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三章 地下水向完整井的稳定运动 肖 长 来 工 203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Advertisements

Department of Renewable Energy 日 期: 104 年 10 月 12 日 1.
我國公平交易法制之執行與變革 公平交易委員會 報告人:法律事務處吳翠鳳處長 104 年 10 月 15 日 1 行政院第 3470 次院會.
1 2 教学重点 看懂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的空间 结构图。 各种晶体微粒组成、作用力、熔点硬度比较 由晶体结构图写物质的化学式 利用已知晶体结构图形进行相似结构的类推.
第八章 语言 u. 讲课 接受采访 会议 讲解 聊天 借阅图书 语言是大家很熟悉的一种现象, 也是一种非常奇妙的现象 u 什么是语言?语言和言语有什么不同? u 人为什么能说话?人说话和动物的声音交际有什 么不同? u 人为什么能听懂别人所说的话? u 为什么有的婴儿在 10 个月时就开始说话,有的却.
苯酚 酚与醇概念的对比: 酚 —— 羟基跟苯环直接相连的 化合物。 醇 —— 分子里含有跟链烃基结 合着的羟基的化合物。 芳香醇 —— 羟基跟苯环侧链相 连的化合物。
1 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 选修5 有机化学基础 2010、10、. 2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苯酚的结构特点,能够正确书写苯酚的结构简式。 2.认识苯酚的弱酸性和与浓溴水的取代反应,能够正确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3.体会苯酚中苯基和羟基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4、了解苯酚的物理性质,苯酚的检验方法。
2013年中華保全協會 大陸參訪手冊 中華保全協會 製作.
5个审批环节 立项审批 规划审批 施工审批 5 4 房地产 审批 产权审批 销售审批.
台電及中油公司經營改善承諾 -從制度面到執行面-
桃園國際機場 通行證規定教育訓練簡報.
101級護理科基本護理實習前說明 /3/3.
資訊法規.
第十章 胺类药物的分析 第一节 芳胺类药物的分析.
1.2.2《函数的表示法》.
Ⅰ.伯吉斯(同心圓模式)1923 Ⅱ.霍伊德(扇形模式)1939 Ⅲ.哈里斯‧烏依曼(多核心模式)1945
苯酚的性质.
小游戏:填数 __.
细菌回顾 一.细菌的发现(曲折而艰难)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三.细菌的营养 四.细菌的生殖 小结:细菌为什么分布广泛?
学习情境八 企业如何进行利润分配管理 任务一本量利分析法在企业利润管理中的应用 任务二 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 任务三 发放股票股利对企业的影响.
——奧科特公開及內部培訓 系列課程(三)之十一
穿戴与化学.
第 五 章 脂 环 烃.
第六章 酸性染料 张晓莉.
学习目标 了解汽车电气系统的特点。 描述汽车电气设备电路组成模式。 掌握汽车电路中间装置的结构和检修。
色彩基本原理.
《电磁学》 多媒体教学课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理学院.
妇女保健 谢保群医师 吴丽芬教授.
橡胶基本知识介绍.
经 络 学.
橡胶的压出 1、基本原理 橡胶挤出(习惯上叫橡胶压出)是在压出机(挤出机)中对混炼胶加热与塑化,通过螺杆的旋转,使胶料在螺杆和机筒筒壁之间受到强大的挤压作用,不断向前推进,并借助于口型(口模)压出具有一定断面形状的橡胶半成品。 在橡胶制品工业中,压出的应用面很广,如轮胎的胎面、内胎、胶管、胶带、电线电缆外套以及各种异形断面的连续制品都可以用压出成型来加工。此外,它还可用于胶料的过滤、造粒,生胶的塑炼以及上下工序的联动,如在热炼与压延成型之间,压出起到前后工序衔接作用。
高中化学 新课程实施下的课堂教学 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 董海滨 2007年12月
依据《2007年普通高考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
利用評估提升小學中文科學習效能行動研究」實驗計劃 從評估到教學:跨校中文科行動計劃 成果分享
歡迎蒞臨參加 國際護師節慶祝大會 日期:2013年5月7日 時間:17:00~19:00 地點:B1大會議室.
第11章 脂类化学 生化教研室 夏花英 8403 课程代码:22680b57e1.
221intern 實習網管助教 陳鴻偉 3/20.
網路線材製作.
獨立董事就夠了嗎? -環境議題在公司治理上的意義
Axiom® PX产品介绍 培训部.
苯 应用模板上加了图片.
一、選擇題 ( )1、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由彈弓射出的石子具有能量 (B)一物體具有作功的本領,則此物具有能 量 (C)被壓縮的彈簧具有能量,被拉長的彈簧 則不具有能量 (D)將地面的重物,吊到高處則此物具有能 量。 C.
BR-6228nC手動設定方式.
第二节 生物合成 一次代谢及二次代谢 植物体(绿色植物)以二氧化碳及水为原料,通过光合作用三羧酸循环、固氮反应等一系列 物质代谢与生物合成途径,生成糖、蛋白质、脂质、核酸等植物体生命活动必需物质的过程称为一次代谢过程。
網路科技在商店經營管理之應用 第四章 osCommerce前台版面介紹 Ting-Yi Chang (張庭毅)
全港性地區系統評估: 小三、小六及中三級 香港非華裔學生的 中國語文評估表現分析
第三章 基因工程制药.
第1章 网络操作系统概述.
台灣電力公司新竹區營業處 竹科配電系統及 保護協調簡介 報告人:規劃課 吳建宗 97年9月3日.
作文讲评 2018年12月25日.
5 直流传动控制系统 5.1 机电传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最简单——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断续控制系统)
第四章 卤族元素 氟F 氯Cl 溴Br 碘I 砹At 临河三中化学教研组 主讲人:兰明.
3.1.1《数系的扩充 与复数的概念》.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脂 肪 烃 掌握:烷烃、烯烃、炔烃的结构、化学性质和典型代 表物的实验室制法. 认识:烷烃、烯烃、炔烃的物理性质与分子中碳原子 数的关系.
高中新课标总复习(第一轮).
用示波器测量铁磁材料的磁化曲线和磁滞回线
網頁設計實務- PHP 與資料庫整合.
學生事務處-教師輔導資源及相關措施介紹 報告人:學務處心理諮商中心 王淑芳主任
有机化学 Organic Chemistry
【实验目的】 【实验提要】 【仪器与试剂】 【实验内容与步骤】 【思考题】 【数据处理】 【讨论】 【参考文献】
色彩計畫 林美婷.
化学与生活 原产地:法国 原料:葡萄汁、 酒精度:12度 【思考】 1、香槟酒开启后产生的大量气体是什么?
儋州市第一中学 许乾明.
高一年级 数学 第一章 函数的表示法 课题: 映射 授课者: 朱海棠.
年度 周年會員大會 日期: 2017年11月8日 (星期三) 程序: 2:15 – 2:30 報到
辽宁地区 第十五讲 欧姆定律.
唐一鸣 新进仪器 X射线荧光分析 仪 EDX 技术测试与评测.
第二章 烃和卤代烃 第一节 脂肪烃(2).
§2.3 红外光谱的特征吸收峰.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一、大众的概念 大众是伴随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形成的一个概念。 时间:20世纪初 形成条件: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大众传播的发展 (传统的社会结构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被打破,社会成员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

