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分部腧穴针刺操作
一.头面颈项部腧穴 (一)头部腧穴 头部(项部除外)皮薄肉少,血管丰富,针刺时大多采用平刺0.5~0.8寸。毫针快速透皮后,刺入帽状腱膜下层(有落空感),手法以捻转行针为主,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囟会穴,小儿囟门未闭时禁针。
(二)眼眶内腧穴 具体操作如下: 1.进针前,嘱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开并固定。 2.进针时,针沿眶骨边缘缓慢刺入0.5~1寸。 3.一般不作捻转提插手法。 4.缓慢出针,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2~3分钟,防止出血。
(三)耳部腧穴 耳前三穴(耳门、听宫、听会):张口进针,由前外向后内刺入0.5~1寸,闭口留针。不宜作大幅度捻转提插,防止出血。 耳后完骨穴:斜刺0.5~0.8寸。 翳风:直刺0.8~1寸,或由后外向内下方刺0.5~1寸。不宜深刺,防止刺伤面神经干;面瘫初期手法宜轻。
(四)面部腧穴 1.四白:由内下方向外上方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若超过1寸可刺伤眼球;不宜大幅度捻转提插,防止刺伤眶下动、静脉出血。 2.额、颞穴位:平刺0.5~1寸。 3.面部口鼻周围穴: 人中、素髎向上斜刺0.3~0.5寸;迎香向上平刺0.5~1寸。 △面部血管丰富,针刺手法宜轻,防止出血。
(五)项部穴 一般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 1.哑门、风府: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禁止向上深刺。 2.风池:朝鼻尖方向刺入0.5~1寸。不宜向上深刺,向上深刺超过1.5寸就有危险。
(六)颈部穴 1.天突: 先直刺0.2寸,再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刺入0.5~1寸。 直刺过深,可刺中气管。 向两侧斜刺,可刺伤肺尖。 未贴紧胸骨柄后缘,可刺伤气管或主动脉弓等大血管。 2.人迎 左手扪住颈总动脉,在动脉内侧缓慢刺入0.2~0.5寸,不超过1寸。 深部偏外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 刺中颈总动脉,针下有粘滞感,可见毫针随动脉而动,拔针可见喷射状射血。
二.胸腹部腧穴 (一)胸胁部穴 胸部穴一般宜平刺0.5~0.8寸,胁部穴宜平刺或斜刺0.5~0.8寸。可沿肋间隙刺入。 膻中:向下平刺0.5~1寸,治乳疾向乳头方向平刺。 期门、日月:沿肋间隙平刺或斜刺0.5~0.8寸。 章门、京门:向下斜刺0.5~0.8寸;不宜直刺、深刺,防止损伤肝脾,对肝脾肿大者更应注意。
(二)腹部穴: 腹部穴一般宜直刺0.5~1.5寸。 1.上腹穴:鸠尾 2.下腹穴: △深刺腹部穴时,应缓慢、柔和,小幅度捻转,禁止提插。大动物针刺试验证明:用此法将腹腔脏器刺伤贯通后,仅出现不同程度的小出血点。如用提插与捻转并重手法时,就会扩大伤口引起大量出血,胃肠内容物溢出。 正常情况下膀胱在耻骨联合以下,但在膀胱充盈时,膀胱尖高出耻骨联合以上。所以,针刺中极等下腹穴时应排空膀胱,防止刺破膀胱。 孕妇禁刺或慎刺下腹穴,防止流产。
三.背腰骶部腧穴 (一)背部穴 1.督脉穴:向上斜刺0.5~1寸。 针刺时透皮针下较轻松,到达棘间韧带后阻力增大;穿过黄韧带进入椎管后,阻力突然消失而出现落空感,这时应停止进针。如果再继续深刺,则可能刺伤脊髓,导致四肢瘫痪。 2.膀胱经穴 第一侧线腧穴宜向内斜刺0.5~0.8寸;第二侧线腧穴宜向外斜刺0.5~0.8寸。不宜直刺、深刺,防止刺伤肺。
(二)腰部穴 1.督脉穴:直刺或向上斜刺0.5~1寸。 2.膀胱经穴:直刺0.5~1寸。 (三)骶部穴 1.八髎 八髎穴均应刺入骶后孔中,深度在1寸左右。 2.尾骶穴 长强:膝胸位取穴,沿尾骨与直肠之间斜刺0.5~1寸。针尖偏下则易刺伤直肠。 腰俞:俯卧位取穴,向上斜刺0.5~1寸。针刺过深或大幅度提插捣针,容易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
