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保健操结合音乐疗法缓解学习疲劳的研究》 课题论证与点评
一、课题论证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后续研究 (五)我们组的疑问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问题的提出 1)学习疲劳 2)心理健康操 3)音乐疗法
心理反应在性质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利于应激行为的;另一类是干扰应激能力的,例如过度的焦虑、情绪激动等,由此引起认知和自我评价的障碍。任何心理现象都是建立在人的生理基础上的,某种心理现象的产生会引起特定的生理反应,反之,生理的反应也影响着心理的反应,从而产生某种心理现象。中小学生由于长期的学业负担引起生理上的疲劳,从而产生与之相应的负性情绪如紧张、焦虑、抑郁等,导致厌学情绪产生。 人们经常会受到各种生活事件的刺激,即应激。应激所引起的人体反应是多方面的,既有生理反应,也有心理反应。前者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肾上腺能反应,表现为交感神经活动加强,肾上腺髓质释放儿茶酚胺增加,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呼吸加速、肌张力增高等;另一为垂体——肾上腺皮质反应,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大量分泌,ACTH等肾上腺素皮质的分泌活动可以起直接效应,主要促进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增加,从而引起一系列反应如抑制炎症反应、对抗过敏反应、血糖升高等。
心理健康操,以Jacobson的放松技术的动作为基本动作,糅合了中国传统方法里的太极拳、瑜珈的集中精神,具有良好的抗应激效果。在进入放松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功能降低,表现为全身骨骼肌张力下降即肌肉放松呼吸频率,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并有四肢温暖,头脑清醒,心情轻松愉快,全身舒适的感觉。同时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功能,促进合成代谢及有关激素的分泌。经过放松训练,通过神经、内分泌及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可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从而达到增进心理健康和防病治病的目的。
音乐治疗是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使求治者在音乐治疗师的共同参与下,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经历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或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音乐治疗是侧重应用性的学科,它主要遵循心理治疗的原则,将治疗看作一个系统的参与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受过专业训练的音乐治疗师与被治疗者建立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医患关系是促进病情改善的基本动力。在这当中,音乐起到独特的催化作用,音乐治疗的目的不在于被治疗者在音乐能力方面的增长,而在于音乐心理体验使被治疗者情绪、行为及思想观念上产生改变,通过这些改变,使患者心理得到成长,对环境有更强的适应性,获得成功的人生体验,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2.研究意义 本课题是针对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重且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应激源逐渐增多的现状而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每天开展一次,如同课间操一样的心理保健操,即心理放松操,结合在音乐背景下的心理保健操,使中小学生能在心理疲劳的时候,调节放松自己的生理反应从而控制自己的心理反应,解除负性情绪,缓解学习疲劳,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的研究现状 3、研究状况小结
近年来放松训练发展了五大类型:(1)渐进性肌肉放松;(2)自生训练; (3)自我催眠;(4)静默;(5)生物反馈辅助下的放松。 虽然放松训练的原理及程序可不一样,但有着共同的目的,就是降低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减低骨骼肌的紧张及减轻焦虑与紧张的主观状态。本逊(1977)提出几乎在所有的放松技术中都存在四个基本成分: (1)精神专一;(2)被动态度;(3)减低肌肉能力;(4)安静的环境 。 19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雅克布松(Jacobson·E.)发表了著作《渐进性放松》,他认为焦虑能因直接降低肌肉的紧张而消除。他的放松训练程序基本上是使各肌肉群紧张与放松,使学会区分肌肉紧张与放松的感受,被称之为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这种放松训练或称松弛疗法是通过一定的程式训练学会精神上及躯体上(骨骼肌)放松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其核心的理论认为放松所导致的心理改变的维持对应激所引起的心理改变是一种对抗力量。