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疾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神经内科 商秀丽.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de,IDD) : 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在发生、发 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 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为 : 先天性 /
Advertisements

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一 病因 1 阑尾管腔阻塞 2 细菌入侵 3 其它 二 病理类型 1 、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2 、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3 、 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 4 、 阑尾周围脓肿.
1 第二节 脑 端脑 间脑 中脑 延髓 小脑 脑干脑桥 包括延髓、脑桥、中脑三部分 位于颅后窝、小脑腹侧 一、脑干:
急性脊髓炎 (acute myelitis). 概念  急性脊髓炎 : 是脊髓白质脱髓鞘或坏死所致的急性横 贯性损害. 又称非感染性炎症型脊髓炎 或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分为  感染后脊髓炎  疫苗接种或脊髓炎  脱髓鞘性脊髓炎 ( 急性多发性硬化 )  坏死性脊髓炎  副肿瘤脊髓炎.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 多发性神经病 ( AIDP ) ( Guillain-Barre ) (吉兰-巴雷综合征) ( 格林 - 巴利综合征 )
血管性眩晕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
神经系统疾 病定位诊断 杏林人家.
椎管内肿瘤 (Intraspinal tumors)
第七章 脊髓疾病 (Diseases of the Spinal Cord)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神经传导通路.
第二节 脑干.
昆明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COLLEGE
ALS与ALS综合征的鉴别 ALS与ALS综合征的鉴别
运动神经元病 (Motor neuron disease,MND)
运动神经元病 (Motor neuron disease,MND) 全世界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史蒂芬·霍金
吉林大学远程教育 内科护理学 第七十六讲 主讲教师:刘一兵.
运动障碍的 定位诊断.
人体 解 剖 学 Human anatomy.
周围神经疾病 交大医学院附属九院 神经病学教研组.
神经病学总论 第一临床学院神经神经病学教研室 陈吉相.
项目: 反射检查 康复教研室.
再生障碍性贫血(AA) 西医内科学教研室.
颅内肿瘤.
第四节——小脑 小脑的位置、外形和分部 小脑的内部结构 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小脑的病变 作业.
黄淮学院生物工程系动物科学教研室 主讲教师 张世卿
小脑 1. 位置 颅后窝,与端脑枕叶底面相隔小脑幕.
第十七章 中枢神经系统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emyelinating Disease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髓鞘(Myelin) 中枢神经 少突胶质细胞 周围神经 许旺细胞 轴 中枢神经 少突胶质细胞 周围神经 许旺细胞 髓鞘是包围轴索外面多层性细胞突起。周围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由许旺细胞(Schwann Cells)构成,一个细胞包绕一个轴索形成一段髓鞘;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是由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s)突起构成,一个少突胶质细胞的突起可以包绕多个轴索形成髓鞘,髓鞘的成分70%是脂肪,30%是蛋白。髓鞘的功能是保护轴索,对轴索传递的神经冲动起到绝缘并加快神经传导用。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附属协和医院神经科 梁直厚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乳 腺 癌.
肺结核.
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节 肝硬化.
第三节 神经传导通路 感受器 脊神经节 肌、肌腱、骨膜、关节 脊神经 (周围突) 皮肤的精细触觉 第1级神经元 薄、楔束核 后根 薄、楔束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神经内科 满玉红.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的准则.
Diseases of the Spinal Cord
第十章 局部麻醉药.
脊髓压迫症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
学校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厦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陈雪琳
脊 髓 Spinal Cord.
慢 性 阻 塞 肺 疾 病.
第八章 第三节 女性生殖系统 六、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一)子宫平滑肌瘤的MRI表现
糖尿病流行病学.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脊柱的CT诊断 Diagnosis of Spine
第九章 玻璃体病 菏泽医专眼科学教研室 董桂玲.
第十章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概述 一、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 (一)周围神经系统
脊髓栓系综合征 --熊雷.
第43、44、45章 骨科一般护理、骨折、关节脱位病人护理
神经根型颈椎病.
第十四章 脊髓疾病 Diseases of the Spinal Cord
脊髓疾病 Diseases of the Spinal Cord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 李坚.
神 经 组 织 Nervous tissue.
FSD-C10 一个极有希望的药物 汇报人:李艳花 生物化学教研室.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第四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1. 良性肿瘤 (1) 局部压迫和阻塞:消化道、肺、脑 (2) 继发改变:溃疡、出血、感染 (3) 分泌激素: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学 2007春 (心理系 双学位) 第二讲: 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二.脊髓.
医大巡诊 周围神经病与脊髓病.
脊 髓 疾 病 ( Spinal Disease ).
脊 髓 The Spinal Cord.
第二十章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特发面神经麻痹 (又称面神经炎、 贝耳麻痹).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Dislocation of the Patella
慢性骨骼、软组织疼痛治疗 浙江大学医学部附属二院骨科.
第二章 眼科检查法 Examination of the eye 2019/5/8.
间变性室管膜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李秀梅 A.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脊髓疾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神经内科 商秀丽

