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啤酒发酵
一、啤酒酵母 第一节 酵母及发酵机理 (一)、啤酒酵母按发酵方式分类 ⅰ 啤酒酵母(上面):最适温度15-22℃,长卵形、椭圆形等,长宽比1:2,易形成假菌丝。 ⅱ 卡尔斯伯酵母(下面):最适温度6.5-13℃,圆形、卵圆形、椭圆形,8.5*6.5μm,可同化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麦芽三糖、半乳糖、棉子糖、蜜二糖。
(二)、凝聚性(Flocculation) 啤酒酵母的凝聚特性是重要的生产特性,它会影响酵母回收再利用于发酵的可能,影响发酵速率和发酵度,影响啤酒过滤方法选择乃至影响到啤酒风味。 粉末型酵母:发酵结束时,酵母单个或数个悬浮在液体中,即使轻微震荡,沉淀浮起。 凝聚型酵母:达到某发酵度酵母凝结沉淀,即使打散结块,短时间又结块。(不能酿造高发酵度啤酒) 弱凝聚型酵母:或絮凝性酵母,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三)、酵母的培养(最适温度31~34℃ ) 酵母扩培过程:斜面种子 液体试管 三角瓶液体培养 小卡氏罐培养 大卡氏罐培养 一级繁殖罐 二级繁殖罐 发酵 28℃ 25℃ 20℃ 13~15℃ 12~13℃ 10℃ 11~12℃
空气过滤器 手柄 取样阀 接种头 螺纹密封圈 卡氏罐
连续增殖的酵母扩培设备
二、啤酒发酵机理 影响啤酒质量的主要因素: ⑴ 麦汁组成成分: ⑵ 啤酒酵母的品种和菌株特性: ⑶ 投入的酵母数量和质量状况,以及在整个发酵过程中酵母细胞生长状况。 ⑷ 发酵容器的几何形状、尺寸和材料,它会影响到发酵流态和酵母的分布、二氧化碳排出。 ⑸ 发酵工艺条件―PH、温度、溶氧水平、发酵时间。 ⑹ 灌装、灭菌过程,(风味的改变)。
(一)糖类发酵 啤酒麦汁的浸出物中糖类占90%,其中单糖约占糖类10%、蔗糖占5%、麦芽糖40—50%、麦芽三糖10-15%、DP4-DP8的寡糖20-25%,还有少量的戊糖、戊聚糖、β-葡聚糖、异麦芽糖。 啤酒酵母的可发酵糖和发酵顺序是: 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麦芽三糖 葡萄糖阻遇效应:当麦汁中含有高于0.2-0.5%葡萄糖时,葡萄糖会抑制酵母分泌麦芽糖渗透酶,抑制麦芽糖的发酵,只有当葡萄糖浓度低于0.2%时,抑制解除,麦芽糖才能开始发酵,这称之为“葡萄糖阻遇效应”。
巴士德效应:啤酒酵母对各种可发酵性糖类的发酵均是通过EMP途径代谢生成丙酮酸后,进入无氧酵解或有氧循环,酵母在有氧TCA循环可获得更多生物能(38ATP),此时无氧发酵代谢就会抑制,这种抑制厌氧发酵代谢称为“巴士德效应”。 反巴士德效应:在发酵基质(麦芽汁)中含有较高的葡萄糖(包括果糖)(0.4-1.0%),分子氧存在不能抑制发酵,有氧呼吸反而受到一定抑制,这称“反巴士德效应”,因此在麦芽汁接种酵母后主要是无氧酵解途径,也存在少量有氧呼吸代谢。
(二)麦汁含氮物质的转化 啤酒发酵初期,接种啤酒酵母必须通过吸收麦汁中含氮化合物,用于合成酵母细胞蛋白质、核酸和其他含氮化合物。啤酒酵母只能分泌少量的蛋白酶,因此,啤酒酵母只能从麦汁中吸收氨基酸、二肽、三肽等肽氮化合物,而且二肽三肽的吸收能力很低。含氮化合物吸收依赖于一系列的氨基酸输送酶。 (三)发酵副产物的形成和分解 生青味物质:双乙酰、醛、硫化物,使啤酒口味不纯正、不成熟、不协调。 芳香物质:高级醇、酯,决定啤酒的香味。
