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六 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www.themegallery.com.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Advertisements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薄一波.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第四讲: 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上篇).
“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理论.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毛泽东思想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理论.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滁州中学政治组:赵美芹 2007年11月27日.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和现阶段的任务 党章总纲明确指出: “党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什么是共产主义?】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毛泽东思想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小平,您好.
复习提问: 1.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2.现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专题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七课 关注经济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西亭中学高一政治备课组.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素质教育部 思政教研室.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专题六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国情国策和社会责任教育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分析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概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邓小平理论.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模块三 专题六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政治经济与社会》 第二单元 投身经济建设 第五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 六 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中国革命与建设理论教研室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主讲 张晓风教授 毛泽东思想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科部.
读名言 品理想 理想是一指路明灯。 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 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 ----(俄)托尔斯泰.
专 题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二十年前半套房,没钱没车整天忙 二十年后几套房,开着小车上银行.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基本理论的形成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二框 党的基本路线 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 --- 尽在中国教育出版网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毛泽东思想 12建筑学第二小组18~3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主讲人:孔利娜 孙小燕 蔡 玲.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 六 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www.themegallery.com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 纲领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依据、 基本含义和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 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 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辩证关系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认清中国国情,最重要的是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和所处的发展阶段,这是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一切问题的基本依据。

1、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把未来社会区分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 。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为低级阶段,第二阶段称为高级阶段。他把马克思所设想的“第一阶段”即低级阶段明确称作社会主义社会。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还要经过低级、中级和高级阶段。 斯大林没有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犯了超越发展阶段的错误。

毛泽东在1957年曾提出,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但不等于说我们建成了社会主义。他把“建立”与“建成”做了区分。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又提出了“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的重要观点。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 对中国的国情缺乏全面的了解。错误地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由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的论断。 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报告再次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

1986年9月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上更进了一步,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结构和精神文明的特点。

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根据邓小平这个指示的精神,党的十三大报告第一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行了系统而又精辟的论述,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92年党的十四大,再一次说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的意义,说明了这一理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联系。1997年党的十五大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六大再次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发展阶段。”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包括两含层义: 第一,从社会性质来说,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从社会发展程度来说,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国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起,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我国基本实现为止,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1956年——2050年)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第一, 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第二,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第三,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第四,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第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第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第七,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第八,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第九,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九大基本特征表述为三个层次: “五个化”:现代化、工业化、市场化、生活富裕化、体制活力化; 精神文明两大建设:思想建设,文化建设; 缩小两个差距:逐步缩小地区经济文化差距,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 的重大意义 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 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 是我们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错误主张,在实践中警惕右主要防止“左”的锐利武器。   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条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 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 需要的物质技术基础所决定的。

2、我国现实的国情 生产力不发达。水平低、 不平衡、多层次。 生产关系不完善。 上层建筑不成熟。民主政 治不成熟,法制不健全。 意识形态不成熟。封建思 想、小生产习惯势力、资产 阶级思想存在。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设想的那样,脱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的基础上,而是逾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在经济文化极端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经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

第一,改变生产力落后状况需要用相当长的时间。 第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需要用相当长的时间。 第三,是由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决定的。

3、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点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有助于我们克服急躁情绪,实事求是地去建设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有助于我们树立埋头苦干、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脚踏实地去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项历史任务。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有助于我们树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 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 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主要矛盾具有特定的历史内容。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言,“人民”包括各阶层的人民群 众,具有整体性,需要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提的,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就落后的社会生产而言,包括生产力落后,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落后。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国际和国内的 因素,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仍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解决。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提出 及其主要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总结过去制定和贯彻基本路线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提出

新民主主义总路线: 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  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提出 及其主要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总结过去制定和贯彻基本路线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提出

党在过渡时期的基本路线: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八大政治路线: 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农民把余粮运往国家粮库,支援工业建设。

1962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在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 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 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帝国主义、修正主义 颠覆和侵略的威胁,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 危险性。

1987年,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 依靠力量―全国各族人民 中心任务―经济建设 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 根本原则 物质保证―坚持改革开放 ―根本动力 根本方针―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奋斗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 核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两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

(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

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 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形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党的十三大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经济纲领: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政治纲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文化纲领 :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在发展大繁荣。

十七大指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党的最低纲领的制定应以最高纲领为指导,并促进最高纲领的实现。 3、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辨证统一关系 最高纲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也可称为党的最高理想; 最低纲领: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阶段制定的最低目标,又称基本纲领。 党的最低纲领的制定应以最高纲领为指导,并促进最高纲领的实现。

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最高纲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低纲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辨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历史过程。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定制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方向与道路的统一,目的与过程的统一,不断发展与发展阶段的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涵义 三个主要特征: 根本性 全局性 长期性

1、“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的形成 (1)毛泽东“两步走”发展战略步骤地形成 (2)邓小平新的“两步走”发展战略的形成

(3)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形成 1987年4月,邓小平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时,全面系统的阐述了“三步走” 同年10月,党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

2、“三步走”战略的内容 第一步,从1981年至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 温饱 小康 富强 (人均4000美元) (人均800美元) 2000年 2050年 90年 80年

3、“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步骤 党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 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社会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快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到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新“三步走”发展战略 (1)、注重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 (2)、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3)、既坚持实事求是,又具有雄心 壮志

4、新“三步走”战略部署 “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全国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个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含义 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的提出历程 (1)、毛泽东的探索 消灭了阶级的世界大同

(2)邓小平的贡献 小康社会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及其特点 20世纪末,我国总体上实现了小康,到2000年底, 人均GDP超过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 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党的十六大,将小康社会描述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这些新的更高要求最大特点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突出强调有序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既充分反映了人民的新期待,也体现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有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和基本路径。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符合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既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将对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对于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和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播放视频资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