大众不同于群体 大众不同于群集 大众不同于公众 大众的的主要特点:多、杂、散、匿、同质性 1、规模的巨大性 2、分散性和异质性 3、匿名性 4、流动性 5、无组织性、同质性

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变化 (了解) (一)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 (二)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 (三)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 (四)如何评价大众社会理论

(一)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 时代背景:保守的政治家和资本家对工业革命和工人和社会大众的立场感到恐惧。 1、19世纪 法国 托克威尔 《美国的民主制》认为阶级的平等化是打着人民旗号的多数人的专制。 2、勒朋 用群集理论来解释大众行为 认为他们是被传染机制和暗示支配的无理性暴徒 3、奥特加 1930 《大众的造反》 认为大众是缺乏 历史感,自我义务的服务意识的平庸集合体。

(二)、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 特点:背离贵族主义立场,成为批判法西斯极权主义制度的武器。 背景: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大众传播的发展 观点:1、功能合理性降低了大众的本质合理性,扩大了大众与精英人物之间的差距,更容易造成大众情绪上的躁动(异化) 2、民主化赋予大众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但权利又被精英人物所操纵。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造成具有具有极大破坏力的大众行动。

(三)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 背景:二战以后 三位学者:密尔斯、李斯曼、孔豪瑟 密尔斯 认为旧中产阶级没落,新中产阶级诞生。新中产阶级不拥有任何资产,只承担“非人格化”的作业或服务。进而产生无力感和失落感,对政治没有兴趣,最终逃避到大众传媒中。 认为白领与蓝领一起构成了美国社会的大众。 解释美国社会产生病理的原因:大众的颓废状态和掌握权利的少数精英的矛盾。

李斯曼主要从人的社会性格和社会适应方式的变化来说明大众社会的成因 传统型----内向型-----外向型 农业社会的人思想观念保守,相信组织和亲情;到了清教徒时代,保守的思想观念让位于个人主义,人们看重自己在工作中创造的价值;再后来,价值观多元,甚至也有“跨掉的一代”。 外向型性格意味着现代人具有过同趋同倾向。

孔豪瑟 强调大众社会的双重性: 1、大众容易受到精英操纵。 2、精英又受到大众的压力。 3、大众传播导致了文化的均一性和流动性。

(四)如何评价大众社会理论 大众社会论不是严密的理论体系,而是一种看问题的视角和方法。 主要缺点:精英史观。忽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 大众社会成立的基本条件: 1、产业化的大量生产和消费的存在。 2、民主化的发展、官僚化的发展 3、大众传媒的发展4、生活水平的提高5、新中产阶级扩大。