风味物质强度(Fu)= 物质在啤酒中含量/该物风味值 Fu>1.0,感到强烈, Fu = 0.5-1.0,能接受 Fu < 0.5,不会影响风味 1、双乙酰(联二酮) 致啤酒口味不纯、有甜味甚至馊饭味,浓度高时有奶油味,与戊二酮共称为联二酮。
a 芳香物质 b 生青味物质
联二酮的合成和分解过程 前驱体的形成 与酵母菌种、酵母量 (丙酮酸到乙酰乳酸) 氧含量有关 氧化脱羟成双乙酰、 降低pH、提高温度 戊二酮 氧气吸入可促进 联二酮还原(双乙酰 乙偶姻(3-羟基-2-丁酮) 丁二醇 ) 影响双乙酰分解的因素:酵母量、前期后期的强弱(后期酵母多有利)、温度、与酵母与双乙酰接触,故应防止酵母沉降。一般要求双乙酰 总量为< 0.1mg/L
2、 醛(主要为乙醛,为酒精发酵的正常中间物) 导致口味不成熟,嫩啤酒含量为20-40mg/L,成品啤酒为8-10 mg/L。 使乙醛浓度提高的因素有 ①发酵强烈 ②发酵温度升高 ③酵母加量高 ④主酵用带压发酵 ⑤麦汁通风量过少 ⑥麦汁染菌 促进乙醛分解的因素:所有促进后酵和后熟的措施、高温后熟、麦汁通风充分、提高后酵阶段的酵母浓度。
3、高级醇 形成途径 (1)酵母使氨基酸脱氨、脱羧并还原,从而转化为醇 (2)通过羟酸和酮酸形成 (3)糖通过乙酸酯形成 高级醇含量:下面法:60-90mg/L 上面法:>100mg/L(口味差)
4、酯 酯适量啤酒香,酯过高带来不舒服的苦味和果味。 酯量 下面法:60mg/L 上面法:80mg/L 促进酯量的因素:麦汁浓度高于13%、最终发酵度和成品发酵度高、麦汁通风减少、主酵和后酵中的运动增加。
5、硫化物 这类物质量很低也会强烈影响啤酒的口味和气味。 H2S:由含硫的氨基酸形成,也可因酵母缺乏或损失生长素时造成过高。 硫醇(RHS):严重影响啤酒的风味,并使啤酒有日光臭。 DMS:酵母没有改变DMS含量的能力,麦汁中的DMS会一成不变带入啤酒。 6、有机酸 有机酸来源:来自麦芽和麦汁,由发酵产生(如脂肪酸、丙酮酸、乳酸、苹果酸等)。 对啤酒影响:使啤酒口感活泼、爽口,但过多,则粗糙、不柔和、不协调,过量也即污染杂菌。
12度啤酒总酸<2.6ml(1mol/LNaOH/100ml) 7、其它的过程和转化 pH值下降(5.3-5.6到4.3-4.6)。 氧化还原势的变化。 色泽变浅(pH下降导致某些物质脱色,酵母的吸附或色泽强烈的物质析出)。 苦味物质和多酚物质的分离析出。 CO2的溶解。 啤酒的澄清。
第二节 啤酒发酵技术 发酵种类分 传统发酵 分批发酵 多罐发酵 大罐发酵 低温主酵-低温后熟 低温主酵-高温后熟 第二节 啤酒发酵技术 发酵种类分 传统发酵 分批发酵 多罐发酵 大罐发酵 低温主酵-低温后熟 低温主酵-高温后熟 单罐发酵 低温发酵-高温后熟 无压高温主酵-高温后熟 高温主酵-快速后熟等 连续发酵 菌体固定化发酵
一、啤酒发酵工艺控制 1、菌株的选择 发酵速度、发酵限度、凝聚性、回收性、稳定性等方面控制 2、麦汁组成 原麦汁浓度:8~15% 溶氧水平:3~9mg/L 其它:pH、麦汁发酵性糖、α –氨基氮、不饱和脂肪酸等。 3、接种量 德国:20~30× 106/mL麦汁 中国:15 ±3 × 106/mL麦汁
接种量和细胞增殖的关系 接种量(A)( × 106个/ml) 发酵最高浓度(B)( × 106个/ml) 增殖量B-A (× 106个/ml) 增殖倍数(B-A)/A 5.0 49.0 44.0 8.8 10.0 55.0 45.0 4.5 20.0 56.0 36.0 1.8 30.0 58.0 28.0 0.93
