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 题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教学目的 1.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背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过程。 2.熟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3.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容、意义;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教学内容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 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过程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 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过程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案例:跑马乡的故事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在他的回忆录《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讲述了 1958 年 10 月中旬发生在湖北省当阳县跑马乡的一件事。这个乡党委书记在大会上宣布; 11 月 7 日是社会主义结束之日, 11 月 8 日是共产主义开始之日。会议开完,大家就上街去拿商店的东西。商店的东西拿完后就去拿别人家的:你的鸡,我可以抓来吃;这个队种的菜,别的队可以随便跑来摘。小孩子也不分你的我的了。只保留一条:老婆还是自己的。这位乡党委书记说:不过这一条 还得请示上级。这件事足可见当时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所引起的思想混乱和社会后果。(顾海良、秦宣:《新时期的旗帜》)
我们以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种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
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从马恩列斯到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长期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史过程,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
1、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 2、苏联的探索 3、中国的探索——毛泽东时期 1.列宁的论述 2.斯大林的论述 3.赫鲁晓夫的论述 4.勃列日涅夫的论述 5.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的论述 6.戈尔巴乔夫的论述 3、中国的探索——毛泽东时期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 发展阶段的划分 共产主义高级阶段 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过渡时期 共产主义发展历程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 发展阶段的划分 共产主义高级阶段 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 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 过渡时期
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不存在适应一切条件的一劳永逸的方案,对马克思主义应该灵活应用。
十月革命后,在经济落后的俄国,只能建成“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而不能立即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 (1) 列宁的论述 十月革命后,在经济落后的俄国,只能建成“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而不能立即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
(2 ) 斯大林的论述 苏联领导人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始终未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作出科学判断
斯大林在1936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就宣布苏联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并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任务;1946年9月又提出“一个国家内的共产主义”,特别是在苏联这样的国家内,是完全可能的。 1952年,苏联已经处在“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期间。”
错误: 斯大林把社会主义看作是一个短暂的阶段,急于求成、脱离实际地过早提出了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过渡的任务。
(3) 赫鲁晓夫的论述 1961年在苏共二十二大上:“ 二十年内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 第一个阶段1961-1970 第二个阶段1970-1980
勃列日涅夫提出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 (4)勃列日涅夫的论述 勃列日涅夫提出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 1977苏联宪法
(5)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的论述 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等则提出苏联处于“发达社会主义社会入口处” 。
1985.3上任,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是“发达的社会主义” 。 (6)戈尔巴乔夫的论述 1985.3上任,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是“发达的社会主义” 。 1988,苏共29大
简单理解马克思理论,忽视了社会主义长期发展的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造成了重大失误,并极大影响了其它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的论述 毛泽东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后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只是“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
1957年,毛泽东认为,中国需要10—15年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社会主义才算从根本上建成。
1959年底1960年初,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指出: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过高估计 共产主义 发展阶段 “大跃进”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产生了“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的盲目乐观情绪。 “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运动
原因就在于我们始终没有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 错误原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犯了“超阶段”的错误。而之所以出现“超阶段”的错误, 原因就在于我们始终没有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
只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才能够以此为依据,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不断地引导社会主义事业走向胜利。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党对基本国情认识的曲折经历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阶段进行了再认识
提出 概念 进一 步发 展 首次 系统 论述 十一届六中 十三大 十四大、十五大、 十六大、十七大
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幼年时期,它还不成熟、不完善,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有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 叶剑英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阶段进行了再认识 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幼年时期,它还不成熟、不完善,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有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 叶剑英在纪念建国三十周年上的讲话
十一届六中全会 第一次明确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
十三大 十四大 全面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历史地位、基本特征和基本任务,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92.10,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理论基础。
党的十五大指出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次系统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十六大 十六大再次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对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做了系统阐述.
