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脑神经 脑神经是连于脑的周围神经,共12对, 1嗅神经、 2视神经、 3动眼神经、IV滑车神经、V三叉神经、VI展神经、7面神经、 8位听神经、 9舌咽神经、X迷走神经、XI副神经、 1舌下神经(图10-52)。 一、脑神经的成分 在脑干中脑神经核是六类,其中孤束核实际是一般内脏感觉和特殊内脏感觉(味觉)纤维的终止核、所以,脑神经可以分为七种成分,其纤维可与相应的六类脑神经核相关。 ①躯体运动纤维 是支配由肌节发生的骨骼肌的神经纤维,如舌肌、眼球外肌等。 ②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是支配由鳃弓肌衍化的骨骼肌的神经纤维,如表情肌、咀嚼肌、咽喉肌、胸锁乳突肥和斜方肌等。 ③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副交感) 是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神经纤维。 ④特殊内脏感觉纤维 是分布于味蕾和嗅器的神经纤维,传导味觉和嗅觉冲动。 ⑤一般内脏感觉纤维 是分布于由内胚层发生的一般内脏感觉器的神经纤维,传导一般内脏感觉冲动。 ③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是分布于由外胚层发生的一般皮肤、粘膜感受器的神经纤维,传导头面部的痛、温、触和本体感觉冲动。 ③特殊躯体感觉纤维 是分布于由外胚层形成的特殊外感受器,即视器和位听器的神经纤维,传导视觉和听觉冲动。
二、脑神经的分布 12对脑神经中第I、I、8三对为纯感觉性脑神经,第 3、4、6、 11、1五对为纯运动性脑神经,第V、7、9、X四对为混合性脑神经。 (一)嗅神经 嗅神经是感觉性神经,起于嗅粘膜的嗅觉细胞,其周围突形成嗅毛,中枢突合成 15~20条嗅丝,穿过筛骨的筛孔人颅,进入嗅球,含有特殊内脏感觉纤维,传导嗅觉冲动。
(二)视神经 视神经是感觉性神经。起自眼球视网膜的节细胞,后者发出轴突穿出眼球后壁组成视神经,由视神经孔人颅,经视交叉、视束人脑(外侧膝状体),含有特殊躯体感觉纤维,传导视觉冲动。 (三)动眼神经 动眼神经大部分为支配眼肌的躯体运动神经纤维,起自中脑的动眼神经核,自大脑脚内侧发出后,经眶上裂入眶,支配眼球的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上直肌和上提睑肌。此外,动眼神经内有少部分为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副交感节前纤维),起始于EW核,也称缩瞳核,这部分纤维随动眼神经入眶后,止于睫状神经节,在节内换神经元,节后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使瞳孔缩小,晶状体变凸。 (四)沿车神经 滑车神经为运动性神经,起自中脑的滑车神经核,轴突经全部交叉后组成滑车神经,自脑干背面发出,经眶上裂入眶,含有躯体运动神经纤维、支配眼上斜肌。 (五)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含有一般躯体感觉和特殊内脏运动两种神经纤维。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的细胞体位于颞骨岩部上面的三叉神经节(图 10一53)。其周围究分布于颜面、额部和顶部前区的皮肤、眼、鼻腔、口腔粘膜以及舌前2/3粘膜,传导痛、温、触压等感觉和眼外肌、咀嚼肌的本体感觉。中枢突形成三叉神经感觉根,止于三叉神经中脑核、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
三叉神经的特殊内脏运动神经纤维自脑桥中部三叉神经运动核发出,轴突随下颌神经分布至咀嚼肌,支配咀嚼肌运动。 三叉神经分三支:第一支为眼支,称眼神经,最细,属于感觉神经,自三叉神经节发出,与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一起经眶上裂入眶,在眶内又分数支分布至额顶部和鼻背部皮肤、眼球、眼睑和鼻腔前部粘膜,接受一般痛、温、触感觉。第二支为上颌支,称上颌神经,全部为感觉纤维,自三叉神经节发出后从圆孔出颅、分布于上颌牙齿及齿龈、眼和D之间的皮肤。 第三支为下颌支,称下颌神经,最大,为混合神经,自卵圆孔出颅。起自三叉神经运动核的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咀嚼肌,感觉纤维分布于下颌牙齿和齿龈、口腔底及舌的粘膜,终支分布于颊、下唇、耳颞部皮肤。 (六)展神经 展神经为运动性神经。起自脑桥下部的展神经核,其轴突组成展神经,经眶上裂人眶,含有躯体运动神经纤维,支配眼外直肌。