4、发酵温度控制 温度高,外观浓度降低快,VDK还原快;氨基氮利用快,不易酿成非生物稳定性好的啤酒。 温度低,副产物少,香味及苦味物质损失少,啤酒细腻柔和、浓醇性好,酵母使用代数多。 发酵类型 接种温度 /℃ 主发酵温度 传统主发酵天数/d 低温发酵 6~7.5 7~9 8~12 中温发酵 8~9 10~12 6~7 高温发酵 9~10 13~15 4~5
5、罐压、CO2浓度对发酵的影响 罐压/MPa CO2浓度g.(100g)-1 发酵麦汁中酵母最高浓度(× 106个/ml) 0.25 77 0.3 0.31 67 0.6 0.37 61 0.9 0.44 53 0.9(N2 压) 0.1 73
CO2浓度/ g.(100g)-1 风味 物质 /mg. L-1 0.2 0.4 0.56 乙酸乙酯 56.2 44.2 38.5 正丙醇 16.1 16.3 16.6 异丁醇 23.7 23.4 23.5 活性戊醇 6.4 5.6 5.1 异戊醇 102.0 90.0 81.0
二、传统啤酒发酵 传统式分批发酵:每批定型麦汁,经过 酵母添加、前酵、主酵、后酵、贮酒等阶段。 需要设备是:酵母添加器、密闭或敞口式前发酵池和主酵池、密闭后发酵和贮酒缸。各阶段发酵均有绝热保护层,并有室温调节装置.在厂房内进行,一般为前酵室(7~8℃),主酵室(6~7℃)后酵和贮酒室(2~0℃)。 (一)酵母的添加和前发酵 1、酵母接种量 接种后细胞密度常控制在(5~12)×10 6个/ml,压榨酵母每克有30~40亿细胞,凝聚性、自然沉降酵母泥中每克有18~25亿细胞。
接种量计算:若酵母泥密度为20×10 8 个/g,工艺规定接种后密度为8×10 6个/ml 则每公斤麦汁接种酵母泥克数 n =(8×106 ×1000)/20×108=4克 即0.4% 2、酵母添加方法 (1) 干道和湿道添加法 干道 添加法:酵母添加器中加入每批麦汁的酵母泥,加二倍的冷麦汁,压缩空气混合,进前酵池与麦汁用空气混合。 湿道添加法:酵母泥加5倍的冷麦汁,保温培养10~12h,出芽后混入麦汁,进入主酵 (2) 倍量添加法:第一锅用干道添加,发酵6~8h,加第二锅麦汁,无菌空气搅拌后发酵10~15h ,进入主酵。
(3) 分割法 (4) 递加法 3、前发酵:指接种酵母泥,是处于休眠阶段。此酵母和麦汁接触后,有数小时至十小时的生长滞缓期,才进入出芽繁殖。当酵母克服生长滞缓期,出芽繁殖细胞密度达到20×10 6个/ml,发酵麦汁表面开始起沫。 前酵时间:随接种温度、接种量变化。 一般低温发酵常在16~20小时,中温:12~14小时。 特点:糖降不明显,外观浓度降0.5~1.0ºp,温度升高0.7~1.0℃
(二)、传统啤酒主发酵 1、主发酵过程 前期:主发酵前期酵母吸收麦汁中氨基酸和营养物质,利用糖类发酵,合成酵母细胞。此阶段糖降比较缓慢,而α-氨基氮下降迅速,由于有机酸产生和麦汁缓冲物质(磷酸盐和氨基酸)减少,麦汁pH下降迅速。 中期:酵母达到最高密度时,糖降最快。每天外观浓度下降可达1.5~2.0°p,VDK峰值出现在最高酵母密度后12~24小时。此阶段大量释放发酵废热,必须冷却保持最高发酵温度。
当发酵度达到酵母凝聚点时(一般发酵度35~40%)酵母开始凝聚,发酵液中悬浮酵母细胞数开始下降,发酵糖度速率也随之降低,为了促进凝聚和保存凝聚酵母的活性,发酵后期逐步趋近于后酵温度。 后期:当主酵后期每日糖降小于0.3 °p时,泡沫消失,逐步形成泡盖,泡盖是由二氧化碳带至发酵液表面的多酚、酒花树脂、高分子蛋白质、接触空气氧化聚合而成的。在主酵结束前,小心捞去泡盖,即可下酒至后发酵和回收沉于池底的凝聚酵母泥。
