章 球 菌 ( coccus ) 球菌:能够感染机体并可引起化脓性炎症的细菌。 又称化脓性细菌 其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机制不同,在临床上常 引起创伤感染和医院内感染.
第二章 天然免疫系统细胞. 基本概念  免疫系统 免疫组织与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  免疫细胞 参与免疫应答及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 主要参与天然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 NK 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 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
H7N9禽流感生存手册 不恐惧 不信谣 不大意.
常见致病细菌.
Department of pathogenic Biology of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第9章 球菌 (Coccus) 化脓性球菌:能引起机体化脓性炎症的球菌. 革兰阳性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肠球菌。
急性肾小球肾炎 昆明医学院第 一附属医 院 儿 科 教研室.
非特异免疫.
第 4 章 天然免疫系统 Innate Immune System 天然免疫系统包括 天然免疫的可溶性免疫分子 天然免疫细胞。
医学微生物学.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辛岗 汕头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链球菌属.
Chap.9 传染与免疫 传染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实验四 病原性球菌的检验 病原性球菌,又称化脓性球菌,根据革兰染色性的不同,分为两类: G+球菌: 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是一类能够感染人体并引起化脓性炎症的细菌。
病 原 生 物 学 医 学 微 生 物 学 Medical Microbiology 广州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医学免疫学》概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 微生物与寄生虫学教研室 授课:邝枣园教授 联系电话:
第二节 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凡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生即有、相对稳定、无特殊针对性的对病原微生物的天然抵抗力,称为非特异性免疫或先天免疫。 天然(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 (第一、第二道防线) 生理屏障 皮肤、粘膜及其附属物、共生菌群 体液因素 溶菌酶、补体、干扰素 细胞因素 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第三章 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 第一节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节 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第6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Infection and Immunity of Bacteria
第十三章 固有免疫应答.
免疫与计划免疫 涪陵十六中王永强
第三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艾青中学 刘海华.
肺结核.
第六章 免疫应答.
五、作用于神经系统的受体拮抗剂 兴奋性氨基酸(EAA)受体拮抗剂 抑制性氨基酸受体受体拮抗剂 神经肽Y受体拮抗剂
球菌.
第五章 免疫应答.
医学寄生虫总论 (三).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3节 身体的防卫.
第五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斗争 细菌 机体免疫力 细菌侵入机体能否引起感染取决于细菌的致病性和机体的防御能力。
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细菌侵入机体后,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的过程,称为细菌的感染或传染
球菌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第二节 链球菌属 第四节 奈瑟菌属 第三节 肠球菌属 金黄色葡萄球菌 A群链球菌 脑膜炎奈瑟菌 肺炎链球菌
细菌学各论 刘 畅 Tel: 西院5号楼510室 刘 畅 Tel: 西院5号楼510室 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系.
甲型H1N1流感病毒 甲流H1N1流感病毒占流感病毒的51.75% —— 《北京晨报》 机体如何进行防卫?
1、这个过程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2、这个过程中有哪些细胞参与? 这些细胞分别行使什么样的功能? 3、抗体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病毒感染与免疫.
第36章 固有免疫.
医 学 微 生 物 学 统编教材第6版 第10章课件 肖彭年 厦门大学医学院.
固有免疫系统及应答.
第四章 炎症 第二节 急性炎症.
厌氧性细菌.
第十四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儿 科 学.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免疫和计划免疫 (第一课时) 太谷五中 卫萍.
免疫细胞.
葡萄球菌属.
第十章 感染与免疫 树突状细胞 裸鼠(无胸腺).
曾 蔚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微生物学教研室
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细菌侵入宿主机体后,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称为细菌的感染(bacterial infection)或传染。能使宿主致病的为致病菌或病原菌(pathogenic bacterium,pathogen),不能造成宿主感染的为非致病菌或非病原菌(nonpathogenic.
医学免疫学 青海大学医学院免疫教研室 第二十章 肿瘤免疫 概述 与免疫关系 肿瘤抗原具有特异性 可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 Back.
课程导入: 抗原 抗体 ? 补体.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双重特性: 抗体活性 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医学细菌.
由IgG或IgM类抗体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及NK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裂解死亡为主的病理损伤。
细菌的感染 林旭瑷 副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欢迎广大师生莅临指导! 论文题目:乳酸链球菌素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研究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关于感染的基本概念 一、感染 二、细菌致病性 三、毒力