概述 急性脊髓炎 脊髓空洞症 亚急性联合变性 脊髓血管疾病

第一节 概述

脊髓解剖 1.外部结构:上端与延髓在枕骨大孔处相连,下端形成脊髓圆锥至第1腰椎的下缘,全长42-45cm. 2. 发出31对脊神经,颈8,胸12,腰5,骶5,尾1;脊髓也相应分为31个节段C8,T12,L5,S5,Con.) 3.马尾:L2~尾节共10对神经根组成。 4.两个膨大:脊髓有两个膨大部分,颈膨大(C5至T2水平)和腰膨大(L1至S2水平)

脊髓解剖 脊髓节段和椎体节段 颈髓节段较颈椎高1节椎骨,上、中段胸髓节段较相应胸椎高2节椎骨,下胸髓则高3节椎骨,腰髓相当于第10~12胸椎水平,骶髓相当与第12胸椎和第1腰椎水平

脊髓由三层结缔组织的被膜包裹: 最外层为硬脊膜 最内层紧贴脊髓表面为软脊膜;硬脊膜与软脊膜之间为蛛网膜,蛛网膜与硬脊膜之间为硬膜下腔 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为蛛网膜下腔

内部结构 1. 脊髓由白质和灰质组成(横切面) 2. H形灰质中间的横杆为灰质联合,两旁分别为前角和后角,C8~L2及S2~4尚有侧角 3

内部结构:侧角 C8~L2侧角内主要是交感神经细胞,发出的纤维支配内脏、腺体功能 C8、T1侧角发出的交感纤维,支配同侧瞳孔扩大肌、睑板肌、眼眶肌,另一部分支配同侧面部血管和汗腺 S2~4侧角为脊髓的副交感中枢,发出的纤维支配膀胱、直肠和性腺

内部结构: 皮质脊髓束-传递对侧大脑皮质的运动冲动至同侧前角细胞,支配随意运动 脊髓丘脑束-传递对侧躯体皮肤的痛、温觉和轻触觉至大脑皮层 内部结构: 皮质脊髓束-传递对侧大脑皮质的运动冲动至同侧前角细胞,支配随意运动 脊髓丘脑束-传递对侧躯体皮肤的痛、温觉和轻触觉至大脑皮层

内部结构: 薄束、楔束-分别传递同侧下上半身深感觉与识别性触觉 脊髓小脑前后束-传递本体感觉至小脑,参与维持同侧躯干与肢体的平衡与协调 内部结构: 薄束、楔束-分别传递同侧下上半身深感觉与识别性触觉 脊髓小脑前后束-传递本体感觉至小脑,参与维持同侧躯干与肢体的平衡与协调

脊髓的血液供应 颅内段,供应脊髓前动脉:起源于两侧椎动脉脊髓横断面前2/3,系终末支易发生缺血 脊髓后动脉:供应脊髓横断面的后1/3 根动脉:分为根前动脉与根后动脉,分别与脊前动脉与脊后动脉吻合

脊髓损坏的临床表现 运动障碍:上、下运动神经元瘫 感觉障碍:浅、深感觉障碍、 尿便障碍:肛门反射消失、性功能障碍 自主神经功能

脊髓半侧损害 (Brown-Sequard syndrome) 病变同侧损害节段以下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同侧深感觉障碍及病变对侧痛温觉减退或丧失,而触觉保持良好 病变侧血管舒缩功能障碍

脊髓横贯性损害: 受损节段以下双侧感觉、运动全部障碍、大小便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当脊髓受到急性严重的横贯性损害时,早期呈脊髓休克(spinal shock),表现肌肉松弛、肌张力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征阴性和尿潴留

脊髓受损节段的判断: 感觉障碍的平面:对病变节段定位也有极大的帮助 高颈段(C1~4): 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四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括约肌功能障碍,其他:C3~5损害可出现膈肌瘫痪、呼吸困难;三叉神经脊束核受损,出现同侧面部痛温觉丧失等

脊髓受损节段的判断:颈膨大(C5~T2) 双上肢呈周围性瘫痪,双下肢呈中枢性瘫痪 病变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 括约肌障碍 上肢有节段性感觉减退或消失,肩部及上肢根痛 C8~T1侧角受损时产生同侧Horner征

