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醛 和 酮 第一节 醛、酮的定义,分类结构和命名 第二节 醛、酮的制法 第三节 醛、酮性质 第四节 亲核加成反应历程.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 1. 在下列几种物质中,从物质的组成分析其 中和另外三种物质不相同的是( ) A. 四氧化三铁 B. 河水 C. 稀盐酸 D. 高锰酸钾制氧气后的剩余物  2. 有浓盐酸、硫酸铜、氯化铁三种溶液,可 以把它们区别开的性质是( ) A. 状态 B. 气味 C. 颜色 D. 以上三者都可区别.
Advertisements

胃主要用于将大块食物研磨成小块(又称物理消化), 并将食物中的大分子降解成较小的分子(又称化学消 化),以便于进一步被吸收。 胃腺的泌酸细胞会在消化过程中分泌出胃酸(氢氯 酸 HCl pH=2 ),而主细胞会分泌蛋白酶(胃蛋白酶)、 凝乳酶等酶。胃壁会分泌黏液层,而防止由胃腺所分泌 的蛋白酶及胃酸的消化。胃酸.
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与足阳明胃经衔接, 在胸部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咽、舌,属脾,络胃,注心中。 络脉从本经分出,走向足阳明经,进入腹腔,联络肠胃。 经别结于咽,贯舌本。 经筋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散于胸中。 第四章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足太阴经络.
站立歪斜或坐姿不端正、習慣性翹腳、長時 間坐在電腦前都會造成我們脊椎歪曲不直, 脊椎一旦彎曲歪斜,很多毛病會跟著來,所 以可以常常做滾背的動作,可以矯正脊椎, 不用快慢慢作,矯正脊椎自己來。
粮油贮藏特性 一、 粮油化学成分与贮藏的关系 1 、水分 自由水含量低:粮食贮存稳定性高; 自由水含量高:粮食呼吸旺盛,仓虫、仓螨、霉菌大量繁殖,从 而出现粮食霉变、虫害现象。 2 、淀粉:在存储粮食时,淀粉是比较稳定的。 3 、可溶性糖 在粮食储存过程中,受环境高温、微生物作用的影响,粮食中淀 粉、蔗糖等的含量逐渐减少,而一些单糖、麦芽糖的含量不断.
1. 吸菸及會導致的傷害 : ※吸菸的短期立即傷害 : 一、 最大的影響在呼吸道的部分,吸菸會在 肺部、支氣管內積聚有毒物質,使肺部細胞破 壞、肺泡漲大、換氣障礙,導致咳嗽不停、呼 吸困難。 2.
物质的酸碱性 第一课时 你有过呕吐的经历吗 ? 你感 到胃液是什么味道的 ? 酸的 胃酸、醋、葡萄、酸梅、桔子等 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酸性和碱性的?
CH5 常見的有機化合物  有機化合物與無機化合物分類標準  含碳與否 1. 有機化合物:含碳的化合物  四個例外:  CO 2 :二氧化碳  CO :一氧化碳 CO 3 2 - :碳酸鹽 eg.CaCO 3 、 NaHCO 3 、 H 2 CO 3...  CN - :氰化物 eg.KCN.
实验室安全知识 王小磊 、防护用品 1.1 实验服 (工作服、隔离服) 1.2 防护镜 1.3 隔热手套 1.4 防毒面具.
第九章 醛和酮(一) 【教学目标】 1. 掌握醛、酮的结构,加成反应的性质 2. 熟悉醛、酮的分类和命名 3. 了解醛、酮加成反应的机理 【教学重点】 醛、酮与 HCN 、 NaHSO 3 、氨的衍生物、 醇的加成 【教学难点】 反应式 【教学方法】 讲解,练习.
第四章 细胞与细胞工程 第一课时 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第十一章 醛、酮.
癸巳年魯班先師寶誕賀誕金 各會員及商號樂助列
103年度學生健康檢查.
東南科技大學 春暉社 簡 報.
举国上下抗击风雪灾害专刊 温暖行动 灾情告急年关近 万众一心齐抗灾 可歌可泣留千古 温暖行动遍人间 导读提示 阳关雨露出版社
时间与我们的世界 Pb 段心蕊.
2013年11月总第122期 低碳生活,绿色家园 欢迎关临 定价:12元.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初中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清 的学问
说课课件 感悟工业革命力量,闪耀科技创新光辉 ----《走向整体的世界》教学设计及反思 爱迪生 西门子 卡尔·本茨 诺贝尔 学军中学 颜先辉.
人类活动与大气成分 制作人:刘一鼎 锑小组成员: 许世杰 张霖欣 蒋顾华 束润宇 刘一鼎.
第11章 绿色运输和绿色物流 运输和大气质量的关系
作文选刊 作文之窗
快乐假期 2010年第6期 总第54期 贝尔芬 主编 暑期作文专刊 《快乐假期》杂志社 出版.
