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營養素的 代謝利用 蕭寧馨 應用營養研究室 台灣大學生化科技系 2012
大 綱 熱量營養素的吸收 血糖代謝與恆定調節 胺基酸的代謝利用 脂肪的代謝利用 飽食與飢餓期的整合代謝
熱量營養素的吸收
醣類的代謝 葡萄糖 刺激胰島素分泌 不易轉化成脂肪 果糖 不刺激胰島素分泌 可生成葡萄糖 大量與長期攝取易轉化成脂肪
血糖恆定控制 飯前全血血糖: 餐後全血血糖 睡前血糖 糖尿病 80-120 毫克/百毫升 <120 mg/dL 100-140 毫克/百毫升 避免半夜低血糖 糖尿病 200 mg/dl或以上 台灣病友約100萬人 (4%),45歲以上盛行率達11%之多
胰島素濃度的變化
肝臟之肝醣量隨進餐而變化
體內蛋白質的利用 供應胺基酸
蛋白質合成步驟 細胞核:轉錄 DNA決定蛋白質的結構, DNA主導合成mRNA, 作為合成蛋白質的模板 細胞質:轉譯 tRNA: 攜帶胺基酸, 對應基因密碼依序組合, 形成蛋白質鏈。
體內蛋白質利用原則 合成反應: 「全或無律」(all-or-none) 必需胺基酸種類齊全與含量充足 充足的能量 動態平衡 儲存: 過量之蛋白質或胺基酸最終轉換成脂肪而儲存。 蛋白質,代表體組織。當熱量攝取不足時,分解體蛋白質,氧化以供熱量
蛋白質營養狀況評估 人體對蛋白質的需要 氮平衡 (Nitrogen balance) 的觀念與應用
脂蛋白構造與性質 油脂不溶於水,血漿中有特別的運送形式,稱為「脂蛋白」(lipoproteins),這是由脂質與蛋白質所構成。 脂蛋白的構造 A、乳糜微粒 B、脂蛋白剖面 C、離心時, 密度輕者在上層
血脂蛋白有四種 乳糜微粒(chylomicron): 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 低密度脂蛋白(LDL): 高密度脂蛋白(HDL): 運送小腸細胞吸收的油脂,飯後濃度最高,血漿呈混濁狀態。含脂肪量最多,密度最低。 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 主要由肝臟合成,供給其他組織利用。 含三酸甘油酯 低密度脂蛋白(LDL): 乳糜微粒與極低密度脂蛋白之代謝產物,含膽固醇最多,運送供周邊組織利用,是造成高血膽固醇的主要成分。 高密度脂蛋白(HDL): 由肝臟與小腸所製造,有助於保護心臟與血管。 可回收血管壁堆積的膽固醇,死亡細胞釋出的膽固醇,並將膽固醇送回肝臟代謝
血液中脂蛋白種類與組成 各種脂蛋白的組成份比較 脂蛋白名稱 乳糜微粒 極低密度 脂蛋白 低密度 高密度 英文名稱 VLDL LDL HDL chylomicron VLDL LDL HDL 蛋白質 2 8 21 50 磷脂質 7 18 23 28 膽固醇 9 22 47 19 三酸 甘油酯 82 52 3
血脂異常之分級標準
進餐後的脂肪代謝 飲食油脂 每天約20-125 g 體內脂肪酸利用 主要供應心肌與骨骼肌 每天約70-300 g
體內儲存的能量 體重65 kg 醣類 脂肪 蛋白質 12.5Kg = 50,000Kcal 葡萄糖 12 g = 48 Kcal 腦每小時利用 5 g 葡萄糖,每天需120 g 肝醣 450 g = 1800Kcal 肝臟100 g,其餘在肌肉 脂肪 三酸甘油酯 15Kg = 135,000Kcal 蛋白質 12.5Kg = 50,000Kcal 內臟與肌肉
進餐期 葡萄糖充足,可供能與儲存為肝醣 脂肪儲存於脂肪組織,過量胺基酸轉為脂肪
餐後期 肝醣分解供應葡萄糖,主供腦部與紅血球利用 脂肪組織脂肪分解,脂肪酸為主要能源
禁食期(隔夜) 肌肉蛋白質分解,胺基酸轉化成葡萄糖(肝、腎) 脂肪酸為主要能源,氧化不完全,產生酮體
飢餓期 腦部氧化不全,利用酮體 肌肉蛋白質持續分解,胺基酸轉化成葡萄糖 脂肪酸為主要能源,在肝臟產生酮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