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 城 师 范 学 院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因数与倍数 2 、 5 的倍数的特征
Advertisements

3 的倍数特征 抢三十

3 的倍数的特征 的倍数有 : 。 5 的倍数有 : 。 既是 2 的倍数又是 5 的倍数有 : 。 12 , 18 , 20 , 48 , 60 , 72 , , 25 , 60 ,
因数与倍数 2 、 5 的倍数的特征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扶余市蔡家沟镇中心小学 雷可心.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2.5 函数的微分 一、问题的提出 二、微分的定义 三、可微的条件 四、微分的几何意义 五、微分的求法 六、小结.
第三节 微分 3.1 、微分的概念 3.2 、微分的计算 3.3 、微分的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实例 : 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第四单元 100 以内数的认识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本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 2 、 3 、 5 的倍数特征,同学们要注意观察 和总结规律,掌握 2 、 3 、 5 的倍 数分别有什么特点,并且能够按 要求找出符合条件的数。
做个百数表. 把表格填完整,仔细观察,你还有什么新发现 ?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目标 1. 初步掌握 100 以内数的顺序。 2. 初步会比较 100 以内数的大小。 3. 初步结合具体事物,使同学们 感 受 100 以内数的意义,会用 100 以 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第四单元 100 以内数的认识
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小学 邓华.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下面哪些数是 2 的倍数?哪些数是 5 的倍数? 2,5的倍数的特征:只看个位上数就能进行判断。 2的倍数:个位上是0,2,4,6,8的数。
练一练: 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并指出这些点相互间的关系: -6 , 6 , -3 , 3 , -1.5, 1.5.
2 、 5 的倍数特征 集合 2 的倍数(要求) 在百数表上依次将 2 的倍数找出 并用红色的彩笔涂上颜色。
《解析几何》 乐山师范学院 0 引言 §1 二次曲线与直线的相关位置.
10.2 立方根.
四种命题 2 垂直.
常用逻辑用语复习课 李娟.
会计学专业基础课堂之 基础会计(初级会计) 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5.3 定积分的换元法 和分部积分法 一、 定积分的换元法 二、 定积分的分部积分法 三、 小结、作业.
不确定度的传递与合成 间接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估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C++中的声音处理 在传统Turbo C环境中,如果想用C语言控制电脑发声,可以用Sound函数。在VC6.6环境中如果想控制电脑发声则采用Beep函数。原型为: Beep(频率,持续时间) , 单位毫秒 暂停程序执行使用Sleep函数 Sleep(持续时间), 单位毫秒 引用这两个函数时,必须包含头文件
在PHP和MYSQL中实现完美的中文显示
3.解:连续掷同一枚硬币4次的基本事件总数为 ,
                                                                                                                                                                
 做一做   阅读思考 .
What have we learned?.
第十章 方差分析.
整合思维导图的初中英语教学设计 主讲人:卢璐.
若2002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 亿元,如果 ,那么经过多少年国民生产总值 每年平均增长 是2002年时的2倍? 解:设经过 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002年时的2倍, 根据题意有 , 即.
第一章 函数与极限.
计算.
数列.
C语言程序设计 主讲教师:陆幼利.
简单介绍 用C++实现简单的模板数据结构 ArrayList(数组, 类似std::vector)
学习目标 1、什么是字符集 2、字符集四个级别 3、如何选择字符集.
线段的有关计算.
相似三角形 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刘静会 电话:
线 性 代 数 厦门大学线性代数教学组 2019年4月24日6时8分 / 45.
5.2 常用统计分布 一、常见分布 二、概率分布的分位数 三、小结.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用计算器开方.
实体描述呈现方法的研究 实验评估 2019/5/1.
1.2 有理数 第1课时 有理数 伏家营中学 付宝华.
成绩是怎么算出来的? 16级第一学期半期考试成绩 班级 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总分 1 张三1 115
iSIGHT 基本培训 使用 Excel的栅栏问题
§6.7 子空间的直和 一、直和的定义 二、直和的判定 三、多个子空间的直和.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认识几分之几 gjq.
第4课时 绝对值.
多层循环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Dim i As Integer, j As Integer
分数再认识三 真假带分数的练习课.
第15讲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主要内容: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记忆的基本过程是由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环节组成的。
第二节 函数的极限 一、函数极限的定义 二、函数极限的性质 三、小结 思考题.
第三节 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 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总平方和可以分解为三项: (10.10).
总复习.
基因信息的传递.
找 因 数.
认知心理学 主讲教师:杜天骄 中国医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3.4 角的比较.
本底对汞原子第一激发能测量的影响 钱振宇
位似.
入侵检测技术 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毕玲.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盐 城 师 范 学 院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全国高等师范院校 实 验 心 理 学