(七)面神经 面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包括特殊内脏运动、特殊内脏感觉和一般内脏运动(副交感)三种纤维。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于面神经核,主要支配表情肌;一般内脏运动纤维起于上泌诞核,属副交感节前纤维,在下颌神经节和翼腭神经节换元后的节后纤维分别布于舌下腺、颌下腺及泪腺等处;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即味觉纤维,其胞体位于膝神经节,周围突分布于舌前2/3的味营,中枢突止于孤束核。面神经出脑后经内耳门入内耳道,在颞骨锥体内穿过面神经管,自茎乳孔出颅,面神经主干出颅后穿过腮腺分出数个终支至面部,支配面部表情肌。 鼓索 是面神经的重要分支,为混合性神经,在面神经出茎乳孔前发出,从鼓室穿岩鼓裂至颞下窝。鼓索含有二种纤维;味觉纤维随舌神经分布于舌前 2/3味蕾;副交感纤维进入下颌下神经节,在节内交换神经元后分布至下颌下腺和舌下腺,支配腺体分泌。 岩大神经 是面神经的另一分支、含有副交感纤维,自膝神经节处分出,出岩大神经管裂孔,穿翼管至翼胯窝,进入翼腭神经节,在节内交换神经元后,支配泪腺及鼻腔粘膜腺体的分泌。 (八)前庭蜗神经 前庭蜗神经为感觉性神经,属特殊躯体感觉,于桥延沟面神经外侧出脑,在颅内与面神经一起人内耳门至内耳道底部分为两支,即蜗神经和前庭神经。 1.蜗神经 细胞体位于蜗轴内的螺旋神经节,其周围实分布于螺旋器的毛细胞,
中枢突聚成蜗神经经内耳门止于脑干的锅前核和蜗后核,传人听觉冲动。 2.前庭神经 细胞体位于内耳道底的前庭神经节,其周围突分布于内耳球囊斑、椭圆囊斑和壶腹嵴的毛细胞,中枢突组成前庭神经,经内耳门止于脑干前庭核群,部分纤维直接止于小脑,传入平衡觉冲动。 (九)舌咽神经 舌咽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含有五种纤维成分:①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于疑核,支配茎突咽肌。②一般内脏运动(副交感)纤维,起于下泌诞核,在耳神经节位卵圆孔下方)交换神经元后,司腮腺的分泌。③一般内脏感觉纤维,胞体位于下神经节(位于颈静脉孔下方),其中枢突终于脑干孤束核,周围突分布于咽、舌后 1/3、咽鼓管、鼓室等处的粘膜及颈动脉窦和颈动脉体。④特殊内脏感觉纤维,胞体也位于下神经节,中枢突终止于孤束核,周围突分布于舌后1/3味蕾。⑤一般躯体感觉纤维,胞体位于上神经节(位于颈静脉孔上方)内、其中枢突终于脑干三叉神经脊束核,周围突分布于耳后皮肤. 舌咽神经自延髓橄榄后沟出脑,与迷走神经和副神经同出颈静脉孔,其主要分支有: 1.鼓室神经 自下神经节分出,进人鼓室,分支布于鼓室和咽鼓管粘膜,其终支为岩小神经,出鼓室入耳神经节,在节内交换神经元后,分布于腮腺。 2. 窦神经 在颈静脉孔下方发出,沿颈内动脉下降,分布于颈内动脉窦和颈动脉体,传导颈内动脉窦内的压力和颈动脉体感受的化学刺激人脑。 3.舌支 为舌咽神经的终支,分布干舌后1/3的粘膜和味蕾,司粘膜的一般感觉和味觉。
(十)迷走神经 迷走神经为混合性神经,是行程最长、分布范围最广的脑神经,含有四种纤维成分:①一般内脏运动(副交感)纤维,起于迷走神经背核,在器官旁节或器官内节交换神经元,节后纤维主要分布到颈、胸。腹部的多种脏器,控制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②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其胞体位于下神经节(结状神经节,在颈静脉孔下方)内,其中枢突终止于孤束核,周围突分布于颈、胸、腹部的脏器,传导一般内脏感觉冲动。③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其胞体位于上神经节(颈静脉神经节)内,其中枢突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周围突主要分布于耳廓及外耳道的皮肤。④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于疑核,支配咽喉肌(图10-55)。 迷走神经自延髓橄榄后沟出脑,经颈静脉孔出颅,在孔内及其稍下方神经干膨大形成上、下神经节后进入颈部,在颈动脉鞘内于颈动、静脉之间的后都下行人胸腔。左迷走神经越过主动脉弓前方,经左肺根后方至食管前方分支构成左肺丛和食管前丛,在食管下端又合成迷走前干,右迷走神经沿气管右侧下行,经右肺根后方至食管后面,分支构成右肺丛和食管后丛向下组成迷走后干。
迷走前、后干再向下与食管一起穿隔肌的食管裂孔进入腹腔,分布于冒的前、后壁,其终支为腹腔支参加腹腔丛。迷走神经沿途发出许多分支,主要有: l.喉上神经 起自下神经节,在颈内动脉内侧下行,在舌骨大角处分内、外支。外支支配环甲肌、甲状腺,内支分布于声门裂以上的喉粘膜及会厌等处。 2 心上支 有2~3支,发自迷走神经颈部,与交感神经一起构成心丛,支配心脏活动。其有一分支布于主动脉弓的壁内,称减压神经,感受压觉和化学刺激。 3.耳支 发自上神经节,向后外分布至耳廓后面及外耳道的皮肤。 4.喉返神经 发自迷走神经胸部,上行于气管与食管之间的沟内至颈部,支配除环甲肌以外的喉肌,其感觉纤维分布至声门以下的喉粘膜,喉返神经在行程中发出分支加入心丛,并发支至气管、食管等处。 5.支气管支和食管支 是迷走神经胸段的一些分支,与交感神经的分支共同构成肺丛和食管丛,分布于气管、肺及食道,支配平滑肌和腺体,也传导脏器和胸膜的感觉。 6.胃前支和胃后支 胃前支发自迷走神经前干,胃后支发自迷走神经后干,分别分支布于胃前壁和胃后壁。 7.腹腔支 发自迷走神经后干,向右行与交感神经一起构成腹腔丛,伴随动脉分布至脾、小肠、盲肠、升结肠、横结肠、肝、胰和胃等大部分腹腔脏器。 (十一)副神经
