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基︰佛性 文章取材: 祖古‧乌金仁波切.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1 、谁能说说什么是因数? 在整数范围内( 0 除外),如果甲数 能被乙数整除,我们就说甲数是乙数的 倍数,乙数是甲数的因数。 如: 12÷4=3 4 就是 12 的因数 2 、回顾一下,我们认识的自然数可以分 成几类? 3 、其实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 你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的学.
Advertisements

摆一摆,想一想. 棋子个数数的个数 摆出的数 、 10 2 、 11 、 20 3 、 12 、 21 、 30 4 、 13 、 22 、 31 、 40 5 、 14 、 23 、 32 、 41 、
质数和合数 2 的因数( ) 6 的因数( ) 10 的因数 ( ) 12 的因数 ( ) 14 的因数 ( ) 11 的因数 ( ) 4 的因数( ) 9 的因数( ) 8 的因数( ) 7 的因数( ) 1 、 2 、 3 、 4 、 6 、 12 1 、 11 1 、 2 、 5 、 10.
3 的倍数的特征 的倍数有 : 。 5 的倍数有 : 。 既是 2 的倍数又是 5 的倍数有 : 。 12 , 18 , 20 , 48 , 60 , 72 , , 25 , 60 ,
▲ 走 近 高 考 ▲ 笑 谈 高 考 ▲ 轻 松 备 考 走近高考 ● 高考是选拔人才的基础方式 ● 高考就是一次常规考试 ● 是知识技能和心理品质的考察.
练一练: 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并指出这些点相互间的关系: -6 , 6 , -3 , 3 , -1.5, 1.5.
2 、 5 的倍数特征 集合 2 的倍数(要求) 在百数表上依次将 2 的倍数找出 并用红色的彩笔涂上颜色。
圆的一般方程 (x-a)2 +(y-b)2=r2 x2+y2+Dx+Ey+F=0 Ax2+Bxy+Cy2+Dx+Ey+ F=0.
情人节快乐 返 回 目 录 上一页 下一页.
丰富的图形世界(2).
10.2 立方根.
五年规划 医路前行.
对 培训者 培训的理解 丁革建
初三记叙文全命题作文 审题训练 泰兴市洋思中学 刘金玉
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 习作四 南京市五老村小学   王咏慧.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儿童乐园 王秀梅.
余角、补角.
识字四.
Topic2 Where are you from?
云南大学 2015年 学生社会服务计划 往期活动剪影.
色彩 · 对比.
Harvard ManageMentor®
学习前的准备工作 讲师:burning.
Cool Panda STORY Cool Panda的故事 ˇ.
哈利路亚 敬拜歌曲: 1)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 2)同路人 3)这一生最美的祝福
ANYTHING,ANY TIME, ANYWHERE 无论何事,何时,何地
化学品清单 类型.
Here, O My Lord, I See Thee Face to Face
情緒的感染力 做一個快樂的人是最好的貢獻. 文/朵朵 你知道嗎?你對這個世界最好的貢獻,就是做一個快樂 的人。 因為你快樂了,所以才能帶給別人快樂,看出去的世界 也才會處處美好。 情緒是有感染力的,當你的心情透亮如晴天,靠近你的 人所感覺到的就是愉悅的氣場;而那種快樂的能量,就 是你在無形之中送出的禮物。
Activity 1 看图片,讨论下面的问题:
用event class 从input的root文件中,由DmpDataBuffer::ReadObject读取数据的问题
认识图形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1.1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1.1菱形.
第8章 静电场 图为1930年E.O.劳伦斯制成的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 之间的位置关系.
宁波市高校慕课联盟课程 与 进行交互 Linux 系统管理.
宁波市高校慕课联盟课程 与 进行交互 Linux 系统管理.
Reading of English-American Literature
相似三角形 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刘静会 电话: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1)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 祝 辉.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实体描述呈现方法的研究 实验评估 2019/5/1.
Harvard ManageMentor®
定理21.9(可满足性定理)设A是P(Y)的协调子集,则存在P(Y)的解释域U和项解释,使得赋值函数v(A){1}。
第15章 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 初步
§6.7 子空间的直和 一、直和的定义 二、直和的判定 三、多个子空间的直和.
本节内容 结构体 视频提供:昆山爱达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官网地址: 联系QQ: QQ交流群 : 联系电话:
合而为一 Be ONE.
Logo 思维 力量 商务展示·企业内训.
1.2 子集、补集、全集习题课.
物理化学 复旦大学化学系 范康年教授 等 2019/5/9.
第4课时 绝对值.
Period 1 Unit 1 My school bag Luoyang Primary School Zhu Yiqian
本节内容 结构体.
S + Vt. + O (主语+谓语+宾语 句型).
主,你永远与我同在.
2、5、3的倍数的特征.
倒数的认识 执教者: 李东杰 2017年9月18日.
画梦女孩,她的灵魂不属于这个世界 Akiane
3.4 角的比较.
从社交网络游戏中发现艺术的灵魂 Brad MacDonald 麦泊然 艺术总监
LOGO 年中工作汇报PPT模板 在此处添加小标题 主讲人:宝藏PPT 201X.X.X.
位似.
编程达人-- 从零开始学UI系列教程 第九节、布尔运算 先行者 YC.
使用Fragment 本讲大纲: 1、创建Fragment 2、在Activity中添加Fragment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 上册 轴对称 高效课堂编写组 高向玲.
§2 自由代数 定义19.7:设X是集合,G是一个T-代数,为X到G的函数,若对每个T-代数A和X到A的函数,都存在唯一的G到A的同态映射,使得=,则称G(更严格的说是(G,))是生成集X上的自由T-代数。X中的元素称为生成元。 A变, 变 变, 也变 对给定的 和A,是唯一的.
IT 方法 INTOSAI IT 审计培训.
第三章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词:J.V.E 李以诺 曲:J.V.E 李以诺 石狮市湖滨基督教会欢迎您!.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根基︰佛性 文章取材: 祖古‧乌金仁波切