第九章 记忆实验 第一节 实验研究记忆的变量和材料 第二节 记忆研究的实验程序 第三节 记忆的三种系统

《论记忆》的贡献 1875年,艾宾浩斯受费希纳《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的启发,开始记忆研究的实验构思。他用精心控制的自然科学方法,研究英国经验主义者所描述的联想过程。1885年,艾宾浩斯的力作《论记忆》终于问世了。这部心理学名著主要有二方面的意义:一、突破研究高级心理活动的方法学“禁区”,强化了心理学的科学性;二、大大充实了实验心理学的内容,为扩大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创造了条件。

记忆实验研究的变量 自变量 自变量必须具备“定性”和“定量”二个条件。以刺激材料为例,如果各刺激单位性质不稳定或者渗入其它性质的材料,那么实验就不可能获得准确的量值。艾宾浩斯设计“无音义音节”,目的是寻求能够精确定量的材料。所谓定性,就是保持刺激的性质,克服不确定性。

自变量(2) 在记忆实验中,设计无意义材料为的是防止产生联想。由于受试者在知识、经验、理解上的不同,一旦产生联想,就会产生不同的记忆效果。设计有意义刺激材料,要求划分“相等的意义单位”,也是为了使每个受试者在实验中接受性质相同的自变量。

自变量(3) 刺激呈现的速度、间隔时间的长短;刺激的空间位置和距离;预先学习的遍数和时间等。 刺激作用的感觉通道或方式,实验的干扰条件。 实验研究的内容特点——回忆还是再认。

因变量(1) 因变量可分成二大类:回忆类和再认类。 回忆实验要求受试全部或部分再现先前接受的刺激材料; 再认实验中,受试是面对再次呈现的刺激材料,进行有选择地再认。

因变量(2) 回忆类实验的反应量值比较直接,例如“记忆广度量”,取绝对量就可以说明问题。 再认类实验的因变量大多数需要经过运算,相对说是间接获得的。例如“节省分数”。

因变量(3) 回忆类的实验:“系列回忆”、“自由回忆”和“组对回忆”。 (1)系列回忆要求记录符合系列顺序的量值或错误量。 (2)自由回忆不要求受试刻守刺激呈现的序列顺序,允许随意提取记忆项目。

因变量(4) (3)在组对回忆程序中,刺激是成对呈现,如“苹果—茄子”成对,受试回忆时主试再现“苹果”一词,看受试能否回忆出“茄子”这个反应词。

因变量(5) 再认有两种程序:第一种是“Yes/No式”的实验,这是一种“二择一”程序。受试的任务是从混入一定比例无关刺激的材料中分辨出先前学习过的有关刺激来,反应报告只有“Yes(是)”,“No(否)”两种。 第二种是“迫选再认”程序, 这是“多选”程序。受试必须在多个选择中作出一次反应,其猜中的概率小于“二择一”程序中的猜中概率。

控制变量(1) 记忆实验中控制变量有的是外显的,有的却是内隐的。控制外显的变量相对容易些。从构思实验起,充分考虑刺激材料、呈现方式、实验环境、仪器性能、间隔时间、计量精度、感觉通道、样本大小、受试分布以及指导语等环节的编排准备,一般都能有效控制。

控制变量(2) 控制那些无从确切把握的因素比较困难。这主要有受试的动机、态度、情绪等社会性变量,以及饥饿、病症、疲劳等机体内部的变量。

记忆研究中的典型材料 无意义音节 艾宾浩斯首创“无意义音节”,目的是提供大量难度相等的材料,控制刺激项目可能引起的联想。他的无意义音节共有2300个,每个音节由一个元音和首尾两个辅音组成。