副神经为运动性神经,由颅根和脊髓根组成,颅根含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自疑核,自迷走神经根下方出脑后与脊髓根同行,经静脉孔出颅,加入迷走神经,支配咽喉肌。脊髓根也含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自脊髓颈部的副神经脊髓核,由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出脊髓经枕骨大孔入颅腔,与颅根汇合一并出颅腔,出颅腔后又与颅根分开,支配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 (十二)舌下神经 舌下神经为运动性神经,主要由躯体运动纤维组成,由舌下神经核发出,自延髓的前外侧沟出脑,经舌下神经管出颅,支配全部舌内肌和舌外肌。 脑神经的成分、分布与功能小结如表10-2。
第七节 内脏神经系统 分布于内脏器官、心血管及腺体的周围神经属于内脏神经。内脏神经也有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两种纤维成分。内脏感觉神经与躯体感觉神经在形态上差异较少,其初级感觉神经元也位于脑、脊神经节内,周围突分布于内脏和心血管等处的感受器,把感受到的刺激传递到各级中枢,也到达大脑皮质,但内脏感觉比较模糊。内脏运动神经是支配内脏、心血管及腺体活动的神经,似不受人的意志控制,是不随意的,因而将内脏运动神经称自主神经系统或植物性神经系统。 一、内脏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一样,都受大脑皮质和皮质下各级中枢的控制和调节,并且两者之间在功能上互相依存、互相协调、互相制约,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然而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在形态与机能上也有较大差别,两者在形态结构上的差异如下。 (1)躯体运动神经支配骨骼肌,受意志支配;植物性神经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意志的直接控制。 (2)躯体运动神经元的轴突自中枢发出后可直接到达所支配的器官;植物性神经自中枢发出后,需在周围部的植物性神经节内换神经元,然后才能到达所支配的器官,因此,需经过两个神经元(肾上腺髓质除外),第一个神经元(节前神经元)的胞体在脑干和脊髓,它们发出的纤维称节前纤维,第二个神经元(节后神经元)的胞体在周围的神经节内,它们发出的纤维称节后纤维。一个节前神经元可以和多个节后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图10-56)。
(3)躯体运动神经纤维一般是较粗的有髓纤维;植物性神经则是薄髓(节前纤维)和无髓(节后纤维)的细纤维。 (4)躯体运动神经只有一种纤维成分,内脏运动神经则有交感和副交 感两种纤维成分,而多数内脏器官又同时接受该两种神经的支配。 (5)躯体运动神经以神经干的形式分布,而内脏运动神经常攀附脏器或血管形成神经丛,由丛分支再到效应器。 根据形态和功能的不同,植物性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一)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分为中枢部和周围部。 周围部包括交感干、神经节(椎旁节及推前节)及神经和神经丛。中枢部指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胸段全长及腰髓l~3节段的灰质侧角。节前纤维即起自胸腰部的侧角细胞。 交感干 成对,位于脊柱两侧,呈链锁状,上自颅底下至尾骨,两干下端在尾骨前面互相合并。交感干由交感干神经节(推旁节)及节间支连接而成(图10一57),每侧椎旁节总数约为22~25个,即每侧颈部有上、中、下3个节,胸部有10~12个节,腰部有4~5个节,骶部有2~3个节,尾部两侧合并为1个奇节。交感干以交通支与相应脊神经相连,交通支分白交通支和灰交通支。 白交通支含有脊髓侧角细胞发出的有髓节前纤维。因髓鞘反光发亮故呈白色,节前纤维经脊神经前根、