十七大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提出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两 层 含 义 基本 性质 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发展程度
思考: 是不是所有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吗? —并不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引自党的十三大报告)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科学论断要求我们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一种是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 另一种是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主要特征
党的十三大和十五大分别针对当时的国情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进行了概括
第一,从现代化发展水平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第二,从产业结构状况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第三、从经济运行方向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苏明娟 第四、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学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第五、从人民富裕程度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第六、从地区差别状况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2000年1月,党中央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 西部大开发对西部经济的积极作用:2000-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8.5%、8.7%、9.9%和11.2%,比1999年的7.2%明显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提高,其中2003年增长30.7%。
第七、从经济政治和其他体制改革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第八 、从精神文明建设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第九、从实现目标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历史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
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最后讲了一句非常精辟的话:“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是几十代人的事情,要长期奋斗下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要100年 。 ”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至少100年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基本实现现代化 1956年 21世纪中叶 1949年 新中国成立 ( 胜利 )
1、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一百年,是比较中肯的。应该看到,“至少”两字表示一百年只是一个下限,初级阶段可能更长,我们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和思想准备。
不够马克思所讲的“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的“资格”。 邓小平说 “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越资本主义。现在我们正在向这个路上走。”
(1) 生产力基础差 新民主主义建设时间短,中国是跨越了资本主义的,直接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它在各个方面,不可避免地严重遗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痕迹。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技术、文化基础大大落后于生产力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社会主义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 跨 越 新民主主义 充分发展的 资本主义 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 生产力落后的主要表现: 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
国情的突出特点 2005全国总人口达13亿。 人均资源占有量确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科技文化不够发达 人 口 多 底 子 薄 生 产 力 水
1949年我国工业水平,低于1800年的英国、1890年的法国,接近 1910年的俄国;人均相当于英国18世纪后期的水平,城市职工 809 万人,占全国劳动力的4.5% ;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只占10%。 1949年我国主要工业品人均占有量 原煤为59公斤,落后于法国119年、德国109年、英国250年左右、美国160年以上; 生铁为0.46公斤,落后于美国190年、法国和德国160年、英国210年; 钢产量0.29公斤,落后于美国89年、德国94年、法国106年、英国120年以上; 水泥产量1.22公斤,落后于这些国家70年至120年左右。
中国国民生产总值17万亿美元, 世界排名第6。 2005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上的排名 . 1 卢森堡 69,056 2 挪 威 53,465 3 瑞 士 49,246 4 爱尔兰 46,335 5 丹 麦 45,015 6 冰 岛 44,133 7 美 国 42,076 8 瑞 典 38,451 9 英 国 36,977 10 日 本 36,486 104 危地马拉 1,966 105 萨 摩 亚 1,821 106 乌 克 兰 1,589 107 安 哥 拉 1,580 108 摩 洛 哥 1,576 109 瓦努阿图 1,440 110 刚果共和国 1,401 111 叙 利 亚 1,386 112 中 国 1,352 中国国民生产总值17万亿美元, 世界排名第6。
(2)现代化的标准和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 现代化的标准越来越高。我们在发展,世界也在发展,甚至在某些方面发展更快。 中国要追赶上现代化的步伐,既要完成传统的产业革命的历史任务,又要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和现代化的潮流,要完成这两重任务,必然有更长的路要走。
87.5% 85%以上 非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 现代化标准 中 国 美国斯坦福大学学者英格尔斯提出的现代化指标体系(20世纪80年代初)
第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 现代化标准 中 国 45%以上 40.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现代化标准 中 国 50%以上 45.68%
现代化标准 中 国 人 口 净 增 长 率 0.58% 1%以下
现代化标准 中 国 平 均 预 期 寿 命 73岁 70岁以上
平 均 多 少 人 有 一 名 医 生 现代化标准 中 国 1000人以下 950人 日本500 澳大利亚400 西欧300
现代化标准 中 国 成 人 识 字 率 93% 80%以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十五大报告
中国远没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仍是发展中国家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文章中指出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在一个矛盾体系中,主要矛盾是 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 作用的矛盾 。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主要矛盾,从党的八大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认识过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我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认识的曲折历程 毛泽东在八大上致开幕词 《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 刘少奇代表中央委员会 作政治报告
( 1) 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 “我国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基本解决,现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仍然是主要矛盾。” (2)1957年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仍然是主要矛盾。”