专题三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初中化学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單 元 簡 報 生態系多樣性及其重要性.
全球暖化、水污染、空氣污染.
如果没有植物,地球将失去绿色,动物和人都要饿死。 如果没有动物,生态平衡也难以维持。 如果没有细菌和真菌呢?
动物细胞工程 儋州市一中 金兆娜.
美国史 美利坚合众国创造了一个人类建国史的奇迹,在短短230年的时间从一个被英帝国奴役的殖民地到成为驾驭全世界的“超级大国”、“世界警察”,美国的探索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很宝贵的经验。
肠道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一 培养基的制备及常用培养基 细菌的培养法 EMB培养基的制备 肠道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一) 血清学检测-肥达氏反应.
第三篇 大气与天气、气候 专题八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下雨了,快点跑啊~ 呼哧呼哧…… 体液调节 安静时每分钟呼吸次数只有10几次,为什么奔跑时,呼吸会随之加快?
老师:如何撰写教研文章? 主讲:石修银 谨以此赠与孜孜追求的老师 谨以此赠与改变人生的老师.
低碳生活 从我做起! 10级物理系 张羽菲
依“标”据“本”,命制考题 发表于《数学教学》2006年第9期 (华东师大核心“CN”刊物)
第八章 风湿性疾病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一、诱因 二、临床表现:皮肤与粘膜的损害 三、治疗与护理措施:皮肤护理:饮食
汪小兰《有机化学》第四版CAI教学配套课件
第十八章 碳水化合物.
12星座 对于星座,你又知道多少呢? 第一刊.
中枢兴奋药-酰胺类及其他类.
第九章 醛和酮(Aldehydes and ketones)
我國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第一波適法場域輔導設置管理計畫之進度與成效,及第二波預告適法場域與未來之規劃進程
数学通报简介 ——如何写稿及投稿 数学通报 郑亚利 2014年8月.
有机化学复习纲要 一、命名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通常 具有下列形式: 取代基 名称 + 骨架名称 + 类别名称
臺北縣政府消防局緊急救護科 救護技術員訓練教材 脊椎外傷病患之處置 主講人:重陽專責救護隊     隊員 李憲賓.
第二章 化学工艺基础.
广西工学院 有机化学 主讲教师: 郑燕升.
推进《玻璃钢制品工》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设
本期导读: 1版 习 惯 2版 的 十个做人的好习惯 3版 力 4版 量 5版 6版 7版 8版
思考: 甲状腺激素产生的部位及生理作用? 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是什么?.
酸式盐、 多溶质混合溶液为载体 常规题型:微粒种类、 数量关系及解释.
§5-1 生态系统的结构 胡春英.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防火防盗安全常识 优优数学人力资源部.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2册
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推動計畫 工作報告 工務室陳建德 102年6月27日.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和影响.
第五章 采油工程.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國中2下 常見的有機化合物.
香港傳統的農村生活.
第六章 化学动力学 6.15 链式反应 Cl· H· Cl2 H2 HCl.
課程名稱:有機化合物 編授教師: 中興國中 楊秉鈞.
乙醇的化学性质 1、与活泼金属反应 该反应属于 反应。 H H H—C —C—O—H ,
第10章 糖类化学 生化教研室 夏花英 8403 课程代码:22680b57e1.
第一单元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第1课时 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化学实验在有机分子结构确定中的应用 乐清市二中 杨复生.
§2.3 红外光谱的特征吸收峰.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十一章 醛 和 酮 第一节 醛、酮的定义,分类结构和命名 第二节 醛、酮的制法 第三节 醛、酮性质 第四节 亲核加成反应历程