2、主发酵工艺 低温下面发酵曲线
中温下面发酵曲线
典型上面发酵曲线
快速发酵实例 发酵天数 泡高/cm 品温 外观浓度 α –氨基氮 酵母浓度 酵母芽生率 VDK pH 高级醇
3、主发酵下酒的条件控制 (1)、下酒的可发酵性糖(一般应控制下酒的外观浓度) 外观浓度EA:用糖度计测出的浸出物浓度。 EA = 原麦汁浓度(1-外观发酵度F外) 外观发酵度F外= F真/r, F真= FR- ΔF 上式中r为系数,为0.81,是由巴林推算出的经验值; F真为主酵结束真正发酵度 FR 为成品啤酒发酵度 ΔF为后酵中增加的发酵度,一般为8~12% 真正浓度ER =原麦汁浓度-(原麦汁浓度-外观浓度) × r
例:12ºp啤酒的成品啤酒发酵度为64%,要求后酵中增加的发酵度为10%, 则外观发酵度F外= F真/r = (FR- ΔF) /r = (64% - 10%) / 0.81 = 66.5% 外观浓度EA = 12%(1- 66.5% )= 4.02%,真正浓度ER = 5.52% (2)、下酒温度 传统法4.5 ℃左右,,后酵需10~15d 若下酒时双乙酰比较高(>0.3mg/l) ,为提高VDK 还原,可采用5~6.5 ℃ (3)、下酒的酵母浓度 传统法5 ×10 6个/ml 为提高VDK 还原,可采用(10~20) ×10 6个/ml
(4)、沉淀酵母收集和“饲养” 酵母收集:主酵池底沉结一层酵母泥状沉淀,通常每百斤发酵液有1.75 ~ 2.5升酵母泥,上层为泡盖物质和衰老酵母,下层是热凝固蛋白质和死酵母,中层(75%)是正常凝聚酵母。 中层酵母泥送至酵母饲养室,边加无菌水(1~2°C)边经100目振荡筛,除去夹杂酒花树脂和热凝固性蛋白质,筛下的酵母泥再用1-2°C无菌水漂洗2 ~ 3次(每隔2 ~ 3小时换水一次)。 饲养:酵母保存在1 ~ 2°C冰水下(称为“饲养”)1 ~ 3天(不超过5天,每天换1 ~ 2次水), 饲养无菌冰水有适宜离子浓度(>300mg/L总离子),Ca2+≧ 50mg/L。 酵母代数:新扩大培养得到酵母,生产上称为“零”代,此酵母每参与一次发酵,收集酵母泥则增加一代。传统以七代之内为好。
(三)、传统啤酒后发酵和贮酒 后酵和贮酒目的是:糖类继续发酵、促进啤酒风味成熟、增加二氧化碳的溶解、促进啤酒的澄清。 1、糖类继续发酵 后发酵中发酵糖主要是残余麦芽糖和未被发酵的麦芽三糖。12°p麦汁中约有1.0~1.41%糖类被发酵。 温度控制:传统式后酵大多用室温来调节品温,即发酵缸无冷却或加热装置,影响后发酵品温是下酒温度、后酵室温度和发酵时放热。 大、中型厂:后酵和贮酒室分隔成若干独立室,在后酵7~10天可以控制室温3~4°C,从而保证后酵在4~5°C,在七天以后逐步降至0~1°C,使酒能进入低温贮酒阶段。
小型厂:后酵和贮酒常常只有一个低温室,一般控制在2±0.3°C。 2、增加CO2的溶解 CO2作用:CO2是啤酒的重要组成成分,它能赋予啤酒起泡性和泡沫、杀口性,也能增加啤酒防腐性和抗氧化,CO2在啤酒中溢出能拖带出啤酒芳香味散发。 要求:瓶装啤酒CO2含量常达0.45~0.53%( m/m), 啤酒CO2体积比为2.2-2.71(L/L)。 传统主酵溶解在嫩啤酒中CO2仅为0.2~0.28%(mm) 啤酒工厂常用如下经验式,预测贮酒阶段 CO2(%mm)=0.298+0.4p-0.008t(p:为贮酒缸气压(MPa),t:啤酒品温 )