“阶级斗争上升为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 ( 3)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强调: “阶级斗争上升为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 以阶级斗争为纲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拨乱反正 1979年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 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 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 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 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 5)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人民: 我国国内各阶层人民群众,区别于少数敌对分子,具有整体性,政治概念。 公民: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法律概念。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需要: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社会交往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落后,既包括生产力,也包括经营、组织与管理方式;具有相对意义。 相对于发达国家生产力而言,相对于够资格的社会主义满足需要的尺度而言的。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主要矛盾: 决定和影响其他社会矛盾。
人民日益增 长的物质文 化需要同落 后的社会生 产之间的矛 正确认识我 国现阶段阶级 斗争的特点 人民日益增 长的物质文 化需要同落 后的社会生 产之间的矛 盾 要求
阶级斗争不再是主要矛盾,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些条件下有可能激化。 认清: 阶级斗争不再是主要矛盾,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些条件下有可能激化。 ⑴贯穿于初级阶段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⑵决定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 ⑶基本路线的主要依据 ⑷其他问题迎刃而解 “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 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
人民日益增 长的物质文 化需要同落 后的社会生 产之间的矛 盾 正确认识我 国现阶段阶级 斗争的特点 要求 要求 把经济建设 作为全党和全国 工作的中心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历史意义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为我们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 3)是我们党反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1、党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总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又叫党的总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或一定历史阶段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1948年): 中共晋绥分局干部会议上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1952年):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总路线(1958.5八大二次会议) “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拨乱反正,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在新的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工作上来。 1979年3月邓小平明确提出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第一次科学地概括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和1982年十二大都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 1987年十三大对基本路线作出了完整、科学的概括。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 十三大作出了明确概括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 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表明我们党对奋斗目标认识的逐渐深化。
十三大以后党对奋斗目标认识的深化 三位一体 四位一体
(1) “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奋斗目标。 包含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四位一体的总目标,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 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
(2)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 ----核心内容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 “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 ----是我国现代化事业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4) “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 -----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基 本 路 线 的 主 要 内 容 奋斗目标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强国 一个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基本路线 的核心内容 两个 基本点 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必须坚 持四项基本原则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基本路 线的一个主要内容。 依靠群众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党的领导 基本路线是党的路线,由党来制 定,党来领导人民执行。
4、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1980年1月 “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
1980年2月 “这件事情一定要死扭住不放,一天也不能耽搁。”
江泽民: “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丧失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这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辨证统一关系。” (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
第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提出过程: 1.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 首次明确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的概念。 2.82年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在总纲中规定了全党 团结统一的政治基础是四项基本原则。 3.载入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下确定下来 。 四项 基本 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最核心)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决不允许在这个根本立场上有丝毫动摇。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事业。”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资产阶级自由化: 中国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出现一种思潮, 叫资产阶级自由化,崇拜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的“民主”、“自由”,否定社会主义。
小平同志在视察深圳时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小平同志在视察深圳时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二者关系: 基本路线决定基本纲领,基本纲领是对基本路线的具体阐述。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提出
党的十五大正式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经济纲领 党的基本纲领 政治纲领 文化纲领
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意义: 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来主要经验的总结。
3、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
(1)含义 党的最高纲领 是指党的最终奋斗目标,也叫最高理想。
《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纲领,同时,在革命或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也制定了不同的最低纲领。
党的最低纲领 在某一具体的历史时期,根据时代主题 和主要任务的不同,为实现党的最高纲领而 制定的具体奋斗目标,也称基本纲领。
辩证统一 (2)关系 首先,党的最低纲领的制定应以最高纲领为指导,并促进最高纲领的实现。 其次,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条件。