脊神经进入椎旁节。白交通支只见于胸l~12腰1~3共15对脊神经中,白交通支内的纤维入交感干后有三种去向:①终于相应节段的交感干神经节;②在干中上行或下行一段,然后终止于上方或下方的椎旁节。一般来自脊髓上胸段(胸1~6)侧角的节前纤维,在交感干内上升;来自中胸段者(胸6~10)在交感干内上升或下降;来自下胸段和腰段者(胸11~腰3)在交感干内下降。③穿出交感于止于椎前节。椎前节位于脊柱前方故称椎前节,椎前节包括腹腔神经节、主动脉肾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节及肠系膜下神经节。 灰交通支由椎旁节细胞发出的节后纤维组成,多无髓鞘,故颜色灰暗。自交感神经节细胞发出的节后纤维分布也有三种去向;①经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经,随脊神经分布至躯干和四肢的血管、汗腺和竖毛肌等。31对脊神经都有灰交通支联系。②攀附动脉走行,在动脉外膜处形成神经丛。各丛的名称按所攀附的动脉来命名(如颈内、外动脉丛等),并随动脉分布到所支配的器官。③由交感神经节直接分支到所支配的脏器图10—58)。 交感神经的分布概况: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除经友交通支返回脊神经并随脊神经的分布而分布外,其余的节后纤维均有人定的分布范围。 交感干可分颈、胸、腰。骶和尾五部分各部发出分支至一定的器官。 1. 颈部 一般有3对颈交感神经节,即颈上、中、下神经节。颈下神经节常与胸部最上一个神经节相连,形成星状神经节。颈交感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①经灰交通支连于颈神经并随颈神经分布至头颈和上肢的血管、汗腺、竖毛肌等;②围绕颈内外动脉、锁骨下动脉形成神经丛,随血管分布于头颈和上肢的平滑肌和腺体 3颈上、中、下神经节各发出一支心神经加入心丛。
2. 胸部 有11至12对交感神经节。位于肋骨小头前方,其分支有:①借灰交通支连于胸神经,并随之分布于胸腹壁的血管、汗腺和坚毛肌;②从上5胸交感神经节发出小支参加心丛、肺丛、胸主动脉丛;③来自胸髓第6~12节段的节 前纤维,在经过椎旁节时不换神经元,纤维出交感干组成内脏大神经和内脏小神经,穿过隔脚至腹腔丛,在腹腔神经节和主动脉肾节换神经元,节后纤维分布于腹腔脏器,如肝。脾、肾和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 3.腰部 有4~5对交感神经节,位于脊柱两旁腰大肌内侧。主要分支有:①节后纤维经灰交通支连于腰神经,并随腰神经分布; ②部分节前纤维沿腹主动脉,组成腹主动脉丛和肠系膜丛,并在这些丛的神经节(椎前节)内换神经元,节后纤维分布至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及盆腔脏器,并有纤维随血管分布至下肢。
4. 盆都 有2~4对骶神经节和1个尾神经节,位于骶骨前面骶前孔内侧。其分支有:①部分纤维经灰交通支连接骶神经和尾神经随骶尾神经分布;②部分加入盆丛。 综上所述,交感神经节前、节后纤维分布均有一定规律,即来自脊髓胸 l~5节段中间外侧核细胞的节前纤维,更换神经元后,其节后纤维支配头、颈、胸腔脏器和上肢;来自脊髓胸5~12节段中间外侧核的节前纤维更换神经元后,其节后纤维支配肝、脾、肾等实质性器官和结肠 左曲以上的消化管;来自脊髓上腰段中间外侧核的节前纤维,更换神经之后,其节后纤维支配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盆腔脏器和下肢。 (二)副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的中枢部位于脑干的副交感神经核(EW核、上泌诞核、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和骶髓2~4节段灰质的骶副交感核,它们发出节前纤维至脏器附近的器官旁节和脏器壁内的器官内节,交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支配脏器。其中颅部副交感神经的器官旁节较大,有睫状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蝶腭神经节和耳神经节。 1.头部副交感神经其节前纤维走在第3、Vll、9、X对脑神经内。 (1)中脑 EW核发出的副交感节前纤维,随动限神经到睫状神经节(位于眶内)换神经元,节后纤维支配睫状肌及瞳孔括约肌。 (2)上泌诞核发出的副交感节前纤维,一部分经面神经的岩大神经至翼腭神经节(位于翼腭窝内)换神经元,节后纤维至泪腺、鼻腔和口腔上聘粘膜的