第一节 醛、酮的定义、分类、结构和命名 * 定义 ● 醛、酮分子中都含有羰基(-CO-),称为羰基化合物。 ● 羰基碳原子上至少连有一个氢原子的叫做醛(R-CH0) ● 羰基碳原子上连有两个烃基的叫做酮(R-CO-R’)。R=R’时称单酮,R≠R'时称混酮。

* 分类 ● 根据醛、酮分子中烃基不同可分为脂肪族醛、酮和芳香族醛、酮。 ● 根据分子中是否有不饱和键,又可分为饱和醛、酮和不饱和醛、酮。 ● 根据分子中羰基的数目分为一元、二元或多元醛、酮。

* 结构 羰基的碳氧双键由一个σ键和一个π键组成。羰基碳原子为SP2杂化,其中一个SP2杂化轨道与氧原子的一个 2P 轨道形成σ键,另外两个SP2杂化轨道分别与氢原子 S 轨道和烃基中的α-C的SP3杂化轨道形成σ键,这三个σ键处在同一平面上,夹角接近120°。羰基碳上剩余的P轨道与氧的另一个P轨道均垂直于三个σ键所在平面,侧面重叠,形成π键。最简单的甲醛分子结构如图。

(1)醛:与醇相似,以相应的烃基为母体(包括羰基碳)称为“某醛”。 * 命名 ● 习惯命名法(简单的醛、酮) (1)醛:与醇相似,以相应的烃基为母体(包括羰基碳)称为“某醛”。 (2)酮:在“甲酮”的前面加上羰基所连的两个烃基的名称,先简后繁(不饱括羰基碳)。

(1) 脂肪族醛、酮:选择含羰基的最长碳链为主链,从靠近羰基的一端开始编号,标明羰基的位次,醛命名时不必标出羰基的位次。 ● 系统命名法 (1) 脂肪族醛、酮:选择含羰基的最长碳链为主链,从靠近羰基的一端开始编号,标明羰基的位次,醛命名时不必标出羰基的位次。 (2) 芳香族醛、酮:脂肪链为主链,芳环做为取代基。

● 命名举例

第二节 醛、酮的制法 * 醇的氧化和脱氢   伯醇和仲醇通过氧化或脱氢反应,可以分别生成醛和酮。醇的氧化易使醛继续氧化→酸,可用此法制备易挥发的低级醛类。此法更适于制酮,脱氢制得的醛、酮纯度很高,但条件苛刻,主要是工业制法。 * 炔烃水合(详见炔与水的加成)   乙炔水合生成乙醛,其它炔烃水合均生成酮,在工业上此法主要用于生产乙醛。

* 同碳二卤化物水解  同碳二卤化物水解能生成相应的羰基化合物。例如:

* 付列德尔一克拉夫茨酰基化反应 此法是制备芳酮较好的方法。 * 在AICI3-Cu2Cl2存在下,芳烃与CO和HCl作用,可以生成环上引入一个甲酰基的产物,这个反应叫做伽特曼一科赫反应。此反应常用来由烷基苯制取相应的芳醛。

* 芳烃侧链的氧化   芳环侧链上的α-H容易被氧化,控制反应条件,可制备相应的芳醛或芳酮。芳环上的甲基可被氧化成醛,但由于可继续氧化成羧基,所以制芳醛时,必须选择适当的氧化剂。

* 羰基合成   烯烃与一氧化碳和氢气在某些金属的羰基化合物的催化下,在加热、加压条件下可发生反应,生成多一个碳原子的醛,这个反应叫羰基合成。是增长碳链的方法之一。例如:

第三节 醛、酮性质 一、物理性质 除甲醛在常温下是气体外,十二个碳以下为液体,高级醛、酮是固体。分子间无氢键。醛、酮的沸点比相应的醇要低,由于羰基的极性较强,所以沸点比相应的烃类高。如:     甲醇 分子量 32 Pb=64.7℃     甲醛 分子量 30 Pb=-21℃     乙烷 分子量 30 Pb=-88.6℃   低级醛、酮能溶于水,一般醛、酮都可溶于有机溶剂,丙酮本身就是良好的溶剂。