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 解释受众的被动性 清水几太郎 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拷贝的社会,而不是实物本身。 拷贝的支配转化为心理的暴力。 清水几太郎 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拷贝的社会,而不是实物本身。 拷贝的支配转化为心理的暴力。 原因:拷贝过程中存在的两条原理: 一、利润原理(获取利润方法:1、市场细分2、提供能够引起最广泛兴趣的拷贝 原始兴趣) 二、政治或宣传原理(引导性的暗示) 认为:在拷贝具有强大心理暴力性质强大支配下,使受众丧失了批判能力,成为被动的消极的存在。

缺点 忽视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受众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多的被表现出来。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不同的受众观会导致对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不同理解。 一、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不同的受众观会导致对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不同理解。 一、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二、作为“市场”的受众 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一、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当把受众看作社会成员时,受众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集团或群体,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 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虽然是个人的活动,但这种活动通常受到他的群体归属关系,群体利益以及群体规范的制约. 研究表明:受众的群体和背景是决定他们对事物态度和行动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有时甚至大于大众传媒的影响。

IPP指数分析 1940年 拉扎斯菲尔德为了考察大众传播对竞选宣传的影响。抽样调查600人 半年内实施7次抽样调查 发现只有8%的人改变了既有的倾向。 结论: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2、选择性接触假说(说明了受众的能动性和选择性,而不是任意被传媒所 控制)

二、作为“市场”的受众 把受众看成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也是一种很普遍的受众观. 它是大多数媒介机构的受众观. 观点:受众即市场(经营性、商品性、竞争性) 缺点: 1、问题简单化(单纯的买卖关系) 2、重视消费特点忽视深层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 3、媒介成功与否评价标准单一 4忽视了受众作为公共事务参与对象的角色

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1)传播权:言论自由 (2)知晓权: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3)传媒接近权: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反论权","意见广告",有线电视的"开放频道"

第三节 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解释受众为什么要接触媒介的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 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使用与满足研究起源于19世纪40年代。 背景:美国收音机家庭普及率达到80% 人们对媒介寄予正面的期待 事实上,启蒙教育节目并不被看好,而格调低俗的轻喜剧,肥皂剧以及猜谜游戏收听率极高。 于是引发了人们对受众媒介接触行为背后的心里动机的研究兴趣。 三个方面:广播、印刷、电视

(一)、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1944 H。赫卓格针对广播节目“专家知识竞赛”的11位爱好者进行研究 认为此类节目可以满足人们三种心理需求: 1、竞争心理需求 2、获得新知需求 3、获得新知需求(借以确认自己) 对广播肥皂剧的研究(受众动机): 1、逃避日常生活的烦恼 2、寻找代理参加的幻觉 3、当作“生活的教科书”

(二)、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B。R贝雷尔森 总结人们对报纸的六种利用形态: 1、获得外界消息的信息来源 2、日常生活的工具 (获得天气、购物信息) 3、休憩的手段 4、获得社会威信(披露新信息,获得尊敬) 5、社交手段(活跃社交生活) 6、读报本身的目的化(习惯)

小结 40年代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较为浅显: 1、没有理论建树,只归纳了基本类型 2、研究方法上,没有严密的调查分析,采用的是访谈形式。

(三)对电视 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D。麦库尔 1969年的电视节目调查 采用严格的样本抽选和数据分析。 结论: 1、心绪转换效用。(逃避) 2、人际关系效用。(拟态人际关系) 3、自我确认效用。(提供自我评价的参考) 4、环境监测效用。(新闻节目)

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 受众成员媒介活动既是一种满足个人基本需求的活动,又受到他所处的环境或社会条件因素制约。 施拉姆研究少年儿童的电视接触行为和家庭、学校中的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家庭处境不顺和同学关系不佳 打斗暴力 家庭关系融洽和同学关系顺畅 轻松快活 欲求不满 到媒体中寻求代替的满足

对成人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制约成人接触媒介的因素: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群体归属意识。 1974年E·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该理论,他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经后人的补充和发展,综合提出"。

媒介印象 社会条件 媒介接触 满足类型 需求 个人特性 其他满足手段 媒介接触的 可能性

使用与满足“的过程: (1)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2)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两个条件: a 接触媒介的可能性 b媒介印象即受众对媒介满足需求的评价,这种媒介印象或成为评价是在过去媒介接触使用经验基础上形成的 (3)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介和内容开始使用。 (4)接触使用后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满足需求,一种是未满足 (5)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人们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不同程度上改变着对媒介的期待 。

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进步意义: 1、强调了受众的选择具有能动性,纠正可大众社会理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2、揭示受众使用媒介的多样性,强调受众对宣传效果的制约,否定了早期的子弹论和皮下注射论。 3、指出大众传媒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对过分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的有限效果论是一种有益的矫正。

局限性 (1) 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因素,对社会条件和所处环境的制约考虑不够。 (1)  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因素,对社会条件和所处环境的制约考虑不够。 (2)  受众的能动性是有限。仅限于“有选择的接触”范围,而不能反映受众受众有着 (3)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系。 脱离传播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