有意义材料(1) 有意义材料十分广泛,可以是诗歌、散文、句子、词汇,图形、音乐等。 使用有意义材料会使反应变得错综复杂,研究者不得不采取措施。例如,将有意义材料分解成容易归类或便于“词定量的子单位”,这些子单位可以是“意群”、“韵律”、“音节”、“长度”等。

有意义材料(2) 巴特莱特认为采用无意义刺激材料,对于日常记忆缺乏现实意义。1947年,G.阿尔波特和普斯特曼有意编造几个战时谣言故事,并使这些故事相当自由地发展起来,然后注意它们在传播中的变化。结果在传播过程中,每个人都加上一些自己在知觉和回忆中的错误,而这种变化是与传说中的人对所在地区的恐惧和愿望相一致。

其他材料(1) 如图形材料,设计时要考虑“复杂性”、“抽象性”和“相似性”三条线索。前人的经验表明:受试面对要求其学习、记忆的图形刺激所做的“意义搜索”过程,要比通常认为的“留下感觉印象”的过程复杂得多。

其他材料(2) 除“图片材料”外,其它比较特殊并具有典型性的材料还有:如听觉记忆材料、嗅觉记忆材料、动作记忆材料。

记忆研究的仪器 艾宾浩斯把无意义音节表放在面前,用一个节拍器或手表的滴答声作为时间标准,以每次0.4秒的速度阅读。缺点是在视野中同时呈现几个音节刺激项目会造成干扰,如“倒转联系”。 缪勒和舒曼在1894年把字表贴在一个鼓形体的圆周而使之在一个小屏后面旋转,屏上的小窗在一个时间内只呈现一个音节,从而使实验程序标准化。

记忆研究的实验程序 回忆程序 回忆的实验程序设计自艾宾浩斯起,是一个继承发展的过程,新老方法在运用时孰优孰劣要视研究目的而定,因而研究者有必要对这些方法全面了解,比较使用。

系列回忆法(1) 系列回忆法是后人对艾宾浩斯以及早期关于回忆研究程序的概括,这种方法的主旨是测量受试达到某种记忆标准所需的学习时间或学习遍数,所以又称“学习时间(遍数)法”。

系列回忆法(2) 系列回忆法的基本程序:实验者根据材料特点先确定“熟练的标准”,要求受试背诵实验材料,直到符合标准为止。为了达到“标准”,受试需要一定时间或者经过多次“尝试”,根据时间或遍数确定受试的回忆水平。

系列回忆法(3) 早期的“系列回忆法”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如,有人在“系列回忆法”的基础上发展了“节省法程序”等。 但早期的这种方法也有不足。譬如当受试很快报告完毕,而检验又不能通过时,计量工作怎么做?又如受试经过6次“尝试”学会了95%,余下的5%可能再需要6次甚至更多的“尝试”,又怎么计量?

系列回忆法(4) 修正后的系列回忆法定名为“提示法”和“预料法”。 “提示法”就是在限定的一次或几次呈现刺激材料之后,要求受试背诵,主试在受试背诵发生迟疑时进行提示,在发生错误时予以纠正,直到全部背出。实验者根据记下的提示次数或纠正次数,计算得分。

系列回忆法(5) “提示”的反面就是“预料”,“提示法”一问世,派生的方法就不断出现。如,采用逐个提示的程序,即要求受试回忆时,不管是否能够说出,主试都及时予以提示,给予反馈。这个方法直到今天仍为许多研究者采用,就是“对偶回忆法”。

系列回忆法(6) 运用“系列回忆法”可以很容易地研究回忆的系列位置特点。通常是一遍一遍地呈现系列刺激,直到受试能准确无误地预先说出下一个项目,实验者统计预报每一个项目出现的错误或错误率。

对偶回忆法(1) 对偶回忆法又称“成对联合法”,是由卡尔金斯于十九世纪末提出来的。 对偶回忆法有两种程序,一是预期法,二是检验法。

对偶回忆法(2) 预期法的程序:第一步先单独呈现刺激项目,要受试努力预想对应的反应项目;第二步将刺激项目和反应项目成对呈现。刺激材料全部呈现完毕后,实验者改变顺序做第二轮。每出现一次刺激项目就要求受试尝试报告反应项目,不管受试能不能报告,间隔一过就同时呈现刺激项目和反应项目作为强化,这样一轮一轮直到受试全部记住为止。