脊髓受损节段的判断:胸髓(T3~12) 双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截瘫) 病变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 出汗异常,大小便障碍 伴相应胸腹部根痛或束带感 病变在T10时,可出现Beevor征

脊髓受损节段的判断:腰膨大(L1~S2) 受损时出现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双下肢及会阴部感觉丧失,大小便功能障碍 损害平面在L2~4时膝反射消失;在S1~2时踝反射消失;S1~3受损出现阳痿

脊髓受损节段的判断:脊髓圆锥(S3~5和尾节) 无下肢瘫痪及锥体束征 肛门周围及会阴部皮肤感觉缺失呈鞍状分布 髓内病变可有分离性感觉障碍 肛门反射消失和性功能障碍 圆锥病变可出现真性尿失禁

脊髓受损节段的判断:马尾 损害症状及体征可为单侧或不对称 根痛多见且严重,位于会阴部、股部或小腿 下肢可有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大小便功能障碍常不明显或出现较晚

脊髓受损节段的判断:反射的改变 C5~6, 肱二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 C7~8, 肱三头肌反射 L2~4, 膝腱反射 S1~2, 踝反射

急性脊髓炎 (Acute myelitis)

概念和分类: 急性脊髓炎是脊髓白质脱髓鞘或坏死所致的急性横贯性损害。 可分为感染后脊髓炎、疫苗接种后脊髓炎、脱髓鞘性脊髓炎、坏死性脊髓炎和副肿瘤脊髓炎等。

病因: 病因不清,可能为病毒感染后诱发的异常免疫应答,而不是感染因素的直接作用。故亦称非感染性炎症型脊髓炎或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病因: 病因不清,可能为病毒感染后诱发的异常免疫应答,而不是感染因素的直接作用。故亦称非感染性炎症型脊髓炎或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病理: 可累及脊髓的任何节段,但以胸段(T3~5)最为常见 肉眼观察受损节段脊髓肿胀、软脊膜充血或有炎性渗出物 镜下可见软脊膜和脊髓内血管扩张、充血,白质中髓鞘脱失、轴突变性,病灶中可见胶质细胞增生

主要临床特点: 见于任何年龄,青壮年较常见 病前数天或1~2周常有发热、感染症状,或有过劳、外伤及受凉等诱因 急性起病,首先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 病变水平以下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1.运动障碍:脊髓休克、肌张力、腱反射、病理反射 2.感觉障碍:受损平面以下出现 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大、小便潴留、少汗、无汗、角化过度及水肿 5.上升性脊髓炎(acute ascending myelitis) 6.脱髓鞘性脊髓炎(demyelinative myelitis)

上升性脊髓炎(acute ascending myelitis) 脊髓受累节段呈上升性 起病急骤,病变常在1~2天甚至数小时内上升至延髓 瘫痪由下肢迅速波及上肢或延髓支配肌群,出现吞咽困难、构音不清、呼吸肌瘫痪,甚至可致死亡

脱髓鞘性脊髓炎(demyelinative myelitis) 为急性多发性硬化(MS)脊髓型 典型表现为一侧或双侧麻木感从骶段向足部和股前部或躯干扩展,并伴有该部位无力及下肢瘫痪,进而膀胱受累,躯干出现感觉障碍平面 诱发电位及MRI检查可发现CNS其他部位损害

辅助检查 1.外周血 2.腰穿 3.电生理检查:视觉诱发电位(VEP)正常,下肢体感诱发电位(SEP)阴性或波幅减低,运动诱发电位(MEP)异常,肌电图呈失神经改变。 4.影像学检查:脊柱X线正常,MRI:长T1,长T2信号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病史+辅助检查 急性起病,病前感染病史 迅速出现的脊髓横贯性损害 脑脊液检查 MRI

鉴别诊断 急性硬膜外脓肿 脊柱结核及转移性肿瘤 脊髓出血 可以导致四肢瘫的常见神经系统疾病:急性脊髓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周期性麻痹、重症肌无力、脑干血管性疾病

治疗 药物治疗: ①皮质类固醇激素:甲基强的松龙短程冲击疗法,地塞米松,强的松 ②免疫球蛋白 ③抗生素 ④神经营养药

护理: ① 防止坠积性肺炎 ② 防止褥疮、尿路感染 ③ 防止肢体痉挛及关节挛缩 康复治疗: 早期进行,按摩及理疗。

预后 通常3~6个月可基本恢复 肢体完全性瘫痪者发病6个月后EMG仍为失神经改变,MRI显示病变范围广泛者预后不良 合并褥疮、肺或泌尿系感染时常影响病情恢复,部分病人可死于合并症 上升性脊髓炎预后较差,可在短期内死于呼吸循环衰竭