腺体。另一部分节前纤维经面神经至鼓索,到下颌下神经节换神经元,节后纤维至下颌下腺和舌下腺。 (3)下泌涎核发出的副交感节前纤维,在舌咽神经内发出岩小神经至耳神经节(位于卵圆孔下方)换神经元,节后纤维至腮腺。 (4)迷走神经背核发出的副交感节前纤维,随迷走神经的分支到达胸、腹腔脏器,在器官旁节或器官内节换神经元,节后纤维支配胸、腹腔脏器和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 2.骶部副交感神经骶髓2~4节段前、后角之间的骶中间外侧核发出的副交感节前纤维随骶神经出骶前孔,构成盆内脏神经加入盆丛。随盆丛的分支至盆部脏器附近或脏器壁内换神经元,节后纤维支配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和盆腔脏器及外阴。 (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是内脏运动神经,它们常共同支配一个器官,形成对内脏器官的双重神经支配,但在形态结构上各有其特点。 1.中枢部位不同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胸1~腰3节段灰质侧角的中间外侧核;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脑干和脊髓骶2~4节段副交感核。 2. 周围神经节的部位不同交感神经节位于脊柱两旁椎旁节)和脊柱前方(推前节),副交感神经节位于所支配的器官附近(器官劳节)或器官壁内器官内节)。因此,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而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
3.节前神经元与节后神经元的比例不同一个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的轴突可与许多节后神经无形成突触,而一个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轴突则与较少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故交感神经作用范围广泛,而副交感神经作用范围则较局限. 4.分布范围不同交感神经的分布范围较广,除至胸、腹腔脏器外,遍及头、颈部各器官、全身血管、皮肤的汗腺和竖毛肌等。副交感神经的分布则不如交感神经广泛,一般认为大部分的血管、汗腺、立毛肌、肾上腺髓质均无副交感神经支配。 5.对同一器官的作用不同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既相互对抗,又相互统一,在大脑皮质的统一支配下共同协调各器官的活动。 二、内脏感觉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由内感受器接受来自内脏的刺激,并将内脏感觉性冲动传到中枢。中枢可直接通过内脏运动神经或间接通过体液调节各内脏器官的活动。 内脏感觉神经元的细胞体亦位于脑神经节和脊神经节内、也是假单极神经元。其周围突随同舌咽、迷走、交感和盆内脏神经等分布于内脏器官及血管等,中枢突1部分随同舌咽、迷走神经入脑干,终于孤束核,另一部分随同交感神经及盆内脏运动神经进入脊髓,终于灰质后角。在中枢内,内脏感觉纤维一方面直接或借中间神经元与内脏运动神经元联系,以完成内脏反射;或与躯体运动神经元联系,形成内脏--躯体反射。另一方面则经过一定的传导途径,将冲动传导到大脑皮质,产生内脏感觉。 内脏感觉神经在形态结构上与躯体感觉神经大致相同,但仍有某些固有的特
点:①内脏感觉纤维的数目较少,其中细纤维占多数,痛阈较高,对于一般强度的刺激不产生主观感觉。②内脏感觉的传入途径比较分散。即1个脏器的感觉纤维可经多个节段(多对)的脊神经进入中枢,而一条脊神经又可包含来自几个脏器的感觉纤维。因此,内脏感觉往往是弥散的,而且定位亦不准确. 第八节 传导路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参与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其结构有简有繁。简单的反射只包括两个神经元,即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复杂的反射则有多个神经元参加,即在传入神经元和传出都经元之间增加了一些 中间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位于中枢内,其轴突有的组成长距离的纤维束。 机体各种感受器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神经冲动,除传至相应中枢作出简单的反射外,有许多信息还要传至大脑皮质,上升到感知和意识阶段。同时,大脑皮质经过分析综合活动后,也向皮质下各级中枢发出适当的冲动,以作出相应的反应。于是,在脑和脊髓中形成了复杂的传导通路。一般把由感受器经周围神经、脊髓、脑干、间胞至大脑皮质的传导通路称感觉传导路。由大脑皮质经脑干、脊髓、周围神经至故应器的传导通路称运动传导路。 一、感觉传导路 感觉传导路又称上行传导路。各种感觉传导路虽然行程和功能均有不同,但从结构看有其共同性,即从外周感受器到大脑皮质一般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脑、脊神经节,其周围突随脊神经或脑神经连于感受器,中枢突进入中枢与第二级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