对偶回忆法(3) 预期法的程序使人联想到“系列回忆”中的提示程序。预期法汲取了提示法的养份并作了改进:首先改变系列呈现的顺序,实验者每做完一轮就改变呈现顺序,克服了上一提示对下一项目的刺激效应。其次改变不规则的插入式提示,排除了实验者提示操作中的额外干扰,有利于建立稳定的刺激一反应程序。

对偶回忆法(4) 检验法程序不同于预期法的是,受试先学习材料的所有刺激和对应的反应项目,然后进行检验。实验者以限定的时间呈现学习项目(如每次3秒),检验时只呈现刺激项目,要求受试报告反应项目。检验程序也是一轮一轮地进行,以受试全部通过为终结,每实验一轮也要改变呈现顺序。

对偶回忆法(5) 对偶回忆法程序在如何选择材料和组对方面是很有讲究的。 安德伍德等人的研究表明,学习材料越有意义,就越容易记住,反应项目有意义比刺激项目有意义更重要。 佩维奥等人证明,词的具体性是衡量记忆难度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因为具体的词汇能唤起生动的心理映象(或意象)。

对偶回忆法(6) 能够引起对偶联想学习的最强有力的一个变因是刺激物的相似性。 欣茨曼以大中学生为受试,分别学习相似度高或低的两种材料,每组八对。相似度高的刺激项目由五个字母组合成四个三辅音,相似度低的刺激项目无重复辅音字母。两种材料各项都分别与从1~8的数字组对。结果当刺激相似度低时,记忆容易;相似度高时,记忆受到干扰。

自由回忆法(1) 1894年,柯克帕特里克第一次采用“自由回忆”法,该方法允许受试随意回忆而不必因循刺激的顺序。 这种方法看上去十分简单,当时的大多数研究者对之不屑一顾。艾宾浩斯对这种方法的评价是“粗糙,肤浅”,原因之一是它不符合联想主义的传统。

自由回忆法(2) 自由回忆法程序确实比较简单,然而经过若干年的研究,人们普遍认识到自由回忆也遵循某些规律。受试的无顺序回忆实际上表现出三条规律:

自由回忆法(3) 第一,能体现系列位置效应。迪斯和考夫曼1957年以每秒钟一个的速度向受试念刺激词,这一实验揭示了二种效应:新近效应(recency effect),表示末尾刺激的词回忆最好;首位效应(primacy effect),表示最先呈现的刺激回忆效果次之。在一个长的刺激程序中,刺激的中间部分回忆相对难些,曲线中间部分起伏不大,水平最低。

自由回忆法(4) 第二,表现出一定的结构。 鲍斯菲尔德(Bousfied,1953) 以完全随机的方式向受试呈现四类名词(动物、人名、职业名称、蔬菜名称)共60个。结果受试的回忆是分类的。 1962年塔尔文(Tulving)选了一系列假设是互不相关的16个单词作为刺激,以不同的顺序呈现16次。分析受试每次自由回忆的结果,发现每次反应的顺序与最后一次的反应顺序都有联系。塔尔文把这种现象归结为“主体组织”。

自由回忆法(5) 第三,没有耗尽全部有关记忆。柯克帕特里克证明,自由回忆之后残存的记忆用再认测验还能提取。

重构法(1) 重构法又称重建法。它是让受试复现刺激项目的次序或排列。1894年,闵斯特伯格和比格浩姆第—次用此法做实验。 程序是先由实验者向受试呈现刺激系列,然后将打乱顺序的刺激项目交给受试,要求按照刺激呈现的次序或位置复原。

重构法(2) 适合重构程序的刺激材料并不限于文字言语,且刺激项目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二维甚至更复杂的。实验者要做的工作中最主要的是如何记分。 常用的指标是以重构顺序的错误数或正确数衡量回忆水平。

