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中医脾胃 组长:顾音菲 组员:唐慧莲、严濛奇、曹添福、范帆、万冰、叶宏宇、李贵龙、王国震、刘乃少.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CNKI 知识资源总库 应用培训 内容要点 一、知网及产品体系 二、新版检索平台 三、基础功能演示 四、应用案例演示 五、实际操作.
Advertisements

走进社区、走进部门、走进农村 民进海宁市总支部. 民进海宁总支开展 “ 走进社区、走进部门、走进农村 ” 活动: 1 、为了积极履行民主党派的职能,搜集社情民意,为政府工作出谋划策。 2 、让民主党派走进群众,让群众了解民主党派。 3 、通过 “ 三走进 ” ,进行访贫问苦,搜集民情民声,构筑群众与政府的桥梁,
大家族的生存秘密 付俊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03 级 学号: 大家族的生存秘密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物种从数量和种类 来说都占了地球上物种数量和种类的绝大 多数。但教材上并没有给出具体的介绍。 这篇论文将从昆虫的生存特性和生理特 点来介绍地球上昆虫繁盛的原因。
安得广厦千万间 土地与房地产管理法 经济法.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我国的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形式与取得方式; 2. 掌握我国土地分类管理制度; 3. 掌握房地产开发用地的取得; 4. 了解房地产交易的一般规定。 能力目标 1. 能够理解国家对耕地的保护; 2. 熟悉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途径;
烟. 我对你说不 目录. 男人吸烟:伤肺更 伤胃 吸烟易致肺癌的道理人人都知道,但吞云吐雾也会伤及胃部, 增加胃癌的患病率却鲜为人知。 中国中医科学院肿瘤科副主任张培彤告诫吸烟者,这个 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烟雾会随吞咽动作进入胃部,其有害 物尼古丁将直接刺激胃黏膜,使得黏膜下血管收缩、痉挛, 胃黏膜出现缺血、缺氧的症状,形成胃部溃疡,进而导致糜.
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  元气论 元气论 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第二节 精气血津液.  1. 识记掌握  ⑴掌握精的基本概念、分类、代谢和功能。  ⑵掌握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和分类。  ⑶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  ⑷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和功能。  ⑸掌握人体神的基本概念、生成和作用。  ⑹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 
浅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治思路 三峡大学医学院 陈良金
第二节 六 腑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校第六届“新天瑞”杯创业计划大奖赛 赛前培训
中 医 诊 疗 技 术.
气机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中的 应用进展 王洪京 滕州市中医医院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中医基础理论 青海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中医基础教研室.
中医基础理论 青海医学院中医系中医基础教研室 保守魁
脾 与 胃 中医学教研室.
“藏”内脏。 脏(阴)贮藏营养(精微)物质的实质性脏器(肝、心、脾、肺、肾、心包)。 腑(阳)传导变化功能的空腔类脏器(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象”形象、征象,是指脏腑本身的形象与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
基础知识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脏 腑 返回目录.
第三章 藏象.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中医基础理论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张国华 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中医基础理论 辽宁中医药大学 郑洪新 教授.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中医基础理论》 成都中医药大学.
第三章 藏象学说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中医科 张二力.
第一节脏腑四 脏 腑之间的关 系 梁永林.
第三章 脏象学说.
中 医 诊 疗 技 术.
中医基础理论.
情人节快乐 返 回 目 录 上一页 下一页.
绪论 一、中医学的含义及其学科属性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中医基础理论.
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精的基本概念、分类、代谢及功能。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脾.
经行感冒.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第一节 精 第二节 气 第三节 血 第四节 津液 第五节 神.
精、气、血、津液、神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学教研室 尹德海.
第二篇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主要内容: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脏腑 经络 形体官窍 体质.
素问·经脉别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名师垂教 长期低烧.
第八章 病 机.
气血同病辩证.
Rapid test iFOB及Transferrin的快速檢驗試劑於上、下消化道出血中的應用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第8章 人体的营养 第1节 人类的食物.
消化功能调节药.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呕 吐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郭淑云.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概述: 脾的生理、病理 1、脾主运化,主升清 2、脾主统血 3、主肌肉四肢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胃阴亏虚.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如何调理慢性胃炎 参考资料:
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疗效与原理 陈永萍 中医博士.
第二章 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陈达理 教授
消 食 剂.
胃痛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浅表性胃炎什么症状.
第二章 藏象 第三节 六腑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 之 精气血津液 授课者:梅志刚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第四章 气、血、津液.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激光器的速率方程.
崇德小学照片 4.种类繁多的动物 桐乡市崇德小学 陈梅娟.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认识中医脾胃 组长:顾音菲 组员:唐慧莲、严濛奇、曹添福、范帆、万冰、叶宏宇、李贵龙、王国震、刘乃少