一个瑜伽士就如同之前被附身,如今鬼灵已经离开的人。 当我们「被附身」时,这个心在迷妄中思考,在迷妄中行动,但是在认识心性 (本觉) 的那一刻,附身的鬼灵立即消失。

虚空 (space) 是法典 (dharmadhatu,或译为「法性」)最重要的意象,这个虚空是「一切事物的虚空」,所有的现象都在这个虚空内显现 (生)﹑住留 (住)和返回消融 (灭)。这类似物质的空间,其他四大元素都在这个如同一只容器的虚空内显现﹑住留和消失。这四大元素不是出自任何其他来源,它们出现自虚空本身;除了在虚空之内,它们不在任何其他地方停留,也不前往虚空以外的任何处所。同样地,法界是一切现象的基本环境,不论这现象是属于轮回或涅盘。法界包含一切显现而存在的事物,其中包括各个世界和一切众生。每一件事物都在法界的状态中生起,并且返回消融于法界的状态之中。法界包含轮回与涅盘的一切,它不是只包含涅盘,排除轮回,它不是这样。

一切状态的基础︰法界 外在的现象于虚空内显现,于虚空内停留,并且再度于虚空内消失。在虚空之外,有什么是地﹑水﹑火﹑风可以前去的地方吗﹖它们不是一直停留在虚空之内吗﹖当它们瓦解时,不是消融在虚空中吗﹖除了虚空之外,有任何超越虚空或在虚空之外的地方是它们可去的吗﹖请仔细了解法界和物质空间之间的象征的相似性。

法界﹑法身 (dharmakaya) 和法界体性智 (dharmadhatu wisdom) 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一个处所﹑一个人和那个人的心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处所,就没有可让人生存的环境;而除非那个人也有一个心居住在身体里,否则就没有那个人。同样地,被称为「法界」的主要领域或「界」,具有法身的本性;而法身则具有法界体性智的功德,有如心的面向。

我们也需要清楚地了解「轮回」与「涅盘」两个名相的意义。「涅盘」是指全然了证的佛性,而这佛性是由身﹑语﹑意三个面向所构成。「身」是本然的本质 (essence);「语」是它的本性 (nature),即生动显现的察觉质量;「心」是散放的能力 (capacity)。这三个面向构成了一切诸佛显现的基础,一切诸佛即是他们的本质﹑本性和能力,除此之外无他。诸善逝也具有这相同的体性。同样地,轮回是一切有情众生的身﹑语和意,即一切有情众生之本质﹑本性和能力的迷妄表现。如此,法界包含了轮回与涅盘的一切。