重构法(3) 实验中达到正确顺序最大的量是:(单个系列的项目数一1) ×系列数=正确顺序总数。 一系列中可能发生的最大错误数与最大正确数相同,错误百分数=(实际错误数)/(正确顺序的总数) 若一实验的刺激系列由20项目组成、实验共10轮,每轮调整项目的排列顺序。根据公式得正确顺序总数是(20—1)×10=190,实有错误数42个,则错误百分比=42/190=22.1%。

重构法(4) 另一种记分方法是根据受试在达到完全正确的重构前实验者需要呈现多少次刺激项目来衡量的。 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结论反映了受试识记或回忆的速度。

保持的实验程序 在保持程序中受试的任务是对再次出现的刺激项目进行判断,而不再是直接从记忆中提取。 研究保持的方法不限于“再认法” ,“重构法”也可以研究保持问题。

再学法(1) 再学法的另一名称是“节省法”,是艾宾浩斯早期创立的方法。 节省的百分数=(初学时诵读次数—再学时诵读次数)/初学时诵读次数*100 节省的百分数是测量保持量的一个有效指标。如某材料不需要再学就能回忆出来,则节省100%,再学遍数同初学遍数一样,节省等于0。

再学法(2) 艾宾浩斯用再学法做了一项典型的实验,他把60张16个音节的分别读了8、16、24、32、42,53、64遍,并在24小时后重新学习,直到背出。用节省分数表示的保持量是练习遍数的函数。

再认法(1) 早期的再认实验是在心理物理学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当时有人将重量或声音进行前后比较的时距加长,以揭露受试对标准刺激的保持究竟能维持多久。 20世纪初,有人开始用再认法从事记忆项目判断的实验研究:先向被试呈现一系列刺激项目,接着将含有先呈现刺激项目的另一系列刺激项目向受试呈现。把先呈现的刺激称为有关刺激,后呈现的包括有关和无关两部分刺激。

再认法(2) 如有关刺激有20项,无关刺激有30项,合起来就有50项。刺激呈现后,要求受试逐项判断并作“是”或“否”的反应,“是”表示判定这项刺激在第一次呈现中曾经看到过的。 采用这种程序有两种计算方法:

再认法(3) (1)当“有关刺激数”不等于“无关刺激数”时, 分数=(正确再认的百分数)—(错误再认的百分数) (2)当“有关刺激数”=“无关刺激数”时, 分数=[(正确再认数)—(错误再认数)]/(有关刺激数+无关刺激数)

再认法(4) 校正误差的公式: 保存量=(认对有关、无关刺激的量—认错有关、无关刺激的量)/(有关刺激数+无关刺激数)

系列再认法 实验程序:实验者准备两套或两套以上刺激系列,分别呈现,然后混合所有的刺激项目并逐项再呈现,要求受试报告呈现的刺激项目属于哪一系列。 在这个程序中省去传统再认法中的无关刺激材料。

时距保持法 1963年英特马和特拉斯克选用两套卡片,其中一套卡片每张上面一个词,另一套上有一对词。呈示一个词的卡片受试不必报告,对二个词的卡片,受试须报告哪一个词是后出现的。结果:一、两个单词过去出现的时间彼此相距越长,对其中后出现的那个就越容易认出;二、两个单词呈现的时间都离再认时较远,则区别其中后出现的一个就越困难。

容量保持法 设计一套刺激材料,一般是文字的,要求各项(如单词)可分为几类,各类量相等,并预置负荷量标准。实验时先从低负荷量做起,实验者呈现三个项目,问一个问题,受试则根据先前阅读过的项目选择适当的回答。实验者等受试回答完毕,就补充一项刺激使受试的负荷量不变。

短时记忆的研究程序 记忆广度法(1) 最早是由贾克布兹创用,是根据系列回忆法稍加改动形成的。研究者事先准备一系列包含若干项目的刺激材料,各项目分别有3—12左右的数字符号。实验时,主试口述或用速示器向受试呈现某个刺激项目,刺激消失即请受试按照同样的次序说出刺激内容。实验的目的是根据受试的反应度量他能正确记忆多少项目。刺激内容可以是数字、符号、单词等等。为了避免误差,一般得准备多套等价的材料。