四.上肢和下肢穴位 (一)上肢穴: 1.肩腋与上臂 肩井:直刺0.5~0.8寸,孕妇慎用。 极泉:用押手扪住腋动脉,避开腋动脉刺入0.5~1寸,不留针。 2.前臂与手: ①手部穴位深度一般不超过1寸。 ②心包经前臂部穴注意不要刺伤正中神经。 ③心经前臂穴注意不要刺伤尺神经。 ④太渊穴避开桡动脉而刺。 ⑤合谷、后溪透穴时手法轻柔,不要伤及掌深弓。
(二)下肢穴 1.大腿穴 气冲等穴注意避开动脉而刺。 2.小腿穴 ①犊鼻穴取屈膝位,由外向内刺入0.5~1寸,留针时不能屈伸关节。 ②凡刺入关节腔的腧穴,手法应轻柔,不可损伤关节面,不可使关节液流出;注意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3.足部穴 ①冲阳穴避开足背动脉而刺。 ②照海穴不宜偏向后侧,防止刺破胫后动静脉。
△总的来说,项部穴要注意方向与深度,防止刺伤延髓;眼眶内穴要注意手法轻柔,勿大幅度捻转提插,防止出血;胸背部穴位宜平刺或斜刺,不宜直刺、深刺,防止刺伤内脏。四肢部穴位相对较为安全,除个别穴位注意不要损伤血管、神经外,大多数穴位都可以放心针刺。
第三节 针刺异常情况 一.晕针 晕针指针刺过程中的晕厥现象。 (一)表现 1.轻度晕针: 2.重度晕针: (二)原因 患者: 医生: 环境:
(三)处理 1.停针、拔针。 2.平卧、保暖、饮温开水。 3.指掐或针刺急救穴: 4.必要时采用现代急救措施: (四)预防 1.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恐惧心理。 2.特殊情况对症处理。 3.首次治疗者尽量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宜轻。 4.保持室内温度适宜,空气流通。 5.注意观察患者表情,及时处理。
二.滞针 针刺过程中发生的针 下滞涩、行针困难现象。 (一)表现 滞涩,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到困难。 (二)原因 1.病人 2.医生 3.留针、体位。 (三)处理 1.消除紧张,放松。 2.循按, 或在附近再刺一针。 3.反向捻回。 (四)预防 1.解释 2.手法 三.弯针 针身在病人体内形成弯曲。 (一)表现 针柄改变了刺入时的方向和角度,疼痛。 (二)原因 1.医生:手法过强;电针;针下碰到坚硬组。 2.病人:移动体位,碰撞。 (三)处理 1.针身轻度弯曲,可慢慢将针退出。 2.弯曲角度较大。 3.针身多处弯曲者。 4.体位。 △切忌强行拔针。 (四)预防 1.医生的手法。 2.患者体位。 3.注意针刺部位和针柄不受外物碰撞。
四.断针 针身折断,残留于所刺的腧穴内。 (一)表现 (二)原因 1.针具质量 2.行针手法 3.留针体位,碰撞。 4.滞针、弯针未及时处理。
(三)处理 1.镇静,保持体位。 2.残端显露。 3.残端与皮肤相平。 4.残端不显露。 5.用以上方法无法取出者,手术取出。 (四)预防 1.针前检查。 2.针刺手法;使用电针时勿突然增强电流量。 3.留针体位,保护针柄。 4.选针时要留有余地。 5.及时处理滞针、弯针。
五.针后异常感 出针后患者遗留酸痛、沉重、麻胀等不适感觉。 (一)原因:针刺手法,留针时间,体位,患者敏感。 (二)处理:①能耐受者。 ②胀痛难忍者。 (三)预防:①针刺手法,留针时间。 ②出针后可作局部按柔。
六.出血和皮下血肿 出血指针后针刺部位出血;皮下血肿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 (一)表现:出血→局部青紫、肿胀、疼痛。 (二)原因:损伤小血管;个别患者凝血机制障碍。 (三)处理:①针孔出血者。 ②内出血青紫肿胀明显。 (四)预防:①针具检修。 ②熟悉局解,手法熟练轻巧。 ③经常出现血肿者。
七.针穴疼痛 (一)原因:①针尖带钩。 ②针刺手法不熟练: ③进针时体位移动;或针柄受外力碰撞。 (二)处理:①检查针具。 ②熟悉局解。 ③平时加强练针。 ④选择适合的体位,;留针时保护好针柄。
八.针刺引起神经损伤 (一)刺伤脑脊髓 1.表现 ①刺伤延脑: ②刺伤脊髓: 2.原因 ①针刺项区风府、哑门、风池等穴,针刺方向与深度掌握不当,向上深刺,误伤延髓所致。 ②针刺胸腰段督脉穴、夹脊穴,针刺过深或手法太强,刺伤脊髓,椎间组织与血管所致。
3.处理 ①及时出针。 ②轻者静卧休息,密切观察。 ③重者送神经科抢救。 4.预防 ①项区穴注意针刺方向与深度,不可向上斜刺,不可深刺与捣针。 ②腰背正中线附近的穴位(督脉穴、夹脊穴)不可深刺与捣针。