法界以法身为庄严,而法身具有法界体性智。这是一句简短的陈述,但是却非常深奥,因为「法界」也是指善逝藏 (sugata-garbha) 或佛性。佛性无所不包,这表示佛性存在于一切状态之中,或佛性是一切状态的基础,不论这些状态是属于轮回或涅盘。请记住,「涅盘」是指一切觉醒者的身﹑语﹑意,「身」是持续不变的本质;「语」是生动显现的本性;「意」是散放的能力。一切诸佛的身﹑语﹑意,就是所谓的「三金刚」(three vajras)。

佛性的展现如同在天空显现的明耀太阳,佛性无别于觉醒状态的三金刚,既不会腐朽,也不会改变。金刚身是不变的功德,金刚语是不息的功德,金刚意是无妄无谬的功德。因此,佛性或法界是三金刚;在此同时,它也展现为一切众生迷妄的身﹑语﹑意。

就一般的意义而言,「身」是指由血肉构成﹑可腐朽的事物;「语」是指来来去去﹑最后会消失﹑时断时续的言词;「心」是指受到二元分立的心态所控制﹑来来去去的念头状态和烦恼,如同一串念珠上的珠子。这些心的状态也是短暂而瞬间的。每个人都会同意,众生的身﹑语﹑意持续不断地在改变,持续不断地来去。尽管如此,我们这个寻常身﹑语﹑意的基础是佛性,即包含轮回与涅盘的一切的法界,没有一个众生不是如此。

从清净的角度来看,这佛性存在于每一个众生之内,胜者的表现如同太阳所展现出来的光芒。阳光是太阳散放出来的,不是吗﹖如果不是太阳,就不会有任何光亮。同样地,普遍存在于轮回和涅盘的佛性表现,即是众生身﹑语﹑意的本源。

话说,一切有情众生皆是佛,但他们受到暂时的障蔽所遮盖,这些「暂时的障蔽」即是我们自己的思惟。法界包含轮回与涅盘的一切,不只包含觉醒的涅盘状态,而是包含一切,包含每一件事物。有情众生寻常的身﹑语﹑意,暂时地从证悟身﹑语﹑意之功德展现中生起。如同虚空是遍在的,明觉 (awareness) 也无所不在。如果不是如此,那么虚空就会是遍在的,而本觉 (rigpa) 就不会是遍在的。正如同虚空一般,本觉无所不包,没有什么事物是在本觉之外。正如同虚空遍及一切事物和一切众生之内,本觉也普遍存在于众生的心之内。法界遍及轮回与涅盘。

诸佛与众生的差别 为了能够真正地修持大圆满的教法,我们有必要先对这甚深的意义产生基本的了解。除非我们有所了解,至少具有智识上的了解,否则我们可能会认为有情众生是分离的外来个体,我们不知道他们从何而来,他们属于何处,或他们究竟是什么。有情众生完全不是分离的。佛与有情众生之间的差异在于,后者的见识和心态是狭窄的。因为有情众生的心态和想法,把他们局限在自己有限的轮回小区域之内。

话说,佛与有情众生之间的差异,有如狭隘空间与开放空间之间的差异。有情众生如同一个紧闭拳头内的空间,而诸佛则完全开放﹑无所不包。本初虚空 (basic space) 和明觉本是无所不包的,本初虚空无心的造作 (mental constructs),而明觉则是对这种无造作的了知,以及对心性全然空性的认识。虚空与明觉本来就是无别的。有句话说︰「当法界本初虚空这个母亲不离开她的孩子明觉时,毫无疑问地,他们将永不分离。」 了证本初虚空与明觉两者是无别的,即是究竟的佛法。那是起点,也是我们从一开始就指出的要点。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一点,否则可能会觉得普贤如来及其佛母是居住在数大劫之前的蓝色老人和老妇。它完全不是如此!普贤如来及其佛母是虚空与明觉之无别双运。