二、化学性质 * 概述   羰基的许多反应是醛、酮所共有的,但由于醛、酮在结构上的区别,化学性质也有所差异。醛、酮发生化学反应的主要部位如下:

* 亲核加成反应 ● 与氢氰酸加成 (1、2) ● 与亚硫酸氢钠加成

醇是含氧的亲核试剂,在干燥氯化氢存在下,能与醛加成生成半缩醛。若醇过量,则可生成缩醛。 ● 与醇加成 醇是含氧的亲核试剂,在干燥氯化氢存在下,能与醛加成生成半缩醛。若醇过量,则可生成缩醛。

● 与格氏试剂加成-- 可用此法制伯、仲、叔醇 ● 与水加成 水是一个很弱的含氧亲核试剂,它能与醛反应生成水合物。

由于加成产物同碳上有两个羟基,因此很不稳定,往往只能存在于水溶液中。如果醛基与一个很强的吸电子基相连,如三氯乙醛,这时醛基碳原子正电性增强,它能与水加成生成稳定的水合物,可以被单独分离出来。

* 与氨的衍生物的缩合(加成-消除)反应 反应先加成再脱去一分子水,就相当于分子间脱去一分子水。

(1)

说明: (1)此反应一般要在弱酸催化下进行。 (2)反应后的产物大部分是固体,具有一定的熔点,在稀酸的作用下能水解回到原来的醛、酮,故常用于醛酮的分离、提纯和鉴别。在实验室常用2.4一二硝基苯肼来鉴别醛、酮。 (3)氨的衍生物可与羰基加成又称羰基试剂。

* α-H的反应 ● 羟醛缩合反应 (1)含α-H 的醛在稀碱的作用下,一分子醛的α-H 加到另一分子醛的氧原子上,其余部分加到羰基碳原子上,生成β-羟基醛(醇醛),这个反应叫做羟醛缩合反应或醇醛缩合反应。

(2)含α-H 的两种不同的醛进行上述反应,则生成四种不同的β-羟基醛的混合物,无实际意义。若一种为不含α-H 的醛,则可得到收率较好的某一种产物,如:

(3)乙醛进行缩合反应历程 首先是碱夺取α-H 形成碳负离子。形成的碳负离子作为亲核试剂,进攻另一分子乙醛的羰基碳原子发生亲核加成反应,生成β-羟基醛。

通过羟醛缩合反应可以增长碳链,也可制取α、β不饱和醛。 (4)具有α-H的酮也能起类似的反应,但比醛困难。

醛、酮分子中的α-H 容易被卤原子取代生成α-卤代醛、酮 ● 卤代反应 醛、酮分子中的α-H 容易被卤原子取代生成α-卤代醛、酮 在碱催化下,反应很难停留在一取代阶段,当α-C上有三个H,如乙醛或甲基酮,则3个H 都可被取代得到三卤代物。

(1) ● 卤仿反应 (1)由于卤代反应生成的三卤代物的三个卤原子的吸电子诱导效应,使得羰基碳原子的正电性更强,在碱性溶液中很容易受 OH - 进攻,形成氧负离子中间体,然后发生C-C键断裂,生成三卤甲烷和羧酸盐。

(2)通常把含有 “CH3CO-” 结构的醛或酮在碱性溶液中与卤素作用生成卤仿的反应称卤仿反应。当卤原子是I2时,产生的碘仿为黄色晶体,且有特殊气味,所以常用碘仿反应来鉴定具有“CH3CO-”结构的醛、酮。

(3)具有“CH3CH(OH)-”结构的醇也能发生碘仿反应,因为 NaOI可将“CH3CH(OH)-”氧化成“CH3CO-”,所以碘仿反应也可以用于鉴别有此结构的醇。

(4)卤仿反应是制备此原料少一个碳原子的羧酸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制备其它方法难于制得的羧酸。

* 氧化反应 醛很容易被氧化,即使很弱的氧化剂,也能把醛氧化成羧酸而酮一般不易被氧化。 (1) ● 与托伦试剂,斐林试剂反应 (1)与托伦试剂反应 托伦试剂即硝酸银的氨溶液,它能把醛氧化成羧酸,同时析出银,也称银镜反应。在同样条件下,酮不发生此反应,因此可用银镜反应鉴别醛和酮

