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新疆医科大学人文社科部“毛泽东思想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970年至1990年的世界经济形势
197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 01----美国--------1,0255亿美元 02----日 本----------2068亿美元 03----西德----------2037亿美元 04----法国----------1470亿美元 05----英国----------1236亿美元 06---意大利---------1077亿美元 07---加拿大----------851亿美元 08--澳大利亚---------429亿美元 09---墨西哥----------396亿美元 10---西班牙----------390亿美元 11----瑞典-----------357亿美元 12----荷兰-----------351亿美元 13----中国-----------272亿美元 ★★★★★
198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 01----美国---------2,7956亿美元 02----日 本---------1,0279亿美元 03----西德-----------8261亿美元 04----法国-----------6824亿美元 05----英国-----------5367亿美元 06---意大利----------4546亿美元 07----中国-----------3015亿美元 ★★★★★ 08---加拿大----------2689亿美元 09---西班牙----------2218亿美元 10---阿根廷----------2090亿美元
199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 01----美国---------5,8033亿美元 02----日 本---------3,0522亿美元 03----德国---------1,5470亿美元 04----法国---------1,2198亿美元 05---意大利--------1,1045亿美元 06----英国-----------9946亿美元 07---加拿大----------5827亿美元 08---西班牙----------5115亿美元 09----巴西-----------4650亿美元 10----中国-----------3878亿美元 ★★★★★
中国社会主义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这是改革开放前我们党进行过艰辛探索但又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总的来说,处于不完全清晰的状态。
社会主义本身的发展阶段问题,这是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后提出的新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命题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对历史和现实反思的结果。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同志在科学判断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认真总结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1.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判断 未来社会大体要经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二阶段或高级阶段。
2、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 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列宁
列宁的伟大贡献是,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也将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即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备到比较完备的发展过程的思想。 他认为,在经济落后的俄国,只能建成“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而不能立即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
3、苏联领导人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始终未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作出科学判断 斯大林在1936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就宣布苏联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并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任务;1946年9月又提出“一个国家内的共产主义”,特别是在苏联这样的国家内,是完全可能的。
赫鲁晓夫宣布苏联二十年建成共产主义 勃列日涅夫提出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等则提出苏联处于“发达社会主义社会入口处” 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
4、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毛泽东: (1954年)
1956年,毛泽东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
1958年,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
1959年底,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社会主义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并认为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60年代初,毛泽东又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
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作出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久,邓小平就提出,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落后,这是中国的现实国情 。
叶剑英在庆祝建国三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还不成熟、不完善,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有一个初级到高级的过程。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再次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
1986年中共中央在十二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重申“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但是,这三次会议的精神都没有把这个问题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理论问题提出和思考。
6、党的十三大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1987年8月,邓小平指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
党在十三大报告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个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时限);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发展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对这一阶段的特征和历史进程做了全面的展开和说明,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2002年党的十六大再次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2007年,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虽然取得的巨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1、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对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江泽民在十五大还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继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它同新民主主义社会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在社会性质上存在着明显区别。
二者的区别,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在于它们的经济基础不同。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从而整个经济社会生活是否牢牢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这也决定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还比较低,但它毕竟是属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起来了的新社会的范畴。而新民主主义时期则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还没有建立,正在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过渡的历史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党的十三大初步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特征的概括: 1、逐步摆脱贫穷和落后的阶段。 2、由农业人口多数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 3、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阶段。 4、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 5、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阶段。
党的十五大更加全面地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作出了新的概括
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作出新的概括: 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这九条,其中第一条“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和第九条“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其他七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展开。
党的十七大从八个方面分析和概括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的新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概括。强调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三)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 1、它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论基础。 2、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3、它是党制定和执行党在现阶段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三、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限 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100年时间,我国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实现现代化所需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决定的。
1、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2、这是由我国的现实国情决定的。 3、是由现代化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决定的。这是由我国的现实国情决定的。
总起来说,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关系还不成熟、上层建筑还不完善。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在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上,要澄清两种模糊的认识和的观点: 一种是认为我们搞的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资本主义 另一种是认为我们不应当搞社会主义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反映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要求,是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认识过程 我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1、党的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 2、1957年以后,越来越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新的概括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有其特定的历史内容。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本质。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中,生产力落后将长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落后的社会生产,不仅包括生产力的落后,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同时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落后。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国内和国际因素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党的基本路线,也就是党的总路线。它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是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的基础,也是党制定各项具体方针和政策的依据。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总结过去制定和贯彻基本路线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1、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逐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2、十二大后到1987年十三大召开前夕,党对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 3、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十七大把“和谐”一词写进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对这条基本路线内容的简明概括。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第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三,“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认识的深化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积极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十六大以后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并且明确把和谐作为同富强、民主、文明并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学习理解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时,要掌握以下几点: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正确处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关系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4.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制定及其主要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主要经验的科学总结。 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规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内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最后归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方面的基本目标,是对党的基本路线所确定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发展目标的具体化;其基本政策,是对党的基本路线所确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发展道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具体化。 因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含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展开和深化,精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以及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