感染(infection) 感染是微生物的致病性与宿主的免疫力相互作用并引起不同程度病理变化的过程。

致病性(pathogenicity) 微生物(细菌)引起感染的能力

致病性的影响因素 1、宿主针对性 2、毒力的强弱 3、细菌的数量 4、侵袭的部位

毒力(virulence) 致病性的强度

毒力的衡量指标 半数致死量(LD50) 半数感染量(ID50)

毒力的影响因素 1、致病菌的种类 2、宿主的种类 3、菌型与菌株

细菌的致病机制 一、侵袭力(invasiveness) 二、毒素(toxin)

细菌的侵袭力 1、黏附与定植 2、侵入 3、繁殖与扩散

黏附与定植 黏附现象 黏附结构 黏附机制 组织趋向性

细菌的粘附素及粘附现象

细菌粘附素及其受体 类型 产生细菌 靶细胞受体 菌毛粘附素 I 型菌毛 大肠埃希菌 D-甘露糖 CFA/I 大肠埃希菌 GM-神经节苷脂 类型 产生细菌 靶细胞受体 菌毛粘附素 I 型菌毛 大肠埃希菌 D-甘露糖 CFA/I 大肠埃希菌 GM-神经节苷脂 P菌毛 大肠埃希菌 P血型糖脂 菌毛 淋病奈瑟菌 GD1神经节苷脂 非菌毛粘附素 LTA 金黄色葡萄球菌 纤维连接蛋白 LTA-M蛋白复合物 A群链球菌 纤维连接蛋白 表面蛋白质 B群链球菌 N-乙酰氨基葡糖 P1、P2、P3 苍白密螺旋体 纤维连接蛋白 表面血凝素 衣原体 N-乙酰氨基葡糖 P1蛋白 肺炎支原体 唾液酸

细菌的组织趋向性 细菌 组织 脑膜炎奈瑟菌 鼻咽上皮、血管内皮 淋病奈瑟菌 尿道上皮 霍乱弧菌 肠上皮 百日咳鲍特菌 呼吸道上皮 细菌 组织 脑膜炎奈瑟菌 鼻咽上皮、血管内皮 淋病奈瑟菌 尿道上皮 霍乱弧菌 肠上皮 百日咳鲍特菌 呼吸道上皮 幽门螺杆菌 胃黏膜 A群链球菌 鼻咽上皮 空肠弯曲菌 肠上皮 肺炎支原体 呼吸道上皮

侵 入 侵入过程 侵袭基因 侵袭素

透明质酸酶 细菌的侵袭性物质及侵袭作用

繁殖与扩散 局部扩散 全身扩散

细菌的毒素 1、外毒素 2、内毒素

外毒素 性质:属蛋白质 毒性作用强,具选择性 对理化因素不稳定 抗原性强 种类(见表)

细菌的外毒素 类型 细菌 名称 引起疾病 神经毒素 破伤风梭菌 痉挛毒素 破伤风 肉毒梭菌 肉毒毒素 肉毒中毒 类型 细菌 名称 引起疾病 神经毒素 破伤风梭菌 痉挛毒素 破伤风 肉毒梭菌 肉毒毒素 肉毒中毒 细胞毒素 白喉棒状杆菌 白喉毒素 白喉 葡萄球菌 TSST-1 毒性休克综合征 表皮剥脱毒素 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A群链球菌 致热外毒素 猩红热 肠毒素 霍乱弧菌 肠毒素 霍乱 大肠埃希菌(产毒型) 肠毒素 腹泻 产气荚膜梭菌 肠毒素 食物中毒 葡萄球菌 肠毒素 食物中毒