「空性」即是「空觉」 如你所知,九乘和说一切有部 (Vaibhashika)﹑经量部 (Sutrantika)﹑唯识(Mind Only)和中观 (Middle Way) 等四大学派,都是为了适应各种不同根器的人所设计的。另一方面,「大圆满」一词是指一切事物都包含在大圆满之内,一切事物皆圆满。据说,「大圆满」是无可超越的,意思是没有什么能胜过「大圆满」。何以如此﹖那是因为它了知「如是」(as it is) 的真实面貌,即法身的究竟本然状态。那不就是真正的究竟吗﹖请仔细了解这一点。

大圆满完全超越任何种类的分别,它完全开放,超越类别﹑限制,超越假设和信仰的局限;所有其他描述事物的方式,则都受到种类和限制的局限。在大圆满之内,三身与智能的见地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究竟目标。请聆听这句引言︰「万法皆空,然佛法功德非空,具三身与智能故」(虽然一切皆空,但是佛法的特殊功德是不空无,具有三身与智能)。所以其他的哲学系统都解释万物皆空,但事实上,佛陀的用意是使用「空性」(emptiness)这个词,而非使用「空」(empty)。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重点。

举例来说,你会在般若经典中找到以下的句子︰「外空﹑内空﹑空空﹑广空﹑究竟空﹑有缘空﹑无缘空……」(外在事物是空性﹑内在事物是空性﹑空性是空性﹑广大是空性﹑究竟是空性﹑因缘是空性﹑非因缘是空性……)。在此,我们应该把「空性」了解为「空觉」(empty cognizance)。请了解这一点。英文字「emptiness」(空性)的字尾「ness」代表觉察的质量。我们必须了解这个字的正确含意。

否则,光是说外在事物皆空,听起来太过虚无主义。如果我们把「空性」了解为「空」或空白,而不是把它了解为「空觉」,那么我们就太过倾向于虚无主义,即「万事万物是一个巨大的空白」的想法。这是一个严重的偏离。

佛陀最初教导一切事物皆空,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上,它是正当合理的,因为我们需要去拆解自己的执着,这执着就是认为自己所体验的事物都是恒常的。平常人执着地认为他所体验的事物是坚实的,是「那个东西」— 不仅仅是「经验」,而是坚固而真实﹑具体而永恒的事物。但是,如果我们诚实而仔细地检视,就会发现,经验纯粹是经验,而不是由任何事物所构成。它没有色﹑声﹑颜色﹑味﹑触,它纯粹是经验,即一种空觉。

体验一切事物的是「心」 你睁大双眼所看见的,以各种色彩生动呈现的事物不是「心」,而是「明亮的物质」(illuminated matter)。同样地,当你闭上双眼,看见某种黑暗的事物,那事物不是心,而是「黑暗的物质」(dark matter)。在这两个情况下,物质只是一种显现,而你对某件事物所产生的体验,正是心体验到外在的元素及其他一切事物。 唯有心在注视它时,显相才能够存在。「注视」那个显相除了是一个经验之外,没有别的,事实就是如此。若没有觉知者 (perceiver),显相如何能够成为显相﹖它不会存在于任何一个地方。觉知 (perception)是由心来体验,它们不是由水或地元素来体验。

只要心注视着它们,心就能够把所有的元素清晰地加以区别分类。然而,它们除了是一种展现﹑一种显相之外,它们什么也不是。正是心捕捉到这个展现,当这个心没有捕捉﹑执取或注视它所体验到的事物时,换句话说,当真正﹑真实的真如三摩地在你的心续内显露时,「实相」就失去它坚实﹑障蔽的特质。那就是为什么成就的瑜珈士不会被火焚烧,不会被水淹溺,不会被风伤害的原因。在他们的觉受之中,所有的显相都只是一种展现,因为执着已经从内在瓦解。是心在体验事物,而觉受则在心中开展。有其他什么要去体验的﹖心代表个别的觉受,所有的觉受都是个别的﹑个人的。