位于脊髓或脑干内,其纤维多交叉到对侧上行至第三级神经元;第三级神经元的胞体均在丘脑,它发出的纤维组成丘脑皮质束,投射到大脑。感觉传导路分为本体感觉传导路,痛觉、温度宽和触觉传导路,视觉传导路,听觉传导路,平衡觉传导路和嗅觉传导路等。 (-)本体感觉传导路 本体感觉也称深部感觉。本体感觉传导路传导来自肌、健、关节等深部的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还传导皮肤的精细或辩别性触觉。头面部的本体感觉传导路还不太清楚。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路有两条,一是传至大脑皮质引起意识性感觉,称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另一条是传至小脑,不产生意识性感觉,而是反射性调节躯干和四肢的肌张力和协调运动,以维持身体的姿势和平衡,称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 1.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 传导意识性深部感觉,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至躯干和四肢的肌、腱、关节的肌梭、腱梭等深感受器和皮肤的精细触觉感受器(触觉小体),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至脊髓后索。来自下肢和躯干下部的纤维形成薄束、来自上肢和躯干上部的纤维形成楔束,薄束和楔束上行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第二级神经元为薄束核和楔束核,其第二级纤维向前绕过中央管腹侧,在中线上与对侧的纤维交叉,交叉后的纤维上升称内侧丘系,止于丘脑外侧核(腹后外侧核),第三级神经元为丘脑外侧核,后者发第三级纤维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上行,止于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有些纤维投射到中央前回(图10-59)。
2.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 传导非意识性的深部感觉,为传入小脑的深部感觉冲动的路径。由两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至肌、腱、关节等深部感受器,中枢突自后根人脊髓后,止于后角的中间内侧核或背核。第二级神经元为后角背核和中间内侧核,其轴突分别组成脊髓小脑后束和脊髓小脑前束。在脊髓中上行至小脑,小脑接受冲动后经锥体外系反射性地调节肌张力和协调运动,维持身体的姿势和平衡。 (二)浅感觉传导路 浅感觉传导路又称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路,由三级神级元组成,传导皮肤、口、鼻腔粘膜的痛温觉、触、压觉,可分为躯干四肢和头面部两条传导路. l.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略触觉传导路 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至躯干、四肢的皮肤感受器,
中枢突自后根外侧部入脊髓,上升l~3个节段后止于后角。第二级神经元为后角固有核,其轴突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的外侧索和前索上行,组成脊髓丘脑束,向上行止于丘脑外侧核(腹后外侧核)。第三级神经元为丘脑外侧核(腹后外侧核),其轴突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旁中央小叶后部. 2.头面部痛温觉和触觉传导路 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在三叉神经节内,其周围突组成三叉神经感觉支至头面部皮肤和粘膜的感受器,中枢突组成三叉神经的感觉根人脑,止于三叉神经胞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第二级神经元为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它们的轴突越至对侧组成三叉丘系,上升终于丘脑外侧核(腹后内侧核)。第三级神经元发自丘脑外侧核,其轴突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下都,传导头面部痛觉、温度觉及触觉。 (三)视觉传导路 第一级神经元为视网膜的双极神经元,其周围突与光感觉器——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形成突触联系,中枢突与视网膜的节细胞形成灾触。第二级神经元为节细胞,节细胞的轴突汇合成视神经,经视神经孔人颅腔经视交叉,向后延续为视束。在视交叉中只有来自两眼鼻侧半的纤维交叉,而颞侧半的纤维不交叉,因此左侧视束含有来自两眼视网膜左侧半的纤维,右侧视束含有来自两眼视网膜右侧半的纤维。视束中的大部分纤维止于外侧膝状体,起自外侧膝状体的第三级纤维组成视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枕叶距状沟两侧的视区皮质,产生视觉(图10-61)。