△刺伤延脑致死案(《中国针法集锦》刘冠军主编) ×××,男,29岁,患精神病,针刺风府等穴治疗,第6天针刺后次日出现头痛,呕吐、发热、不食、卧床嗜睡,病情日益加重,数日后死亡。尸检主要发现:软脑膜充血,延髓外形变红变硬,切面可见从延髓上端至下端有一长达4cm出血区。 △刺伤脊髓致瘫案(《中国针法集锦》刘冠军主编) ×××,男,23岁,八个月前因“精神失常”,经服大量镇静药物无效,当地医生针刺大椎穴治疗。病人精神失常拒绝合作,医生针刺时手法过重,病人自觉针刺部位出现触电感,全身发麻,当即不省人事。经抢救治疗后,神志渐清,但下肢瘫痪,小便失禁,后经扶正固本中药,针灸治疗一月余,下肢有所恢复,可离杖慢行数步。
(二)刺伤周围神经 1.表现 刺伤外周神经,麻木感;感觉与运动障碍。 2.原因: 手法太重,刺激时间太长。 3.处理 24小时内及时处理,针灸、按摩、理疗、中西药物。中药可用当归、川芎、丹参等活血通经之品;西药可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三磷酸腺苷等。 4.预防 手法宜轻柔,刺激时间不宜太长,刺激量宜小,尤其在出现麻电感后不要继续下插、捣针。
九.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 (一)表现 1.症状: 2.检查:肋间隙,叩诊,听诊,气管,X线胸透。 (二)原因 胸背部穴位针刺过深。 (三)处理 1.出针,半卧位休息。 2.密切观察,对症处理:镇咳、消炎。 3.严重者抢救。 (四)预防 胸背部穴位应注意针刺方向、角度与深度,不宜长时间留针。
十.针刺引起内脏损伤 (一)表现 1.刺伤肝脾 肝脏:期门、日月、鸠尾等穴针刺过深时,容易刺伤肝脏。 脾脏:其表面无经穴分布,但脾肿大出现“痞块”时容易刺伤。 刺伤肝、脾的主要症状是:疼痛与出血。 肝区、脾区疼痛,可向背部放射。 内出血不止,腹腔聚血过多会出现腹痛、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等急腹症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失血性休克。
2.刺伤心脏 轻者可出现心胸憋闷,强烈刺痛;重者可有剧烈撕裂痛、心外射血、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乳根(左)、鸠尾。 《素问•刺禁论》有“刺中心,一日死”的记载。 3.刺伤肾脏 左肾上端平11胸推,下端平2腰椎,右肾比左肾约低1个椎体。 脾俞、胃俞、胃仓、三焦俞、肾俞、志室。 刺伤肾脏后可出现腰痛、肾区叩击痛、血尿、严重者血压下降,甚至休克。 4.刺伤胆囊、膀胱、胃、肠 疼痛,急性腹膜炎。
(二)原因 局部解部缺乏了解,针刺过深,手法过强。 (三)处理 刺伤内脏的主要表现:疼痛、出血、休克。 1.损伤较轻者,卧床休息,密切观察。 2.损伤较重者,或有继续出血倾向者,加用止血药,局部冷敷止血,密切观察病情与血压变化。 3.损伤严重,大量出血,出现休克时,采用输血、抗休克等急救措施,并送外科处理。 (四)预防 熟悉局解,针刺胸腹、腰背穴位时,注意针刺方向、深度与手法。
△刺伤心脏致死案(《中国针法集锦》刘冠军主编) ××,男,9岁,因咳嗽,咳痰在某医师处治疗。医生隔衣从心窝部(相当于鸠尾穴处)进针,针尖斜向上方,留针时可见针柄上下摆动,病儿痛甚。出针后呼吸困难,发绀、行人工呼吸无效,迅速死亡。 尸检主要表现:敛突下2~2.5厘米处各有针孔1个,心包饱满,左肺萎缩。心包上有针眼一个,相应横膈上也有针眼一个,心包腔内积血430ml,右心室前壁有-0.6×0.4厘米裂孔。系隔衣行针,针穿过横膈、心包,刺伤肺脏,心脏致死。
△刺伤肾脏病案(《中国针法集锦》刘冠军主编) ××,男,37岁,因上腹痛及胃痛作针刺治疗。医生在左右“肾区”和中脘部位针刺。三天后出现右肾“肾周围炎”,第4天从右肾区抽出潴留陈旧性血性液体200ml,第8天行右肾探查术,肾被膜内潴留陈旧性血液100毫升,肾内侧上方有一胡桃大囊肿,内有血性液体。肾后壁中部有一长为6~8厘米,深0.5~1厘米的横形裂口,行右肾切除术后痊愈。
小结 本章介绍了临床常用刺法(透穴刺法、多针刺法、深浅刺法、运动针刺法)、分部腧穴针刺操作、针刺异常情况(晕针、滞针、弯针、断针、气胸、神经损伤、内脏损伤等)等内容。作为一名针灸医师,都是必须熟练掌握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