举例来说,一个瑜伽士的迷妄消融了,不表示其他每一个人的迷妄也消失了。当某个人证悟时,那个人是证悟的,但不是其他每个人都是如此。当瑜珈士超越执着时,只有他个人的迷妄经验消融了。请加以思量。然而,有另一个面向称为「他人的觉受」或「有情众生的一般觉受」。 在所有这看似坚实的实相之中 (仁波切敲敲他的床板),没有一件事物是不可摧毁的。在劫未时,这个世界上的任何物质都会被火焚毁,无一例外,然后这火会自行消失。(仁波切轻笑)

请花一些时间在「囊将」(Nangjang)1的修持上,你将会发现,所有的实相都是不具体﹑不真实的。藉由修持「囊将」,我们发现所有的经验都是个人的经验,当不执着于这些经验时,我们就会把所有的个人经验看成是不具体﹑不真实的。在这整个世界之中,没有一个创造出来的显相会永远留存,表面看似外在的色相不真的留存于任何处所这些觉知是相互依赖的业的经验。就定义而言,所有的相对实相都仰赖其他的事物,仰赖因与缘,不是吗﹖在解释相对现象时,你必须提及它们的因与缘,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在最后,我们了解到,它们的本质在究竟上超越因与缘。「究竟」的事物不可能由因与缘构成。

迷惑的瓦解 唯有真正的三摩地状态能够净化或清除这自我造作的迷惑,更多的显相﹑更深的执着都不能摧毁迷惑。这甚深的状态存在于每一个人之中,只不过他们都不知道而已﹗究竟的自性已经全然显现。它被给予「法身」﹑「报身」和「化身」等名称。我们的迷妄状态把这究竟自性隐藏起来,但是正是这究竟自性可以摧毁迷妄。这真的不可思议!(仁波切轻笑)

一旦我们证得稳定的三摩地,迷妄就会被摧毁,因为三摩地拆解迷妄这整出戏码。换句话说,基本上,这个心创造了迷妄,但是藉由认识这心的本性,我们清除了迷妄,在那一刻,没有迷妄可以被重新创造。如果每一个人能够了解这一点就好了!这真了不起!(仁波切笑了起来)正是心本身创造了这整个迷妄,但也正是心本身能够让整个迷妄瓦解。(仁波切再次笑了)除了佛性之外,还有什么了无迷妄﹖佛性是迷妄的基础,它也是消融迷妄的事物。请仔细了解这一点!这是你能够了解的事情!

迷妄似乎使一切有情众生和他们的佛性分离;但是清除迷妄的,正是佛性。基本上,它只是认识佛性与否的问题。我们说的是一切诸佛,以及包括普贤如来在内的寂静与忿怒百部如来,他们从未迷妄。当没有认识佛性时,我们就是迷妄的。在你认识迷妄的本体的那一刻,迷妄就消融了。

迷妄有如在一场降神会中,某个人被鬼灵附身,突然跳来跳去,做出各种疯狂的事情。这正是发生在我们所有人身上的情况,有情众生被无明和八万四千烦恼的「鬼灵」附身,全都跳过来﹑舞过去,做着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经历各种不同的疼痛和痛苦已经那么长一段时间,一劫复一劫。但是它是自我创造的附身,它不是来自外界的事物。佛性已经迷失自我,创造了轮回,但也是佛性认识它本身,清除轮回的迷妄。在认识佛性的那一刻,有如鬼灵离开被附身的人。突然之间,附身消失了,我们甚至无法说它到哪里去了。这就是所谓「迷惑的瓦解」。

我们已经经历了那么多的痛苦不幸,喔,我的老天爷. 我们在轮回之轮上旋转,饱受那么多的磨难. 我们在六道轮回间流浪徘徊,我们当然苦了 我们已经经历了那么多的痛苦不幸,喔,我的老天爷!我们在轮回之轮上旋转,饱受那么多的磨难!我们在六道轮回间流浪徘徊,我们当然苦了!(仁波切笑了起来)一个瑜伽士就如同之前被附身,如今鬼灵已经离开的人。当我们「被附身」时,这个心在迷妄中思考,在迷妄中行动,但是在认识心性 (本觉) 的那一刻,附身的鬼灵立即消失。(仁波切笑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