视束中有少数纤维组成四叠体的上丘臂至上丘和顶盖前区。顶盖前区发出纤维到两侧EW核,后者发出副交感纤维随动眼神经至睫状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至瞳孔括约肌,完成瞳孔对光反射。由上丘发出纤维参加顶盖脊髓束,下行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主要支配颈部等肌肉,完成视反射。 (四)听觉传导路 第一级神经元为耳蜗螺旋神经节的双极细胞,其树突至内耳的螺旋器,轴突组成蜗神经,止于蜗前核和蜗后核,第二级神经无为蜗前核和蜗后核,该核发出的纤维大部分在脑桥内交叉形成叙方体,至对侧上升称外侧丘系,一部分不交叉的纤维进入同侧外侧丘系,外侧丘系的纤维
主要止于下丘,少数纤维直接终于内侧膝状体。第三级神经元的胞体在下丘。其纤维经下丘臂到达内侧膝状体,后者发出纤维组成听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颞叶的颞横回(图10—62)引起听觉。 下丘是听觉的反射中枢,由下丘发出纤维到上丘,后者发出纤维经顶盖脊髓束,下行至脊髓控制前角运动神经元。完成听反射。 (五)平衡觉传导路 第一级神经元是前庭神经节的双极细胞;其树突至半规管的壶腹嵴和球囊、椭圆囊的位觉斑,轴突组成前庭神经入脑后,止于前庭神经核群。第二级神经元是前庭神经核,自前庭神经核发出纤维: 1组成内侧纵束向上止于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和展神经核,向下止干颈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副神经核,完成眼肌及颈部的反射活动;2
一部分纤维下行组成前庭脊髓束,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完成躯干、四肢姿势的反射调节;③一部分纤维经小脑下脚入古小脑再通过传出纤维经锥体外系传至脊髓完成平衡调节;④一部分纤维至脑干网状结构和脑神经的内脏运动核(如迷走神经背核、泌诞核),所以当前庭器受刺激时,可引起眩晕、恶心、呕吐等平衡失调反应。 (六)嗅觉传导路 第一级神经元为鼻腔嗅粘膜内的嗅细胞,属双极神经元其树突分布于嗅粘膜,轴突组成嗅神经,穿过筛孔止于嗅球内的细胞,该细胞为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纤维组成嗅束、向后延为嗅三角,经
二、运动传导路 外侧嗅纹将嗅觉冲动传至颞叶海马旁回的钩及其附近的皮质而产生嗅觉。 运动传导路又称下行传导路,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下传的冲动来实现,两者在功能上互相协调、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人体各种复杂的随意运动。 (-)锥体系 锥体系是支配人体骨骼肌随意运动的主要传导路。主要包括上、下两级神经元。组成锥体系的上神经元为巨型锥体细胞(贝茨细胞)和其它类型锥体细胞,其胞体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皮质,它们的轴突组成锥体束,其中下行止于脑神经运动核的纤维称皮质核(脑干)束,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纤维称皮质脊髓束。下运动神经元胞体位于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内。它们的轴突分别组成脑神经和脊神经的躯体运动纤维,止于骨胳肌管理头面部和躯干、四肢的随意运动。 1.皮质脊髓束 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巨型锥体细胞和其它锥体细胞的轴突组成皮质脊髓束,下行经内囊枕部、大脑脚底、脑桥基底部、延髓锥体,至锥体交叉处大部分纤维交叉至对恻组成皮质脊髓侧束,不交叉的纤维继续下降,组成皮质脊髓前柬。皮质脊髓侧束在下行过程中陆续止于同侧前角运动神经元,而皮质脊髓前束仅达胸节,并经白质前连合逐节交叉至对侧,止于对侧前角运动神经元。自前角运动神经元发出轴突组成脊神经前根,经脊神经分布于躯干、四肢的骨骼肌,管理这些肌肉的运动。