延长因子1 延长因子2 白喉毒素 A亚单位 延长因子1 延长因子2

内毒素 性质:属脂多糖 毒性作用弱,无选择性 对热稳定 抗原性弱 作用机制(见表)

特异多糖 核心多糖 脂质A 细菌内毒素的结构

细菌内毒素的作用机制 内毒素 激活凝血因子 激活巨噬细胞 激活补体 IL-1 TNF 氧化氮 C3a C5a 血浆凝血系统 发热 发热 降血压 水肿 趋化作用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降血压 降血压

感染的来源、传播方式与类型 一、外源性感染与内源性感染 二、感染的传播方式 三、感染的类型

感染的来源 外源性感染源:病人、带菌者、 病畜、带菌动物 内源性感染源:体内正常菌群

感染的传播方式 1、呼吸道(飞沫、气溶胶) 2、消化道(粪-口) 3、创口 4、接触(人-人、畜-人) 5、动物叮咬

感染的类型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带菌状态

隐性感染 无明显临床症状的感染,也称为亚临床感染。

显性感染 定义: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的感染 类型:局部感染 全身感染——毒血症 内毒素血症 菌血症 败血症 脓毒血症

带菌状态 临床感染期结束后,细菌残留于体内的状态。

抗细菌免疫 一、固有免疫 二、适应性免疫 三、抗菌免疫的针对性

固有免疫 1、屏障结构 2、吞噬作用 3、体液因素

屏障结构 构成:皮肤与黏膜屏障 血脑屏障 血胎屏障 机制:机械阻挡与排除作用 分泌杀菌物质作用 正常菌群拮抗作用

皮脂分泌 泪液 溶菌酶 腊质分泌 唾液 粘膜屏障 皮肤屏障 汗液 胃酸、消化酶 肠道菌群 排泄物 (冲洗作用) 屏障结构的组成

吞噬作用 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吞噬过程:接触、吞入、杀灭 杀菌机制:氧依赖杀菌机制 (ROI、RNI) 非氧依赖杀菌机制 (溶菌素、防御素、乳铁蛋白)

与呼吸爆发有关的酶促反应 2O2+NADPH 2O2-+NADP+H+ 2O2-+2 H+ O2+H2O2 Cl-+ H2O2 ClO-+ H2O 与呼吸爆发有关的酶促反应

体液因素 补体 溶菌酶 碱性多肽:乙型溶素、防御素、精胺等 急性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甘露糖结 合蛋白、LPS结合蛋白

适应性免疫 1、体液免疫 2、细胞免疫 3、黏膜免疫

体液免疫 1、抑制病原体黏附 2、调理吞噬作用 3、中和毒素 4、激活补体产生溶菌 5、ADCC作用

细胞免疫 1、CD8+T细胞的杀伤作用 2、 CD4+T细胞的致炎症作用

黏膜免疫 1、SIgA 2、γδT细胞

抗菌免疫的针对性 1、主要的抗菌免疫机制 2、细菌感染的针对性免疫机制

主要的抗菌免疫机制 免疫因素 免疫机制 中性粒细胞 吞噬、杀灭细菌,主要针对化脓菌 巨噬细胞 吞噬、杀灭细菌,提呈抗原 补体 溶菌、调理作用 免疫因素 免疫机制 中性粒细胞 吞噬、杀灭细菌,主要针对化脓菌 巨噬细胞 吞噬、杀灭细菌,提呈抗原 补体 溶菌、调理作用 抗体 抑制病原体黏附、调理吞噬、中和毒素 激活补体 T细胞 杀灭细菌、主要针对胞内感染

细菌感染的针对性免疫机制 体液免疫——胞外菌感染 细胞免疫——胞内菌感染

本章小结 1、有关感染的基本概念 2、细菌的致病机制 3、临床感染的来源、传播与类型 4、抗细菌免疫的组成与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