3、 促进啤酒的成熟 啤酒风味成熟是复杂过程,它包括还原、氧化、酯化、聚合等过程。 在主酵结束时总双乙酰包括前驱物质水平在0.20~0.30之间,通过后酵和贮酒(主要为后酵),由醇脱氢酶还原而降低双乙酰。酵母出芽会形成双乙酰前驱物质。 啤酒发酵成熟指标之一:双乙酰 <0.1(mg/l)或更低0.05 mg/l,发酵完全停止后,由于醇脱氢酶存在,双乙酰继续缓慢还原,即使品温在0℃也能进行。
乙醛是乙醇前驱物质,在后酵中能使啤酒风味柔和。成熟啤酒乙醛 <30mg/L。 酯化:长期后酵和贮酒会增加啤酒贮藏香味,在后酵、贮酒过程,挥发酯将增加30~100%,乙酸乙酯最多。 RCHO+R1CHO≒RCOOCH2R1 RCH2OH+R1COOH≒RCOOCH2R1+H2O 硫化物超过味阀值含量,是啤酒风味有害物质。 H2S<5.0mg/l,SO2<20mg/l,CH3SCH3<0.1mg/l
4、促进啤酒澄清 (1)、影响澄清的主要因素 酵母絮凝性和酵母细胞浓度 后发酵度 贮藏温度 啤酒成分 贮酒容器 (2)、加速澄清的措施 添加五倍子单宁 添加明胶或鱼膘胶 加蛋白酶
三、 啤酒大罐发酵 (一)、概述及分类 发酵容积从小型化10~30m3逐步走向大型化100~600 m3(钱江啤酒厂600 m3)三得利200m3左右,大罐室外发酵逐步取代冷藏库内啤酒传统发酵。 大罐发酵分 一罐法(单酿罐):前、主、后、贮全部在一罐中完成 ;国内厂家一般采用此法。 两罐发酵 :i 前、主在发酵罐中完成,后、贮在贮酒罐中完成 ii前、主、后在发酵罐中完成,贮在贮酒罐中完成 国外和国内大厂、质量要求较高的厂家均采用两罐法发酵,特别喜欢使用后一种发酵法
(二)、大罐结构特点---大型化100~600m3 1. 设备外形特点 2. 罐体材料 3. 冷却套管 a 换热片式:一次性冷媒直接蒸发式换热 如用氨(或氟里昂)其蒸发温度-3~-4℃,蒸发后压力在1.0-1.2MPa b 弧形管或米勒板式:低温低压(1~3℃ 0.03 MPa)→(国内中型) 使用的是二次冷媒: i 20-30%酒精水溶液 ii 20%丙二醇水溶液
冷却夹套分为三段: 上段距发酵液面15cm向下排列。 中部在筒体的下部支撑裙座15cm向上。 锥底尽可能靠近排酵母口向上排列。 正常情况下:水的凝固点为0℃,啤酒为-2.0~-2.7℃ 啤酒冰点经验公式: t(℃)=-(A×0.42+P×0.04+0.2) A:酒精含量%(m/m) P:啤酒原麦汁浓度 c 其他罐附件 温度传感器、CIP(原位自动程序清洗)、安全网、人孔、视镜、 CO2排气管、空气管、出酒管、排酵母底网等。
(三)、大罐发酵的特点 1.加速发酵——加速发酵理论 提高发酵温度可加速发酵 传统法 (前)主 后 贮 总计 低温 8.5℃ 4.5-2.0℃ 0℃ ≮53天 8-9天 14-21天 ≮30天 中温 12℃ 7-2℃ 0℃ ≮36天 7天 9-14天 ≮20天 快速≮10天 快≮26天
大罐法 (前)主 后 贮 总计 低温 9℃ 9℃ 2-0℃ 6-7天 7-9天 5-8天 中温 12℃ 12℃ 2-0℃ 5天 5-7天 5-7天 传统酿造周期,低温需50天;中温快速>25-36天 大罐酿造周期 一罐法16-22天;两罐法 20-30天 比较:大罐可缩短周期2-3倍,大幅度降低罐数,节省投资。 16-24天 15-19天
提高酵母密度:可以使前期发酵提前,略加强中期发酵,而后期发酵没有后劲,这样也可以加速发酵,缩短时间 强化对流:(使麦汁与酵母充分接触)可加速发酵。 大罐里主要有三个推动力得到强化 a 罐底部产生的CO2气泡上升对发酵液的推动力。 b 发酵阶段底部酵母密度大于缸上部,底部降糖快,酒精生成快,造成上下罐密度差造成对流。 c 在发酵时控制罐下部温度高于上部1-2℃,由于温差引起热对流,特别在发酵后期前面推动力减小后,温差对流更能发挥作用。 快速发酵理论是大罐发酵的理论基础。