记忆广度法(2) 实验从一个短的刺激开始,逐步增加长度,直到被试回答发生错误为止。 记分方法: (1)每种刺激长度为四个,每一个完全记住的项目给1/4分。 (2)受试做对了8个数目的刺激,没有通过9位数刺激。则他的“广度”至少是8,但够不上9,于是取两数的中点记分,即8.5分。实验可以进行几轮,算出每轮得分的平均值再平均计算得分。

部分报告法(1) 斯佩林针对传统的短时记忆方法,设计了部分报告法。全部报告法测量受试一次识记的全部刺激,但实际上,即使受试记住了某个刺激,在报告时也总会遗忘一部分,实验者最后检测到的量值是偏低的。部分报告法运用随机原理,使报告分段进行,有效地控制了报告时滞引起的误差。

部分报告法(2) 斯佩林的研究将全部刺激项目排成矩阵。刺激以50毫秒呈现,在刺激消失的同时,某一信号随即出现,受试根据约定信号的种类(例如,高音——第一行,中音——第二行,低音——第三行)报告相应的刺激行项目。 根据报告的准确率很容易计算出受试的记忆量。例如,对每行有4个字符的刺激,受试平均报告量是3.05个,则准确率为76%,又知刺激项目的总字符是12个,则知受试瞬间记忆量为9。

分散注意法(1) 分散注意法程序的关键是在记忆保持阶段,为了防止受试利用刺激间隙进行重复练习,必须把他的注意从记忆的材料上转移开来,1959年彼得森夫妇设计受试对三个字母组合的记忆(例如X—J—R)测验。以三音串连的方式呈现1秒钟,紧接着给受试1个3位数字,让他从这个数开始每次减去3地倒着计算。实验者在适当的间隔时给予一个信号,这时受试必须立即对原刺激作出回忆。

分散注意法(2) 确定的回忆间隔分别是3、6、9、12、15和18秒。结果仅仅间隔3秒,受试显然就有了遗忘(正确回忆率是90%左右)而到18秒时,回忆的正确率猛降到了10%以下,其遗忘的发展也具有艾宾浩斯曲线的趋势。

长时记忆的研究程序 回忆时的学习 这不是一种现成的程序,而是一种设计技巧。 例如,某实验用一套刺激材料,要求受试在1分钟,5分钟,20分钟,1小时乃至更长时间后去尝试回忆时,保持量可能不会顺次减少,原因是每次尝试回忆实际上都是一次复习。

回忆时的学习(2) 因此,如实验是测验几种不同保持时距。最好为每一个将要测定的时距选择一组等价的材料,或者组织可以相比的受试样组。

持续记忆法(1) 持续记忆法被认为是改进了的、适于长时记忆研究的好方法,它有两种变式:“持续再认记忆法”和“持续成对联想法”。 艾宾浩斯的遗忘实验,反映的是自19分钟到31天的保持量值,而近期的研究已将1分钟定为短时记忆和长期记忆的分界点。那么有什么办法去研究或填补这一段十几分钟的研究缺陷,这就是所谓“持续法”设计的出发点。

持续记忆法(2) 贝格和威克尔格伦让受试看很长的一系列十分简单的句子,如“他在刮脸时会割着自己”,每个句子出示7.5秒。受试对每个句子,如果以前曾看过,就用“相同”表示;如果没有看过,就用“不同”表示。这样,受试初次遇到一个句子,正确反应是“不同”,而第二次见到时,正确回答就是“相同”。

持续记忆法(3) 受试要连续4天分4次进行6720个句子的测验,每次时间3.5小时。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测验中间插进去的新句子的数量从0到960。插入句子与记忆保持的时间间隔相当,这个时间间隔是从(接近)0秒到120分钟不等。结果在同一实验中,得到了在完全不变的条件下,从6秒到7200秒各种不同时间间隔后的遗忘过程。

持续记忆法(4) “持续成对联想法”实验的做法与持续再认法相似。第一步,出示一对项目,受试同时识别刺激项目和反应项目。第二步单独出示刺激项目,而受试试图回忆反应项目,在识记和测验那一对出示物间有许多插入的项目,也同时是对其他成对出示物的识记和测验。这样被研究的记忆保持时间间隔就有了一个广阔的变化范围。