放松可阻断焦虑,副交感支配可阻断交感支配。 活尔帕(1958)改进了他的方法,建立了系统性脱敏治疗。本斯屯等(1973)发表了渐进性放松训练治疗手册,进一步简化了PMR技术,只集中在16组肌肉。当前,放松训练已成为一种单独的训练程式,而且发展了录音带指导的PMR。 本逊还提出在他们实验室里所应用的非迷信方法以引起松弛反应,方法简单而易学。 印度的瑜珈术,日本的坐禅,以及近代德国斯库尔兹的自我训练法等,都是以放松为主要目的的自我控制训练。大量实践表明,这些松弛训练,可以使机体产生生理、生化和心理方面的变化,不但对于一般的精神紧张、神经症有显著的疗效,而且对某些与应激有关的心身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国内一些心理学工作者和心理医生对放松技术也作了大量的研究,将国外的放松技术应用于临床治疗,并尝试将它们与我国佛家的参禅、道家的入定、太极、“五禽戏”等相结合,探索一种缓解疲劳的有效方法。
国内的研究和国外在这方面的探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但是他们大多是障碍咨询,也就是对已产生焦虑的人群进行心理指导,且针对的对象主要是成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既没有太多的时间练习,也没有像成人那样的毅力坚持。如何简化渐进放松操以适合中小学生课间练习,并有效预防学习疲劳,还是个有待探讨的课题。
(三) 研究思路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3、研究工具 4、研究设计 5、研究假设
1、研究目的 通过心理健康操结合音乐疗法对学习疲劳感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团体辅导,探讨以心理健康操结合音乐疗法的形式降低小学生心理疲劳感的有效途径,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并验证其成效。
2、研究对象 采取整班抽样方法,抽取某学校的六年级学生为对象,进行心理疲劳的测验,挑选高分组作为被试。按照同质性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3、研究工具 自编“心理疲劳”问卷。
4、研究设计 对照组:用5分钟时间闭目冥想,想像自己置身在最想去的地方,可能是鸟语花香,也可能是蓝天碧海,让自己的精神彻底放松;再用5分钟进行放松疗法,即先把全身肌肉收紧,包括面部、颈部、四肢等,再彻底放松,如此反复,实施两个月。 实验组:结合高天的一套音乐减压放松系列的音乐(《音乐减压放松系列》四张光盘《大海遐思》、《高山悟语》、《小溪吟诵》和 《草原冥想》)做和对照组一样的心理保健操,实施两个月。 两个月后对对照组和实验组施测“心理疲劳”问卷比较两组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5、研究假设 假设一:实验后,实验组疲劳感水平有所降低。 假设二:放松音乐背景对心理保健操预期效果有促进作用。 假设三:心理保健操结合音乐疗法通过缓解学生的心理疲劳感促进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特色创新和重难点分析 特色创新 本课题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如何较好地缓解中小学生的学习疲劳,从简便性、可行性、省时性、高效性、经济性出发,既能使中小学生有兴趣参加进来,又能和日常的教学活动密切配合,通过做课间心理保健操来缓解学习疲劳,集中注意力和提高学习效率。
后续研究: (1)心理保健操的有效性如何鉴别和提高,如何区分学生的注意力和编码成绩的提高是由学生的好奇心引起的兴奋导致的,还是由于心理保健操的练习使学生的学习疲劳得以缓解。 (2) 放松音乐背景对心理保健操的预期效果有多大程度的促进作用。 (3)课间心理保健操与放松音乐结合对缓解不同人格类型的中学生学习疲劳的作用差异。 (4)心理保健操所起到的更多的积极作用还处于一种隐形的状态,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其潜在价值,形成一种完善成熟的体系。
(五)我们组的疑问 (1)如果再设立一组不做心理保健操的,在这三组之间比较,这个实验如何设计? (2)如果在实验组内部比较音乐疗法在男女生性别上的差异,我们是在实验数据处理的时候比较还是在课题题目中体现出来?
二、师生点评 1. 题目中有三个因素,在国内外研究现状中的综述都要涉及到这几个部分,不能偏,也不能漏。 2、在文献综述中,已有研究做了什么,用了哪些研究方法,有哪些不足或缺陷,在哪些方面还可以拓展等问题,不够明确。 3、在研究中选用高天的音乐资料作为音乐治疗工具的原因,为什么选用改材料在课题论证中应有所介绍。 4、 对于核心概念(包括心理保健操、音乐疗法、疲劳)的解释不够清楚。如疲劳包括生理和心理疲劳,应具体说明本研究的疲劳是指的哪种疲劳。此外,对概念的解释不是课题论证的重点,应言简意赅,点到为止就行, 5、 “疲劳”问卷有现成的,为什么要自编应该说明。
6、关于本课题的研究意义没有单列出来,这就需要读者自己去抓,但读者可能抓不准,所以应该单列出来。 7、论证中涉及了很多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部分综述内容扯得太远,冲淡了主题,如第一段内容与主题有什么关系。 8、关于实验设计,最好再设计一组不做心理保健操的,即实验设计为三组。第一组为休息组、第二组为心理保健操组,第三组为心理保健操加音乐疗法,这样更能比较出研究的效果。这就解决了你们组的疑问的第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