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光珩 wang_guangheng@163.com 幼儿游戏与玩具2 汪光珩 wang_guangheng@163.com
第二章 幼儿游戏与玩具 十九世纪初, 福禄贝尔从培养幼儿审美感受力入手, 给幼儿提供各种不同的“材料”,使其在观察、欣赏、感受美的存在的同时获得关于颜色、形状、数量、大小等相关概念。 瓦瑟纳提出借助游戏来增加幼儿学习天分的“游戏-询问-再游戏”课程建构模式。 从外部动作判断幼儿是否在游戏:表情;动作(探索动作;象征动作;嬉戏动作);角色扮演;言语;游戏材料。
幼儿游戏的结构要素 游戏的可观察的外部行为表现 幼儿的内部心理体验 游戏发生的情景(外部条件因素)
游戏性体验的主要成份 兴趣性体验 自主性体验 胜任感体验 幽默感 驱力愉快
幼儿游戏的特征 主动性—幼儿游戏的动机主要自源于主体的内在需要。 虚构性—幼儿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真实的活动。幼儿在游戏中, 内在现实超越了外在现实, 物体的日常意义被忽略, 而取代以游戏中新的意义。通过象征与转换, 幼儿在游戏中完成了从心理现实到社会现实的对接。 兴趣性—幼儿的游戏活动和行为受情绪化的兴趣支配。游戏的兴趣性通过游戏的内容、游戏的形式、游戏的情节反映出来,对幼儿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形象性—体现在声、形、动、情之中。在游戏中幼儿扮演着社会各阶层人物,充分创造人物的形象,仿佛真实生活一样。游戏以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强烈地吸引着幼儿,满足了幼儿的需要。
游戏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 游戏丰富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游戏发展幼儿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游戏发展幼儿审美情趣和情感; 游戏可以消除幼儿消极的情绪情感。
游戏的课程价值 游戏蕴含了丰富的幼儿园课程价值。游戏是一种适宜于幼儿心理发展规律的活动形式,而且游戏本身就是课程的内容。没有游戏,幼儿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也就无法实现幼儿园课程价值。同时,游戏并不是作为幼儿身心诸方面的发展途径才显示其重要性的,游戏本身是幼儿所需要的,幼儿的发展、幼儿的生活不能没有游戏。缺乏了游戏的幼儿园课程是不完美的,没有游戏的幼儿园课程是不合理的。只有有机地以游戏组织的幼儿园,才能满足幼儿学习的需要、发展的需要,才能实现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在课程及整个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具有基本地位。
实现游戏与教学整合的基本路径 游戏教学化 “游戏教学化”是指教育者参与、控制幼儿的游戏, 对游戏施加教育影响, 以取得幼儿更好发展的一种策略。即游戏成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形式,在幼儿园游戏中自然地融入教育的因素, 使幼儿在获得游戏体验, 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 实现预设的教育目标。但是游戏教学化并不是简单地把游戏与教学累加, 而是在游戏中引入教学的因素, 同时保证游戏的主体地位。
教学游戏化 “教学游戏化”是指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尽可能淡化教育目的, 强化游戏的手段, 轻结果重过程。即教师突破讲解式的教学方式,根据具体的情景,恰如其分地运用游戏进行教学,使幼儿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 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但是教学游戏化并不是用游戏完全来代替教学, 而是强调教学应秉持游戏的精神。
玩具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玩具逼真的造型便于幼儿理解和认识,对玩具的操作可以培养幼儿对事物的观察力、注意力;玩具的各种特征可以刺激幼儿的感官,让幼儿得到各种感官训练,促进感知觉的发展;玩具可以帮助幼儿了解周围的世界,训练集中注意的能力,增进感性认识;玩具有利于发展幼儿好奇心,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有的玩具专门用于思维训练,手脑并用,可以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并心灵手巧。
游戏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游戏为幼儿提供了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幼儿社会交往的能力。 幼儿在游戏中熟悉周围的人和事,了解他人的想法、行为和情感;幼儿在游戏中掌握交往的规则,学习分享、谦让、合作等社会交往技能。
游戏有助于幼儿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 通过游戏,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发现自我与他人的区别,克服自我中心化;在游戏中,幼儿通过不断扮演不同的角色,掌握一些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能学习不同的角色间交往方式,学到一些解决矛盾纠纷的能力,学习调节自己的行为,获得初步的群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开始明白怎样与人相处,并慢慢地开始习惯于遵循一些行为规范。