第三节 记忆的三种系统 瞬时记忆: 斯佩林1960年的研究结论是瞬时记忆公认的典型证据。由于他独创50毫秒瞬间显示刺激揭示人类具有超过5个以上项目的记忆量,确立了瞬时记忆的时间限度。

瞬时记忆(2) 斯佩林在1960年做了第三个实验,实验用刺激是由四个英文字母和四个阿拉伯数字混合排成两行组成的。使用全部报告程序和两种部分报告程序。第一种部分报告程序同前述方法相同,高音出现报告上行,低音出现报告下行。第二种部分报告程序是:出现高音报告阿拉伯数字,出现低音报告英文字母。

瞬时记忆的内容(3) 假设视觉影像具有符号信息的意义,这个信息中应有数字和字母的区别,所以第二种部分报告结果仍然会比全部报告法结果好。例如,高音出现,受试对刺激有了意义分类,可以很容易地忽略字母,检出数字来报告,但实验结果发现第二种部分报告并不优于全部报告。这个假设被推翻了,结论是所储存的影像中没有字母和数字的区别,而只以空间上型态储存感觉信息,是一种模写式的感觉登记。

短时记忆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单一记忆过程”的理论。1957年迪斯和考夫曼用“自由回忆”法实验获得“首位效应”和“近因效应”的概念,使人们开始怀疑记忆的单一过程论。 彼得森的“短时记忆”实验说明,在记忆内容得以长期保存之前确实有一个阶段对新近刺激产生良好的记忆,于是记忆过程的“二分说”有了根据。接着斯佩林的实验问世,“二分说”又受到冲击。

短时和长时记忆的分类(1) 实验:在呈现全部刺激后,令受试做算术题30秒,然后要求回忆刺激项目。 预测一:依照“单一论”,由于插入30秒解题时间,每个项目的保持时距都加长30秒,回忆结果应当是各个位置的保持率普遍降低,表现出图a的曲线。

短时和长时记忆的分类(2) 预测二:根据“二分论”,延长30秒的保存时距,刺激项目中最后几个已不再储存在短时记忆中,受试所能回忆的都应当是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的。比较已经成立的长时记忆结果,典型的自由回忆曲线中,前段和中段不会有所变化,而后段因为超过长时记忆的单位限量,曲线有很大变化。实验结果证实预测二,认为确实存在两个记忆阶段。

短时和长时记忆的分类(3) 波斯特曼等人用四类材料实验:(1)关系密切的字;(2)出现次数高的字;(3)出现次数低的字;(4)没有关系的字。用快、慢两种速度呈现。结果材料内容和呈现速度只影响长时记忆的储存,而不影响短时记忆。 米尔纳1966年发现,一位癫痫病人切除部分脑后,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均完整,但无法将近因刺激转移到长时记忆中去。因此,他认为,除非有两种记忆系统,否则就难以解释。

储存形式(1) 瞬时记忆以很短的时间“登记”刺激的物理型态。 短时储存的信息具有听觉性质。康拉德(Conrad,1964)首先证明,在记忆广度的实验中,错误反应与正确反应在声音上有关。

储存形式(2) 康拉德在选用两组容易混淆的字母BCPTV和FMNSX为材料,用每分钟80次的速度以视觉方式逐一呈现出来。呈现顺序随机安排,每呈现6个字母以后,让受试回忆并写出来,回忆不出就猜,但不可不写。结果回忆出现错误,主要与原有刺激的声音特性有关,记忆混淆经常发生在声音相似的项目之间(如B和C,S和X)。

储存的容量(1) 短时记忆的容量与感觉记忆相比是有限的,根据记忆广度的测量,公认的结果是7±2。这个数字的单位是什么? 米勒主张用“块” (Chunk)作度量单位,他解释所谓“块”就是将几个编码归并成一个的过程,高水平的单一编码能表示出低水平的几个编码。

储存的容量(2) 人的组块能力取决于过去对“块”的经验。莫道克1961年采用“分散注意程序”,研究一个单词和三个字母组合(辅音字母组合)的情况下的记忆效果。尽管字母数相同,但记一个单词显然比记三个字母组合好得多。这说明通过组块能提高记忆能力。