4、提出党在现阶段基本纲领的意义 第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最主要经验的总结。 第二,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可以用更加具体、明晰的基本目标和政策,去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经济发展战略的含义 (1)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2)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战略:原指军事用语,讲的是对战争全 局的策划与指导。后逐渐应用于政治、 1、经济发展战略的含义 (2)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战略:原指军事用语,讲的是对战争全 局的策划与指导。后逐渐应用于政治、 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全局出发制定的一个较长时期内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涉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带有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问题。它是一切经济活动中居于纲领性地位,是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特别是中、长期计划的基础,也是制定和运用各种经济政策、经济立法的基本依据。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包括了战略目标的确定、战略步骤的设计、战略重点的安排、战略方针的选择。战略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核心。
(3)制定正确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依据 从本国实际出发,是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最重要的客观依据——从生产力的现状出发、从生产关系的现状出发、从上层建筑的现状出发。 从国际环境出发,是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 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中国共产党很早就把实现中国现代化作为重要目标提出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2、邓小平 “三步走”发展战略 (1)提出过程 第一阶段:1979—1982,初步形成阶段。邓小平提出两步走,第一步8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00美元,解决温饱;第二步90年代再翻一番(800—1000美元),达到小康。 据此,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20世纪分两步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战略。
第二阶段:1982—1987,确立阶段。1987年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明确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提出第三步,是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4000美元),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三大正式确立“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
(2)内容(十三大) 第一步,从1981年——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基本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997年十五大进一步丰富 第一步,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再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步,从2010年——2021年建党100周年,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战略目标——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富 强——物质现代化,是一个偏重于物质内容的综合性目标。从现代化角度来认识,是属于物质技术层面的内容,内含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等现代化。
民 主——政治现代化,是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从现代化角度来认识,属于制度层面的认识。 民 主——政治现代化,是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从现代化角度来认识,属于制度层面的认识。 文 明——思想政治现代化,也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文化水平,繁荣学术和文艺。从现代化的角度来认识,属于人的观念、素质的现代化,即人的现代化。
实现富强,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实现民主和文明的物质基础。 实现民主,是为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是发展生产力的社会重要条件。 实现文明,既为物质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又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提供精神文化条件。
21世纪头20年,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这一阶段的奋斗目标。
(3)特点 第一,既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 第二,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第三,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第四,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 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 (3)人民生活实现两大历史性跨越 (4)存在的困难与挑战
“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总体小康成就表现: A. 微观表现: 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总体小康成就表现: A. 微观表现: 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B. 宏观表现: 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002-2006年中国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由六晋四
2006年中国贸易进出口总额早已突破10000亿大关,超过日本,位列世界第三。
低水平,是指我们刚刚跨入小康的门槛, 人均收入还不高,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较, 我们才刚刚摘掉“低收入国家”的帽子。
世界银行将世界每个国家和地区按收入 分为四组 (2008年中国2460美元) 类别 人均GDP 低收入国家 少于756美元 下中等收入国家 分为四组 (2008年中国2460美元) 类别 人均GDP 低收入国家 少于756美元 下中等收入国家 756—2995美元 上中等收入国家 2996—9265美元 高等收入国家 高于9265美元
不全面,有两层含义: 一层是指小康生活所覆盖的人群不全面。 即使低水平的小康,也还没有全面达到。2000年农村还有3000多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2002年减为2800多万。一些已经脱贫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还很脆弱,容易返贫。城镇有将近2000万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城乡失业人口还相当多。还有更多的人口,虽然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尚未达到小康。 另一层是指人们所享受的小康生活不全面 。 现在总的情况是,人们的衣食问题解决了,但住、行还不行,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生活环境差距更大,人民对治安状况、对民主进程等问题还不满意。
发展很不平衡,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 城市进入小康的比重大,农村进入小康的比重小;东部地区进入小康的比重大,中西部地区比重小;高中低不同收入群体之间收入很不平衡,并且这种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贵阳与北京的差距<贵阳与贵州最贫困地方的差距 北京与纽约的差距<北京与中国最贫困地方的差距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会 经济目标 政治目标 文化目标 生态目标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O年力争比2OOO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1)经济目标
(2)政治目标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 人民安居乐业。 返 回
(3)文化目标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生态目标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意义: (1)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有利于调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有利于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避免出现反复和失误
小结 希望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同学们能够认清中国的国情,最重要的是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和所处的发展阶段。能够从自己做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