目 录 ·古代中医脾胃研究代表人物 ·脾胃主要的生理功能 ·脾和胃的相互关系 ·常见脾胃疾病及症状 ·中医脾胃的保养

古代中医脾胃研究代表人物

张仲景 (约公元150~154——约公元215~219) 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病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然而,仲景的“顾胃存津”思想却贯穿于该书的始终。张仲景认为脾胃六经病的发生,必因正气虚弱而引起。而正气虚弱原因当中,胃气虚损、津液受伤是主要因素。胃强津伤,病从热化;胃气虚弱,阳气受伤,病从寒化。胃气强弱对伤寒六经病的发展及传变起关键用。 胃气存亡与疾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胃气强或胃气得以恢复则预后佳。正因脾胃对外感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着重要意义,所以《伤寒论》以“顾胃存津”为其立法施治之本。 《伤寒论》 “顾胃存津”思想

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生于1180年,卒于1251年。 他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学术观点 脾胃为元气之本,是人身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突出强调了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认为胃气是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人身之气的来源不外两端,或来源于先天父母,或来源于后天水谷。而人生之后,气的先天来源已经终止,其唯一来源则在于后天脾胃。 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精气的输布依赖于脾气之升,湿浊的排出依赖于胃气之降。 李氏认为,只要元气充足,则百病不生,而元气虚损,多因脾胃之气不升而致。 学术观点

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约生于清代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卒于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其高祖叶封山从安徽歙县蓝田村迁居苏州,居上津桥畔,故叶桂晚年又号上津老人。 清代名医,四大温病学家之一,与薛雪等齐名。

其脾胃理论之精髓具体体现在脾胃异治、胃阴虚、护胃阳三个方面。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对脾胃思想的创新阐发

脾胃主要的生理功能

胃主要生理功能 胃主受纳水谷,是指胃气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作用。 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咽)进入胃中,在胃气的通降作用下,由胃接受和容纳,故胃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 胃主要生理功能

主运化 主升清 主统血 脾主要生理功能

主运化 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饮食物) 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脾的运化功能,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主升清 “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 “升清”,即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 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故说“脾以升为健”。

主统血 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 即是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而气的固摄作用也较健全, 而血液也不会逸出脉外而致出血; 反之,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则气血生化无源,气血虚亏, 气的固摄功能减退,而导致出血。

脾和胃的相互关系

脾胃的表里关系 脾与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脾主运输而胃主受纳消化。因此,脾病及胃影响运输消化功能,就会出现院腹胀满、消化不良。 饮食人口,皆容纳于胃,故又称胃为“水谷之海”。但是,胃虽有受纳和腐熟水谷的功能,但必须有脾的运化功能配合,才能使饮食物变化成人体能吸收的营养物质,转化成人类赖以生存的气血津液,以供养全身。 脾与胃二者之间只有如此一纳一运互相配合,才能协调完成饮食物的受纳腐熟,消化吸收及转输。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胃的表里关系

脾胃的病理关系 如果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即可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出现食少、呕吐、恶心、脘腹胀满等症。 反之,若饮食失节,食滞胃脘,胃失和降,常可影响及脾的升清与运化,出现腹胀泄泻等症。 脾胃的病理关系

常见脾胃疾病及症状

1.口味异常 2.胃炎 3.胃黏膜脱垂症 4.消化性溃疡 5.功能性消化不良 6.幽门梗阻 7.上消化道出血 8.胃癌

中医脾胃的保养

动为纲 素为常

酒少量 莫愁肠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