2. 节省厂房投资,节省冷耗 传统发酵在冷藏库内发酵和贮酒;而大罐发酵可部分或全部在室外,而且总面积少,厂房投资省。 传统发酵冷量多消耗在冷却厂房、空气、人、机器(泵、电机);而大罐发酵直接冷却发酵罐和酒液,而且冷却介质在强制循环下,传热系数高,大罐比传统节省50%左右冷耗。 3. CIP原位自动程序清洗消毒 传统发酵(池或罐):依赖人工清洗和消毒 大罐:依靠CIP工艺更易保证确保纯种发酵
4.大罐发酵弱点 ⑴、罐体高,酵母沉降层厚度大,酵母泥使用代数一般比传统低(只能使用5-6代) ⑵、贮酒时,澄清比较困难,过滤必须强化,如现在一般啤酒厂使用硅藻土、PVPP(聚乙酰聚吡咯烷酮) ⑶、由于大罐体积大,罐壁温度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一致,这样给发酵控制带来困难
(四)、大罐发酵工艺 1. 麦汁控制 ⑴、溶解氧水平高(密闭)(8-9mg/L) ⑵、清明透亮,冷凝固蛋白去除。 ⑶α-N比传统要求严格≥180mg/L(12°p) 2. 酵母品种 ⑴、CO2高浓度,发酵变化大 ⑵、稳定性好,菌株不易退化。 ⑶、凝聚性好,排放酵母方便。
3. 接种量、接种温度(起酵 )、主酵温度 ⑴、麦汁直接进缸,为了缩短发酵时间,大多采用较高接种量0.6-0.8%,接种后酵母密度为(15±3)×106(个/ml),为了减少双乙酰(VDK)前驱物质α-乙酰乳酸生成量,要求满罐在14-18小时内。 ⑵、接种温度主要是控制酵母繁殖阶段温度。一般低于主酵2~3℃,目的是使酵母繁殖在较低温度下进行,可减少酵母代谢产物过多积累。 ⑶、主酵温度 低温 (9~10℃):用于>11°p麦汁或发酵周期>20天 中温(11~12℃):普遍用于新引进菌株、快速发酵菌株,制淡爽啤酒 ,周期<18天
4.连二酮(VDK)还原 低于主酵温度2~3℃这是模拟了传统发酵,这样有利于啤酒风味,但还原时间较长,一般要到7~10天,酵母不易死亡和自溶。 和主酵温度相同,实际上是发酵不分主、后酵,操作容易,还原时间短,许多工厂在旺销期缩短时间,大多采用。 高于主酵2~3℃,高温还原,可缩短至2-4天,这是近代快速发酵的一大特点。 酒厂大多采用后两种方法,前一种主要生产质量好、口味佳的啤酒。
5、冷却、降温过程 一般要求VDK低于0.1mg/l才称还原阶段结束,这时就可降温 控制冷媒进入量来调节降温速率,降温速度控制在0.2-0.3℃/h,在不同温度下啤酒最大浓度在3℃,这样: ⑴ 前期冷却主要依赖于筒体上段:近罐壁啤酒降温向下流动(温度 >3℃),其 中段罐流型为近罐壁向下流,中央啤酒向上流动进行热交换。 ⑵ 降至3℃以后,主要依赖锥底,其次是筒体下段夹套冷却。
温度线 双乙酰变化线 浸出物变化线 小箭头为排酵母时刻 1.2 温度线 双乙酰变化线 浸出物变化线 小箭头为排酵母时刻
6、酵母的排放和收集 7、罐压控制 在传统式发酵中主酵是无罐压或微压(密闭回收CO2)下进行,发酵液中CO2是酵母的毒物,会抑制酵母繁殖和发酵速率。因此大罐发酵主酵阶段采用微压(0.01-0.02MPa)主酵后期才封罐,逐步升高,还原阶段1~2天才升至最高值。
压力变化线
下酒时刻 低温主酵—高温后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