2皮质核束 中央前回下部的巨型锥体细胞和其他锥体细胞的轴突组成皮质核束(图10-65),经内囊膝部下行至脑干,大部分终止于双侧脑神经运动核(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上部、疑核和副神经核),支配眼外肌、咀嚼肌、面上部表情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和咽喉肌,小部分纤维完全交叉到对侧终止于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支配面下部表情肌和舌肌。因此,一侧上神经元损伤,则引起对侧眼裂以下表情肌和对侧舌肌的瘫痪。 锥体系的任何部位损伤都可引起其支配区的随意运动障碍,即出现瘫痪。临床上,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常表现为随意运动麻痹,肌张力增高,呈痉挛性瘫痪,深反射亢进。当下神经元受损时,由于肌失去神经支配,肌张力降低,呈弛缓性瘫痪。肌尚因营养障碍而逐渐萎缩。因所有反射孤都中断,浅、深反射均消失。 (二)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是指锥体系以外管理肌肉运动、张力和协调活动的下行径路。在种系发生上,锥体外系出现较早,鸟类以下的脊椎动物的纹状体是最重要的运动中枢,大部分本能性活动,如运动、防御、寻食、求偶等是靠纹状体来调整的,哺乳动物由于大脑皮质的发达和锥体系的出现。锥体外系处于从属和辅助的地位。在人类,锥体外系的主要机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持和调整体态姿势、习惯性动作(如走路时上肢的摇动)筹,而锥体系的主要机能是与随意运动,特别是四肢远端小群肌肉(如手肌)的精细活动有关。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管理是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两条径路完成的,
只有在锥体外系对肢体保持稳定,并给予适宜的肌张力和协调的情况下,锥体系才能执行其精细的随意活动。 在结构上,锥体外系包括大脑皮质(额叶等)、丘脑、纹状体、黑质、红孩、丘脑底核、、中脑顶盖、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的网状结构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络纤维等,共同组成复杂的多级神经元链。锥体外系的通路有多条,主要有新纹状体—苍白球系和皮质—脑桥—小脑系。 1.新纹状体—苍白球系 由大胞皮质(额叶、顶叶等)发出的纤维,经内囊进入新纹状体,后者发出纤维止于旧纹状体,苍白球发出纤维止干丘脑底核、红核、黑质和脑干网状结构等。然后经红核脊髓束和网状脊髓束等下行至脊髓,经中间神经元中继后,终止于前角运动神经元,再经脊神经支配骨骼肌。 现已发现,锥体外系绝不是仅有下行神经元链所组成,而是拥有若干相互联系的环路:就是从纹状体、中脑网状结构、黑质等处的神经元,发出上行冲动,形成一种反馈控制。在上述通路中,较为重要的回路有: (l)皮质—一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大脑皮质(全新皮质) 新纹状体 苍白球 大脑皮质(4区,6区) 背侧丘脑腹前核、腹外侧核 这是一条影响发出锥体束的皮质运动区活动的重要反馈回路,对躯体运动区有抑制作用。
(2)纹状体——黑质环路 纹状体 黑质环路 纹状体黑质纤维是r一氨基丁酸能纤维,而黑质纹状体纤维是多巴胺能的。锥体外系某些疾患,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此环路内递质的失调所致。 2皮质——脑桥——小脑系 由大脑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发出纤维,分别组成额桥束和顶枕颞桥束下行经内囊、大脑脚底、入脑桥止于同侧脑桥核,由脑桥核发出纤维越过中线至对侧止于新小脑皮质。同时,小脑还接受由脊髓小脑柬,前庭小脑束等传入的肌、健、关节及前庭器官的感觉冲动。小脑皮质发出纤维止于小脑中央核,后者再发出纤维经小脑上脚交叉后,部分终止于对侧红孩,红核发出的纤维经被盖
腹侧交叉后,下行为红孩脊髓束,至脊髓经中继后止于前角运动神经元,最后经脊神经支配骨骼肌。小脑中央核发出的纤维有一部分穿经红核,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外侧核和腹前核,由此二核发出纤维投射到皮质躯体运动区,因而在大脑皮质和小脑之间形成了一条重要环路,即皮质——脑桥——小脑——背侧丘脑——皮质回路(图10-66)。 由此可见,小脑从皮质——脑桥——小脑束、脊髓小脑束和前庭小脑来等,不断地获得关于身体各部运动、位置变化的冲动,小脑皮质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后,又通过小脑核、背侧丘脑腹外侧核等影响大脑皮质运动区的活动,对其进行调节和修正。同时,
小脑皮质依据传入的信息,通过小脑核以及下行通路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等,对相应部位的肌肉运动发挥作用,从而维持行走和站立时身体的姿势和平衡,并使随意运动共济协调,起止适当,精细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