游戏使幼儿学习社会角色,增强社会角色扮演的能力。 游戏使幼儿实现了性别角色的认同;游戏使幼儿理解了社会角色的特征;游戏使幼儿增强了社会角色扮演能力。 游戏有助于幼儿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游戏有助于幼儿形成亲社会行为;游戏有助于幼儿理解和遵守规则;游戏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游戏有助于幼儿增强自制力 在现实生活中行动的果断性、对无意义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遵守规则、克服困难等意志品质,是幼儿社会性构成的重要方面。游戏是磨练意志的场所,在游戏中幼儿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克服一定的困难,这样就逐步培养了幼儿的自制力和勇敢的精神。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含义是:游戏是除满足儿童基本生存需要的活动(吃、喝、睡)之外,发生次数和所占时间最多的活动。游戏是对儿童的生活或生长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活动。 实现途径:要求教师科学合理地安排一日生活活动,给幼儿提供各种游戏的机会;要求教师具备发现、分析指导幼儿游戏的意识和能力,变幼儿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需要;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尊重幼儿的年龄特征,使各种活动都带有游戏的要素。
教师要以多种形式的游戏充实进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之中,要用贴近幼儿生活的、满足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方法来组织活动,让幼儿每天都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的现象。 教师在对幼儿的教学活动中,应将教学与游戏这两种互为补充的形式整合起来,模糊游戏与教学的界限,尽可能地将教学活动游戏化。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活动的组织,让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体验到愉快的情绪、自主的探索。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还必须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时间。幼儿园必须给予幼儿以充分开展游戏的机会,提供开展游戏的必要条件,鼓励幼儿在游戏中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自由游戏时间段里,教师要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
幼儿玩具的教育特点 玩具符合幼儿学习特点,促进感知能力的提高和思维能力发展。 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整个学前期,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玩具具有可操作性和具体形象的特点满足了幼儿直观性和具体形象性思维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幼儿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进行探索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玩具有不同程度的替代性,能从直观替代一直到符号替代,这种替代功能促进幼儿思维表征功能的发展,促进幼儿符号思维、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促进思维水平从直观向抽象水平方向发展。
玩具满足幼儿好奇探索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 玩具具有的低结构性、替代性、建构性、创意性等特性,能深入地发展幼儿的建构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操作玩具时,幼儿能够充分发挥自由的想象和创造,手脑并用创造出不同的,丰富的造型,玩具这种多变的特点使幼儿有了发现、实验、创造的空间。孩子们以玩具为媒介,手、脑并用,展现和发展创造力。
玩具为幼儿操作性学习活动提供了可能。 动作是儿童早期认识世界、适应环境、赖以生存的主要手段,儿童与环境关系的建立、维持与变化均与早期儿童的动作图式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这种具有个体发展价值的心理动作能帮助幼儿适应外部环境,促进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促进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因此,操作性学习方式是幼儿阶段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它具有学习对象物质化特点,其学习效果不仅与操作方式有关,也与客体材料的性质特性有关。而玩具中的基本特性为幼儿操作性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具有进行操作性教育传递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对玩具材料进行的操作性学习中,幼儿对玩具材料的操作动作具有心理发生发展的意义,操作方式成为促进操作主体(幼儿)学习经验发生、学习活动的开展的操作性学习方式。
案例分析 分析自己的游戏教学和游戏指导案例,深入理解游戏的课程价值以及“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