谢 谢

脊髓疾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神经内科 商秀丽

第三节 脊髓空洞症 (syringomyelia)

概念: 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脊髓变性疾病 病变多位于颈、胸髓;亦可累及延髓,称为延髓空洞症(syringobulbia),可单独发生或与脊髓空洞症并发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及机制尚不清楚。主要有: 1. 先天性发育异常:常合并扁平颅 底、小脑扁桃体下疝、脑积水、 脊柱裂、弓形足等。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及机制尚不清楚。主要有: 1.先天性发育异常:常合并扁平颅 底、小脑扁桃体下疝、脑积水、 脊柱裂、弓形足等。 2.机械因素 3.脊髓血液循环异常

病理: 基本病理改变是空洞形成和胶质增生,空洞内有清亮液体填充,成分与CSF相似,也可为黄色液体,蛋白含量增高。

临床表现 1.20~30岁,男:女=3:1 2.起病及发展缓慢,自发性疼痛,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dissociated sensory loss) 3.前角细胞受累,肌萎缩,肌束颤动,腱反射减弱。

4.Horner征,夏科(charcot)关节,Morvan征 5.延髓空洞症,三叉神经脊束或核受累症状,周围性面瘫,小脑性眩晕,眼震和步态不稳。 6.合并其它畸形:脊柱侧弯或后突畸形,隐性脊柱裂,颈枕区畸形,小脑扁桃体下疝,颈肋和弓形足。

辅助检查 1.脑脊液 2.X线检查:charcot关节,颈枕区畸形, 脊柱畸形。 3.MRI是确诊本病的首选方法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病史+辅助检查 成年发病、起病隐袭、缓慢进展 常合并其他先天性畸形 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肌无力和肌萎缩、皮肤和关节营养障碍 鉴别诊断:脊髓内肿瘤,颈椎病

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 对症处理 放射治疗 手术治疗 预后:进展缓慢,迁延数十年

第四节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 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of the spinal cord)

概念: 由于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累及脊髓后索、侧索和周围神经,严重时大脑白质及视神经亦受累。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与维生素B12缺乏有关。 维生素B12是核蛋白合成及髓鞘形成必需的辅酶,缺乏-神经及精神病损 维生素B12还参与血红蛋白合成,缺乏-恶性贫血

病理: 脊髓后索及锥体束的白质、视神经和周 围神经受累 镜下:髓鞘脱失,轴突变性,胶质细胞增 生。

临床表现: 1.年龄:中年以上 2.早期症状:贫血,乏力,手指、足趾刺痛,麻木和烧灼感,持续性、对称性。踩棉花感,深感觉障碍,Romberg征阳性,Lhermitte征阳性。

3.双下肢不完全痉挛性瘫痪, 双Barbinski(+)。 4.周围神经受累改变。 5.精神症状,如抑郁、幻觉、 精神混乱、甚至痴呆。

辅助检查: 1.脑脊液 2.血维生素B12. 诊断: 中年以后发病,脊髓后索、锥体束及周围神经受损的神经系统症状,贫血,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 多发性神经病,脊髓压迫症, 发性硬化及神经梅毒。

治疗: 一经确诊或拟诊,即应大剂量维生素B12治疗 早期确诊,及时治疗是改善本病预后的关键。

第五节 脊髓血管疾病 (vascular diseases of the spinal cord)

概念:主要有缺血性、出血性及血管畸 形三大类构成。 病因及发病机制: 缺血性脊髓病:心肌梗死、心脏停博等引起的严重低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 外伤性椎管内出血及脊髓动、静脉畸形等。

临床表现: 1. 缺血性疾病 ① 脊髓短暂性缺血发作(spinal TIA):类似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4h内,不留任何后遗症。

② 脊髓梗死: 临床表现: A.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脊髓前2/3受损,而后1/3保留。 B.脊髓后动脉综合征:少见,急性根痛,深感觉缺失和感觉性共济失调,痛、温觉和肌力保存。

2.出血性疾病: 剧烈的背痛,截瘫,括约肌功能障碍。其中包括: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颈背痛,脑膜刺激征和截瘫等。

血管畸形的临床特征: 绝大多数为动静脉畸形 多见于胸腰段 以急性疼痛为首发症状,表现不同程度的截瘫、根性或传导束性感觉障碍。

辅助检查: CSF呈血性,蛋白增高,脊髓造影确定血肿部位,对确诊脊髓血管畸形最有价值 诊断:病史+辅助检查 鉴别诊断:脊髓间歇性跛行应与血管性间歇性跛行。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