(1) (2)与斐林试剂反应 斐林试剂是硫酸铜(斐林1)、洒石酸钾钠和氢氧化钠溶液(斐林2)等比例混合。反应时,二价铜离子被还原成Cu2O砖红色沉淀。

说明: 1、苯甲醛可被托伦试剂氧化,但不能被斐林试剂氧化。因此可用斐林试剂鉴别脂肪醛和苯甲醛。 2、酮不能与托伦试剂和斐林试剂发生反应,因此用斐林试剂可鉴别脂肪醛和酮。

(3)托伦试剂,斐林试剂与双键、叁键不反应,因此在有机合成上可以用来使不饱和醛氧化成不饱和酸。

● 与强氧化剂氧化 酮不被弱氧化剂氧化,但在强氧化剂,如硝酸,重铬酸钾等作用下,可被氧化。羰基和α-c之间,会发生碳键的断裂而生成多种较低级的酸的混合物。一般在合成上没有实用意义。但环已酮氧化时,羧基与任一α-c之间的键断裂,只生成一种产物,所以工业上用环已酮氧化来制已二酸。

* 还原反应 ● 催化加氢 醛、酮在催化剂Ni、Pt、Pd等作用下氢化,分别被还原成伯醇和仲醇。催化氢化选择性不强,如果分子中有不饱和键也一起被原。如:

● 用金属氢化物还原 要想使羰基还原而保留C=C,C≡C,必须用选择性较高的还原剂,如硼氢化钠(NaBH4),氢化铝锂(LiAlH4)等。

● 克莱门森还原 醛、酮用锌汞齐加HC1还原时可转化为烃,这个反应称克莱门森还原。它是将羰基还原成亚甲基的一个较好的方法。

● 沃尔夫-凯惜纳-黄鸣龙反应 将醛或酮与肼反应生成腙,然后在碱性加热条件下失去氮,结果羰基变成亚甲基。此反应称沃尔夫一凯惜纳一黄鸣龙反应。

* 坎尼扎罗反应 不含α-H的醛在浓碱存在下可以发生歧化反应,即一分子醛被氧化成酸,另一分子醛被还原成醇。这个反应称坎尼扎罗反应。

两种不同的醛反应称为交叉坎尼扎罗反应,产物较复杂。若其中若有一种是甲醛,由于甲醛有较强的还原性,在反应中,它总是被氧化成酸,另一分子被还原成醇。

* 醛的显色反应 ● 醛与希夫试剂(品红醛)作用显紫红色,反应很灵敏,而酮与希夫试剂不反应,因此常用希夫试剂区别醛和酮。 (1) * 醛的显色反应 ● 醛与希夫试剂(品红醛)作用显紫红色,反应很灵敏,而酮与希夫试剂不反应,因此常用希夫试剂区别醛和酮。 ● 甲醛与希夫试剂作用显色后,再加硫酸颜色不消失,而其它的醛所显的颜色则褪去。利用这一性质可区别甲醛和其它醛。

第四节 亲核加成反应历程 * 亲核加成反应历程 以醛、酮与氢氰酸加成为例。实验表明,介质的酸碱性对反应速率影响很大,加碱反应加快,加酸反应速度减慢。动力学证明它是二级反应,反应速率与羰基化合物和亲核试剂的浓度都有关。

HCN是弱酸,加碱有利于HCN的解离,CN-浓度增大。因此可推知反应是离子型的亲核试剂CN-进攻正电性的羰基碳是关键步骤,其反应历程如下:

(2)连有供电子基时,羰基碳上电子云密度增大,正电性减弱,则不利于亲核加成,所以通常酮的反应活性比醛低。 * 影响亲核加成反应活性的因素 ● 电子效应 (1)当羰基碳上连有吸电子基时,羰基碳上电子密度降低,正电性增强,有利于亲核加成。 (2)连有供电子基时,羰基碳上电子云密度增大,正电性减弱,则不利于亲核加成,所以通常酮的反应活性比醛低。 (3)若羰基与碳碳双键或芳环直接相连,由于π-π共扼的结果,使羰基碳上的正电荷离域到双键或芳环上,因此不利于亲核试剂的进攻。