遗忘的原因 凯佩尔和安德伍德(1962)对两张实验结果曲线图进行分析。对每一名受试作三次测试,结果第一次几乎没有遗忘发生,第二次遗忘发生了,而第三次遗忘曲线已接近曲线b了。他们认为,曲线b是由于实施多次测试获得的,因此推测,短时储存的信息很快就遗忘是由于以前的许多次尝试对后来的储存产生了干扰。

长时记忆 来自短时记忆系统的信息是如何存入长时记忆系统的?这是每个研究者所关心的。实验研究大致有三个方向。

信息存入(1) 第一“复诵”的作用。 朗杜斯要求受试记忆“自由回忆刺激项目”,同时出声复诵,并将受试的复诵内容录音。结果:当第一个项目出现时,受试反复背诵这个项目;在第二个项目出现后,受试分别复诵两个项目,平分注意力;当第三个项目出现时,受试三分注意力,分别复诵三个项目;当以后的项目出现时,由于间隔时间的限制,无法兼顾所有项目的复诵。

信息存入(2) 朗杜斯采取求回忆率以及过三星期进行“再认检验”进行实验,结果复诵次数多的项目回忆率较高,再认率也高。 这种复诵也是首因效应的机制之一。

信息存入(3) 第二“意义程度”。 意义程度是指材料项目引起联想的程度。关于“无意义音节”、“英文词”、“汉字”的联想程度都有研究,通常以60秒为标准,用联想到的字数表示意义程度的高低,但这类研究不能区分刺激和反应变量各自的作用。 后来运用“对偶回忆”程序进行研究,结果反应项意义度影响较大,而刺激项意义度影响很小。

信息存入(4) 第三“复诵”的条件。 结论:(1)复诵的时间长,次数增加,促进信息向长时记忆转储的过程。 (2)受试反复接触刺激项目的机会愈多,记忆信息转存得愈快。

储存的特征(1) 关于长时记忆储存信息的特征大概有两种观点: (1)以语意形式储存;(2)不仅以语意形式储存,也以声音形式储存。

储存的特征(2) 认为长时记忆信息储存具有语意特征的观点,主要来源于“误认实验”。 “误认实验”假设,如果长时记忆的信息以语意形式储存,“误认”的可能不应当超出机会的发生率(机率),许多“误认实验”都支持“语意”储存。

钦茨和布希克的实验(1) 钦茨和布希克用系列配对程序,共有16个刺激词,其中每两个为一组同义词。如“卡车”和“货车”,共有8对同义词。刺激词全部呈现后,实验者呈现其中一个词,要求受试以呈现位置下一个词作反应。

钦茨和布希克的实验(2) 假设:(1)某对同义词位置处于系列的前面部分,而待刺激系列全部呈现完毕,受试仍然能够记住,那就有理由认为,这对同义词已经储存进入长时记忆。(2)如果这时存入长时记忆的信息是语意形式的,回忆这对词的位置容易发生混乱,检验时正确回忆率就低。(3)如果这对词出现在系列的后面位置,回忆率就不受影响。结果:刺激系列首位项目的回忆率低于控制组结果,但新近项目回忆率同控制组结果十分接近。

纳尔逊和罗思伯特实验(1) 支持长时记忆储存声音形式观点的研究: 纳尔逊和罗思伯特先让受试学习一系列对偶刺激,这是一些由二位数字与词配对的刺激,如:37一doe,29一cat等。待受试记熟后,隔四星期作检验,即要求受试根据呈现的刺激报告对应的词。结果受试遗忘了许多词。在这基础上,实验者收集这些遗忘的对偶项目并分为三类,第一类保留原来配对;第二类改变反应词,改变后的反应词选择在发音上与原反应词类似的词,如不用doe而使用dough;

纳尔逊和罗思伯特实验(2) 第三类改变反应词,新配上的词与原来的无关,如37一peach。接着再令受试“重学”所有刺激项目。研究者假设:如果长时记忆只存语意信息,那么第一类的重学较快,第二、三类的学习不应有差异;反之如果长时记忆中还有声音的信息,被试凭借原来所学的遗留痕迹,再学第一类项目应最快,学第二类项目次之,因为第二类项目还保留声音信息。实际结果支持后面的假设,确实有声音信息保留在长时记忆系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