(二)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
( 1)党的纲领包括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两个部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属于最低纲领。 ( 2)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辨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
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是最低纲领发展的必然趋势;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目的和过程的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处理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关系方面,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
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坚持最高纲领不是也不能离开现实空谈远大理想;实践最低纲领不是也不能只顾眼前忘记远大理想,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一) “三步走” 发展战略的提出
所谓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对较长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所作出的全局性的谋划。 它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特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包括战略目标的确定、战略步骤的设计、战略重点的安排和战略方针的选择。战略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核心和关键。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在20世纪内,分两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构想。并设想用100年时间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
1964年周恩来所作的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宣布:“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并把它作为在20世纪内奋斗的目标。
1975年,由邓小平主持起草,周恩来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了这一目标,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精神,鼓舞了人民的斗志。
由于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等重大问题缺乏始终一贯的科学认识,使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走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初步提出分“两步走”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构想。
1979年10月,他在谈到实现现代化时,第一次明确提出要修改原来关于现代化的要求。 同年12月,他第一次使用了“小康”的概念。 1980年1月,他把到20世纪末的20年分为两个10年,初步提出分“两步走”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构想,得到了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党的十二大的肯定。
1987年4月,他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第一次使用“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这样的提法,明确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二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一步
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的目标,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十五大把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 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小康 “三步走”的实施 比较富裕 温饱 全面小康 人均GNP4000$ 2000年翻两番 2000年翻一番 人均GNP翻两番 人均800——1000¥ 小康 温饱 1988 1995 2056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20年
我国的发展战略,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两步走”,到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三步走”,突出地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国情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品格。
(二) “三步走” 发展战略的特点 第一、这一发展战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坚持了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第二、这一发展战略,把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坚持了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 第三、这一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 “小康”概念的提出及含义 “小康”——《礼记·礼运》 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理想中,“大同”是天下为公的最高理想境界,“小康”是仅次于“大同”的一种社会模式,用以描述衣食丰足、安居乐业的社会状态。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了中国现代小康的概念,明确指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小康之家”。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和七届人大四次会议概括地从三个方面对小康目标做了论述: 第一、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 第二、生活质量的提高,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第三、根据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全国实现小康是逐渐推进的,不可能规定一个统一的时刻表。
(二)总体小康的特点 到2000年底,我国人均GDP超过了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是,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 总体小康 全面小康 更高水平 内容比较全面丰富 发展较为均衡 低水平——人均800美元 不全面——侧重于物质 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 总体小康 全面小康 低水平——人均800美元 不全面——侧重于物质 不平衡——城乡、东西、 个人收入差距还较大 更高水平 内容比较全面丰富 发展较为均衡 总之,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地区差距、贫富差别没有改变;人口总量增加,老龄人上涨,就业压力大;面临发达国家科技发展的压力;经济、政治、文化体制不健全;民主法制和思想道德建设不够。 经济:GDP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更加完备 文化: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提高 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200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按当时汇率) 01----美国---------9,8247亿美元 02----日 本---------4,7661亿美元 03----德国---------1,8752亿美元 04----英国---------1,4409亿美元 05----法国---------1,3133亿美元 06----中国---------1,0808亿美元 07---意大利--------1,0776亿美元 09---加拿大----------7242亿美元 08----巴西-----------5998亿美元 10---墨西哥----------5814亿美元
1991年国家统计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了课题组,按照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个基本检测和临测值。这十六个指标把小康的基本标准设定为: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 (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 (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 (4)城镇人均住房面积12平方米; (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
(6)人均蛋白质摄入量75克; (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 (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 (9)恩格尔系数50%; (10)成人识字率85%; (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 (12)婴儿死亡率3.1‰; (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 (14)电视机普及率100%; (15)森林覆盖率15%; (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简单地说,一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越小,就说明这个家庭经济越富裕。反之,如果这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越大,就说明这个家庭的经济越困难。当然数据越精确,家里的经济情况反应也就越精确。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经济建设与改革的目标 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 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发展社会事业目标 2、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包括了这样十个方面: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八是大学入学率20%。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 2005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按名义汇率计算) 1---美国--------14,4866亿 2---日 本---------4,6638亿 3---德国---------2,7301亿 4---英国---------2,2275亿 5---中国---------2,0548亿 6---法国---------1,9727亿 7---意大利-------1,7096亿 8---加拿大-------1,0345亿 9---西班牙-------1,0190亿 10--印度----------719,8亿
2007年世界各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排名 (单位:美元) 1 Luxembourg ----------102284 卢森堡 2 Norway-------------79154 挪威 3 Qatar -------------70754 卡塔尔 4 Iceland ------------62976 冰岛 5 Ireland ------------58883 爱尔兰 6 Denmark ------------57035 丹麦 7 Switzerland ----------56711 瑞士 8 Sweden-------------47069 瑞典 9 United States ---------45594 美国 10 Netherlands ----------45429 荷兰 ------------ 104 China--------------2460 中国
本章小结 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所作出的科学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是我国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长达百年的社会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必须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构想的演进。“三步走”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4、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如何认识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总 策 划:万 霞 编写人员:万霞 李增生 迪丽拜尔·热西提 孟勤 吐尔逊古丽 吐尔逊 杜飞舟 付爱华 陈海鸣 裴杰生 朱晶 本章课件制作:裴杰生 新疆医科大学人文社科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 二○○九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