● 空间效应 (1)羰基碳原子上所连烃基的体积增大,空间位阻增大,使亲核试剂难于接近羰基碳。 (2)随着加成反应的进行,羰基碳原子由SP2杂化变成了SP3杂化。键角由接近于120°,变成接近于109.5°,羰基碳上所连各基团的距离减小,相互排力增加,故不利于反应。

● 反应活性次序 综合上述因素,醛、酮对亲核试剂加成的反应活性次序为: ● 试剂的亲核性 试剂的亲核性越强,反应活性越高。

* 加成-消除反应历程 醛、酮与氨及其衍生物的反应属于加成--消除反应历程。首先是发生亲核加成反应,加成产物不稳定,继而发生消除反应生成不饱和化合物。这个反应通常被酸催化,其历程为:

H+加在羰基碳上,使羰基碳上的正电性增大,提高羰基的反应活性,从而有利于亲核试剂的进攻,但在反应中,H+还可以与亲核试剂结合使部分亲核试剂失去了亲核活性,从而降低了亲核试剂的浓度,不利于加成反应。所以此反应必须选择一个最合适的PH值。

★ 由于HCN是剧毒气体,一般采用醛、酮与NaCN(KCN)水溶液混合,然后加无机酸来制备。α-羟基腈比原来增加了一个碳原子。生成的α-羟基腈可水解成羧酸,还原成氨基,因此它是很有用的有机合成中间体。

★ 大多数的醛和脂肪族的甲基酮能发生此反应。α-羟基磺酸钠易溶于水,但不溶于饱和NaHSO3溶液。将醛、 酮与过量的饱和NaHSO3水溶液(40%)混合在一起,醛和甲基酮很快会有白色结晶析出,所以这个反应可鉴别醛、酮。 ★ α-羟基磺酸钠盐与稀碱或稀酸共热,又可分解为原来的醛、酮,所以上述反应也可用于分离或提纯醛、酮。

★ 缩醛可以看成是同碳二元醇的双醚,化学性质与醚相似,很稳定,但在稀酸中易水解成原来的醛。所以在有机合成中常用此法,保护羰基。 ★ 酮也能与醇生成半缩酮或缩酮,但反应较为 困难。

克莱门森(C1emmensen, Erik Christion, 1876——1941)生于丹麦奥德斯(Odense),毕业于哥本哈根皇家多科性工学院,获得硕士学位。1900—1914年在合众国工作期间,即1913年发现了用锌汞齐和盐酸作用还原醛或酮分子中的碳基为亚甲基。成果公开后,获得哥本哈根大学的博土学位。以后办化学工业去了,成为优秀人物。

黄鸣龙(1898—1979) 中国有机化学家 1898年 8月6日生,江苏扬州人。1918年毕业于浙江医药专科学校。1919年去欧洲,先后在瑞士苏黎世大学和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化学,1924年获得博士学位。先后三次出国、回国。1952年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院化学系主任。从1955年起,一直在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历任中国科学院理化部委员。

黄鸣龙的主要科学成就有: (1)关于生物碱,特别是延胡索乙素的研究。 (2)关于山道年一类化合物立体化学的研究。 (3)关于改良Kishner—wolff还原法。1946年黄呜龙在美国哈佛大学化学系任博士衔研究员,研究Kishner—wo1ff反应时,出现了意外的情况(漏气),但他照样研究下去,得到了出乎意料之外的好产率。他仔细分析原因,经多次试验后得出了他的改进方法,在500g批量规模还原时,得率达90%。黄呜龙的Kis.—hner—Wolff还原法已被国际上广泛应用,并写入有机化学教科书中。 (4)甾体激素的合成。 黄呜龙教授发表科学论文近80篇,综述和专著近40种。

坎尼扎罗(Cannizzaro,S1anistao,1826——1910) 意大利化学家 1826年7月13日生于巴勒莫,先后在巴勒莫、那不勒斯、比萨和都灵大学学习化学和物理学。1851—1855年任亚力山大工业学院的物理和化学教授。1855—1861年任热那亚大学教授。1861一1871年任巴勒莫大学教授。1889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871年任罗马议员,在罗马逝世。1853年,他发现了坎尼扎罗反应。 他在化学上的贡献是提出了原子量和分子量的概念,以及一个合理的确定原子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